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花甲之年典故

花甲之年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15 19:00:46

❶ 儒子牛典故中的陳僖子是誰

齊國臣子,出自
典故
春秋時,齊景公是一個在位時間很長的國君。他一共有六個兒子,但他最喜愛的是小兒子晏孺子。
晏孺子是齊景公的寵妃芮姬所生,長得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已到花甲之年的齊景公經常和孺子一起玩樂,做游戲,孺子要他干什麼,他就干什麼。
有一次,孺子要齊景公裝作一頭牛讓他牽著玩,齊景公立即讓人拿來一根繩子,把繩子的一頭用牙齒咬住,把繩子的另一頭讓孺子牽著。孺子高興極了,他便像牧童一樣,牽著「牛」猛跑起來,齊景公也裝著牛叫在後面跟著跑,跑著跑著,孺子一不留神,突然一跤跌倒。齊景公沒有防備,咬著繩子的門牙竟被拽掉了一顆,頓時滿嘴鮮血直流。
孺子「哇」地一聲,大哭起來。齊景公顧不得自己,上前把孺子拉到自己懷里,說:「孺子乖,孺子不哭,爸爸不痛!」
過了一會,孺子不哭了,景公又陪著孺子玩起了別的游戲。
過了不久,齊景公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臨死前,他立下遺囑,要大臣國夏和高張輔助晏孺子繼承王位。齊景公的長子陽生聽說後,害怕遭禍,逃到了魯國,孺子的其他幾個兄長都被景公下令逐出京都,遷到東萊。
齊景公死後,國夏和高張便立孺子為君,孺子年幼,就由國夏和高張輔政。這時,原與陽生交好的大夫陳僖子心中憤憤不平,他先造謠說國夏和高張要殺盡舊臣,起用私黨,煽動君臣的不滿,接著和另一大臣鮑牧一起向國夏和高張發難,打敗了他們兩人。
孺子年幼無知,便封鮑牧為右相,陳僖子為左相。不久,陳僖子又暗中把陽生接回國內,藏在自己家中。一天,陳僖子假稱祭祖,請群臣宴飲。席間,陳僖子說:「我最近得到一副最好的盔甲,請各位鑒賞!」
說完,他讓幾名家臣抬出一個大皮囊,解開皮囊,陽生從裡面走了出來,群臣見了,不由十分吃驚。陳僖子說:「國君死後,繼立長子,這是天經地義的。晏孺子年紀太小,做不了國君,今天我奉鮑相國的命令,我們大家一起改立公子陽生為國君!」
鮑牧聽了,大吃一驚,說:「我事先根本不知道這件事,你怎麼能誣稱是我的意思。難道你忘了先王因為做孺子牛而崩落一顆牙齒的事嗎?你這是背叛先王的遺命!」
陽生向鮑牧作揖說:「廢掉一個國君,再立一個國君的事,各國多得很。相國只要權衡是否合乎道義就行了,何必一定要什麼先王遺命呢?」
鮑牧和群臣見陳僖子和陽生早有準備,府中也埋伏了武士,如果反對,勢必身首異處。於是只得同意陳僖子的主張,一起歃血為盟,共立陽生為國君,是為齊悼公。他繼位後,沒多久便下令把晏孺子殺了。過了不久,他因為鮑牧曾反對立他為君,便也尋了個借口,把鮑牧殺了。

❷ 歷史典故《大唐紅顏賦》歌曲里的

這首歌把盛唐的那些著名女子都提及了。分為三段,一段2到3位女子。我試著一一講一講吧,有的在網路上搜的。畢竟太多了。

一、楊貴妃

涉及歌詞及對白:
1
盛世浮生,筆端百轉紅顏讖;
霓裳羽衣曾動京華,執手訴情深;
漁陽鼓鼙,馬嵬坡前恨平生;
還記當年七夕月,
緣許三生,此夜聞鈴卻作斷腸聲。
3
揚眉入寵,顧盼傾國亦傾城
2
楊玉環:陛下曾許臣妾三個願望,如今,這第三個願望……就請陛下賜臣妾一死吧。

相關典故:
1、三千寵愛、霓裳羽衣:楊玉環容貌出眾,更令玄宗神魂顛倒的還有她高超的音樂舞蹈藝術修養。史載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為得意的作品,開始僅在宮廷表演,開元二十八年,楊玉環在華清池初次覲見時,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導引。當時,大臣張說《華清宮》雲:「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 《霓裳羽衣曲》在開元、天寶年間曾盛行一時,天寶亂後,宮廷就沒有再演出了。
2、漁陽鼙鼓,馬嵬兵變:語出自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鼙鼓指公元年安祿山於漁陽舉兵叛唐事。鼙鼓,騎兵用的小鼓。說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歌舞昇平,不料安史之亂,驚破了黃粱美夢。於是,唐玄宗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請陛下賜臣妾一死」也是這是說的。這一年她年方38歲。
3、七夕盟誓、夜雨聞鈴:同樣出自《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雨聞鈴腸斷聲」,洪升的《長生殿》也有《密誓》《聞鈴》幾折。說的是楊貴妃生前與唐明皇發誓「在天願作比翼鳥」,約誓相守,互贈釵鈿。賜死馬嵬坡後。唐明皇思念死去的楊玉環,在雨夜裡聽見鈴聲,就像楊玉環顯靈了。可見用情之深。

二、梅妃

涉及歌詞及對白:
1
幽幽梅魂,一縷隨水一成塵,
驚鴻過影花骨瘦盡,誰聽玉笛聲;
2
梅妃:長門鎮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明珠千斛又算得什麼?江采蘋所求的,從來不是這些。

相關典故:
1、梅妃其人:梅妃姓江名采萍,莆田(今福建莆田縣黃石鎮江東村)人、父江仲遜,世代為醫。江采萍聰明過人,9歲時就能誦讀《詩經》中《周南》、《召南》等詩篇,15歲時即已寫得一手好文章,所寫的八篇賦文,更在地方上傳誦一時,是當時有名的才女,被譽為福建第一個女詩人。性愛梅花,她的氣質也是冰霜般高潔,後宮中也中了許多梅花。所以說是「幽幽梅魂」。
2、後宮爭寵、隨水成塵:當時江采萍雖是淡妝輕掃,仍難掩如花容顏,她溫柔文雅的言語,優美大方的舉止,是一杯清香醇郁的茶,霎時就擄獲了玄宗皇帝的心,玄宗對她疼愛有加,將當時眾多的後宮佳麗視為塵土,專寵江采萍一人。 後來,楊妃入宮,楊玉環如一株牡丹,豐腴嬌艷。這倆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靜一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已過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心目中已經分出楊玉環和梅妃的高低。梅妃被貶到上陽宮。
3、明珠千斛、仍自美麗:這是我最喜歡梅妃的一點,她獨居冷宮,唐玄宗有時舊情難忘,常懷著一種憐憫和補償的心理對待梅妃。有次唐玄宗嘗荔枝時,又憶起梅妃,就派人送去一串珍珠,梅妃見珍珠,觸景生情,無限傷感,即寫了一首詩,夾在珍珠里退還給玄宗。詩雲: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此詩人稱《一斛珠》,在有些書上標題為《謝賜珍珠》或《謝一斛珠》。也就是說,女為知己者而容,唐明皇不懂得她,但她仍自美麗,也可以拒絕他,雖然他是皇上!推薦你讀一讀張曉風的《梅妃》,真的很美!

三、高陽公主

涉及歌詞及對白:
1
佛骨檀香,多情解語慰虔誠,
洛陽春暖酒自斟,
流光一瞬,剎那離愁又添淚一痕。
2
高陽:據說,釋迦牟尼了悟的那棵菩提樹,前生是一個愛他的女子……辯機,希望來世,你可以成佛。

相關典故:
1、高陽其人:高陽公主約貞觀三年前後出生,《新唐書》根據資料認為高陽公主是唐太宗第十七女。約貞觀中期下嫁房玄齡次子房遺愛。高陽(沈傲君)房遺愛拜駙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騎常侍。唐高宗永徽初年晉封高陽長公主,永徽四年因謀反罪賜自盡不得陪葬昭陵,諸子配流嶺表。唐顯慶年間追封合浦公主。
2、愛上高僧辯機:高陽公主和高僧辨機的疑案成為高陽公主遭受世人詬病的最大罪名。但是在較早成書的《舊唐書》根本沒有提及此事,而是由百年之後宋朝編纂的國史《新唐書》歐陽修等史學家權威提出,於是從宋朝仁宗以後高陽公主和辨機的不倫之戀成為鐵板釘釘的正史,也是高陽公主化為淫盪史料形象的開始。關於史料和學者的蓋棺定論,我們不需太認真,他們為什麼不可能真心相愛呢?關於辯機和尚,也是歷史上很有名的人物。年少即以能文著稱,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於長安開始譯經,參預其事。著名的《大唐西域記》,即由玄奘撰述,辯機綴輯。但他的下場很慘,私情被發現後「太宗怒,腰斬辯機,殺奴婢十餘人」。

四、薛濤

涉及歌詞及對白:
1
題詩箋,毀譽又何惜;
盛名虛名冷笑置之而已;
校書筆,空老塵埃里;
桃花謝去,竟隨流水無跡。
2
薛濤:落花離枝,雛燕離巢,原來……才名艷名皆是幻影,世間知我者,幾人?

相關典故:
1、薛濤箋、女校書:薛濤(約768~808?年) 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父薛鄖,仕宦入蜀,死後,妻女流寓蜀中。薛濤姿容美艷,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德宗貞元(785~804)中,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召令賦詩侑酒,遂入樂籍。韋皋曾擬奏請朝廷授以秘書省校書郎的官銜,格於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往往稱之為「女校書」。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紅色的小彩箋,用以寫詩。後人仿製,稱為「薛濤箋」。很有名,今天好像還有賣的,都是藝術紀念品了。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詩稱道:「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2、幾人知己:薛濤和當時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最流傳的是元稹追了她又甩了她(這話說的,呵呵)。所以有「世間知我者,幾人?」這么一嘆。不過也是野史,不知真假。不過兩人的確都很有才華,估計才會有緋聞吧。

五、魚玄機

涉及歌詞及對白:
1
掃眉凌眾卿,笑看雲起;
一場翻覆成敗搖筆戲;

2
魚玄機: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情之一字,或許只有不懂,才不會痛吧……

相關典故:
1、難得有情郎:講到古代才女,必然說到魚玄機。這位唐代的女道士,不僅詩作得不錯,且多情而率真,一句「易求有價寶,難得有情郎」,不加掩飾地道出了舊時代女性的呼聲。她是晚唐女冠詩人中的代表作家。她才華橫溢,美貌多情,與著名女詩人李冶、薛濤齊名。這句詩出自魚玄機的《贈鄰女》(寄李億員外)一詩,這是她在得知李億已攜妻離開長安,於絕望中寫下而傳誦千古的名篇: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
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全詩以「鄰女」自況,首聯寫鄰女被「薄情郎」拋棄,以「羅袖」遮面,羞見陽光。滿腹「春愁」,懶於梳妝打扮;次聯是鄰女的內心獨白,寫得極為沉痛。也是詩人自傷身世,對「知己難求」的慨嘆。
2
掃眉笑看:門前紅葉地,不掃待知音. ——————唐 - 魚玄機 - 感懷寄人
魚玄機的一生可以說是頗為不幸的,如此才女卻被愛人拋棄,深受打擊於是盡情放縱起來,所以她短短的26年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看這首詩,我覺得很可能是後半階段作的.
我們大家都知道,古詩中多用意象來表達情感,紅葉也有象徵,就是自己的一片心、一種無處寄放的情感。以來期待相知之人。順便說一下,EDIQ的《霹靂 盛唐夜唱》中也提到了魚玄機。挺有趣也有才的一首歌。

五、上官婉兒

涉及歌詞及對白:
1
瑤台宴罷,紅袖擲詔題;
太平文章落如雨。
2
長安月下,章台歌舞新;
誰惜流年脈脈與殷殷。
3
上官婉兒:這大明宮的月色,真讓人又愛又怕……不過,縱然只是枚棋子,婉兒的心,從頭到尾,只忠於女皇一人。

相關典故:
1、侍奉武娘、紅袖擲詔:上官婉兒又稱上官昭容(公元664-公元710年),唐代女官、女詩人、唐中宗昭容。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上官儀孫女。儀被殺,隨母鄭氏配入內庭。年十四,即為武則天掌文誥。唐中宗時,封為昭容。曾建議擴大書館,增設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一時詞臣多集其門。臨淄王(即唐玄宗)起兵,與韋後同時被殺。值得一提的是,儀鳳二年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葉聲和,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讓其掌管宮中詔命。此後,武則天所下制誥,多出上官婉兒的手筆。
2、皇宮爭斗、傷心月色:上官婉兒是歷史上頗有才氣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謂是坎坷傳奇。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實。開元年間,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兒的才華,下令收集其詩文,輯成二十卷。盡管上官婉兒也曾一度享盡榮華與權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後、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這個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後來,她仍未逃脫厄運,做了皇權爭斗的犧牲品。

六、武則天
1
咫尺朝堂飛揚鳳翼,
何曾負 盛世名 河山意。
無字空碑向晚長立,
待青史 書功過 斟浮名。
2
武則天[青年]:陛下,這烈馬,我能制服!然需三物,一是鐵鞭,二是鐵檛,三是匕首。我先用鐵鞭抽它,如果不服,再用鐵檛擊它的頭,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斷它的喉嚨。
武則天[中年]:我是大唐的皇後,我想要的,沒有人能阻止!來人!讓這兩個潑婦的骨頭醉死酒中!
武則天[老年]: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好一篇《討武氏檄》!如此人才,未曾委以重用,宰相之過也……

相關典故:
1、初入爭寵、制服烈馬: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入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寵愛她,賜名「武媚娘」,在唐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唐太宗的兒子後來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武則天侍奉唐太宗的時候,唐太宗的一匹烈馬,名叫獅子聰,沒有人能制服它。武則天對唐太宗說:「我能制服它,但要有三件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錘;三是匕首。我先用鐵鞭打它,不服,用鐵錘打它的頭,還不服,就用匕首割它的喉嚨。」後來,她就是用制服烈馬的這種辦法控制她的群臣。所以,她能在唐高宗去世以後局勢十分動盪的歲月,穩定自己的統治,客觀上起到了鞏固國家統一、保持社會安定的作用。
2、第一女皇、俯瞰天下: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手段兇狠,專政朝野,冊天封後。但也平定了邊患,政通人和。關於蕭淑妃在下一條寫吧。
3、駱賓王討武氏:駱賓王寫了《為徐敬業討武瞾叫檄》,這篇檄文立論嚴正,先聲奪人,將武則天置於被告席上,列數其罪。藉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據《新唐書》所載,武則天初觀此文時,還嬉笑自若,當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句時,驚問是誰寫的,嘆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可見這篇檄文煽動力之強了。
4、無字豐碑:武則天死後,立了一塊「無字碑」。一個迷信文字的女皇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常見的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

七、蕭淑妃

涉及歌詞及對白
蕭淑妃:阿武妖精!若有來生,我願轉世為貓阿武為鼠,我要活活將她喉嚨咬斷!
武則天[中年]:我是大唐的皇後,我想要的,沒有人能阻止!來人!讓這兩個潑婦的骨頭醉死酒中!

相關典故: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二十三日,唐高宗下詔將王皇後和蕭淑妃廢為庶人。七天後,立武氏為皇後。十一月初一,司空李績奉詔臨軒冊封,文武百官都前往肅義門朝賀,三呼皇後千歲。內外命婦入謁。歷史上百官、命婦朝見皇後。次年正月,太子李忠被廢,封梁王。武則天的長子李弘被冊立為太子。 王皇後和蕭淑妃被廢以後,囚禁在後宮的一所密室之中。密室四面高牆,沒有門窗,只在一扇小門上開了一個很小的孔,以通食器。門外有武則天派去的人看守。二人困在裡面,晝夜不見日月,終日只能以淚洗面,互訴悲苦。 一天,唐高宗想起了被廢的王皇後和曾經忘情恩愛的蕭淑妃,便想去看看。內監引導著唐高宗來到密室。只見門禁嚴錮,只有一個小孔進入飲食,唐高宗不禁惻然心動,為之神傷。他走上前去,大聲說:「皇後、淑妃,無恙乎?今安在?」。 王皇後、蕭淑妃聽見是皇上的聲音,而且就在門外,兩人喜出望外,泣不成聲地說:「陛下幸念疇日,使妾死更生,復見日月,乞署此為回心院。」唐高宗傷感之下,淚眼朦朧,滿口答應:「朕即有處置!」 武則天立即得到了心腹的奏報,待唐高宗離去,馬上派人杖王皇後、蕭淑妃各一百,直打得兩人血肉模糊。然後,吩咐將兩人的手腳剁去,將她們裝在酒瓮中。武則天狠狠地說:「令二嫗骨醉!」臨死,王皇後哽咽受詔說:「陛下萬年,昭儀(既武則天)承恩,死吾分也!」輪到蕭淑妃,她受詔後便破口大罵:「阿武妖滑,乃至至此!願我來世投胎成貓,而讓阿武變成老鼠,要生生扼其喉!」為表示自己對二人的憎惡,武則天下令改王氏為蟒氏,蕭氏為梟氏。唐中宗即位之後才令蟒、梟二姓恢復其本姓。
說句話,蕭淑妃是最普通的女人,也是最可憐的女人。

策劃:苓苒/月吟詩
詞:苓苒
修改:雨霽天青
曲:國色天香
唱:HITA/孤竹翊/逝雨
後期:HITA
美工:小竟
白:梅妃 —— 漫舞YO
楊玉環 —— 萬妖
高陽 —— 礫小蔓
薛濤 —— 月吟詩
魚玄機 —— 飯小R
上官婉兒 —— 玉小七
武則天 —— 逝雨
蕭淑妃 —— 秋木
旁白詩 —— 梵艷

❸ 花甲征祥海屋添壽是什麼意思

花甲征祥抄的意思是花甲之年襲象徵著祥瑞,下一句應該是海屋添籌,不是壽,是取自一個典故。
傳說在蓬萊仙島上有三位仙人互相比長壽,其中一位仙人說道他每當他看到人間的滄海變為桑田,就在瓶子里添一個樹枝,現在堆放籌碼的屋子已經有十間屋子了,這就是海屋添籌的傳說典故。
這應該是賀壽的詞。

❹ 「宰相肚裡能撐船」是歷史典故有什麼意思

“宰相肚裡能撐船”確實是一歷史典故,它所代表的意思就是為人大方,處事大度。關於“宰相肚裡能撐船”這一歷史典故,共流傳有三個版本,其中兩個版本的主人公分別是北宋宰相王安石與呂端,另一版本的主人公則是一無名宰相。

之後沒多久便到了中秋節,王安石與姣娘在這一天晚上賞月對詩。其中王安石所吟詩作將撞破姣娘偷情時發生的事情給一一描述了出來,姣娘因此知道王安石已經知曉她偷情一事。為此感到羞愧的姣娘在思索了一會兒之後也回贈了一首詩給王安石,這首詩的後兩句就是:大人莫見小人怪,宰相肚裡能撐船。偷情一事就此攤開來說之後王安石並未懲罰姣娘,而是放她與僕人離開。於是“宰相肚裡能撐船”也便成為了為人大度的代名詞。

❺ 鶴年貢酒的典故

鶴年堂最負盛名的「鶴年壽酒」等功能性養生酒,更是具有傳奇色彩。明嘉靖四年(1525年),當時才25歲的嚴嵩任南京翰林院侍讀,文章書法已負盛名,來京公幹時住在菜市口南邊的江蘇會館,距鶴年堂很近。此時的鶴年堂已經從丁家轉到浙江葯商曹蒲颯的手中。當時人們稱他為「曹菩薩」,口碑極好。一日嚴嵩偶染小恙來到鶴年堂,「曹菩薩」為他親自開方配葯,相談甚歡,「曹菩薩」知道嚴嵩書法極好,就請他給葯鋪寫個牌匾,據說嚴嵩當時欣然提筆寫下了「鶴年堂」三個字,從此,圍繞這塊牌子匾,演繹了許多傳說。據說此匾一掛上去,便吸引了過往的行人,人們對這三個雄渾大字贊嘆不已,認為京師無二。有一位山西的老舉子,站在匾下端詳許多,點點頭又搖搖頭,說:字是好字,有功底,有韻味,可惜筆鋒轉折處,時時透出一股奸氣。後來嚴嵩果然成為權臣,當然,這只不過是後人的附會。嚴嵩題匾之後,從此與鶴年堂來往我了起來。後來嚴嵩嘉靖十五年(1536年)入京為禮部尚書,費盡心神,攀爬仕途,終於位至首輔,由於過於功於心計,官場明爭暗鬥錯綜復雜,如履薄冰,太過勞神,剛過花甲之年,就已老態龍鍾。他到鶴年堂討教調養之方,鶴年堂幼主曹永利用結合祖先之法,以培植中氣、調節氣血運行的原理給他配製了「鶴年長生不老酒」,用了年余,竟然白發變黑,臉色紅潤。嚴嵩和他的家人始終都在使用鶴年堂配製的中草葯,「鶴年長生不老酒」更是每日必飲,身體慢慢調養的非常健康,嚴嵩一生在政治斗爭的旋渦中竟然活了八十九歲(1408——1569)高齡。嚴嵩喝鶴年長生不老酒而神爽體健之事,後來傳到了嘉慶皇帝的耳朵里,他是又喜又怒,喜的是世上竟然有此等妙方,怒的是「嚴嵩有此秘方,未嘗呈錄,可見人心是難料啊!」於是傳旨命太醫院到鶴年堂照方配酒,交將此方改名為「鶴年壽酒」,列為宮廷秘方,嚴令不得外傳。此方也秘傳至今,鶴年堂福、祿、壽、禧貢灑,就是用此系列配方配製,功效強,效果好,始終非常受歡迎。

❻ 中國以孝為先,有哪些耳熟能詳的孝道故事

《孝感動天》、《子路負米養親》這些都是有關於孝順的故事。“孝”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就是在提倡這種行為和精神。

百善孝為先一直都是中華傳統的一個非常優秀的文化。其實每一個都先是作為子女的身份,後來才是作為父母的身份。孝之所以能夠一直在中華的文化中占據重要部分的一個原因就是,孝是讓這個社會和諧以及文明的一個基石。

❼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有什麼典故來歷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花甲: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乾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❽ 我需要15個成語故事,要有它的意思,和典故。 不要文言文

1、天道酬謝
沒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給予了天分,勤奮將天分變為天才。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復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復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賊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而且很勇敢,見別人不睡覺居然可以跳出來「大怒」,教訓曾先生之後,還要背書,揚長而去。但是遺憾的是,他名不見經傳,曾先生後來啟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說這位賊人與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變得不知所終。

「天道酬勤」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上天偏愛於勤奮的人們,付出的努力一定會有所回報,也說明了機遇和靈感往往只光顧有準備的頭腦,只垂青於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指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指古今中外所稱道的多勞多得。
出處:出自 《論語》 的「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謝、厚報的意思「勤」即勤奮、敬業的意思,就是說「天意厚報那些勤勞、勤奮的人」。

2、後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裡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後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成語出自 《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3、囫圇吞棗
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4、事半功倍
戰國時期,孟子問公孫丑如何看待統一中國,他說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國家富強而最終消滅昏庸殘暴的商紂王。現在擁有萬輛兵車泱泱大國的齊國,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會安居樂業,外面的人會來歸順,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5、手不釋卷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憤學習,學問提高很快。

6、亡羊補牢
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7、弄巧成拙
北宋時期,有位畫家,叫孫知微。專擅長人物畫,一次,他受成都壽寧寺的委託,畫一幅《九耀星君圖》。他用心將圖用筆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帶飄飄,宛然仙姿,只剩下著色最後一道工序。恰好此時有朋友請去他飲酒,他放下筆,將畫仔細看了好一會,覺得還算滿意,便對弟子們說:「這幅畫的線條我已全部畫好,只剩下著色,你們須小心些,不要著錯了顏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來時,希望你們畫好。」
孫知微走後,弟子們圍住畫,反復觀看老師用筆的技巧和總體構圖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說:「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態多麼逼真,長髯飄灑,不怒而威。」

還有的說:「菩薩腳下的祥雲綜繞,真正的神姿仙態,讓人肅然起敬。」

其中有一個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時專門賣弄小聰明,喜歡嘩眾取寵,只有他一個人裝模作樣地一言不發。
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說話,莫非這幅畫有什麼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說:「水暖星君身邊的童子神態很傳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點東西。」
眾弟子說:「沒發現少什麼呀。」
童仁益說:「老師每次畫瓶子,總要在瓶中畫一枝鮮花,可這次卻沒有。也許是急於出門,來不及畫好,我們還是畫好了再著色吧。」

童仁益說著,用心在瓶口畫了一枝艷麗的紅蓮花。

孫知微從朋友家回來,發現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蓮花,又氣又笑地說:「這是誰乾的蠢事,若僅僅是畫蛇添足倒還罷了,這簡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來降服水怪的鎮妖瓶,你們給添上蓮花,把寶瓶變成了普通裝花的瓶,豈不成了天大笑話。」說著,把畫撕個粉碎。眾弟子看著童仁益,默默低頭不語。

8、雪中送炭
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范成大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深受人們的喜愛,晚年退居故鄉石湖,自號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編為《石湖居士詩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9、南柯一夢
隋末唐初的時候,有個叫淳於尊的人,家住在廣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樹影婆婆,晚風習習,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於尊過生日的那天,親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貪了幾杯。夜晚,親友散盡,他一個人帶著幾分酒意坐在槐樹下歇涼,醉眼膝俄,不覺沉沉睡去。
夢中,他到了大槐安國,正趕上京城會試,他報名入場,三場結束,詩文寫得十分順手,發榜時,他高中了第一名。緊接著殿試,皇帝著浮於弊生得一表人才,舉止惆院,親筆點為頭名狀元,並把公主許配給他為妻,狀元公成了駙馬郎,一時成了京城的美談。
婚後,夫妻感情十分美滿。淳於尊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於尊在太守任內經常巡行各縣,使屬下各縣的縣令不敢胡作非為,很受當地百姓的稱贊。皇帝幾次想把淳於尊調回京城升遷,當地百姓聽說淳於太守離任,紛紛攔住馬頭,進行挽留。淳於尊為百姓的愛戴所感動,只好留下來,並上表向皇帝說明情況。皇帝欣賞淳於尊的政績,賞給他不少金銀珠寶,以示獎勵。有一年,敵兵入侵,大槐安國的將軍率軍迎敵,幾次都被敵兵打得潰不成軍。敗報傳到京城,皇帝震動,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敵兵逼近京城,兇猛異常,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無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你們平田養尊處優,享盡榮華,朝中一旦有事,你們都成了沒嘴的葫蘆,膽小怯陣,一句話都不說,要你們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薦淳於尊。皇帝立即下令,讓淳於尊統率全國精銳與敵軍決戰。
淳於尊接到聖旨,不敢耽擱,立即統兵出征。可憐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兵剛一接觸,立刻一敗塗地,手下兵馬被殺得丟盔解甲,東逃西散,淳於尊差點被俘。皇帝震怒,把淳於尊撤掉職務,遣送回家。淳於尊氣得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但見月上枝頭,繁星閃爍。此時他才知道,所謂南河郡,不過是槐樹最南邊的一枝樹干而已。

10、奮不顧身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軍抵禦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斗中,由於寡不敵從,無奈投降了匈奴。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

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麼交情,但我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後由於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並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

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

以後,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後很是痛心,於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願望。

成語解釋:「奮不顧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奮勇向前,不顧個人安危。

成語出處: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司馬遷傳》,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11、名落孫山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說笑話,所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 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裡,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於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 「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里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 「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 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

12、後生可畏
元朝的大臣徹里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干練,善於決斷。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並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後來,他升任相當於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准備頒發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裡非常不願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13、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成語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xi)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成語釋義「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14、力不從心
東漢時,班超受明帝派遣,率領幾十個人現使西域,屢建奇功。然而,班超在古西域經過了27個年頭,年事已高,身體衰弱,思家心切,於是就寫了封信,叫他的兒子捎至漢朝,請求和帝劉肇把他調回。此信未見反應。他的妹妹班昭又上書皇帝,申明哥哥的意思。

信中有這樣的幾句話:「班超和他同去西域的人中,年齡最大,現在已過花甲之年,體弱多病,頭發已白,兩手不遂,耳朵不靈,眼睛不亮,扶著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淬不及防的暴亂事件發生,班超的氣力,不能順從心裡的意願了,這樣,對上會損害國家的長治之功,對下會毀壞忠臣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實在令人痛心呀!」

和帝劉肇被深深地感動了,馬上傳旨調班超回漢。班超回到洛陽不到一個月,就因胸脅病加重而支世,終年71歲。

成語出處: 《後漢書·班超傳》如有卒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

成語釋義: 比喻力量不夠,無法實現願望。

15、取長補短
戰國時期,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要他截長補短,發揮地區優勢,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滕國可以成為一個強國。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只是微笑應付。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