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餃典故
『壹』 餃子的由來 簡介
「初一餃子,初二面」——按照中國北方的傳統習俗,每年除夕吃過年夜飯,家家戶戶即開始包餃子。當子夜十二點鍾聲一響,新年伊始,便合家圍坐在一起,在除舊迎新的鞭炮聲中一同吃餃子,以迎接新年的到來。餃子作為「更歲的食品」,足見它在中華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吃餃子的風俗餃子,是將面團揉搓成圓條,分切成一個個小面子,擀成圓形 的薄麵皮,再將肉末、蔬菜及佐料攪拌成的餡, 放置在麵皮上,包成一定形狀,然後放進燒開水的鍋里煮熟。人們常常蘸著醬油、醋和蒜泥一起吃,吃起來鮮香可口。除夕之夜包的、新年交歲時吃的餃子,被稱為「更歲餃子」,寄寓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餃子的形狀並不固定:最常見的是彎月狀餃子,它形似元 寶,用以「恭賀新年,預祝發財」;柿子或棉桃形的餃子,是人們分別藉助這兩種食物的字音和形狀,來祈求「事事如意」,至於捏成玉米、麥穗、羊、雞等形狀,則是寓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如果最後餡少,而面有多餘時,便把面擀成厚皮,內夾少許肉餡,捏成車輪狀,以象徵「滾滾向前,年年順利」。
其實,在唐以前的晉代,牢丸己相當考究了。晉人束哲在《餅賦》中,曾對牢丸的製作過程,作了生動詳細的描述:做牢丸的麵粉,要一篩再篩,務求細白如「塵飛白雪」,選用羊膀和豬肋肉作餡,肥瘦參半,味道香美;往肉餡里撒上佐料 , 調以鹽和豆豉,拌均勻;成牢丸後,於籠屜中,待鍋里的水燒開了,立卻上鍋,猛火蒸熟;揭鍋上席時,皮薄餡嫩,雪 白的牢丸,香味四溢。
從晉、唐時期的「牢丸」,宋元時代的「角子」,到明代始稱 「餃子」,就是我們今天所享用的「餃子」的變遷史,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獨特叫法,每個時代都與前朝不同,但我們所喜愛的餃子,卻完美地保留了下來,成為至今仍然令人喜愛的美食之一,尤其是值此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的餐桌上,怎麼能少得了一盤美味的餃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