尊老愛幼典故
1.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
原文為: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版學問無權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這句話出自曾國潘的《曾國潘家訓》,中心思想是讀書三要訣。
意思為:知識分子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識見,第三要有恆心。有志向,則絕對不甘心處於底層。有識見,則知道學問是沒有窮盡的,不敢以一點點所得為滿足;比如用河伯的眼光看大海,用井底之蛙的角度來窺測天空,這都是沒有見識的原故。有恆心,則絕對沒有辦不成的事情。這三個方面,缺一都不行。
拓展資料:
曾國藩是晚清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既有中興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可謂毀譽參半,褒貶不一,無論欣賞他的人還是鄙視他的人都對他的家書推崇備至,可見他的家書不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更是一部蘊藏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智慧書。
2. 童謠怎麼寫急!急!
(一) (二) (三)
紅綠燈,像媽媽, 小朋友,請注意, 小小衛士本領大,
行人車輛要聽話。 交通安全要牢記。 交通規則記得牢,
紅燈停,綠燈行, 欄桿叔叔對我說, 放學排隊出校門,
車輛行人不打架。 別從我的肩上過, 不吵鬧來不奔跑。
大馬路,像爸爸, 路燈阿姨告訴我, 過馬路走人行道,
賓士寶馬也靠它。 晚上天黑要當心, 遇見紅燈停一停,
路不熟,地還疏, 紅綠燈,提醒我, 綠燈亮了往前行,
開車可要小心啦。 我的眼睛用處多, 遇到汽車靠邊行,
人讓車,車讓人, 睜開綠眼大步行, 乘車禮讓有禮貌,
交通安全靠大家。 睜開紅眼都停下, 尊老愛幼講文明。
車撞人,人撞車, 一眨一眨黃眼睛, 小朋友,莫忘了,
警察叔叔生氣啦。 告訴大家准備啦! 交通規則記心頭,
大家遵守交通法, 小朋友,請珍惜, 安全幸福千萬家。
興國安邦振中華。 生命安全最重要。
人人遵守交通法,
爭做安全小衛士,小衛士。
(四) (五) (六)
小朋友,正年少, 你拍一,我拍一, 我是一個小公民,
交通法,要記牢, 走路靠右最要緊。 遵守交規常記心,
走路時,靠右行, 你拍二,我拍二, 紅燈亮時切莫行,
人行道,最放心, 綠燈行來紅燈停, 綠燈才是保護神,
過馬路,要當心, 你拍三,我拍三, 路上騎車不帶人,
斑馬線,看分明, 車內勿把頭外探, 安全隱患要消除,
紅燈停,綠燈行, 你拍四,我拍四, 橫穿馬路禍根生,
黃燈燈,莫著急, 路上學生別嬉戲, 人命關天豈兒戲,
馬路上,別玩耍, 你拍五,我拍五, 十字路口情況多,
不能跑,慢慢行。 先左後右過馬路, 車輛轉彎要慢行,
轉彎前,手示意, 你拍六,我拍六, 酒後駕車萬不可,
不猛拐,不強行, 酒後駕車必闖禍, 十次事故九次疾,
守法規,講文明, 你拍七,我拍七, 人行道上過馬路,
安全法,記心間。 未滿十二不能騎, 平平安安把家回。
你拍八,我拍八,
並排騎車手勿拉,
你拍九,我拍九,
翻越欄桿小命丟,
你拍十,我拍十,
人人遵守路暢通,
開心出門開心歸,
安全時時記心中。
3. 古代名人尊老愛幼的小故事
、漢文帝親奉湯葯
漢文帝劉恆,是一位比較寬厚有為的封建帝王,由於他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曾給社會帶來一度繁榮昌盛。史稱「文景之治」。
劉恆還是一位孝順母親的君主,其生母薄太後多病,他在處理完繁忙政務後,認間經常親自在母親病榻旁陪伴。在薄太後患病三年間,劉恆經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文帝都要先親自嘗過後,才讓太後服用。
2、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於壽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3、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4、黃香尊老愛幼
黃香,東漢人,少年時就善於寫文章,當時的人稱頌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但黃香最難能可貴的,還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親。
黃香9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十分悲傷,就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到父親身上。冬夜,天氣寒冷。黃香就先鑽到父親的被窩里,躺一會兒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覺。
夏天夜裡很熱,黃香就手執蒲扇,對著父親枕席使勁扇著。
黃香長大後,朝廷覺得他是個人才,讓他擔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災,百姓苦不堪言。黃香拿出自己的錢財賑濟災民,百姓沒有不感動的。
5、孟子訪齊
有一天,孟子來到了齊國,見到了國君齊宣王。
齊宣王說:「請問夫子,有沒有統一天下的法寶。」
孟子誠懇地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這一點,統一天下就像在手掌心裡轉動東西那樣容易。」
「怎麼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請夫子解釋一下。」
「尊敬自己的父母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長輩。
愛護自己的孩子,從而推廣到愛護所有人的孩子。」
齊宣王聽了,不覺點頭信服。
4. 關於尊老愛幼的故事
一、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但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樣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能夠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二、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三、蘆衣順母
周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兩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四、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向他人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五、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
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5. 關於尊老愛幼的成語故事,名人故事還有名言!!!!求助!!急急急!!
①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個兒子。孔融四歲的時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來客很多。有一盤酢梨,放在壽台上面,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於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獨給自己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別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卻分到小的,為什麼呢?『孔融從容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父親很是高興。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②1959年毛澤東同志回韶山,曾專門邀請親友中的老人來吃飯。他給老人們敬酒,老人們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主席立即回答說:"敬老尊賢,應當應當。"
1919年,毛澤東的母親患腮腺炎。在長沙讀書的毛澤東得此消息急忙往家趕,想接母親支省城治病。可是因並發其他病症,毛文氏--文其美還是離開了人世。毛澤東萬分悲痛,用淚和墨寫下了《祭母文》和兩幅靈聯。一聯是:"疾草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另一聯是:"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從這兩幅聯中,看到毛澤東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受,表達了他對母親的孝敬之情。
③漢文帝親奉湯葯 漢文帝劉恆,是一位比較寬厚有為的封建帝王,由於他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曾給社會帶來一度繁榮昌盛。史稱「文景之治」。 劉恆還是一位孝順母親的君主,其生母薄太後多病,他在處理完繁忙政務後,認間經常親自在母親病榻旁陪伴。在薄太後患病三年間,劉恆經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文帝都要先親自嘗過後,才讓太後服用。
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司湯達)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蘇霍姆林斯基)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6.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故事有哪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故事:
1、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尊老愛幼。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但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樣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能夠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2、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尊師敬長。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老師,就象燃燒的蠟燭,用知識之光照亮學生的心靈,直到生命的終結。——毛澤東尊師美德故事。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卻始終尊敬自己的老師。1959年,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請韶山的老人們吃飯。毛澤東親自把老師讓在首席,向他敬酒,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敬意。
毛澤東青年時代聽過徐特立先生的課。當徐特立60壽辰時,他特意寫信向徐老祝賀。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此刻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3、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4、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鑿壁偷光。
匡衡年青時十分好學。但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不能讀書。他見鄰居家有燭光,就在牆壁上鑿了個小孔,讓微光透過小洞照在書上。就這樣他常常學習到深夜。他們鄉下有個大戶人家,並不識字,但有很多藏書。匡衡就到他家去打工,卻不要一個工錢。主人家很奇怪,問他要什麼,他說:「只要能讀遍你家藏書,我就滿足了。」主人很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終成西漢有名的學者,做過漢元帝的丞相。
5、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7. 老師為什麼不講孔融讓梨的後傳,孔融成人之後到底咋樣了
《三字經》記載孔融:「融三歲,能讓梨。」孔融也因為三歲讓梨的故事成為現在教育小朋友要尊老愛幼的範例。 但是卻沒有給我們講長大後的孔融是什麼樣的,其實孔融的結局不是特別好,具體人生軌跡跟搜史君一塊來了解一下吧:
還有一個謠言說孔融弒母,但是孔融並沒有弒母是因為曹操誅了孔融全家,相當於間接的「弒母」。
孔融心直口快,受到一些名士的推崇,放到現在社會也是一樣,人們更喜歡和心直口快的人交朋友,心直口快沒錯,但是也要分場合,分地點,有一句俗語叫做「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所以言語上還是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我是搜史君,孔融讓梨受到百姓好評,最後卻在言語上不加收斂,沒有觀摩到楊修的前車之鑒,最後成了刀下亡魂,令人可惜,你有哪些看法呢,一塊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