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典故
⑴ 長城有何典故
有關長城的典故、傳說、詩詞
(一)烽火戲諸侯
西周周幽王的寵姬褒姒從來不笑,專為討屬其歡心,周幽王點燃烽火,各路諸侯以為京城告急,急忙發兵來救,結果空忙一場,惹得褒姒破顏而笑。周幽王見狀大喜,而各路諸侯憤然而去。後犬戎兵來犯,周幽王點燃烽火求援,各路諸侯以為是詐,按兵不動。結果周幽王被殺,褒姒被俘,西周滅亡。
(二)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范杞梁被抓到北方修築長城,其妻孟姜女帶著寒衣千里尋夫。到長城腳下後,不但未找到丈夫,反而被秦始皇垂涎。孟姜女終日痛哭,終於將長城哭倒,露出丈夫屍骨。百姓藉此傳說斥責了暴君對人民的殘酷奴役,統治者藉此傳說宣揚了禮教中的「貞烈」,因此流傳千古,如今山海關外鳳凰山上仍保存有明代重修的姜女廟(又稱貞女祠)。
(三)不到長城非好漢
這句家喻戶曉的名言出自毛澤東1935年創作的詩詞《清平樂•六盤山》,全詞為:「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詞中借「長城」表達紅軍長征的目的地,並非真正長城。
⑵ 長城歷史典故故事簡短50字左右
孟姜女哭長城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秦始皇正徵發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官府到處抓人去當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築長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蘇州有個書生叫范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處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冰雪聰明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范喜良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范喜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孟姜女哭得像淚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歸來。半年過去了,關於范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此時已是深秋季節,北風四起,蘆花泛白,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遠在北方修長城,一定十分寒冷,就親手縫制了寒衣,啟程上路,下定決心要到萬里長城去尋找范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吃了多少苦,才來到了長城腳下。誰知修長城的民工告訴她,范喜良已經死了,屍骨被填進了城牆里。聽到這個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覺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來後,她傷心地痛哭起來,只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不知哭了多久,忽聽得天搖地動般地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里,露出了數不清的屍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屍骨上,她心裡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屍骨,血就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終於,孟姜女用這種方法找到了范喜良的屍骨。她抱著這堆白骨,又傷心地痛哭起來。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麗,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應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辦三件事:請和尚給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經,然後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親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喜良;埋葬范喜良後,孟姜女要去遊山玩水,三天以後才能成親。秦始皇只得答應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辦完以後,孟姜女把秦始皇痛罵了一頓,然後縱身跳進了波濤滾滾的大海
故事典故:《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
⑷ 急求長城成語的典故
關於這個成語的最早記載在《南史·檀道濟傳》中。
南北朝時期,宋國有位大將名叫檀道濟,他曾跟隨宋武帝劉裕北伐,屢建戰功,官至太尉參軍。
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後,檀道濟因為名聲太高,左右部將又都驍勇善戰,他的幾個兒子也都掌管兵權,所以皇帝很不放心。加上朝中一些大臣的挑撥,宋文帝遂起了除掉檀道濟的心思。
一次宋文帝患重病,彭城王劉義康藉此擬了一道聖旨招檀道濟入京。檀道濟入京後住在建康(南京)的檀城,過了一段時間他看宋文帝病好後准備動身回去。
結果檀道濟剛上船時又被招回宮,並把他捕捉下獄,罪名是圖謀造反。接著他的兒子和部將也全部被殺戮。
檀道濟被扣上謀反的罪名關進大牢,「憤怒氣盛,目光如炬」。
臨刑前他又氣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裝五斗米),大吼道:「乃壞汝萬里長城。」新聞延展最早把軍隊比作長城王家敏讀者寫信告訴記者,最早將軍隊喻稱為長城的,便是檀道濟。」
王家敏說不光《南史·檀道濟傳》中,記載了檀道濟目光如炬痛斥宋文帝自毀長城的故事,在《宋書》和《資治通鑒》中對這件事也都有記載。
在這里,檀道濟痛斥宋文帝自毀長城,很顯然是指他自己瓦解自己的軍隊。「這里把軍隊比作抵禦異族侵略的屏障——長城。」
「後來,北魏人聽說檀道濟等幾位能征善戰的名將都被殺,便無所畏懼地進攻宋國,直逼宋都建康。
此時宋文帝才後悔殺了檀道濟等幾位名將,意識到軍隊確實猶如長城般重要。」他登城嘆道:「假若檀道濟在何至於如此呀!」
⑸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不倒,不見當年秦始皇的寫作背景
這句詩句是出自六尺巷的傳說。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裡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張英,字敦復,號樂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員,六尺巷典故主角。
鄰居吳氏,歷史未載明其身份,一般多認為是經商或讀書的平民。
(5)萬里長城典故擴展閱讀: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史料記載:張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2006年11月21日,時任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後,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參考資料:網路-六尺巷
⑹ 塞上長城引用南朝宋時名將()人名的典故
典故
塞上長城,詩人用典明志。典故: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
陸游以此典故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
⑺ 關於長城的故事有哪些
一: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
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二: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
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三: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
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四: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
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五:望京樓
當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官,在譚綸的支持下,親自規劃和督造了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灤平縣境內)。
此段長城的結構獨特,城牆是用巨大的條石為基礎,以磚包砌而成。金山嶺長城東端高入雲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樓,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頂上,樓的兩側是懸崖峭壁,人只能從石縫中攀登而上。據說當年修築時,為了運條石死傷了許多人,但條石仍運不上去。此事感動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運石。
當晚,二郎神來到老虎山下,見到成堆的條石堆放在那裡,隨即將他的神刀一晃,立刻變成趕山鞭。他手揮趕山鞭向條石上抽打,同時喊聲"變",那一塊塊條石,馬上變成一隻只大山羊,直奔山頂。到山頂後他數了數,不多也不少,正好夠用。恰逢此時,一個士兵台帳小解,忽見二郎神趕羊,驚叫一聲往回跑。二郎神聽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驚,將幾十塊條石踢下山去,落在東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隨即騰身上天。
就這樣,修望京樓的條石,就缺了幾十塊。現在登上望京樓時,會看到樓底十二層奠基條石中有五層是碎石塊壘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條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當地人稱此山坳為條石坳。
⑻ 介紹萬里長城的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一:
據傳,秦滅六國之後,有一個叫盧生的方士,受始皇之命出海,回來後,給始皇帶回了句話,說:「亡秦者,胡也。」
始皇相當迷信方士,所以他從子孫後世角度,即開始北築長城,想讓這個句話落空。當時始皇把修長城當做小老百姓修自已家院牆一樣來修,但這條院牆出太長了。因此動用了秦國全國的國力,讓許多老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
修長城的舉動,也是簡接激發民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從另外角度講,最後亡秦的,還真有胡的作用,不過從秦人手中接過天下的則是漢人。對於方士帶回的讖語,根據秦國選都江堰的前例,很可能是六國故人想出來的,耗秦國國力的法子。
歷史故事二:
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禦建築工程,有人說秦始皇陵就在長城底下,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沒有人會去破壞,當然秦始皇陵也不會遭到後人的破壞,這才是秦始皇修長城的真正目的。
人們常說的「明修長城清修廟」也就是這意思,秦始皇真正的靈柩,就藏在長城下面。秦始皇在修長城的同時也正在修建自己的墳墓,墳墓完工以後所有的人也就成了陪葬,為的是不讓修長城的人對外宣揚。
歷史故事三: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在她成親那天,新郎范喜良被官兵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丈夫。
一路上,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終於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
最後她聽到范喜良已經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
歷史故事四: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
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但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
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歷史故事五: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
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8)萬里長城典故擴展閱讀
萬里長城雄踞於我國北部河山,由西向東跨過黃土高原、沙漠地帶、崇山峻嶺、河谷溪流,是世界最偉大的建築之一。萬里長城源於戰國時期。《左傳》中已有長城的記載。
戰國時期,已形成了一些大城市,如秦國的咸陽,趙國的邯鄲、燕國的下都、魏國的大梁等,北方的大平原,成了北部游牧民族嚴允、林胡、樓煩、東胡、匈奴的統治者向南爭奪的對象。同時,各諸侯國統治階級集團之間兼並戰爭,亦達到非常頻繁的地步。
開始,為防止來自北方的突然襲擊,各諸侯國在北部修建了長城。後來,各諸侯國之間亦築起了長城進行自衛。秦始皇滅六國之後,為收復失地,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討伐匈奴,將他們趕到了黃河以北,為了在北部設置郡縣,保衛邊疆,秦始皇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長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把燕、趙、魏各諸侯國的長城連接起來,用30萬人力連續修了10多年,完成了西起甘肅臨洮(岷縣),沿黃河到內蒙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代縣、蔚縣,接燕國北長城,經張家口東達燕山、五田、錦州延到遼東的長城,全長6000多公里,人稱「萬里長城」。
⑼ 北京長城有哪些歷史典故
萬里長城作為一項巨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入侵,保護中原地區的人民有一個安定和平的生產、生活環境,防止和避免戰爭的浩劫。
在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時期內,中原各王朝的軍事力量都無力控制北方遼闊的草原和荒漠。在此情形下,提防北方游牧部落的南下侵擾,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的最好辦法就是修建一道具有堅強的防禦體系的高大屏障。
修築長城是中國歷代政治家、軍事家的共識,其中一些人更以修築長城、守衛長城的歷史功績彪炳史冊。像明末的薊鎮總兵戚繼光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但另一方面,修築長城又遭到許多人的反對,從老百姓到皇帝各階層的人都有。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人民群眾的真實思想感情。
許多朝代的統治者為修築長城,向老百姓強加各種徭役差賦,使老百姓遭受了難以忍受的苦難,其中包括孟姜女故事中提到的夫妻骨肉分離,命喪黃泉。這是低層老百姓反對修長城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孟姜女的故事只是反映了歷史悲劇的一個方面,歷史悲劇的另一面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鐵騎湧入中原地區,肆意擄掠人口、財物、牲畜,燒殺搶劫,使中原地區的人民飽受摧殘。
這樣的浩劫使社會動盪,經濟凋敝。從這個角度來說,修建長城、抵禦外侮與其說是帝王的個人意志,不如說是全民族的自覺選擇。
人們詆毀修建長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認為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長城得不償失,他們認為對待敵人應該用仁德感化,而不是用武力或屏障去阻擋。持這種觀點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有一年,古北口的總兵官蔡元上了一個奏摺,說他管轄的那一段長城傾塌甚多,請行修築。
康熙說,從秦朝到現在,每個朝代都在修長城,然而,花費人力物力修築的長城仍然抵擋不住邊關的外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康熙還說,他在巡視時發現古北、喜峰一帶損壞的地方很多,如果要修的話,興工勞役,可能會擾害百姓。另外,長城延綿數千里,需要多少兵將才能守住?
康熙不修長城的決策是正確的,因為其時的邊關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東北地區是清王朝的發祥地,對蒙古地區的王公貴族,清政府又採取了團結懷柔的政策,長城以北基本上沒有構成威脅的軍事力量,因此在當時的北京地區,長城確實是不必修的。
另一方面,他看到了明末的統治者只知徵兵增餉,鎮壓人民,而不知修德安民,結果是鎮壓愈狠,反抗愈烈,農民起義的洪流終於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清初的統治者吸取了這個歷史教訓,在入關之後採取了一系列與民休息的政策,使遭受嚴重摧殘的社會生產力得到恢復,漸漸地取得了人民的擁護,奠定了政治統治的基礎。
但康熙忽略了在明以前,他們那個民族對中原的屢次侵害,起碼對他們而言,"修德安民"是不起作用的。歷史上清兵幾次突破長城防線長驅直入,其實都不是長城本身的問題,而是明朝軍隊士氣低落、防衛鬆懈所致。同一時期袁崇煥指揮的寧遠、錦州、北京保衛戰證明了依靠堅城與眾志成城是完全可以並行不悖、相得益彰的。
事實上,無論是康熙還是其他皇帝,誰也不能只靠修德安民來維持統治,康熙削平三藩、殲滅准噶爾部噶爾丹的戰役都動用了八旗勁旅,由於當時清軍兵力強盛,作戰以進攻為主,長城沒有派上用場。如果敵軍主動來攻,長城肯定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清朝皇帝對長城作用的低估,還在於他們用宗教和思想統治的方法維護了邊關的安寧,他們對蒙古及西域各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均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康熙、乾隆時代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清朝皇帝在這里與蒙、藏等少數民族高級人物會見,順帶進行宗教和政治活動,使各少數民族首領不必進京也能與清廷交往。
清政府就這樣依靠正確的宗教、政治政策取得了鞏固統治,安定邊疆的目的。
但我們應該看到的是,清代修廟取得邊關的安寧是因為明、清兩朝的時代不同,歷史條件、周邊環境也有很大的不同。
懷柔政策的成功要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缺少了這個前提,懷柔政策也會一敗塗地。同樣是清政府,待到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出現在中國沿海時,清政府無論如何貫徹執行撫夷的政策,最後也只能割地賠款、使中國人遭受巨大的屈辱。
其實,明代所修的長城,構思是非常巧妙,布局是非常合理的。明代長城的東半段,是北京的重要屏障,北京西北的宣府鎮長城處於蒙古鐵騎南下的要沖,因此築有內外兩道長城,長城在八達嶺東側分作兩路,其中一路向西北經張家口,至大同方向,稱為外長城。
另一路向西南經居庸關,沿河城、河北易縣至阜平縣,稱為內長城。
外長城上的偏關、寧武關、雁門關合稱"外三關"。
內長城上的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
這樣就形成了以外長城掩護內長城,內長城護衛內三關,內三關拱衛京師的縱深防禦體系。這樣一來,即使敵軍突破了外長城防線,明軍依然可以在內長城一線迅速集結兵力,重新組織起有效的防禦。
從長城的功效來看,長城不僅僅是軍事設施,更是推動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杠桿。
歷代朝廷為解決守城將士的給養,而實施的軍屯、民屯、移民戍邊,都刺激了長城沿線經濟的發展。
在和平時期,這里也是開展邊境貿易的地點。隨著時間的流逝,作為軍事防禦設施,長城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是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將是永存的。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在極為落後的生產力條件下憑借著較為原始的工具,完成的極為艱巨復雜的工程,可以說,長城是中國先民為自己樹立的一座豐碑,是人類建築史、軍事史上的奇跡。
⑽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什麼意思定採納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千里之外寫信只是為了一堵牆,讓他三尺又能怎麼樣。萬里長城今天還在呢,但是當初命令修建長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史料記載:張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10)萬里長城典故擴展閱讀:
歷史典故: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為一段歷史佳話,源於張家與鄰里之間的土地糾紛。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裡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張英,字敦復,號樂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員,六尺巷典故主角。
鄰居吳氏,歷史未載明其身份,一般多認為是經商或讀書的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