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一箭雙雕是寓言嗎

一箭雙雕是寓言嗎

發布時間: 2021-01-09 14:26:13

⑴ 帶成語的描寫人物的句子

曾幾何時,看他那英姿颯爽,朝氣蓬勃的身影,再瞧他,羽扇綸巾,在灑脫的談笑間,強櫓灰飛湮滅!

1)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生而何歡,死而何俱?人得一命,輕如牛毛,人得一名,揚滿天下.
(2)儀表堂堂,器宇軒昂,如同三國呂布,列國子都。
大鵬展翅,陡蔽烏雲;狂颶施威,恐飄鬼國,憑他隨處為家,哪裡回頭是岸.
(3)站街頭數一數二
出門去蓋地遮天 先斬後奏
(4)詩歌杜甫其三句
樂奏詩經第一章 鍾鼓樂之
(5)萬丈高樓腳下踩
就地刨坑不嫌窄
(6)三國呂布,世之虎將,八面威風,有萬夫不擋之勇,卻哭求於貂嬋之色;病西施弱不禁風,反使強吳衷亡;唐明皇創天寶盛世,是真龍天子,卻沉湎於楊貴妃的懷中,足見美女有降龍伏虎之能,有旋乾轉坤之功,有傾城傾國之力,有殺退百萬將士之勇。
(7)「寶劍欲出鞘,將斷佞人頭,豈為報小怨,夜半刺私仇。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聲音悲壯,大有燕趙豪俠彈劍悲歌之慨!
(8)我這個短小精悍的身材,這副與眾不同的尊容,這副臨死不眨眼的浩氣.跟你們這些鼠輩可不一樣.
(9)大麥青青小麥黃,蟠桃美酒我先嘗.
妙手東方皆門下,摟草逮兔戲和尚.
(10)茫茫愁,浩浩劫,夫妻俠義兼忠烈,
碧血丹心永不滅.
(11)熟讀聖賢之書,廣看烈女之文,吟詩作賦,出口成章,提筆能寫,走馬觀碑,目數群羊.
(12)入籠之鳥,落網之魚,虎落平川,龍卧少灘,可惜我空有鴻雁之志,難以遂願!!!
(13)男子漢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應該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為國家出力報效。
(14)人不論大小,馬不論高低,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年,竹子倒高,節節是空的,金鋼石倒小,可捻瓷器

看上去,杜老師也就30來歲,那張嚴肅的長方形臉上戴著一副黑寬邊眼鏡,兩只不大的眼睛在鏡片後邊閃著亮光;兩個嘴角總是緊緊閉著,平時很不愛說話。在我的記憶里,好像他只有那麼一身半新不舊的藍衣服,袖子也總愛往上挽一截。每當下課的時候,他就把書本往胳肢窩下一夾,把用剩下的半截粉筆往口袋裡一裝,低著頭,像找來時的腳印似的,慢慢地,一步步向著自己的辦公室走去。可是,在課堂上,他像變成了另一個人。他講起課來滔滔不絕,朗讀起課文來聲音異常洪亮,有時還會激動得臉上放出紅光,一步跨到講台前,揮舞著手臂……同學們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住了,睜大眼睛看著他。

⑵ 以下成語中哪些不是屬於寓言故事

風聲鶴唳 (歷史故事)
一箭雙雕:】:《北史·長孫晟傳》:「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只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
雪泥鴻爪 (比喻)
羚羊掛角
飲鴆止渴 (比喻 ) 打字不容易選我吧

⑶ 一箭雙雕是寓言故事嗎

不是,應該是成語故事。

⑷ 一箭雙雕寓言故事作文

北周的皇帝為了安定北方的少數民族突厥人,決定把一位公主嫁給突厥國王攝圖。為了安專全起見,屬派長孫晟率領一批將士護送公主前往突厥。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了突厥。突厥國王攝圖大擺酒宴。宴請長孫晟。酒過三巡,按照突厥的習慣要比武助興。突厥國王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要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錢。只聽得「格勒勒」—聲,硬弓被拉成彎月,一枝利箭「嗖」地一聲射進了銅錢的小方孔。「好!」大家齊聲喝彩。
從此攝圖對長孫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並經常讓他陪著自己一塊兒去打獵。有一次,他倆正在打獵,攝圖猛抬起頭,看見天空中有兩只大雕在爭奪一塊肉。他忙送給長孫晟兩枝箭說:「能把這兩只射下來嗎?」「一枝箭就夠了!」長孫晟邊說邊接過箭,策馬馳去。他搭上箭,拉開弓,對准兩只厥打得難分難解的大雕。「嗖」的一聲,兩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

這個成語原指射箭技術高超。現指一舉兩得。

⑸ 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語

「狐假虎威」出來於《戰國源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63002261.html?si=1

⑹ 一箭雙雕寓言故事作文

《一箭雙雕》這個故事講的是北周末年,河南洛陽一個叫作長孫晟的人,回他智謀過人,武藝高答強,尤其擅長射箭。在出使突厥時期,讓狂妄自大的突厥首領攝圖另眼相看,一箭射中了兩只大雕。
長孫晟高超射技,為他迎得了滿堂喝彩,這個成語故事比喻做一件事情達到了兩個目的。同時,也告訴了我,要努力學習,不斷加強本領,才能做一個有用的人,一個成功的人。

⑺ 古代寓言成語 要出自哪

一、寓言故事的縮寫,我國古代寓言很豐富,不和成語就是由寓言故事縮寫或概括而成的。如「撥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

二、歷史事件的概括,我國歷史上有不少著名的歷史事件,後人用精練的詞語加以概括,成為成語。如「完壁歸趙」、「負荊請罪」、「卧薪償膽」.「紙上談兵」等。

三、古書中詞句的摘引或改寫,我國歷史悠久,文獻內籍浩繁豐富,人們喜歡用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語句來說明自己要表達的思想,長期慣用,便變成了成語。有的則是從古書中摘引下來的原句。如:輾轉反側、擒賊先擒王、喜出望外等。也有的成語是由古書中的句子節縮而成。如:「千鈞一發」、「縮自」、「其危如一發引千鈞。」

四、歷代俗語的流傳:一些俗語在歷代群眾中廣泛流傳後,見之於書面,形成成語。如「張冠李戴」(明朝流傳的俗語)、「雪中送炭」、「錦上添花」(宋代口語)

五.新創造的成語。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大量富有表現力的片語,由於廣泛使用,已逐漸固定,成為新的成語。哪:「多快好省」、「又紅又專」、「推陳出新」、「按勞分配」等。

成語的數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語成語小詞典》就收有成語三千多條,實際上當然還有許多成語沒有收進去,成語實有的數目,一定比這本小詞典中所收的多得多。這些成語是怎樣產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1)歷史事實
有些成語是從歷史事實來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歷史事件,概括為成語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歷史里的著名文句為成語的。這里先舉幾個由歷史事實而來的成語:
(A)完璧歸趙《史記?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候,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得到一塊璧玉,秦國的國君昭王寫信給趙王,說他願意給趙王十五座城,換取這塊璧玉,趙國比秦國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話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謊言。在這種情況下,趙國的大臣藺相如到秦國去處理這件事。他臨走的時候說"如果秦國把十五座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玉給秦國,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絲毫無缺地歸回趙國《(史記》的原文是完璧歸趙。)"藺相如到了秦國,把璧玉獻給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並沒有真給趙國十五座城的意思,於是很機智地編造理由,從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來,偷偷地讓隨從人員送回趙國。後來人們用"完璧歸趙"這四個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動地歸還物主。這四個字也就成了成語。
(B)擢發難數《史記.范睢列傳》記載:戰國時候,秦國的宰相范睢(魏人)責問他的仇人魏國的中大夫須賈說:"你知道你的罪過有多少嗎?"須賈說:"拔我一根頭發記載我一件罪過,頭發還不夠用的。"(《史記》的原文是"擢賈之發,以續賈之罪,尚未足。")後來就用"擢發難數"比喻罪惡之多,數不勝數。"擢發難數"也就成為成語了。
以上這兩個來自歷史事實的成語"完璧歸趙""擢發難數"都是截用或改易史書中文句而成的。這種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佔的數量不很多。成語中的"投筆從戎""退避三舍""唇亡齒寒""一鼓作氣""門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歷史事實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語是由前人的故事來的,這類故事也是確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歷史上不是很重要的。這類成語有的比較有風趣,有的有比較好的修辭效果,所以也被人們廣泛地使用。現在舉幾個例子,並說明它們的來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畫家叫文同,字與可,擅長畫竹。當時有位文學家晁補之作詩說:"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後來"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個廣泛使用的成語,用它來稱贊處理事情很有定見有把握的人。
(B)滿城風雨宋朝謝無逸嘗問潘大臨近來有沒有作詩。潘大臨寫給他一封回信說:秋天以來的景物,樣樣都是好詩句。昨天清閑地躺著,聽到樹林子里響起風雨聲,我高興地起來,在牆上寫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然催我繳納租賦的人來了,於是大為敗興,只有這一句寄給你。後來"滿城風雨"這四個字就了廣泛使用的成語,比喻對新發生的某一件事許多人都在到處議論。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門可羅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來的成語。

(3)寓言傳說
古書里邊也有些含議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語的來源。這類成語,往往有教訓或諷喻的意味。現在舉幾個例子並加以說明。
(A)杞人憂天《列子?天瑞》說:"周朝時候,杞國有一個人怕天崩地墜,自身無處寄託,因此連睡覺吃飯都沒有心思了。"後來就把"杞人憂天"用為成語,比喻毫無必要的憂慮。
(B)邯鄲學步《莊子?秋水》說:"燕國壽陵地方有一個青年,到趙國的國都邯鄲去學走路(趙國人善於走路)。他沒有把本領學到手,反而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也丟掉了,只好用兩只手爬著回家"。後來"邯鄲學步"用為成語,比喻摹仿別人不到家,反而連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C)掩耳盜鈴《呂氏春秋.自知》有一個故事說: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鍾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鍾,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淮南子?說山訓》也有這個故事。成語"掩耳盜鈴"就是這樣來的,只是把"鍾"改為"鈴"了。這個成語比喻騙人的人所用的辦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卻以為能騙得了人。成語里邊還有一個"掩目捕雀",出於《三國志?陳琳傳》,跟"掩耳盜鈴"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眾基礎較差,使用的人比較少。
由寓言故事來的成語,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義。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佔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語裡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語句而不作改動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見宋朝文學家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並不在飲酒上,而在於賞玩這里的山水。後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為成語,表示"別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見宋朝文學家蘇軾的《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來是純粹寫景的文句,後代用為成語,比喻真實的情況終於顯露出來。
(C)更上一層樓成語不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語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詩句的"更上一層樓"就是處於唐朝詩人王之煥的《登鸛雀樓》詩。原詩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上一層樓"這個成語,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礎上更加提高,更為擴大之類的意思。
成語裡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筆成章""一鳴驚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語句。這類成語在全部語中所佔的比重比較大。偶然被人們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顯地具有成語的特點,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語,而只能認為那是引語。可是如果後來時常有人使用它,群眾逐漸對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語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語句
有些成語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語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語句略加改變,然後使用的。截用或改變的原因,主要是為了使其符合成語的結構形式。(參閱前文《成語的四字性》)例如:
(A)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兩句話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後人從這兩句話里,取出"捨生取義"這四個字作為成語,表示為了維護正義不惜犧牲生命的崇高品質。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幾句話是"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雖然有天下容易生長的東西,但是曬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沒有能生長成的。)後人從這幾句話里摘出"一曝十寒"四個字用為成語,比喻一個人沒有恆心,努力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
(C)一毛不拔《孟子?盡心》上篇里有一句話是:"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意思是:楊子極端自私,即使從他身上取下一根細微的毛發就能夠有利於天下,那他也是不肯乾的。)後人把這句話里的"拔一毛不為"改成"一毛不拔"四個字,作為成語,形容極端自私和非常吝嗇的人。
(D)近水樓台宋朝蘇麟有兩句詩:"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後來截用"近水樓台"四個字為成語,比喻在條件便利的情況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處。
成語裡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長""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屬於這一類。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佔的比重也比較大。

人民群眾用過的精煉片語

談到成語的來源,人們總會先想到上邊所說的那些所謂有出處的成語。其實在成語里邊佔比重較大的,還是那些現在已經找不到真正原始出處的成語,這類成語,絕大部分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和生活氣息。例如:"大海撈針""指桑罵槐""另起爐灶""三三兩兩""大刀闊斧""囫圇吞棗"等等。這類成語,因為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都比較好,所以歷來就被人們廣泛地使用著,而且不僅使用於書面上,也使用於口語中,甚至很早就使用於口語中。如果有人在古書中看到了這類成語,認為某書的作者就是這個成語的創作者,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見於宋人語錄里邊的一些成語,見於元人雜劇里邊的一些成語,未必就是產生於宋朝或元朝,可能都還早。

諺語俗語

有些成語,在兩三千年之前就已經被人們寫在書里。雖然用的是文言,看起來很典雅,其實本來是群眾口頭中使用的諺語或俗語。例如,"亡羊補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屬於這一類。為什麼知道這些成語本來是諺語或俗語呢?因為使用這些成語的古人,在古書里邊已經說了。如:《戰國策·楚策》說:"臣聞鄙語曰: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養在羊圈裡的羊跑掉了,趕快把圈修補起來,免得別的羊再跑掉,也還不算晚。)曹丕《典論·論文》說:"里語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語說,家裡有一把破掃帚,自己以為寶貴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當"或"當做"。)《史記·白起王剪傳》說:"鄙語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謂鄙語、里語或諺語、俗諺,就是民間的諺語或俗語的意思。實則有些來自諺語或俗語的成語,在古書上,也還有並不一定標明是"里語""鄙語"的。

另外還有些諺語和俗語,從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語那樣整齊典雅,很明顯是人民大眾的口語。可是因為它們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達效果,因此廣泛地被人們所使用,也成了成語。例如"牛頭不對馬嘴""坐山觀虎鬥""眾人拾柴火焰高""天下烏鴉一般黑"都是屬於這一類的。

外來的成語

我們使用的成語,也有來自外國的。例如魏、晉、六朝、隋、唐時候,我國翻譯了不少流行於西域和印度的佛經。佛經里邊的語句和典故,不少從早就成了我國的成語。例如:"一塵不染""現身說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議""不即不離""回頭是岸"皆是。明、清以來,我國跟西洋各國的文化交流逐漸頻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漢文譯本中的精煉語句,有的也就變成了我國人使用的成語。例如:"時者金也""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舊瓶裝新酒""火中取栗""新陳代謝""物競天擇""弱肉強食""拿原則來做交易""按勞取酬"等等都是。

改造的成語

前邊說過,成語是固定片語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隨便改變。但是有時候為了表達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換一兩個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這種改造的成語,表達的效果往往比較強,因為把成語改了一兩個字,特別能引起讀者的注意。這種辦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極則反"這個成語出於《鶡冠子·環流篇》。意思是事物發展到極點,一定要轉到它的反面。後代有人把它改為"物極必反",就覺得更為肯定有力。南北朝時,北周有名的文學家瘐信作《哀江南賦》就把這的成語改為"物極不反",表達他那無可奈何的憤慨情緒。又如"事半功倍"這個成語,出於《孟子·公孫丑》,意思是說用力小而效果大。後來有人把這個成語里的"半""倍"兩個字的位置一換,改為"事倍功半",來說明工作費勁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這樣使用成語的例子比較少。現在我們進入了偉大的社會主義時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識的錯誤性和局限性,顯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語加以改造而表達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較多了。例如"把"欲速則不達"改為"欲速必達";把"一舉兩得"改為"一舉三得""一舉多得";把"一箭雙雕"改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難而退"改為"知難而進"等等。

時代已經改變了。生活在新社會不同於生活在舊社會,人們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變化。舊的清規戒律,已經不能拘束我們了,有一部分舊成語的內容,顯然不適合於今天的社會。譬如具有共產主義風格,敢於蔑視困難,敢於勝利的人們,絕不會"知難而退"。新成語"知難而進"的產生,是很自然的。這也可以算是化消極為積極,同時也收到了"古為今用"的效果。

新生成語

我們現在使用的成語,大都是兩三千年以來流傳下來的或陸續產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演進,根據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表達新思想意識的成語,就自然會不斷地陸續地產生。全國解放以來,在階級斗爭、生產斗爭、科學實驗的實踐中,就產生了許許多多具有積極意義的新成語,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陳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爭 力爭上游 百花齊放 勤儉持家 修舊利廢 上山下鄉 勤學苦練 只爭朝夕 化廢為寶 比學趕幫超 全國一盤棋

等等。同時,也產生了少量具有批評性的新成語,例如:"縮手縮腳"、"少慢差費"。這類新成語,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含有積極意義。所以產生以後,立刻就不脛而走,為各階層的廣大人民群眾所喜用。

「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

成語故事·揠苗助長
用來比喻不管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2. 葉公好龍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成語出處: 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器物上刻著龍,房屋上也畫著龍。真龍知道了,來到葉公家裡,把頭探進窗子。葉公一見,嚇得拔腿就跑。

3. 守株待兔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觸柱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裡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隻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隻、第三隻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麼多便宜事啊。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4. 掩耳盜鈴
捂住自己的耳朵,以為自己聽不到,別人也就聽不到了。比喻自欺欺人,自己騙自己。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鍾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鍾,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5. 狐假虎威
喻仰仗別人的威勢或倚仗別人威勢來欺壓人
出處:《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踏雪無痕 2008-05-31 10:03 檢舉
成語故事
ζ 情 糹_ 2008-05-31 10:08 檢舉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教訓,改正過失,發奮圖強,還是來得及做一番事業的。

這則成語故事裡的庄辛,楚都紀南(今荊州一帶)人,是楚國著名國王楚莊王的後代,一生耿介無私,為楚襄王時代大臣。初不為襄王器重,自赴齊力諫襄王後,得到襄王信任,襄王封他為陽陵君,其封地在今淮北

⑻ 四字好詞大全

1.自然美好類:三羊開泰 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 大富大貴
氣若幽蘭、澤如時雨、澄心清神、怡然自樂、鳳鳴朝陽、鶴鳴九皋、雲興霞蔚、百川歸海、春和貽盪、百卉含英、枕流漱石、鳶飛魚躍、冰壺秋月、春日暄和、山濃谷艷、蘭秀菊芳、鸞翔鳳集、赫日流輝、龍藏深泉、松竹含韻、綠靜春深、蘭蕙桂馥、浮翠流丹、花意竹情

⑼ 小學一年級成語大全

含物名稱語
萬象更新、抱鼠竄、雞鳴狗盜、千軍萬馬、亡羊補牢、杯弓蛇影、
鶴立雞群、牛彈琴、魚水、鳥語花香、虎作倀、黔驢技窮、
畫龍點睛、抱鼠竄、虎背熊腰、守株待兔、鶴發童顏、狗急跳牆、
鼠目寸光、盲摸象、畫蛇添足
描寫友情語
推置腹
肝膽相照
情同手足
志同道合
風雨同舟
榮辱與共
同甘共苦
關懷備注
相印
海誓山盟
拔刀相助
親密間
描寫花語
萬紫千紅
春暖花
鳥語花香
奼紫嫣紅
花紅柳綠
百花爭艷
錦添花
火樹銀花
昨黃花
春花秋月
黃花
花團錦簇
花枝招展
描寫物神態語
神采奕奕
眉飛色舞
昂首挺胸
驚慌失措
漫經
垂喪氣
沒精打采
愁眉苦臉
驚失色
炯炯神
含誇張語
怒發沖冠
目十行

字千金
百發百
三秋

計其數
膽包
寸步難行
步登
千鈞發
含比喻語
觀者雲
揮金土
鐵證山
財命
穩泰山
門庭若市
骨瘦柴
冷若冰霜
雷貫耳
守口瓶
浩煙海
高手林

陽春三月
春光明媚

春暖花
春意盎
春意濃
風麗
春花爛漫
鳥語花香
百鳥鳴春
百花齊放
鶯歌燕舞

赤炎炎
烈炎炎
驕陽似火
揮汗雨
汗淋漓
鳥語蟬鳴
萬木蔥蘢
枝繁葉茂
蓮葉滿池

秋高氣爽
高雲淡
秋風送爽
秋菊怒放
秋菊傲骨
秋色迷
秋色宜
金桂飄香
實累累
北雁南飛
滿山紅葉
五穀豐登
蘆花飄揚

寒凍
北風呼嘯
滴水冰
寒冬臘月
瑞雪紛飛
冰雪
冰封雪蓋
漫飛雪
白雪皚皚
冰封
冰雪
早晨
東欲曉
旭東升
萬物初醒
空氣清醒
雄雞報曉
晨霧彌漫
晨光絢麗


麗臨空
艷陽高照
萬雲
碧空洗
傍晚
落西山
夕陽西斜
殘陽血
炊煙四起
百鳥歸林
華燈初
夜幕低垂
薄西山
夜晚
夜深靜
月明星稀
夜色柔美
夜色迷
深更半夜
漫漫夜
城鎮
風光秀麗
山海
車水馬龍
寧靜諧
村莊
草木蒼翠
竹籬瓦舍
山幽路辟
橋流水
樓、飯店
直指青雲
古色古香
青磚素瓦
聳入碧雲
工廠
機器轟鳴
鐵流直瀉
熱氣騰騰
鋼花飛濺
商店
粉飾新
門羅雀
冷冷清清
錯落致
館場
富麗堂皇
設施齊全
氣勢雄偉
金碧輝煌

風景畫
聞名遐邇
桃李滿
車站、碼
井序
雜亂章
布局巧妙
錯落致
街道
寬闊平坦
崎嶇平
擁擠堪
暢通阻

花紅柳綠
花色迷
花香醉
花枝招展
百花齊放
百花盛
百花爭艷
絢麗彩
五彩繽紛
奼紫嫣紅

綠草茵
碧千
雜草叢
機勃勃
綠油油

蒼翠挺拔

⑽ 讀了古代寓言二則和刻舟求劍有什麼啟發

「刻舟求劍讀後感(一)
通過學習《刻舟求劍》這則寓言,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凡事不要只看錶面現象,要認真地想,深入地分析,才能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走方法之路,要比一味的愚昧更方便,更快捷。

文中的這個人在乘船時不小心將劍掉入水裡,便在船上刻了個記號,下船後,便依照船上的記號下水尋找,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走,結果呢,當然是一事無成,事倍功半了。其實他只要肯動點兒腦筋,花點兒心思,講究方法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例如利用竹竿,船漿之類的工具,再藉助劍不會遊走的特點,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劍找回來了,既省時、又方便,豈不是一石二鳥一箭雙雕一舉兩得了嗎?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注重方法是很重要的。同樣是方法,一種是好方法(不費力,花很少的時間),另一種是愚昧無知的方法,效果完全不一樣。
「刻舟求劍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我明白了假如你在車上或者別的會移動的交通工具上掉了一些東西,不要像刻舟求劍故事中的人那樣,因為你掉的的東西停在那原地,而交通工具會一直在行駛,所以如果你等到停頓下來後再去找,你是找不回來的,刻舟求劍的讀後感,讀後感《刻舟求劍的讀後感》.還有一點,我發現我們做錯了事,就得及時改正.就像故事中的主人公,如果他在掉劍的一瞬間就跳下去撿,可能會找回劍,船夫肯定會等著他回到船上來.我們發現錯誤及時改正了,以後就不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