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俗語與諺語的區別

俗語與諺語的區別

發布時間: 2020-12-18 20:26:27

A. 諺語與俗語的區別

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應該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有的文章中偶爾也把俗語稱作成語。俗語和成語都是漢語中的約定俗成的語言形式,二者關系密切。「約定俗成」這一成語,就包含著俗、成二字。但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它們還是各有特點的。試比較下列例句:

甲、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乙、弱肉強食

甲、多年的老歪樹,直不起來了

乙、積重難返

甲、後長的牛角,比先長的耳朵長

乙、後來居上

甲、撿了芝麻,丟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乙、分道揚鑣

甲、前怕狼,後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鍋問到底

乙、刨根問底

甲、王八看綠豆,對上眼兒

乙、一見鍾情

以上各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為俗語,乙為成語。俗語以形象為主體;成語以精練為特色。俗語多為完整的句子,長短不一,運用時可以變通;成語多為四個字的穩定結構,形式整齊。俗語流行於人民群眾的口頭上,文字上保持著通俗的特點;成語多用作書面語,文字上趨向典雅。從這一比較中,可以從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語是以形象為主體的通俗的口語,它的結構形式相對穩定,而在實際運用中可以靈活變通。

這是俗語的主要內涵,就外延來說,它跟成語難免有交錯的情況。俗語雖然以形象為主體,但也不排除精練;成語雖然以精練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語雖然絕大多數是四字結構,但也有一些是由四個以上的字組成的;俗語句式雖然長短不齊,但也有少量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俗語雖然多為口語,但已廣泛進入文學作品,甚至哲學、科技圖書中也經常用到;而隨著人們教育水準的提高,成語在口語中也經常使用。這樣,俗語跟成語,就可能互相滲透,存在著交錯現象。如:

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形象,八個字,成語→俗語)

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形象,八個字,成語→俗語)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語→成語)

④習慣成自然(精練,五字,俗語→成語)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練,七字,俗語← →成語)

俗語是口語型的,成語是書面語型的。這些語例,兼有俗語和成語的某些特點,看來俗語辭典、成語辭典都可以收錄,好在這種情況並不算多。

俗語和成語,有時候也可能互相轉化,並同時存在。例如:

①板凳沒焐熱←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兒← →投鼠忌器

③火燒眉毛顧眼前← →燃眉之急

④雞蛋碰石頭← →以卵擊石

⑤雞飛蛋打一場空← →雞飛蛋打

⑥拉完磨殺驢← →卸磨殺驢

⑦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

⑧沒喝過墨水← →胸無點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飯← →因噎廢食

⑩什麼病吃什麼葯← →對症下葯

①①一網打盡滿河魚← → 一網打盡

俗語語句結構如果趨向整齊,就有可能轉化為成語;成語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轉化為俗語。俗語轉化為成語,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語轉化為俗語,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補充,往往轉化為歇後語。(參見下文歇後語)俗語與成語,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俗語有俗語的優點;成語有成語的長處。俗語使得描寫生動活潑,成語使得論述鏗鏘有力,都值得很好學習。

二,諺語和格言

有些圖書把俗語、諺語並稱為俗諺,把它們匯編在一起。匯編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並不相等。諺語只是俗語的一部分,它是一些總結知識經驗,寓有思想意義的俗語。如:

①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

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③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⑤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⑨墨是可以磨濃的

⑩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

①①人心齊,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鐵尺磨成針

格言也總結知識經驗,寓有思想意義。但仔細區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總結的知識經驗主要是社會方面的,多屬邏輯思維,是哲理性的語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諺語總結的知識經驗不限於社會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學、生產實踐(如農諺),它出自人民群眾之口,多屬形象思維,是文學性的語言。這種區別,應該把格言歸入書面語一類,把諺語歸入口語一類。但是,也難免有交錯的情況。

甲,滿招損,謙受益(書面語)

乙,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口語)

甲,有志者事竟成(書面語)

乙,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口語)

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書面語)

乙,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口語)

以上三組,嚴格地說,甲為格言,乙為諺語。但是,由於人們教育水準的提高,這些帶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進入了口語。我們只能盡可能地加以區分,而不得不承認,實際上存在一些交錯現象

俗語中一部分為諺語,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語句,它們並沒有總結知識經驗,而只是表述一種情態。如:

①不認這壺酒錢

②不知道哪頭炕熱

③蟬曳殘聲過別枝

④橫挑鼻子豎挑眼

⑤眉毛鬍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趕晚集

⑦求爺爺,告奶奶

⑧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⑨搖頭不算點頭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①②走了穿紅的,來了穿綠的

這一部分語句是描述性的,跟總結知識經驗的諺語不同,而又無確定的術語,現在只是籠統地稱為俗語,實在有必要把它跟諺語區別開來,給它一個確定的名稱。

有的圖書稱之為「慣用語」,但所涉及的語言現象,卻是「俚語」,如:背靠背、開夜車、亂彈琴、磨洋工、冤大頭,等等。筆者以前在《俗語五千條》的前言中,曾用「熟語」來稱呼描述性的俗語。熟語這一術語的定義,也不十分明確,有的辭典又把它當作高於俗語、成語的術語來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語」的讀音近似,某些方言區甚至就是同音詞,作為術語,自身有不足之處。再三斟酌,覺得不如用「俚語」來代替。

俚語,這個術語有時跟俗語相混,俚俗並稱。這個「俚」,跟「鄉里」之「里」有關,望文生義,也就是里人(鄉下人)的意思。俚語常指帶有方言色彩的土語。既然它有時跟俗語相混,而「慣用語」實際上又多指俚語,不如就借用「俚語」一詞,來專指這些描述性的俗語。

四,歇後語、俏皮話

歇後語、俏皮話,基本上是同義詞。歇後語是語言學上的術語,俏皮話是口頭上的稱呼。

歇後語形式上是半截話(前半為形象或事例,後半為解釋、說明),實際上是要把話說得更形象些,更具體些。因此,歇後語應該包括在俗語之內。不過,歇後語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畫式的,帶有戲謔調侃的色彩。它用種種修辭手段,對字、詞、語、句(包括俗語本身)加以修飾,使之生動活潑。因而跟諺語、描述性俗語(改稱俚語),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開花,裝蒜(修飾詞)

②貓哭耗子,假慈悲(修飾片語)

③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己人不認自己人(修飾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飾成語)

⑤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修飾俗語本身)

有些成語,為了增強形象性,往往會轉化成歇後語。

①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

②金彈子打鳥,得不償失

③綠綢緞上綉牡丹,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沒頭沒尾

⑤螃蟹過河,七手八腳

⑥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殼郎變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閻王爺出告示,鬼話連篇

歇後語良莠不齊,有些歇後語內容和形象,均不見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語言垃圾,不宜濫用。有些常用的歇後語,形象較好,前後結合得比較緊密,已經跟諺語、描述性的俗語(俚語)近似。如:

①黃鼠狼看雞,越看越稀(前為形象,後為解釋,經驗之談→諺語)

②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前為形象,後為解釋,描述性俗語→俚語)

③芝麻開花,節節高(前為形象,後為解釋,描述性俗語→俚語)

綜上所述,諺語,俚語(描述性的俗語),歇後語,這三部分構成俗語的整體。俗語屬於口語型的語句,與書面語型的成語、格言有所區別,它們是漢語的口語和書面語的兩大系統。

諺語是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固定語句,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的結晶。諺語雖然簡單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卻非常深刻。

歇後語

歇後語,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智慧與趣味語言,也是民間愛用的一種語法。

歇後語是廣大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例如:
一個巴掌打不響 -- <孤掌難鳴>;

懶婆娘的裹腳 -- <又長又臭>。

在一般的語言中。通常只要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的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有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表現,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後語。

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當時流行在民間的俗語,是出於一般人民的生活經驗。這類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相信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在研究歇後語的淵源時,有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述及其它有關名稱。如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將歇後語列入"藏詞"格一節介紹;郭紹虞在《諺語的研究》中,指出歇後語源起於"射覆語"(類似猜謎的一種形式);另外一些書上又列出諸如"隱語"、"謎語"、"諺語"、"縮腳語"、"俏皮話"等名稱。加以比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處和相異之點。關於歇後語的分類,向無定說。何況還有不少歇後語,一身兼有幾種性質,要劃分得十分科學,是比較困難的。為了便於查閱,我們將歇後語條目中凡帶有諧音字的歸入一類,其餘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質分為三類。

第一,諧音類。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無人>
小蔥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這類歇後語,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個意義。這類歇後語,往往要轉幾個彎,才能領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饒有興味。

第二,喻事類。如:
弄堂里搬木頭 - <直來直去>
冷水發面 - <沒多大長勁>

這類歇後語,是用實在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對設比事情的特點、情狀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領悟後半截的"謎底"。

第三,喻物類。如:
秋後的螞蟻 - <蹦達不了幾天>
棋盤里的卒子 - <只能進不能退>

這類歇後語,則是用某種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設比物的性質,也就能領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類。如
楚霸王舉鼎 - <力大無窮>
曹操吃雞肋 -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類歇後語,一般是引用常見的典故寓言和神話傳說等作比方。上述兩例,只要知道項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瞭然。

遇有交叉兼類情況的,則歸入其特點更為明顯的一類。如
紙糊的琵琶 - <談(彈)不得>

這一歇後語兼喻物、諧音,現歸入諧音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B. 諺語和俗語有什麼區別

諺語是人民群眾口頭流傳的慣用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來反映深刻的版道理.

俗語是熟語之一權,指約定俗成,廣泛流行,且形象精練的語句。從廣義來看,俗語包括諺語、歇後語(引注語)、慣用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但不包括方言詞、俗語詞、書面語中的成語,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從狹義來看,俗語是具有自己特點的語類之一,不同於諺語、歇後語,但一些俗語介乎幾者之間。俗語來源很廣,既來自人民群眾的口頭創作,也和詩文名句、格言警語、歷史典故等有關連。

C. 在語文中俗語和諺語有什麼區別么

諺語是熟語的一種。是流傳於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多數版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權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和諺語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語、歇後語、俗語、警語等。

俗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D. 「俗語」和「諺語」有何區別

基本概念、概念闡釋、發展歷史不同,具體解釋如下:

一。不同的基本概念

諺語是一種習語。它是一種在民間傳播的相對簡潔而全面的話語。它們大多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實踐經驗,而且通常是口頭流傳的。

許多諺語揭示客觀事物或現象的規律,總結人們的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具有廣博的知識和深刻的哲理,恰當地運用諺語可以使語言生動有趣,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如:瑞雪預示著一年的好,春雨貴如油,飲水不忘挖井,磨刀不誤柴工等。

俗語也叫俗語。俗語通常用作語言術語。俗話有文言的色彩。俗語有口語的味道。它是用漢語詞彙為群眾創造的語言單位,用群眾的口語傳播。它是一種廣受歡迎的刻板句。它簡潔、形象,大部分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反映人們的生活經歷和願望。

例如,如果沒有八個字元,贏家將是王子,輸家將是小偷。

2、不同的概念闡釋:

諺語是人們在口頭流傳中使用的固定句。它們用簡單通俗的語言反映了深刻的真理。總的來說,它是一種集體創造,言簡意賅,比較刻板的表述,是人們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定期總結,在國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廣義的俗語包括諺語、歇後語(引語)、習語和常用口頭習語,但不包括方言詞、俗語、書面習語和名著中的諺語。

從狹義上講,俚語是一個有自己特點的范疇,它不同於諺語和歇後語,但也有一些介於兩者之間。俗語源遠流長,不僅來源於人們的口頭創造,還與名句、格言、典故等有關。

三、不同的發展時期

諺語使用廣泛,流傳時間長,文學性更強,更為精練,且普遍口頭使用;俚語通常是指具有一定真理性、表達一定觀點的詞語,此外,歇後語也是一種俚語。特別要指出的是,我們和我們每天使用的習語,比如南海的南海,只是一種習語用法,而不是俗語。

E. 《諺語和俗語的區別》

諺語是人民抄群眾口頭流傳的固定的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來反映深刻的道理.諺語是經過專人整理流傳下來的有一定道理的語言.
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應該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F. 諺語與俗語的區別

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應該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有的文章中偶爾也把俗語稱作成語。俗語和成語都是漢語中的約定俗成的語言形式,二者關系密切。「約定俗成」這一成語,就包含著俗、成二字。但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它們還是各有特點的。試比較下列例句:

甲、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乙、弱肉強食

甲、多年的老歪樹,直不起來了

乙、積重難返

甲、後長的牛角,比先長的耳朵長

乙、後來居上

甲、撿了芝麻,丟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乙、分道揚鑣

甲、前怕狼,後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鍋問到底

乙、刨根問底

甲、王八看綠豆,對上眼兒

乙、一見鍾情

以上各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為俗語,乙為成語。俗語以形象為主體;成語以精練為特色。俗語多為完整的句子,長短不一,運用時可以變通;成語多為四個字的穩定結構,形式整齊。俗語流行於人民群眾的口頭上,文字上保持著通俗的特點;成語多用作書面語,文字上趨向典雅。從這一比較中,可以從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語是以形象為主體的通俗的口語,它的結構形式相對穩定,而在實際運用中可以靈活變通。

這是俗語的主要內涵,就外延來說,它跟成語難免有交錯的情況。俗語雖然以形象為主體,但也不排除精練;成語雖然以精練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語雖然絕大多數是四字結構,但也有一些是由四個以上的字組成的;俗語句式雖然長短不齊,但也有少量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俗語雖然多為口語,但已廣泛進入文學作品,甚至哲學、科技圖書中也經常用到;而隨著人們教育水準的提高,成語在口語中也經常使用。這樣,俗語跟成語,就可能互相滲透,存在著交錯現象。如:

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形象,八個字,成語→俗語)

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形象,八個字,成語→俗語)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語→成語)

④習慣成自然(精練,五字,俗語→成語)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練,七字,俗語← →成語)

俗語是口語型的,成語是書面語型的。這些語例,兼有俗語和成語的某些特點,看來俗語辭典、成語辭典都可以收錄,好在這種情況並不算多。

俗語和成語,有時候也可能互相轉化,並同時存在。例如:

①板凳沒焐熱←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兒← →投鼠忌器

③火燒眉毛顧眼前← →燃眉之急

④雞蛋碰石頭← →以卵擊石

⑤雞飛蛋打一場空← →雞飛蛋打

⑥拉完磨殺驢← →卸磨殺驢

⑦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

⑧沒喝過墨水← →胸無點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飯← →因噎廢食

⑩什麼病吃什麼葯← →對症下葯

①①一網打盡滿河魚← → 一網打盡

俗語語句結構如果趨向整齊,就有可能轉化為成語;成語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轉化為俗語。俗語轉化為成語,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語轉化為俗語,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補充,往往轉化為歇後語。(參見下文歇後語)俗語與成語,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俗語有俗語的優點;成語有成語的長處。俗語使得描寫生動活潑,成語使得論述鏗鏘有力,都值得很好學習。

G. 俗語與諺語有何區別,有何聯系

俗語是來流傳於民間的、自定型的通用語句,包括諺語、俚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是人民群眾生活經驗和願望的總結。

俗語與諺語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諺語是俗語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諺語也是俗語,但俗語不一定是諺語,如:「起了個五更趕了個晚集」、「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只能算是俗語而不是諺語。

諺語的特點是以通俗簡練的話語反映深刻的道理,內容涉及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最為常見的是農諺和氣象諺語,如:「螞蟻搬家蛇過道,大於馬上要來到」,「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另外還有關於哲理的、保健的和道德方面的,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餓時給一口,勝過飽時給一斗」。

H. 俗語和諺語有區別嗎

有。區別如下:

1、基本概念不同。

諺語是熟語的一種。是流傳於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

許多諺語揭示了客觀事物或現象的規律,總結了人們的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具有廣泛的知識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恰當地運用諺語可使語言活潑風趣,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如:瑞雪兆豐年、春雨貴如油、喝水不忘挖井人,磨刀不誤砍柴工等。

俗語也稱常言,俗話,俗語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則有口語的氣息。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

如:八字沒一撇、成者王侯敗者賊。

2、概念闡釋不同:

諺語是人民群眾口頭流傳的慣用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來反映深刻的道理。 一般是集體創造,言簡意賅且較為定型的語句,是民眾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在外國也受到了廣泛的應用。

俗語從廣義來看,俗語包括諺語、歇後語(引注語)、慣用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但不包括方言詞、俗語詞、書面語中的成語,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

從狹義來看,俗語是具有自己特點的語類之一,不同於諺語、歇後語,但一些俗語介乎幾者之間。俗語來源很廣,既來自人民群眾的口頭創作,也和詩文名句、格言警語、歷史典故等有關連。

3、發展時間不同:諺語用得較多,流傳時間較長,更文學化,更精煉,一般用於口頭;俗語通常指有一定道理,表述某一種觀點的話,另外,歇後語也算俗語的一種。這里要特別指出,我們、、日常用的慣用語如中國南海慣用南中國海,這只是一種習慣性的用法,並不是俗語。

I. 俗語和諺語有什麼不同

俗語是漢語來語匯里為自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
諺語是人民群眾口頭流傳的慣用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來反映深刻的道理。 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口傳、言簡意賅並較為定型的藝術語句,是民眾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