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百家崔的寓意

百家崔的寓意

發布時間: 2021-01-16 07:29:27

㈠ 百家姓中崔姓排第幾

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

㈡ 崔姓氏的由來,以及崔家的貢獻

崔姓起源於姜姓。
姜子牙助抄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姜子牙之孫、齊丁公佶四子季子被封齊國國君。但季子把國君之位讓給其弟叔乙,自己則「食采於崔」(今山東章丘縣)。這就是「季子讓國」的典故。後來,其後人以地為姓,遂姓「崔」。
崔氏在漢唐時期,是排在第一的名門望族,唐朝時期有「崔王盧謝」四大名門望族。崔姓號稱「宰相之姓」,光唐代崔姓就出二十七位宰相。崔姓在中國人才輩出,歷史上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姻、書法家崔瑗、詩人崔顥、崔護、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崔志遠、當代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等。

㈢ 百家姓中~"崔"怎麼講~~

崔姓源出於姜姓。西周時,齊丁公 亻及 的嫡子季子把君位讓給兄弟叔乙,自己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從此稱為崔氏。崔氏子孫一直是齊國公卿之一,季子的八世孫崔杼一度執掌國政。後來崔氏在爭權斗爭中失敗,子孫逃往魯國,崔氏十五世孫如意秦代封為東萊侯,他的長子崔業到西漢繼封為東萊侯,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山東臨清一帶)。東漢以後清河崔氏成為山東望族,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一向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仍將崔氏列為第一,唐太宗看到了以後很生氣,說:「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為第一,皇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望族居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縣);《百家姓》注居博陵郡。
崔姓家族專用楹聯
崔姓家族常用以下3位族中名人嵌作楹聯,以事彰揚,並表明為正宗崔姓之後。
世推三虎(崔琳語、崔 王圭 )。
人羨五龍(崔玄暉)。
崔姓家族名人之最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政治評論家是崔 宀是 。東漢涿郡(今河北)人。官至尚書,曾對當時腐敗的政治風氣大膽抨擊,著有《政論》一書,流傳甚廣。
最敢用「直筆」修史的古代政治家是崔浩。北魏清河(山東)人,官至司徒,明元帝時參與軍國重事,後因在修史中暴露「國惡」被遭滅族之災。
崔姓名人中的壽星是崔述,清學者,大名(今河北)人,乾隆舉人,曾做過知縣,後潛心於經書的辯偽,考信的研究,對近代史學界懷疑古書古事的風氣有很大影響,他生於1740年,卒於1816年,享年76歲。
崔姓家族中最沒有廉恥的人是明薊州(今天津薊縣)人崔呈秀,萬曆進士,天啟初求附東林,被拒。四年(1624年)以貪污被革職議罪,乃見魏忠賢,求為養子,相與密謀陷害東林黨人。從此為閹黨魁首,官至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崇禎帝即位後,下令革職逮治,他自縊而死。
崔姓家族中才高八斗的大詩人是唐代的崔顥,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進士,官司勛員外郎。早期詩多寫閨情,流於浮艷,後歷邊塞,詩風變為雄渾奔放。相傳大詩人李白游黃鶴樓時,見崔顥所寫的《黃鶴樓》詩後,傾服至極,贊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㈣ 百家姓崔與催是哪個字啊

  • 百家姓崔是崔這個字,崔姓以邑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齊丁公彶的嫡長子季子,把國位繼承權讓給叔乙,自己食采於崔邑,濟南東章丘、皺平一帶有崔氏城,即季子故邑。其後遂為崔氏。

㈤ 百家姓崔的來歷,救駕

關於崔姓氏的來歷有點多

崔姓的起源有四個: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齊國君主齊丁公伋嫡長子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記載,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期齊國國君丁公伋的嫡子季子曾食采於崔邑(今山東鄒平縣魏橋鎮崔八村),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崔氏。姜太公的兒子丁公佶,是西周時期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有個嫡子叫季子,本來應按禮制繼承齊國君位,但他卻讓位給弟弟姜叔乙(乙公得),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崔城,今山東鄒平魏橋鎮崔八村)逍遙自得。在姜季子的後裔子孫和邑地住民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崔氏,世代相傳至今已有三千餘千年的歷史,史稱崔氏正宗,現在山東省鄒平縣魏橋鎮崔八村建有全國性崔氏大宗祠。
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為公爵。數傳至齊丁公時,有長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於胞弟叔乙。叔乙繼位後,把崔邑(今山東鄒平魏橋鎮崔八村)一帶的地方賞賜給他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又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成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於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才在齊國失去權勢,南遷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為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為「七宗五姓」之首。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眾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齊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光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源於高麗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留唐學生,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新唐書》所載,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有崔氏。新羅國,是公元四世紀由三韓的辰韓斯盧部所建,都城為金城(今韓國慶尚道慶州)。從公元四世紀末起,新羅國先後與前秦、南齊、梁、北齊、陳、隋、唐登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國漢文化。期間使用漢字並創造了用漢字標音的吏讀文。從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起,新羅設立國學,通讀《論語》、《禮記》等漢文經典書籍。當時,包括僧侶在內的新羅留唐學生很多,其中學有所成者亦不少,為朝鮮民族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唐朝時期,有大量新羅留唐學生因唐王朝的歷代宰相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屬崔氏最多,足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姓為漢姓,成為後來的高麗大姓崔姓氏族。高麗崔氏本源不一,分別有慶州、全州、東州、海州、朔寧、江隆、和順、江華、永川、耽津、雞林、水原、隋城、牛峰忠州、通川、陽川、開城、稷山、龍州、興海、楊州、漢南……等四十三個本貫派系,各不相屬,彼此之間沒有直系血緣關聯。[2] 明、清時期,有大量高麗崔氏進入中原,逐漸成為今朝鮮族崔氏。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漢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uijuk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漢族崔珠克氏多冠漢姓為崔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崔氏,世代相傳。
得姓始祖
「崔」得姓始祖:崔季子
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為齊丁公。
季子名德興,生卒不詳。炎帝五十六世孫,齊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應繼君位。但季子仁愛賢良,孝悌有加,舉賢讓國於庶兄叔乙。季子攜家人隱居景色秀麗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孫隨為「崔」姓。史稱「崔氏始祖」。齊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孫以諡號為姓「丁」,故,齊丁公伋為「崔」、「丁」兩姓先祖。
註:季子,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季」之排行,「季」應為四,故季子在兄弟中排行為四。但,確是正妃所生,故君位應傳給季子。叔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因其為庶兄,古時嫡和庶有地位上的差別。

㈥ 百家姓崔

百家姓崔,崔姓來源:以邑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齊丁公彶的版嫡長子季子,把國位權繼承權讓給叔乙,自己食采於崔邑,濟南東章丘、皺平一帶有崔氏城,即季子故邑。其後遂為崔氏。1季子生穆伯,2穆伯生沃,3沃生野,8八世孫崔夭生杼[zhu],9杼為齊庄公正卿,與慶封同朝。9杼生子成、子明、子強,多為慶封所殺。10子明奔魯生子良,十五世孫如意為秦大夫,封東萊侯。生二子業、仲牟。16業字伯基,漢東萊侯,居河東武城生昱[yu],17昱生紹,18紹生雅,19雅生忠,20忠生秦,21秦生恪[ke]景、恪丞,屢世為太常信侯、襄國太守穆侯、光祿勛嗣侯、揚州刺史、咨議參軍、司徒等官爵。循流朔源,則季子為崔氏的共祖。崔姓名次:崔姓在宋《百家姓》列為第189姓,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為當代中國第54姓。

㈦ 崔在百家姓里排第幾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於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余 元 卜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 舒 屈 項 祝 董 梁
杜 阮 藍 閔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梅 盛 林 刁 鍾 徐 邱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經 房 裘 繆 干 解 應 宗
丁 宣 賁 鄧 郁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曲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寧 仇 欒 暴 甘 鈄 厲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
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薄 印 宿 白 懷 蒲 台 叢 鄂
索 咸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陰佟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卻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郟 浦 尚 農
溫 別 庄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庚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毆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
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 查 後 荊 紅
游 竺 權逯 蓋益 桓 公 萬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於 單於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鮮於 閭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 督 子車
顓孫 端木 巫馬 公西 漆雕 樂正 壤駟 公良
拓跋 夾谷 宰父 穀梁 晉 楚 閆 法 汝 鄢 塗 欽
段干 百里 東郭 南門 呼延 歸海 羊舌 微生
岳 帥 緱 亢 況 郈 有 琴 梁丘 左丘 東門 西門
商 牟 佘 佴 伯 賞 南宮 墨 哈 譙 笪 年 愛 陽
召 有 舜 葉赫那拉 叢 岳
寸 貳 皇 僑 彤 竭 端 赫 實 甫 集 象
翠 狂 辟 典 良 函 芒 苦 其 京 中 夕
之 章佳 那拉 冠 賓 香 果 依爾根覺羅 依爾覺羅 薩嘛喇 赫舍里 額爾德特
薩克達 鈕祜祿 他塔喇 喜塔臘 訥殷富察 葉赫那蘭 庫雅喇 瓜爾佳 舒穆祿 愛新覺羅 索綽絡 納喇
烏雅 范姜 碧魯 張廖 張簡 圖門 太史 公叔 烏孫 完顏 馬佳 佟佳
富察 費莫 蹇 稱 諾 來 多 繁 戊 朴 回 毓
稅 葷 靖 緒 愈 碩 牢 買 但 巧 枚 撒
泰 秘 亥 紹 以 壬 森 齋 釋 奕 姒 朋
求 羽 用 占 真 穰 翦 閭 漆 貴 代 貫
旁 崇 棟 告 休 褒 諫 銳 皋 閎 在 徐

禾 示 是 委 釗 頻 嬴 呼 大 威 昂 律
冒 保 系 抄 定 化 萊 校 么 抗 禰 綦
悟 宏 功 庚 務 敏 捷 拱 兆 丑 丙 暢
苟 隨 類 卯 俟 友 答 乙 允 甲 留 尾
佼 玄 乘 裔 延 植 環 矯 賽 昔 侍 度
曠 遇 偶 前 由 咎 塞 斂 受 瀧 襲 釁
叔 聖 御 夫 仆 鎮 藩 邸 府 掌 首 員
焉 戲 可 智 爾 憑 悉 進 篤 厚 仁 業
肇 資 合 仍 九 衷 哀 刑 俎 仵 圭 夷
徭 蠻 汗 孛 乾 帖 罕 洛 淦 洋 邶 鄲
郯 邗 邛 劍 虢 隋 蒿 茆 菅 萇 樹 桐
鎖 鍾 機 盤 鐸 斛 玉 線 針 箕 庹 繩
磨 蕢 瓮 弭 刀 疏 牽 渾 惲 勢 世 仝
同 蟻 止 戢 睢 冼 種 塗 肖 己 泣 潛
卷 脫 謬 蹉 赧 浮 頓 說 次 錯 念 夙
斯 完 丹 表 聊 源 姓 吾 尋 展 出 不
戶 閉 才 無 書 學 愚 本 性 雪 霜 煙
寒 少 字 橋 板 斐 獨 千 詩 嘉 揚 善
揭 祈 析 赤 紫 青 柔 剛 奇 拜 佛 陀
彌 阿 素 長 僧 隱 仙 雋 宇 祭 酒 淡
塔 琦 閃 始 星 南 天 接 波 碧 速 禚
騰 潮 鏡 似 澄 潭 謇 縱 渠 奈 風 春
濯 沐 茂 英 蘭 檀 藤 枝 檢 生 折 登
駒 騎 貊 虎 肥 鹿 雀 野 禽 飛 節 宜
鮮 粟 栗 豆 帛 官 布 衣 藏 寶 鈔 銀
門 盈 慶 喜 及 普 建 營 巨 望 希 道
載 聲 漫 犁 力 貿 勤 革 改 興 亓 睦
修 信 閩 北 守 堅 勇 漢 練 尉 士 旅
五 令 將 旗 軍 行 奉 敬 恭 儀 母 堂
丘 義 禮 慈 孝 理 倫 卿 問 永 輝 位
讓 堯 依 猶 介 承 市 所 苑 杞 劇 第
零 諶 招 續 達 忻 六 鄞 戰 遲 候 宛
勵 粘 薩 鄺 覃 辜 初 樓 城 區 局 台
原 考 媯 納 泉 老 清 德 卑 過 麥 曲
竹 百 福 言 第五 佟 愛 年 笪 譙 哈 墨
南宮 賞 伯 佴 佘 牟 商 西門 東門 左丘 梁丘 琴
後 況 亢 緱 帥 微生 羊舌 海 歸 呼延 南門 東郭
百里 欽 鄢 汝 法 閆 楚 晉 穀梁 夾谷
壤駟 樂正 漆雕 公西 端木 子車 督 仉 司寇 亓官
鮮於 鍾離 蓋 逯 庫 郟 逢 陰 薄 厲 稽
公良 段干 開 光 操 瑞 眭 泥 運 摩 偉 鐵迮 霰

第(189)一百八十九個

㈧ 百家姓中崔姓排第幾

2011最新排名第58位
1 王 2 李 3 張 4 劉 5 陳 6 楊 7 黃 8 孫 9 周 10 吳

11 徐 12 趙 13 朱 14 馬 15 胡 16 郭 17 林 18 何 19 高 20 梁

21 鄭 22 羅 23 宋 24 謝 25 唐 26 韓 27 曹 28 許 29 鄧 30 蕭

31 馮 32 曾 33 程 34 蔡 35 彭 36 潘 37 袁 38 於 39 董 40 余

41 蘇 42 葉 43 呂 44 魏 45 蔣 46 田 47 杜 48 丁 49 沈 50 姜

51 范 52 江 53 傅 54 鍾 55 盧 56 汪 57 戴 58 崔 59 任 60 陸

61 廖 62 姚 63 方 64 金 65 邱 66 夏 67 譚 68 韋 69 賈 70 鄒

71 石 72 熊 73 孟 74 秦 75 閻 76 薛 77 侯 78 雷 79 白 80 龍

81 段 82 郝 83 孔 84 邵 85 史 86 毛 87 常 88 萬 89 顧 90 賴

91 武 92 康 93 賀 94 嚴 95 尹 96 錢 97 施 98 牛 99 洪 100 龔

101 湯 102 陶 103 黎 104 溫 105 莫 106 易 107 樊 108 喬 109 文 110 安

111 殷 112 顏 113 庄 114 章 115 魯 116 倪 117 龐 118 邢 119 俞 120 翟

121 藍 122 聶 123 齊 124 向 125 申 126 葛 127 柴 128 伍 129 覃 130 駱

131 關 132 焦 133 柳 134 歐 135 祝 136 紀 137 尚 138 畢 139 耿 140 蘆

141 左 142 季 143 管 144 符 145 辛 146 苗 147 詹 148 曲 149 歐陽 150 靳

151 祁 152 路 153 塗 154 蘭 155 甘 156 裴 157 梅 158 童 159 翁 160 霍

161 游 162 阮 163 尤 164 岳 165 柯 166 牟 167 滕 168 谷 169 舒 170 卜

171 成 172 饒 173 寧 174 凌 175 盛 176 查 177 單 178 冉 179 鮑 180 華

181 包 182 屈 183 房 184 喻 185 解 186 蒲 187 衛 188 簡 189 時 190 連

191 車 192 項 193 閔 194 鄔 195 吉 196 黨 197 陽 198 司 199 費 200 蒙

201 席 202 晏 203 隋 204 古 205 強 206 穆 207 姬 208 宮 209 景 210 米

211 麥 212 談 213 柏 214 瞿 215 艾 216 沙 217 鄢 218 桂 219 竇 220 郁

221 繆 222 暢 223 鞏 224 卓 225 褚 226 欒 227 戚 228 全 229 婁 230 甄

231 郎 232 池 233 叢 234 邊 235 岑 236 農 237 苟 238 遲 239 保 240 商

241 臧 242 佘 243 卞 244 虞 245 刁 246 冷 247 應 248 匡 249 栗 250 仇

251 練 252 楚 253 揭 254 師 255 官 256 佟 257 封 258 燕 259 桑 260 巫

261 敖 262 原 263 植 264 鄺 265 仲 266 荊 267 儲 268 宗 269 樓 270 干

271 苑 272 寇 273 蓋 274 南 275 屠 276 鞠 277 榮 278 井 279 樂 280 銀

281 奚 282 明 283 麻 284 雍 285 花 286 聞 287 冼 288 木 289 郜 290 廉

291 衣 292 藺 293 和 294 冀 295 占 296 公 297 門 298 帥 299 利 300 滿

㈨ 百家姓中崔姓排多少


排名: 74
由來: 崔姓出自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專和全國著姓屬,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齊國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姓姜,因他的兒子丁公及,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應該繼承群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後來用邑作為姓,就是崔姓。魏晉到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或稱「崔、盧、王、謝」,均把崔姓列為一等大姓。定州博陵郡五姓之首為崔姓,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餘避亂入朝鮮,後來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西晉到唐代,崔姓還分布在現在的山西、浙江、江蘇、江蘇、安徽、陝西、甘肅等省的一些地方,宋代以後,崔姓分布地更廣,有的在清代以後移居東南亞一些國家。崔姓對歷史的進步做也了積極的貢獻,人才輩出,史不絕書。東漢有個文學家崔因、書法家崔瑗、均是涿郡安平人。唐代,崔姓出三位詩人,崔國輔,崔顥、崔護、可風唐代崔姓地位顯赫之一斑。北寧有畫家崔白,擅畫花竹,禽鳥。明末有畫家崔子忠。清代有學者崔述,近代有經學家崔適。

㈩ 姓崔的在百家姓裡面排第幾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

崔姓,中華姓氏之一,也是漢族、朝鮮族等民內族的姓氏之一,容漢族崔姓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發源地。少數民族崔姓則為漢化改姓。

崔姓在南北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4位,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

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則以朝鮮半島和越南為多。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詩人崔顥、崔護等。

(10)百家崔的寓意擴展閱讀

崔姓名人:

1,崔斌,元朝名臣,官至中書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剛直,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2,崔子忠,北海(今山東萊陽)人,明代著名畫家。擅畫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畫。與陳洪綬並稱「南陳北崔」。

3,崔紀,康熙末年進士。歷官國子監祭酒、陝西巡撫、湖北巡撫。先後督順天學政、江蘇學政,治理學。乾隆二年(1737),在陝西提倡鑿井灌田,興修水利。乾隆十五年卒。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