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先秦寓言

先秦寓言

發布時間: 2020-12-18 19:08:23

A. 先秦寓言故事

秦朝?指鹿為馬.破釜沉舟

B. 先秦寓言故事,在線等!!!

先給你幾個莊子的寓言故事。
1、庖丁解牛

【原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頂,砉然響然,奏刀嚯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寓意】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規律,掌握了事物的規律,辦事就可以得心應手。(「目無全牛」、「游刃有餘」、「躊躇滿志」成語,即出自本篇。)

2、井底之蛙

【原文】埳(kǎn)井之蛙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fū);還虷(hán)、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zhì)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寓意】人如果長期把自己束縛在一個狹小的天地里,就會變得目光短淺,自滿自足。

3、安知魚樂

【原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寓意】人的認識可以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世界上有些事物暫時還沒有被認識,但並不存在不能被認識的事物。

4、莊周夢蝶

【原文】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依然覺,則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胡蝶之夢與周為?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寓意】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

再給2個韓非子的
1、買櫝還珠

【原文】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寓意】①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過分的追求形式,就會遮蓋內容。這種本末倒置、喧賓奪主的作風是非常有害的。②一個素養不高、缺乏鑒別能力的人,往往會丟掉真正寶貴的東西,而把那些價值並不高的東西當成寶貝。比喻沒有眼光,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2、老馬識途

【原文】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與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寓意】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於經驗堪為先導。

C. 結合實例談先秦寓言的特點

先秦是中國社會激烈變化的時期,也是中國文學空前發展的時期,更是寓言文學興盛的黃金時代。先秦寓言具有豐富的哲理性和朦朧性,或勸人從善,或諷刺、嘲笑丑惡,它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形象,生動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期激烈的社會矛盾和政治斗爭。毫無疑問,充滿著豐富的哲理意蘊的先秦寓言,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大特色。

春秋戰國時期,作為劇談雄辯、陳辭說理的手段,寓言被先秦諸子廣泛採用。
寓言這種形式,較早出現於《孟子》一書中,如「偃苗助長」、「齊人有一妻一妾」等。
「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的《寓言》篇。「寓」乃寄託,即所謂「寓真於誕,寓實於玄」。他的大量寓言的共同特點是:
一、富於想像,在虛構的離奇故事中寄託深刻的含義。
二、運用擬人化誇張手法塑造形象,對社會想像或某種不良行為進行論辯和勸懲。
莊子是先秦諸子中的寓言大師。其寓言或借用動物,如井蛙、海鱉、大鵬、學鳩、螳螂、獨腳獸、多足蟲等,或借用神話的神靈如河伯、山神、雲神等,想像奇特怪誕,通過它們的對話和活動,來表現作者的哲學思想。
寓言發展到韓非子的時代,荒誕的成分就大為減少,其所寄寓的思想變得更富於政治色彩。如守株待兔、鄭人為褲、鄭人買履、買櫝還珠
《韓非子》說理散文,寓言故事數量居先秦散文之首,而最具文學意味。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於歷史事跡和現實,很少擬人化的動物故事和神話幻想故事,沒有超越現實的虛幻境界和人物,和《莊子》中奇幻玄虛、怪庭神奇的寓言故事,風格截然不同。
韓非寓言形象化地體現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韓非寓言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

D. 先秦寓言發展歷程

前期:復不同於春秋時期,制戰國時期,諸侯競逐,七雄爭霸,各國內部新舊貴族相互傾軋,當權者急需一大批為他們出謀劃策、東西遊說之士。取士的重要標准,則在於高談雄辯。語言技巧,成為士階層研究的對象。所以當時游說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寓言隱語。寓言本身具有形象生動、含蓄幽默、耐人尋味等特點,可以增加語言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一些統治者,往往對大道理聽不進,而喜愛娛心悅耳的故事。
中後期:文學的內在因素以及外在社會條件,使寓言在戰國中後期得到蓬勃發展。

E. 先秦寓言故事 越短越好!!

先給你幾個莊子的寓言故事。
1、庖丁解牛
【原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頂,砉然響然,奏刀嚯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寓意】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規律,掌握了事物的規律,辦事就可以得心應手。(「目無全牛」、「游刃有餘」、「躊躇滿志」成語,即出自本篇。)

2、井底之蛙
【原文】埳(kǎn)井之蛙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fū);還虷(hán)、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zhì)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寓意】人如果長期把自己束縛在一個狹小的天地里,就會變得目光短淺,自滿自足。

3、安知魚樂
【原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寓意】人的認識可以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世界上有些事物暫時還沒有被認識,但並不存在不能被認識的事物。

4、莊周夢蝶
【原文】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依然覺,則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胡蝶之夢與周為?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寓意】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

再給2個韓非子的
1、買櫝還珠
【原文】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寓意】①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過分的追求形式,就會遮蓋內容。這種本末倒置、喧賓奪主的作風是非常有害的。②一個素養不高、缺乏鑒別能力的人,往往會丟掉真正寶貴的東西,而把那些價值並不高的東西當成寶貝。比喻沒有眼光,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2、老馬識途
【原文】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與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寓意】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於經驗堪為先導。

F. 先秦寓言的簡潔易懂

寓言的運用者不同,寓言的語言風格也各異。但由於它們多來源於民間,版所以有著共同的洗煉生動、權口語化、個性化等特點,並常用獨白、對話等形式。運用者為了把喻意點明,又常以粘連的手法,使語意雙關。例如《莊子》引「龍頷得珠」後說:「子能得車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為粉夫!」(《列禦寇》)。《韓非子》引「郢書燕說」後說:「故先王有郢書,而後世多燕說」(《外儲說左上》),《戰國策》引「畫蛇添足」後,陳軫告昭陽:「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為蛇足也!」這種粘連,雙關手法,使文章顯得幽默含蓄,能將所要闡明的事理鮮明地揭示出來,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G. 先秦寓言

鄭 人 買 履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有者說是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在家裡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才發現自己忘了帶尺碼了,才說:「我忘記帶量好尺碼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前往集市,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他說:「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

狐 假 虎 威
【原文】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於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譯文】
楚宣王問群臣,說:「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群臣無人回答,江乙回答說:「老虎捕捉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袖,如果您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狸。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5000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借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借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H. 先秦有哪些特別有意思的寓言

有意思的多入牛毛
以「入澗必死」(《內儲說上》),說明信賞必罰,行法無赦回;
以「鄭人買履」(《外儲答說左上》)、「守株待兔」(《五蠹》),說明「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的愚蠢;
以「狗猛酒酸」(《外儲說右上》),說明臣親幸、賢者無以進身的危害,等等。其次是《呂氏春秋》,
用「網開三面」(《異用》)批判暴政而歌頌仁德,
以「掣肘難書」(《具備》)說明為君者必須放手信任下屬,使之有職有權,等等。

「齊人乞」(《離婁下》),譏諷追求富貴利達而不顧廉恥者;
「二子學弈」(《告子上》),闡明學習須專心致志;
如「月攘一雞」(《滕文公下》),說明知道了道義就應當堅決實行。
以「南轅北轍」(《魏策》)勸止魏王伐趙,
陳軫以「畫蛇添足」(《齊策》)勸止昭陽攻齊等等。

《韓非子》有「守株待兔」和「鄭人買履」
《呂氏春秋》有「刻舟求劍」和「荊人涉」「庖丁解牛

I. 什麼是先秦寓言

「寓」是寄託的意思。寓言就是不直接說出要表達的思想和主張,而把它們寄託在一個小故事裡說出來。這種小故事,我們通常稱為「寓言故事」,或簡稱「寓言」。因此,寓言具有比喻的性質,是一般比喻的發展,或者說,是比喻的一種高級形式。

寓言較早出現於《孟子》一書。其中為人們熟知的有「揠苗助長」。

莊子是先秦作家中最善於運用寓言的大師。他創作的寓言,一部分和孟子一樣,只是作為著述的論據而存在,如眾所周知的「朝三暮四」、「庖丁解牛」等,都是為了說明全文觀點而設置的小故事,本身並不獨立成篇。但另一部分則全篇都由寓言組成,表面看來並不直接闡明某種觀點,其實卻蘊含著極其深刻的思想。如《莊子》的《秋水篇》,全篇約2000字,整個都由寓言構成。行文有時如風行水上,雖波瀾起伏,卻自然流暢;有時如巨眼噴泉,雖汪洋恣肆,卻妙趣橫生,既有激動人心的形象和情感,又有令人沉思的哲理和思想,使人在獲得藝術享受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文章的觀點。至今活躍在人們口頭的「望洋興嘆」、「北海難窮」、「大方之家」、「貽笑大方」、「河伯見海若」、「井蛙之見」等成語,都自出於《秋水篇》,可見其影響深遠。

繼莊子之後,韓非子是另一位善於創作寓言的先秦作家。膾炙人口的「守株待兔」、「鄭人買履」、「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等寓言,都出自《韓非子》一書。此外,先秦時期的其他諸子散文和史傳著作中,也有不少寓言。如《列子》里的「疑人偷斧」、「紀昌學箭」,《淮南子》里的「掩耳盜鈴」、「死裡求生」,《呂氏春秋》里的「刻舟求劍」、「唇亡齒寒」,《戰國策》里的「鷸蚌相爭」、「畫蛇添足」等等,都是形象具體、含蓄幽默、意韻豐厚、耐人尋味的名篇。

先秦寓言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地位。它的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不僅直接影響了唐代柳宗元、明代劉基等人的寓言創作,使寓言脫離了只是作為著述論據存在的狀況,成為一種蔚為大觀的文學體裁;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國文學發展中,起著上繼神話,下啟小說的關鍵作用。不少先秦寓言故事,實際上都是上古時期民間口頭創作的繼承和發展,它的擬人化手法和誇張的表現方式,同上古神話傳說是一脈相承的,如《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等,都存有明顯的由神話改編的痕跡。另外,先秦寓言有具體形象描繪、有簡單故事情節、有富於個性的對話,這些都直接啟發了後代小說的產生。《韓非子》里記載的許多民間寓言故事,可謂漢魏之際雜事小說的胚芽,《莊子》里許多寓言記敘的鬼怪異事,實可謂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的鼻祖。在這個意義上也可說,後代小說的興起,便是對先秦寓言的推陳出新。

中國的先秦寓言和古希臘的《伊索寓言》,大約出現於同一時期,兩者風格不同,卻價值相當。它們在世界文化的寶庫中可謂雙峰並峙,遙相媲美。

J. 先秦寓言的介紹

先秦時代諸子散文、史傳著作中的寓言故事,原為著述中的論證手段,專並不獨立,但它們的高度文屬學性,使之逐漸獨立流傳,膾炙人口,而對後世文學產生深廣影響。寓言是藉助於帶有勸諭或諷刺性質的簡短故事來闡明一定道理的文學體裁。中國「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一般也稱寓言故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