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古代茶典故

古代茶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11 17:19:06

1. 茶葉的一些典故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葯學專著,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於西漢年間。這部書以版傳說的權形式,搜集自遠古以來,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葯物知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據考證: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說,遠在上古時代,傳說中的炎帝,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內多次中毒。但由於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是傳說,帶有明顯的誇張成份,但也可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葯用開始的。

2. 我想知道有關茶的典故誰能幫幫我,謝謝

茶原為中國南方的嘉木,茶葉作為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它是古代中國南方人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三皇五帝時代的神農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傳,黃帝則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茶屬於山茶科,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植株高達1-6米。茶樹喜歡濕潤的氣候,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有廣泛栽培。茶樹葉子製成茶葉,泡水後使用,有強心、利尿的功效。茶樹種植3年就可以采葉子。一般清明前後採摘長出4-5個葉的嫩芽,用這種嫩芽製作的茶葉質量非常好,屬於茶中的珍品。
茶葉的種類
綠茶
綠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網路的熱鍋里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這是中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乾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青綠茶。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太平猴魁茶、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屯溪綠茶、廬山雲霧、蒙頂茶、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盪毛峰茶、華頂雲霧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日照綠茶、嶗山綠茶、霄坑毛峰、貴定雪芽。
紅茶
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正山小種。
青茶
又稱烏龍茶,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復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功夫茶。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名貴品種有:北苑御茶、矮腳烏龍、武夷岩茶、鐵觀音、鳳凰單叢、台灣烏龍茶。
黃茶
黃茶的製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
黑茶
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名貴品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著名的雲南普洱茶曾被歸為黑茶。歷史上確有把普洱茶歸為黑茶類。同時,安徽農業大學的陳椽教授的《制茶學》一書中也作此分類。 但是,業內對此存在異議,主要是其工藝和黑茶有異。特別是近年,爭議更大,直到2006年出台的雲南省地方行業標准里,把普洱茶定義為雲南一定區域內大葉種茶製成的緊壓茶及散茶,算是在業內達成共識,即普洱茶是一種特種茶,不屬於任何一種茶類。至今年7月份,普洱茶地理標識下來後,這種說法就更加有根據了。另外,在國家進出口商品目錄中也是將它放在特種茶類里的。 綜上,普洱茶不屬於黑茶,亦不屬於任何一種茶類,是一種特種茶。
白茶
白茶則基本上就是靠日曬製成的,是中國的特產。白茶和黃茶的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干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甌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名貴品種有:白豪銀針茶、白牡丹茶。

1、烏龍茶的典故
之一:在安溪的深山老林里,有個獵手叫胡良,有一次在打獵時經過野生茶樹林,順手摘了一把茶葉放在背簍里遮蓋獵物。經過一天的奔波後回到家裡,放下東西准備做晚飯,忽然聞到一陣香味,一找,才發現是從背簍里飄出來的,原來是那裡面的茶葉發出的,用來泡水,喝了後口舌生津,喉底回甘。胡良心想:「這可是仙樹啊!」他立刻又跑到山中摘了一 大捆枝葉回來,可是沖泡以後,卻苦澀難咽。胡良想了半天,才悟出道理,上次是茶樹枝 裝在背簍中在陽光下顛簸了一整天,茶葉在簍中翻動、揉擦,和剛摘下的青葉不一樣。於是,經過不斷的試驗,胡良終於摸索出晾曬、揉青、烘焙等一整套制茶工夫。制茶技術傳開後,胡良的名字也為人傳誦,將他所製造的茶葉稱為「胡良茶」,因安溪方言「胡良」兩字的語音與「烏龍」相近,後來就將這種製造方法生產的茶葉稱作「烏龍茶」了。

之二:明末清初,在安溪西坪堯陽南岩頂上住著一位從官場引退的將軍。單名叫「龍」,因長期打獵風吹日曬,長得黝黑,人們就稱他為烏龍將軍。有一天他扛上獵槍背上竹簍上山採茶,當他采完茶葉正要下山時,突然有隻山獐跑過,他立刻端槍射擊。山獐負傷奔逃,烏龍就緊追不舍,終於將它逮住扛回家。一家人忙著宰殺山獐晶飽嘗美味,竟把制茶的事忘了。等第二天才來炒制茶葉,這時的茶葉已經枯萎,葉片周緣呈現血絲般的紅邊。但是捧在手裡發出一股奇異的香味。烘製後的茶葉,芳香撲鼻,沖泡後更是甘甜可口,齒頰留芳。烏龍就有意識將剛采來的茶樹青葉放在籃里搖盪,直搖到葉子萎凋,葉邊微紅為止,再進行烘焙炒制,結果和以前一樣。消息傳出人們竟相到烏龍家喝香茶;後來烏龍把技術秘密公開,讓大家都來生產。鄉親們就將這種方法製作出來的茶葉叫做「烏龍茶」。

2、鐵觀音的典故
魏說:相傳福建安溪縣西坪鄉的上堯松林頭,有一個茶農叫魏蔭,家裡供奉這一尊觀音菩薩,每天早晚都要沖泡三杯清茶禮敬座前,十分誠心。有一天晚上,魏蔭夢見觀音金身出現在屋後的山崖上,他雙手合十向山崖跪拜,就在那崖石中間發現了一株奇異的茶樹。噴發出蘭花香味。魏蔭正想上前探個究竟,卻被狗吠聲驚醒了。第二天清早他就扛著鋤頭上山,果然在石崖縫中有一株破土而出的茶樹,與夢中相似。他順手摘了幾十片茶葉回家烘製,沖泡之後有股奇香,喝了喉底回甘,精神大振。魏蔭如獲至寶,於是天天上山澆灌,精心培護,又將小茶樹移到家中,分種在幾口破鐵鍋里。他適時採制,果然品質特好,用以招待客人,個個贊不絕口。一天,一位私塾老師問他這是何種名茶。魏蔭如實上告,並說茶樹是在山崖上發現的,那山崖威武像個羅漢,後又移植在鐵鍋里,想給它取名「鐵羅漢」。私塾老師搖頭說:「有的羅漢猙獰嚇人,讓人聯想起來不好。既然是觀音托夢得來,不如稱『鐵觀音』更雅。」魏蔭連聲叫好,於是「鐵觀音」就此傳開了。
王說:西坪堯陽有一位文士叫王仕讓,平生喜歡收集奇花異草,家鄉的書軒辟有一個花圃。有一天王仕讓回鄉度假,在一片荒園的層石間發現一株形態獨特的茶樹,香氣撲鼻,立即採掘移種在書軒苗圃里,經過細心照顧,生長得枝葉繁茂。到了春天採摘之後,精心製作,果然形狀獨特,氣味芬芳。假滿到職,就送了一些給禮部侍郎方苞。方苞又將它進貢給乾隆皇帝。乾隆是個品茶行家,品嘗後稱贊為「佳品」。立即召見王仕讓,詢問由來。王仕讓將經過稟述一番,並說尚未取名。乾隆掂量一下茶葉,覺得它貌似觀音重如鐵,產地在南岩,便賜名為「南岩鐵觀音」。後來茶樹廣植安溪全縣,人們便稱它為「安溪鐵觀音」了。

3、大紅袍的典故
很久以前,武夷山深谷中有座小廟,住著一位老和尚,發現一條蟒蛇偷吃母雞下的蛋,就以塗上雄黃的卵石混在雞蛋中讓蟒蛇吞吃,蟒蛇吞吃之後滿地打滾,不料卻突然躍起咬了幾片茶樹葉吞下,不久竟然沒事後揚長而去。老和尚便知道這茶樹葉子能夠解毒,就用它來給人治病,很快就遠近聞名了。有一次,皇帝南巡到武夷山區,突然病倒了,連御醫也束手無策。聽說老和尚醫道高明,便來求醫。老和尚只有用那茶樹葉子熬湯給皇帝喝,居然葯到病除。皇帝親到那顆樹前,見夕陽下有一線山泉像銀絲般直噴到樹上,蔚為奇觀。便說:「朕念你救駕有功,先賜你紅袍,待回宮後再下旨封誥。」說罷脫下身上的大紅龍袍披在茶樹上,還題寫了「救駕有功」四字扁額。老和尚見狀脫口而出「大紅袍」,皇帝笑說:「這茶樹就叫大紅袍吧。」後來一位姓吳的知縣還在茶樹旁的山崖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這棵茶樹就叫「大紅袍」了。它每年只可採制一斤左右的茶葉,故非常珍貴難得。

4、十八棵龍井御茶樹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獅峰山下胡公廟前,觀看鄉女採茶,不禁也跟著學著采。忽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驚,隨手將茶葉放人口袋,匆匆回京。太後原無大病,只是肝火太旺,雙眼紅腫,見皇兒回來,心裡高興,忽聞陣陣清香,便問是何物。乾隆伸手一摸,原來是採摘的茶葉已經乾燥,散發出濃郁的香氣。於是沏泡了一杯請太後品嘗,果然清香撲鼻,喝了幾口頓覺雙眼舒適,連喝幾杯,紅腫也消退了,勝似靈丹妙葯。乾隆一高興,立即傳旨逢獅峰山下胡公廟前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年年採制,專供太後享用。如今,十八棵御茶樹已成為西湖旅遊勝境之一。

5、西湖龍井茶
傳說在宋代時,有一個叫「龍井」的小村,村裡住首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太太,老太太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她栽種的十八棵茶樹。有一年,因茶葉質量不好,賣不出去,老太太幾乎斷炊。一天,一個老叟走進來,他在院子轉了轉,說要用五兩銀買下放地牆旮旯的破石臼。這破石臼扔在那裡多年了,老太太正愁沒錢,便爽快地答應了。老頭十分高興,告訴老太太別讓其他人動,一會兒派人來抬。老太太想,這輕易地就能得5兩銀子,總得讓人家把石臼乾乾凈凈地抬走。於是她便把石臼上的塵土、腐葉等掃掉,堆了一堆,放哪兒呢?乾脆埋在茶樹下邊吧。過了一會,老頭還真帶著幾個膀大腰圓的小夥子來,一看乾乾凈凈的石臼,忙問石臼的雜物哪去了。老太太如實相告,哪知老頭懊惱地一跺腳:「我花了五兩銀子,買的就是那些垃圾呀!」說完揚長而去。老太太眼看著白花花的銀子從手邊溜走,心進而著實憋悶。可沒過幾天,奇跡發生了:那十八棵茶樹新枝嫩芽一齊湧出,茶葉又細又潤,沏出的茶清香怡人。
十八棵茶樹返老還童的消息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西子湖畔,許多鄉親來購買茶籽。漸漸地,龍井茶便在西子湖畔種植開來,「西湖龍井」也因此得名。

6、黃山毛峰由來傳說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盪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7、洞庭碧螺春
相傳在一千多年前,太湖西山住著一位美麗的碧螺姑娘,她的歌聲被湖裡的一條惡龍聽見了。惡龍見碧螺的容貌象鮮花一樣姣美,便揚言要娶她為妻,否則就興風作浪,讓百姓不得安寧。碧螺早已與太湖山年輕英俊的漁民阿祥立下海誓山盟。阿祥決心為民除害,他來到湖向惡龍宣戰。整整大戰了七天七夜,太湖地區颳了七天七夜的大風,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直到第八天才風平良靜。大家跑到湖邊一看,水中漂著惡龍的屍體,阿祥也因傷重死在岸邊。鄉親們把阿祥葬在東山腳下。碧螺姑娘痛不欲生。她在阿祥的墳前種下一顆茶樹,一邊流淚一邊唱歌,就這樣,碧螺唱了七天七夜,終因悲傷過度隨心上人而去。
第二年春天,碧螺姑娘栽下的茶樹長出了碧綠的茶葉,用這種茶葉沏出的茶明潔碧綠,清香無比。鄉親們就稱這種茶為「碧螺春」。

3. 有沒有關於茶的典故

武夷山岩茶__大紅袍的傳說武夷山岩茶「大紅袍」,在中國古代只有皇帝才可享用 武夷山是烏龍茶故鄉,而九龍窠的絕品茶--大紅袍,則是頂著光環的聖物,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奇茗。 武夷茶被譽為茶中珍品,而大紅袍更是榮膺"茶王"稱號,享至高之譽。在舊中國只有皇帝才可享用,以致派生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和故事。其中傳得最廣的要算《大紅袍茶名的由來》。其故事梗概:古時有一秀才晉京趕考,路過武夷山,因飽受風寒,腹漲如鼓,生命垂危。天心寺僧見狀,立即將他抬回寺中,施以九龍窠壁所產的茶葉。茶喝下去,果見奇效,秀才不但很快恢復健康,而且還感到腦子特別清醒、靈敏。大比之期,高中狀元。不久,他回天心寺還願謝恩時,又帶回一些那次所喝的茶葉回京。 當時京城惶惶不安,原來是皇後腹漲如鼓,疼痛不止,太醫束手無策。狀元斗膽,向皇上陳言武夷茶之神功,皇後飲用後,肚痛即止,積食日消。龍顏大悅,命狀元前往嘉賞。狀元至九龍窠以自已的紅袍蓋茶,頂禮膜拜。揭袍後,風茶樹煥發紅光,大紅袍由此得名。 此傳說不脛而走,大紅袍身價日高,古今文人墨客呤詩作賦以贊之。有的更傳得神乎其神,說"七片大紅袍能化掉一碗米飯"、"能治百病"等等。還傳當時由於艱於上崖,寺僧則訓猴采之;又傳大紅袍茶能自顧安身,有竅之者,即行腹痛,非棄之不能愈,等等。其實,大紅袍是"以嫩葉呈紫紅色而得名",乃是一特殊名叢。其樹干較粗,分枝頗盛,葉深綠色,葉緣向上伸展,光滑發亮;香高味醇,岩韻極為明顯。主要原因是品種先天優良,生長環境獨特,製作工藝精湛。大紅袍原栽於九龍窠及北斗峰、竹窠等處。現今人們卻以九龍窠懸崖之上的那6株為正宗,據載它們的樹齡已逾340多年。 民國年間,縣長吳石仙走馬上任後,命人鑿石為階,以方便上下,並勒有"大紅袍"三字顯之。誰知不消幾天,茶的葉子被人採去不少,寺僧驚恐,星夜稟報,吳縣長急命人將石階鑿平,才使大紅袍免遭劫難。因此管理、採茶之時,只得靠扶梯上去,岌岌可危。大紅袍原系天心寺廟所有。新中國成立後,仍由天心寺僧管理,政府派解放軍管護,後轉給當地農場。三十多年來,場領導派可靠工人專門看守,並施以科學管理。五十年代初,大紅袍成品茶曾寄給北京毛主席,但中央不要"地貢",將此茶退給福建省委。毛主席拒貢,省領導哪敢受用,又將此茶轉給縣里,待重要客人來時,才拿出小量泡品。八十年代初,省委書記項南陪同中央領導同志到崇安縣,縣委書記叫我專程到綜合家場向羅場長領出一小罐20克的大紅袍。我如奉珍寶,生怕丟失,交差後才如釋重負。此次雖然擔心一場,卻也有所收益。待領導品飲後,我們也過一下"茶癮",並以此而自豪。有位小青年由於飲得太多,引起"醉茶",被辦公室人員引為笑柄。老人誡之:"此乃聖品,不可貪之。"

4. 有關茶的典故

洞庭碧螺春
江蘇太湖的洞庭山上,出產一種"銅絲條,螺旋 形,渾身毛,嚇煞香"的名茶,叫"碧螺春"。據清王彥 奎《柳南隨筆》載:"洞庭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初未 見異。康熙某年,按候而采,筐不勝載,因置懷間,茶 得熱氣,異香忽發,采者爭呼嚇煞人香。嚇煞人吳俗 方言也,遂以為名。自後土人採茶,悉置懷間,而朱元 正家所制獨精,價值尤昂。己卯,車駕幸太湖,改名曰 碧螺春。"

說起碧螺春茶的來歷,民間有兩個動人的傳說。

一是說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美 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喜歡唱歌,又 有一副清亮圓潤的嗓子,唱起歌來像甘泉直瀉,逗得 大夥非常歡樂。這歌聲打動了隔水相望的東洞庭山 上的一個小夥子,名叫阿祥。這阿祥長得魁梧壯實, 武藝高強,以打漁為生,為人正直,又樂於助人,方圓 數十里,人們都誇他、愛他。碧螺常在湖邊結網唱歌, 阿祥老在湖中撐船打魚,兩人雖不曾有機會傾吐愛慕之情,但心裡卻已深深相愛,鄉親們也很喜歡這兩個人,因為他們給鄉親們帶來幸福和歡樂。

有一年初春,災難突然降臨太湖。湖中出現一條 凶惡殘暴的惡龍,狂風暴雨,興妖作怪,還揚言要碧 螺姑娘做他的"太湖夫人",搞得太湖人民日夜不得 安寧。阿樣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保護洞庭山人民的 生命安全,也保護心愛的碧螺姑娘免遭魔難! 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阿祥操起一把大漁叉,悄 悄潛到西洞庭山,見惡龍行凶作惡之後正在得意地 休息,阿祥乘其不備猛竄上前,用盡全身力氣,把手 中漁叉直刺惡龍背脊。惡龍受了重傷,掙扎了一下, 就張開血放大口,加倍兇狠地向阿祥撲來。阿祥高舉漁叉勇猛迎戰,於是一場惡戰展開了,從晚上殺到天明,從天明又殺到晚上,殺得天昏地暗,地動山搖,那山上、湖裡留下了斑斑的血跡,直到鬥了七天七夜, 阿祥的魚叉才刺進了惡龍的咽喉,這時雙方都身負 重傷,精疲力竭了,惡龍的爪子再也拾不起來,而阿 祥的魚叉也舉不動了,跌倒在血泊中昏了過去。

鄉親們懷著深深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阿祥拾 了回來,碧螺姑娘一看心如刀絞,為了報答阿祥救命 之思,她要求把阿祥抬進自己家中,由她親自照料。 碧螺姑娘千方百計為他治療,日夜陪伴在床邊,細心 加以照料,當阿祥痛苦的時候,還輕輕地哼著最動聽 的歌。可是,阿祥的傷勢仍一天天惡化。阿祥知道碧 螺姑娘日夜陪在他身邊,感到莫大快慰,他有多少話要向姑娘傾訴啊,可是虛弱的身體使他說不出話來, 他只能用無限感激的目光凝視著姑娘。

碧螺姑娘更是焦急萬分,她在鄉親們的幫助下, 訪醫求葯,仍不見效。一天,姑娘找草葯來到了阿祥與惡龍搏鬥過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 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和惡龍搏鬥的見證,應該把 它培育好,讓以後的人們知道阿祥是如何為了人民 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惜流血犧牲的!接著就給 小茶樹加上些肥,培了些土。以後她每天跑去看看, 驚蟄剛過,樹上就長出很多芽苞,春意盎然,非常可 愛,在寒冷的氣溫下,碧螺怕芽苞凍著,就用小嘴含 住芽苞,這樣每天早晨都去含一遍。至清明前後,芽 苞初放,伸出了第一片、第二片嫩葉。姑娘看著這些 嫩綠的芽葉,自言自語地說:"這棵茶樹是阿樣的鮮 血滋潤的,是我會唱歌的嘴含過的,何不採些回去給 阿祥喝,也表達我的一番心意。"於是採摘了一把嫩 梢,揣在懷里,回家後泡了杯茶端給阿祥。說也奇怪, 這茶剛倒上開水,就有一股純正而清馥的高香直沁 心脾,阿祥聞了精神大振,一口氣把茶湯喝光。香噴 噴、熱騰騰的菜湯,好像滲透到了他身上每一個毛 孔,感到有說不出的舒服。他試著抬抬手,伸伸腿,驚 奇地說:"好怪啊!我簡直可以坐起來了!這是什麼 妙葯,真比仙丹還靈呢。"姑娘見此情景,高興得熱淚 直流,也來不及拿竹籃盛器,飛奔到茶樹邊,一口氣 又采了一把嫩芽,揣入胸前,用自已的體溫使芽葉萎 蔫,拿到家中再取出輕輕搓揉,然後泡給阿祥喝。如 此接連數日,阿祥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終於坐起來了,拉著姑娘的手傾訴自己愛慕和感激之情,姑 娘羞答答地也訴說自己對阿祥的敬愛之心。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 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憔悴 的臉上沒有一點血色,一天她倒在阿祥懷里,帶著甜 蜜幸福的微笑,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 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繁殖培 育茶樹,採制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為了紀念碧 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二是說很早以前,東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種奇異 的香氣,人們誤認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 位膽大勇敢、個性倔強的姑娘去莫厘蜂砍柴,剛走到 半山腰,確聞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驚奇,就朝山頂 觀看,看來看去沒有發現什麼奇異怪物,為好奇心所 驅,她冒著危險,爬上懸崖,來到山峰頂上,只見在石 續里長著幾棵綠油油的茶樹,一陣陣香味好像就從 樹上發出來的。她走近茶樹,採摘了一些芽葉揣在壞 里,就下山來,誰知一路走,懷里的茶葉一路散發出 濃郁香氣,而且越走,這股香氣越濃,這異香薰得她 有些昏沉沉。回到家裡,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從懷 里取出茶葉,但覺滿屋芬芳,姑娘大叫"嚇煞人哉,嚇 煞人哉!",一邊撮些芽葉泡上一杯喝起來。碗到嘴 邊,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滿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潤 頭清;三口下咽,疲勞消除。姑娘喜出望外,決心把寶 貝茶樹移回家來栽種。第二天,她帶上鋤頭,把小茶 樹挖來,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腳下,加以精心培育。幾年以後,茶樹長得枝壯葉茂,茶樹散發出來的香 氣,吸引了遠近鄉鄰,姑娘把採下來的芽葉泡茶招待 大家,但見這芽葉滿身茸毛,香濃味爽,大家贊不絕 口,因問這是何茶,姑娘隨口答曰:"嚇煞人香。"從 此,嚇煞人香茶,漸漸引種繁殖,遍布了整個洞庭西 山和東山,採制加工技術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現今 具有"一嫩三鮮"(即芽葉嫩,色、香、味鮮)特點,碧綠 澄清,形似螺旋,滿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至於嚇煞人香怎麼改名為碧螺春?據說是皇帝 下江南時,品嘗此茶,見其香氣芬芳,味醇回甘,碧綠 清澈,愛不釋手,因"嚇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賜名為 "碧蘿春"。以後因其形如卷螺,又稱"碧螺春"了。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按山勢高低,分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產區。緊鄰齊頭山的金寨縣齊山、響洪甸、鮮花苓,六安市黃澗河、獨山、龍門沖,霍山縣諸佛庵等地,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區為內山瓜片產地,茶樹多生長高崖石隙,山澗峽谷,終年雲霧彌漫,土質肥沃,茶葉品質優異。除此都屬外山瓜片產地。瓜片產區茶園面積為1333餘公頃,歷年產量25萬千克左右。六安瓜片產量以六安市最多,占總產量80%以上;品質以金寨縣齊山、黃石、里沖、六安市黃巢尖、紅石等地為最佳;「齊山名片」(又叫齊山雲霧瓜片、金寨名片)為六安瓜片之極品。齊頭山一帶,原屬六安故稱六安瓜片,1954年建響洪甸水庫時,齊山、響洪甸、鮮花嶺地域劃歸金寨縣管轄。

片茶產區地處大別山北麓,屬淮河水系,海拔一般在100-600米。由於流水切削作用,地貌出現了多種景觀,有深山、盒地、低山、丘陵。內山區林地多,耕地少,茶園坡度多在25度以上,外山區與丘陵相接,峰園坡緩,耕地面積較多。四季分明,季風明顯,總體溫和,但各地溫差較大,雨量適中,卻分配不勻,光照充足,無霜較長。

齊頭山屬大別山支脈,一是雲山,海拔804米,頂方四平,故曰齊頭山。山體為花崗岩構成,林木蔥翠,流泉水瀑,雲霧籠罩。山中有水晶庵、中庵、白雲洞、龍潭、雷公洞、蝙蝠洞、觀音岩、童子洞、魁子岩諸勝跡。《六安縣志》曰:"在齊頭山,峭壁數十丈,岩石覆檐,中空數韞,境極幽雅,又上二三十里為中庵,相傳為梁僧志公說法處,產仙茶數株,香味異常,今稱齊頭山茶,口味最美,商人爭購之。

武夷岩茶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東南」之譽,自古以來武夷山之所以蜚聲中外,除碧水丹山、風光奇秀外,還在於它茶武夷岩茶 。「武夷山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之奇而奇。」
武夷岩茶自古以來是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帝王將相所珍愛的奇茗。宋代文豪范仲淹詩雲:「年春自動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西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蘇東坡贊武夷岩茶的詩中寫道:「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蘇東坡把武夷岩茶比作絕代佳人,確是生花妙筆。武夷岩茶之所以聞名天下,聲譽日隆,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獨處岩骨花香之勝地,品飲時有妙不可言的「岩韻」。

什麼是岩韻?初品著感到玄妙莫測,不好琢磨,高明的茶師把武夷岩茶的「岩韻」歸納總結為「香、清、甘、活」四個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蘭香、清香、純香、表裡如一, 曰純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蘭香;雨前神具,曰真香,這四種香絕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純辛銳,幽雅文氣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湯色清澈艷亮,茶味清純順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純無雜,沒有任何異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岩茶種的凡品。

甘:指茶湯鮮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為「苦茗」。

活:指的是品飲武夷岩茶時特有的心靈感受,這種感受在「啜英咀華」時須從「舌本辯之」,並注意「厚韻」、「嘴底」、「杯底流香」等。

正因為武夷岩茶具有」清、香、甘、活」,妙不可言的「岩韻」,所以蜚聲四海,譽滿九州,林古往今來的茶人愛的如醉如痴。

清代才子袁枚在武夷賞茶一文中寫道:「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刃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可見「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是感悟武夷岩茶之「活」的不二法門。
武夷茶藝的程序有二十七道,合三九之道。二十七道茶藝如下:

恭請上座 客在上位,主人或侍茶者沏茶、把壺斟茶待客。
焚香靜氣 焚點檀香,造就幽靜、平和的氣氛。
絲竹和鳴 輕播古典民樂,使品茶者進入品茶的精神境界。
葉嘉酬賓 出示武夷岩茶讓客人觀賞。"葉嘉"即宋蘇東坡用擬人筆法稱呼武夷茶之名,意為茶葉嘉美。
活煮山泉 泡茶用山溪泉火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為宜。
孟臣沐霖 即燙洗茶壺。孟臣是明代紫砂壺製作家,後人把名茶壺喻為孟臣。
烏龍入宮 把烏龍茶放入紫砂壺內。
懸壺高沖 把盛開水的長嘴壺提高沖水,高沖可使茶葉翻動。
春風拂面 用壺蓋輕輕颳去表面白泡沫,使茶葉清新潔凈。
重洗仙顏 用開水澆淋茶壺,既洗凈壺外表,又提高壺溫。"重洗仙顏"為武夷山一石刻。
若琛出浴 即燙洗茶杯。若琛為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後人把名貴茶杯喻為若琛。
玉液回壺 即把已泡出的茶水倒出,又轉倒入壺,使茶水更為均勻。
關公巡城 依次來回往各杯斟茶水。
韓信點兵 壺中茶水剩下少許時,則往各杯點斟茶水。
三龍護鼎 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頂杯,此法既穩當又雅觀。
鑒賞三色 認真觀看茶水在杯里的上中下的三種顏色。
喜聞幽香 即嗅聞岩茶的香味。
初品奇茗 觀色、聞香後開始品茶味。
再斟蘭芷 即斟第二道茶,"蘭芷"泛指岩茶。宋范仲淹詩有"鬥茶香兮薄蘭芷"之句。
品啜甘露 細致地品嘗岩茶,"甘露"指岩茶。
三斟石乳 即斟三道茶。"石乳",元代岩茶之名。
領略岩韻 即慢慢地領悟岩茶的韻味
敬獻茶點 奉上品茶之點心,一般以鹹味為佳,因其不易掩蓋茶味。
自斟漫飲 即任客人自斟自飲,嘗用茶點,進一步領略情趣。
欣賞歌舞 茶歌舞大多取材於武夷茶民的活動。三五朋友品茶則吟詩唱和。
游龍戲水 選一條索緊致的干茶放入杯中,斟滿茶水,恍若烏龍在戲水。
盡杯謝茶 起身喝盡杯中之茶,以謝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武夷茶藝中便於表演的為18道:即焚香靜氣、葉嘉酬賓、活煮山泉、孟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玉液回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鑒賞三色、喜聞幽香、初品奇茗、游龍戲水、盡杯謝茶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東南」之譽,自古以來武夷山之所以蜚聲中外,除碧水丹山、風光奇秀外,還在於它茶武夷岩茶 。「武夷山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之奇而奇。」
武夷岩茶自古以來是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帝王將相所珍愛的奇茗。宋代文豪范仲淹詩雲:「年春自動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西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蘇東坡贊武夷岩茶的詩中寫道:「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蘇東坡把武夷岩茶比作絕代佳人,確是生花妙筆。武夷岩茶之所以聞名天下,聲譽日隆,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獨處岩骨花香之勝地,品飲時有妙不可言的「岩韻」。

什麼是岩韻?初品著感到玄妙莫測,不好琢磨,高明的茶師把武夷岩茶的「岩韻」歸納總結為「香、清、甘、活」四個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蘭香、清香、純香、表裡如一, 曰純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蘭香;雨前神具,曰真香,這四種香絕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純辛銳,幽雅文氣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湯色清澈艷亮,茶味清純順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純無雜,沒有任何異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岩茶種的凡品。

甘:指茶湯鮮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為「苦茗」。

活:指的是品飲武夷岩茶時特有的心靈感受,這種感受在「啜英咀華」時須從「舌本辯之」,並注意「厚韻」、「嘴底」、「杯底流香」等。

正因為武夷岩茶具有」清、香、甘、活」,妙不可言的「岩韻」,所以蜚聲四海,譽滿九州,林古往今來的茶人愛的如醉如痴。

清代才子袁枚在武夷賞茶一文中寫道:「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刃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可見「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是感悟武夷岩茶之「活」的不二法門。

安溪鐵觀音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山巒重疊,林木繁多,終年雲霧繚繞,山青水秀,適宜於茶樹生長,而且經過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採用「鐵觀音」良種芽葉製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因此,「鐵觀音 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鄉,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兩種歷史傳說,一說是西坪茶農魏飲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賜給的一株茶樹,挖來栽種而成;另一說是安溪堯陽一位名叫王士讓的人在一株茶樹上采葉製成茶獻給皇上,皇上賜名「鐵觀音」而得。

鐵觀音茶的採制技術特別,不是採摘非常幼嫩的芽葉,而是採摘成熟新梢的2—3葉,俗稱「開面采」,是指葉片已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採摘。采來的鮮葉力求新鮮完整,然後進行涼青、曬青和搖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釋放,香氣濃郁時進行炒青、揉捻和包揉(用棉布包茶滾揉),使茶葉卷縮成顆粒後進行文火焙乾。製成毛茶後,再經篩分、風選、揀剔、勻堆、包裝製成商品茶。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金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鐵觀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品飲鐵觀音茶,必備小巧精細的茶具,茶壺、茶杯均以小為好。將茶葉放入茶壺中達五分滿,沸水沖泡洗茶後,再續水正式沖泡2—3分鍾,倒入小杯品飲,以後可連續續水沖泡。品飲鐵觀音先聞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飲量雖不多,但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5. 與茶有關的古詩詞、歷史典故

寶塔詩《一來字至七字詩·茶源》(唐·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6. 中國古代有什麼關於茶的典故

神農嘗百草,日中七十二毒,遇茶方得解

7. 中國古代十大名茶有哪些有什麼典故

沒有來古代十大名茶這自種說法,只有中國十大名茶:由1959年全國「十大名茶」評比會所評選,包括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茶,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此外曾出現在非官方評選的「十大名茶」中的系列名茶包括湖南蒙洱茶,雲南普洱茶,北路銀針,南路銀針,凍頂烏龍茶,蘇州茉莉花茶,四川峨眉山竹葉青茶,蒙頂甘露,太平猴魁,屯溪綠茶,雨花茶,滇紅,金獎惠明茶。

8. 想知道很全的茶的歷史典故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
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
茶的廣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現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源於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於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於唐代很多年。
1、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
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2、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今川北及漢中一帶)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華陽國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記載茶的典籍,因此歷史意義更大,也更為可靠。
3、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進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已有飲茶習俗。

9. 關於茶的具有代表性的典故

茶樹是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按樹干來分,有喬木型、半喬木型和灌木型三種類型。回
喬木型茶樹:形高大,答主幹明顯、粗大,枝部位高,多為野生古茶樹。雲南是普洱茶的發源地和原產地,在雲南發現的野生古茶樹,樹高10米以上,主幹直徑需二人合抱。
半喬木形茶樹:有明顯的主幹,主幹和分枝容易分別,但分枝部位離地面較近,如雲南大葉種茶樹。
灌木型茶樹:主幹矮小,分枝稠密,主幹與分枝不易分清,我國栽培的茶樹多屬此類。

採茶:從茶樹新梢上摘取芽葉的手段,有手采和機采等。

制茶:就是把採摘回來的茶青製作成可以直接沖泡的茶葉的過程~
烹茶:也稱煮茶,就是把茶葉放到專門的鍋里煮,古代飲茶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多用煮茶法~
飲茶:就是喝茶品茶咯~
茶水:就是茶湯~
茶具:就是沖泡茶葉所需要的工具~

10. 中國茶的典故

第一個應該就是:「神農嘗百草吧」

上次去茶館喝茶聽人講這段來著。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