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寓言派文學
Ⅰ 新寓言派屬於後現代主義嗎
新寓言派作品風格屬於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交融。
參考:「新寓言派」與諾貝爾文學獎
2014年,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要知道,莫迪亞諾被認為是「新寓言派」代表作家,這一流派在21世紀初竟先後有兩位代表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1945-),法國小說家,是法國評論界一致公認的當今法國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莫迪亞諾的作品探索和研究當今人的存在及其與周圍環境、現實的關系。前期小說大都以神秘的父親和二次大戰的環境為主題,運用大量的回憶、想像,把現實和虛構結合起來,描寫並未經歷過的故事。
何謂「新寓言派」?根據翻譯家、《世界文學》主編余中先寫於約20年前的文章:20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文壇上幾位作家連獲各文學獎,「先有圖爾尼埃,然後是莫迪亞諾和勒·克萊奇奧」,題材、形式、風格各不同,但全都著力於在形象描繪中蘊含深邃的寓意,「於是,他們在當代法國文壇上就有了『新寓言派』之美稱。」
圖爾尼埃在談到所謂的新寓言派時表示:「我同意並很樂意把我們歸在一起,稱我們為『新寓言派』,我們這一流派為首的可以說是大瑟納爾,多米尼克·費爾南德斯,於連·格拉克也可算上,當然包括莫迪亞諾與勒·克萊齊奧。」按照圖爾尼埃的說法,正是這樣幾員當代文壇的驍將組成了新寓言派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強大陣容。
在「新寓言派」的小說作品中,從主題、人物到背景、插曲,各種藝術形象都好像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淺、或大或小的象徵寓意。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言行和主要情節的寓意自不待言,就連色彩、人名、地名等也都蘊涵著某種含義。
「新寓言派」的小說通俗易懂。尤瑟納爾、圖爾尼埃、勒·克萊齊奧的短篇尤其如此,這些故事簡直像專門為小孩子寫的童話,誰都能讀懂內中的意思。比如勒·克萊齊奧的《哈扎汗王國》《夢多》以及《夢多和其他故事》中的許多篇,圖爾尼埃的《聖誕老太太》《皮埃羅或夜的秘密》等。關於這一特點,圖爾尼埃說得好:「我的作品愈寫愈短,愈寫愈簡練,很多批評家都以為我是在為兒童寫作,其實我不是專為兒童而寫,但如果兒童也能看懂我的作品,我以為自己就成功了。」也許,童話的形式更能表達他們希望在質朴的心靈中,在未受現代文明熏陶的原始人的自然屬性中看到人類本性的東西。
「新寓言派」三位大師:對於國內較普遍的提法:新寓言派一號大師:米·圖爾尼埃(1924-),二號大師:帕·莫迪亞諾(1945-),三號大師:勒·克萊齊奧(1940-)。……一二三號的排序,在法國有此認定。
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第二次頒給了「新寓言派」小說家——上次是勒·克萊齊奧(2008年),這次是帕·莫迪亞諾。
資料摘自《外國文學史話·西方20世紀後期卷》《西方20世紀後期文學(上)》《瀟湘晨報》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