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湖北的典故

湖北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15 07:45:41

1. 湖北襄陽萬山有哪些歷史典故

自然天成的名山秀水,自然是仙境。自然仙境,自然是神的故鄉,孕育出許許多多的神話故事。萬山因而是一座神話名山,最著名的有以下三則:

「神女弄珠」
「神女弄珠」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最早而又最為迷人的浪漫情愛故事。據《南都賦》注引《韓詩內傳》載:春秋時,多情的鄭大夫「鄭交甫將適楚,遵彼漢皋台下,乃遇二神女,佩兩珠,大如荊雞之卵。」他不知二女是漢江女神,便上前挑逗說:「願請子之佩。」二女含笑不語,解下佩珠相贈。鄭交甫喜不自禁,以為得到了定情信物,接過寶珠,藏於懷中。行約數十步,回望二女,杳無蹤跡,伸手探懷,已失佩珠,方悟遇到了漢水女神,不禁悵然。又據明萬曆《府志》載:「萬山之西有曲隈,為解佩渚,乃鄭交甫遇神女處。」
漢江二女神何許人也?其最早見諸於《詩經?漢廣》詩中:「漢有游女,不可求思」一句,後被漢朝劉向收入《列仙傳》。據《帝王世紀》載,周昭王伐楚,返濟漢,楚人獻膠膠之船,船之中流膠解而溺昭王,他的兩位侍女延娟、延娛「夾擁王身,同溺於水」,化為神女。之所以為神,是因為二女無辜而死,深得荊楚人民的同情,「嗟二姬之殉死,三良之貞節,精誠一至,視殞若生」,及至「數十年間,人於漢江之上,猶見王與二女乘舟戲於水際」。對此二女,「漢江之人,立祀於江湄」,「暮春上已之日,禊集祀間「(見晉?王嘉《拾遺記》)。據載,延娟、延娛是東甌(今浙江溫州一帶)人,「辯口麗辭,巧善歌笑,步塵上無跡,行日中無影」。其與周昭王溺漢水而亡的時間,據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當在公元前977年,流傳至今,已近3000年(2983年)了。
由於「神女弄珠」與「漢江女神」的神話故事等發生在萬山,且涉及到人神之愛,因而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最為著名的浪漫風景,引來歷代文人學士游覽踏訪,留連歌詠,寫下了無數的詩詞歌賦,成為中國文化乃至華夏文化史上最為瑰麗的一頁。就手邊積累的詩詞而言,僅唐代就有李百葯、李白、杜甫、孟浩然,張子容,陸龜蒙等30多位詩人,或親臨游覽歌詠,或互趨唱和,盡展了他們的才華。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劉表之子劉琮降曹,曹操不戰而得襄陽,軍威大振,意氣風發,在漢水之濱大宴群僚,慶祝勝利,隨軍南下的建安才子楊修,徐幹、阮瑀、陳琳、應瑒,以及剛剛歸順曹操的王粲共六人,都以漢江女神為題材,寫下了同題作品《神女賦》。其王粲在萬山卜居十五年,對鄭交甫遇漢江女神的故事較其他才子體會更深,把握更精,因此對漢水女神的描寫可謂更加傳神,達到極致。《詩》曰:「體纖弱而才足,膚柔曼以豐盈。發似玄鑒,鬢類刻成。戴金羽之首飾,珥昭夜之珠璫。襲羅綺之曳衣,黼縟綉之華裳。錯繽紛以雜 ,佩熠 焜而煌」。先從體、膚、發、鬢方面刻畫神女的風彩,生動地描摹了神女的鮮明生動形象。

王莽追劉秀
王莽追劉秀的故事在中華大地上盡人皆知,自古以來,民間傳說此故事就發生在萬山。
相傳西漢末期,天下大亂,豪強割據,當時最大的兩個軍閥——王莽與劉秀爭天下,其間,劉秀在今陝西一帶兵敗王莽,順漢江落荒東逃,意欲回故鄉棗陽休養生息,再圖興兵。王莽則擁兵緊追,意欲將劉秀趕盡誅絕,獨霸天下。一日,王莽追兵至襄陽以西諸山時,正是午夜時分,兵馬勞頓,便命部下宿於千山,待天亮後再行追趕。劉秀亦兵困馬疲,見王莽兵馬歇息,加之已到家門口,心也放下許多,便小憩萬山。為了阻止王莽繼續追趕,劉秀便心生一計,一面命萬山土地神施放大霧,將萬山、千山和漢江沿岸置於大霧之中;一面搖身一變為一清早上山砍柴的樵夫,故意在離王莽不遠處彎腰砍樵。此時,天已放亮,王莽見遠處有一樵夫,便命軍士將樵夫抓來問道:「此山為何地?」樵夫答曰:「這座山叫千山。」王莽用手指著東邊萬山方向又問:「前邊的山叫什麼山?」樵夫答道:「前邊的山叫萬山。」並煞有介事地說:「啊!大王莫不是追前天晚上從這里經過的那伙兵馬吧!他們現在可能就住在萬山。」王莽聞之,舉目向萬山方向看去,只見萬山方向大霧彌漫,萬山若隱若現,十分遙遠,又聽樵夫如是說,心想:我追了這么多天才到千山,劉秀卻在萬山,這千山到萬山還有多遠啊,看來是追不上了。於是放棄了再追趕劉秀的念頭,使劉秀躲過了一劫,從而成就了光武帝劉秀的霸業,於公元25年建立了東漢政權。
此故事將一代皇帝美化為神仙,褒揚了他的帝王之氣和王者智慧,同時也使萬山成為華夏帝王興盛史上的聖山。

「三義石」
在萬山主峰巍然屹立著三塊巨古,民間傳說為「三義石」,是劉備、關羽、張飛三個結義兄弟的化身。
東漢後期,曹操篡權,在許都(今河南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公元199——220年在位)僅是「守位而已」。自詡為「帝室之胄」,是「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劉啟的兒子)之後,胸懷「匡扶漢室」鴻鵠大志的劉備接受徐庶「宜枉駕顧之」的建議,於漢獻帝建安12年(公元207年冬)親率結義兄弟關羽、張飛二人,去拜訪隱居隆中的諸葛亮。萬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從襄陽西去隆中的必經之地。其時,劉備、關羽、張飛曾「三顧茅廬」(諸葛亮在隆中的故居),前兩次均未見到諸葛亮 ,悵然而歸。轉來時本應從萬山以南的柳子關回襄陽,但劉備思賢若渴,一步一回首地思念諸葛亮,行至柳子關前,竟不願過關,急切忘情地跳下坐騎,帶著關羽、張飛登上萬山主峰,希望奇跡出現,能夠在萬山山頂的高處看到諸葛亮的身影。到達山頂後,關羽、張飛坐於山頂歇息,劉備則立於山頂,面向隆中方向,虔誠地遠遠向西眺望隆中山。由於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兩次均分別在各自的同一位置或立或坐,其身影便幻化為三塊巨石,其中一塊為站姿,頭身分明,酷似人形,面向隆中方向而立,顯然是劉備的輪廓;兩塊為坐姿,無疑是關羽、張飛歇息的身軀。這就是民間傳說的著名的「三義石」。
民間還傳說,劉備、關羽、張飛兄弟三人兩次在萬山山頂向西眺望隆中山和諸葛亮,以致於幻化為三塊巨石的誠心,冥冥之中感動了諸葛亮,於是才有了第三次真正見到了諸葛亮,才有了「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的《隆中對》。如今,形象逼真,威武凝重的「三義石」已在萬山之巔虔誠地屹立了1780多年,它不僅是劉、關、張三人對諸葛亮求賢若渴,一片誠心的見證,而且是上蒼安排由東漢一統到「三國鼎立」的最初源頭。

2. 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喜韓崖」有什麼典故

鳳池山羅阜尖瞰萬家燈火照人間氣象,喜韓崖牛頭塔寫千年故事說歲月悲歡。天上星斗人間明珠星斗明珠天上人間同放亮,山城瑰寶鳳梓漢玉瑰寶漢玉山城鳳梓共生輝。

3. 湖北黃岡英山縣有什麼典故和古代名人

紀光鰲,字孝思(1910-1948)。湖北英山金家鋪紀家山人。幼讀私塾,好學上進,為鄉民稱道。「五四」運動後,受英山陳衛東、彭干臣等革命志士的新思潮影響,1927年秋參加肖伯唐、姜鏡堂創辦的「農民夜校」,投身建立英山第一個黨支部、第一個農民協會的革命工作,並任雙龍廟農會秘書。
1930年3月2日紀光鰲組織農會會員支援姜鏡堂、金仁暄、姚家芳、傅昆言在金家鋪發動的農民起義(史稱「三·二運動」)。於3月9日解放英山縣城。5月在金家鋪建立了英山第一個蘇維埃紅色政權任支委委員。
1932年10月,紀光鰲與所在的英山紅軍游擊隊並入劉士奇,郭述申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下轄徐海東為師長的第七十九師任排長。
1932年11月,紅4方面軍主力西征時,紀光鰲服從組織安排留任中共紅山中心縣委警衛連長,後參與1934年紅二十五軍「反圍剿」和1939年抗日戰爭等長期艱苦的革命工作。後任紅三區區長。
1947年8月27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紀光鰲參加譚扶平、程貞茂建立的石頭咀革命根據地,擔任揮指長,發動群眾建立武裝,三次攻克英山縣城。
1948年2月26日駐毛坳的中共英山縣委遭敵襲擊,時任縣委副書記的紀光鰲護送譚扶平等60餘人轉戰火爐尖,壯烈犧牲。遺體被鄉民送回,安葬於紀家山。

4. 湖北孝感市有什麼典故

可怕的孝感人
賣身葬父、孝子——董永 是孝感人
東漢魏郡太守、孝子——黃內香 是孝感人
哭竹容生筍、孝子——孟宗 是孝感人
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費禕 是孝感人
北宋政壇、文壇著名人物——宋庠、宋祁 是孝感人
北宋狀元杭州知州——鄭獬 是孝感人
清初官員著名畫家——程正揆 是孝感人
清代大臣、康熙老師——熊賜履 是孝感人

5. 荊州歷史典故

1、劉備借荊州

公元208年赤壁戰後,孫劉結盟乘勝進軍,經年余激戰,最終奪取荊州城。由於荊州乃兵家必爭的重鎮,所以東吳主帥周瑜親任南郡太守,坐鎮荊州,而功勞甚偉的劉備卻只能率本部兵馬守江南的油江口立營。

劉備曾被漢獻帝封為左將軍,號左公,劉備駐扎油江口後即改油江口為公安,取「左公安靖,日後強雄」之意。劉備居公安,地小物薄,不利於發展,於是他向孫權兩次提出借荊州。

孫權採納周瑜的建議,不僅不借荊州,反而利用吳蜀聯姻軟禁劉備,使50多歲的劉備作了東吳的嬌客。公元210年,周瑜病故,魯肅繼任。魯肅從吳蜀聯盟以抗曹操的戰略方針考慮,勸說孫權暫時將荊州借給了劉備。

劉備借得荊州後,即以之為立足點,北抗曹操,西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至今仍有「劉備借荊州,一借永不還」的俗談。

2、周瑜謀荊州

周瑜設計,讓劉備和孫權的妹妹孫尚香成親。婚後,劉備一直住在東吳。越雲按臨行前諸葛亮設的計策:假稱曹操攻打荊州,催劉備回去。劉備信以為真,和周瑜派追兵趕來,劉備十分驚慌,於是來到車前泣告孫夫人說:"你哥哥和周瑜合謀將你嫁給我,是想用美人計殺我,再奪回荊州。

我冒死前來,是敬慕夫人的名聲,今天只有夫人出面才能解救,如夫人不出面,我只有一死。"孫夫人一聽,立即捲起車簾,大聲對追兵說:"你們想造反嗎?周瑜這個賊子,我東吳不曾虧待於他。

劉備是我丈夫,我母親和我哥哥知道我要回荊州,難道你們是來搶我們的財物嗎?"孫夫人一面大罵周瑜,一面讓人推車前進。又走了不到五、六里,孫權派兵將趕來。

孫夫人讓劉備先走,自己和趙雲在後,並叱喝來人說:"你們專門挑撥我兄妹不合,我奉母命回荊州,便是我哥哥來了也得以禮送行,難道你們想害我嗎?"來將不敢說話,一看又無劉備,只有趙雲怒目而視。

只得回營稟報。待追兵再帶孫權寶劍趕到江邊時,諸葛亮已親自帶船接應,把劉備和孫夫人接回荊州。

3、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佔領益州後,又出兵對付曹操的軍隊,把他們趕到了長安。劉備派關羽攻打樊城,恰好這時漢水暴漲,關羽利用大水淹沒了曹軍大將於禁的七支大軍,乘勝包圍了曹軍占據的樊城。

曹操為解樊城之圍,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雕的主意。他寫信給孫權,勸說孫權乘現在荊州後防空虛,攻取被劉備奪去的荊州。這樣,當關羽聽說荊州被奪,定會撤軍回救,樊城之圍自然就會解除。

孫權採納了曹操的建議,派大將呂蒙攻取荊州。呂蒙從密探口中得知,沿江到處都是烽火台,防備也不見有鬆懈的跡象。他和孫權商量,對外假稱生病回去休養了,以此來麻痹關羽。孫權另派年輕的陸遜接替呂蒙。

陸遜故意派人送信給關羽,對他水淹於禁七軍大大稱贊了一番,表達了自己對他的萬分仰慕之情。關羽看信後,認為陸遜初出茅廬,比呂蒙好對付多了,就放鬆了警惕,陸續把防守荊州的人馬調撥到樊城。

孫權接獲曹操書信,欣然答應攻取荊州。便將取荊州的任務交給大將呂蒙。呂蒙到陸口,探子報告說沿江都有烽火台,荊州軍馬也有所防備。呂蒙悶悶不樂,便躺下稱病不出。孫權便派女婿陸遜去看他,陸遜知道呂蒙無病,卻勸他裝病辭職。

孫權依計召呂蒙往建業養病,於是攻打荊州之事,便讓年輕的陸遜接替。陸遜故意派人送信給關羽,信中對關羽大肆吹捧。關羽從此鬆懈了對荊州的防備,並將荊州的兵力調往樊城。

孫權得知荊州防務空虛,便拜呂蒙為大都督起兵攻荊州。呂蒙將戰船偽裝成商船,精兵扮成商人,騙過烽火台的守兵。當夜二更船內精兵殺上岸來,佔了烽火台,拿下了荊州。

4、劉表單騎取荊州

袁術與他兄長袁紹鬧下了嫌隙,而劉表則和袁紹交好。根據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的推論,袁術將劉表看作敵人,並且派了孫堅來進攻。至於袁術為何能使得動孫堅,下回再講。總而言之,劉表不僅能靠實力以黃祖為主力守住了江夏,並且靠運氣射死了孫堅。

從此,袁術一路便不必再忌憚了。而不久,袁術為曹操聯合了袁紹趕出南陽,劉表便趁機把勢力安插進去。《隆中對》提到「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我以為不然。孫堅一生,四處轉戰,從江東到西涼,從長沙到洛陽,治無定所,並沒有為江東政權的建立作出什麼貢獻。

孫堅實在算不得一個軍閥,他是一員一流的驍勇戰將,忠烈的漢家臣子。孫堅忙碌一生,到頭來全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孫堅一位堂弟孫賁,收拾了孫堅的殘余部眾,跑去投靠了袁術。

5、曹操取荊州

諸葛亮進川的時候,把守衛荊州的重任交給了關羽,並囑咐他一定要聯孫抗曹。可關羽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硬是把孫權推到曹操那邊去了。早在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的時候,曹操就派人約會孫權,共同奪取荊州。

孫權不僅沒有答應,反而願和關羽結為兒女親家。關羽聽說大怒,對使者說:「我的虎女什麼能嫁給那個犬子?」孫權見關羽實在無禮就決定趁關羽和曹軍交戰的機會,奪回荊州。

他的大將呂蒙把戰士化裝成商人的模樣,騙過了關羽的江邊守軍,順利渡江,趁關羽毫無防備,沒傷一兵一卒就佔領了荊州。

在呂蒙渡江的同時,曹操派大將徐晃帶大隊人馬攻打關羽。徐晃的兵比關羽多,他把關羽包圍起來。關羽帶著關平、廖化拚命沖殺出一條血路,退到荊州城外的一個小城,麥城。這時,呂蒙又把麥城緊緊圍住。關羽派廖化找劉封求救,劉封膽小怕事,不敢出兵。

呂蒙派諸葛亮瑾勸說關羽投降。關羽拒絕道:「你要不是諸葛亮的哥哥,我早就把你殺了!」呂蒙看關羽不投降,就派兵加緊攻打。關羽知道麥城馬上要被攻破,就留下王甫、周倉守麥城,自己率領關平、趙累和200名士兵從北門沖了出去。

關羽在狹窄的山間小路上遇上兩次伏擊,身邊的士兵越來越少。關羽一心想快點跑回成都,別的什麼都顧不上了。突然一聲炮響,關羽的馬被絆馬索絆倒,他從馬上摔了下來,伏兵立刻把他捆得結結實實。

孫權要勸降關羽,關羽大罵孫權。主薄左憲對孫權說:「曹操當年對關羽那麼好,可關羽還是殺了他的人,去投奔劉備,你現在能留住關羽嗎!」孫權就把關羽殺了。

6. 湖北襄陽的一些古老傳說,老故事

1、解佩渚

在襄陽城老龍瑅北面的漢江里,有很大一片沙洲。這沙洲上林木蔥蘢,莽莽蒼蒼,好看極了。人們叫他『解佩渚』。

傳說漢朝有個才子叫鄭交甫的,有一次游襄陽,在這個沙洲上遇上了下凡的仙女,而且彼此一見鍾情。仙女於是解下身上佩戴的寶珠,送給了鄭交甫,來表達對鄭的愛慕。這就是『解佩渚』的故事。

2、玉印岩

在南漳縣巡檢鎮南條荊山的金鑲坪出口。在遮陰蔽日的高山邊,有一個天然石窟,其上刻有『玉印岩』三個大字。傳說兩千多年前,楚國卞和就是在這里得到的名揚古今的和氏璧。

3、昭明台

在襄陽城的中心地段,是為紀念南朝昭明太子蕭統建築的。昭明太子是梁武帝長子,生在襄陽,他因為編輯『昭明文選』而聞名後世。由於這個建築雄踞城中,巍峨壯觀,因此,自古以來,就被譽為『襄城第一勝跡』。

4、仲宣樓

在襄陽城東南角城牆上。東漢末年,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才華橫溢的詩人王粲【字仲宣】據說就是在這里,寫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樓賦』。他因懷才不遇,鬱郁不得志,這反而使他的文學才華得到了極好的發揮。『仲宣樓』是後人為紀念王仲宣而建的。

5、老龍廟

提起老龍廟的來歷,襄陽城的老人大都知道一個傳說。傳說很久以前,漢水經常泛濫成災,害得襄陽一帶的老百姓民不聊生。為了攔住泛濫的江水,老百姓日夜挑土築堤,可屢築屢垮。

一天,一個道人經過,看到襄陽人修堤情況,十分同情。於是這個道人脫下草鞋,拆開繩子,一頭拴在萬山腰上,一頭釘在城牆上,人們沿草繩填土築堤,從此攔住了洪水。

原來這個道人是個鎮河神,他拆的草繩是一條老龍,後來人們就把這條堤稱作老龍堤。人們在堤上建了一座廟,供奉龍王,這就是老龍廟。

7. 請說出一個關於湖北地方上的歷史典故嗎

大意失荊州成語典故 荊州,《三國志》說「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諸葛隆中之對已經明確說,占據荊州,聯吳抗曹,兵分兩路,進擊中原,一統天下。其戰略位置之重要可見一斑。赤壁鏖戰曹操敗北,劉備迂迴百折,方達到「劉備借荊州有去無還」的目的。
劉備所以會言而無信(直把魯肅做掌上觀的態度後人當有評述)一而無信、再而無信,荊州已不僅是諸葛亮所說的聯吳抗曹的重要地理依據,更逐漸成為三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交叉、匯聚點。點以帶面,面關全局。劉備借荊州後,誰來鎮守已經顯得尤為重要。
趙雲似乎是最早考慮的人選。其時趙雲經過長坂坡的嚴峻考驗(趙子龍單騎救主非小說家言):復雜多變的混亂局勢中救劉備的獨子,舍棄劉備的夫人,至少表明趙雲的政治頭腦十分清醒而堅定;千軍萬馬、血染戰袍、歷盡艱苦磨難顯示出趙雲對主子的忠誠耿耿;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匹馬縱橫充分證明趙雲的戰斗能力——實萬人敵也!趙雲的最大缺陷是沒有參加「桃園結拜」,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給這個自己還算相信又不是最相信的,劉備不太放心。
諸葛亮也是劉備的思考軸心。諸葛亮是聯吳的倡導者,昔司馬德操言之曰「此間有俊傑。得卧龍即得天下」,雄才大略、驚天地泣鬼神!荊州的重要性諸葛亮既是發現者,也會是全力守護者。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謹恰是江東孫權的謀士,劉備私下以為諸葛亮雖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在荊州恐不大超脫(也就是不大自然,誰知道劉備怎麼想的。不大超脫含義甚多),或者就是不大放心。我好不容易借來了,沒准因為你弟弟你再還回去!那可不是劉備的本意。
張飛。讓此公守荊州重鎮,劉備糊塗尚不至於此也。
只有關羽了。劉備善於政治手腕,為不引起諸葛的懷疑(一說為當時劉備器重龐統甚於諸葛,故把龐統帶於身邊侍侯),決定由關羽協助諸葛共同管理荊州。但是很快,龐統命喪落鳳坡,劉備悲痛之餘,當即調諸葛至西川。至此,荊州的重任全部交給了關羽。
陳壽同志著作《三國志》時,大抵關羽的名頭還沒到神的境界,故陳壽同志指出:「稱萬人敵,為世虎臣。然剛而自矜。」矢石交攻之際,千槍萬刃之中,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這是關羽對兒子說的原話。他只是說了交戰的能力。但是處理復雜的政治、軍事矛盾,這個河北解良人的素質明顯先天不足。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關羽女,羽侮罵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孫權為聯劉抗曹(也是政治目的),將自個的小妹妹嫁給劉備;娶關羽的女兒做兒媳婦,本是巧妙的政治聯姻,關羽也應以大局為重全面權衡利弊,即使不同意,婉言回絕也可。可是關羽不僅侮罵其使,更說出「吾虎女豈配犬子!」的話。這個時候,關羽和盟友的關系已是箭在弦上。在下屬面前,關羽也自有一副天下舍我其誰的驕氣,「南郡太守靡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外不足連接,內尚難和諧。這樣,關羽的失敗已經註定。在荊洲貌似穩定的氣氛中,已摻雜了某種凶兆。
大意失荊州,悲哉關公!其實在這個重大的歷史變故面前,關羽無疑是個失敗者,也是一個悲劇人物。失掉大意失荊州,未必都是他的錯。他的上一級的領導劉備包括諸葛亮也應承擔一定責任。當然,千年後的今天,說是誰是責任顯得沒有任何意義。
關羽鎮荊州時,年齡大致在48歲左右,失荊州時,已經白發蒼蒼年紀60了。《演義》說其英雄不減當年明顯帶有藝術誇張。關羽對兒子說的「矢石交攻之際,千槍萬刃之中,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恐怕也是含有回味當年的意味。實際上,關羽已經從年富力強逐漸變為力不從心。不難理解,古人的整體壽命相比今天要短一些,關羽的位置放今天恐怕也是60歲退休吧。即便說關羽獨當一面,那麼他也沒從下屬中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劉備和諸葛也沒意識到這個問題。也沒有選派恰當的官員來協助或者說等候接替關羽。相反長期和關羽對峙的東吳,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整整經歷了幾代人!新陳代謝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年齡的不平衡客觀上加劇了關羽的悲劇。盡管不是他一人的錯。
「剛而自矜」是關羽性格的重大缺陷。晚年的關羽「攻撥襄陽郡」、「決戰龐令明」、「放水淹七軍」,似乎當年「千里走單騎」的感覺。呂蒙、陸猻都看透了關羽的毛病。設置了一系列的連環計,加速關羽的頭腦膨脹虛無縹緲。按理說,劉備和諸葛亮應該以適當的方式予以提醒,可是劉備諸葛尤其是諸葛亮,又來個「雪中送炭」!劉備封馬超,關羽「剛而自矜」的毛病犯了,於是插手說「超之才可與誰比」並打算與馬超一比。亮答之曰:「~~~~~超雄烈過人,當世英傑,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逸群也」。據說關羽閱讀此信後,捋著自個的「美髯」硬是興奮了半天,並撤消了與馬超比武的念頭。至此,可以說,關公必敗無疑。
以後的事我們都知道了。關羽最終死在孫權手下。
無論如何評價關羽,關羽都是被捉並被敵人斬首的。
無論如何評價關羽,關羽的悲劇都不只是他自己造成的。

8. 關(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上海,福建,江西)的成語典故

大江南北

dà jiāng nán běi

【解釋】指靠臨長江中下游兩岸的廣大地區。


【出處】清·惲敬《上曹回儷笙侍答郎書》:「而大江南北,以文名天下者,幾於昌(猖)狂無理,排溺一世之人,其勢力至今未已。」


【結構】偏正式成語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臨長江地區


【例句】而~,以文名天下者,幾於昌(猖)狂無理,排溺一世之人,其勢力至今未已。(清·惲敬《上曹儷笙侍郎書》)

9.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這話是貶是褒或者有什麼典故所引出這句形容湖北人的話

有一位原籍武漢的台灣民俗學家朱介凡也撰有《九頭鳥傳說》一文,此文長兩萬字,引述中國古典文獻包括許多地方誌中的材料近百條,對九頭鳥這一俗諺的今古演變及社會文化內涵進行細密考評,原刊於《東方雜志》,後選入作者自編的《中國謠俗論叢》。近日重讀此文,感到他不僅是引述資料最豐富,而且是論析明晰合理、令人信服的難得之作。筆者特撰短文予以評介。 介凡先生認為,九頭鳥的傳說,實脫胎於《楚辭》和《山海經》中的一些古老的神話。《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載:「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極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鳥身,名曰九鳳。」這九頭鳳就是九頭鳥的最早說法。也可以說九頭鳥就起源於《山海經》中的九鳳。鳳本是中國神話中的神鳥,九頭鳳就更加神奇了。《山海經》中不僅有九首之鳳,還有九首或九尾之狐、羊、虎等等,而且在講究陰陽和合的古代中國,九是陽數,寓吉祥神聖意味,所以九頭鳥最初並不含妖氣。 關於九頭鳥染上妖邪之氣,在中國民俗中演變成招人厭惡的反面角色,是從漢代小說所載「周公居東,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猶餘九首」開始的,後來的《荊楚歲時記》、《酋陽雜俎》、《齊東野語》誅書的記述渲染而廣為人知。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留下《鬼車詩》一首,對此有最為生動完整的記述:「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夜呼命庭率其屬,彎弧陴遂出九州,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透,自從狗嗤一頭落,斷頭至今清血流,邇彌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咻鶹。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驚輒墮,有時余血下點呼,所遭之家家必破。我聞此語驚且疑,反祝疾飛無我禍,我思天地何茫茫,百物巨細理莫詳,占凶在人不在物,一去兩頭反為祥。……」這里講,對九頭鳥的仇視,是從春秋時曾被楚人戰敗的周公開始的。後來此鳥被天狗咬去一頭一尾後,斷頭處血流不止,人們以為被血滴玷污即屬不祥,於是九頭鳥就成妖邪之物了。但歐陽修不信此說,而是主張「凶吉在人不在物」。由此可見妖由人生,同九頭鳥的形態習性其實並無多大關系。 以九頭鳥象徵人事,介凡先生從歷史上舉出兩例。一是同明代湖北人張居正為相有關。這里又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張居正為相時,大權在握,整頓吏治,聲譽日增。患病時,各地官紳紛紛為之建醮,跡近鋪張,事為九大御史前後參奏,而張之地位並未動搖,九大御史反為張居正一一整肅,因此當日民間便生出「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之謠,以為九頭鳥再厲害,也敵不過一個湖北佬。在這個說法里九頭鳥乃指九御史,並非湖北人。其二是說張居正在整頓朝政時,保薦了九位御史,這九人都是他的湖北老鄉,對貪官污吏嚴厲制裁,革新政風大有成效,那些受到整頓的貪官污吏,心懷不滿,因而咒罵「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由此可以看出,這九頭鳥的謠傳,原是當日政敵散布出來以攻擊張居正的。 另一說是這句諺語出於清初滿人對湖北人的詛恨。據有關史料記載,鄂之圻黃地區,曾據山岩拚死抗清。大局既定後,那些難忘故國的遺民,又拒絕同清廷合作,如有受清廷籠絡所利用的,眾所共棄;乃使滿人為官湖北者,莫不惱恨交加。在無可奈何之下,因荊楚向有九頭鳥傳說,於是編造了這句諺語。後來武昌辛亥首義的成功,再次證實了這句諺語的活力。因而在台灣出版的《湖北文獻》上刊出的詩作,高唱:「武昌一夕鳥飛鳴,滿族政權難自保,九頭徽號稱鄂鳥,鄂人聽了不煩惱。」 至於在民間,這句九頭鳥的俗諺還有另一層意味。介凡先生認為這同武漢作為一個南北水陸交通中心,所形成的外鄉人同武漢本地人之間的隔閡有關。凡是交通便利的地方,民眾的知識開發較早,在社會生活中競爭較多,在彼此交往中狡詐較多。武漢三鎮以外的各省人往往討厭他們,見而生畏。武漢又是湖北的代表,本來是「天上九頭鳥,地下武漢佬」,因武漢二字早期比較生疏,後來就變成湖北佬了。 從這位深諳湖北風土人情的台灣學者的文章可以看出,九頭鳥本是從楚人所崇拜的鳳凰形象脫胎而來的,在中古時期才染上妖邪色彩進入民俗生活。明代以後,才把它和湖北人聯系起來。但它並沒有明確而穩定的含義,有時用以象徵湖北人的豐富智慧和對邪惡強暴勢力的強有力抗爭,有時則用以嘲諷在人際交往中的狡詐。這些含義和用法都是歷史形成的。既然如此,我們在今天也就沒有必要就九頭鳥本身確定一個或正或反的固定解釋。隨著湖北人地方性格及其歷史地位的豐富發展,九頭鳥這句俗諺自然也會具有新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