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風箏寓意大全

風箏寓意大全

發布時間: 2021-01-10 13:31:36

『壹』 風箏的意義是什麼

風箏從隋唐開始,隨著造紙業的發達,紙糊風箏逐漸興起,人們用紙來製作風箏,取材容易,價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中興時代。它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500年的分裂戰亂狀態,進入相對穩定的大統一時期。繁榮的經濟和安定的社會環境是風箏普及於民間的社會基礎。

唐代的風箏,已成為年輕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楊譽《紙鳶賦》載:「相彼鳶矣,亦飛戾天,向把能爾,風之力嫣。余因稽於造物,知不得於自然,原其始也,謀及不童,征諸哲匠,蔡倫造紙,公輸獻狀。理約蔑以體成,刷丹青而神王。」同書卷九五三唐榮《紙鳶賦》載:「代有游童,樂事未工,……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見唐代兒童不僅能放風箏,而且還能製作風箏,風箏做為娛樂用品已比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兒詩》記述的幾十種兒童游戲中,放風箏是其一,詩曰:「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當時的風箏不僅白天放,夜間也能放。唐朝趙昕編寫的《息燈鷂文》中,就記述過宮廷夜晚放風箏的故事

宋代,放風箏已成為流行於民間的娛樂活動和喜事的慶祝紀念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就詳細記載過,每到清明時節,人們便背上飯食到效外放紙鳶,直到日暮方歸的情景:「少年郎競放紙鳶,以松勾引,相牽剪裁,以線絕者為負。」

北宋末年畫家張擇端(濰坊市諸城人)的《清明上河圖》,是當時風俗畫中的代表作。這幅畫,描寫了清明節開封效外和市內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經濟繁榮的寫照,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其中就有放風箏的場景。宋蘇漢臣畫的《百子圖》里,還詳細描寫了放風箏的動作和工具。

由於風箏的普及,當時放風箏已成為一種技藝。逢廟會、集市、節日和游戲時,都有人表演創作和放風箏。放風箏的人同雜技演員、雜劇演員被稱為「趕趁人」。南宋末,開始出現了以扎售風箏為業的手工藝人。

放風箏既然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活動,就自然帶有濃厚的民俗色彩,並與各地農時相關,形成一種節令性的活動。從我國地理氣候來說,北方地區,一般自十月起,玩賞和製作售風箏者,逐漸活躍。由於新春天始到清明節前的三個月內,正是放風箏的好季節。這是因為北方這個季節風向最穩,適宜放風箏。過了清明季候風一來,黃沙滿天,放風箏就不適宜了,所以,所以清明節放風箏成了習俗。清明一過,農活漸忙,天空上幾乎連一隻風箏了看不到了。而在南方,如台灣等地則習慣於重陽節前後(農歷九月九日)放風箏,當然在宮廷和紈絝子弟是,放風箏也就談不上什麼節令了。

放風箏活動逐漸為人們喜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與健身、養目關系極大,是一項有益的體育活動。宋李石《續博物志》載:「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古人講究養身,入春後走出室外,到空氣清新之處,盡量多活動,這樣使得春氣之升有序,陽氣之增長有路,符合《內經》「春夏養陽」的大旨和「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行」的要行。放風箏還能使人的眼睛得到較好的調節,對保護視力極為有益。在放風箏時多昂首遠視,綠地、藍天還可以防止、減輕近視眼。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說,「風箏在天,以能清目。」就是這個道理。

『貳』 風箏的含義

風箏的含義: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歐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漢朝-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把放風箏做為鍛煉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葯,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據時代-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

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真正的考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傳說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繫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厲,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

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致,動物,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

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今風

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於上.中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

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忍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

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做風箏的工具:漿糊, 紙刀

做風箏的材料: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1) 這種四方形的風箏,現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 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 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 多東西.

做法:

1. 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 刀將竹篾破開,約三份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吋,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2. 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3. 最後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

4. 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5.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開封風箏歷史久遠,開封和北京、天津、濰坊、南通、陽江並稱中國六大傳統風箏產地。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的。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賜箏的生動景象。

當今,我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開封風箏歷史久遠,種類繁多,扎工精細。開封風箏大體可分為6類: 硬翅類風箏:如大腳燕、蟬、等;軟翅類風箏:如鷹、蝴蝶等; 串類風箏:如串雁、巨龍等; 桶形類風箏(或稱立體風箏):如龍亭、火箭; 板子類風箏:如七星、八卦等。其中以龍亭風箏和巨龍風箏最有名氣。「巨龍飛騰」大型風箏長200餘米,頭部重20千克,騰空後,氣勢恢宏,動人心魄。 此外還有無骨架類風箏。近年開封又開發出精美的微型風箏,嬌小精美,可放於掌上,令人愛不釋手,可收藏,還可放飛。開封風箏已成為中外風箏愛好者收藏欣賞的佳品。

開封風箏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在開封民間延續著一個風俗,清明節這天把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後有意將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一年來積下的「郁悶之氣」徹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而且風箏寄託著希望,如在燕子風箏上畫了魚,隱含著年年有餘的意思,如在風箏上畫了蝙蝠、桃子、松樹、仙鶴,意思是有福、有壽,松鶴延年。

開封人把放風箏視為一種投身於大自然的娛樂健身活動,四月春風放風箏,是開封市民家家戶戶喜愛的活動。這項活動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通過在田野郊外放風箏吸收了新鮮空氣,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情操,增強了體質,使得我們身體更健康,心情更愉悅。

軟翅風箏:即一般常見的禽鳥風箏。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條構成,翅子的下部是軟性的,沒有主條依附,它的結構,不同於硬翅風箏,主體身架多數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數是禽鳥或昆蟲。

硬翅風箏:常見的元寶翅人物、扎燕風箏即屬此類。它的特點是升力片(翅)用上下兩根橫竹條做成翅的形狀,兩側邊緣高,中間凹,形成通風道。翅的端部向後傾,使風從兩翅端部逸出,平著看象元寶形。

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

『叄』 風箏有什麼寓意

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版龍鳳呈祥」、「百蝶鬧春」、權「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

『肆』 風箏象徵著什麼

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
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求福:
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美,但經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徵「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膀上,可以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範》篇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製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餘」,「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說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三百多種字形,變化極為豐富。源於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回轉「萬」字紋樣。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雲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
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徵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餘」,「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
龍、鳳、麒麟是人們想像中的瑞禽仁獸。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徵,後來以龜背紋代替。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關於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裡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徵。以瑞禽仁獸及其它物象構成的傳統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中國傳統風箏——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而受人喜愛。

『伍』 「風箏」象徵什麼有什麼特別的含義

風箏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 同時,風箏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漢朝: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把放風箏做為鍛練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葯,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據時代: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在古代,風箏按其形狀又可以分為六大類,也就是自由類、桶形風箏、立體風箏、板形風箏、龍形風箏、硬翅風箏、 軟翅風箏等。

自由類也就是跨種類的風箏,它的樣式自由,大多採用新 技術,如「鵲橋會」,就把串式、立體、板子等幾種方法集於 一體;還有「梁山一百單八將」和「百鳥朝鳳」等,它們不僅 能夠迎風轉動,還能敲鑼打鼓、噴煙冒火,非常神奇。

桶形風箏由一個或多個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的風箏, 像花燈、花瓶、火箭和酒瓶等風箏都屬於此類風箏。

立體風箏跟桶形風箏差不多,一般採用折疊結構的骨架,由 一個或多個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只是看上去要立體很多。

板形風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平面形風箏。從結構和形狀上 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體,並沒有凸起的結構。這種風箏四邊 有竹條支撐。此類風箏最為多見,扎制起來也非常容易,而 且飛升性能好,又適合表現多種題材,是古人最喜愛、最常用的一種。

板子風箏,古代京津地區也叫「拍子風箏」,有八角菱形 或者瓢蟲形,這類風箏一般都拖著個長長的尾巴或穗子,這對 風拳起飛有很大幫助。

硬翅風箏常見的有元寶翅和沙燕風箏,它們都屬於此類。 這種風箏的特點是,它們的翅膀是用上下兩根橫竹條做成的, 兩側邊緣高,中間凹,形成一個通風道。

這類風箏翅的端部向後傾,使風從兩翅端部逸出,平著看 像元寶形。如流行的米字、花籃、鴛鴦、喜鵲和鸚鵡風箏等。 這種風箏的硬翅一般是固定的形式,而硬翅范圍以外的造型與 骨架結構,則隨內容題材的不同而變化了。

軟翅風箏也就是一般常見的禽鳥類風箏。古人把傳統的上 下分開的蝴蝶翅膀,改為活動的翅膀,然後用木架固定住,這 樣便於折疊,放飛效果十分逼真。這類風箏的翅膀一張一弛, 極大地保證了風箏的穩定性。

(5)風箏寓意大全擴展閱讀: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霍以本頭製成本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黑的風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

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

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

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陸』 風箏的象徵意義

風箏象徵著孩子的童真,天真和美好。在《風箏》里,風箏被破壞,征著當時封建回社會對美答好事物的扼殺,也可以看出封建禮教思想對人們思想的禁錮和毒害。

拓展資料:

風箏簡介

風箏是中國人發明的,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賜箏的生動景象。

『柒』 《風箏》的寓意

芸兒,是芸芸眾生的代表;她蕙質蘭心,喜歡美的事物,是人類善的一面的表現,熱愛美好的事物;她是一個稚嫩可愛的女孩,說明她還沒有經歷多少磨難,心靈是純潔無瑕的。
她的爸爸是個聰明睿智的人,其實是在懷念我去世的父親,他確實是這樣的人,也確實教給了我如何做風箏,所以才讓我有了這篇文章的構思,我們始終都要感激父母所給與的東西。
漂亮的風箏代表一切美的事物和情感,以及你所眷戀的人;為什麼是蝴蝶風箏,蝴蝶讓我想到了莊周夢蝶,一切都是虛幻。
芸兒製作並放飛風箏,是人們在精心營造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和情感,並從中得到滿足和樂趣,這讓我們心聲搖曳,快樂幸福。
春天是有勃勃生機的季節,也是放飛夢想的季節,人的理想總是在少年時代形成、建立,卻在以後的歲月里被消磨殆盡,我們都成了平庸的人,所以對少年的天真爛漫甚是懷念,因為那是個有希望的季節。
風箏的線如蛛絲一般,說明事物之間的聯系是那麼脆弱,不經意間就會斷裂,所以風箏的命運自然是脫落、離去;芸兒的瘦弱,沒有能力挽住線,說明人類力量的渺小,人類的無能和軟弱,在事物發展的規律面前,我們總是無能無力。
放飛風箏的線是弧形的,拉不直,還要傾斜成一定的角度,說明對有些我們很在意的事物和人,不能跟的太緊,要給彼此生存的空間,這樣才可以互生互存,才能恆定,不至於失去。
風力的遒勁,是外力的阻撓,一些不可抗的外力,我們無能為力;手心的汗,濕滑了線,也許是長時間的擁有某樣事物和情感,讓我們倦怠,沒有了開始的新鮮感,不能始終如一,這就潛藏著危機,其實有些東西失去了,不要怨天尤人,可以從自身找原因,你有沒有真心的對待過,有沒有始終如一的熱情,如果有,除了不可抗的力量外,也許我們會永遠擁有。
芸兒想拽住飛走的風箏的線,不顧腳下的崎嶇,也許是在我們失去的剎那間,我們無比懊喪和悔恨,想要通過各種方法來抓住那一絲絲的聯系,可是卻沒有能力挽回;風箏掛在了高高的楊樹梢頭,說明那些事物、那些人已經離我們而去,在我們所能及的范圍之外,我們失望,但我們所做的只有仰視、懷念了。
芸兒想要取回風箏所作出的努力,就是失去後的情感掙扎,懷念曾經的快樂美好,又要面對眼前的落寞孤寂,卻又只能無奈地承受失去的痛苦。路過的探視,是我們的這種眷戀的情感開始的時候很強烈,之後就是慢慢淡忘,變成偶爾的懷念,就像風箏從斑斕的色蛻變成蒼白;最後零散了骨架,消逝於天際,說明我們已經漸漸淡忘,忘記,讓它排除在我們的生活之外,我們的情感已經復歸平靜,這也是時間的效力,也是一種自我療救的好方法。不然人生怎麼能夠承載得了那麼多!
芸兒也許會再做一隻風箏,再次放飛,生活總在繼續,新的事物和情感總會層出不窮,所以一些事物和情感的離去,我們不必太過於執著,也沒有用,我們可以重新開始,尋找新的生活;也許她長大後不再熱衷於製作和放飛風箏,被俗事所累,說明經過歲月的洗禮,我們開始變得實際、世俗,我們不再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我們失卻了心靈的純真和美好,上面蒙了一層垢。
天空、大地還有高高的楊樹曾經見證過風箏飛舞於天際、飄搖於樹梢,說明那些曾讓我們醉心的東西確實存在過,不容我們否認,那是我們生命的痕跡,是我們存在過的意義,生命就是一個過程,一個永遠不會倒退的過程,它一直在繼續,直到生命的終結。但即使終結了,我們也曾來過,在別人的世界裡,心裡留下了腳印,留下了思念,所以我們不要怨恨生活的無情和殘酷,讓我們去用心感悟美好,讓我們走好生命的每一段路程。
你可領會了《風箏》的寓意,你可觸摸到了生活的韻律,你可感悟了生命的真諦?請再看一遍《風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