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經典寓言故事中的經濟學

經典寓言故事中的經濟學

發布時間: 2021-01-16 05:01:52

A. 急求<拉封丹寓言>中布利丹毛驢故事的經濟學涵義

布利丹毛驢的選擇

經濟學是選擇的科學,我們從《拉封丹寓言》中的那頭布利丹毛驢,進入經濟學的聖殿。
先看—— 布利丹毛驢的選擇 《拉封丹寓言》中有一頭著名的布利丹毛驢,它面對兩捆乾草,不知該吃哪一捆好,最後竟然餓死了。 布利丹毛驢面臨的問題是經濟學家所說的選擇問題。經濟學家所說的選擇,說明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但用於滿足慾望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要決定用什麼資源去滿足哪些慾望,這就是資源配置問題。經濟學的目標,正是要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其實,每個人也和布利丹毛驢一樣,面臨在兩捆乾草之間做出選擇的問題。 布利丹毛驢做不出選擇而餓死,說明做出選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根源,在於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所得必有所失。為了得而失去的東西,被稱為機會成本。就布利丹毛驢而言,它選擇一捆乾草,必須放棄另一捆乾草。放棄的乾草,就是得到乾草的機會成本。經濟學家常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選擇行為,都有機會成本。 經濟學家在談資源的稀缺性時,往往指客觀存在的物質資源,如勞動、資本、自然資源等等。因此,選擇就是要實現有限資源下的最大化。在按照這種思路做出選擇時,人們往往把收入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或其他物質利益的最大化,作為目標,而忘記了個人的能力——包括創造財富的能力和享受財富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布利丹毛驢犯的正是這個錯誤。這頭驢子的消費能力(能吃的乾草)是有限的,在兩捆乾草中,吃一捆就足夠了。但它覺得哪一捆都好,都捨不得放棄,最後哪一捆都沒吃到,餓死了。 驢子畢竟是驢子。在寓言中,驢子都是愚蠢的,所以才有蠢驢之說。但人們在嘲笑驢子時,卻往往忘記了,他們有時也會像驢子那麼蠢。一個既愛白馬王子又愛大款,不知和哪一個結婚好的美女,不就是一頭漂亮的布利丹毛驢嗎?一個女人不能同時與兩個男人明媒正娶地結婚(這是法律給出的限制),與白馬王子結婚的機會成本是放棄財富,與大款結婚的機會成本是放棄美色。兩者都不願放棄,就成了布利丹毛驢。 像美女這樣的布利丹毛驢選擇困境,也許並不具有普遍性,因為美女畢竟是稀缺資源,白馬王子和大款都想得到。但每個人都面臨類似的困境,每個人都面臨從事什麼職業的選擇。從政當官,有地位有權力,但不能發財;從商當企業家,有錢,但無權無地位;從文當學者,有地位,但無錢。這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三捆乾草,每捆都很誘人。但人的能力有限,只能從事一種職業。只能選一種者可以成為成功的政治家、企業家或學者。類似布利丹毛驢者,往往一事無成。但世界上的布利丹毛驢真還不少。一些當官者還想發財,利用職權戴一頂教授博導,甚至院士的帽子,結果成了貪官或沽名釣譽者,被世人所不齒。一些從商者一心想當宮,花錢買官,犯了行賄罪。至於那些一心要鑽入官場或發財的文人,結局也是不倫不類,沒學問只好去剽竊。這些人不都成了餓死的布利丹毛驢了嗎? 每個人面臨的另一個重要選擇,是事業與家庭生活幸福。這種選擇不同於布利丹毛驢在兩捆乾草之中選一捆的選擇,而是要在兩捆乾草中求得一種平衡。這就是說,布利丹毛驢覺得兩捆乾草都好,可以每捆乾草都吃一半,不至於餓死,或兩捆都吃掉撐死。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資源稀缺),對事業與家庭幸福的期望是無限的(慾望無限)。正確的原則,不是為了一個放棄另一個,而是在兩者之間選擇一種平衡。那種為了事業(賺錢或當官)而放棄家庭幸福,或者滿足於過一種小日子而沒有追求的人,都是布利丹毛驢,因為在這兩者之中完全放棄了另一個,實際上仍是一事無成。你見過家庭後院起火而事業成功的人,或者一事無成仍有家庭幸福的人嗎?《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選擇了當五嶽盟主而放棄其他一切,最後不就是布利丹毛驢餓死的下場嗎? 經濟學所說的最大化並不是物質的最大化。對一個社會而言,最大化並不是GDP最大化,對一個人而言,最大化也不是財富最大化。社會的最大化是社會福利最大化,GDP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社會福利提高的基礎,不能把GDP最大化作為惟一目標是因為 GDP並不等於幸福。個人的最大化是幸福的最大化,財富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幸福的物質基礎,不能把財富作為惟一目標,是因為財富並不等於幸福。社會應該協調發展,人也要追求全面的幸福。這才是選擇的真正目標,也才是經濟學的真諦。 許多人都把經濟學作為一門賺錢的學問,認為它能使一個國家GDP增長或使一個人發財。這是一種誤解。布利丹毛驢式的錯誤,正由此而來。在學習經濟學時,要記住英國文豪蕭伯納的一句話: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 市場經濟是一種符合人性的經濟制度。為這種制度服務的現代經濟學,也必須從永恆不變的人性出發。所以,學經濟學首先必須了解—— 人性和理性人假設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性善和性惡的爭論,但無論哪一派都認為存在著抽象的普遍的人性。「性相近,習相遠」,正說明了這個道理。那麼,人性變不變呢?13世紀亞美尼亞作家奧洛比安的寓言「伶鼬和老鼠」,說明了人性的不變性。 有一隻伶鼬,狂熱地愛上了一個小夥子。它向愛神祈禱,把它變成一個美麗的少女。愛神滿足了它的心願,它幸福地與自己心儀的小夥子結婚了。在熱鬧非凡的婚禮上,突然一隻老鼠從門口跑過去,這位新娘忘卻了一切,狂奔過去追老鼠。作者的寓意是:本性難移,動物和人,概莫如此。中國的「白蛇傳」與這個寓言同工異曲。你看,白蛇都變成人了,但蛇的本性仍不變,飲了雄黃酒就露出了本性。中國有句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里的本性,主要不是指個人的性格,而是人類共同的本性。現在我們都承認,人的本性是利己,即所從事一切活動的目的,是個人利益最大化。現代生物學,證明了這是人和動物的本性。 經濟學是建立在對這種人性承認的基礎之上的,因此,經濟學的基本前提,是理性人假設。理性人,就是一切行為的目標為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經濟學正是在這一假設之下研究資源既定時的最大化問題。對社會是GDP和社會福利最大化,對個人是收入和效用最大化,對企業是利潤最大化和企業資產價值最大化。正是在對這種最大化的研究中得出了許多有意義的結論。離開這個假設,經濟學的全部內容都要被推翻。 一些經濟學界內外的學者,對這個假設提出過不少批評。一些人舉出了許多事實說明人並不自私,比如捨己救人,願意為保衛祖國而犧牲,或者富人在死後把財產捐給社會等等。這些現象的存在,是不是與理性人假設矛盾呢?我們不否認利他主義行為的存在。而且也不否認,人性中除了利己之外,還有同情心、關愛同胞、關心社會等善良的一面存在。同時,我們也不否認提倡奉獻精神的意義。但是承認人利己的本性與這一切並不矛盾。理性人的假設不僅正確,而且必要。說理性人的假設正確,並不是說它適用於每一個人(例如這個假設就不適用於雷鋒這樣的英雄)和每一個人的一切行為(一個為個人利益做事的人,在祖國危難之際也會犧牲自己保家衛國),是指它適用於絕大多數人的絕大多數行為。這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從事活動的出發點都是個人利益。說理性人的假設必要是因為,經濟學作為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必須有一個確定的假設前提。如果既假設人是利己的,又假設人是利他的,經濟學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對經濟學理性人假設的誤解,還來自另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把利己與利他、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對立起來。經濟學的最偉大發現,正是把利己與利他、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統一了起來。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對經濟學的開創性貢獻,正在於此。理性人的假設是斯密提出來的,他並不是贊揚這種利己性,只是承認它是無法更改的人性——正如伶鼬變為美女,仍忘不了抓老鼠一樣。他認為,每個人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可以實現社會利益。他說:「各個人都不斷地努力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慮的不是社會利益,而是他自身利益,但他對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會或者毋寧說必然會引導他選定最有利於社會的用途。」把這種對個人利益追求,引導向社會利益的是「看不見的手」,即價格機制。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要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資源,這時整個社會就實現了資源有效利用。承認人的利己,又把利己引導向利他,正是市場經濟的偉大之處。 經濟學是選擇的科學,我們從《拉封丹寓言》中的那頭布利丹毛驢,進入經濟學的聖殿。先看—— 布利丹毛驢的選擇 《拉封丹寓言》中有一頭著名的布利丹毛驢,它面對兩捆乾草,不知該吃哪一捆好,最後竟然餓死了。 布利丹毛驢面臨的問題是經濟學家所說的選擇問題。經濟學家所說的選擇,說明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但用於滿足慾望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要決定用什麼資源去滿足哪些慾望,這就是資源配置問題。經濟學的目標,正是要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其實,每個人也和布利丹毛驢一樣,面臨在兩捆乾草之間做出選擇的問題。 布利丹毛驢做不出選擇而餓死,說明做出選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根源,在於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所得必有所失。為了得而失去的東西,被稱為機會成本。就布利丹毛驢而言,它選擇一捆乾草,必須放棄另一捆乾草。放棄的乾草,就是得到乾草的機會成本。經濟學家常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選擇行為,都有機會成本。 經濟學家在談資源的稀缺性時,往往指客觀存在的物質資源,如勞動、資本、自然資源等等。因此,選擇就是要實現有限資源下的最大化。在按照這種思路做出選擇時,人們往往把收入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或其他物質利益的最大化,作為目標,而忘記了個人的能力——包括創造財富的能力和享受財富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布利丹毛驢犯的正是這個錯誤。這頭驢子的消費能力(能吃的乾草)是有限的,在兩捆乾草中,吃一捆就足夠了。但它覺得哪一捆都好,都捨不得放棄,最後哪一捆都沒吃到,餓死了。 驢子畢竟是驢子。在寓言中,驢子都是愚蠢的,所以才有蠢驢之說。但人們在嘲笑驢子時,卻往往忘記了,他們有時也會像驢子那麼蠢。一個既愛白馬王子又愛大款,不知和哪一個結婚好的美女,不就是一頭漂亮的布利丹毛驢嗎?一個女人不能同時與兩個男人明媒正娶地結婚(這是法律給出的限制),與白馬王子結婚的機會成本是放棄財富,與大款結婚的機會成本是放棄美色。兩者都不願放棄,就成了布利丹毛驢。 像美女這樣的布利丹毛驢選擇困境,也許並不具有普遍性,因為美女畢竟是稀缺資源,白馬王子和大款都想得到。但每個人都面臨類似的困境,每個人都面臨從事什麼職業的選擇。從政當官,有地位有權力,但不能發財;從商當企業家,有錢,但無權無地位;從文當學者,有地位,但無錢。這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三捆乾草,每捆都很誘人。但人的能力有限,只能從事一種職業。只能選一種者可以成為成功的政治家、企業家或學者。類似布利丹毛驢者,往往一事無成。但世界上的布利丹毛驢真還不少。一些當官者還想發財,利用職權戴一頂教授博導,甚至院士的帽子,結果成了貪官或沽名釣譽者,被世人所不齒。一些從商者一心想當宮,花錢買官,犯了行賄罪。至於那些一心要鑽入官場或發財的文人,結局也是不倫不類,沒學問只好去剽竊。這些人不都成了餓死的布利丹毛驢了嗎? 每個人面臨的另一個重要選擇,是事業與家庭生活幸福。這種選擇不同於布利丹毛驢在兩捆乾草之中選一捆的選擇,而是要在兩捆乾草中求得一種平衡。這就是說,布利丹毛驢覺得兩捆乾草都好,可以每捆乾草都吃一半,不至於餓死,或兩捆都吃掉撐死。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資源稀缺),對事業與家庭幸福的期望是無限的(慾望無限)。正確的原則,不是為了一個放棄另一個,而是在兩者之間選擇一種平衡。那種為了事業(賺錢或當官)而放棄家庭幸福,或者滿足於過一種小日子而沒有追求的人,都是布利丹毛驢,因為在這兩者之中完全放棄了另一個,實際上仍是一事無成。你見過家庭後院起火而事業成功的人,或者一事無成仍有家庭幸福的人嗎?《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選擇了當五嶽盟主而放棄其他一切,最後不就是布利丹毛驢餓死的下場嗎? 經濟學所說的最大化並不是物質的最大化。對一個社會而言,最大化並不是GDP最大化,對一個人而言,最大化也不是財富最大化。社會的最大化是社會福利最大化,GDP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社會福利提高的基礎,不能把GDP最大化作為惟一目標是因為 GDP並不等於幸福。個人的最大化是幸福的最大化,財富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幸福的物質基礎,不能把財富作為惟一目標,是因為財富並不等於幸福。社會應該協調發展,人也要追求全面的幸福。這才是選擇的真正目標,也才是經濟學的真諦。 許多人都把經濟學作為一門賺錢的學問,認為它能使一個國家GDP增長或使一個人發財。這是一種誤解。布利丹毛驢式的錯誤,正由此而來。在學習經濟學時,要記住英國文豪蕭伯納的一句話: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 市場經濟是一種符合人性的經濟制度。為這種制度服務的現代經濟學,也必須從永恆不變的人性出發。所以,學經濟學首先必須了解—— 人性和理性人假設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性善和性惡的爭論,但無論哪一派都認為存在著抽象的普遍的人性。「性相近,習相遠」,正說明了這個道理。那麼,人性變不變呢?13世紀亞美尼亞作家奧洛比安的寓言「伶鼬和老鼠」,說明了人性的不變性。 有一隻伶鼬,狂熱地愛上了一個小夥子。它向愛神祈禱,把它變成一個美麗的少女。愛神滿足了它的心願,它幸福地與自己心儀的小夥子結婚了。在熱鬧非凡的婚禮上,突然一隻老鼠從門口跑過去,這位新娘忘卻了一切,狂奔過去追老鼠。作者的寓意是:本性難移,動物和人,概莫如此。中國的「白蛇傳」與這個寓言同工異曲。你看,白蛇都變成人了,但蛇的本性仍不變,飲了雄黃酒就露出了本性。中國有句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里的本性,主要不是指個人的性格,而是人類共同的本性。現在我們都承認,人的本性是利己,即所從事一切活動的目的,是個人利益最大化。現代生物學,證明了這是人和動物的本性。 經濟學是建立在對這種人性承認的基礎之上的,因此,經濟學的基本前提,是理性人假設。理性人,就是一切行為的目標為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經濟學正是在這一假設之下研究資源既定時的最大化問題。對社會是GDP和社會福利最大化,對個人是收入和效用最大化,對企業是利潤最大化和企業資產價值最大化。正是在對這種最大化的研究中得出了許多有意義的結論。離開這個假設,經濟學的全部內容都要被推翻。 一些經濟學界內外的學者,對這個假設提出過不少批評。一些人舉出了許多事實說明人並不自私,比如捨己救人,願意為保衛祖國而犧牲,或者富人在死後把財產捐給社會等等。這些現象的存在,是不是與理性人假設矛盾呢?我們不否認利他主義行為的存在。而且也不否認,人性中除了利己之外,還有同情心、關愛同胞、關心社會等善良的一面存在。同時,我們也不否認提倡奉獻精神的意義。但是承認人利己的本性與這一切並不矛盾。理性人的假設不僅正確,而且必要。說理性人的假設正確,並不是說它適用於每一個人(例如這個假設就不適用於雷鋒這樣的英雄)和每一個人的一切行為(一個為個人利益做事的人,在祖國危難之際也會犧牲自己保家衛國),是指它適用於絕大多數人的絕大多數行為。這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從事活動的出發點都是個人利益。說理性人的假設必要是因為,經濟學作為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必須有一個確定的假設前提。如果既假設人是利己的,又假設人是利他的,經濟學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對經濟學理性人假設的誤解,還來自另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把利己與利他、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對立起來。經濟學的最偉大發現,正是把利己與利他、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統一了起來。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對經濟學的開創性貢獻,正在於此。理性人的假設是斯密提出來的,他並不是贊揚這種利己性,只是承認它是無法更改的人性——正如伶鼬變為美女,仍忘不了抓老鼠一樣。他認為,每個人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可以實現社會利益。他說:「各個人都不斷地努力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慮的不是社會利益,而是他自身利益,但他對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會或者毋寧說必然會引導他選定最有利於社會的用途。」把這種對個人利益追求,引導向社會利益的是「看不見的手」,即價格機制。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要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資源,這時整個社會就實現了資源有效利用。承認人的利己,又把利己引導向利他,正是市場經濟的偉大之處。 傳統社會是主張「存天理滅人慾」的,把人性看作萬惡之源,要求人們「克己復禮」。結果怎麼樣呢?整個社會處於上千年的停滯狀態,人民生活極其貧窮。利己的人性消滅了嗎?老百姓的人性被強制消滅了,但倡導滅人性者的人性,都發展為獸性。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他們提倡的是自己根本不打算去實踐的偽道德。一部《十日談》,正揭露了這些偽道學、假正人君子的丑惡嘴臉。 市場經濟承認人性的合理性,承認人利己的行為是正當的。任何一次啟蒙運動,都是從對人性的承認開始的。市場經濟制度把人的利己心和利己行為,變成了增加社會財富、推動歷史進步的動力。 經濟學家把慾望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但要正確理解這一點,必須記住—— 慾望不是貪婪 古今中外,有許多寓言都是諷刺人貪得無厭的,隨手揀一個大家不太熟悉的。 明代劉之卿,算不上名人,只是萬曆年間的一個禮部主事。他所著的《賢奕篇》,亦不是什麼名著,但有一個「王婆釀酒」的寓言,頗有趣味。王婆以釀酒為生,有個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共喝了幾百壺酒,也沒給錢。王婆亦沒計較。一天,道士說:我喝你那麼多酒,也沒錢給你,就給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出後,湧出的全是好酒。王婆自然發財了。以後,道士又來問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說,酒倒是好,就是沒有用來喂豬的酒糟。道士聽說,笑著在牆上題一首打油詩:「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賣,還道無酒糟。」寫完走了,以後這個井也不出酒了。 這個故事與普希金的「金魚與漁夫」的故事,有相似之處,不過我相信,普希金沒有侵犯版權。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人,寫出了相同的寓言故事,說明這種現象的普遍性。 經濟學家承認利己是人的本性,即人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是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這種利己來自人的慾望。人有七情六慾,連一本正經的孔夫子也承認「食色性也」。滿足這種慾望,需要物質財富或精神財富。有了錢,才能購買滿足各種慾望的物品與勞務。所以,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想多賺錢無可厚非。人類慾望的特點是無限性,一個慾望滿足了,又會產生新的慾望,永無止境。正是這種慾望的無限性,推動了人類社會進步。從這種意義上說,慾望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如果人沒有了慾望,沒有了滿足慾望的追求,社會就無法進步了。 傳統的倫理觀,把慾望作為萬惡之源,主張「存天理,滅人慾」,這是對人性的扼殺。經濟學家對慾望和利己的肯定,無疑是歷史的進步。但特別要強調的是,慾望、利己並不等同於貪婪。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肯定了由慾望產生利己的合理性,但他嚴格區分了利己與貪婪。他的另一部名著是《道德情操論》,「道德情操」一詞是指人判斷克制私利的能力。《道德情操論》一書,正是要說明利己的人如何在社會中控制自己的私慾和行為,使得由利己的人構成的社會,也是一個有道德的社會。斯密明確地反對貪婪。他的這兩部著作,構成既承認利己,又要以道德克制貪婪的理想市場經濟社會。 慾望與貪婪有什麼不同呢?慾望是人正當的要求。它與人滿足慾望的能力應該是匹配的。換句話說,慾望是以自己的能力可以滿足的,或通過正當途徑的努力可以實現的。貪婪則是要去滿足無法實現的慾望。在上面的寓言中,井裡既出酒又出酒糟就是無法實現的,所以,王婆希望有酒還有酒糟,就不是正當慾望,而成了一種貪婪。在現實中,一個有能力的人,想買一輛車是正當的慾望,還可以促進汽車業發展和經濟繁榮。但一個身無分文的人,想馬上要一輛汽車就屬於貪婪。不切實際地想做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就會使慾望變為貪婪。 乍一看,慾望和貪婪都是無限的,但實際上這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美國心理學家把人由慾望產生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正常來說,一個層次的慾望滿足了,再產生新的慾望,而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則是無止境的。這就是說,人的正常慾望應該隨能力的提高而產生。比如,在你的收入滿足了基本生活要求之後,就可以產生新的慾望,比如買一輛車。這就是正常的慾望更新。如果連飯也吃不飽就整天想買車,大概只能算是貪婪了。 強調把利己、慾望和貪婪分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慾望推動人努力工作,而貪婪則會使人犯罪。再接著上個例子說,當你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後想買車,你就會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工作,或者在本單位做出業績,或者去兼職,這都有利於整個社會。但如果是貪婪,每天只想迅速發財致富,就很可能走上犯罪之路。許多人正是被貪婪推上不歸路的——從搶劫犯到貪官都是如此。慾望與貪婪往往只有一步之遙,但真理跨過一步就是謬誤。 人的慾望是很容易變為貪婪的。斯密多次強調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正是看到這種可能性。一個社會對財富的慾望一旦變為貪婪,就變為對大自然的掠奪,一個人對財富的慾望一旦變為貪婪就不會勤奮工作,而是想歪門邪道了。 防止慾望(勤奮工作的動力)變為貪婪(犯罪的根源)的辦法,就個人而言是提高自己的道德自律。這也是先賢們經常勸告我們的。但僅僅靠這種勸說是無用的。作為一個社會還需要有制度上的防範,這就是法律的威懾力。對那些貪婪犯罪者的嚴懲正是要給其他人以警示,正如道士對王婆的懲罰是她連酒也得不到一樣。道士不僅是在懲罰王婆的貪心,而且還是在警告後人別學王婆的樣子。 現實中的王婆實在太多了,在市場經濟的今天讀讀這則寓言,太有意義了。 市場經濟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也創造了輝煌的精神文明。正是在這種基礎上,人性升華了,越來越多的人更關心他人和社會。億萬富翁不再是守財奴,而成為社會公益事業的贊助者。我們不否認市場經濟下還有罪惡,但與傳統社會比一比,哪一個更好? 與生俱來的人性,是不能改變的——無論是用暴力還是道德說教,我們只能利用與引導人性。伶鼬改不了抓老鼠的本性也沒什麼,反正它的體形已是美女了。這個與它結婚的小夥子,利用它的本性來消滅家裡的老鼠,甚至可以讓它為鄰居抓老鼠賺錢,豈不既符合了它的本性、又增加了自己收入、也為社會做了一件好事嗎? (作者:著名經濟學家,現為清華等多所知名院校兼職教授) 布利丹毛驢的選擇 梁小民

B. 有沒有類似「一頭死驢的啟事」這樣關於經濟學的寓言故事

你這抄是營銷學的寓言故事,襲我說一個:
一個管理學家看到一個農夫在喂牛,正在將草料一叉一叉往牛棚上面放,管理學家問:「草料應該放在地上或者食槽里,為什麼你要放在牛棚上面?」農夫說:「這種草料草質不好,放在地上或者食槽里,牛看都不會看一眼,放在牛棚上面,它能吃到但是要費點勁,這樣它反而會一點一點的全吃光」

C. 君子國寓言小故事中經濟學的相關性是什麼

需求原理和供給原理是市場經濟中的兩個基本法則。一般情況下,買者和賣者分別根回據這兩個答原則行事,才能形成市場經濟特有的秩序,達到市場均衡。顯然,故事中的君子國,就違背了供求原理,才處於這樣的混亂局面。

經濟學假設人是利己的,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為追求的目標。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3)經典寓言故事中的經濟學擴展閱讀:

供求關系的意義就是供求影響商品最終的價格。價格與需求正相關,與供給量負相關。

可以用數學公式表示如下:

P=m/Q

dP/P=dm/m-dQ/Q

P價格,m需求,Q供給量。

當供給量的變化率dQ/Q小於需求的變化率dm/m時,價格上漲;當供給量的變化率dQ/Q大於需求的變化率dm/m時,價格下降。這是「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供過於求價格下降」的真正意義。

D. 一個寓言故事,看看外國經濟學是如何給國人洗腦的

你這是營來銷學的寓言故事,我說一自個:一個管理學家看到一個農夫在喂牛,正在將草料一叉一叉往牛棚上面放,管理學家問:「草料應該放在地上或者食槽里,為什麼你要放在牛棚上面?」農夫說:「這種草料草質不好,放在地上或者食槽里,牛看都不會看一眼,放在牛棚上面,它能吃到但是要費點勁,這樣它反而會一點一點的全吃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