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終南捷徑的典故

終南捷徑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10 23:23:24

1. 終南山有什麼典故

查了有關資料,得知。

終南山是陝西境內的一段秦嶺山脈,主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版終南山是道教的權發源地,又被稱為太乙山,中南山。

據傳楚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於是守候關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

傳說今天樓觀台的說經台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道教產生後,尊老子為道祖,尹喜為文始真人,奉《道德經》為根本經典。

2. 平沙落雁是一個什麼樣的典故

《平沙落雁》又抄名《雁襲落平沙》其意在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是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平沙落雁,本是著名的自然景色「瀟湘八景」之一。曲中描繪了一幅恬靜優美的水墨小品畫──黃昏將至,煙波浩淼的洞庭湖邊,岸邊一帶白沙,安詳恬靜,蒙蒙如霜。

一群大雁從遠天飛來,在空中徘徊飛鳴,先有幾只降落在其上,仰首與空中的飛翔者相互鳴叫呼應,繼而雁群一一斂翅飛落。遠望去,雁群、沙岸、水波,都在愈來愈濃的暮色中漸漸睡去。

(2)終南捷徑的典故擴展閱讀

中國十大名曲分別為:

1、先秦的琴師伯牙的《高山流水》

2、魏晉時期嵇康的《廣陵散琴曲》

3、明朝的《平沙落雁》

4、古曲《梅花三弄》

5、楚漢戰爭時期的《十面埋伏》

6、古樂曲《夕陽蕭鼓》,後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

7、歷代傳譜的《漁樵問答》

8、漢末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9、漢代的《漢宮秋月》

10、春秋時期晉國師曠的《陽春白雪》。

據專家考證,這些古代中國名曲的原始樂譜大都失傳,今天流傳的不少譜本都是後人委託之作。這些樂曲被歷代樂師冠以十大古曲名,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從而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

3. 「終南捷徑」的典故中主人公通過哪種方法做了官

唐代的盧藏用曾經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藉此得到了很大的名聲,因而做了大官。
後用這個詞來比喻求官的最近便的門路,也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此典故可見於《新唐書·盧藏用傳》。

4. 成語「終南捷徑」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詞目:終南捷徑

發音:(zhōng nán jié jìng)
解釋:比喻求名利最近便的路。

成語典故
編輯
出處:《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想入朝作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藉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於達到了作官的目的。[1]
示例:藉此認識了幾位當道,又結交了幾家富賈豪商,自以為~,即在此小小酒館之中,因此十分高興。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2]
自此以後,許多人都效仿盧藏用,隱居在終南山上,以唐朝為最。大部分是題詩幾首,請一位小吏拿去京城上見皇帝,以此求得做官之路。像杜甫,李白等人,在他們的前期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成語故事
唐朝進士盧藏用沒有官職,他來到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隱居以擴大影響,後來朝廷終於讓他出來做官。司馬承禎想退隱天台山,盧藏用建議他隱居終南山。司馬承禎說:「終南山的確是通向官場的便捷之道啊。」盧藏用深感羞愧。[3]
唐朝時,書生盧藏用因為沒有考取進士,便和哥哥盧征明隱居終南山。
古代人隱居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人是不願與官場之人同流合污;有人的是官場失利;還有一種人,其隱居的原因比較特殊,是想憑借隱居之舉抬高自身聲望、提升身價,以此來謀求官職。就因為隱居之舉容易引起官府的關注,在士人中形成影響,所以朝廷往往會任用那些假意隱居的人,以表示自己對人才的重視。
盧藏用就是出於最後這種目的,他通過隱居之舉,取得了賢名,後來果然被唐中宗請入朝中做官,先後擔任左拾遺、修文館學士、工部侍郎等職。時人因為盧藏用曾隱居多年,將其稱為「隨駕隱士」。
當時,盧藏用和道士司馬承禎交好多年,可是他們二人在興趣志向上相差很多。有一天,司馬承禎奉唐睿宗之命前往長安宮中談道說法。臨別之際,盧藏用以朋友的身份來給他送行。司馬承禎向其表明了自己想退隱天台山的意願,而盧藏用建議他隱居終南山,並說:「這座山裡有很多好地方,你何必遠走他鄉呢?」司馬承禎立刻就明白了盧藏用的意思,當即正色說道:「在我看來,終南山只不過是通向官場的一條便捷之道罷了。」盧藏用聞言,面露愧色,感到很尷尬,甚至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詞語辨析
編輯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快捷的方式。
【結構】偏正式
【年代】古代
謎語】最南的捷徑
【英文】shortcut to high office; royal road to fame; shortcut to success
【近義詞】方便之門

5. 眼高手低的歷史典故

眼高手低的故事。
1

給學生講作文時,我最喜歡給幾篇同學們自己的文章,好中差的各選一兩篇,讓大家模擬老師閱卷過程,快速閱讀之後馬上給分。

但是有些同學給分總是較低,考場上超過50分的作文,他們給的分不超過45,考場上超過45分的作文,他們大部分只肯給40分。

讓打分者簡要說明緣由,則總是揪住別人的缺點不放,而對別人的優點則選擇性忽略。

我說,你們這是典型的眼高手低。

對別人的要求挺高,甚至求全責備,而自己的文章水平卻很低。

為什麼會這樣呢?

也許是他們平時只看課本,差文章看得太少吧。相較於課本上的文章,即使是五十五分以上的學生作文,肯定還是有些不足。

所謂「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吧。

因為文章讀得少,所以他們有時對課本上的文章也感覺不到好,對自己的文章也感覺不到差。

正因為如此,我才給幾篇水平差異較大的文章讓他們比較閱讀。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嘛。

2

其實眼高手低是人的通病。

不只是孩子如此,成年人也一樣。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關注了一位校長的公眾號。

這位牛人從基層教師干起,銳意改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到公立小學校長、教育局長、省督學,然後被南方一所私立學校高薪聘為校長。

他的公眾號內容是他每周發在《南方都市報》教育專欄上的文章,絕對干貨。

然而點贊率卻不多,有時閱讀幾千,點贊只有幾十個,與一些公眾號動輒幾百上千的點贊相比,簡直少得可憐。

我揣測原因,可能是受報紙篇幅限制,文章內容非常精練,以理論為主。雖有故事,但都很簡略,缺少生動有趣的描述。

閱讀量高,說明大家是想看的。但看了之後,點贊不多,說明大家對內容是不太滿意的,或者說認為一般般。

作為一個工齡接近二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認為該校長的文章是很有價值的。

他從普通教師做到省教育督學的經歷,也證明教育系統對他的肯定和認同。

為什麼讀者們卻吝於點贊呢?

3

有一個朋友,很為教育自己的孩子苦惱。

作為一個十歲男孩的媽媽,孩子跟她一點也不親近。周末難得一家人在一起多相處一下,母子二人卻常常戰爭不斷。

媽媽說,為這個孩子我真是操碎了心。我寧願自己不買化妝品,不買新衣服,也要讓孩子吃好穿好,也要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但是孩子一點也不領情,甚至跟他爸爸說,希望換個媽媽。

聽到這話,我這個當媽的,心裡拔涼拔涼的,簡直死的心都有了。

你是搞教育的,能不能跟我講講有什麼妙招,讓孩子對我言聽計從百般喜愛?

我說,我有個教育專家的公眾號,我覺得寫得非常好,發給你讓你先學習一下怎麼樣?

不要不要不要,你教給我一句話把事情搞定就行。專家文章太長,我沒時間看。

不長,一篇也就一兩千字。你一篇一篇學習,花不了多少時間。

還是不行,在我眼裡,你就是個專家,請教我一句話解決問題。

好吧,那我教你一句話——你先好好學習一下怎麼教育孩子。

4

相較於那位悲摧的媽媽,我覺得能關注校長教育公眾號,並打開閱讀的家長都已經很不錯了。

雖然他們眼高手低,但起碼知道要讀點教育類文章,積極學習一下。

雖然他們暫時難以分辯一篇文章內容多少是干貨,多少是水分,但是只要堅持閱讀,多讀些教育類文章,他們的見識和水平就會越來越高。

有位朋友,在銀行工作,每天堅持閱讀吳曉波老師公眾號,學習財經知識。

但令他疑惑的是,他覺得吳曉波的文章讀了不少,但讀完之後好像什麼都沒記住,感覺好像沒什麼用處。

其實不是。知乎網上有個經典的段子,說的就是讀書的作用。

從小到大,我們讀過了那麼多課文,背了那麼多詩詞,成人之後絕大部分都已忘記。

但是不是白讀白背了呢?不是。

就像從小我們吃過了許多水果、糧食、蔬菜、雞鴨魚肉,難道我們還記得當初吃它們時的形態和滋味嗎?

但是它們已化為營養,滋養了我們的骨頭和血肉。

我們讀過的文章和背過的詩詞,也已化為營養,滋養了我們日漸成熟的大腦。

不要那麼急躁,多讀多記,知識就在腦中潛滋暗長。積累到一定程度,你也成了半個專家。

5

眼高手低不可怕,甚至完全不懂也不怕。

怕只怕你心情浮躁,只想找個終南捷徑,不想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學習。

怕只怕你急功近利,只想馬上見到奇效,不想積少成多水到渠成慢慢等待。

如果你能踏踏實實,多見識一些,多練習一些,逐步提高,最終一定能夠像打羽毛球的林丹,打乒乓球的馬龍一樣,眼手合一,指哪打哪。

6. 請教:「東山再起」和「終南捷徑」兩個成語典故的來歷。

東山再起的典故出處是《晉書·謝安傳》。指的是東晉的謝安重新出山做專官的故事。因屬為謝安久居東山(當然不是海南的東山嶺),所以稱為「東山再起」。
唐盧藏用舉進士,隱居終南山中,以翼徵召,後果以高士名 被召入仕,時人稱之為隨駕隱士。司馬承禎嘗被召,將還山,藏用指終南山曰:「此中大有嘉處。」承禎徐曰:「以仆視之,仕官之捷徑耳。」見唐劉肅《大唐新語·隱逸》。後因以「終南捷徑」比喻謀求官職或名利的捷徑。②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7. 古代音樂典故(20分哦)

逸士胸懷鴻鵠之志――《平沙落雁》

據說《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古琴曲,現存的琴譜就達五十餘種。與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後,並無膾炙人口的掌故。

《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載於明代崇禎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這樣解題《平沙落雁》:

「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回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按說崇禎七年的時代,正是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的時代。朱明王朝王祚將盡,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時刊印《古音正宗》,也許作者另有深意。上面的解題文字意趣昂然,並無半點憂天憫地的情緒在內。也許「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兩句,正是中心點題之句,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

逸士即隱士,指隱居山林的讀書人。孔子雲,「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從現實急流中退卻下來的文人,在山林、田園中找到了最後的棲身之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說法。中國歷代文人及其作品,受中國隱逸文化影響甚深。逸士雖「處江湖之遠」,但社會影響力有時並不弱於「居廟堂之高」者。

最早的隱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商朝的伊尹曾隱於市肆,周朝的姜尚曾隱於山野。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隱士層出不窮。漢代以後,隱士的身份已經有了明確的定義,一般指那些不與朝廷合作而又具有一定文化影響力的人。三國魏晉時代是隱逸最盛行的時代,士人「以高隱為貴」,諸葛亮、陸機、王猛、謝安等歷史名臣都曾有過隱逸的經歷。

真正的隱士應該「只釣鱸魚不釣名」,但是,漸漸地,自魏晉以降,隱逸卻有極端化、世俗化的傾向。隱士中的一些人,他們不但「釣名」,而且「釣利」。他們把隱逸做為獲取名譽和功利的手段。也有的當權者,為獲得禮賢下士的名聲,刻意逢迎隱逸山林的士人,有的甚至不惜以「假隱」充「高隱」。

《晉書·列傳第六十九》記載,隆安二年(399年),東晉權臣桓玄(桓溫之子)發動叛亂,把持了東晉朝政。自魏晉以來歷代都有隱士,偏偏當時卻一個也沒有。桓玄覺得很沒面子。為獲得禮賢下士的名聲,他趕緊派人找來了西晉著名隱士皇甫謐的六世孫皇甫希之。先讓皇甫希之隱居山林,由桓玄資助各種費用。然後桓玄下召將皇甫希之徵為著作郎,但又指使皇甫希之故意推辭不接受,然後桓玄下召封皇甫希之為「高士」。此事傳為舉世笑談,時人戲稱這種隱士為「充隱」。

另一個極端的例子,見於唐代劉肅編的《大唐新語·隱逸》。唐時的盧藏用考中進士後,特地隱居終南山中,但他身在山林,心在朝堂。與當時的朝士交往密切,後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授官左拾遺,時人稱之為「隨駕隱士」。另一個隱士司馬承禎嘗被召,將還山,盧藏用指著終南山曰:「此中大有嘉處。」 司馬承禎慢慢道:「以在下看,這是仕官的捷徑啊。」這就是人們所稱的「終南捷徑」。此時隱逸已成為一條做官捷徑了。

士人的隱逸,根據其價值取向,大致可分為儒之隱和道之隱。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則進,天下無道則隱。儒之隱者大都抱有「兼濟天下」的抱負。而道之隱則無任何功利目的,通過遁世來使心靈獲得最徹底的明澈和寧靜。對於那些既有從政經歷又有隱逸經歷的人來說,其隱逸分為仕前隱和仕後隱,即先隱後仕和先仕後隱。《平沙落雁》所表現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雖身處隱逸之地,猶胸懷「鴻鵠之志」,應屬於儒之隱和仕前隱。

真正做到徹底的隱逸,談何容易。自古以來,象陶淵明、謝靈運一樣純正的逸士少之又少。古代大多數的逸士,或為世情所困,或因言獲罪,最終歸隱山林,潛居幽廬,也許不過是為世人做出的一種姿態而已。他們表面上超脫,但內心裡也許從未平靜過。

從這個角度來看,《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因言獲罪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