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地名典故

地名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8 17:16:44

① 因歷史典故而命名的地名有哪些

1、歷史事件:
修武市——秦置,取「武王伐紂、修兵演武於此」之意。
偃師市——內漢置,取武王伐紂,於容此「息偃戎師」之意
獲嘉縣——因漢武帝劉徹行至汲縣新中鄉,獲南越相呂嘉的首級,以此置縣。
遂平縣——因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將李碩平吳元濟之亂,收復吳房,敕改吳房縣為遂平縣。
2、風物傳說:
藍田縣——玉產南山,多如計田,因而得名
光澤縣——因產銀且風光好而成名
來鳳縣——傳縣境翔鳳山有鳳凰飛臨得名
鶴峰縣——傳其境山峰形似鶴凌空得名
滿意請採納,謝謝!

② 霞浦的地名來歷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霞浦是閩東最古老的縣份。晉太康三年(282年)建溫麻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撤並回於原豐縣。唐答武德六年(623年)復縣,改名長溪,不久遷治連江,改稱連江縣。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分治,復置長溪縣。唐開成年間分設感德場(後升為寧德縣),宋淳祜五年(1245年)分置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為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年)復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為福寧府,以原福寧州地置霞浦附郭縣。乾隆四年(1739年),分置福鼎縣。至清末,素為閩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民國2年(1913年)廢府留縣,民國24年,以第四區分設柘洋特種區(後改為柘榮縣)。新中國成立後,霞浦縣建制不變,今隸屬寧德市。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縣歷史,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海濱鄒魯」的美謄,曾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③ 廈門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

相傳遙遠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在廈門島上,因此,
廈門又稱為鷺島、回鷺洲、鷺嶼、鷺城答、鷺津、鷺門,廈鼓海峽稱
為鷺江。
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
代晚期。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時,至今已有11
40多年了。
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
洲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並出現「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隸屬於情源郡南安縣大同場。五
代閩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場升格建同安縣,嘉禾里歸同
安縣管轄。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島上築城
寨,置衛所,城名「廈門」,衛所稱「巾左所」。廈門的地名,
從此確立。此後數百年間,廈門也曾改名為「思明州」「思明縣
」等。1935年廈門正式得名

④ 武漢有歷史典故的地名

1、武漢長春觀

長春觀,中國著名的道教場所之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道觀坐落在武漢市內雙峰山南側,傳說道教的祖師老子曾經在這里停留,早在公元前3世紀這里就開始有道教建築出現。元朝時,全真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丘處機來到這里修煉和傳教,使它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因為丘處機被稱為長春真人,所以道觀就稱為長春觀。

2、古琴台

古琴台始建於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台以紀念。

3、鸚鵡洲

地名,原在武漢市武昌城外江中。相傳由東漢末年禰衡在黃祖的長子黃射大會賓客時,即席揮筆寫就一篇《鸚鵡賦》而得名。 後禰衡被黃祖殺害,亦葬於洲上。後來,歷代不少名人縱觀大江景色,留下了很多詩篇。

4、卓刀泉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用刀卓也」,於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5、武漢蛇山

三國時期,蛇山稱江夏山,又名紫竹嶺。北魏時稱黃鶴山,宋朝稱石城山,元朝時稱長壽山,明朝時被譽為金華山和靈山。其間,以蛇山為山名,是南宋詩人陸游的《入蜀記》中「繚繞為伏蛇……」故後世稱蛇山者為多;至清乾隆《江夏縣志》已有蛇山之名。1909年《湖北省城內外詳圖》正式標名為蛇山。

⑤ 福建地名的來歷歷史文化典故在50字到500字 福建的地名來歷,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古代設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個州,取前兩個州的頭一個字就是福建專。明朝設福建省屬,因是閩族人居住地區,所以簡稱閩。
故事一:「三山」由來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
「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故事二:五次定都---無諸定冶城、閩國定都福州、南宋趙昰定行都、南明朱聿健定臨時王都、中華共和國臨時首都。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2棵,並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後滿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稱。宋末北方動亂,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使福州先後兩度成為臨時京都。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治。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其中1933年,福建事變時期,曾一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政府的「國都」。
故事三:六次建城---無諸建冶城、嚴高建子城、唐建羅城、梁建夾城、宋拓外城、明建府城

⑥ 地名的故事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並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並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並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延、?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並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⑦ 霞浦的地名來歷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霞浦是閩東最古老的縣份。晉太康三年(282年)建溫麻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撤版並於原豐縣。唐武權德六年(623年)復縣,改名長溪,不久遷治連江,改稱連江縣。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分治,復置長溪縣。唐開成年間分設感德場(後升為寧德縣),宋淳祜五年(1245年)分置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為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年)復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為福寧府,以原福寧州地置霞浦附郭縣。乾隆四年(1739年),分置福鼎縣。至清末,素為閩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民國2年(1913年)廢府留縣,民國24年,以第四區分設柘洋特種區(後改為柘榮縣)。新中國成立後,霞浦縣建制不變,今隸屬寧德市。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縣歷史,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海濱鄒魯」的美謄,曾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⑧ 有歷史典故的地名

集家嘴的由來

據《漢口叢談》載: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從鍾祥出發, 經此赴專北京繼承皇位,屬因此後人把皇帝經過 的這個渡口稱為「接駕嘴」,後來因這里碼頭多作轉運糧食之用,改稱 「集家嘴」。

卓刀泉的傳說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用刀卓 也」,於 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廣埠屯的由來

明太祖時:要求諸王護衛軍屯田護衛;明成祖 時更是要求發展農業生產。楚王積極響 應,他 命令駐扎在東門外交通孔道口的護衛軍置屯耕戍。明太祖時賜給諸王的倉庫名稱都以廣字開 頭,楚王的倉庫 名廣埠,因而護衛軍屯墾之地就稱為廣埠屯。

蘭陵路的由來

現今蘭陵路一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屬俄租界,戰後收回時將帶有俄國色彩的街道統一改名。曾以任兩湖巡檢使兼湖北督軍和省長的蕭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為當地所仰望之 意)定名。蕭姓的郡望為浙江蘭陵,故稱蘭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⑨ 安溪地名的來歷,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唐咸通五年(864)析南安縣西北部2鄉置小溪場。
大順年間(890~891)小溪場長官廖儼招集專流民,開發藍溪沿岸屬。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升場為縣,設清溪縣,取溪小清澈意。
宋宣和三年(1121)改名安溪縣:因睦州清溪洞「盜」起,吏惡其名,故改稱安溪,反其意為 鳳城鎮「溪水安流」,希望此地平安。
歷屬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平海軍(下轄今泉州、莆田)、泉州、泉州路、泉州府,興泉永道(下轄莆田(興化)、泉州府、永春州)、廈門道、南路道(轄同安、晉江、南安、金門、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縣,駐同安,第四行政督察區,第五行政督察區(轄同安、晉江、南安、金門、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縣,駐同安,)。1949年9月3日解放,屬泉州專區(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門、同安九縣,後又改名為晉江專區)、晉江專區(地區)、泉州市。
2005年,安溪縣轄鳳城、湖頭、蓬萊、官橋、劍斗、城廂、魁斗、金谷、龍門、西坪、虎邱、感德、蘆田13個鎮,湖上、尚卿、大坪、龍涓、長坑、藍田、祥華、桃舟、參內、白瀨、福田11個鄉,共有19個社區、3個居委會、435個行政村。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