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中的典故
1.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里的兩個典故分別是什麼
「懷舊抄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典出晉人 向秀《思舊賦 》:晉人向秀經過亡友嵇康、呂安舊居,聽見鄰人吹笛,因而寫了《思舊賦》。
「爛柯人」典出《述異記》:晉人王質入山打柴,觀人下棋,局終發現手中斧柄已爛,回到家裡才知已經過了百年。
「到鄉翻似爛柯人」指暮年返鄉,恍如隔世;「懷舊空吟聞笛賦」指懷念老朋友。「爛柯人」是神話傳說。
2.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運用的典故
1、聞笛賦
典出晉人 向秀《思舊賦 》。
晉人向秀經過亡友嵇康、呂安舊居,聽見鄰人吹笛,因而寫了《思舊賦》。
2、爛柯人
典出《述異記》。
晉人王質入山打柴,觀人下棋,局終發現手中斧柄已爛,回到家裡才知已經過了百年。
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遭貶23年的感慨。
劉禹錫也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恍如隔世的心情。
原文選自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聞中的典故擴展閱讀:
原文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譯文
在巴山楚水這些凄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
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過,病樹的前頭卻也是萬木爭春。
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
創作的背景
劉禹錫從小愛下圍棋,與專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詔王叔文很要好。太子當上皇帝後,他的教師王叔文組閣執政,就提拔棋友劉禹錫當監察御史。後來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後,劉禹錫被貶到外地做官,寶歷二年(826年)應召回京。
冬天途經揚州,與同樣被貶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被貶謫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於是劉禹錫寫了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回贈白居易。
參考資料:網路——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 詩人在頷聯中運用了聞笛賦和爛柯人的典故有何用意
聞笛抄賦:指西晉向秀的《襲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後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
序文中說:自己經過嵇康舊居,因寫此賦追念他.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裡,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遭貶23年的感慨.劉禹錫也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恍如隔世的心情.
4. 聞一知十的成語典故
孔子有兩個得意的學生,一個叫子貢,另一個叫顏回。
有一次,魯國受到齊國版的武力威脅。權孔子的學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說齊國,想勸說他不要攻打魯國。最後孔子只同意了子貢的請求。子貢不但去了齊國,還到了南方的吳國,越國、和北方的晉國。子貢「挑唆」起這幾個大國間的混戰,小小的魯國就免去了一場浩劫。
雖然子貢這么能幹,但孔子還是認為他比顏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問子貢:「你和顏回相比,到底哪個強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他比呢」他聞一知十,我呢,聞一知二。」孔子點頭說:「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這段話在《論語·公冶長》中有記載。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論而知道十件,叫做「聞一知十」。
5. 詩人在頷聯中運用了聞笛賦和爛柯人的典故有何用意
劉禹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便運用了《晉書 向秀傳》中向秀作《思舊賦》、《述異志》中王質入山兩個典故。詩人很自然地發出感慨道:「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後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6. 聞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兩個典故
懷舊抄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晉代向秀去洛陽應試,途經被司馬昭陰謀殺害的亡友嵇康、呂安的舊居,正是斜陽冉冉,傳來了鄰人凄清的笛聲,故他以凄愴的心情,寫了一篇《思舊賦》來悼念他的朋友。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來抒發對王叔文等亡友的懷念。
爛柯人:爛掉了斧頭柄的人,這里指離家日久剛回故鄉的人。據《述異記》載,晉代的王質上山砍柴,觀看兩童子對弈,觀棋至終局,他發覺手中斧柄已經爛了。回到家裡,才知已過了百年,同輩的人都死了。這里詩人以王質自比,說自己在外二十多年,再回舊地,恍如隔世。
7.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中有什麼典故
「聞笛賦」典出晉人 向秀《思舊賦 》:晉人向秀經過亡友嵇康、呂安舊居,聽見鄰人吹回笛,因而寫了《思答舊賦》.
「爛柯人」典出《述異記》:晉人王質入山打柴,觀人下棋,局終發現手中斧柄已爛,回到家裡才知已經過了百年.
「到鄉翻似爛柯人」指暮年返鄉,恍如隔世;「懷舊空吟聞笛賦」指懷念老朋友.「爛柯人」是神話傳說
8.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中的典故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典出晉人 向秀《思舊賦 》:晉人向回秀經過亡友嵇答康、呂安舊居,聽見鄰人吹笛,因而寫了《思舊賦》。
「爛柯人」典出《述異記》:晉人王質入山打柴,觀人下棋,局終發現手中斧柄已爛,回到家裡才知已經過了百年。
「到鄉翻似爛柯人」指暮年返鄉,恍如隔世;「懷舊空吟聞笛賦」指懷念老朋友。「爛柯人」是神話傳說。
9.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中的典故
聞笛賦,典出晉人向秀《思舊賦 》。晉人向秀經過亡友嵇康、呂安舊居,聽見鄰人吹笛,因而寫了《思舊賦》。爛柯人,典出《述異記》。晉人王質入山打柴,觀人下棋,局終發現手中斧柄已爛,回到家裡才知已經過了百年。 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遭貶23年的感慨。
出自《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首先緊承白居易詩末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境遇,表達了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
原文如下: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譯文如下:
在巴山楚水這些凄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
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過,病樹的前頭卻也是萬木爭春。
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
詞句注釋
⑴酬:答謝,酬答,這里是指以詩相答的意思。用詩歌贈答。樂天:指白居易,字樂天。見贈:送給(我)。
⑵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帶。古時四川東部屬於巴國,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屬於楚國。劉禹錫被貶後,遷徙於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這些地方。
⑶二十三年:從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至寶歷二年(826年)冬應召,約22年。因貶地離京遙遠,實際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說23年。棄置身:指遭受貶謫的詩人自己。置:放置。棄置:貶謫(zhé)。
(9)聞中的典故擴展閱讀:
此詩作於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初逢時,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贈與劉禹錫,劉禹錫寫此詩作答。劉禹錫從小愛下圍棋,與專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詔王叔文很要好。
太子當上皇帝後,他的教師王叔文組閣執政,就提拔棋友劉禹錫當監察御史。後來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後,劉禹錫被貶到外地做官,寶歷二年(826年)應召回京。冬天途經揚州,與同樣被貶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被貶謫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於是劉禹錫寫了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回贈白居易。
10. 誰知道「聞笛賦」的典故
聞笛賦:晉代向秀去洛陽應試,途經被司馬昭陰謀殺害的亡友嵇康、呂安的舊居,正是斜陽冉冉,傳來了鄰人凄清的笛聲,故他以凄愴的心情,寫了一篇《思舊賦》來悼念他的朋友。
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來抒發對王叔文等亡友的懷念。
爛柯人:爛掉了斧頭柄的人,這里指離家日久剛回故鄉的人。據《述異記》載,晉代的王質上山砍柴,觀看兩童子對弈,觀棋至終局,他發覺手中斧柄已經爛了。回到家裡,才知已過了百年,同輩的人都死了。
這里詩人以王質自比,說自己在外二十多年,再回舊地,恍如隔世。
「聞笛賦」與「爛柯人」都出自 劉禹錫的《酬樂天初逢席上見贈》。作者用兩個典故抒發了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10)聞中的典故擴展閱讀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賞析
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詩人很自然地發出感慨道:「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用了向秀《思舊賦》及王質爛柯這兩個典故。意思是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向秀的《思舊賦》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這樣既表達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貶時間之長,以及回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頸聯以病樹和沉舟自喻,顯示自己對世事變遷和仕宦升沉的豁達襟懷,同時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至今被人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