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言過其詞典故

言過其詞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14 23:01:08

1. 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出自什麼意思

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語出晉代陳壽《三國志·蜀書》,意謂言語浮誇,超過專自己實際能屬力的人,不能得到重用。

實:實際。說話誇大,同實際不符。

原文為: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譯文:劉備臨死前,曾經對諸葛亮說:「馬謖此人言語浮誇。超過他的實際能力,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

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華名氣,而馬良是五人中最為出色。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稱白眉馬良。因此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贊譽。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擔任荊州牧,徵辟為州從事。馬良與諸葛亮關系友善,曾奉命出使東吳,受到孫權恭敬接待。

(1)言過其詞典故擴展閱讀:

典故

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馬謖喜歡談論軍事理論,諸葛亮比較欣賞他。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魏國司馬懿親自帶兵與張郃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帶兵防守,可是馬謖驕傲輕敵,死搬兵書,結果被打敗。諸葛亮只好揮淚斬馬謖。

2. 言過其詞是什麼意思

言過其實 [yán guò qí shí]
[解釋] 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 超過了實際情況。

3.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出自哪裡

此語出自《論語》「憲問篇」。有兩種解釋;
1、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專。屬恥,即是「恥辱」的意思。「言過其行」,說大話,卻不能做實事。君子以「言過其行」為恥辱。
2、恥,不敢盡之意。過,欲有餘之意。全句意為:君子說話不能太絕,做事要留餘地。

4. 言過其實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典故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三國志·蜀書·馬良傳》

上面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說話誇張失實,不可相信,不可委以重任,一定要慎重。"這就是"言過其實"典故的由來。

馬謖是三國時襄陽宜城人,與他的哥哥馬良同在蜀中做官。馬良被劉備任為侍中,馬謖由於喜歡談論軍事,很受丞相諸葛亮的看重。但劉備對他並無好感。

公元222年,劉備為報孫權襲取荊州、殺死關羽的大仇,不顧諸葛亮等人的勸阻,親率大軍伐吳。吳將陸遜用計火燒連營,大破劉備,馬良也死在亂軍之中。劉備遭此失敗,憂郁成疾,臨終前召諸葛亮囑咐後事。當時,馬謖經諸葛亮推薦,做了成都令,得知劉備病危,也趕到白帝城。

馬謖在場,劉備沒說什麼。等到只剩諸葛亮一人時,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丞相您要留意呀!"諸葛亮雖然當面點頭稱是,可心裡有不同的看法。

劉備死後,諸葛亮於公元227年出師伐魏。他屯兵漢中,西出祁山,第二年接連攻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魏明帝曹睿發兵五萬,派右將軍張邰西御蜀軍,並調司馬懿從東路會師,共同對付諸葛亮。

諸葛亮料定張邰必定爭奪漢中要地街亭(今甘肅清水東北)。當時,不少人建議讓魏延、吳壹兩位名將作先鋒,諸葛亮卻看中了馬謖。他交給馬謖兩萬人馬,去守街亭。諸葛亮再三叮囑馬謖要在山下設營寨,多架柵欄,加強壁壘,還另派行事謹慎的王平為偏將軍做馬謖的助手;派魏延駐陽平關,遙應馬謖。

馬謖到街亭後,決定在山上扎營。王平勸阻不過,請馬謖讓他帶一部分人馬在山下另立營寨,與大軍互為犄角,以便彼此接應。馬謖只撥給王平一千人馬。

王平在離山十里的地方紮下營寨,當即畫了地圖,連夜派人送到大營,交諸葛亮驗看。

諸葛亮接到布陣圖後,大驚失色,正要設法補救,街亭失守的消息隨之傳來。

原來,就在當天晚上,張邰、司馬懿兩軍會合後,立即把馬謖所駐扎的山頭團團圍住,切斷水源,導致蜀軍不戰自亂。由於王平只有一千人馬,被張邰擋住,只能死守營寨,卻無法前來救援。無奈,馬謖只好孤軍突圍,兩萬人馬突圍後已所剩無幾。幸虧王平沉著撤退,魏延及時接應,才殺退追兵,救下馬謖。

街亭失守,全軍退到陽平關。諸葛亮按軍法揮淚將馬謖治罪。馬謖留給諸葛亮一封絕命書後就自殺了,死時39歲。諸葛亮也請求後主劉禪免去其丞相職務,降級三等,後主准奏。諸葛亮流著淚說:"孫武所以戰無不勝,在於紀律嚴明。如今四海分裂,北伐才開始,要是廢了紀律,如何治軍?先帝臨終時曾叮囑我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在用人方面,我確實不如先帝英明啊!"看來,智者千慮,總有一失,在識人、用人方面,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典例。

5. 言過其實成語故事

言過其實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馬謖喜歡談論軍事理論,諸葛亮比較欣賞他。劉備認為內馬謖言過其實,容不可大用。魏國司馬懿親自帶兵與張郃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帶兵防守,可是馬謖驕傲輕敵,死搬兵書,結果被打敗。諸葛亮只好揮淚斬馬謖。
言過其實 [yán guò qí shí]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出 處
《三國志·蜀志·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例 句
1. 你不要相信他~的許諾。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名過其實 誇大其詞 誇誇其談 張大其詞 過甚其辭 過甚其詞 名不副實大吹大擂 誇大其辭 溢美之言 談過其實
反義詞
言必有信 名副其實 恰如其分 言必有據
典 故
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馬謖喜歡談論軍事理論,諸葛亮比較欣賞他。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魏國司馬懿親自帶兵與張郃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帶兵防守,可是馬謖驕傲輕敵,死搬兵書,結果被打敗。諸葛亮只好揮淚斬馬謖。

6. 言過其行出自《論語》哪一篇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指君子以言過其實而羞恥.「恥」是名詞動用,意思為「以……為可恥」;「言而過其行」指說的話超過他做的事,即誇誇其談,說而不做.(出自《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原文: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7. 「言過其詞」是什麼意思

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8. 求問這首詩中所有典故,能有出處最好。

魏源是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這首詩也是借鑒了很多自古以來的典故,很長知識!

請參考:

牙嘆鍾弦絕

出自: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後世用來形容知音!

庄嗟郢質亡

出自:

《莊子·徐無鬼》:「郢地有匠石者,能用斧頭削除人鼻端的白粉而不傷其鼻。 宋元君 聽說後,召 匠石 試之。 匠石
說:「臣則嘗能斵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以言之矣。」後因以「郢質」喻指契合無間的知音。

尚余書種在,未覺老天盲

出自:

書種指世代相承的讀書人,語出宋 楊萬里 《送李待制季允擢第皈蜀》詩:「高文大冊傳書種,怨句愁吟惱化工。」

蓬轉三年別,裘勝數尺長

出自:

蓬轉喻人流離轉徙,四處飄零。 語出晉 葛洪 《抱朴子·安貧》:「有 樂天先生 者,避地蓬轉。」

真成螟祝子,絕勝虎賁郎

出自:

《詩經·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螟蛉是一種綠色小蟲,蜾蠃是一種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窩里,產卵在它們身體里,卵孵化後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誤認為蜾蠃不產子,喂養螟蛉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義子。

貫虱輪非的,亡羊谷異臧

出自:

貫虱指善射。典出《列子·湯問》:「 紀昌 者,又學射於 飛衛 …… 昌
以氂懸虱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覩餘物,皆丘山也。乃以 燕 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上面這句意思是,善射是假象,因為沒有目標亂蒙的!

臧穀亡羊出自《莊子·駢拇》載,臧、谷二人牧羊,臧挾策讀書,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後因以為典,喻事不同而實則一。常用來指單靠主觀熱情,而不顧事物的固有特性,結果好心辦壞事。

雲雷資蠖屈,華實固冬藏

雲雷在這里指的是經緯治理國家的人!

出處:宋 陳師道 《後山談叢》卷三:「廊廟佇徵於舊德,雲雷始洽於新恩。」 金 元好問 《射虎》詩:「得意雲雷卷勍敵,回頭藜藿但空山。」

蠖屈指不得志!

【出處】《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音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晉王弼注雲:精義,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故能乘天下之微,會而通其用也。 唐孔穎達正義曰: 尺蠖之屈以求信者
覆明上往來相感,屈信相須。尺蠖之蟲,初行必屈者,欲求在後之信也,言信必須屈,屈以求信,是相須也。龍蛇之蟄以存身者,言靜以求動也。蛟蛇初蟄,是靜也,以此存身,是後動也。言動必因靜也,靜而得動,亦動靜相須也。精義入神以致用者,亦言先靜而後動,此言人事之用,言聖人用精粹微妙之義,入於神化,寂然不動,乃能致其所用。精義入神,是先靜也,以致用,是後動也,是動因靜而來也。

北邸風塵別,南轅雨雪雱

南轅:車轅向南。謂車向南行。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令尹南轅反旆。」 杜預 註:「回車向南。」《後漢書·袁紹傳》:「奉詔之日,引師南轅。」 唐 杜甫 《別蔡十四著作》詩:「若馮南轅吏,書札到天垠。」 仇兆鰲 註:「 夔 在 長安 之南,故北來者為南轅。」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六:「 欽州 有 天涯亭 , 廉州 有 海角亭 ,二郡蓋南轅窮途也。」

行行慎金玉,何以慰萱堂

萱堂指母親!

《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毛 傳:「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 陸德明 釋文:「諼,本又作萱。」謂北堂樹萱,可以令人忘憂。古制,北堂為主婦之居室。後因以「萱堂」指母親的居室,並藉以指母親。

9. 言過其詞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言過其實」吧,
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10.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出自哪兒

出自《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原文: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文:君子對說大話做小事或者說空話不做事的行為感到羞恥。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