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阮瞻典故

阮瞻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15 21:38:37

① 世說新語的內容

《世說新語》概述

《世說新語》 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談軼事。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撰寫,梁劉峻(字孝標)注。漢代劉向曾著《世說》,早已亡佚。該書原名《世說》,後人為與劉向書相別,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全書原八卷,劉孝標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小說。<<宋書·劉道規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劉義慶門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學士.他們根據前人類似著述如裴啟的《語林》等,編成該書。劉義慶只是倡導和主持了編纂工作,但全書體例風格大體一致,沒有出於眾手或抄自群書的痕跡,這應當歸功於他主編之力。有的日本學者推斷該書出於劉義慶門客、謝靈運好友何長瑜之手。

劉孝標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隨例被迫遷到平城,在那裡出家,後又還俗。齊永明四年(486)還江南,曾參加翻譯佛經。該書的注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後所作。他採用裴松之注《三國志》的辦法,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徵引繁富,引用的書籍達四百餘種。後人注釋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還有馬瑞志的英文譯本、目加田誠等的多種日文譯本和法文譯本。

《世說新語》內容簡介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從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相當多的篇幅系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間人物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德行第一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讎隙第三十六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來筆記影響尤其大。

《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質朴的散文,有時幾如口語,而意味雋永,在晉宋人文章中也頗具特色,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讀,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詩詞中常用的典故。

《世說新語》編者簡介

編著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荊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職。 《宋書‧宗室傳》說他「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著有《徐州先賢傳贊》九卷及《典敘》、志怪小說《幽明錄》等。劉義慶以前的志人(軼事)小說有晉裴啟的《語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說新語》雖被保存了下來,但近代學者根據唐寫本殘卷考證,亦經後人刪改,與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關於《世說新語校箋》
《世說新語校箋》全四冊。中華書局2007年5月一版2印。裝幀、紙張、印刷俱佳。
本書是楊勇先生一九六一年至六八年花了八年時間,搜集了二百四十餘種有關《世說新語》數據,對《世說新語》所作的系統整理,一九六九年九月由香港大眾書局出版。1990年9月,楊勇先生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不斷訪求當世有關《世說新語》新著一百餘種,又窮八年之力,重新為之寫定,修訂舊作數百處,新增三萬余字。此次由中華書局重新刊印,楊勇先生又精益求精地訂正了近百處訛誤。本書後附有關圖表、汪藻《世說新語人名譜校箋》、《世說新語人名異稱表》、《世說新語人名索引》等,為讀者使用提供了極大方便。也是目前世說新語最詳實的本子。

《世說新語校箋》再版序
《世說新語》者,記錄清談之語言與事跡之書也.夫清談,原是談嘲,起自戰國初淳於髡,太史公以其滑稽多辯,喜隱語,乃與楚之常以談笑諷諫者優孟,與秦之善於言笑者優旃合為< 滑稽列傳〉,謂足以和悅人主,談言微中,亦以解紛亂也.至漢武帝時,又有幸倡郭舍人,滑稽不窮;東方朔口諧辭給,能奇言怪語,稱為滑稽之雄;枚臯談笑類俳倡,為賦頌好嫚戲,得媟黷貴幸,比東方朔,郭舍人.武帝既招英俊,東方朔與枚臯,郭舍人俱在左右,詼啁而已.班固謂漢之得人,於茲為盛,與儒雅公孫弘,文章司馬遷,篤行石建等並列,皆有功績現於世.則滑稽也者,已成為世之顯類矣.《世說》所錄人物,以秦末陳嬰母(賢媛一)入之篇, 次以武帝時之郭舍人(原作東方朔,誤.<規箴一>),次以元帝時之京房< 規箴二>,王昭君(賢媛二),次以成帝時之班婕妤(賢媛三),皆善於言語之人,蓋上承秦二世時之優旃也.下至宋初謝靈運(原作傅亮,誤.< 言語一○八))而止,所錄材料內容起訖如此,則臨川編書之旨趣與體例可知矣.《史記.滑稽列傳.索隱》曰:「按:滑,亂也;稽,同也.言辯捷之人,言非若是,說是若非,言能亂異同也.」清談一詞,始見於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後漢書.鄭太傳》曰:「孔公緒()清談高論,噓枯吹生.」章懷注曰:「枯者噓之使生,生者吹之使枯,言談論有所抑揚也.」其意與滑稽全同.則清談即是滑稽談嘲無疑也.《世說》三十六篇,殆皆漢魏以來談論之大目,大抵依人物之性行而定;若以言語言,則可歸為三大類:曰談嘲,曰人物鑒識,曰學術討論是也.三者內容不同,意趣迥別,不可一概而言.清談既為滑稽談嘲之後裔,故<排調〉,<任誕〉,<簡傲〉,<言語〉等篇皆屬之.嚴格言之,學術討論,人倫鑒識,不得預於清談之列.蓋學術討論,旨在探討學術真理,措辭用意,自有所本,繁表之言,象內之意,雖可玄之又玄,但微言之極,又不可偏離本經也.人倫鑒識,亦必「先言而後驗,若多華辭不經,又類卜相之書」矣((郭太傳)語).其不能久傳遠播者可知.故此二者非是談嘲也. 廣義言之,清談又是談日常也.故<德行〉,<政事〉,<方正〉,<雅量〉,<規箴〉,<捷悟〉,<夙慧〉, <豪爽〉等篇,記錄前賢嘉言懿語者亦屬之.至於<尤悔〉,<紕漏〉,<惑溺〉,<讎隙〉等篇,則陳其險行,以志言語格調之不同已.故滑稽談嘲乃屬清談之正格,故又有滑稽,詼啁,嘲,諧,能言,才辯,才辭,戲,談之別稱.其人倫鑒識或學術討論,則為清談所繁衍之枝與流裔耳.至獻帝初平元年「清談」一詞出現後,才統名之為「清談」或「清言」矣.人倫鑒識,乃辯別人物性行,定其品格高下,以為世鑒.《世說》中<識鑒〉, <賞譽〉,<品藻〉等篇屬之,皆為品評人物之結論.<識鑒〉一注引孫盛《雜語》曰:「太祖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子將答曰:『治世之能達,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許劭與郭太《後漢書》同傳,皆以識鑒人物名,並不及於其他事.<郭太傳〉雲:「善談論,美音制,性明知人,好獎士類,所拔左原等六十人,並以成名.」其論曰:「林宗所拔雅俗無所失,將以明性特有主乎恂恂善導,使士慕成名,雖墨,孟之徒不能絕也.」故《後漢書.左(雄)周(舉)黃(琬)傳》,評論漢興以來人物,亦有「郭有道獎鑒人倫」之語,拔士獎訓之功,世有定論.林宗生順帝永建三年(一二八),卒靈帝建寧二年(一六九),年四十二.史雲:「二十行學至成臯屈伯彥精舍,三年畢業,乃游於洛陽,始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於是名震京師.」其拔士取才或始於此,三十上下,當桓帝永壽間(一五五)也.事在黨禍前.又<許劭傳〉雲:少竣名節,好人倫,多所賞識,若樊子劭,和陽士者,並顯於世.故天下言拔士者,咸稱許郭.劭與從兄靖有高名,亦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稱平輿之淵有二龍焉.」《三國志.許靖傳》曰:「少與從弟劭俱知名,並有人倫臧否之稱;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皆以拔士獎評為業者.又《三國.龐統傳》曰:「性好人倫,勤於長養.每所稱述,多過其才.時人怪而問之,統答曰:『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乃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談,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於知彼輩拔士本意,乃在興風俗,長道業,而崇邁世教也.若郭太,許劭,許靖,龐統者,其為拔士之代表人物也.而尤以林宗為著,並自著書一卷,論取士之本(見《世說.政事》十七注).京邑,汝南,襄陽之外,潁川鄉論亦盛.《後漢書.陳寔傳》曰:「時中常侍侯覽托太守高倫用吏,倫教署為文學掾.寔知非其人,懷檄請見,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中常侍不可違.寔乞從外署,不足以塵明德.』倫從之, 於是鄉論怪其非舉.寔終無言.」此皆鄉論邑議之所由來;所謂清議,即取資於此.後二百年桓彜亦有人倫鑒識之稱,「拔才取士,時人方之許郭.」(《晉書桓彜傳》).林宗在歷史上所擔當之任務為此.陳寅恪曰:「世之所謂清談,實始自郭林宗,而完成於阮嗣宗也.(見<陶淵明思想與清談之關系)」.謂《世說》除記載玄學外,尚及人物之評論;而人物評論,則來自後漢之察舉;而地方清議與鄉論因是而興.鄉論之著者,莫先於許郭.因謂林宗為清談之始祖.至於魏晉,清談內容多與實際政o人們就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治有關,其主題為名教與自然之爭,故至阮籍才統一調和為「將無同」說也.是謂清談實始自郭林宗,而完成於阮嗣宗也.湯用彤亦曰: 「魏之清談,上接漢代之清議,其性質相差不遠.其後乃演變而為玄學之清談.蓋談既久,由具體人事以至抽象玄理,乃學問演變之必然趨勢.」(見<讀人物誌>)皆屬似是而非之言.今以清談發展之事實言,則清談並不出於清議,而清議適出於清談也.(別詳拙文< 論清談之起源,原義,語言特色及其影響>.見拙著《世說新語校箋論文集》,台此[或為北]正文書局二○○三年一月版.)《世說.文學》篇,以記學術討論為主,有一○七條,號談理者十六見,佛十二見,《老.庄》十二見,賦七,文論六,《詩經》及〈才性四本〉各四,《易》三,《春秋》及《公孫龍》各二,其餘一見者有《墨子》,《惠施》等,而以第五條鍾會撰〈四本論〉始畢,第六條何晏為吏部尚書,第八條王輔嗣弱冠見裴徽,第九條傅嘏善言虛勝為最多人討論之目.此即世人所艷稱之「正始之音」也.辯理談玄之風,實盛於此,而萌芽於章句之煩瑣.漢初治經,有訓詁,有傳,而無章句;學者常兼通,求大義,玩經0人們就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文,自蓄德而已.宣帝以後,今文博士遂有章句之學.自有章句,乃有分經專治之家法,家有數說,章句多者一經或至百餘萬言,五經大師眾至千餘人.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故通人厭煩,羞學章句,於是「才學」生焉.「才學」一詞為章句之對立詞,亦由章句之弊而起,始見於光武初即位之建武二年(公元二六).《後漢書.宋弘傳》曰:「(光武)帝嘗問弘通博之士,弘乃薦沛國桓譚才學洽聞,幾及楊雄,劉向父子.」光武本為一太學生,深知章句利弊,即位之初,戎馬未暇,輒問弘通博之士,殆以章句之士不能應大難,必待通博之士有以安邦定國乎獨問於此,不無深意.又《後漢書.王充傳》曰:「友人同郡謝夷吾薦充才學,肅宗特召公車徵,病不行.」王充生光武建武三年(公元二七),卒和帝永元三年(九一),年六十五.公車徵,當在王晚年,肅宗元和前後(八四——八六),充年六十左右.王充著《論衡》,當更在此之前.於知才學之意識,在西漢末年早已有之.其時道家思想已擡頭,名教與自然之爭,亦由是開始.《後漢書.王充傳》注引《謝承書》曰:「夷吾薦充曰:『充之才,非學所加,雖前世孟軻,孫卿,近漢楊雄,劉向,司馬遷不能能過也.』」夷吾所謂「天才」,即天資,本能,謂才也;宋弘所謂「才學洽聞」,乃天才加後學加洽聞(經驗)也.故自和安以下,史稱「才學」者,為天才,後學,洽聞之復義偏名詞也,亦即通博之意.桓譚,王充天才拔俗既如孟軻,孫卿等,其成學過程又何如《後漢書.桓譚傳》曰:「博學多通,習五經,皆訓詁大義,不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學,數從劉歆,楊雄辨析疑異,而熹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抵.」則桓譚乃古學之士,不為章句,博學而通者,與今文博士章句之學抱一經以為祿利之途者然不同.又《後漢書.王充傳》曰:「充少孤,鄉裏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為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充好論說, 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牆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釋物類異同,正時俗嫌疑.」則王充成學經過與桓譚近是,而其學問造詣,似又過於桓譚者.《論衡》一書直斥章句之士為守文,為俗儒,既為有識者所嘆倒,以為談助之資;而〈問孔〉,〈刺孟〉之作,更為儒者聞之而喪膽.驚世駭俗,前所未有.若王充者,可謂思想界之陳勝,吳廣也.自此以下,天下學風為之驟變,章句之學既為世人所疏遠,儒者之風亦漸見衰落.至質帝本初,太學本為培養章句之聖地,如今已成為才學發展之樂土矣.《後漢書.儒林傳》曰:「本初元年(一四六),梁太後詔曰: 『大將軍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學,每歲輒於鄉射月一餐會之,以此為常.』自是游學增盛,至三萬餘生.然章句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矣.」浮華,當指才學.當此之時,外戚,宦官與朝士之斗爭日趨熾烈,社會動盪極度不安,才士目擊百姓生靈塗炭在即,於是紛紛投入實際之政o人們就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治斗爭中,與朝士相結合, 互為褒重,竟成部黨.〈黨錮傳〉曰:「逮於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之分.」此即士子部黨之實.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國,逮捕黨人;黨人既誅,其高名善士,多坐流放.」(〈黨錮傳〉語).士子經黨禍打擊之後,人人自危,無不鉗口與言世事;有不得已欲為之言者,只有用諧隱或放言方式言之矣.此魏晉時諧隱之言之所以盛,名理,玄理之言之所由興起也.清談之美果,「天人合一」之說,「將無同」之局,終於出現.太和初,荀粲到京邑與傅嘏談,善名理;而粲尚玄遠.正始五年,王弼與裴徽,何晏,鍾會等談玄理.《魏志.鍾會傳》注引何劭為^弼傳〉曰:「時裴徽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見而異之,問弼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也,然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弼曰:『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恆言無所不足.』尋亦為傅嘏所知.於時何晏為吏部尚書,甚奇弼,嘆之曰:『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此時王弼對本體之定義「道無」之說已為士人所承認,所接受,故裴徽,何晏等不復問「無」何以為道之本體,而只問聖人何以無言.王弼之答,以為聖人體無;無既無矣,自不能以言有,即不能以言盡意,以象舉物也;老子是有者也,則可藉有恆言無所不足,以通聖人之體無.然而聖人之體又何以能通無何劭為〈弼傳〉又曰:「弼與鍾會善,會議論以校練為家,然每服弼之高致.何晏以為聖人無喜怒哀樂,其論至精,鍾會等述之.弼與不同.以為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今以其無累,便謂不復應物,失之多矣.」此王弼與何晏等言聖人因為「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之證.今既知聖人之體(德)沖和以通無,則聖人亦可以通天矣;天人之德既合而為一,則名教與自然之爭於是得息.造成「將無同」之局者,王弼一人之功也.故何晏曰:「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誠是也.直至西晉,阮瞻舉灼然,見司徒王戎,戎問「聖人貴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異」瞻曰:「將無同」者,此阮瞻轉述王弼之言,服膺其說是也;非瞻所造,更非嗣宗統一調和之也.前人於此多混淆,而王弼之偉大處正是此.(另詳拙作〈略論玄學之成因〉一文,見《楊勇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總上所言,本序之意有三:闡明清談之起源與性質,一也;否定清談出於清議,而清議適出於清談,二也;言「才學」之出現,終成為六朝社會之動力,文化之核心,而造成「天人合一」之說,「將無同」之局者,皆由清談使之然也.此三者,蓋近人所不曾談;故東方先生曰:「談何容易」,是也.又本書一九六九年九月由香港大眾書局出版,出版不久,旋為台北數出版社所翻印,銷售量之大,令人驚喜.然而書之缺漏錯誤處亦不少.一九九○年中大退休後,亟思補正,於是優游典籍,從容俯仰於書者凡八年,修訂九百餘處,新增三萬言,並附以汪藻《世說人名譜》等,都為兩冊,上冊本文,下冊附錄;二○○○年五月由台北正文書局重新出版,視初出面目一新矣.今由北京中華書局再版,在國內外發行,再為審讀一過,又改正八十餘處,比前作又勝一籌矣.
公元2005年中秋,楊勇序於香港九龍之錦綉園.

② 世說新語中重點提到了哪些人物

《世說新語》及劉孝標注涉及各類人物共1500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

所涉氏族:

1、一級氏族

這表明該家族自始至終百年來一直是繁榮的世族代表人物。

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衍、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王徽之、王洵

溫縣司馬氏——代表人物:司馬懿、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司馬攸

陳郡謝氏——代表人物:謝鯤、謝尚,謝安,謝玄、謝道韞(非一系)

2、二級氏族

由一個中小氏族發展成大氏族。

太原王氏——代表人物: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

龍亢桓氏——代表人物:桓彝、桓溫、桓沖、桓豁、桓玄、桓振

陳郡殷氏——代表人物:殷羨、殷浩、殷仲文

吳郡孫氏——代表人物:孫皓

新野庾氏——代表人物:庾亮、庾皇後、庾冰、庾翼

3、三級氏族

陳留阮氏——代表人物:阮籍、阮咸、阮瞻

陳郡袁氏——代表人物:袁喬、袁宏、袁耽

高平郗氏——代表人物:郗鑒、郗愔、郗超

泰山羊氏——代表人物:羊祜、羊孚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著《世說》(原書亡佚),後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人的記載。

(2)阮瞻典故擴展閱讀:

世說新語對後世的影響有以下:

《世說新語》這部書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的逸聞軼事,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史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縱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世說新語》所記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非常豐富,廣泛地反映了這一時期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談放誕的風氣,是記敘軼聞雋語的筆記小說的先驅,也是後來小品文的典範,對後世筆記小說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不計其數,在古小說中自成一體。

書中不少故事,或成為後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或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魯迅先生稱它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唐王方慶的《續世說新語》、宋王讜的《唐語林》、明馮夢龍的《古今譚概》等,都深受其影響。《世說新語》中的「謝女詠雪」、「子猷訪戴」等故事,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另有一些故事,則成為戲劇家小說家創作的素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世說新語

③ 竹林七賢是哪些人代表作是啥他們的生平事跡呢

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其先人因避仇遷家譙國侄縣(今安徽宿縣西南),改姓嵇。雖家世儒學,但學不師授,唯好老、庄之說。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生之道,著有《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咸、阮籍等人交遊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後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鍾會有隙,被譖於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這首絕唱而著名廣陵散》更是成為我國十大古琴曲之一。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 三國時魏末文學家,思想家與音樂家,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創作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合稱「嵇氏四弄」,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把「九弄」作為科舉取士的條件之一。其留下的「廣陵絕響」的典故被後世傳為佳話,《他的《聲無哀樂論》《與山巨源絕交書》《琴賦》《養生論》等作品亦是千秋相傳的名篇。 阮籍210-263 三國時期曹魏末年詩人。竹林七賢之一。 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徵、寄託,借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獮猴賦〉。考《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黃節有《阮步兵詠懷詩注》。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志,曾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場,慨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當時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鬥,政局十分險惡。曹爽曾召阮籍為參軍,他託病辭官歸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司馬氏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不過在有些情況下,阮籍迫於司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應酬敷衍。他接受司馬氏授予的官職,先後做過司馬氏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後人稱之為「阮步兵」。他還被迫為司馬昭自封晉公、備九錫寫過「勸進文」。因此,司馬氏對他採取容忍態度,對他放浪佯狂、違背禮法的各種行為不加追究,最後得以終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賦 6篇、散文較完整的9篇、詩90餘首。阮籍的詩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詠懷詩》82首。阮籍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過他的作品散失的並不多,以詩歌為例,《晉書·阮籍傳》說他「作《詠懷詩》八十餘篇」,看來全部流傳了下來。明代曾出現多種輯本,張溥輯《阮步兵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黃節的《阮步兵詠懷詩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出版。 另據史料記載,晉文帝司馬昭欲為其子求婚於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馬昭沒有機會開口,逐作罷。這些事在當時頗具有代表性,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大。 山濤205—283 竹林七賢之一。字巨源,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
晉代吏部尚書。為"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據河南省武陟縣大虹橋鄉網站資料,大虹橋鄉是山濤出生地,不知詳否)人。早孤,家貧。雖居高官榮貴,卻貞慎儉約,俸祿薪水,散於鄰里,時人謂為"璞玉渾金"。武帝時任尚書之職,凡甄拔人物,各有題目,稱"山公啟事"。 山濤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為人小心謹慎,山濤在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大,投靠司馬氏,仕途平步青雲。生活非常節儉。山濤推薦好朋友嵇康來洛陽做官,沒料到嵇康不但不領情,還寫了一篇《與山巨源絕交書》的奇文,稱「志氣所託,不可奪也」,「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不可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然而,嵇康在刑場臨死前將自己的兒女託付給了山濤,留言道「巨源在,汝不孤矣」。在嵇康被殺後二十年,山濤薦舉嵇康的兒子嵇紹為秘書丞。年四十,始為郡主簿。
早前,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王戎曾稱濤為「璞玉渾金,人莫知其器。」
山氏名人,惟山濤最為有名,名望、地位、學術和事跡莫出其右者。據<世說新語>載,山濤祖本父曜,山濤之父山曜(宛句令)的姑姑山氏夫人為魏粟邑令張先生張汪之妻。山氏夫人的姑娘張春華為司馬懿的正室夫人,後尊為晉宣穆皇後,是司馬師、司馬昭的親生母親。山濤五子:山該、山淳、山允、山謨、山簡。山簡之子為山遐 ,遐字彥林,為餘姚令。 向秀約227-272 向秀雅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隱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氏害死後,向秀應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受司馬昭接見任散騎侍郎、黃門散騎常侍、散騎常侍,與任愷等相善。
向秀喜談老莊之學,曾注《莊子》,「妙析奇致,大暢玄風」(《世說新語·文學》)。注未成便過世,郭象承其《莊子》余緒,成書《莊子注》三十三篇。
另著《思舊賦》、《難嵇叔夜養生論》。 劉伶 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之一,擅長喝酒和品酒。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種放盪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王戎(生於魏青龍元年,卒於晉永興二年,233-305)字浚沖,琅琊臨沂人。晉司徒、封安豐縣侯。出身魏晉高門琅琊王氏,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孫,涼州刺史王渾之子。「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也被認為是七人中世俗之心最盛的一位。 王戎自幼聰穎,風姿秀徹而身材短小。據說能直視太陽而不目眩。中書令裴楷稱其眼「爛爛如巖下電」。曾與同伴在路邊玩耍,見道旁有結滿李子的李樹,其他人爭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動聲色,別人問他,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驗之果然如此。與其父的朋友,年長其二十餘歲的阮籍交好。父王渾死後,其舊部下贈錢數百萬,王戎辭而不受,從此顯名。鍾會評之:「裴楷清通,王戎簡要。」 阮咸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並稱「竹林七賢」。阮咸是阮籍之侄,與籍並稱為「大小阮」。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

善彈琵琶。他所用的琵琶與後來從龜茲傳來的曲項琵琶不同,唐時以他的名字為他所彈的樂器命名為「阮咸」,宋時簡稱「阮」。以人名來給樂器命名,在中外音樂史上僅他一個。

阮咸不僅擅長演奏,也精於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據說就是他所作,李季蘭在同名詩中有「憶昔阮公為此曲,能使仲容聽不足」的詩句。1950年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持阮彈奏的阮咸畫像,神情專注。

據《琴史》記載:阮鹹的兒子阮瞻「亦善彈琴,人聞其能,多往求聽,不問長幼貴賤,皆為彈之。」他甚至可以整天為人彈奏而沒有一點不耐煩的表示。

④ 阮瞻遇鬼什麼典故

《六朝怪談》

⑤ 俗人皆喜榮華獨能離之以此為快翻譯成現代漢語

語出自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翻譯做:一般人都喜歡榮華富貴,只有我能離開它,並把它當作快樂。

⑥ 徵集歷史趣事明人故事成語典故

退避三舍 洛陽紙貴抄 草木皆兵襲 按圖索驥 後來居上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驪得珠 望洋興嘆 掩耳盜鈴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請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不寒而慄
不學無術 雞鳴狗盜 勢如破竹 枕戈待旦 抱薪救火 樑上君子 脫穎而出
嗟來之食 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精衛填海 靡靡三音 入木三分 八仙過海
人琴俱亡 三令五申 下逐客令 門可羅雀 寸草春輝 天衣無縫 不名一錢
未雨綢繆 出爾反爾 樂極生悲 樂不思蜀 禮賢下士 對牛彈琴 曲高和寡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囫圇吞棗 投筆從戎 敝帚自珍 餘音繞梁
杯弓蛇影 畫龍點晴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吐哺握氣 誇父逐日
拋磚引玉 圍魏救趙 過門不入 曲突徙薪 投鞭斷流 為虎作倀 一衣帶水
車載斗量 分道揚鑣 開卷有益 天經地義 井底之蛙 馬革裹屍 ……

⑦ 「三語掾」一詞有何典故

【典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阮宣子(阮修)有令聞,太尉王夷甫(王衍回)見而問曰:『老莊與答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yuàn,屬官),世謂『三語掾。』」(《太平御覽》第二0九卷引《衛玠別傳》記為王衍與阮瞻的故事;《晉書·阮瞻傳》又記為王戎與阮瞻的故事。)
【釋義】阮修用「將無同」——莫不是相同——模稜兩可的三個字回答太尉王夷甫關於儒道兩家異同的問話,得到賞識,被聘為幕僚。後遂用「三語掾、三字為掾」等贊美幕府官員。
【三語掾】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官曹三語掾,國器萬尋楨。」蘇軾《虔州景德寺榮師湛然堂》詩:「欲知妙湛與總持,更問江東三語掾。」陸游《聞勾龍司戶會客山亭》詩:「但恨五日尹,阻造三語掾。」
【三字為掾】蒲松齡《擬上因暑熱太甚清理刑獄釋放罪人群臣謝表》:「三字為掾,輒以於氏之門庭自勵;一行作吏,常以義縱之毛鷙為憂。」

⑧ 有關竹林七賢的古文 《世說新語》中

內容太多,不勝枚舉。這里只舉一人。因七賢經常一起活動,也可管中窺豹。
世說新語·阮籍(匯總)
德行第一
十五 嗣宗謹慎
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晉文王(司馬昭)稱贊阮籍極其謹慎,每次和他聊天,說的都是玄虛高遠的事情,從不評判人物。

文學第四
六十七 阮籍神筆
魏朝封晉文王為公,備禮九錫,文王固讓不受。公卿將校當詣府敦喻,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籍時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書札為之,無所點定,乃寫付使。時人以為神筆。
魏朝封晉文王(司馬昭)為公,准備了九錫之禮,晉文王堅辭不受。文武官員要到他的府上敦促勸喻,司空鄭沖急忙派信使到阮籍那裡,讓他寫勸進文。當時阮籍在袁孝尼(准)家,晚上喝醉了,酒還沒醒。人們把他扶了起來後,阮籍提筆就寫,絲毫不作修改就給了信使。當時人們認為他是神筆。

賞譽第八
二十九 七賢之子
林下諸賢,各有俊才子:藉子渾,器量弘曠;康子紹,清遠雅正;濤子簡,疏通高素;咸子瞻,虛夷有遠志;瞻弟孚,爽朗多所遺;秀子純、悌,並令淑有清流;戎子萬子,有大成之風,苗而不秀;唯伶子無聞。凡此諸子,唯瞻為冠,紹、簡亦見重當世。
竹林七賢,他們都有才華出眾的兒子:阮籍子渾,器量開闊;嵇康子紹,清靜文雅;山濤子簡,疏朗朴實;阮咸子瞻,恬淡有大志;阮瞻弟孚,爽朗不羈;向秀子純、悌,善良有名望;王戎子萬子,能成大器,可惜早夭;只有劉伶的兒子藉藉無名。所有的這些孩子,阮瞻最出色,嵇紹、山簡也被世人推崇。

傷逝第十七
二 邈若山河
王浚沖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竹林之遊,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
王浚沖(王戎)作尚書令時,一次穿著公服,乘著輕便馬車經過黃公酒壚。他回頭對車後面的客人說:"從前我和嵇叔夜(嵇康)、阮嗣宗(阮籍)一起在此暢飲。竹林同游,我也忝列其末。自從嵇康早逝,阮籍亡故以後,我就為世事羈絆,現在酒壚雖近在眼前,往事舊人卻象是隔著萬重山河了。"

棲逸第十八
一 真人長嘯
阮步兵嘯,聞數百步。蘇門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傳說。阮籍往觀,見其人擁膝岩側,籍登嶺就之,箕踞相對。籍商略終古,上陳黃、農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問之,仡然不應。復敘有為之教、棲神導氣之術以觀之,彼猶如前,凝矚不轉。籍因對之長嘯。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復嘯。意盡,退,還半嶺許,聞上口酋然有聲,如數部鼓吹,林谷傳響,顧看,乃向人嘯也。
阮步兵(阮籍)的嘯聲數百步之外都能聽到。蘇門山裡,忽然來了一位真人,樵夫們都在議論這件事。阮籍也去觀看,見這個人盤腿坐在岩石旁邊,阮籍就爬上山湊過去,雙腿伸直坐在他對面。阮籍說起古代的事情,上至黃帝、炎帝的清靜無為之道,下到夏、商、周三代聖君的仁政,並拿這些事情向他請教,這個人只是昂著頭不予理睬。阮籍又談起儒家的入世學說以及道家的棲神導氣的方法,以此來觀察他,這個人還是和剛才一樣,凝神不動。阮籍於是對著他長嘯。過了很長時間,這個人才說:"你再來。"阮籍再一次長嘯。後來阮籍沒了興致就下山了,走到半山腰,聽到上面傳來悠長的聲音,像是有幾個樂隊在演奏,山谷中都發出迴音,回頭一看,正是剛才那個人在長嘯。

賢媛第十九
十一 契若金蘭
山公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於常交,問公,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負羈之妻亦親觀狐、趙,意欲窺之,可乎?"他日,二人來,妻勸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視之,達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當以識度相友耳。"公曰:"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
山公(山濤)和嵇康、阮籍一見面,就情投意合。山濤的妻子覺得丈夫和這兩個人的交往非比尋常,就問他怎麼回事,山公說:"眼下可以作為我的朋友的,只有這倆人了。"妻子說:"從前僖負羈的妻子也曾親自觀察過狐偃、趙衰,我也想看看他們,可以嗎?"有一天,二人來了,妻子勸山公留他們過夜,給他們准備了酒肉。晚上,她越過牆去觀察這兩個人,留連忘返,直到天都亮了。山公過來問道:"你覺得這二人怎麼樣?"妻子說:"你的才智情趣比他們差得太遠了,只能以你的見識氣度和他們交朋友。"山公說:"他們也總認為我的氣度勝過他們。"
任誕第二十三
一 竹林七賢
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陳留的阮籍、譙國的嵇康、河內的山濤三個人年歲相仿,嵇康最小。參加他們聚會的還有沛國的劉伶,陳留的阮咸、河內的向秀、琅邪的王戎。七人常在竹林下聚會,縱情飲酒,所以世人稱他們為"竹林七賢"。

二 阮籍遭母喪
阮籍遭母喪,在晉文王坐,進酒肉。司隸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喪顯於公坐,飲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文王曰:"嗣宗毀頓如此,君不能共憂之,何謂?且有疾而飲酒食肉,固喪禮也!"籍飲啖不輟,神色自若。
阮籍為母親服喪期間,在晉文王(司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隸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對文王說:"您正在以孝治國,而阮籍卻在母喪期間出席您的宴會,喝酒吃肉,應該把他流放到偏遠的地方,以正風俗教化。"文王說:"嗣宗如此悲傷消沉,你不能分擔他的憂愁,為什麼還這樣說呢?況且服喪時有病,可以喝酒吃肉,這也是符合喪禮的呀!"阮籍依舊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五 求為步兵校尉
步兵校尉缺,廚中有貯酒數百斛,阮籍乃求為步兵校尉。
步兵校尉的位置空著,聽說步兵校尉的廚房裡還有幾百斛酒,阮籍就請求作步兵校尉。

七 禮豈為我輩設也
阮籍嫂嘗回家,籍見與別。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輩設也?"
阮籍的嫂子一次回娘家,阮籍和她告別。有人以此嘲笑阮籍,阮籍說:"禮教難道是為我們這些人設的嗎?"

八 阮公臨家婦有美色
阮公臨家婦有美色,當壚酤酒。阮與王安豐常從婦飲酒,阮醉,便眠其婦側。夫始殊疑之,伺察,終無他意。
阮公(阮籍)鄰居家的女人長得很美,在酒鋪里賣酒。阮籍和王安豐(王戎)經常到女人這里喝酒,阮籍喝醉後,就在女人的身邊睡著了。女人的丈夫開始還懷疑阮籍有不軌舉動,就伺機觀察,結果發現阮籍沒有什麼企圖。

九 阮籍葬母
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豚,飲酒二斗,然後臨訣,直言:"窮矣!"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
阮籍在給母親出殯時,蒸了一頭小肥豬,喝了兩斗酒,然後去和母親訣別,他只說了一句:"完了!"大號一聲,隨即口吐鮮血,昏厥過去,很久才醒來。

十一 阮步兵喪母
阮步兵喪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發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於地。哭,弔唁畢便去。或問裴:"凡吊,主人哭,客乃為禮。阮既不哭,君何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禮制。我輩俗中人,故以儀軌自居。"時人嘆為兩得其中。
阮步兵(阮籍)的母親去世後,裴令公(裴楷)來弔唁。阮籍這時剛喝醉了,披頭散發坐在榻上,雙腿前伸,也不哭。裴楷到後,阮籍從榻上下來。裴楷開始哭吊,弔唁完畢,裴楷就走了。有人問裴楷:"凡是弔唁,都是主人先哭,客人才依照禮節哭。阮籍既然不哭,你為什麼哭呢?"裴楷說:"阮籍是方外之人,所以不必尊奉禮制。我們是世俗中人,所以要按照規矩行事。"當時人們贊嘆他說的各得其所。

十三 卿不得復爾
阮渾長成,風氣韻度似父,亦欲作達。步兵曰:"仲容已預之,卿不得復爾。"
阮渾長大後,風度氣質像他爸爸,也想過放任曠達的生活。步兵(阮籍)對他說:"仲容(阮咸)已經這樣做了,你就別再這樣了。"

簡傲第二十四
一 箕踞嘯歌
晉文王功德盛大,坐席嚴敬,擬於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
晉文王(司馬昭)德高望重,他出席宴會時,人們都嚴肅恭敬,就像在帝王面前一樣。只有阮籍箕踞而坐,縱酒放歌,泰然自若。

二 王戎弱冠詣阮籍
王戎弱冠詣阮籍,時劉公榮在坐,阮謂王曰:"偶有二斗美酒,當與君共飲,彼公榮者無預焉。"二人交觴酬酢,公榮遂不得一杯,而言語談戲,三人無異。或有問之者,阮答曰:"勝公榮者,不得不與飲酒;不如公榮者,不可不與飲酒;唯公榮,可不與飲酒。"
王戎年輕時,去阮籍那裡,當時劉公榮(劉昶)也在。阮籍對王戎說:"正好有兩斗好酒,咱們倆一塊兒喝了吧。公榮就別喝了。"於是兩個人就你一杯我一杯地喝起來,劉公榮一杯也沒有喝上,不過三個人一起言談玩笑,沒有覺得有什麼差異。後來有人問起這件事,阮籍答道:" 比公榮強的人,不能不和他喝一杯;不如公榮的人,也不能不和他喝一杯;只有公榮,可以不和他喝酒。"

排調第二十五
四 俗物來敗人意
嵇、阮、山、劉在竹林酣飲,王戎後往。步兵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王笑曰:"卿輩意,亦復可敗邪?"
嵇康、阮籍、山濤、劉伶在竹林下暢飲,王戎後來到了。阮籍說:"俗人又來敗壞我們的興致了!"王戎笑著說:"你們這些人的興致,也是別人能敗壞的嗎?"

⑨ 雖處世不交人事,惟共親知弦譯文

晉書·阮咸傳》
咸妙解音律,善彈琵琶。雖處世不交人事,惟共親知弦歌酣宴而已。與從子脩特相善,每以得意為歡。諸阮皆飲酒,咸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杯觴斟酌,以大盆盛酒,圓坐相向,大酌更飲。時有群豕來飲其酒,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飲之。群從昆弟莫不以放達為行,籍弗之許。荀勖每與咸論音律,自以為遠不及也,疾之,出補始平太守。以壽終。二子:瞻、孚。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王粲傳·阮籍〉
瑀子籍,才藻艷逸,而倜儻放盪,行己寡慾,以莊周為模則。官至步兵校尉。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籍曠達不羈,不拘禮俗。性至孝,居喪雖不率常檢,而毀幾至滅性。兗州刺史王昶請與相見,終日不得與言,昶嘆賞之,自以不能測也。太尉蔣濟聞而辟之,後為尚書郎、曹爽參軍,以疾歸田裡。歲余,爽誅,太傅及大將軍乃以為從事中郎。後朝論以其名高,欲顯崇之,籍以世多故,祿仕而已,聞步兵校尉缺,廚多美酒,營人善釀酒,求為校尉,遂縱酒昏酣,遺落世事。」
譯文
《晉書·阮咸傳》
阮咸精通音律,又會彈琵琶。即使處世也不交結人事,只與親朋知己彈琴唱歌飲酒作樂罷了,與侄兒阮修特別要好,每每以得意為快樂。其他阮家人都在飲酒,阮咸到來,同族人共聚一起,不再用酒杯斟酒,而用大盆裝酒,圍坐一圈,開懷暢飲。當時有一群豬也來喝盆中的酒,阮咸直接湊上去,與豬一道喝。叔伯兄弟沒有誰不以豪放豁達為美行,阮籍不同意這種做法。荀勖常常與阮咸討論音律,自以為遠遠趕不上他,因此嫉妒,讓他出補始平太守,直到壽終。阮咸有兩個兒子:阮瞻、阮孚。
同源典故
兵廚兵廚佳釀嗜酒步兵愛酒步兵步兵步兵廚步兵愛酒步兵校尉步兵櫥步兵觴步兵酒步兵飲步兵飲酒為酒求官軍廚酒阮步兵阮氏酒
釋義
"諸阮皆飲酒﹐咸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杯觴斟酌﹐以大盆盛酒﹐圓坐相向﹐大酌更飲。"後因以"阮氏酒"為與家人共集暢飲之典。
用典示例
唐 岑參《送崔全被放歸都覲省》詩:「來傾阮氏酒,去著老萊衣。」
宋 蘇轍 《戲作家釀》詩之一:「 嗣宗 尚出仕,兵廚可常到。」
宋 呂頤浩 《與程晉道書》:「自到此,每月釀四五斗,雖氣味濃香不逮兵廚,自有野醪真趣。」
宋 劉克庄 《木蘭花慢·趙叟生日》詞之六:「欲舉一杯壽酒,卻愁破費兵廚。」
金 元好問 《月觀追和鄧州相公席上韻》:「綠泛兵廚酒,紅依幕府蓮。」
* 詞條由網民創作並享有版權,請保護版權歸屬
對 阮氏酒 仍有疑問?  去網路知道提問
專題科幻電影:大人的童話
專題《風中女王》背後的歷史故事
專題世界各地最難以下咽的美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