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典故的湖泊
1. 馬革裹屍的典故出於
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釋義:現在匈奴、烏桓還在侵擾北部邊境,想請求攻擊的。男兒應當死在邊野,以戰場馬革裹屍還葬罷了,怎麼能躺在床上安心享受兒女侍奉呢?
典故:
馬革裹屍的主人公是東漢名將馬援,馬革裹屍的典故也是由此而來。
在東漢時期,北邊的少數民族經常進犯邊境,燒殺搶奪,無惡不作,邊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早期的時候,馬援跟著光武帝南征北戰,戰果無數。東漢建立之初,邊境發生動亂,馬援直接請旨出擊,大破進犯的敵軍,劉秀也因此將他封為伏波將軍。時光易逝,英雄遲暮。
在馬援62歲的時候,北方的匈奴又來進犯,滿朝文武議論紛紛,但是沒人有能力擔此重任,將匈奴驅逐出境。這種時候,馬援怎麼能坐視不理?要求率兵出征。
皇帝不能忍心62歲的馬援再替自己去守衛江山,但是馬援還是堅持到底,「老臣的筋骨還硬朗著,男子漢就應該為國戰死在疆場之上,死後馬革裹屍還,怎麼能安心享受兒女侍奉而老死在家裡?現在有這樣的機會,老臣怎麼能畏畏縮縮?」
皇帝無奈,只得答應。後來,馬援在軍中病逝,為祖國奉獻自己最後的精力。身為馬革裹屍的主人公,馬援老當益壯、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後人的景仰。
(1)有典故的湖泊擴展閱讀
1、「馬革裹屍」釋義:
指用馬的皮革把屍體包起來。多指軍人戰死於沙場,形容為國作戰,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
2、「馬革裹屍」語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3、近義詞:
以身殉國:為了效忠國家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以:用。身:生命。殉: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志》:「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一意而已。」
釋義:見利不貪,看到美不過分,為了效忠國家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只有這一個想法而已。
4、反義詞:
臨陣脫逃:指臨到作戰時逃跑,也比喻人事到臨頭卻退縮逃避。
出處:明·徐光啟《疏辯》:「在法,初逃者從重捆打,再逃則斬矣;臨陣脫逃,初次即斬矣。」
釋義:按照法律,第一次逃跑的人被重重捆起來打,再逃就殺了;臨陣逃脫,第一次就殺了。
2. 祖國上有哪些世界之最
祖國有世界最長的城牆——中國萬里長城、世界最古老的東西貿易通道—回—絲綢之路、答世界圍地最大的城牆——明代南京石頭城、世界最高的北回歸線標志塔——廣東從化北回歸標志塔、世界水稻種植最北的地區——黑龍江呼瑪縣、世界最著名的涌潮——錢唐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