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的典故
『壹』 塗林有什麼典故沒
塗林,讀音tú lín,漢語詞語,基本意思為石榴的別名
《太平御覽》卷九七○引 晉 陸機版 《與弟雲書權》:「 張騫 為 漢 使外國十八年,得塗林安石榴也。」後用作石榴的別名。 南朝 梁元帝 《石榴》詩:「塗林未應發,春暮轉相催。然燈疑夜火,連珠勝早梅。西域移根至,南方釀酒來。葉翠如新剪,花紅似故裁。」
『貳』 酒池肉林的典故與哪個朝代有關
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帝王,他整日胡作非為,不盡心朝政,是中國有名的暴回君。為了懲罰那些反對他答的人,他採取了很多的酷刑。他還輕信寵妃妲己的讒言,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2]
不僅如此,紂王還大興土木,建造了許多華麗的宮室。為了供自己玩樂,紂王還建造了宏偉的鹿台。鹿台高千尺,寬三里。按照姜子牙的預計,這個工程要完工需要三十五年,足見其工程之浩大。紂王命北伯崇侯虎監造鹿台,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歷時兩年四個月。三十五年的工程,僅用兩年四個月便完工,紂王的搜刮民財之重,可見一斑。[3]
紂王的生活越來越糜爛了,他還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裝滿池子,把各種動物的肉割成一大塊一大塊掛在樹林里,這就是所謂的「酒池肉林」,以便一邊遊玩,一邊隨意吃喝。同時又叫祼體男女互相追逐嬉戲,生活靡爛荒淫至極。[3]
紂王的暴行終於得到了報應,最後商朝就在他手裡滅亡了!成語「酒池肉林」就是從紂王的糜爛荒淫的生活引申出來的,形容荒淫腐化、極端奢侈的生活。[4]
『叄』 求個跟 林 有關的成語或者典故
林籟泉韻
茂林修竹
『肆』 「林下之風」作何解釋有何典故
原文是「林下風氣」,出自《世說新語》「賢媛」篇
謝遏絕重其姊,張玄常稱其妹,欲以敵之。有濟尼者,並游張、謝二家,人問其優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
「王夫人」就是謝道蘊,「顧家婦」,應該是位張姓賢德,「林」指「竹林七賢」,《世說新語》中評價人物時,常以其為標准。
這位尼姑對這兩位婦女的評價,是說「顧家婦清心玉映」,但只是閨房中出類拔萃的人物而謝道蘊具有「竹林七賢」的風骨,在氣質上勝過她
後來大多用「林下風氣」形容婦女的飄逸出塵
「林下風氣」當然要高於「閨房之秀」,這也是成語「林下風氣」的典故。與此同義的成語還有:林下風度、
林下風致、林下之風、林下風范、林下風韻、林下高風、林下清風等等。
http://www.mfzq.com.cn/Blog/Diary.aspx?cid=1000&Data=S&Tid=186435
『伍』 林黛玉葬花,背後的典故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我覺得那也不是什麼故事啊,就是那麼個事,如果說這表現了什麼,說明了什麼,倒還有得說。要說故事,按原著里的說,就是林妹妹扛了把鋤頭出去埋花,唱了首叫做《葬花吟》的歌,賈寶玉不小心看見了也聽見了,然後就糾結了。葬花吟的內容是這樣的:(龔玥唱的那首挺好聽的)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綉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綉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儂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儂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陸』 酒池肉林,典故
【成語故事】:
商朝的殷紂王過著極其荒淫奢侈的生活。他不僅大量搜刮百姓的錢專財、糧食,屬還到處搜集珍寶玩物,裝點自己的宮室。為了享樂,紂王在沙丘這個地方,以酒為池(用酒倒成池),懸肉為林(把肉懸掛得像樹林),讓男男女女赤身裸體地追逐嬉戲,通宵達旦地尋歡作樂。酒池肉林由以酒為池和懸肉為林簡化而來。
酒池肉林形容生活極其奢侈、糜爛。也形容酒肉很多。
『柒』 蘇州獅子林中真趣亭的典故(有關乾隆皇帝的)是什麼
乾隆廿七年( )乾隆下江南,來到了蘇州的獅子林遊玩,一時雅興大發,喚隨從備硯,揮筆寫下「真有趣」三字。這時給乾隆當導游的狀元黃喜在一旁見了覺得不免俗氣,便說「萬歲御筆千金,微臣一貧如洗,叩請皇上把中間的有字賞給奴才吧!」
乾隆立刻明白了他的用心,也覺得這樣太俗,傳出去有損名聲,便順水推舟的把有字賞給了黃喜,成了「真趣」二字。
僅僅一字之差,就使得這幾個字的味道變了很多,格調也變了很多。因此在乾隆走掉之後,那裡的官員就在那個風景區里建了一座亭閣,以這兩個字當作的名字,這也就是咱們現在看到的裡面的真趣亭。
(7)林的典故擴展閱讀:
乾隆皇帝曾六次游覽獅子林,並留下大量題字和「御制詩」。乾隆二十二年春(1757),弘歷二巡江南到蘇州,他取來倪雲的獅子林圖展卷對照著觀賞獅子林。賜匾「鏡智圓照」於獅林寺,雙題五言詩《游獅子林》,此詩後被刻成御詩碑並新添一景名為「御碑亭」。
1762年,乾隆二游獅子林,因愛其景,為獅林寺題額「畫禪寺」,在他臨摹的倪雲林《獅子林全景圖》和倪氏原作上分別題字。將臨摹之作「命永藏吳中」。
1765年,獅子林已歸黃祖興所有。乾隆游獅子林後(時稱涉園),題下「真趣」匾額,又作「游獅子林即景雜詠」七絕三首、七律一首。回京後在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各興建一座獅子林。1780年,游獅子林後作《獅子林再疊舊作韻》。
1784年,乾隆再次南巡,見到了徐賁畫的《獅子林十二景點圖》,十分感慨。乾隆五次游覽獅子林,題寫三塊匾額,留詩十首、臨摹倪雲林《獅子林全景圖》三幅。在皇家園林掀起了摹擬江南山水,效法江南園林的高潮。
1771年,乾隆在頤和園長春園東北角仿建獅子林,由蘇州織造署奉旨將獅子林實景按五分一尺燙樣制圖送就御覽,建成後名景點匾額均由蘇州織造製作,送京懸掛。
1774年,承德避暑山莊建成,東部是以假山為主的獅子林,西部是以水池為主的文園,合稱「文園獅子林」,乾隆對此園非常喜歡,稱之「欲傲金閶未有此」。
皇家園林廣泛採用了江南園林中廊、橋、漏窗與蘇式彩畫,引入堆疊假山的各種流派,大大豐富了北方園林的內容,是園林藝術史的重要一章。
『捌』 把臂入林的成語典故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謝公(安)道:豫章(謝鯤)若遇七賢必自把臂入林。」
譯文:謝公(謝安)評價豫章(謝鯤)說:「 如果遇見竹林七賢,一定會挽著胳膊,一起走進竹林。」
『玖』 林籟泉韻的典故
lín lài quán yùn
釋 義: 風吹林木和泉石相激而產生的悅耳聲音,泛指天籟
【出處】: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自文字至文章》:"故凡虎斑霞綺,林籟泉韻,俱為文章。
『拾』 風林火山的典故
風林火山(Furinkazan)的概念出自於《孫子兵法》,原典是:《孫子兵法·軍爭篇》: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其疾如風:軍隊的行動要反應迅速,猶如疾風掠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戰勝敵方。
其靜如林:當軍隊緩慢行軍時,猶如靜止的森林,肅穆、嚴整,不驚動敵人,不打草驚蛇。
侵掠如火:當進攻敵人時,要如同燎原的烈火,以銳不可當的攻勢結束戰斗,取得完全的勝利。
不動如山:當軍隊駐守時,要如同山嶽一樣,嚴陣以待,隨時做好投入戰斗的准備。
難知如陰:當軍隊隱蔽時,要像陰雲遮天不見日月星辰一樣。
動如雷震:當軍隊行動起來,猶如雷霆萬鈞,勇猛迅捷,使敵無從退避。
《孫子兵法》作為中國軍事學的基礎,其思想已經溶入到中國軍事理論的方方面面,所以已其中的某一點作為指導在中國宣傳的並不多。由於日本軍事遠遠落後於中國,而戰國時代的大名武田信玄比較早的領悟了要領,提出了「風、林、火、山」的口號,在軍事理論貧乏的日本戰國時代,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據史書記載,《孫子兵法》傳入日本是在公元735年,既唐朝開元二十三年,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學生吉備真備將《孫子兵法》等中國兵書帶回日本。《孫子兵法》傳入日本後作為秘密的珍藏書並未迅速傳播,直至戰國時代才公開運用。
《孫子兵法》傳入日本後一直作為朝廷與兵家的「密笈」不向外傳。長期以來,中國兵法在日本被一種神秘主義的色彩所籠罩,當時流傳的只有中國的兵陰陽家(1)兵書,其日譯本書名為《訓閱集》共120卷。而一同傳入的《孫子兵法》、《六韜》、《三略》則視為秘不外傳的書籍。同時,兵陰陽家的迷信成份也妨礙了《孫子兵法》的傳承與應用。甲州派兵法家香西成資在《武田兵述文稿》中指出:「大江維時(可能是假託的人名)歸朝以後,以文武輔佐於朝廷。於是兵家之徒,請學其法(指《孫子兵法》、《六韜》、《三略》)。大江維時秘此法而不傳於人,別以兵陰陽之書為日本文字,作《訓閱集》120卷以傳於世。是所以欲惑人之耳目而不使知兵法之實事也。」據稱,《孫子兵法》存於大江世家,後傳到了大江匡房(1041~1111)之手,此後又從匡房傳到源義家,進而碾轉傳到甲州武田源氏。從此《孫子兵法》得以在甲州派中流傳、繼承和運用,其後裔武田信玄是其家傳兵法的繼承人,並在戰國時代的戰爭中充分運用了《孫子兵法》。
日本的戰國時代是指室町幕府末期應仁之亂(1467~1477)後的一個世紀。在長達100年的戰國時代,群雄割據,烽煙四起。在此期間,武田信玄(1521~1573)因與上杉謙信長期作戰而聞名,尤其於1541年信玄成為武田家族首領之後,在與謙信爭奪關東霸權時,威名大振,對織田信長形成一種威脅。最終,在征討信長的過程中,信玄於軍中病逝。武田信玄在作戰中能充分運用《孫子兵法》,最著名的是他所制定的突擊旗,其上援引有《孫子兵法·軍爭篇》中「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14個大字。如今這面原旗仍保存在日本鹽山市雲峰寺中,或許是武田信玄於1551年在此出家為僧的原故。學者認為,武田信玄所歸納的「風林火山」的戰略是表現出《孫子兵法》常變一體、靜動一元的特色。武田信玄的兵法在慎戰、全勝以及不戰而屈人之兵方面與《孫子兵法》有共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