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徐鉉典故

徐鉉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12 05:14:18

『壹』 趙匡胤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千里送京娘

宋太祖趙匡胤年少時,正處於五代十國,天下大亂,他就有一個拯救的心,年少輕狂的趙匡胤因得罪朝廷而闖盪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曾經路過華山,從一群強盜手裡救下苦命女子趙京娘,匡胤與京娘結為兄妹並獨行千里護送京娘回家。

京娘姓趙,山西永濟人,年方十七,隨父去曲陽燒香還願遭劫,幸遇趙匡胤拔刀相救,千里送其回家,一路上趙匡胤對京娘體貼關懷。途徑武安門道川,京娘晨起,臨淵梳妝,向匡胤訴說愛慕之情。趙匡胤躊躇滿志,婉言回絕。是時,一輪朝陽噴薄欲出,趙匡胤作《詠日》題於壁:「欲出未出光辣撻,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殘星趕卻月」。

另據馮夢龍《警世通言》記載,趙匡胤千里送京娘,京娘願以終身相托,然而趙曰:「賢妹非是俺膠柱鼓瑟,本為義氣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與那個響馬何異?況施恩圖報非君子所為」。京娘道:「恩兄高見,妾今生不能補報大德,死當銜環結草。」京娘投湖自盡(又說因受到兄嫂猜疑而自盡),匡胤在悔恨交加中投軍去,後來登基,追封京娘為貞義夫人。

遭姐追打

柴宗訓年幼即位,趙匡胤英明而有度量,將士們都很服氣他。周軍將要北上作戰,京城裡流言紛紛,說:「出征的時候,要立點檢做皇帝。」有的富人舉家逃跑,但唯獨宮中不知道這件事。趙匡胤害怕,就跑回家偷偷跟家裡人商量:「這可怎麼辦?」他的姐姐正在廚房,聽了面如鐵色,舉起擀麵杖追著趙匡胤打:「大丈夫遇事不能自己做主,跑回家嚇唬女人算什麼本事?」趙匡胤沉默不語。

喜愛讀書

趙匡胤雖是武將出身,卻很喜愛讀書,常手不釋卷。他跟從柴榮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時,有人向柴榮告密說,他用幾輛車運載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財寶。世宗派人去檢查;車中卻只有幾千卷書籍。柴榮問他:「你是武將,要書有什麼用!」趙匡胤回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只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

趙匡胤稱帝後,也很尊重和重用讀書人。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疑難問題,問宰相趙普,趙普回答不出。再問讀書人,學士陶谷、竇儀准確地回答出了,趙匡胤深有體會地說:「宰相須用讀書人!」對於讀書不多的文臣武將,趙匡胤也總是鼓勵他們要多讀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趙普正是在他的鼓勵下才變得手不釋卷的。趙匡胤用人不問資歷。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選拔有才能而缺少資歷的人擔當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隨時留心內外百官,見誰有什麼長處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記在本子上。每當官位出缺,他就翻閱本子,選用適當的人去擔任。這又使臣下都致力於提高自己。趙匡胤頗有膽略。在他稱帝之初,節度使的勢力很盛,驕橫難制。有一天,趙匡胤將他們召來,授給他們每人一把佩劍,一副強弓,一匹駿馬,然後他也單身上馬,不帶衛士,和這些節度使一起馳出皇宮。到了固子門的樹林之中,又與他們一起下馬飲酒。飲了幾杯酒以後,趙匡胤突然對他們說:「這里僻靜無人,你們之中誰想當皇帝的,可以殺了我,然後去登基。」這些節度使都被他的這種氣概鎮住了,一個個拜伏在地,戰栗不止,連稱「不敢,不敢」。趙匡胤再三詢問,他們嚇得只是埋頭不語。趙匡胤就訓斥他們說:「你們既然要我做天子,就應當各盡臣下的職責,今後不準再驕橫不法,目無天子!」節度使們都三呼萬歲,表示順從。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禁軍軍將也黃袍加身,使類似澶州兵變和陳橋兵變的歷史劇重演,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趙匡胤與漢高祖、明太祖大殺功臣之舉相較,被視為寬和的典範。

趙匡胤有一天召趙普問道:「從唐朝末世以來數十年,皇帝已經換了八個家族了,戰爭頻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國家長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趙普回答:「陛下講了這事,是天地人神之福啊。造成天下的混亂,非別的原因,就是藩鎮的權力太大,君弱而臣強罷了。今日如想要解決這樣的情況,唯有削弱藩鎮的權力,限制他們的財政,將他們的精銳的軍隊沒收,這樣天下就會和平了。」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趙匡胤在退朝後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諸高級將領飲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對軍將們說:「我若沒有諸位,也當不了皇帝。雖然我貴為天子,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當了皇帝之後,我終日沒有好好睡過。」此話令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敢再有異心?」趙匡胤說道:「誰不想要富貴?有朝一日,有人以黃袍披在你身上,擁戴你當皇帝。縱使你不想造反,還由得著你們嗎?」

石守信等將領跪下磕頭,哭著說:「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該怎麼處理,還請陛下可憐我們,指示一條生路。」 趙匡胤借機表達了自己讓他們放棄兵權的想法,建議「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累積一些金錢,買一些房產,傳給後代子孫,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君臣之間沒有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大臣們答謝說:「陛下能想到我們這事,對我們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第二天,各位軍將就稱病,請求辭職,趙匡胤一一敕准,並且給予他們優厚的退休金。

雪夜訪趙普

一個大雪天的夜晚,趙普正在家中讀書,忽報有客人來訪。趙普十分驚疑,只好出門迎接只見三個人立於風雪中之。為首一人,除下頭上斗笠,赫然乃是皇帝趙匡胤。 趙普燃炭燒肉置酒以進,趙匡胤呼趙普妻為嫂,君臣甚為相得.談話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漢的問題.趙普認為:太原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我獨當之,不如等待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將安逃乎!趙匡胤表示深合心意。

巧對徐鉉

趙匡胤出兵討伐南唐,南唐大臣徐鉉對他說:「李煜沒有罪,陛下師出無名。李煜和陛下,就好比地和天,兒子和父親一樣。天蓋地,父親庇佑兒子。」趙匡胤不以為然說:「既然是父子,為什麼兩處吃飯。」

『貳』 四收列國群王服出自哪個典故

四收列國群王服的相關典故:宋代大將曹彬平南唐、西蜀、南漢、北漢讓群王佩服不已。具體情節如下:
攻破南唐
開寶七年(974年),朝廷准備討伐南唐。九月,曹彬奉詔與李漢瓊、田欽祚先行到荊南征發戰艦,潘美率領步兵接著出發。十月,詔令任命曹彬為升州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艦都部署,分兵從荊南順流而東,攻破峽口寨,接著攻克池州,連續攻克當塗、蕪湖二縣,駐扎在採石磯。十一月,造浮橋,橫跨大江以渡過部隊。十二月大破南唐軍於白鷺洲。
開寶八年(975年)正月,又在新林港大破南唐軍隊,二月,軍隊進駐秦淮,南唐水陸軍隊十多萬人在城下列陣,宋軍大敗南唐軍,斬殺、俘獲一萬多敵人。浮橋造成後,南唐出兵抵抗,宋軍在白鷺洲大敗南唐。從三月到八月,連連擊敗敵軍,又攻克潤州。金陵城被圍,到此時一共有三個時辰,居民砍柴的路被斷絕,南唐軍屢次被打敗,南唐國主李煜非常危急,派遣其大臣徐鉉送表到朝廷,乞求緩師停戰,宋太祖不予同意。在此之前,大軍排列成三寨,潘美鎮守偏北方,把戰爭形勢繪成圖送給宋太祖。宋太祖指著北寨對使者說:"南唐必定夜晚出兵來進攻,你趕快回去,命令曹彬迅速挖溝來鞏固陣地,不要中了敵人的詭計。"深溝挖成後,南唐兵果然夜裡來突襲,潘美率領所屬部隊依靠新溝抵抗,南唐大敗。上奏戰報到朝廷時焚香禁殺,宋太祖笑著說:"果然如此。"
長期的圍城中,曹彬常常緩攻,希望李煜能歸降。十一月,曹彬又派人曉諭他:"事勢已經如此,只可惜一城的百姓,如果你能歸降,真是上策啊。"城即將攻克時,曹彬忽然稱疾不處理事務,諸將都來探病。曹彬說:"我的病不是葯石能治好的,只要諸公誠心立誓,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就會自動痊癒。"諸將答應下來,一起焚香立誓。第二天,病情稍微好轉。再過一天,金陵城被攻陷。李煜與他的大臣們一百多人到軍營請罪,曹彬安慰他,用貴賓禮接待他,請李煜入宮換裝,曹彬只派幾個騎兵等在宮門外。部下暗地對曹彬說:"李煜入宮如有不測,怎麼辦?"曹彬笑著說:"李煜向來懦弱不能果斷,既然已經投降,一定不會自殺。"李煜的君臣,最終賴以保全,從出師到凱旋,士卒們都畏服他,不敢輕舉妄動。入宮朝見時,名帖上自稱"奉令到江南辦事回來",他的謙恭不誇耀就像這樣。
當初,曹彬統領軍隊,宋太祖對他說:"等攻克李煜後,任命你為使相。"副帥潘美預先向他祝賀。曹彬說:"不是這樣,這次行動,仰仗天威,遵照朝廷謀略,才能成功,我又有什麼功勞呢?何況使相是極品嗎?"潘美說:"怎麼說呢?"曹彬說:"太原沒有平定啊。"回朝後,獻俘虜。宋太祖對他說:"本來要授任你為使相,但是劉繼元沒有攻滅,暫且稍微等待一些時候。"聽見這句話後,潘美偷看著曹彬微笑。宋太祖發覺後,於是責問他為什麼發笑,潘美不敢隱瞞,於是按實情回答。宋太祖也大笑起來,於是賜給曹彬錢二十萬。曹彬退朝後說:"人生何必作使相,好官也不過多得些錢罷了。"不久,任命他為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

平滅後蜀
乾德二年(964年)冬,攻伐後蜀,詔令任命劉光毅為歸州行營前軍副部署,曹彬為都監。峽中郡縣都被攻下,諸將都想屠城來逞其殺欲,只有曹彬下令收斂部下,所到各地都感悅聽命。宋太祖聽說,下詔褒獎他。平定兩川後,王全斌等人晝夜宴飲,不體恤軍士,部下漁奪百姓不停,蜀人深感痛苦。曹彬多次請求班師,王全斌等人不聽從。不久全師雄等人作亂,聚集軍隊十萬人,曹彬又與劉光毅在新繁大敗敵軍,最終平定蜀亂。當時諸將多取子女玉帛,曹彬行裝中只有圖書、衣服而已。回朝後,宋太祖都知道這些情況,把王全斌等人交給官吏治罪。認為曹彬清介廉謹,授任為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曹彬入宮朝見宋太祖,謝絕說:"征西將士都被治罪,我單獨受到賞賜,恐怕不能以示勸勉。"宋太祖說:"你立有大功,又不自我誇耀功勞,即使有點小錯,王仁贍等哪裡值得提呢?執行勸勉大臣效忠國家的常典,不必辭讓。"

征伐北漢
曹彬乾德六年(968年),朝廷派遣李繼勛、黨進率領軍隊征伐北漢,任命曹彬為前軍都監,在洞渦河大戰敵軍,斬敵二千多人,俘獲敵兵很多。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准備親征北漢,又任命他為前軍都監,率領軍隊先出發,駐扎在團柏谷,戰降賊將陳廷山。又在城南與敵人作戰,逼近濠橋,奪得戰馬一千多匹。宋太祖到來時,曹彬已在四面分設營寨,而自己主管北面。開寶六年(973年),進升檢校太傅。

人們常把「四收列國群王服」作為上聯,對應的下聯是:三築高城眾敵降。這里的「三築高城」指的是唐代張仁願築三受降城,以威鎮北敵。
「四收列國群王服,三築高城眾敵降。」出自李漁的《笠翁對韻》。

『叄』 有什麼與香有關的小故事

一、曹操贈香
香作為雅物、作為高級的饋贈禮品,用作特殊交流的語言,在春秋戰國時期文學作品中已多有描述。至魏晉時期贈香已形成一種風氣,各國朝貢,朋友酬答,文人述志、戀人定情亦以香為使。即使曹操與諸葛亮之間,也曾有一段贈香的佳話。
某日,曹操得到五斤上好的大食國雞舌香,心想道 「如此好香,惟大雅之人方可受之」,他想到了心中仰慕的孔明先生。可是,自己與他畢竟是掌握勢不兩立兩大陣營的主帥,但那隻是人各有志而已。曹操將雞舌香精心的包裝起來,並修書一封寫道「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即刻便遣使者把香送與千里之外的孔明軍中。孔明收到後十分高興,沉思良久自言道;孟德喻我應「明德惟馨。少造殺戮也。」遂修書一封曰:亮本南陽山民,能借馨育德,可與公共勉矣,復奉武夷千年高山岩茶以解勞頓。留下一段贈香還茶佳話。
二人是三國時期兩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戰場上不時進行著殊死的戰斗,但二人卻也都把對方視為可以神交的知音。因而,相互以雅物相贈就不足為奇了。
二、韓壽偷香
西晉權臣賈充,次女名賈午,聰明伶俐,賈充十分喜愛。賈充會客時,賈午常在一側偷窺。會客時賈充的幕僚韓壽常侍左右,韓壽瀟灑俊美令賈午心生愛慕。於是背著家人與韓壽互通音信,私定終身。
賈充家中有御賜西域奇香,這種香氣一旦染身,多日不散。一日賈午偷出一丸送給了韓壽佩與身上。使韓壽身上散發出奇異的香氣,別人聞到後非常驚異,也引起了賈充猜疑。這種香皇上只賞賜過他一人,自己又放於私密之處,別人無法觸及,韓壽這種普通人身上怎麼會有這種香氣呢?聯想到種種可疑之處,便開始調查此事,韓壽也只好以實相告,說出了他與賈午的相愛之情。故事的結局很圓滿,賈充也很欣賞韓壽,遂讓兩人成婚,成就了一段姻緣,韓壽偷香也成了典故。
如歐陽修詞曰:「江南蝶,斜日一雙雙;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韓壽愛偷香。」

『肆』 《儒道至聖》這首詩什麼意思什麼典故

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引自宋趙匡胤
這首詩僅存二句: 未離海底千專山暗,才到天屬中萬國明。
據宋陳師道《後山詩話》記載:五代十國時,南唐諸君、群臣等都擅長詩詞,具有文才,他們也常常以此為自豪,而瞧不起北方宋朝的君臣,認為宋人不過是只會耍槍弄棒的粗魯武夫而已。在與宋朝的接觸、談判中,也往往想以口舌之辯難倒對方,以求得外交上的勝利。當宋軍圍困金陵時,南唐派才士徐鉉與宋軍談判,目的是想以口舌解圍。徐鉉學識淵博,談鋒甚健。他見到趙匡胤時,極力誇耀南唐國主李煜的才藝,並說其《秋月》詩(今不傳)天下聞名。趙匡胤聽後大笑道:「這是寒士的詩,我是不念這樣的詩的。」徐鉉不服,請趙匡胤也作一首詩給他看看。這時,滿殿驚懼相視,趙匡胤卻從容吟出:「未離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萬國明」的詩句。據說,這是他年輕時自秦中歸途中,醉卧田間,見到月上中天時所作的詩。徐鉉聽完大驚,「殿上稱壽」。
第三句詩可參考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伍』 你知道這一典故所衍生出的一句成語嗎這個故事體現出了歐陽修的什麼

1、年少輕狂
蘇東坡少年時讀了一些書,因為聰慧,常得到師長贊揚。頗為自負地在自己房前前貼了一幅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蘇軾啊蘇軾,天下的字知多少?人間的書有幾何?中國上下數千年,多少個朝多少個代,有多少種古文字?縱橫數百萬平方公里,56個民族,又有多少種語言,多少種文字?試問「識遍天下字」的人,還敢以「識遍天下字」自居嗎?其母程氏(一說為一老者)回來後,批評了蘇軾,於是蘇軾把對聯改為「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用以自勉。
2、蘇軾「欺」師
蘇軾考進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段落如下: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當時的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他對蘇軾的文章十分贊賞,但是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堯有關系嗎?歐陽修自然也不明白這點,反復讀過後,便去問蘇軾,蘇軾說答案在《三國志·孔融傳》中,可是歐陽修將反反復復讀了很多遍後,依舊沒有發現出處,便又去問蘇軾。蘇軾只好老老實實答是自己的杜撰,歐陽修更不解,蘇軾便說《三國志·孔融傳》中言道孔融更曹操說商紂王將妲己賞了周公,曹操問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應該有。蘇軾便據此杜撰了這么一個故事,這使歐陽修更加贊賞蘇軾。
3、東坡肉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修蘇堤,興水利,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4、蘇軾退房
蘇軾居於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准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哭什麼,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百年了,被不孝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蘇軾當即焚燒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見宋 費袞《梁溪漫志》)
5、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地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地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地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准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並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台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6、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成語出人頭地的出處)!」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7、家庭聚會
蘇軾高中榜眼後,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游而聞名的蘇小妹一家齊聚在花園里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為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子由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雲:「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一隻蝴蝶已被捏死。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一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8、打餅祭佛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面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蘇軾拜完之後,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夥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9、吟詩賞月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 「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 「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於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10、東坡魚
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制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廚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知道又是來蹭飯揩油,於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麼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右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
11、水果和葯
蘇軾婚後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裡,僕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里(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葯)。」這句里含三種果名,一種葯名。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葯名)。」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線
蘇軾入獄後,神宗皇帝為了試探他有沒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個小太監裝成犯人入獄和東坡同睡。白天吃飯時,小太監用言語挑逗他,蘇軾牢飯吃得津津有味,答說:「任憑天公雷閃,我心巋然不動!」夜裡,他倒頭睡,小太監又撩撥道:「蘇學士睡這等床,豈不可嘆?」蘇軾不理不會,用鼾聲回答。小太監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說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險至極啊。只要蘇軾有一點牢騷和吃不香睡不穩的異樣舉動,危在旦夕。其實神宗皇帝也是糊塗人,派個太監去憑蘇軾的才智又怎麼可能瞧不出來呢?
13、涵養
朝廷保守派復辟後,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盤被廢。此時,同為保守派的蘇軾卻主張對新法不能全盤否定,應存良箅渣區別對待,因此與司馬光發生激烈沖突,再度被貶瓜州。蘇軾雖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聞得瓜州金山寺內有一法號為佛印的和尚名氣極大,蘇軾聽說後不服氣,就決定到山上會一會老和尚!在廟里,蘇軾從皇帝講到文武百官,從治理國家講到為人之道。和尚靜靜聽著,蘇軾見佛印一直一言不發就從心裡有點瞧不起他。心裡想:大家都說他有本事,原來草包一個,來這里是騙幾個香火錢的吧!話題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這時候佛印問道:「在先生眼裡老納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蘇軾正滿肚子鄙視,隨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裡看來是有本事,但那是因為他們淺薄,實際上你每天故弄玄虛,沒有真才實學,是個騙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應聲。蘇軾看到他這個樣子不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來,便乘興問道:「在你眼裡我蘇大學士又是一個什麼人呢?」「你是一個很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老納自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後,蘇軾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給小妹講了一遍,蘇小妹聽後笑得飯都噴出來了。蘇軾懵了忙問道:「小妹為何發笑?」「你貶低和尚他不僅沒生氣反而把你贊揚了一番,你說誰有修養?沒有學問哪來的修養?你還自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蘇軾聽後恍然大悟,從此與佛印大師成了莫逆之交。
14、「屍骨」未寒
一天,蘇軾和佛印乘船游覽瘦西湖,佛印大師突然拿出一把題有東坡居士詩詞的扇子,扔到河裡,並大聲道:「水流東坡詩(屍)!」當時蘇軾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著河岸上正有在啃骨頭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15、東坡吃草
閑來無事,蘇軾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大師,沒料到大師不在,一個小沙彌來開門。蘇軾傲聲道:「禿驢何在?!」。小沙彌淡定的一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
16、對聯退敵
北宋時期,宋人率招遼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卻引來一遼邦使者,出上聯要宋人答對:三光日月星 。如對出下聯則撤兵議和。此聯看似簡單,實不易對。出句的數字恰與後面的事物相符,而對句所選數字對應事物都會多於三或少於三。恰逢回京述職的蘇軾,大筆一揮,巧妙對上下聯:四詩風雅頌。該對聯妙在「四詩」只有「風雅頌」三個名稱,因為《詩經》中有「大雅」、「小雅」,合稱為「雅」。加之「國風」、「頌詩」共四部分,故《詩經》亦稱「四詩」。對句妙語天成,遼使佩服至極。
17、三人對必有我師
蘇軾與小妹、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小妹建議為中間加字成為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 , 淡月隱梅花。蘇軾則填: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 , 淡月失梅花。縱觀三人對聯,小妹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18、其人之計
蘇軾摯友佛印。雖是出家人,卻頓頓不避酒肉。這日,佛印煎了魚下酒,正巧蘇軾登門來訪。佛印急忙把魚藏在大磬(木魚)之下。蘇軾早已聞到魚香,進門不見,想起當日遭黃庭堅詐戲,心裡一轉計上心來,故意說道:「今日來向大師請教,向陽門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麼?」佛印對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舊句深感詫異,順口說出下句:積善人家慶有餘。蘇軾撫掌大笑:「既然磬(慶)里有魚(余),那就積點善,拿來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蘇軾約其弟蘇轍並佛印大師。三人結伴同游,佛印即興出句:無山得似巫山好。關鍵在「無」、「巫」諧音。蘇轍對上:何葉能如荷葉圓。蘇軾聽了,對弟弟說:以「何荷」對「無巫」的諧音,固然不錯,但改作這樣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與蘇轍聽了,表示贊同,以「水」對「山」,勝在對仗更加工穩。
20、聯氣小妹
久未與友謀面的蘇軾邀黃庭堅來家做客,小妹見兄長親自出門迎接,便出了個上句相戲,句雲:阿兄門外邀雙月。「雙月」合為「朋」字。蘇軾知小妹是和自己開玩笑,當即對道:小妹窗前捉半風。「半」對「雙」,「風」對「月」,甚為妥貼。有趣的是,「風」的繁體字「風」,半風即「虱」,意思是說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氣得扭頭就走。
21、皛飯與毳飯
蘇軾復官後,曾跟黃庭堅亂侃:「我在牢里時,每天吃的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世間美味不過如此!」。黃庭堅奇問什麼叫三白飯,蘇軾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米飯,這就是『三白』。」此事說過蘇軾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黃庭堅請帖,邀蘇軾去他家吃皛(xiǎo)飯。蘇軾欣然應約,並對夫人道:「黃庭堅乃當世學士,讀書甚多,他這皛飯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蘇軾到了地方發現桌上只有鹽、蘿卜、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被黃庭堅戲弄了。又過了幾天,黃庭堅也接到蘇軾請帖,邀他去吃毳(cuì)飯。黃庭堅知道蘇軾要報復,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麼,最終還是去了。蘇軾陪著黃庭堅從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黃庭堅餓得前胸貼後背。實在忍不住催問毳飯呢?蘇軾慢吞吞地答:「鹽也毛(mǎo,(冇,「沒有」的意思),蘿卜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其實你一直在享用著啊。」 黃庭堅驚愕之後,兩人同時大笑。
22、死了好
到了晚年,蘇軾臨死時,問環伺在床邊的幾個兒子問道:「你們說,死了好不好?!」小兒子神秘的搶答道:「一定很好。」蘇軾奇道:「你怎麼那麼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兒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還不都回來吧。千百年下來沒一個人回來,可見死了一定很好!」
23、蘇軾與高俅
《水滸傳》第二回講述太尉高俅的發跡史,說他原本是開封府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這人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頗能詩書詞賦。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在臨淮州住了幾年後,經人介紹,來到京城金梁橋下開生葯鋪的董將士家,董將士不想留他,於是轉薦他到「小蘇學士」處,「小蘇學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紹給了駙馬都尉王晉卿,此後結識了當時為太子的宋徽宗,由於踢得一腳好球,平步青雲,做了太尉。
讀者諸君大概不清楚這位「小蘇學士」究竟是何人,怎麼能有這么大的面子,把一個卑微小吏推薦給當朝駙馬爺。原來這位「小蘇學士」是《水滸》的作者筆下之誤,應該是鼎鼎大名的「大蘇學士」,就是人人熟知的東坡居士蘇軾。宋人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七對高俅的發跡言之較詳,我們再結合其他相關資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蘇東坡府中的小吏,蘇學士見高俅的文章頗具風采,故而很欣賞他。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蘇軾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將他舉薦給翰林學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屬僚本已不少,所以沒有接納,蘇軾又將高俅轉而薦於駙馬都尉王晉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端王。事有湊巧,一個月後,哲宗駕崩,端王即皇帝位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遷拜」,數年後官至節度使,漸升為樞密使相。「遍歷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職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其父高敦復升為節度使,兄高伸也借著高俅的勢焰,位居顯臣之列,其子弟皆為郎官,一門榮耀至極。
再說蘇軾由於朝廷內部黨爭,屢屢遭貶,元祐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後崩,哲宗親政。身為舊黨人物的蘇軾知道自己的政見為新政所不容,很識趣地自請外補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變得越來越壞,紹聖元年(1094年)閏四月,朝臣彈劾他在擔任翰林學士時所作的制詞中有譏謗先朝之語,被貶為英州(今廣東省英德市)知州,還沒到任,又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於惠州。這個所謂的「節度副使」,不過是皇帝給大臣留的一點面子,實際上他已是被監視居住的犯人了。這還不算,沒過多久,他被再貶為瓊州(今海南省瓊山縣)別駕,居住在昌化軍(今海南省儋縣西南),過著「非人所居,葯餌皆無有」的艱難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歸,不久死於常州。可以說,高俅飛黃騰達之日,正是蘇軾遭遇滅頂之災之時。此後二人之間尚有何聯系呢?《揮麈後錄》說:高俅始終對蘇軾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蘇學士獎拔之情,每當蘇軾的子孫親友來京師時,高俅都要親自撫問,贈以金銀財物,以周濟其貧。由此看來,蘇軾把高俅薦給王晉卿,並非是由於厭惡他輕薄浮浪,恰恰是出於對他才乾的欣賞。蘇軾一生磊落豪俠,對人從不設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閑錄》說:「蘇子瞻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嘗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子由(其弟蘇轍,人稱『小蘇學士』)晦默少許可,嘗戒子瞻擇友,子瞻曰:『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間的事往往就是這樣富於戲劇性,蘇軾和高俅在政治上見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徑庭,可以說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當蘇門子弟貧不能存的時候,恰恰是高俅反過來救了他們的命,使蘇軾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風,這或許正得益於蘇軾一生「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對誰都以誠相待,才使得政敵也為他的寬闊襟懷所感動。
這里順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護送徽宗南逃,到了臨淮突然發病,不得不返回京城。當時大奸臣童貫、梁師成等人都由於民憤極大而被朝廷誅殺,蔡京被流放。惟獨高俅免於此禍,後來病死於家中。這大概是由於他這一生對得起蘇學士,閻王老子沒有讓他做刀下之鬼。
24、進京趕考
傳說宋代蘇東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風浪,誤了開考的時辰。起初主考大人不準蘇東坡入場,後來聽了蘇的訴說,頓生惻隱之心,便口誦一聯讓他對,若對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試。主考官出的聯是:「一葉小舟,載著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顛八倒到九江,十分來遲。」蘇東坡不愧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應聲對出下聯:「十年寒窗,讀了九八卷詩書,趕過七六五個考場,四番三往到二門,一定要進。」出句用順序,對句用倒序。有情景,有過程,有經歷,曲折而不呆板,可視為巧對。
25、蘇東坡有泄題之嫌
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當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訪,兩人結為至交。後蘇東坡被召回京,仍與李方叔書信往來,親密如前。宋元祐中,蘇東坡奉命知貢舉,李方叔也參加了考試。史書上稱:李方叔落榜,後知情者去見蘇東坡,求他給個「人情」,但蘇東坡沒有答應,他在寫給李方叔的信中說:「君子之交,務相勉於道,不務相引於利也……」方叔讀後,深為感動,兩人的友誼更加深篤。
但近讀明朝胡儼所著《胡氏雜說》,卻有另一種說法。胡在書中說,蘇東坡頗為欣賞李方叔。考前某日,蘇東坡令其子蘇叔黨持一書簡給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僕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幾上。隨後不久,章惇之子章持和章援來訪,李方叔仍然未歸。章持、章援二人順手在茶幾上取簡拆閱,是《劉向優於揚雄論》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於是悄悄將此書簡帶了回去,仔細研讀。
不久,蘇東坡入幃命題,果然是《劉向優於揚雄論》。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嘆道:「蘇公知貢舉,而吾兒竟不第,命也。」蘇東坡初以為第一名必為李方叔。及至出幃,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為惋惜,還寄詩給李方叔,其中有詩句說:「平生浪說古戰場,遇鏡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雜說》附記雲:蘇東坡此詩「真跡今在南昌李士濂家,與徐鉉書稿及張即之手帖,共為一卷,字畫皆可愛也。」胡儼在明亦為名儒,頗有盛譽,不像胡說之人,只是他未說明故事自何而來。
蘇東坡若真的以考題暗示於所屬意者,應該構成「泄題罪」。幸虧章氏兄弟只想獲第,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蘇東坡手簡持出申告,追查起來,蘇東坡縱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干年。
26、不忍心拆散
相傳,蘇軾請鄰居吃飯。桌上有一盤油炸麻雀,一共4隻,客人毫不客氣的吃了3隻,還剩1隻。這時,鄰居對蘇軾說:「還剩1隻,你把它吃了吧!」蘇軾卻說:「我不忍心拆散它們,還是你吃了吧!」
27、蘇軾與面條
蘇軾被貶海南,弟弟蘇轍被貶雷州。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與藤州,驚喜之餘到路邊小店吃面條,蘇軾高曠豁達,處於憂郁的境遇卻能隨緣自適,轉眼之間,已將「粗惡不可食」的面條吃光,蘇轍卻只吃幾口就放下筷子嘆氣,蘇軾開玩笑逗他:「莫非你還想細細品味嗎?」
28、蘇軾和王安石的政見矛盾
王安石和蘇軾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歲考中進士,蘇軾小王安石16歲,23歲那年考中進士,兩人都被視為棟梁之才,而且皆以詩文名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兩人真正的交鋒是從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的。當時,蘇氏兄弟服完父喪回到京師,蘇軾被任命為直史館、權開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擔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變法新政,這樣,兩個大文豪同朝為官,爭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變不足畏」的勇氣銳意改革也是令人起敬的。但關鍵的問題是,在錯綜復雜的社會情況面前,在「以保守為天性,遵無動為大之教」(梁啟超語)的國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動作到底是激進好抑或是漸進好?王安石思想竣急,無論是起用新人,還是施行新法,都體現了大刀闊斧的超常風格。而蘇軾呢,他並非不主張變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罷了,因為「法相應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因此,兩個人的政見也就鑿枘難合了。朱熹評道:「熙寧變法,亦是勢當如此,凡荊公(王安石後封荊國公)所變更者,東坡亦欲為之。及見荊公做得紛擾狼狽,卻去攻他。」王安石惜蘇軾之才,曾三難蘇學士。

『陸』 李煜的軼事典故

李煜酷嗜浮屠,曾在宮中修建永慕宮,在林苑建靜德僧寺;又在鍾山設寺,並親筆題詞「報慈道場」,每日供應近千名僧侶,所需費用皆由朝廷所出。 據《十國春秋》記載,李煜曾於開寶二年(969年)普度僧侶,又於次年改寶公院為開善道場。可見,即使在南唐風雨飄搖、國庫空虛之際,李煜仍不遺餘力地建寺尊佛。
李煜信奉佛法,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至頗廢政事。 據野史記載,當時北朝(宋)曾暗中選拔能言善辯之人前往南唐,蠱惑後主。李煜不知,以為有佛出世,稱其為「小長老」,朝夕與之談論六根、四諦、因果報應之事。「小長老」勸說李煜廣建佛塔,又聚眾千人講佛論道,吃穿用度極為奢侈。宋軍兵圍金陵,李煜詔「小長老」商議據守之事,「小長老」遂「搖旗退敵」,宋兵竟果然退卻,後主大喜,命兵士誦《救苦觀音菩薩經》以解圍。至南唐將亡,李煜又詔「小長老」退敵,「小長老」託病不出。等到皇甫繼勛死後,李煜才明白被騙,就鴆殺了「小長老」。 李煜出生南唐深宮,自幼受皇宮親眷、宮人愛寵,因而尚奢侈、好聲色。 李煜曾用嵌有金線的紅絲羅帳裝飾牆壁,以玳瑁為釘;又用綠寶石鑲嵌窗格,以紅羅朱紗糊在窗上;屋外則廣植梅花,於花間設置彩畫小木亭,僅容二座,李煜就和愛姬周氏賞花對飲。 每逢春盛花開,就以隔筒為花器插花,置於梁棟、窗戶、牆壁和台階上,號為「錦洞天」。 每年七夕生日時,李煜必命人用紅、白色絲羅百餘匹,作月宮天河之狀,整夜吟唱作樂,天明才撤去。
李煜前期的詩詞作品,一首首都是詞風瑰麗、旖旎柔情,盡述宮闈之樂、閨房之趣。如《木蘭花·曉妝初了明肌雪》一詞,嬪妃宮女滿宮殿、晚間歌舞魚貫列,飲酒聽歌、月夜踏馬,一派歌舞昇平,可以說是他為帝時縱情聲色的真實寫照。 李煜在位期間,雖後宮嬪妃甚多,但卻對兩位皇後用情極深。大周後,名娥皇,精通書史,善音律,尤工琵琶,李煜作《念家山》,大周後便彈奏詞調、作《邀醉舞》。李煜曾為她創作多首詩詞,記述香閨韻事、兒女柔情,表達迷戀周後之情。大周後生病時,後主朝夕視食,葯非親嘗不進,衣不解帶者累夕。及其去世,後主又《昭惠周後誄》、《挽辭》,抒發對大周後深摯情意以及深哀巨痛的心情。
大周後去世後,李煜又娶了周後之妹小周後為皇後。南唐亡國後,李煜與小周後一同被俘入北宋汴京,攜手度過三年「日夕以淚洗面」的囚禁生活,受盡屈辱。李煜客死他鄉後,小周後悲痛欲絕,不久也隨之而去。 李煜的結局,宋人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元代撰修的《宋史》和明人柯維騏的《宋史新編》等史籍都未明說李煜被毒死之事,清人畢沅在《續資治通鑒》中曾考異說:「李後主之卒,它書多言賜鴆非善終」。其中,賜鴆說記載最詳細具體的是宋人王銍的《默記》,後主死於牽機葯之說便是來自此書。
據《默記》載,李煜入宋後,宋太宗曾派徐鉉拜見李煜,李煜對亡國頗有恨意,以至「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太宗聞言不悅。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節,後主42歲生日,便在住所聚會後妃,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懷念故國,並命南唐故妓詠唱,宋太宗聽到後非常憤怒,諸罪並罰,遂賜牽機葯鴆殺李煜。 牽機葯,據說為中葯馬錢子,性寒、味苦,對中樞神經系統親和力強,李煜因酒後服葯,酒助葯性,引起全身性抽搐,最後頭部與足部相接而死,狀似牽機。

『柒』 小周後的軼聞典故

小周後擅音律、好焚香,曾自製焚香器具,又派宮女專門負責焚香之事,稱為「主香宮女」。白天時,垂簾焚香,滿殿氤氳,小周後端坐其中,如墜雲霧;安寢時,就用鵝梨蒸沉香,置於帳中,香氣散發出來,沁人肺腑,號為「帳中香」,
小周後與後主日夕研究,將茶乳做片,制出各種香茗,烹煮起來,清芬撲鼻。李煜將外夷所出產的芳香食品匯集起來,或烹為餚饌,或製成餅餌,或煎做羹湯,皆芬芳襲人、入口清香。李煜對於每種餚饌,親自題名,刊入食譜。命御廚師將新制食品配合齊全,備下盛筵,召宗室大臣入宮赴筵,名叫「內香筵」。 據史料記載,周娥皇的病情惡化與其妹(小周後)的宮闈秘事有關。小周後是周宗的次女,周娥皇生病後,小周後以探病之名常入宮中。小周後容貌美麗,神彩端靜,警敏有才思,後主愛慕她的美貌,就暗中納為姬妾。娥皇發現後,非常憤恨,面壁而卧,至死不回頭看小周後一眼。此說在馬令《南唐書》和龍袞《江南野史》均有詳細記載,陸游在《南唐書》亦作為逸事收錄。
馬令還進一步考證,認為李煜詞「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綉鞋」(《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即為描繪與小周後的幽會之作。 明人陳耀文編輯《花草粹編》時,據馬令之說,將李煜的三首《菩薩蠻》添加題目「與周後妹」;清人沈雄編寫《古今詞話》時,亦說:「昭惠感疾,周後常留禁中,故有'來便諧衷素','教君恣意憐'之語。」 有野史認為,宋太宗趙光義曾強幸小周後,小周後回去後大罵李煜,此說在民間流傳甚廣。北宋王銍在《默記》中最早提及此事,後被宋人葉夢得《避暑漫抄》、元人宋無《啽囈集》、明人毛先舒《南唐拾遺記》和清潘永因《宋稗類鈔》等照搬引用。
註:王銍《默記》原文雲:龍袞《江南錄》有一本刪潤稍有倫貫者雲:李國主小周後隨後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一入輒數日而出,必大泣罵後主,聲聞於外,多宛轉避之。
據《宋史·藝文志》有「徐鉉、湯悅《江南錄》十卷 、龍袞《江南野史》二十卷」 ,《江南錄》並非龍袞著寫,且王銍所引為「刪潤稍有倫貫者」(即有刪改潤色的版本)。鄭文寶曾親事後主,他認為《江南錄》一書「事多遺落、無年可編,筆削之際、不無高下,當時好事者往往少之」 ,在其所撰《江表志》、《南唐近事》二書中亦找不到「周後罵後主」的只言片語。 至於《江南錄》原書,因早已散佚,遂無從查證。
1、第一種可能,王銍所引《江南錄》,為徐鉉、湯悅版本。徐鉉和湯悅均為南唐舊臣,據《宋史》載,《江南錄》原書名《江表事跡》,系趙光義下詔編修,即所謂「官方史書」,且史載徐鉉忠臣李煜,其奉詔所撰《吳王隴西公墓誌銘》,對李煜為人贊賞有加,以常理推斷,趙光義強幸小周後之事,斷然不會出自此書。
2、另一種可能,王銍所引《江南錄》,實為龍袞《江南野史》之誤。《江南野史》卷三有小周後入宮爭寵逸事,但並無趙光義強幸小周後的任何記載。值得注意的是,《江南野史》有語雲「初從謙奉使宮口,質而不返其妃每哭詣,後主無以計,每聞使至,必避之而已」 ,此句與《默記》所載極為相似,或為王銍所引之本源。
後人據此創作有《熙陵幸小周後圖》,明人沈德符曾言見過此畫,並說「此圖後題跋頗多」 ;姚士粦亦說曾見過此畫的粉本(記為《宋太宗強幸小周後》)。 但所謂「太宗強幸小周後」,只見於少部分野史,於正史並無明確記載,故此畫更不足為訓。

『捌』 「徐鉉不負李後主」一句是什麼意思

樓上的來已經詳細的描述了徐鉉的自生平。我不知道這句話來自於哪裡是誰說出來,但是知道其中的典故希望對你有幫助。宋軍圍困金陵,李煜派徐鉉請求宋軍退兵。當時李煜的部將朱令贇率領十多萬士兵從上江(長江上游地區)來救援,李煜因為徐鉉已經確定前往,想要阻止朱令贇讓他不要東下(向東進軍)。徐鉉說:「這次前往不一定能夠保證解救危難,江南所依靠的是援兵,為什麼要讓他停止呢?」李煜說:「剛求和解卻又要決戰,難道對你有好處嗎?」徐鉉說:「要以國家安危為大計,難道能顧慮(顧及)一個使者的安危嗎?可以置之度外(不必考慮)。李煜哭著送他出發。等到了宋營,徐鉉雖然不能讓宋退兵,但入見辭歸,受到的禮遇都跟平時一樣。到跟隨李煜朝見宋太祖,太祖斥責徐鉉,十分嚴厲。徐鉉回答說:」我是江南大臣,國家滅亡按罪該死,不應當考慮其他。」太祖感嘆地說:「真是忠臣啊!侍奉我要同侍奉李氏一樣。」任命做太子率更令。

『玖』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典故

《類說》卷五三引宋楊億《談苑》:"開寶中王師圍金陵,李後主遣徐鉉入朝,對於便殿,■述江南事大之禮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謁,非敢拒詔。太祖曰:'不須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即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他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先後攻滅了荊南、湖南、後蜀等國。974年,他召南唐後主李煜到汴京朝見。李煜擔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鉉到汴京求和。宋太祖直截了當地說:"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因用以為典,常喻自己的勢力范圍或利益不容別人侵佔。 鼾,也寫作"酣"。

拓展資料: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成語。【釋 義】自己的床鋪邊,怎麼能讓別人呼呼睡大覺?比喻不許別人侵入自己的利益范圍。

【讀 音】wò tà zhī cè,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

宋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太祖開寶八年》:"上怒,因按劍謂鉉曰:'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鉉皇恐而退。"

可用於對自己行為的評價,多見於對反面人物的描寫:

1、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宋太祖之語;一統之世真是胡越一家,唐太祖之時。"

2、這里歷來是我們的地盤,這~,一定要好好給他們點顏色看看!

『拾』 與王安石和趙匡胤有關的典故

王安石
拗相公
明末馮夢龍纂輯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飲恨半山堂》,寫王安石[1] 變法失敗的事。王安石告老還鄉時,沿途所見所聞,都是百姓對變法的不滿和怨憤,因之抑鬱、悔恨而逝。文中寫道:「因他性子執拗,佛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為『拗相公』。」

三不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話並不是王安石所說,卻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將它歸到王安石名下。「天變不足畏」指的是對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祖宗不足法」是指對前人制定的法規制度不應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後世對這三句話多加褒獎,認為它表達了一位改革家無所畏懼的精神態度。王安石正是以這種精神毅力來頂住一切壓力、排除一切阻力,堅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樸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會用盛宴招待他。過了中午,他覺得很餓,可是又不敢就這樣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餚都沒准備。蕭公子心裡覺得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上飯後,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餅拿過來吃了,那個蕭公子很慚愧地告辭了。

不邇聲色
王安石任知制誥時,王安石的妻子吳氏,給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問:「你是誰?」女子說自己是「家欠官債、被迫賣身」而來。王安石聽罷,不僅沒收她為妾,還送錢給她,幫助她還清官債,使其夫婦破鏡重圓。
有人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她丈夫喜歡吃鹿肉絲。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了。夫人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麼地方?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一下,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結果,人們才發現,王安石只吃離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擺著鹿肉絲,他竟完全不知道。

千錘百煉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第三句最初寫作「春風又到江南岸」,覺得不好,後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然後又改為「滿」字,換了十多個字,最後才確定為「綠」字: 「春風又綠江南岸」。

囚首喪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儀表,衣裳骯臟,須發紛亂,儀表邋遢,王安石的這些惡習眾所周知。蘇洵曾經描述王安石說:「衣臣虜之衣,食犬憊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
慶歷五年(1045年)三月,韓琦任揚州知府,王安石為簽判,成了韓琦的幕僚。王安石經常通宵達旦地讀書,因此當差的時候時多來不及洗漱裝扮。韓琦以為王安石夜夜尋歡作樂,就勸他不可荒廢讀書。王安石也不辯解,只是說韓公不能知我,後來韓琦才發現王安石非常有才華。

酒色財氣
相傳蘇軾有一日於京都相國寺和佛印和尚對飲。酒意正濃,佛印和尚便揮毫題寫了一首「酒色財氣詩」來:
酒色財氣四堵牆,
人人都往牆里藏。
誰能跳出牆垛外,
不活百歲壽也長。
蘇軾看著別有情趣的「酒色財氣詩」即度和道:
飲酒不醉最為高,
見色不迷是英豪。
世財不義切莫取,
和氣忍讓氣自消。
後來宋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一同游相國寺,看到牆上的「酒色財氣詩」頗感新鮮。神宗要王安石和一絕,王安石稍加思忖,便吟成一首詩。這首詩把人們恐懼「酒色財氣」與國民生計聯系起來,給「酒色財氣詩」添上了積極向上的色彩。
> 世上無酒不成禮,
人間無色路人稀。
民為財富才發奮,
國有朝氣方生機。
王安石不愧為推行新法有獨創的宰相,一絕「酒色財氣詩」引來了神宗皇帝的詩興。當即,神宗皇帝吟道:
酒助禮樂社稷康,
色育生靈重綱常。
財足糧豐國家盛,
氣凝大宋如朝陽。

千里送京娘
宋太祖趙匡胤年少時,正處於五代十國,天下大亂,他就有一個拯救的心,年少輕狂的趙匡胤因得罪朝廷而闖盪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曾經路過華山,從一群強盜手裡救下苦命女子趙京娘,匡胤與京娘結為兄妹並獨行千里護送京娘回家。
京娘姓趙,山西永濟人,年方十七,隨父去曲陽燒香還願遭劫,幸遇趙匡胤拔刀相救,千里送其回家,一路上趙匡胤對京娘體貼關懷。途徑武安門道川,京娘晨起,臨淵梳妝,向匡胤訴說愛

匡胤千里送京娘 (9張)
慕之情。趙匡胤躊躇滿志,婉言回絕。是時,一輪朝陽噴薄欲出,趙匡胤作《詠日》題於壁:「欲出未出光辣撻,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殘星趕卻月」。

另據馮夢龍《警世通言》記載,趙匡胤千里送京娘,京娘願以終身相托,然而趙曰:「賢妹非是俺膠柱鼓瑟,本為義氣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與那個響馬何異?況施恩圖報非君子所為」。京娘道:「恩兄高見,妾今生不能補報大德,死當銜環結草。」京娘投湖自盡(又說因受到兄嫂猜疑而自盡),匡胤在悔恨交加中投軍去,後來登基,追封京娘為貞義夫人。

遭姐追打
柴宗訓年幼即位,趙匡胤英明而有度量,將士們都很服氣他。周軍將要北上作戰,京城裡流言紛紛,說:「出征的時候,要立點檢做皇帝。」有的富人舉家逃跑,但唯獨宮中不知道這件事。趙匡胤害怕,就跑回家偷偷跟家裡人商量:「這可怎麼辦?」他的姐姐正在廚房,聽了面如鐵色,舉起擀麵杖追著趙匡胤打:「大丈夫遇事不能自己做主,跑回家嚇唬女人算什麼本事?」趙匡胤沉默不語。[45]

喜愛讀書
趙匡胤雖是武將出身,卻很喜愛讀書,常手不釋卷。他跟從柴榮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時,有人向柴榮告密說,他用幾輛車運載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財寶。世宗派人去檢查;車中卻只有幾千卷書籍。柴榮問他:「你是武將,要書有什麼用!」趙匡胤回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只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
《蹴踘圖軸》
趙匡胤稱帝後,也很尊重和重用讀書人。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疑難問題,問宰相趙普,趙普回答不出。再問讀書人,學士陶谷、竇儀准確地回答出了,趙匡胤深有體會地說:「宰相須用讀書人!」對於讀書不多的文臣武將,趙匡胤也總是鼓勵他們要多讀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趙普正是在他的鼓勵下才變得手不釋卷的。趙匡胤用人不問資歷。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選拔有才能而缺少資歷的人擔當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隨時留心內外百官,見誰有什麼長處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記在本子上。每當官位出缺,他就翻閱本子,選用適當的人去擔任。這又使臣下都致力於提高自己。趙匡胤頗有膽略。在他稱帝之初,節度使的勢力很盛,驕橫難制。有一天,趙匡胤將他們召來,授給他們每人一把佩劍,一副強弓,一匹駿馬,然後他也單身上馬,不帶衛士,和這些節度使一起馳出皇宮。到了固子門的樹林之中,又與他們一起下馬飲酒。飲了幾杯酒以後,趙匡胤突然對他們說:「這里僻靜無人,你們之中誰想當皇帝的,可以殺了我,然後去登基。」這些節度使都被他的這種氣概鎮住了,一個個拜伏在地,戰栗不止,連稱「不敢,不敢」。趙匡胤再三詢問,他們嚇得只是埋頭不語。趙匡胤就訓斥他們說:「你們既然要我做天子,就應當各盡臣下的職責,今後不準再驕橫不法,目無天子!」節度使們都三呼萬歲,表示順從。[47]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禁軍軍將也黃袍加身,使類似澶州兵變和陳橋兵變的歷史劇重演,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趙匡胤與漢高祖、明太祖大殺功臣之舉相較,被視為寬和的典範。
趙匡胤有一天召趙普問道:「從唐朝末世以來數十年,皇帝已經換了八個家族了,戰爭頻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國家長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趙普回答:「陛下講了這事,是天地人神之福啊。造成天下的混亂,非別的原因,就是藩鎮的權力太大,君弱而臣強罷了。今日如想要解決這樣的情況,唯有削弱藩鎮的權力,限制他們的財政,將他們的精銳的軍隊沒收,這樣天下就會和平了。」[48]
杯酒釋兵權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趙匡胤在退朝後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諸高級將領飲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對軍將們說:「我若沒有諸位,也當不了皇帝。雖然我貴為天子,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當了皇帝之後,我終日沒有好好睡過。」此話令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敢再有異心?」趙匡胤說道:「誰不想要富貴?有朝一日,有人以黃袍披在你身上,擁戴你當皇帝。縱使你不想造反,還由得著你們嗎?」[49]
石守信等將領跪下磕頭,哭著說:「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該怎麼處理,還請陛下可憐我們,指示一條生路。」 趙匡胤借機表達了自己讓他們放棄兵權的想法,建議「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累積一些金錢,買一些房產,傳給後代子孫,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君臣之間沒有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大臣們答謝說:「陛下能想到我們這事,對我們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第二天,各位軍將就稱病,請求辭職,趙匡胤一一敕准,並且給予他們優厚的退休金。[50]

雪夜訪趙普
一個大雪天的夜晚,趙普正在家中讀書,忽報有客人來訪。
《雪夜訪普圖》
趙普十分驚疑,只好出門迎接只見三個人立於風雪中之。為首一人,除下頭上斗笠,赫然乃是皇帝趙匡胤。 趙普燃炭燒肉置酒以進,趙匡胤呼趙普妻為嫂,君臣甚為相得.談話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漢的問題.趙普認為:太原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我獨當之,不如等待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將安逃乎!趙匡胤表示深合心意。[52]

巧對徐鉉
趙匡胤出兵討伐南唐,南唐大臣徐鉉對他說:「李煜沒有罪,陛下師出無名。李煜和陛下,就好比地和天,兒子和父親一樣。天蓋地,父親庇佑兒子。」趙匡胤不以為然說:「既然是父子,為什麼兩處吃飯。」[53]

寬厚待人
趙匡胤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王著,原先是後周世宗柴榮信任的臣子,由於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喧嘩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宋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後面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宋太祖說:「他喝醉了。世宗在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讓他去吧。」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回師進入開封皇宮時,見宮妃抱著一個嬰兒,就問是誰的兒子。回答說是周世宗子。當時,范質、趙普、潘美都在一旁,趙匡胤問他們怎麼處理。趙普等回答說:「應該除去,以免後患。」趙匡胤說:「我接人之位,再要殺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這嬰兒送給潘美撫養,以後也沒再問起過此事,潘美也一直沒有向趙匡胤提起這嬰兒。這嬰兒成人後,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還有一次,趙匡胤乘駕出宮。經過大溪橋時,突然飛來一支冷箭,射中黃龍旗。禁衛軍都大驚失色,趙匡胤卻拍著胸膛說:「謝謝他教我箭法。」不準禁衛去搜捕射箭者,以後果然也就沒事了。
陳橋驛在陳橋和封丘(均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處)之間。趙匡胤兵變時,陳橋守門官閉門防守,不放趙匡胤軍通過。趙匡胤只得轉道封丘,封丘守門官馬上開門放行。趙匡胤即帝位後,反而晉升了陳橋守門官的官職,稱贊他忠於職守,並斥責封丘守門官臨危失職,將他斬首。
趙匡胤喜歡在後園彈鳥雀。一次,一個臣子聲稱有緊急國事求見,趙匡胤馬上接見了他。趙匡胤一看奏章,不過是很平常的小事,甚為生氣,責問他為什麼要說謊。臣子回答說:「臣以為再小的事也比彈鳥雀要緊。」趙匡胤怒用斧子柄擊他的嘴,打落了他的兩顆牙齒。臣子沒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齒置於懷中。趙匡胤怒問道:「你拾起牙齒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說:「臣無權告陛下,自有史官會將今天的事記載下來。」趙匡胤一聽,頓然氣消,知道他是個忠臣,命令賜賞他,以示褒揚。[54]

武學宗師
太祖長拳應源於趙匡胤祖訓練士卒的遺法真傳,綜合士卒在戰場上真拼實殺的格鬥經驗編製成三十二勢長拳。趙匡胤登基後成為一代帝王,昔日士卒猶覺此拳的珍貴,乃名之為「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自古太祖長拳以實戰性著稱於世,號稱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寺也對太祖長拳另眼相看,公開承認太祖長拳為少林武功最大的別枝,由此可見太祖長拳在中國武術大家族中非凡的地位。中國流傳至今的武術中,以太祖長拳命名的拳系流派,從山東,河北滄州,河南嵩山,雲南,福建、台灣,由南到北不在暇而。就連《四川武術大全》中記載的趙門也是假託趙匡胤而得名,故稱趙門。
趙匡胤對中國武術的另一大貢獻就是以他命名,其首創的,伴隨他打遍天下,開山立國的「太祖盤龍棍」。太祖盤龍棍亦稱哨子棍,以其結構獨特,簡練實用難防,演練威猛霸氣聞名。其練法至今仍然為各大門派密珍保留,鮮有得見真容。[55]

誓碑遺訓
趙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說為鐵塊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言,宋朝歷任皇帝在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不過,這份遺訓至為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後來金朝打敗宋朝,佔領皇宮時,才發現這份文件的存在。遺訓記載的內容有下列三點: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並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著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回到中央這兩點就可以證明。趙匡胤溫厚的個性透過這個石碑遺訓,表現在整個宋王朝的政治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