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鵬展翅的典故
① 大鵬展翅恨天低出自何處有何典故
大鵬展翅恨天低,出自明代翰林學士解縉與他人對對聯時,解縉對的下聯。
典故如下:
小子無才嫌地狹, 大鵬展翅恨天低。
一位告老還鄉的李尚書不信解縉高才,於是在家設晚宴邀幾位權臣顯貴和詩作對,並派人叫解縉前來應對,欲當眾奚落解縉。解縉來到李府,只見大門緊閉。僕人說:主人吩咐要你從小門進入,他站在大門口硬是不走小門。李尚書聞情大聲喊道:「小子無才嫌地狹」;解縉立答:「大鵬展翅恨天低。」尚書聽了大吃一驚:呵,這小子口氣倒不小,忙命人打開中門相迎。
解縉簡介:
解縉(1369年-1415年),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明朝時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解縉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相傳抄很久很久以前,北海有一條長得身體龐大,長達幾千里的大魚,名字叫「鯤」。後來,它搖身一變成了一隻大鳥,其背部到底有幾千里無人能說得清,這就是「鵬」。當大鵬展翅高飛時,兩個張開的翅膀像兩朵雲彩掛在天上,它借著大海波動時掀起的大風飛向南海。當大鵬飛到南海的時候,兩翅膀拍打在水面上,激起的大浪有三千里高。它借著旋風的力量,能飛到高達九萬里的天空……講完故事後,莊子又用水淺而船大的道理說明了大鵬的翅膀之所以力量巨大,是因為下面的水積蓄深厚;而它之所以能飛上高達九萬里的天空,是因為下面有風。它借著風的力量,在沒有任何阻擋的廣闊天空中展翅飛翔,一直飛到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