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呂氏春秋典故

呂氏春秋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14 22:40:42

❶ 報任安書中的所有的典故的名稱以及他們的簡介,很急!!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蓋西伯拘而演《周易》……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①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代的開國君主文王在商紂王朝為西伯侯時,曾被紂王囚禁於獄中,文王利用這段時間,將八卦重選組合,變成六十四卦,形成流傳至今、影響極為深廣的《周易》。
②、「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名丘,字仲尼)游說一生而未能打開局面建功立業,在外無立足之地,於窮困潦倒之中又回到故鄉魯國,靜下心來修定魯國史書,這就是著名的《春秋》。
③、「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楚國的大夫屈原向楚懷王進諫,懷王不納忠言,反而將他革職流放到湖北、湖南一帶,屈原悲憤滿懷,在流放途中寫出了千古傳唱的《離騷》。
④、「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相傳魯國史官左丘明在編寫史書《國語》時,已是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
⑤、「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戰國時代的軍事家孫臏在仕魏時不幸遭到陷害,受了「臏刑」(剜去膝蓋骨),後來用計逃往齊國,在齊魏之戰中,他與齊相田忌用「圍魏救趙」之計,大敗魏軍於馬陵道,聲名大著。他的兵書《孫臏兵法》是流傳下來的古代最早的著名兵書之一。
⑥、「不韋遷蜀,世傳《呂覽》」。秦國丞相呂不韋(相傳是秦王政之父)在秦王政上台後,被免去丞相之職,並遷徙到蜀都。呂不韋與他的門客作有《呂氏春秋》一書,其中有「八覽」,故又稱《呂覽》。
⑦、「韓非囚秦,《說難》、《孤憤》」。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之一韓非子,在秦國遭到陷害下獄,又被毒酒所害。身後留有《韓非子》一書,《說難》、《孤憤》是其中的兩篇。

❷ 呂氏春秋中的成語故事原文加翻譯

1引嬰投江:
有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譯文】
有個從江邊上走過的人,看見一個人正在拉著個嬰兒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嬰兒啼哭起來.旁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說:「這孩子的父親很會游泳.」孩子的父親盡管很會游泳,那孩子難道就一定也很會游泳嗎?用這種方法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謬的.楚國人治理國家,就有點象這種情況.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原文]
2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裡,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裡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哲理】情況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
3 【一竅不通】《呂氏春秋·過理》:「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 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註:「紂性不仁,心不通,安於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後以「一竅不通」喻一點也不懂.
4 【三豕涉河】《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 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後多以喻文字的訛誤.
5 【瞻蒲勸■】看見菖蒲初生,便督促農民及時耕種.語本《呂氏春秋·士容 論》:「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6 【盜鍾掩耳】《呂氏春秋·自知》:「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後以「盜鍾掩耳」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7 【箕山之節】《呂氏春秋·求人》:「昔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 請屬天下於夫子.』許由辭曰:『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天下之色.」後因「箕山之節」謂隱居不仕的節操.
8 【豕亥魚魯】《呂氏春秋·察傳》載有「己亥」誤作「三豕」的故事.晉葛 洪《抱朴子·遐覽》:「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此之謂也.」後以「豕亥魚魯」謂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9 【貪小失大】《呂氏春秋·權勛》:「達子又帥其餘卒,以軍於秦周,無以賞,使人請金於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後以「貪小失大」指因貪圖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10 【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呂氏春秋·審為》:「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後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指雖不居官,仍關懷朝政.
11 【連枝同氣】《呂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 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舊題漢蘇武《詩》之一:「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後以「連枝同氣」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親密關系.
12 ‍【逐臭之夫】典出《呂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 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說其臭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後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 http://shici.chazidian.com/guwendianji/lvshi/

❸ 下列哪個成語典故是說呂不韋的a 一擲千金。b 一諾千金。c一飯千金。 d。一字千金。

d。一字千金。
舉例一
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作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散盡千金,把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成了進退百官的權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裡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望太淺,人們可能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時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麼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範後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
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於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舉例二

❹ 呂氏春秋 志在山高......成為什麼典故

朋友,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形容志存高遠,也有意境悠遠的意味。

❺ 從投機商走向政治家的呂不韋有怎樣的典故

經商的精明與治國的英明,相去幾何?

請看大商人呂不韋的從政史,和他主編的《呂氏春秋》。

一、家富千金的濮陽商人

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帶,先秦時候有一個諸侯國:衛。這個地方最初是殷王朝的中心地區,後來周朝建立,周公推行分封制,就將康叔封於此地,稱「衛」。

衛國早先也算得上是個大國,可以後就逐漸衰微,地盤也越來越小。到戰國中期,已淪為任人宰割的小國。國君的昏庸、無能,貴族政治的腐敗、黑暗,使得優秀的人才紛紛外流。而人才流失越多,國家也就越沒前途。其中代表人物有吳起、商鞅、呂不韋等。

呂不韋,出生於衛國都城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地處黃河岸邊的濮陽交通十分便利:溯河而上,可抵達洛陽(今河南洛陽),那裡曾是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戰國時,它仍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幾個繁華都市之一;順河而下,可通往盛產魚鹽粟帛豆麥的齊、魯(今山東境內)富庶之鄉;向北過黃河,可直馳北方的大都會邯鄲(今河北邯鄲市);往南,黃河水與鴻溝水系、淮河平原水道交通網聯結起來。如此優越的地理環境,為濮陽人經商致富准備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從而造就了一批商人,濮陽也就成為一個相當繁榮的商業都市。

呂不韋的父親,就是濮陽的一個大商賈。

在呂不韋生活的年代,衛國已成為秦國和魏國、趙國、齊國爭奪的要沖地帶。衛國求助於魏國的保護,在魏的羽翼下苟延殘喘。衛國沒有太多的東西可以自誇、自傲,相反,它的風俗還常遭到別國的譏議,有人把衛國以及離它不遠的鄭國所流行的一種音樂,稱為「鄭衛之音」,把它歸入淫邪的一類,屬於糜糜之音。

在周圍環境的熏陶下,呂不韋練就了一副精明的頭腦,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游刃有餘。他繼承父業,以經商為生,奔走於濮陽與邯鄲、陽翟(韓國城市,在今河南禹縣)之間,成為「家累千金」的大富商。

國運日衰、風雨飄搖的衛國,當然留不住呂不韋的心。他要到外面的世界,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二、邯鄲城裡「奇貨可居」

邯鄲遠比濮陽繁華、昌盛。它既是趙國的政治中心,又是南通鄭、衛,北接燕、涿(今北京、河北),東連齊、魯的交通樞紐,是山東各諸侯國中最大的商業城市之一。這座建造於公元前386年的趙國首都,規模宏偉,布局嚴謹。北面和東面為市區和臣民住宅,西面為王城。王城長1475米,寬1387米,氣勢恢宏。為當時各國王城之最。據說,從這座大城市裡走出來的男人,也像這座城市一樣,別有一種氣度。尤其是他們走路的姿勢、步態令各地追求新潮的年輕人競相模仿。「邯鄲學步」的故事,成為千古流傳的一個笑話。

在這座匯聚著四方賓客、八方風物的大城市裡,呂不韋尋覓著一樁能夠一本萬利的買賣。

一日,呂不韋興沖沖地跑回家,神秘兮兮地問他父親:「耕田的利有幾倍?」父親回答:「十倍。」他又問:「商賈的利有幾倍?」答:「百倍。」他再問:「如果立一個國王,利有幾倍?」父親讓兒子這么一個沒頭沒腦的問題給弄懵了,過了好久,嘴裡才吐出幾個字:「無數倍。」

兒子一笑,一字一句地對老子說:「當今之世,拚命種田,出死力耕作,到頭來也只能混個吃飽穿暖。若能買到一個國君,讓他聽我的,就不僅一生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還可澤及後代,我就要做這樣的買賣。」

原來,呂不韋盯上了正在趙國做「質」的秦國昭王的孫子異人。所謂「質」,就是諸侯國之間結盟時相互交換的人質,他們往往都是些公子、王孫。在本國背約時,人質就要受到懲處。異人是秦昭王太子安國君的庶子(非正妻所生之子)。安國君有20多個兒子,異人排行居中,其母夏姬又不受寵幸,所以被送到趙國做人質。由於異人在國內沒有地位,加上秦國又多次進攻趙國,因而趙國也就不善待異人,弄得他處境十分困難。

呂不韋卻以商人的敏銳嗅覺,意識到這正是「奇貨可居」的。他決定,做一次冒險的但卻能一本萬利的政治投資。

呂不韋設法結交異人,與異人相處得非常親密。一日,他對異人說:「現在秦王老了,太子安國君寵愛華陽夫人,只有華陽夫人能立太子,可惜她沒有兒子。你們兄弟有20多人,你排在中間,又不得寵,還長期在趙國做人質。以後安國君繼任王位,你是沒有希望當太子的。」異人對這一點早就看得很清楚,沮喪地說:「這又能怎麼辦呢?」呂不韋隨即表示願意幫助異人回國繼承王位。

異人喜出望外,當下就與呂不韋說好,如果事成,兩人共有秦國。

為了進一步籠絡住異人,讓異人對自己言聽計從,呂不韋又准備將自己的一個漂亮情人「送」給異人。瀟灑、有錢的呂不韋,在邯鄲與一個叫趙姬的姑娘相好。趙姬不僅容貌姣艷,而且能歌善舞,很得呂不韋的喜歡,可呂不韋並不是那種能讓男女歡愛束縛住手腳的人。

一日,他請異人吃飯,觥籌交錯之間,請出趙姬歌舞助興。趙姬眉眼傳情,又頻頻為異人敬酒,弄得異人神魂顛倒。酒後異人拉住呂不韋的手,請求呂不韋將趙姬送給他為妻。呂不韋假裝光火,異人則苦苦哀求,於是呂不韋便順水推舟:「既然你如此喜愛,我就只能割愛了,送給你吧。」異人千謝萬謝,對呂不韋愈加感激不盡。

趙姬後來生下一男孩,名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關於政的生身父親,有的說是呂不韋,有的說是異人,這里我們不予深究。但不管怎樣,由於呂不韋與異人、趙姬之間有過這么一段經歷,呂不韋與嬴政之間,也就存在著一種非同一般的關系。

三、咸陽密謀:異人立為嫡子

呂不韋決意從商業買賣轉向政治投機。他對異人說:「我家裡雖窮,但我想辦法去搞千金,為你去秦國游說,讓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立你為太子。」

呂不韋送給異人500金,要他在邯鄲廣結朋友,自己又用500金買了珍稀寶物去秦國活動。到了咸陽,他去求見華陽夫人的姐姐和弟弟,送上厚禮,然後請他們將珍稀寶物獻給華陽夫人。呂不韋又通過他們傳話給華陽夫人,說:「異人賢智,結交天下的賓客,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

華陽夫人聞知,非常高興。呂不韋繼續通過華陽夫人的姐姐和弟弟向華陽夫人傳話:「我聽說,凡是以美色得人喜愛的,終難長久。等到人老色衰,就不會再招人喜愛了。今天夫人深得太子的寵愛,可是沒有兒子,應該盡早在諸子中選擇一個賢孝的立為夫人的嫡子(正妻所生之子。古代行嫡長子繼承製)。這樣,以後夫人立的兒子繼王位,夫人就不會失勢。現在異人對夫人很賢孝,他自己清楚由於排行居中,不能繼承王位。如果夫人立他為嫡子,則異人無國而有國,夫人無子而有子,皆大歡喜。異人對夫人會更孝順,夫人也能終身得寵於秦國。」

這話很有效,深深打動了華陽夫人的心。於是,華陽夫人就對安國君說:「我有幸得到寵愛,卻不幸沒有兒子。我看異人最賢,願意立他為嫡子。這樣我以後也就有了依靠。」安國君答應了,還與華陽夫人鄭重其事地刻玉符立約,以示不再反悔。

異人被立為嫡子,自然欣喜萬分。他在趙國更頻繁地開展社交活動,結交天下賓客,名聲也就逐漸傳揚開來。呂不韋則被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請做異人的老師,隨時加以輔佐、提攜。

公元前257年,秦攻邯鄲,秦、趙關系吃緊。呂不韋對異人說,趕快逃回秦國,以免留在趙國遭到不測。呂不韋和異人用600斤黃金打通關節,逃出邯鄲。異人的妻子趙氏(即趙姬)帶著兒子躲藏到趙國的富豪之家。

異人回到咸陽,呂不韋對他說:「華陽夫人是楚國女子,你既是她的兒子,就應穿著楚國服裝去見她。」異人依從呂不韋的話,一身楚服,去拜見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華陽夫人見到異人這一身穿戴,心中無比歡喜,說:「我是楚人,你是我兒子,你穿楚服,我非常高興。」安國君說:「吾兒可取名為子楚。」異人拜謝。從此又叫子楚。

四、投資回報:呂不韋為相

公元前251年,做了56年國君的秦昭王駕崩,時年53歲的太子安國君繼承王位,此即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趙國送子楚夫人趙氏和兒子回秦國。

不知是由於熬白了頭才等到即位這一天,因而過於興奮所致,還是因為長期耽於安樂,一旦臨朝就被冗雜的政務所擊倒,孝文王登基不過3天,就猝然而死,魂歸西天。

呂不韋正處在為子楚被立為太子而洋洋自得的興頭里,沒料想,更驚人的喜訊竟然又接踵而至。按秦國法律,太子子楚登基即位。這么多年來,呂不韋苦心經營的,不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嗎?可他絕沒有想到這一天會來得這般快,這般突然。

子楚即位,是為庄襄王。新君沒有食言,登基後頒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專為呂不韋而發的:「以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以藍田(今陝西藍田縣西)十二個縣為食邑。」(後改為食河南洛陽十萬戶。)

這道命令一下,秦國的文武大臣都驚呆了。因為,在當朝的百官中,沒有一人有此殊榮。即使在秦國的歷史上,既封丞相又封侯的也僅有2人,那就是魏冉和范雎。呂不韋一介布衣,既無武功,又無政績,他有何德何能,竟如此青雲直上,並集官、爵、封地於一身?

呂不韋心中自然一清二楚:這不過是多年前自己在邯鄲所作投資的回報而已。

呂不韋當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罪人,獎賞先王功臣,以及對老百姓施行一些小恩小惠。雖說這是歷代國王上台後的一套慣例,作為執政者,呂不韋因新君登基,必須例行這套老辦法,但是,這對呂不韋來講,卻還別有一番用意,或者說,蘊含著深長的意味。

呂不韋深知,自己任丞相前,論政績、武功,一無所有;論影響、地位,也無從談起。因此,施行「德政」,用「德」、「義」來感召和籠絡臣民,就十分緊要。不僅如此,從呂不韋以後的所言、所行看,「德」、「義」在他的思想意識中,還確實占據著比較重要的地位。從而,呂不韋給一貫倡導「嚴刑峻法」的秦國,帶來了新的思想色彩;在統治手法上,也有所變化。

庄襄王只做了3年國君就死了,年僅13歲的太子政即位。呂不韋繼續任相,並以「仲父」身份輔政。如此一直到王政九年,即公元前238年秦王政21歲親政。在呂不韋擔任秦國丞相長達12年的時間里,秦國的軍政大權都操握在他的手中。

五、出色的武功

呂不韋當政期間,秦國在中原地區穩步擴展,並最終在戰國後期的整個戰局中,確立了主動與優勢的地位。

首先,秦滅亡了在鞏地(今河南鞏縣)苟延殘喘的小國東周。東周及西周,是戰國前期在周王室的領土內分裂出的兩個小國。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滅西周,同年,周赧王死,從此掛名的周天子不存在了。但東周仍遺存著,它的統治者稱周公。周公雖不稱為「天子」,然而畢竟是周王室的殘余,所以他的存在,被秦國統治者視為統一中國的一大障礙。可是無緣無故地去消滅他,會受到道義上的譴責。

公元前249年(庄襄王元年),東周竟不自量力地聯合各諸侯國圖謀進攻秦國。呂不韋瞅准時機,親自率兵輕而易舉地征服東周,將其領地並入秦國版圖。呂不韋又下令:將周公遷往陽人(今河南臨汝西),讓他奉其祭祀,延續著有名無權的周人宗室。

這一措施,顯示出呂不韋不同於往昔君王的政治眼光:消滅東周國的實體,卻又不絕其宗祀,這正符合儒家「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理想。百餘年來,秦國以武力征伐東方各國,在東方國家中留下極其惡劣的印象,人們常斥之以「虎狼之國」、「仁義不施」、「兇殘暴虐」。呂不韋此舉既鏟除了走向統一的一個政治障礙,又為自己樹起崇奉「禮」、「義」。施行「興滅」、「繼絕」善舉的形象。這種形象,對於贏得天下士人的好感,吸引他們投奔秦國,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呂不韋可謂是出手不凡。

在滅東周的同一年,呂不韋又派將軍蒙驁率軍進攻韓國,韓桓惠王被迫將成皋和滎陽(均在今河南滎陽境內)一帶割讓秦國。秦在那裡設立三川郡。成皋和滎陽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秦國取得它們,便控扼了關西通向關東各諸侯國的一條要道,也為秦國的東進開辟了牢固的前沿陣地。此時,秦國的東部邊界已逼近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秦軍的鋒芒可由三川郡直指魏國的心臟。

次年,即公元前248年(庄襄王二年),呂不韋乘趙、魏進攻燕國、後方空虛的機會,派蒙驁率軍向趙、魏兩國進攻。很快,秦軍就攻佔了趙國的太原(今山西太原)、魏國的高都(今山西晉城北)與汲縣(今河南汲縣附近)。隨後,秦軍又在趙國西部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攻勢,先後取得榆次(今山西榆次附近)、新城(今山西新城附近)、狼孟(今山西陽曲北)等37城。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三年),呂不韋令大將王齙進攻韓國的上黨郡(今山西西北地區),將其全部佔領,並重建上黨郡。同時,又在趙國故地太原及附近一大塊土地上,置太原郡。

從庄襄王死至秦王政親政這段時間內,呂不韋仍然實施「近攻」的方略,即將韓、趙、魏作為主攻目標。公元前245年(秦王政二年),秦攻取魏國的卷(今河南原武城北),斬首3萬。公元前244至前243年,秦軍接連攻佔韓國13個城邑及魏國的田易、有詭二邑。公元前242年,蒙驁率軍大舉征伐魏國,一連佔領了酸棗、燕、虛、桃人(均在今河南延津、長垣一帶)、長平(今河南西華北)、雍丘(今河南杞梁)、山陽(今河南焦作市東南)等20城,並在那裡設立東郡。次年,秦攻佔魏的朝歌(今河南淇縣)。至此,韓、魏兩國的絕大部分與趙國的西部,都歸入秦的版圖。

其間,秦國還滅了魏的附庸小國——衛(《史記·秦始皇本紀》:「六年,……拔衛。」而在其他一些記載中,衛已於數年前被魏消滅)。呂不韋將衛君角從濮陽遷至野王(今河南沁陽),讓他在那裡繼續維持著有名無實的君位。這種處理方法,顯然與對東周的處置方式有類似的地方,顯示了一種「恩」、「威」並施的統治策略,而與秦國過去一味以殺戮為能事的做法有所不同。不過,在對待衛君的態度上,似乎也多少表露出呂不韋對他故國的一種復雜情感。

公元前241年,為秦國東進的形勢所迫,趙、楚、魏、韓、燕五國再一次聯合起來,向秦國進攻。可是五國聯軍不堪一擊,遭秦反擊後,迅速瓦解。自此,東方諸國再也無力反擊,只有等待著一個個被秦消滅。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軍又向魏國發動多路進攻,佔領了垣、蒲陽(均在今山西境內)、衍(今河南鄭州北)。昔日兵強地廣的魏國,此時只剩下殘兵敗將和大梁以東的小片地區。

六、卓有成就的文治

如果說,呂不韋執政時期秦國在軍事上贏得的勝利,是藉助了以往幾十年築下的基礎,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應歸功於秦軍將士的英勇善戰,那麼,在這同時,秦國在文治方面取得的成就,就緊緊地與呂不韋聯系在一起了。呂不韋給秦國的思想文化,創造了一個嶄新的局面,寫下了一段輝煌的篇章。可以說,假如沒有呂不韋,秦國歷史上就極有可能會缺少這么光彩的一頁。

呂不韋注重文治,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治國為政方面,除主張嚴刑峻法的法治以外,還倡導加強禮義教化。由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有《上德》一篇,其中說道:「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意思是,以「德」和「義」來引導天下,可以收到不用「賞」、「罰」手段而使民心歸善、邪惡不生的功效。這種德、刑並用的思想,與秦國專任刑罰的傳統有著很大的不同。反映到對東方六國兼並的策略上,也就形成了剛、柔相濟的兩手:如同對待東周和衛國一樣,除使用武力徹底消滅,有時還加以籠絡、安撫。

2.改變過去的文化封鎖政策,大量地引進東方國家的文化,特別是他們的各色人才。秦國雖有任用外來人才的傳統,但長期以來,為秦國所歡迎的,主要是持法家觀點的人物,這使秦國的文化十分單一而貧弱。呂不韋任秦相後,廣泛地從東方吸收、引進人才,諸子百家各派人物都歡迎。一時間,天下之士「斐然(原指五色相錯的樣子,這里形容一種盛況)爭入事秦」。據說聚集在呂氏門下的賓客有3000之多,包括了儒、道、墨、陰陽、法、縱橫、兵、農、名各家門徒。這些士人在呂不韋周圍形成一個龐大的人才庫,並擔負著智囊團的作用。像後來為秦的統一和秦王朝的建立作出重要貢獻的李斯,最初就投在呂不韋的門下。

3.采擷諸子百家的精華,建立博採眾長的理論體系。呂不韋執政時期,全國統一的跡象已經十分明朗,當時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在研究完成統一中國的軍事和政治策略,以及統一後的國家如何進行統治的問題。呂不韋也在思考。不過,他採取了兼收並蓄的方法,來構建他的理論體系。他以為,「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呂氏春秋·孟夏紀·用眾》)呂不韋知道,人和物,都有其短與其長。只有善於吸取和利用別人之長以補己短者,才能成功,才會得天下。所以他組織手下的賓客,發揮各人的所學之長,著書立說,集百家為一家,編寫出了先秦雜家的代表性著作《呂氏春秋》。

秦國早先地處岐山以西,為戎、狄雜居之地。由於地理和種族因素的影響,形成了迥別於中原的社會風習:民性強悍、崇尚武功。加上地處西陲,與其他國家交流較少,也就造成了思想文化上的落後狀況。比如,戰國諸子百家的著名人物,沒有一個是在秦國的土壤上培植出來的。所以,呂不韋延攬各國人才,對各種學派採取兼收並蓄的政策,實在是秦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壯舉,一件盛事。而反映戰國末期各派思想互相滲透、百家合流特點的雜家著作《呂氏春秋》出現在秦國,更是為秦國的統一做了思想文化上的准備。由於呂不韋在文化上進行的這項工作,使秦國可以毫無愧色地擔當起統一的大任。

下面,就著重地談談《呂氏春秋》。

七、《呂氏春秋》的由來和概貌

《史記·呂不韋列傳》是這樣記述《呂氏春秋》的編纂緣起的:「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傾:嚮往,欽佩)。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

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嘗君號稱戰國「四公子」,他們都以禮賢下士、豢養眾多食客而著稱於世。呂不韋任秦相後,意識到秦國雖然強盛,但多的是武士,文士卻奇缺,所以與東方諸侯國相比,有不如的地方。他遂廣招賓客,又仿效當時著書立說的風氣,讓他們編撰了20多萬字的《呂氏春秋》。《史記》中的這些記載,使我們對《呂氏春秋》成書的情況,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不過,有必要補充兩點:

1.「四公子」養士主要是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而呂不韋養士,則有著更為深遠的意圖(比如讓其編撰《呂氏春秋》),這是「四公子」所不如的。漢代王充說:「六國之士出齊齊輕,入楚楚重,為趙趙完,叛魏魏傷。」(《論衡·效力》)。意謂戰國之時,士人的向背,對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關系重大。來自東方的呂不韋,當然明了在爭奪人才的這一「戰場」上,秦國並不佔據優勢,因而他要廣泛羅致文士以彌補秦國文化上的不足,為統一做文化和人才的准備(當然,呂不韋也有吸引人才以擴大自己勢力的意圖)。從以後的歷史看,呂不韋所網羅的人才,也確有為秦始皇所用,成為秦的棟梁之材的。

2.在《呂氏春秋》成書以前,雖然已有諸子百家的許多著作問世,並流傳天下,但是像呂不韋那樣有組織、有計劃集體編寫文集的,卻是第一回。而且,在現存的先秦諸子著作中,像《呂氏春秋》這樣的體裁,也是獨一無二的。在這個意義上,《呂氏春秋》的編纂和問世,實乃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大創舉。

《呂氏春秋》分「十二紀」、「八覽」、「六論」3個部分。由於是有計劃組織編寫,所以在形式上十分整齊。它的原來面貌為:「十二紀」以「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12個季節為「紀」,每一「紀」有5篇文章;「八覽」是「有始覽」、「孝行覽」、「慎大覽」、「先識覽」、「審分覽」、「審應覽」、「離俗覽」、「恃君覽」,每「覽」有8篇文章;「六論」為「開春論」、「慎行論」、「貴直論」、「不苟論」、「似順論」、「士容論」,每「論」有6篇文章:再加上《序意》(即序言),共有161篇論文。可是,後來在流傳中發生了奪佚錯落的現象,所以,現存《呂氏春秋》中的「有始覽」只有7篇,《序意》也僅余殘文。

八、有所選擇的雜家之言

在整齊的形式下,《呂氏春秋》包容了相當繁雜的內容。漢代歷史學家班固說它是「兼儒墨,合名法」,清代學者汪中以為它是先秦「諸子之說兼而有之」。確實,參加編寫《呂氏春秋》的學者來自各方,帶來了各種不同學派的觀點。但是,仔細分析《呂氏春秋》的內容,可以看到它還是有自己鮮明的傾向的。它並不是機械地照搬儒家、道家、法家、農家、兵家與陰陽家等的原有觀點,而是按照當時的政治需要有所選擇和改造。當然,拼湊的痕跡,也是有的。

鼎這里介紹其中的一些觀點。

《呂氏春秋》贊同儒家提倡的「君臣之義」,它舉了兩樁史實來說明這一道理。其一:

春秋時代晉國的貴族智伯被趙襄子所害,晉國的一部分也被趙瓜分。智伯的臣下豫讓決心為智伯報仇。他把自己的鬍子眉毛全剃光,全身塗黑,又弄得斷肢殘手,穿上破爛衣服,回到家中向妻子行乞。

其妻見來人模樣像討飯的,可開口說話的聲音卻像自己丈夫,十分生疑。見此。豫讓離開後又吞吃木炭,把嗓子搞壞,讓妻子也分辨不出他的聲音。偽裝成功後,豫讓准備去暗殺趙襄子。

這時,豫讓的一個好朋友見他如此殘害自己,就問他:「你怎麼想出這樣的主意?」豫讓回答:「我要替智伯報仇。」「可是,」這位朋友說,「你這樣辦簡直是白受罪,不會有什麼結果的。你的精神固然可嘉,卻極不明智!」這位朋友繼續勸道:「以你的才能去投奔趙襄子,趙襄子必定會重用你。到那時,你再採取辦法殺死他,不是便當得多麼?」

「此言差矣!」豫讓反駁說:「照你說的這么去做,簡直是出賣新朋友報答舊朋友。為舊君而害新主,違背君臣之義,還有比這種事更嚴重的嗎?這和我報仇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我所以要為智伯報仇,正是為了維護和發揚君臣之義,而不是要走什麼捷徑。」

其二:

春秋時莒國的柱厲叔為莒敖公的大臣。柱厲叔發現莒敖公並不怎麼信任自己,就知趣地辭官而去。然而有一天,有消息說莒敖公被敵人圍困,十分危急。柱厲叔立即向友人告別,准備去莒敖公處與其同死。有人勸他:「當初,因為莒敖公不信任你,你才離開,現在你卻要去與他同死,這豈不是對你信任和不信任都沒區別了嗎?」

「不然!」柱厲叔嚴厲地駁斥道:「以前,因為他不信任我,我才離開他。現在他有難,我若不去,那就恰恰證明他當初不信任我是對的。我就要在這個時刻去與他共患難,用這種行動警示那些不能識別忠臣的君主,讓他們內疚、自責。這樣,後世的忠臣就不會像我一樣被誤解。忠臣不為君王所誤解,那麼,君王的地位就會永遠穩固了。」

《呂氏春秋》對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也做了發展和運用。它說:「古之王者,其所為少,其所因(因襲)多。因者君術也,為者,臣道也。」(《審分覽·任數》)《呂氏春秋》還認為,君主只要在用人上下功夫,別的事就可「無為」:「賢主勞於求人,而佚於治事。」(《季冬紀·士節》)

《呂氏春秋》還有許多墨家的觀點,宣揚了「尚賢」、「非攻」、「節葬」等思想。

法家提倡求實,「法後王」(即注重當前現實),反對空談「法先王」(效法先王)。在《呂氏春秋》中,《離謂》、《當務》、《察今》、《不二》等篇都闡發了這些觀點。法家主張法令劃一,君主必須控制權柄和諳熟權術。《呂氏春秋》的《有度》、《慎勢》、《具備》、《任數》、《勿躬》、《知度》等篇,就專門談到以法治國及人君南面之術。

九、雜家的意義

身為秦國丞相的呂不韋,竟又以雜家的形象出現,說明他認識到單純地用某一家一派的觀點來治理國家,是有缺陷的;而秦國只用法家的主張進行統治,也是不行的。所以他提出兼采各家,尤其倡導融匯儒、法兩家的政治策略,以有利於統治和管理。《呂氏春秋》其實是呂不韋的一個施政綱領。

可惜,《呂氏春秋》問世沒多久,就被秦始皇打入冷宮。原因之一,是呂不韋的施政綱領與秦王政的思想存在嚴重的分歧(這個問題我們將在下面《嬴政親政與獨治其民》一篇中論及)。

❻ 掩耳盜鈴這個典故出自哪裡

《呂氏春秋來·自知》源
詳解:
《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延伸1:
掩耳盜鈴:原為掩耳盜鍾。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就會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

延伸2: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貫穿全書始終,融合各家學說。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這說明最早的注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徴。

❼ 世人皆有「七情六慾」,有什麼典故

七情六慾分別出自兩本不同的古代文獻,七情出自古代的《禮記》,而六欲則是出自於《呂氏春秋》。古人對於人類的情感和慾望能夠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來,七情六慾可以說已經包括了方方面面。

一個人因為有了七情六慾才會顯得鮮活,如果一個人沒有了這些情感和慾望,那麼就真的跟行屍走肉沒有什麼分別了。

❽ 呂氏春秋里的典故

樂羊食子西巴釋麑【原文】
樂羊為魏將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縣其子示樂羊,樂羊不為衰志,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食之盡一杯。中山見其誠也,不忍與其戰,果下之。遂為文侯開地。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孟孫獵得麑。使秦西巴持歸,其母隨而鳴,秦西巴不忍,縱而與之。孟孫怒而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為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太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以一麑而不忍,又將能忍吾子乎?」故曰:巧詐不如拙誠。樂羊以有功而見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與不仁也。
【譯文】
樂羊是魏國大將攻打中山國。樂羊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懸掛樂羊兒子給樂羊看,樂羊並沒有因此而減弱進攻的意志,攻打更為猛烈。中山國於是將樂羊兒子烹了之後送羹給樂羊,樂羊喝乾了一杯。中山國看到了樂羊的決心,不忍心和他對戰,終於拿下了中山國。於是成為文侯發跡的地方。文侯欣賞他的戰功,但懷疑他的內心。
孟孫打獵捕獲一隻貘。讓秦西巴拿著回家,貘的母親一邊跟一邊鳴叫,秦西巴不忍心,放了貘給母貘。孟孫(因此)發怒放逐了秦西巴。一年過後,召回秦西巴做太子的老師。旁邊的人說:「秦西巴對君王是有罪的,現在又任命他為太子傅,為什麼?」孟孫回答:「他能因為一隻貘而不忍心,又怎麼能忍心我的兒子啊?」所以說:巧妙的奸詐不如拙樸的誠實。樂羊因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以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原因就在於仁與不仁的差別啊。

❾ 呂氏春秋里的典故有哪些

《呂氏春秋》里有一段,講孔子周遊列國,曾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

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飯,飯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裡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後,顏回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干凈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臉,囁囁地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里,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反而愧疚,抱歉地說:

「我平常對顏回已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穩定的。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❿ 哪個成語典故說的是呂不韋的故事

一字千金 [yī zì qiān jīn]
基本釋義
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出 處
南北朝·鍾嶸《詩品·古詩》:「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例 句
魯迅先生的雜文,含義極深,真可謂~。
近反義詞
近義詞
一字千鈞
反義詞
一文不值
典 故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這段記載,見「史記」:「呂不韋傳」。後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珠磯,不可多得。例如我們讀到一位名學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業程度和品質,還能相應增加教師本身的進修,對這樣的一篇價值極高的文章,我們便可說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會中,樣樣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麼我們說,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費價格之高,相當於「一字千金」。不過,通常我們還是用來形容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比較妥當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