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典故的詩
閑來乖釣碧溪上 忽復乘舟夢日邊
⑵ 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借用了楚辭典故的詩句是
借用了楚辭典故的詩句是「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句話借用了,「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出自《楚辭·招隱士》。
⑶ 古詩中,借用典故表現了作者的志向的詩句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李白《上李邕》
引用莊子中鯤鵬的典故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黛玉葬花吟
柳永雨霖鈴
煙波江上使人愁
獨自莫憑闌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太多了
⑸ 借用嫦娥奔月典故的詩句我還知道……
借用嫦娥奔月典故的詩句我還知道: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句詩的出處是:專
[ 唐屬 ] 李商隱的《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最後兩句的意思是:嫦娥應該是非常後悔偷吃了長生不死之葯 ,每天望著碧海青天夜夜悔恨。
⑹ 古詩中,借用典故表現了作者的志向的詩句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李白《上李邕》
引用莊子中鯤鵬的典故
⑺ 岳飛《小重山》中借用典故的詩句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朝代:宋代
作者:岳飛
原文: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詞,壯志不已,是膾灸人口的愛國佳作。這首《小重山》詞,改用藝術手法表達他抗金報國的壯志雄懷。岳飛抗金的偉業,不但受到趙構、秦檜君臣的迫害,而同時其他的將領如張俊、楊沂中、劉光世等,亦各不信任互相拆台,故岳飛有知音難遇之嘆。《小重山》詞抒寫了這種感慨。此詞上半闋寫出憂深思遠之情,與阮籍《詠懷》詩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意境相似。下半闋「白首」二句,表面低沉消極,但實際上正是壯志難酬的孤憤。「欲將」三句,用比興手法點出「知音」難遇的凄涼的情懷,甚為悲傷憂郁。
近來,對古典詩詞的評論,有人以情調的高昂與低沉分高下,於是認為,岳飛這首《小重山》情調低沉,不如他的《滿江紅》創意高。我認為,對事物的評論,應當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而不可以表面上的一刀切。情調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不能把高昂誤作為粗獷叫囂。情調低沉也並非消極。岳飛的《滿江紅》與《小重山》詞均表達了他的抗金以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只因作詞的時間與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遂不免有所差異,實際上異曲同工,又焉可用情調的高昂與低沉區他其高下呢?況且作詞常是要用以興渾融、含蓄蘊藉的方法以表達作的幽情遠旨,使讀者吟誦體會,餘味無窮。岳飛因為壯志難酬,胸中抑塞,所以作者這首《小重山》詞,用沉鬱蘊藉的藝術手法,這也正是運用詞體特長,正如張惠言論詞時所謂「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詞選•序》)對詩詞評賞也應明白這一道理。我所撰《靈溪詞說》論岳飛詞的絕句說:「將軍佳作世爭傳,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種壯懷能蘊藉,諸君細讀《小重山》」與此意同。
⑻ 有哪些詩歌借用了大量的典故
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錦瑟》裡面就借用了大量的典故。
錦瑟版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權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有庄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玉生煙,這四大典故。
莊周夢蝶:典出《莊子·齊物論》,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出的一個的哲學命題。通過對夢中變化為蝴蝶和夢醒後蝴蝶復化為己的事件的描述與探討,提出了人不可能確切的區分真實與虛幻和生死物化的觀點。
滄海珠淚:傳說珠生於蚌,蚌生於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海,珠得月華,始極光瑩;又有南海鮫有泣淚,顆顆成珠的故事。
良玉生煙:藍田的玉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氣冉冉上騰,遠察如發,近觀卻元。詩人藉此具有極高美學意味的理想景色,抒發一種對於高潔情感無法親近的悵恨。與典三所涵一致。
⑼ 詩中借用典故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詩句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⑽ 《望野》中借用典故的詩句是什麼
《望野》中借用典故的詩句是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萬里橋:在成都城南。蜀漢費禕訪問吳國,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說:「萬里之行,始於此橋。」
《野望》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寫野望時所見的西山和錦江景色;頷聯由野望聯想到兄弟的離散和孤身浪跡天涯;頸聯抒寫遲暮多病不能報效國家之感;尾聯寫野望的方式和對家國的深沉憂慮。這首詩由景入題,憂時憂國,語言淳樸,感情深沉。
全詩如下: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惟 通:唯)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譯文如下:
西山終年積雪,三城都有重兵駐防;南郊外的萬里橋,跨過泱泱的錦江。海內連年戰亂,幾個兄弟音訊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愴?
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聖皇。我獨自地騎馬郊遊,常常極目遠望,世事一天天蕭條,真叫人不堪想像。
(10)借典故的詩擴展閱讀:
詩以「野望」為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首聯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主峰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當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
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頷聯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海內外處處烽火,諸弟流散,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頸聯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聖朝」的內愧。
尾聯最後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由於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 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 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嘆,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