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棋拆的典故

棋拆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8 21:51:01

A. 個成語典故和棋文化有關

棄車保帥(丟車保帥)棋逢對手棋高一著舉棋不定

B. 四人下棋的典故是什麼

七手八腳,或者七嘴八舌,反正都不是吃素的,

C. 下面哪個成語典故和棋文化有關

1.C
專心致志
(今譯)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回,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答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出處 《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D. 哪個成語的典故與棋文化有關

樵柯爛盡 [qiáo kē làn jìn ]
基本釋義

砍柴的斧子手柄已經爛掉。比喻時間的長久專和世事的變遷。
【名稱】樵柯爛屬盡【拼音】qiáo kē làn jìn【解釋】砍柴的斧子手柄已經爛掉。比喻時間的長久和世事的變遷。【出處】暫時空缺【事例】到~的時候,你才想起要回家了。【用法】作賓語、定語;比喻時間的長久【故事】晉朝時期,傳說信安郡王質靠打柴為生。一天他拿了一把新斧子上石室山去砍柴,他爬到山頂見有幾個小孩在下棋,覺得好奇就湊上前去觀戰。小童送給他青棗吃,他一直看到他們下完棋,發現他斧子手柄都爛了,回家發現已過去幾十年了。

E. 哪個成語典故和棋文化有關

專心致志 【拼音】:zhuān xīn zhì zhì
【解釋】:致:盡,極;志:意志。把心內思全放在上面容。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出處】:《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示例】:不由我不~搞這一套。 ★葉聖陶《招魂》
【近義詞】:聚精會神、專心一志、一心一意
【反義詞】:心不在焉、心猿意馬、魂不守舍
歇後語】:王羲之看鵝;姑娘綉荷包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聚精會神
【英文】:have eyes only for
【日文】:一心不亂(いっしんふらん)である
【德文】::beflissen und zielbewuβt
【成語故事】:從前,棋壇高手弈秋收了兩個學生,他給他們細心講解和分析,一個學生專心致志地學習,另一個則心不在焉,觀察窗外的天鵝。弈秋讓兩個學生對弈。那個專心致志的學生攻守有序,那個三心二意的學生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了

F. 某人上山砍柴,看見兩人下棋,當棋局結束,斧柄已發芽,回到村裡才發現已過多年。這個典故叫什麼

典故為:爛柯人

原文: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版數人棋而歌,質因權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

譯文:晉代王質砍柴的時候到了山立面,看到有幾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質就到近前去聽。童子把一個形狀像棗核一樣的東西給王質 ,他吞下了那東西以後,竟然不覺得飢餓了。

過了一會兒,童子對他說:「你為什麼還不走呢?」王質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時,那木頭的斧柄已經完全腐爛了。等他回到人間,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沒有了。

爛柯是漢語詞語,意思是指歲月流逝,人事變遷。

(6)棋拆的典故擴展閱讀

典故出自南朝梁任昉《述異記》,相似例子還有晉干寶《搜神記》,還有南朝劉義慶《幽明錄》等記載劉晨、阮肇成仙的故事。

爛柯人可指樵夫,也可指久離家而剛回故鄉的人,亦指飽經世事變幻的人。「爛柯人」的故事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人世間的滄桑巨變。

唐代詩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出逢席上見贈》中 「到鄉翻似爛柯人」一句和宋代詩人陸游《東軒花時將過感懷》詩:「還家常恐難全璧,閱世深疑已爛柯。」就引用了這個典故。

G. 棋的歷史故事

圍棋:
是我國傳統棋種,傳說它誕生於我國的遠古,起源於古代部落會議。當時,部落首領會議為商討對敵戰爭,就地畫圖,用兩種不同顏色的小石子代替敵我兵卒,進行籌劃,制定作戰的策略。時間一長,由於它能啟人心智,便逐漸演變成了人們的游戲,以供消遣取樂。之後,它又逐漸傳到日本、朝鮮等地,成為一種世界性的體育娛樂活動。
國際象棋:
據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自己獨斷專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
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製棋盤上,用骨制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斗;每一方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斗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他只能依靠戰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斗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衛王。棋子裡面比王還要弱的,就算是兵了。但如果善於指揮,使兵深入敵壘,走到對方的底格時,兵就可以變成最強的棋子。
它一方面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成為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面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H. 有關范西屏的圍棋典故,越多越好啊呵呵

范西屏(1709—1769) 名世勛。海寧郭店人.幼聰穎,3歲時見其父與人弈,常在旁牙牙指畫。後拜名棋手山陰俞長侯為師,潛心鑽研,13歲即嶄露頭角,16歲隨師游松江,屢勝名家,成為國手。20餘歲游京師,與各地名手較量,戰無不勝,名馳全國。被棋壇推崇為「棋聖」。他弈棋出神入化,落子敏捷,靈活多變。人評論稱:「布局投子,初似草草,絕不經意,及一著落枰中,瓦礫蟲沙盡變為風雲雷電,而全局遂獲大勝。」袁枚曾為其作墓誌銘,稱:「西屏之於弈,可謂聖矣。」當時,唯有同鄉同學施定庵可以匹敵。其為人介朴,畢生從事弈棋授徒,弈以外,雖誘以千金,不動。「愛習前賢之譜,罔不究心」。著有《桃花泉弈譜》2卷,總結前人經驗,推陳出新。為清代棋譜中權威之作,流傳頗廣。另著有《二子譜》等。

海內棋聖范西屏

范西屏(又作西坪)是四大家中的佼佼者,在袁枚的《范西屏墓誌銘》和畢沉《秋學對弈歌序》等詩文中,對他的生平都有較詳細的記載。

范西屏名世勛,浙江海寧人,生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范西屏的父親是個棋迷,直下到家道敗落仍未盡興。可惜棋藝始終不高,只把這一嗜好傳給了兒子,范西屏三歲時,看父親與人對弈,便在一旁呀呀說話,指手畫腳了。

父親見兒子與己同好,甚是歡喜,唯恐兒子和自己一樣不成氣候,當下帶兒子拜鄉里名手郭唐鎮和張良臣為師,棋藝日見長進。了久兩位老師的棋力都不及他了。父親又送他拜山陰著名棋手俞長侯為師,俞長侯棋居三品。有這位名師指點,范西屏長進更快,十二歲時就與俞長侯齊名了。三年後,西屏竟已受先與先生下了。他與先生下了十局,先生完全不能招架學生的凌厲攻勢,均敗在學生手下。從此,俞長侯不再和他下棋。他十六歲時,便成為聞名天下的國手。

范西屏學成時,正值雍正、乾隆年間。他和俞長侯同住松江,受到棋藝家錢長澤的盛情招待。十餘年後,范西屏再訪松江,幫助錢長澤,"晨夕參研"成《殘局類選》。

范西屏出名之時,天下太平,大官們多閑聊無事,他們爭著拿銀子請強手與范西屏較量,以此為樂。當時棋林高手梁魏今、程蘭如、韓學之、黃及侶都紛紛敗在范西屏手中。棋手胡兆麟,人稱"胡鐵頭",棋力甚兇猛,也常是范西屏手下敗將。

當時能與范西屏抗衡的,只有一個人,就是四大家之一的施襄夏。不過,據各種史料記載來看,施襄夏思路不如范西屏敏捷靈活,兩人對弈,施襄夏常鎖眉沉思,半天下不了一子,范西屏卻輕松得很,似乎全不把棋局放在心上,甚至應子之後便去睡覺。有一回對局,范西屏全局危急,觀棋的人,都認為他毫無得勝希望了,必輸無疑。范西屏仍不以為然,隔了一會兒,他打一劫,果然柳暗花明,七十二路棋死而復生,觀棋者無不驚嘆。

范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鄉,年齡又相仿,未出名前,兩人常在一起下棋。後來他們相繼成為國手,便分道揚鐮,各奔前程,相聚時便不多了。據《國弈初刊·序》引胡敬夫的話,范、施雍正未,乾隆初曾在京師對弈十局,可惜這十局棋的記錄現已無處找尋。以後,乾隆四年時,范、施二人受當湖(又名平湖)張永年邀請,前往授弈。張永年請二位名手對局以為示範,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當湖十局,。原本十三局,現存十一局,"當湖十局"下得諒心動魄,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傑作,也是我國古代對局中登峰造極之局。同代棋手對其評價很高。錢保塘說:"昔抱朴子言,善圍棋者,世謂之棋聖。若兩先生者,真無愧棋聖之名。雖寥寥十局,妙絕千古。"鄧元穗認為這十局是棋中"至當"。

在當湖,范、施除對弈外,主要是教張永年和他的兒子張世仁、張世昌下棋。張氏父於都能文工弈,棋達三品,有"三張"之稱、范、施教其間,與三張受子對局,後選出了精彩的二十八局,刻成《三張弈譜》一書。

范西屏和施襄夏棋力遠在眾多棋手之上,能與他們對子者寥若晨星,一般棋手者如張氏父子,受子後方可開局。當時受棋者從二子到十一子不等。凡讓子者,均稱指導棋,是當時培養後進的一種較為實際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范、施二人都親自面授了不少門徒,為發展圍棋事業做了很大貢獻。

范西屏棋名已聞達四海,他的學生畢沅曾寫了一首長詩《秋學對弈歌》,其中有這樣一句:"君今海內推棋聖"。那時,范西屏還不到四十歲。

范西屏晚年客居揚州,當時,揚州是圍棋的中心之一。范西屏居此期間,學生卞文恆攜來施襄夏的新著《弈理指歸》,向范西屏請教。(卞也是施的學生),范據書中棋局,參以新意,寫成棋譜二卷。揚州鹽運史高恆,為了附冀名彰,特以官署古井"桃花泉"名之,並用署中公款代印此書。這就是《桃花泉弈譜》。范西屏在揚州還寫了其它圍棋著作。

范西屏晚年並未完全放棄圍棋實踐,《墨余錄》記載:嘉慶初年,范西屏前往上海。當時上海最優秀的棋手是倪克讓,其次是宮加錄等人。倪克讓不屑與他人對弈,富加錄等人則在豫園設棋局與四方棋手下棋賭錢。范西屏一日來到豫園,見有人對弈便站下了。看了一會見客方將輸,便給他出主意,旁邊人不高興了,對范說:"這是賭博,旁觀者不能多話。你既然會下棋,為什麼不自己來決一勝負呢?"范西屏笑了笑,從懷里取出一大錠銀子,對歡人說:"這就是我的賭注。"看到這么多銀子,所有的人都眼紅了,紛紛爭著要和范對弈。范接著說:"我下棋於不怕別人說話,你們可以合在一起和我對局。"棋沒下到一半,對手們已經手足無措,一籌莫展了。於是有人趕緊去報告富加錄。富加錄趕到,范西屏坦然自若,先受先三子與他下了一局,富加錄輸了。范西屏再讓,富加錄還是輸了。大家傻了眼。不得不去搬來最後的援兵倪克讓。倪克讓聞風而至,一見面,二活沒說,伸手弄亂了棋盤,告訴眾人;"這是范先生,你們哪是他的對手!"這消息很快就傳開了,上海的富豪們紛紛請他教棋。范西屏在西倉橋潘家受先四子與倪克讓下了棋,觀棋者把對局情況記錄下來,編成《四子譜》一書。

范西屏卒年不詳,大文學家袁玫曾寫過一篇《范西屏墓誌銘》,其中卒年、歲數和葬處均未說明,只寫了"以某月日卒,葬"。袁玫亡故於1797年,事實上此後史料上還有范赴滬對弈一事的詳細記載。估計袁玫寫墓誌銘時,范西屏並未去世,是所謂"生吊生祭",當然這是推測而已。

范西屏為人耿直朴實,他不求下棋之外的生財之道。有了錢財,也將一半分給同鄉中的困難人家。袁玫對他的為人盛贊不已,說:"余不嗜弈而嗜西屏"。他認為那些"尊官文儒"都不及范西屏人品高尚。

范西屏的棋風,前人有不少總結。棋手李步青曾對任渭南說:"君等於弈只一面,余尚有兩面,若西屏先生則四面受敵者也。"這是說范西屏全局觀念特別強。李松石在《受子譜·序》中談得更為詳細,他說:范西屏"能以棄為取,以屈為伸,失西隅補以東隅,屈於此即伸於彼,時時轉換,每出意表,蓋局中之妙。"范西屏不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從全局著眼。具體手法就是"時時轉換,每出意表"。這種手法不少棋手都有領教,評價甚高。施襄夏說:"范西屏以遒勁勝者也。"鄧元穗說:"西屏奇妙高遠,如神龍變化,莫測首尾"。"西屏崇山峻嶺,抱負高奇。"畢沉在《秋堂對弈歌》中,也這樣描述了范西屏的棋風:"淮陰將兵信指揮,矩鹿破楚操神機。鏖戰昆陰雷雨擊,虎豹股粟瓦尾飛。烏道偏師方折挫,餘子紛紛盡袒左。忽訝奇兵天上下,當食不食全局破。"

清代棋藝家李汝珍談到四大家時曾說:"此四子者,皆新奇獨造,高出往古。而范尤以出神入化,想人非非。"對范西屏如此高的評價並非偶然,他不僅汲取了前人的全部經驗,而且有所創見,有所發展。這從他寫的《桃花泉弈譜·序》中,可以看出,在這篇《序》里,他先談到下圍棋"實用心之事",他自己"自髫年愛習前賢之譜,罔不究心。"接著,他談到了明代棋壇的情況:"有明作者,皆渾而不舉,言先後,言虛實,言向背而已,"這是棋譜家的缺點,也是棋手的缺點。他又談到清朝初年的棋手:"國初弈樂園諸公冥心孤詣,直造單微,於先後之中生先後,虛實之中生虛實,向背之中生向背,各就英分所極,自成一家。堂堂正正,怪怪奇奇,突過前人。"然後,他又談到了他這一代棋手:"至三十年來,國手則不然,較大小於毫釐,決存亡於官冥。交易變易,時時存一片靈機;隔二隔三,處處用通盤打算。數至此,盡心至此,"范西屏認為,圍棋之所以這樣不斷向前發展,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其不坐困千古也"。這充分說明範西屏不迷信前人的創新精神。李松石還說過這么句話:"范於弈道,如將中之武穆公,不循古法,戰無不勝。"范西屏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他並不認為圍棋發展到自己這幾就停止了。他認為圍棋的發展是無窮無盡的。他說:"以心制數數無窮頭,以數寫心心無盡日。勛生今之時,為今之弈,後此者又安知其不愈出愈奇?"可見這位圍棋大師的胸襟是很寬闊的,對圍棋事業的發展也是充滿信心的。

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譜》二卷,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價值最大的古譜之一,這本書,"戛戛獨造,不襲前賢",內容異常豐富、全面,精闢地記載了范西屏對於圍棋的獨特見解。此書則一出版,便轟動棋壇,風行一時,以後重刻版本很多,二百年來影響了無數棋手。

圍棋典故大全
http://www.xici.net/b845177/d59655693.htm
62、范西屏負棋寄驢

我朝弈師,以范西屏為最。范名世勛,海昌人,偶騎驢至揚州探親,路過一棋局,人與對枰,連負兩局。局中人責負錢。范曰:「我身邊適無錢,但有一驢可抵。」眾諾之,即牽驢去。初不知其何許人也。越月余日,而范復至,連勝兩局,眾議價以錢。范曰:「不須錢,即還我舊驢可矣!」蓋范前度適欲買舟他往。無地寄驢,故借棋局喂養,至是則加茁壯矣。於是眾始知其為范西屏也,相與爽然。(清)魏瑛《耕蘭雜錄》

63、弈藝

乾嘉時,朝貴盛行弈藝,以此四方善弈士,咸集京師,而以海寧范西屏世勛為巨擘。有先范得名者黃某,久游公卿間,稱國手,年辦倍長於范。及范入都,黃與角藝,卒死范手。於是慕范者未嘗不惜黃,而不知其中自有天焉。先是富春韓生館某部郎家,韓本善弈,而人莫知。一日,部郎邀黃弈,韓作壁上觀。局竟,謂部郎曰:「黃某弈雖名盛一時,而自我觀之,其於攻守之法,猶未盡然,誰謂無可敵者?」部郎乃復邀黃與韓對弈。黃見韓年少,意甚輕之。及布局,覺有異,即極力防拒,而輒為所窘。黃或乘間出奇,韓則信手以應,不費思索。竟三局,黃三北焉。遂推枰起曰:「今余適發隱疾,越日當與君決勝負耳。」嗣是黃名稍遜,而韓技亦有知者。有某王亦精此藝,聞韓名,召與弈。自辰至日中,連和二抨。末局韓負半子。蓋應召時,使者以王好勝為囑;韓欲博王歡,而又不隳己名,故於進退間,分毫不失如此。然其心力之【旬+力】,恰過常局數倍矣。時黃已偵知其故,韓出,即要於途曰:「今日願與君畢其所長。」韓苦辭,不可,乃勉與弈。及爭一角,韓反復凝思,卒不能應。黃以冷語迫之,韓神色頓異,遽噴血數升而絕。越後二十餘年,而黃為范乘,若相報復焉。相傳范甫垂髫,已精十訣,名聞江左。入都時,黃猶在。諸鉅公設彩,邀二人一爭其勝,局未分,亦以一角決上下。范見黃握子不落,日:「先生殆不欲戰乎?」黃忽色變曰:「孽也,天奪我矣!又何爭為?」方推枰起,遽倒地死。有知前事者,謂韓死而范生,約計數月既符,所爭局又與前無異,天奪之語,信非無自。爾後范名愈盛,無與爭者,惟同里施襄夏稱亞。嘉慶初,范曾來滬。時上海倪克讓,弈品居第一。次如富嘉祿等數人,皆精其技。惟倪不屑屑與人弈。富等則恆設局豫園,招四方弈客以逐利。范初至局,觀人弈。見一客將負,為指隙處。眾艴然曰:「此系博採者,豈容多語?君既善此,何不一角勝負?」范曰:「諾。」眾請出注,范於懷中出大鏹曰:「以此作彩,可乎?」眾艷其金,爭來就。范曰:「余弈不禁人言,君等可俱來耳。」枰末半,而眾已無所措手,乃急報富。富入局,請以三先讓。竟,富負局。請再讓,又負。眾遂走告倪。倪至,亂其枰曰:「此范先生也,君等何可與敵!」少頃,事遍傳。邑富室金延范榻西倉橋潘宅,而請與倪弈。范讓倪四子,觀者按局成圖,名《四子譜》,即今所稱《桃花泉》者,是也。(民國)小橫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觀》

I. 圍棋典故收集

圍棋的起源與歷史 1:圍棋的起源 "下棋"也稱"對弈"。 "弈"是圍棋最古老的稱謂。 在先秦典籍中屢見,但"圍棋"一詞 卻少見, 迄今所知關於圍棋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通過最早的文字記載可知圍棋起源於春秋中葉之前的中國。 2:漢前至漢 (1):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圍棋已成為一種游戲在社會上流行。春秋戰國的文獻上,屢次出現圍棋的記載。 (2):西漢時期 到了西漢時期,圍棋傳便全國,但由於統治者不重視圍棋,輿論也不看好,圍棋發展緩慢。 (3):東漢時期 到東漢時期,圍棋的發展出現了良好的開端。出現了班固(〈弈旨〉)、李尤(〈圍棋銘〉)、黃憲(〈機論〉)、馬融(〈圍棋賦〉)等一批圍棋理論的奠基者,使圍棋逐漸為士大夫所重視。東漢王朝的滅亡後,我國歷史進入了動盪時期,文化思想活躍起來,圍棋活動發展迅猛。 3:魏晉時期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魏、吳兩國盛行圍棋。魏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為代表,曹操圍棋水平也是 可以和高手相媲美。東吳圍棋風靡一時,名手輩出,也就出現了對局的記錄,這就是圍棋史上有 名的"吳圖"。 (2):西晉時期: 西晉時期,圍棋全面興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好弈,為圍棋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 條件。 (3):東晉時期: 東晉時期,棋風昌盛,逐步理論化,出現了王導、王恬、江彪等弈壇高手。此階段最出名的 品棋專家是范汪,曾與人合注《棋品》五卷,反映了西晉弈風的迅速發展(《新唐書.藝文志》著錄)。 4: 南北朝 (1):南朝 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南朝圍棋的黃金時代實際上僅僅出現在宋、齊、梁三朝,尤以宋文帝、宋明帝、齊高帝、齊武帝、梁武帝在位時期為最盛,並具有九大標志: (1)南朝帝王盡管棋藝高低懸殊,但他們比魏晉帝王更熱衷、更著力地倡導圍棋; (2)圍棋州邑的建立,皇家品棋活動的興起,"逸品"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棋品制度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 (3)圍棋人口激增; (4)高品棋手已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個性與風格; (5)圍棋專著的問世在數量上超過前代; (6)形成了"天下唯有文義棋書"的社會風尚; (7)南朝士人的圍棋活動和棋品等級,特為當代史家載入史冊; (8)出現了南北棋藝雙向交流的局面; (9)圍棋文化向周邊國家輻射,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朝鮮和日本。 (2):北朝 北朝帝王出身胡族,文化主流是儒教,儒家傳統將娛樂之好規范在飲宴、琴書、射御之間, 認為博弈有廢事、賭博之嫌,尊道卑藝的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 5: 隋唐 (1):隋朝 隋朝的統一,恢復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尊道卑藝的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因此隋朝的 弈壇一片沉悶。但此時十九道棋盤已確定了主導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盤。 (2):唐朝 初唐時,圍棋活動由宮廷發起向民間傳播,使對弈不僅僅是士族壟斷的活動。 盛唐時期,唐玄宗大力倡導圍棋,創立了翰林棋待詔(待命供奉內廷的人)制度,這是我國圍 棋走向專業化、職業化的標志。盛唐國手以王積薪成就最大。圍棋步入了第二個黃金時代。 6: 五代 (1):五代時期 唐朝後,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人稱五代。戰火不斷,圍棋水準大 大下降。 (2):十國時期 十國時期,處於割據階段,各國圍棋水準不同,雖有佼佼者,但終因勢小而不成氣候,棋史有名的有南唐中主李璟父子,吳越的錢氏家族。 7: 宋 (1):宋代 宋太宗親自創制棋勢,還搜羅了大批圍棋高手養於宮廷。使宋代一開始就從高起點起步,進 入昌盛階段。到宋哲宗時期,職業國手十分活躍,職業圍棋迎來了有一次發展高潮。這時出現了 國手劉仲甫。他是我國棋史上繼盛唐王積薪之後的又一個界標式的人物。至宋徽宗時期,宮廷弈 壇的女弈發展呈現高潮。南宋亦重圍棋,但因嬉誤政,朝廷腐敗。至晚宋時期,圍棋活動最值得 表出的是士弈,以江湖游士為主體,最傑出的人物當屬劉克庄。 8: 遼金元 (1):元 元朝是我國圍棋的衰退時期,但是元代圍棋的普及程度卻不遜於南宋,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戲弈相當流行。元文宗是元代最著名的好弈之帝。在元文宗的倡導下,朝弈曾盛極一時。 元代圍棋發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經〉一書的編纂問世。〈玄玄棋經〉是江西廬陵圍棋高手嚴德甫於晏天章合作的傑出成果。〈玄玄棋經〉堪稱是我國古代綜合型棋藝著作的光輝典範。 9: 明 (1):明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文弈之風衰退。但宮廷棋壇卻呈現另一番景象,朱元璋好弈,相傳是下 模仿棋的鼻祖。 自明成祖永樂年間,棋類運動又重新步入了正常的發展軌道。永、宣時期的有記載的高手如: 錢允升、唐理、張應宿、朱雄。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明代圍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其特點是職業圍棋出現了良好興盛勢頭,並出現了歷史的突破,由御前走向社會。代表人物:趙涓、趙九成、范洪。 弘治、正德年間以李東陽、楊一清為代表的士大夫圍棋之風盛起,不但掀起了仕宦階層的圍棋熱潮,而且也開動了明代後期名公巨卿紛紛游揚弈道的全新格局。他們還直接促成了明中葉圍棋流派的形成。京師派的崛起自是京中士弈浪潮推動的必然結果。我國士大夫圍棋實際形成了京 派和蘇派兩大陣營,共同開創了弈壇的振興局面。以古越文化為先肇的徽州,其弈壇在明形成新 安派(亦稱徽州派),其開代祖師是汪曙。 明清之交,弈壇最負盛名的當屬過百齡。過百齡以創新的著法,結束了舊式套路的時代,為 圍棋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10:清 (1)清: 清初圍棋呈現群雄爭霸局面,出現了一大批知名棋手,如周懶寧、周東侯、汪漢年、黃龍士。康熙初黃龍士成名之後,弈壇傑出人物是黃龍士和徐星友,人稱"黃徐時代"。 圍棋繼"黃徐時代"之後,便進入了四大家時代。四大家活躍與康熙後期至乾隆年間,從技術上說,中國圍棋已經攀登上了座子時代的最高峰。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施(定庵)四 大家在中國圍棋史上享有無比崇高的地位。 范、施創造了一個不可逾越的棋藝高峰,兩人並稱為"棋聖"。從此清朝棋道也走向沒落。 鴉片戰爭的爆發,使得圍棋運動進入低潮。晚清棋界最傑出的代表是周小松、陳子仙。兩人卒後,清末棋壇徹底衰落。

J. 圍棋的歷史典故

圍棋起源於中國古代,是一種策略性二人棋類游戲,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目前圍棋流行於亞太,覆蓋世界范圍,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棋類游戲。
1 、爛柯的傳說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邊大石上正在下圍棋,於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邊地上,住足觀看。看了多時,童子說「你該回家了」,王質起身去拿斧子時,一看斧柄(柯)已經腐朽了,磨得鋒利的斧頭也銹的凸凹不平了。王質非常奇怪。回到家裡後,發現家鄉已經大變樣。無人認得他,提起的事,有幾位老者,都說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原來王質石室山打柴誤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間百年。後來,後人就把「爛柯」作為圍棋的一個別名。

2 、桔中棋仙
在四川有一戶人家,家中有一片桔園,結了許多誘人喜愛的桔子。冬至,下了霜,桔子都蔫了,主人把它們摘了下來。但是有兩個桔子長的特別大,和大西瓜那麼大,非但不蔫,還桔紅鮮艷,光彩照人,桔香四溢,主人捨不得摘它們,這兩個桔子就還一直掛在枝頭。一天夜晚北風忽起,越刮越大,主人從睡夢中驚醒。因為心裡惦念著那兩個大桔子,急忙起身出屋。來到院中,忽聞一陣清脆的叮咚聲,和老者的說話聲,隨風從空中傳來。聞聲尋去,發現叮咚之聲和說話聲竟是從兩個大桔子里發出的,而且大桔子在黑夜裡還特別亮,就象兩盞掛在樹枝上的紅燈籠。主人驚奇無比。天明之後,一切又平靜如初。一連數日,皆如此。這一日,主人終於止不住好奇之心,在桔亮聲起之時,將兩個大桔子摘了下來。打開一看竟是空的,里邊對坐著兩對白發老者,正在下棋。雖桔開人現,尤旁若無人。直至下完棋局。
此時,主人早已驚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只見其中的一個老者說,「我四人自離商山雲游至此,幸得這一雅處,得以弈趣不減商山」。商山在今陝西省商縣,傳說秦末漢初時,有四個年已高長的「名人隱士」,在那裡隱居。莫非此四老就是得道成仙的商山四老嗎?另一位老者說「桔室雖好,仍被摘毀。其緣已盡,我等也該走了。」主人聽吧,後悔莫及。此時雞叫天明,四老隨著一陣清風飄然而去。

3、王積薪仙師授藝
王積薪是我國唐朝時期的大國手,是著名的「棋待詔」,具傳說他的棋藝完全是從神仙那裡學習、得到的。
王積薪初時下棋並不出色,但他非常喜歡下棋,興趣極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白天泡在棋里,晚上睡覺夢見的都是圍棋,各種變化在夢里直打轉。有一天夜裡,王積薪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一條清龍盤旋於屋頂,龍嘴一張吐出了九部棋經,王積薪把九部棋經從前到後看了一邊,九部棋經的內容就記下來了。後來龍走書沒,王積薪一著急就醒過來了。原來是一個夢。不過棋經中的內容歷歷在目,王積薪就按照夢中的記憶把棋經中的內容記錄成書。從此王積薪每天鑽研棋經,學習研究,研究學習,沒有白天沒有黑夜(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付出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功夫,付出了極大的怒力),王積薪的棋進步飛快,水平迅速提高,不久成為唐朝的國手,被聘為「棋待詔」,聽候黃帝招遣下棋和整理棋書。

「安史之亂」時,王積薪隨唐玄宗一行入蜀避免。蜀道的艱難有「難於上青天」之說,到處高山峻嶺,懸崖絕壁,然在青山綠水之中,白雲纏繞山間,好一處人間仙境。一天王積薪獨自外出,信步而行。不知走了多遠,見到深山中有一戶人家。因天色已晚,無法回歸,只得前往借宿。王積薪拍門而進,一看這家只有婆媳倆人,本來指望借宿一晚,這會倒不好意思說了。那婆婆見王積薪欲言又止的樣子,已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就對他說「你是來借宿的吧?我給你備好火盆和茶水,你就在屋檐下休息吧。」
夜深人靜,山風呼嘯,王積薪獨自做卧在屋檐下,心中想著國家局勢的動盪,忍不住哀聲嘆氣,可自己對此又無能為力,只能下好自己的圍棋便是。想到這里,王積薪靜下心來,思考著自己平時尚未弄明白的一些棋局變化。突然住在西屋的婆婆說「夜深人靜,難以入睡,我們下一盤棋如何?」東屋的媳婦說「那好呵!深山夜寒,正好遣興。」王積薪一聽很是驚奇,沒想到在這深山之中,還有會下圍棋的人。再一看兩個屋子都黑著燈,而且兩人還不在一起,各在一屋,這棋怎麼下呢?
正在納悶,東屋的媳婦說「我走東五南9路」。西屋婆婆說「我應東五南12路」。王積薪知道她們是在下盲棋。他趕緊拿出紙筆將婆媳說過的棋譜記錄下來。王積薪發現婆媳倆人的招法,都是一些從來沒有見過的奇招,下到第36著,婆婆說「這盤棋你已經輸9路,不用再下了吧?」。媳婦過了一會回答說「是的,咱們不下了。」第二天清晨,婆媳倆人起來後,王積薪因為昨晚聽了她們下棋,知道她們水平很高,就恭恭敬敬地向她們請教。那婆婆見王積薪誠心誠意,就教了他十來種變化。王積薪還想多學點,老婆婆說「你只要會了這一些,就能成為天下無敵的高手了。說完後,房子和婆媳兩人都不見了。王積薪這才知道遇到了神仙。後來,王積薪經常拿出婆媳二人下過的三拾六招棋進行揣摩,研究,始終不能弄明白其中的奧妙。
由於這局棋是王積薪在入蜀的路上得到的,所以王積薪就給它起了「鄧艾開蜀勢」的名子。

典故有不少,在這就不一一陳述。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