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述典故

述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15 13:36:50

❶ 中國文化中,與「雪」有關的典故不少,請列舉一例(要求寫出該典故的名稱,並簡述其大意)

【出處】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宋·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釋義】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❷ 古代描述友誼破滅的典故

割席分坐
管寧和華歆一同在菜園里刨地種菜,看見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內寧不理會容,舉鋤鋤去,跟鋤掉瓦塊石頭一樣,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再扔出去。還有一次,兩人同坐在一張坐席上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就割開席子,分開座位,說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❸ 誰能簡述典故桃花圓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大家都知道是劉、關、張結義,為什麼叫桃園三結義呢?你會說在桃園三個人結義,所以就叫桃園三結義。其實,不是這樣的…… 一 張飛原來是殺豬賣肉的。這年夏天,他殺了一頭豬,怕一時賣不完,會變臭變壞,老張雖是個莽人,卻不是那種無良奸商,心想把肉放在哪好呢?想來井水較涼,於是就把一扇豬肉吊到門口的井裡了。為了怕別人順手牽羊拿去,又在井口上蓋了塊千斤大石。眼看「萬失無一」了,倒覺得沒啥意思了,於是乎便在石板上寫上一行大字:「誰能揭開石板,可拿走好肉一刀!」——白吃老張的豬肉,這可是頭一回!隨後張飛就拿了另一扇豬肉,游鄉叫賣去了。 這時候,從南邊的大路上過來一條漢子,推著一輛獨輪小車,車上裝著兩布袋綠豆,徑直走到了井邊停下,想喝點涼水,一看有口井,結果被大石頭蓋上了,這氣就不打一處來,心想:這誰家的孩子,這么不懂事,幹嘛把石頭蓋在井上呢?——原來這位老兄不識字的!想著就上前把石塊搬開了,完了就去提那井裡的繩,提著提著,提出一扇豬肉來。嘿,這井裡怎麼會有新鮮豬肉叻,還有一把快刀!這時大漢才看到石塊上有字,——合著還是識字的!二話沒說,手起刀落,割下一刀好肉,放在車上,推起車,吱吱呀呀直奔大路就走了。 張飛的老婆正在大門口那做著針線活,把這一切全都看在眼裡了,想阻止他吧,又覺丈夫留了話在大石上,不好開口,便招呼道:「好漢,請留下姓名!」 「關羽。」大漢指指自己的紅臉,又指指齊胸的長須,說:「我就在涿州觀音街的糧食市上,有事CALL我,一定不會錯的。」 張飛回來以後,老婆一五一十地對他說了經過。嘿,張飛這氣!叫道:「白叫人拿走我一刀肉,還讓我丟人現眼,欺人太甚!我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待我去找他算賬去!」 他飛奔進了涿州城,沿著觀音街,這頭看到那頭,果然見有個紅臉長須的大漢,面前放著兩袋綠豆。就是他了!張飛瞪大環眼,出語帶剌:「喂,你這綠豆能吃嗎?」——你說哪有這么向人買東西的!哪有綠豆不能吃的呢,不能吃還賣嗎?一聽就知道是找碴兒來的。關羽強壓住氣,說:「我賣的綠豆從來都是上等貨色,您自己仔細看看吧!」 張飛伸手插入布袋,抓住一把綠豆,用力一攥,立刻綠豆成了豆粉。掏出來,攤開手放在關羽的面前,嘲笑說:「把綠豆粉當綠豆賣,騙子!」 關羽心頭火起,指責他不該弄碎自己的綠豆,張飛卻不肯認賬,還非說關羽賣豆粉,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就吵開了,看熱鬧的人越圍越多,誰也不知道這兩人誰的話屬實。這時候,張飛也急了,抓起一把綠豆套著關羽臉上撒來,道:「想要臉,就別吃我的肉;想白吃我的肉,就別要臉了!」 關羽一聽頓時明白了:敢情!這是那刀豬肉的主人。哦,有人能吃了你的豬肉,你不樂意了,就跑來斗事。哼,咱老關也不是什麼好鳥,想當年,縣官我都敢KILL,還怕了你了?跟著兩人就打了起來。這下好,整個觀音街,從東打到西,又從西打到東,把個街市打的東倒西歪,七葷八素。這位說了,怎麼沒人勸架拉架呢?啊?這話問的——就象動物園里兩只老虎打架為什麼沒人勸架呢?——他……他……他要有人敢呢!這二位身體重,武藝好,力氣大,一步一拳,三步一腳,很快就把整條街夯的比石板還要結實,TANK開過來都不會留下印兒。 這時候過來一個賣草鞋的,大聲勸架說:「住手,你兩小子,敢在我地頭上打架生事,翻天了是嗎?有什麼過不去的都可坐下來談嘛。」 看熱鬧的人們見他長得白白凈凈的,身體瘦弱,穿的衣服破破爛爛,不禁嘲笑:「蛤蟆打哈欠,好大口氣!真想勸架就動手去把他們拉開吧。」 賣草鞋的果然飛步跳到了當街,一手攥住關羽的胳膊,一手攥住張飛的胳膊,朝兩邊一分,又朝下一按,兩人立刻就成了楔進土裡的橛兒,分毫也動彈不得了。好大的神力啊!這就是民間常說的一龍分二虎。 人們都連聲叫好。關羽和張飛也都從心眼裡佩服。一問,才知道這賣草鞋的原來叫劉備,他們早就聽說過了。俗話說:好漢愛好漢。碰巧見到了面,怎麼肯輕輕錯過?關羽和張飛都表示想和劉備交朋友。劉備見們都是英雄,也表示十分欽佩,希望能成為弟兄。張飛生性痛快,說:「不打不相識,說干就干,立即在這里結拜好了。」動手捧了些土,堆在當街;又揀了幾根細柴棍兒插上,權當香燭,然後硬拉劉備、關羽一齊跪地磕頭,就算結拜成弟兄了——當地百姓稱這是他們的第一次結義。

❹ 述而不作的典故

(1)述而不作:述,傳述。作,革命。
(2)竊: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是殷初一位熱心社會教育的「賢大夫」。 孔子的「述而不作」反映了他主張「維新」而反對「革命」的一貫原則。

❺ 請結合古今中外的一個典故來闡述說話的技巧有哪些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個不太說得清楚,還是看些相關書籍吧,《戰國策》《人性的弱點》《三十六計專》《孫子兵法》,屬一兩個故事不能說明什麼,關鍵時刻還得要學會靈活變通,把上面四本書揣摩透了,先對人性和謀略有一個大體的認識,才能知其人說其話。說話是一門藝術,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輕易掌握,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餘。根據自己的經驗,只能告訴你「與任何人說話時都不要完全把心交給對方,在不知道一個人的情況前盡量保持深度,除了你老婆和親人外如若一個人對你過於了解,那就要小心提防。一個人只會講真話不會講假很容易吃虧,一個人只會講假話不會講真話,也幹不成什麼大事。這個「度」自己把握,衡量吧!

如果說要注意哪些?想多交些朋友就要學會換位思考,為別人著想說自私一點也就是為自己著想。

❻ 簡述幾個關於馬的典故

「拍馬屁」的由來人們把阿諛奉承稱為「拍馬屁」。「拍馬屁」一詞最初來自蒙古族。古代蒙古人凡是牽馬與別人相遇,就要互相拍拍對方的馬屁股,連聲稱道:「好馬,好馬。」以示贊賞和友好。但在那時,也確有些趨炎附勢之徒,只要遇到王公貴族牽的馬,便不分好差優劣,總要跑上去拍拍馬屁股,不斷贊嘆:「好馬,好馬,大人真有福氣!」久而久之,「拍馬屁」就變為謅媚巴結之意的貶義詞,流傳至今。
「露馬腳」的起源人們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稱為「露馬腳」。那麼,「露馬腳」之說是怎麼來的呢?有兩個版本。一說源於唐代,每逢喜慶活動,人們有舞麒麟的習俗。其實世上沒有麒麟,是古人想像出來的吉祥仁獸。為此,人們便把繪制的麒麟皮包裹在馬身上假作麒麟。馬在翩翩起舞時,若麒麟皮包裹不嚴密,則會露出馬腳來,於是被稱之為「露馬腳」。另一說源於明代,那時婦女均是小腳,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後卻有雙未經纏裹的大腳。女子大腳為當時一大忌諱,故馬皇後終日用長裙掩飾,從不將腳露出裙外。一次,馬氏乘轎游覽金陵街頭,不料轎簾忽然被一陣大風掀起,結果她擱在踏板上的一雙大腳露了出來,故稱「露馬腳」。
「馬虎」的來歷人們把辦事粗枝大葉稱為「馬虎」。宋朝有位畫家,一次剛畫好一隻虎頭,此時又有人請他畫馬,於是他不假思索,居然就在畫好的虎頭後面畫上了馬的身子,成為馬身虎頭的「馬虎圖」。此時,畫家的大兒子問他「是馬還是虎」?他說是虎。可是他的小兒子問他,他又說是馬。豈料,後來大兒子去打獵,遇見一匹馬,他誤為是虎,將馬射死,結果不得不給馬主賠償損失;小兒子在野外遇到一隻虎,他誤為是馬,便跑上前去騎它,結果被虎吃掉。最後,這位畫家痛心疾首,憤然把「馬虎圖」付之一炬,並作詩一首引以為戒:「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大兒依圖射死馬,小兒依圖餵了虎。草堂焚燒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馬的成語
【一馬當先】作戰或做事時,不畏艱難,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千軍萬馬】形容士兵眾多,聲勢壯大.
【天馬行空】喻才思豪放飄逸.
【心猿意馬】形容心思意念飄浮不定.
【犬馬之勞】謙稱自己微薄的服務像犬馬一般微不足道.
【汗馬功勞】喻為征戰奔走的功勞.
【老馬識途】喻經驗豐富的人.
【兵荒馬亂】形容戰亂破壞之嚴重,秩序之紊亂.
【走馬看花】大略觀看事務外象,無暇細究其底蘊.
【車水馬龍】形容繁華熱鬧.
【招兵買馬】徵招士兵,購買馬匹;指集結武力,預謀作戰.
【金戈鐵馬】表示軍隊裝備很好,作戰力非常強;或喻戰爭.
【青梅竹馬】指幼時游戲的伴侶.
【指鹿為馬】形容歪曲事實顛倒是非.
【秣馬厲兵】磨快武器,餵飽戰馬,准備戰斗;也泛指事前積極的准備.
-
【馬耳東風】形容一個人對別人所說的話漠不關心,聽過就忘.
【馬到成功】用以祝賀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馬革裏屍】形容軍人英勇地戰死在沙場上.
【馬首是瞻】指完全聽從領導人的指揮來行動.
【塞翁失馬】(1)比喻人因禍得福.(2)形容禍福無常,不能遽下定論.
【駟馬難追】話一說出口,難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語謹慎,要信守諾言.
【龍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馬齒徒長】比喻只是年齡徒然加大,但沒有大作為.
【聲色犬馬】形容生活非常糜爛.
【懸崖勒馬】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醒悟回頭.

指鹿為馬
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專政,他們為保住自己權勢,假傳「聖旨」,令本應繼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兒子扶蘇自殺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趙高做了宰相高職,想伺機再推倒胡亥篡奪皇權。趙高狡猾陰險,他知道自己出身低下,各大臣都不服他。為了測試各個官員對他的態度,一日,趙高拉來一隻鹿,當著眾大臣的面對胡亥說:「陛下收下這只卑臣千方百計尋得的好馬吧!」胡亥笑道:「丞相是否搞錯了?你拉來的是一隻鹿哇,哪裡是良馬?」趙高並不理會皇帝的話,卻仔細觀察周圍人的反應,有人跟著趙高隨聲附和,有人卻說真話指出是鹿非馬。結果,說真話的陸續都被趙高設計殺害了。從此,留下「指鹿為馬」成語。
⒊塞翁失馬
」是一則寓言故事,語出《淮南子•人間訓》。它是為闡述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倚伏觀服務的。
⒋伯樂相馬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眼睛一亮,看見一匹千里馬;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佛也知道伯樂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連連嘶叫起來。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他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秦穆公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秦穆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事後,穆公對伯樂說:「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麼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伯樂不以為然,他認為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馬,這就是「伯樂相馬」。
⒌老馬識途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丞相管仲討伐孤竹國,被敵軍騙到了沙漠地帶。看看天晚,但見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慘霧,冷凄凄數群啼鬼,亂颯颯幾陣悲風。管仲說:「久聞北方有旱海,是極厲害之處,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傳令收軍,帶來火種,遇風即滅,吹之不燃。隨行軍士,各各敲金擊鼓,一來以屏陰氣,二來使各隊聞聲來集。管仲見山谷險惡,急教尋路出去,卻東沖西撞,盤盤曲曲,全無出路。管仲說:「我知道老馬識途,老馬多從漠北而來,可擇老馬數頭,觀其所往而隨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馬數匹,縱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馬革裹屍
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元勛,他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被封為伏波將軍。
馬援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向他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官員。馬援對孟翼說:「為什麼先生不說些指教我的話,而一味誇獎呢?」孟翼不知如何應對。馬援說:「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封地多達三千戶。賞大於功,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求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就行了(馬革裹屍),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由衷地佩服。
一個月後,馬援又奔赴北方前線。63歲時馬援病死在軍中。
漢血馬經典故事
漢血馬以前脖子流出的漢有紅色物質,像流血一般,故稱之。中國古代稱為
「大宛馬」、「兩極天馬」,現稱為「阿哈馬」。
二千年前,世界馬種處於原始土種狀態,中亞土庫曼乾旱少雨的沙漠綠
洲中,已曾有十分優秀的快馬——漢血馬。張騫出塞發現了漢血馬。當張騫向漢
武帝匯報大宛馬後,武帝便命張騫帶百餘人的使團去了大宛國(今土庫曼)
求馬,帶一尊黃金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換回大宛馬。結果大宛國不允,歸途
中漢使被殺,金馬遇劫,大宛國是一封閉小國,並不知中國的強大,此種行為使
漢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馬的決定,從此爆發了兩次大宛馬戰爭。李廣利將軍
率兵數萬人首次懲罰失利,第二次大獲全勝,大宛國獻出三千匹馬給漢朝,二次
戰爭始得大宛馬,可見漢朝重視馬匹到何種程度。
當今純血種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漢血馬血統,而今漢血馬是最長壽馬,可
活到二十三歲。
王亥馴馬
馬,原是一種野生動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人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傳說有一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一匹野馬,每當人們接近它時,它就前蹄騰空,昂頭嘶鳴,或把後腿崩起,但它並不傷害人和其它動物,只以草為食。當時人們都還不認識這種動物,便把黃帝請來辨認。黃帝觀察很長時間,也未能認出是什麼動物,只讓大家不要殺掉,派馴養動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欄先把它圈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王亥發現欄桿外邊又來了幾匹這種紅色的野馬,它們對著欄桿內的那匹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過了一天,王亥把木欄門打開,不料外邊的好幾匹野馬一下子都沖進木欄,和圈在欄內的野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陣,然後又都卧了下來。王亥把欄桿門關住,用割來的草喂它們。過了不長時間,其中一匹馬突然生下了一隻小馬駒。王亥高興極了。消息傳開,人們也都紛紛前來觀看。這些野馬和人接觸的時間一長,好像發現人類並不想傷害它們,所以在人面前也不驚慌,變得十分溫順。特別是小馬駒,很喜歡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過馬後,牽出一匹性格溫順的馬,縱身跳上馬背。馬一受驚,猛地四蹄騰空飛奔起來,把毫無精神准備的王亥一下子拋下來跌了個仰面朝天。等王亥從地上爬起來,馬已跑得很遠了。王亥站起來望著越跑越遠的馬,心裡十分著急,以為它再也不會回來了。正要往回走,不料,這跑得很遠的馬,又扭頭跑回來了。王亥高興極了,忙把馬引進欄桿內圈好。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一條繩子,把馬頭綁好,慢慢牽出來。然後又跳上馬背。馬仍像頭一次一樣,四蹄騰空,飛奔起來。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訓,一隻手緊緊抓住綁在馬頭上的繩子,另一隻手又緊馬鬃,任憑馬怎麼飛跑,王亥總是不鬆手。跑了一陣後,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這才勒過馬頭,緩緩地騎著回去。
王亥騎馬成功後,一下子轟動了許多人,風後、應龍、常先、大鴻等前來觀看,很快黃帝也知道了。應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對騎馬當然更感興趣。他積極協助王亥馴馬,練習騎馬。就在這時,一件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天清早,王亥、應龍起來練馬,忘記把欄桿門關上,一隻老虎乘無人時闖進圈裡,把可愛的小馬駒咬死,正張口要吃的時候,被人們發現了。老虎來不及吃掉小馬駒,跳出欄桿逃走了。王亥和應龍一見小馬駒被老虎咬死,氣得快要發病,立刻帶上弓箭,騎上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們一口氣奔跑了幾十座山。終於找到了這只老虎。兩人看準目標,連發幾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在返迴路上,王亥、應龍又騎在馬上順便射死了幾只鹿。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風後的注意。風後一向智多謀廣,他腦子一動,便對黃帝說:「既然騎在馬上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麼,打仗時能不能也騎在馬上,追殺敵人?」風後建議黃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後出外打獵,一律不許射殺野馬。凡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黃帝不僅同意這個建議,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騎馬。他命應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要精心飼養,進行訓練。應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乾的小夥子,每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經過兩年多的訓練,中華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這支騎兵在後來的涿鹿大戰中起了重大作用。
馬有關的俗語和諺語
一馬不跨雙鞍。
人有錯手,馬有失蹄
人奔家鄉馬奔草。
人怕理,馬怕鞭,蚊早怕火煙。
人要煉,馬要騎。
人是衣裳馬是鞍。
小馬兒乍行嫌路窄。
千里騾馬一處牛。
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飢。
馬上摔死英雄漢,河中淹死會水人。
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發。 馬至灘,不加鞭。
馬行十步九回頭。
馬屁拍在馬腿上。
馬看牙板,樹看年輪。
馬群賓士靠頭馬。
見鞍思馬,睹物思人。
牛頭不對馬嘴。(驢唇不對馬嘴)
心急馬行遲。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天馬行空,獨來獨往。
老馬識途。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驢唇不對馬嘴。
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http://www.ruiwen.com/news/50013.htm

❼ 「拈花一笑」有何典故禪述何意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原典故是佛祖給眾弟子講授佛法,佛祖拈花。眾弟子不解,唯獨迦葉會心一笑,佛祖說迦葉已明佛法。
禪宗在唐代開始盛行,其教義講究漸悟和頓悟,有南宗北宗之分。
漸悟是量變轉換質變,追求長期的修行才能明了佛法,頓悟不要求長期的苦修,也能在瞬間明白佛法的含義。
拈花微笑的公案講的就是頓悟。
另外他還有一層禪意就是佛教的一個傳統,叫做「不立文字」。佛家認為最高深的道義是需要人用最深密的內心去接近的,而不是寫在文字上被廣大的教徒所接受,這與禪悟是一脈相承的。佛家這一點與道家的思想極為相似。
解釋得比較亂,希望樓主能明白,不好意思。

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
一天,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並請佛說法。可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祖一言不發,只是用拈菠蘿花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安詳。當時,會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領會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微笑(估計別的都在默思)。於是,釋迦牟尼將花交給迦葉,囑告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槧秒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轉之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你。
釋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廣眾之下,像這樣一言不發,只是帶在和他那不動生色的微笑,從容不迫,寧靜安詳,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實,釋迦牟尼這里所傳示的,正是一中無言的心態——一種至為安詳,靜謐,調和,美好的心態,這是不能用內用任何語言和行為來打破的。這種心態純凈無染,無欲無貪,坦然自得,樂觀自信,無拘無束,不著形跡,不可動搖,與世長存——即所謂「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萬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葉與佛祖在靈山會上心心相印,僅只拈話微笑而已,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而釋迦牟尼最後對迦葉所囑咐的話,也正好是對這種心態的最好證明。
禪意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原典故是佛祖給眾弟子講授佛法,佛祖拈花。眾弟子不解,唯獨迦葉會心一笑,佛祖說迦葉已明佛法。
禪宗在唐代開始盛行,其教義講究漸悟和頓悟,有南宗北宗之分。
漸悟是量變轉換質變,追求長期的修行才能明了佛法,頓悟不要求長期的苦修,也能在瞬間明白佛法的含義。
拈花微笑的公案講的就是頓悟。
另外他還有一層禪意就是佛教的一個傳統,叫做「不立文字」。佛家認為最高深的道義是需要人用最深密的內心去接近的,而不是寫在文字上被廣大的教徒所接受,這與禪悟是一脈相承的。佛家這一點與道家的思想極為相似。
解釋得比較亂,希望樓主能明白,不好意思。

❽ 簡要敘述短歌行中引用的歷史典故,作者借用此典故想表達什麼思想

總起來說,《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詩作如《蒿里行》、《對酒》、《苦寒行》等一樣,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主要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服務的;然而它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充分發揮了詩歌創作的特長,准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於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時代,他就已經能夠按照抒情詩的特殊規律來取得預期的社會效果,這一創作經驗顯然是值得借鑒的。同時因為曹操在當時強調「唯才是舉」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所以他對「求賢」這一主題所作的高度藝術化的表現,也應得到歷史的肯定。
這首詩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抒發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願。用四言體寫來,內容深厚,莊重典雅,感情充沛。詩的開頭情緒稍嫌低沉,但整首詩的基調還是昂揚奮發的,在這點上和《龜雖壽》有點類似。按詩意劃分,每八句一節,共四節。
前八句為第一節,詩人對人生的短暫發出感慨和憂愁,並要借酒來澆愁。表面看寫個人的感慨和憂愁,彷彿要放浪形骸,及時行樂,其實寫一個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業的廣闊胸懷。「朝露」之比,形象鮮明,意蘊深刻,富有哲理
總之,第一節的節意可以一個「愁」字來概括。
接下來「青青子衿」以下八句為第二節,情味更加深厚纏綿廠。「青青子衿」二句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繞在我的心間。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呢?)詩人用這古詩句,是表達對賢才的渴求。詩句語氣婉轉,情味深細,表達廠詩人內心深處的活動,這也是他原來頒布的《求賢令》之類的政治文件所不能達到的效果。接下來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來到我這里,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合作的。總之,詩人引用古詩自然妥貼,宛如己出,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心願。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為第三節,這八句是對前兩節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也就是說,從「明明如月」開始的四句說憂愁,強調和照應第一節;從「越陌度阡」開始的四句說禮遇賢才,強調和照應第二節。如此強調照應,使全詩有低昂抑揚、反復詠嘆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是說,天上的明月何時才會停止運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賢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鑒,這顆心是永遠不會止息的。
最後「月明星稀」以下八句為第四節,求賢如渴的思想感情進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潛《古詩源》中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託。」實際上是說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詩人以烏鴉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於擇枝而棲,趕緊到我這邊來。最後「周公」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順我曹操,點明了全詩的主旨。關於「周公吐哺」的典故,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這話似也表達詩人心情。
總的說來,這首詩巧用典故和比興的手法.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一樣,主要是他當時渴求實現政治理想的一種曲折反映。然而這種政治性的東西完全熔鑄在抒情藝術當中,以情理景完美統一的方式表現出來了。

❾ 用一個典故或成語 描述自己是人才。

毛遂自薦
公元前251 年,趙國都城邯鄲遭受秦軍圍困。相國平原君受命出使楚國,想回遊說楚國與趙國聯手共同答抗秦。平原君要挑出二十個有勇有謀的門客與之同往,可挑了十九人後就再也挑不出一個合適的了。這時,有個叫毛遂的門客向平原君自薦,要求隨同前往,這就是毛遂自薦的故事的起源。平原君對毛遂根本不熟悉,也沒聽人說起過他,便認為他沒本事,不願讓他同行。毛遂卻大膽地說:「如果您早一點注意我,恐怕我早已像置入口袋中的錐子,鋒芒畢露了。現在請您把我放入口袋吧!」聽了此話,平原君終於同意了。來到楚國後,不料,楚王不想聯趙抗秦,平原君也無計可施。毛遂便作為代表上前勸說楚王,分析了趙楚聯合抗秦的好處。楚王終於被他的勇氣和言論所折服,遂與平原君歃血為盟,同意聯合抗秦。

❿ 請教一個典故的正確表述

毛遂自薦吧!
成語典故: 毛遂自薦
出處: 《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

釋義: 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朝歌淵源: 毛遂為衛國人。曾在趙國平原君門下為食客,自薦使楚救趙,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相傳,毛遂在朝歌雲夢山從師於鬼穀子先生,雲夢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廟,為游覽瞻拜之勝地。

毛遂自薦:
毛遂戰國晚期人,曾在趙國平原君門下為食客,趙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圍趙都邯鄲,平原君急赴楚國求救援兵,在門客中挑選二十名文武具備的隨行人員。左挑右選得十九人,毛遂以囊錐自喻,說讓自己處於囊中,早已脫穎而出了,並自薦同往。十九人謂其傻皆譏笑之。至楚國後,平原君與楚王談判,日出而言,日終不決。眾人無奈,毛遂展露才華,按劍而上,陳述利害,威言並加,使楚王答應派兵救趙,同意馬上發兵救趙,並立即鍤血為盟。眾皆佩服至極,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遂待毛遂為上客。
毛遂出身貧寒,非官非宦,二千年來傳頌至今,且被神話,實乃自薦愛國所致也。
毛遂為衛國人,故里在今新鄉市原陽縣西路庄村,現有毛遂自薦亭和石碑多通。相傳,毛遂在雲夢山從師於鬼穀子先生,淇縣雲夢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廟,為游覽瞻拜之勝地。
「毛遂自薦」這個成語即由此產生,用來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