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古代書信典故

古代書信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15 23:36:40

❶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

你好!

鴻雁傳書,又名飛鴿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❷ 關於古時信的典故

(一)鴻雁傳書

據《漢書·蘇武傳》記載:西漢蘇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迫使他投降,蘇武不肯。被匈奴君主放到北海牧羊。蘇武忍辱負重十多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修好。漢朝又派使節到匈奴,要求放蘇武回漢,但單於仍不願放人,謊稱蘇武已死。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真情告訴了漢使,並讓漢使這樣對單於說:漢朝皇帝打獵時,曾射到一隻北方飛來的大雁,雁足上系著—封信,說蘇武沒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單於聽後,知道無法隱瞞,遂放蘇武歸漢。

鴻雁是大型的侯鳥,勇猛,每年秋季南遷。看到鴻雁,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後來,人們便把傳遞信件的使者稱為「鴻雁」。「鴻雁傳書」一詞也由此而來。

(二)鯉魚傳書

古代寫書信,寫完後,用兩個木板夾住,兩個木板都雕刻成鯉魚的形狀,這就是「鯉魚傳書」的來歷之一。

另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內有尺素書。」這可能就是「鯉魚燕傳書」的來歷之二吧!

"鯉魚"的"魚"與"余"諧音,有剩有餘,是非常吉利的!因此這個典故也被廣東泛的運用!

(三)黃耳狗寄信

晉書陸機傳:「初,機有駿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笑語犬曰:『我家絕無書信,汝能齎書取消息不?犬搖尾作聲。機乃為書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頭,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後因以為常。」

這就是「黃耳狗寄信」的典故!不過這個典故在詩詞中用得很少,因為狗這種動物太俗,不雅觀,沒有「鴻雁」、「鯉魚」那麼吉祥。

❸ 古代書信傳之遞典故

1.置郵而傳命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一次,孟子的學生公孫丑(齊國人)向老師請教怎樣治國,孟子回答:「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其大意是,孔子說過,道德的流行,比設立郵驛傳遞公文的速度還要快。當今,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肯實行仁政,就像為百姓解了倒懸之苦,使百姓高興。因此,效法古人行仁政,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現在,正當其時。置郵而傳命,即設立郵驛來傳遞官方文書。這句話也說明,遠在戰國時代,我國即已有了郵驛,距今2400多年。
2.烽火報警
我國自周朝開始使用烽火報警。周朝各國在邊境上設置邊亭,配有亭長或亭尉管理。遇有敵人入侵,就擊鼓或舉烽。鄰亭得到信息後,相繼擊鼓或舉烽。如此接力相傳,很短時間內就把戰爭信息傳出百里、千里之外,直至國都。秦漢時代,烽火通信日臻完善,頗具規模:「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烽火台一般設在高爽空曠、便於瞭望而附近又有水源的地方。傳遞警報的信號有表、煙、苣火、積薪四種。表是用繒布做成的顏色鮮明的旗幟,遇有情況,將旗幟升在表桿上。煙是在高竿上安裝一隻小籠,需要時點燃它以示警。表和煙常常在白天並舉,所以也叫「烽煙」。又因報警燒的常常是狼糞,因而又叫「狼煙」。夜晚的信號時苣火,特別緊急時將積薪點燃,讓熊熊火光傳遞警報。烽火報警報的主要是軍情,所以,烽火被作為戰爭的代名詞。周幽王有「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杜甫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吶喊,王昌齡則有「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的詩句。「百尺樓」指備置烽火的城樓,也稱戍樓。
3.鴻雁傳書
也稱雁足系帛。故事源於《漢書·蘇武傳》。漢武帝晚年,漢與匈奴間在經歷多年戰爭後,正在醞釀重歸於好。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單於送還以往扣留的漢朝使者。同年,蘇武奉武帝之命率副使張勝、隨員常惠等百餘人出使匈奴,除帶去大量禮品外,還歸還漢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完成任務准備返回時,意外發生了:漢降將、匈奴人衛律的部下虞常等策劃,乘單於外出打獵的機會,射殺衛律,劫取單於的母親歸漢。由於虞常曾向張勝透過消息,及至虞常失敗,單於下令扣留了蘇武一行。
匈奴王想盡辦法,軟硬兼施,企圖使蘇武投降,都失敗了。他們將蘇武關在一地窖里,並斷絕飲食。蘇武渴飲雪,飢吞氈,才免於餓死。後來,匈奴人又把他流放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讓他放牧一群公羊,說什麼時候公羊下崽,就放蘇武回國。
在人跡罕至的北海,蘇武持節牧羊19載。飢寒交迫不說,期間母親和一兄一弟相繼死去,妻子改嫁,終不能動搖其志。漢昭帝初年,漢朝與匈奴和親,漢朝遣使要求接回蘇武,單於詐言蘇武已死。常惠設法見到漢使,教他一法。第二天,漢使對單於說:「漢天子在上林(皇帝射獵的宮苑)射下一隻雁。雁足系有帛書,說蘇武現在北海。」單於大驚,不得不放蘇武等9人隨漢使一道歸漢。
上述鴻雁傳書的故事,是常惠虛擬出來的。但並非說鴻雁傳書的事就絕對沒有。據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元代初期的郝伯常就曾用自己馴養的鴻雁送過書信。
由於有鴻雁傳書的故事,故人們常常以鴻音、雁札、雁書、飛鴻、魚雁等來代表書信。
4.鯉魚傳書
書信又稱鱗鴻、魚書、魚素、魚函、雙魚、雙鯉等。魚與書信的關系,可追溯到古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這里的雙鯉不是真魚,而是用木刻成的魚。漢代以前,信封還沒有出現。信件是夾在兩塊木板裡面傳遞的。兩塊木板刻成魚形,中間挖成凹形,信件放入,合在一起,用繩子捆好,在打結處糊上泥土,加蓋印章,然後發出。
與此相聯系的,是典故魚腹丹書帛。說的是公元前209年,壯丁900人調往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因雨阻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於是爆發了大澤鄉農民大起義。起義領袖陳勝、吳廣為了「威眾」,即讓人信服,就找來一塊帛,上述「陳勝王」3個字,裝入魚腹,偷偷放進漁人的魚網中。待士卒買魚烹食,得腹中書,大驚,以為天意。「陳勝王」四處傳開。此事見於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5.紙鳶飛空
紙鳶即風箏。說到風箏,自然想起曹雪芹《紅樓夢》中,探春製作的風箏迷:「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風箏是我國古代人民的一大創造。它的發明,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春秋時代,魯班就曾削竹為鵲,精巧得能飛上天空,三天不落。戰國時代,墨翟曾用3年時間,製成木鳶,會在天空飛翔。紙鳶飛空說的是風箏用於戰爭。據南朝無名氏《獨異志》載:「侯景圍困台城,簡文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南北朝時代,梁武帝被河南王侯景叛兵圍困在京城建業(今南京)內的台城,武帝之子簡文用紙鳶飛空求救。
6.青鳥傳書
相傳西王母住在昆侖山附近的玉山,有3隻青鳥為她覓取食物和傳遞信息。這3隻青鳥長著紅腦袋,黑眼睛,綠羽毛,招人喜愛。
有一天,漢武帝和群臣正在舉行齋戒儀式,忽然有一隻青鳥從西方飛到承華殿前。漢武帝看到這一美麗可愛的青鳥,甚為驚奇,問大臣東方朔:「這是哪裡飛來的?」東方朔回答:「西方王母要來了,青鳥是來報信的。」過了一會兒,西王母果然由兩只青鳥左右扶持著,來到了殿前。漢武帝與群臣慌忙迎接。從此以後,青鳥傳信的傳說便流傳下來。後人也常以傳信的使者為青鳥。唐代李商隱《無題》有雲:「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五代李璟《浣溪沙》:「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❹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如:鴻雁傳書

一、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二、魚傳尺素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一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於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顯然,這里的「雙鯉」並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三、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四、信鴿傳書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於軍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後,竟見空盪盪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一軍。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里看看你的第一軍。」曲端領命後,不慌不忙地打開籠子放出了一隻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隻鴿子,很快,其餘的四軍也火速趕到。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一番誇獎。其實,曲端放出的五隻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五、置郵而傳命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一次,孟子的學生公孫丑(齊國人)向老師請教怎樣治國,孟子回答:「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其大意是,孔子說過,道德的流行,比設立郵驛傳遞公文的速度還要快。當今,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肯實行仁政,就像為百姓解了倒懸之苦,使百姓高興。因此,效法古人行仁政,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現在,正當其時。置郵而傳命,即設立郵驛來傳遞官方文書。這句話也說明,遠在戰國時代,我國即已有了郵驛,距今2400多年。

六:紙鳶飛空
紙鳶即風箏。說到風箏,自然想起曹雪芹《紅樓夢》中,探春製作的風箏迷:「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風箏是我國古代人民的一大創造。它的發明,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春秋時代,魯班就曾削竹為鵲,精巧得能飛上天空,三天不落。戰國時代,墨翟曾用3年時間,製成木鳶,會在天空飛翔。紙鳶飛空說的是風箏用於戰爭。據南朝無名氏《獨異志》載:「侯景圍困台城,簡文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南北朝時代,梁武帝被河南王侯景叛兵圍困在京城建業(今南京)內的台城,武帝之子簡文用紙鳶飛空求救。

七:
除此之外,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希望能幫到你,你的及時採納是對我們迅速、詳細回答的最大鼓勵。

❺ 關於古時信的典故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則也是立身之本。你


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烽火戲諸候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

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❻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

魚雁傳書
在我國古代,魚雁和書信有著密切的淵源,古詩文中留有許多記載,如「關山夢魂長,魚雁音塵少」、「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等。因為傳說古代剖鯉魚時,看見魚肚裡有書信,「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後來人們便把書信叫做魚書,而鴻雁是候鳥,往返有期,故人們想像雁能傳遞音訊,因而書信又被稱作「飛鴻」、「鴻書」等,而古稱信使為「魚雁」,也叫「鴻鱗」。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有詩曰:「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
《漢書·蘇武傳》:「教使者謂單於,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記載: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 19年,矢志不變。他後來得以歸漢,主要是因為匈奴單於相信漢使所說鴻雁傳書上林苑,被天子射獲,確知蘇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單於無奈,只得放回蘇武,「鴻雁傳書」一時傳為美談。

漢宮之流葉,蜀女之飄梧
漢宮流葉的故事指唐僖宗時宮女韓翠屏曾在紅葉上題詩,紅葉被流水沖到宮外,學士於祐撿到後,又在紅葉上題詩流回宮中,韓翠屏復檢得此葉。後來宮中放出三千宮女,於祐娶了韓翠屏,說起紅葉之事,不勝感慨。蜀女之飄梧說的是《梧桐葉》中記述蜀人任繼圖與妻李雲英分離,後來李雲英題詩在梧桐葉上,被任繼圖檢得而團圓。

望採納

❼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有哪些有哪些

一、烽火傳軍情

1994年月7日,原郵電部發行《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新疆庫車縣克孜爾尕哈的漢代烽火台遺址,邊紙上的文字為1974年在甘肅居延地區破城子烽塞遺址出土的東漢初年《塞上烽火品約》木簡上的部分內容,再現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國西北邊陲「謹侯望,通烽火」的歷史遺跡。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二、魚傳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郵電部發行了J174M《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姑蘇驛,邊紙圖案為古代銅器上的魚形銘文,這些魚形銘文,用的是「魚傳尺素」的說法來象徵郵政通信。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一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於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顯然,這里的「雙鯉」並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書信和「魚」的關系,其實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 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里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後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於詩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飪」,而只是一個風趣的用字罷了。
三、青鳥傳書

1998年10月9日,國家郵政局發行JP72《第22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1999北京(二)》紀念郵資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綠東方」,主圖和郵資圖內容一致,均為一隻色彩斑斕的飛鳥,背景為驛站和長城,表現了我國古代青鳥傳書的傳說。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四、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於軍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後,竟見空盪盪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一軍。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里看看你的第一軍。」曲端領命後,不慌不忙地打開籠子放出了一隻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隻鴿子,很快,其餘的四軍也火速趕到。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一番誇獎。其實,曲端放出的五隻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❽ 除了鴻雁傳書,你還知道哪些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

1、魚傳尺素:
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詩中寫道:「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2、青鳥傳書:
遠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名曰詔蘭、紫燕,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

3、飛鴿傳書:
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
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更重要地被用於軍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後,竟見空盪盪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一軍。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里看看你的第一軍。曲端領命後,不慌不忙地打開籠子放出了一隻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隻鴿子,很快,其餘的四軍也火速趕到。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一番誇獎。
其實,曲端放出的五隻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❾ 把你了解到的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寫下來50字

鴻雁傳書
《漢書 蘇武傳》記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節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辱使命,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天的貝加爾湖)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奴修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匈,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他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出使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節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被流放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問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訝,再也無法抵賴,只好將蘇武放回。蘇武因此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有氣節的外交官,而「鴻雁傳書」亦被傳為美談。
或者
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寶釧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聽到空中有鴻雁的叫聲,勾起他對丈夫的思念。她請求鴻雁代為傳書給遠征在外的薛平貴,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外哪裡去尋筆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羅裙,咬破指尖,用鮮血寫下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團聚的家書,讓鴻雁捎去。因此,「鴻雁傳書」便成了千古佳話。

❿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凶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凶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魚傳尺素
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 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里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後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