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鴻雁
『壹』 古代鴻雁傳書的故事
古代鴻雁傳書的故事:
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
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隻參加,賽距約400華里。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1)典故鴻雁擴展閱讀:
鴻雁傳書又名飛鴿傳書,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hóng yàn chuán shū。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鴻雁傳書「在先秦兩漢時期的萌生。自《詩經》始,」雁由人們日常生活的「夥伴」,進而成為詩歌的托情意象,但沒有「鴻雁傳書」的影子。《楚辭》有4篇寫到雁,屈原的《思美人》中有一句:「因歸鳥而致辭兮,羌宿高而難當」。
洪興祖注曰:「思附鴻雁,達中情也」。雖然,屈原自己並沒有點明這只「傳情」的「歸鳥」就是鴻雁,雖然這只歸鳥傳達的也只是「情」,但是這已經足以啟發後來者的思緒,距「鴻雁傳書」不遠了。
『貳』 「鴻雁傳書」是出自哪個典故
漢武帝時,使臣蘇武被匈奴拘留。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於謊稱蘇武已死。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事情的真相,並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這只雁足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單於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漢朝。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成為千古佳話。
拓展資料
【拓展資料1】自《詩經》始,雁成為詩歌的托情意象。《楚辭》有4篇寫到雁,屈原的《思美人》中有一句:「因歸鳥而致辭兮,羌宿高而難當」。洪興祖注曰:「思附鴻雁,達中情也」。雖然,屈原自己並沒有點明這只「傳情」的「歸鳥」就是鴻雁,雖然這只歸鳥傳達的也只是「情」,但是這已經足以啟發後來者的思緒,距「鴻雁傳書」不遠了。
【拓展資料2】2014年我國發行了一枚《鴻雁傳書》郵票。
『叄』 我們常說的「鴻雁傳書」,有什麼典故
鴻雁傳書是古代一種傳送信件的方式,通過把信件裝進小竹筒綁在鴻雁的腿上,送到目標人的面前。其實鴻雁也就是古代的信鴿,關於鴻雁傳書的典故,來自漢武帝時期。
自此,鴻雁傳書這個成語被人們廣為傳頌,並且一直沿用到現在。
『肆』 鴻雁傳書典故
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於謊稱蘇武已死。
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這只雁足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
這樣,匈奴單於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漢朝。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成為千古佳話。而鴻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稱。
(4)典故鴻雁擴展閱讀:
漢、唐時代,鴻雁可能一次書信也不曾傳遞過。人們還是稱其為「雁使」,稱信使為「雁足」。但是,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74年,真還有一隻鴻雁充當了元朝的國信大使:元使郝經出使宋,被禁於真州(今江蘇儀征)16年,後得一雁,手書帛書,系之雁足,而縱之。
其書曰:「零落風高恣所如,歸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繳,窮海纍臣有帛書。」又於詩後書曰:「中統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獲者勿殺國信大使。郝經書於真州忠勇軍營新館。」
秋季放雁,次年春,帛書果為北方元人得獲,進呈元世祖。忽必烈見書惻然良久,遂決意南伐。兩年後,南宋滅亡。這封「雁足書」後珍藏於元朝秘書監,即北京元大都的皇家檔案館。
『伍』 鴻雁傳書這一典故源於那一位名人
http://ke..com/view/476885.htm
鴻雁傳書
拼音:hong yan chuan shu
解釋: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典故:
2500年前,我們祖先就開始馴養信鴿。在西夏與北宋的戰爭中,西夏軍隊利用信鴿做軍事通訊。
南宋初,大將曲端的軍隊中也使用信鴿傳達消息召集軍隊。古代稱信鴿為「飛奴」。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隻參加,賽距約400華里。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這就是「鴻雁傳書」的傳說 .
另一種更為人所知所喜歡的是民間流傳的故事: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王寶釧苦守寒窯十數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寶釧正挑野菜,忽聞空中鴻雁連聲呼喚,遂請求代為傳書於平貴夫郎,然一時難尋筆墨,情急之下,撕下羅裙,咬破指尖,寫下血淚書信,傾訴對愛情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心情。前者是對國的忠心,後者是對感情的忠貞,這兩種故事的流傳,讓「鴻雁」成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讓這兩個故事本身成為一段千古佳話。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鴻雁」之前,還有 「青鳥傳書」的故事,這是上古神話留給我們的想像。
『陸』 鴻雁的典故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長期拘留,關押在北海(今貝加爾湖)苦寒地帶多年。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於卻謊稱蘇武已死。與蘇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見到了漢使者,告訴蘇武並沒有死,並讓他對單於說:漢天子在上林苑打獵,射到一隻鴻雁,雁足上系著一塊帛書,上面說蘇武在一大澤中。這樣,匈奴單於再也無法詭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歸漢朝。民間還流傳一個故事是: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王寶釧苦守寒窯十數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寶釧正挑野菜,忽聞空中鴻雁連聲呼喚,遂請求代為傳書於平貴夫郎,然一時難尋筆墨,情急之下,撕下羅裙,咬破指尖,寫下血淚書信,傾訴對愛情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心情。由於這些故事的流傳並成為千古佳話,因此,鴻雁也就成了郵使的美稱。
「鴻雁傳書」是中國古老的民間傳說,因為鴻雁屬定期遷徙的候鳥,信守時間,成群聚集,組織性強。古人當時的通信手段較落後,渴望能夠通過這種「仁義禮智信」俱備的候鳥傳遞書信,溝通信息。史載,漢武帝時出使匈奴的蘇武被反復無常的單於扣留達19年之久。昭帝即位後,了解到實情,讓新派出的漢使對單於說:「漢朝天子獵到一隻北來的大雁,雁腿上系著一封信,寫著蘇武正在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單於見道破天機,無法隱瞞,遂放蘇武歸漢。「鴻雁傳書」一詞即由此而來。
『柒』 鴻雁傳書 典故中的鴻雁二字指
鴻雁傳書
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
又名:飛鴿傳書
解釋: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版季南遷,常權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中意stp保溫工程的回答,請採納。
『捌』 典故"鴻雁傳書"出自哪個歷史人物
典故"鴻雁傳書"出自漢高祖劉邦。
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專傳書,引來援兵脫屬險的。
拓展資料
一、【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
二、成語典故
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隻參加,賽距約400華里。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這就是「鴻雁傳書」的傳說了。
『玖』 典故「鴻雁傳書」出自哪個歷史人物
又名:飛鴿傳書
解釋: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