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三人成虎
❶ 三人成虎打井得一人神魚這三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麼
道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戰國策》善於述事明理,大量運用寓言、譬回喻,語言生動,富於文答采。雖然書中所記史實和說辭不可盡信,但其仍是研究戰國社會的重要史料。
謊言重復千遍,就會被當作真理。大街上根本沒有老虎,這是確鑿無疑的,就因為人們都這么說,才變成了真有其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既不要信謠,更不能傳謠,要善於從紛繁復雜的社會議論中認真分析,謹慎思考,要時刻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只有這樣,才能少犯錯誤,甚至不犯錯誤。
(1)寓言三人成虎擴展閱讀
《戰國策》用於編輯戰國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羅根澤疑出於蒯通。這些文章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
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
❷ 三人成虎的故事說明什麼道理
三人成虎的故事說明了:任何事只有在親眼見證過後才能下定論,不能隨波逐流,應版堅持自己的想法。權不要人雲亦雲,所謂謠言一千遍勝過正理,流行的說法眾人的說法不一定正確,眾口一詞可以混淆是非。
三人成虎是一個成語,讀音是sān rén chéng hǔ,意思是指三個人謊報城市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出自《戰國策·魏策二》,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作事實。
(2)寓言三人成虎擴展閱讀
龐蔥要陪太子到邯鄲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現在,如果有一個人說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是兩個人說呢?」魏王說:「那我就要疑惑了。」龐蔥又說:「如果增加到三個人呢,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
龐蔥說:「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鄲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毀謗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說:「我知道該怎麼辦。」
於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魏王那裡。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果真不能再見魏王了。
❸ 除三人成虎以外還有什麼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謠言說多了就會被人當作事實
除「三人成虎」來外,關於謠言說多了自就會被人當作事實的寓言故事有:《曾參殺人》。
《曾參殺人》的主要內容:曾參本賢德,母親也很信任他,但當有三個人跟他母親說,曾參殺了人。曾母也相信了,心裡驟然緊張起來。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牆逃走了。
正所謂流言可畏啊,謠言說多參殺人
曾參殺人
❹ 韓非子 三人成虎寓言中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的意思
韓非子來「三人成虎」源的典故出自於《韓非子·內儲上》,是用來解釋文章中第一條經文,即:這則典故來說明,為什麼要「驗證觀察臣下的言行」的道理。
原文內容: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
原文翻譯:龐恭和太子到趙都邯鄲做人質。龐恭對魏王說:「如今有一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兩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三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龐恭說:「集市上沒有老虎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的言論就造出了一隻老虎。現在邯鄲離魏國比這兒離集市遠得多,妄議我的人也比三個人多,希望大王明察真情。」龐恭從邯鄲回來時,最終還是不能再見到魏王了。
所以,原文「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的大意為:集市上沒有老虎,是很明顯的。
❺ 三人成虎的寓言故事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❻ 三人成虎、出奇制勝來自哪個寓言故事
三人成虎出自《戰國策·魏策二》(一說《韓非子·內儲說上》)
出奇制勝來自《孫子·勢篇》
❼ 三人什麼什麼寓言故事
三人成虎。
戰國時期,魏國大臣龐恭要陪同太子去趙國邯鄲做人質,他擔心走後朝廷上的小人會乘機造謠中傷他,所以臨走前向魏王進言。
他打了一個比方,問魏王如果有人告訴他集市上有老虎他信不信,魏王說一個人這樣說他不會相信,但兩個人也這樣說他便會有點懷疑,若是有三個人這樣說,他就會相信了。
於是龐恭立即指出集市上不可能有老虎,現在自己將要遠離魏國,由邯鄲到魏國都城大梁的距離,遠過朝廷到集市的距離,背後誹謗他的小人也不止三個,希望魏王能夠明察。
龐恭離開魏國之後,魏王當時說自己會辨別是非,但後來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讒言。太子充當人質期滿回國,龐恭卻未能再獲得魏王的召見。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的無知,但後世人引申這故事成為成語「三人成虎」或「三人成市虎」,借來比喻謠言掩蓋真相的情況。
我們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假話傳的次數多了,也能使人誤信為真。
(7)寓言三人成虎擴展閱讀:
三人成虎反義詞-眼見為實:
孔子有一次,孔子與眾弟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受圍困,個個飢餓不堪,體力不支。子貢突破重圍,好不容易換回一些米來,讓顏回負責煮飯。一天,子貢無意間經過煮飯的房間,竟然看見顏回在用勺子舀飯吃。
顏回是孔子十分信任和經常稱贊的弟子,他竟然也偷飯吃,子貢對此深感不平,就去見孔子。行禮之後,子貢問孔子說:「仁人廉士會不會因為窮困而改變氣節?」孔子回答說:「當然不會」。
子貢向老師講述了親眼所見顏回偷飯吃的事。出乎意料的是,孔子卻說:「我對顏回是仁者一向是堅信不移的,雖然你說的是親眼所見,但我還是不會懷疑他,恐怕是另有隱情吧」。
隨後,孔子將顏回叫來,說:「我前幾天夢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護佑我們吧?你把飯做好了之後,我准備拿它先祭祀祖先」。
顏回搖頭答道:「不行啊,老師!剛才我在煮飯時,屋頂有一小塊黑土掉到飯里了,我就用勺子將其舀起來,想把它倒掉又覺得可惜,於是便吃了它。吃過的飯是不能祭祀先祖的啊」。
孔子聽了,滿意地笑了,說:「原來如此。要是換了我,也會吃了它的。」顏回走後,孔子對幾位在場的弟子說:「我對顏回的信任,是由來已久的,並不是因為今天的事情」。
周圍的弟子由此對孔子更加嘆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人成虎
❽ 寓言成語有哪些三人()(),邯鄲()()
三人成虎,邯鄲學步
❾ 三人什麼寓言故事
三人成虎。龐蔥要陪太子到邯鄲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現在,如果有一個人說版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嗎權」「魏王說:「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是兩個人說呢?」魏王說:「那我就要疑惑了。」
龐蔥又說:「如果增加到三個人呢,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龐蔥說:「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鄲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毀謗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魏王說:「我知道該怎麼辦。」於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魏王那裡。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果真不能再見魏王了。
(9)寓言三人成虎擴展閱讀
寓言道理:對人對事不能以為多數人說的就可以輕信,而要多方進行考察、思考,並以事實為依據作出正確的判斷。這種現象在實際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識,輕信謊言,就會讓人犯錯誤。
舉例造句:正是積毀成山,三人成虎。到開皇二十年十月,隋主御武德殿,宣詔廢勇為庶人。 出自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二回
❿ 三人成虎這則寓言諷刺了什麼行為
《三人成虎》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人雲亦雲,缺乏主見,耳朵根子軟,容易輕信謊言,容易被人忽悠而上當受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