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莫高窟寓意

莫高窟寓意

發布時間: 2021-01-07 20:43:24

Ⅰ 敦煌莫高窟的意義在哪裡

敦煌莫高窟完整保存了大量北魏至宋代各時期的壁畫、雕塑、文獻,集西域佛教文化和中原儒家文化之大成。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歷史研究、文獻研究、宗教研究價值。由此產生了一門專業學科——敦煌學。

敦煌位於中國甘肅省西部,歷史上是中、西交通要道,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西文化匯集之地,印度佛教最早由此傳入中國內地。從366年始建莫高窟至1227年西夏滅亡,敦煌一直是佛教徒朝拜的聖地。歷代地方長官都在敦煌修建寺廟、珍藏文物。這些是研究中國中古歷史文化、中亞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珍貴資料。敦煌地區保存、發現的豐富歷史文獻和文物,是敦煌學研究的基礎和對象。
敦煌學一詞由史學家陳寅恪在1930年提出。當時的含義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發現的文獻資料(敦煌遺書)。經過演變發展,敦煌學的研究范圍和內容有所拓展。具體包括5個分支領域:
①敦煌石窟考古
主要考訂各個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內容,為石窟藝術和其他分支領域的研究奠定基礎。
②敦煌藝術
對敦煌彩塑、壁畫、書法、音樂、舞蹈和建築藝術進行考察研究。
③敦煌遺書
主要整理研究藏經洞所藏各類寫本和刻印本書籍。這是敦煌學研究的最大領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學、宗教、文學、藝術、語言、文字等許多方面。
④敦煌石窟文物保護
包括敦煌小區域氣候觀測,流沙治理,窟內、外溫、濕度控制,壁畫、塑像病害治理,壁畫色彩褪變化驗與研究等。
⑤敦煌學理論
主要包括敦煌學的概念、范圍、特點、規律的研究,敦煌學在人類文化和學術史上的價值,研究敦煌學的現實意義,敦煌學發展史等等。
對於敦煌學研究對象的寬度與廣度,學術界有不同意見。國際上有廣義敦煌學與狹義敦煌學之說,但不論研究范圍的寬泛或狹窄,敦煌學是一門以地名學為基礎,內容廣泛,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這個特點是沒有疑義的。

Ⅱ 莫高窟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敦煌石窟營造及其歷史過程,敦煌的悠久歷史,當地有影響的世族與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圍民族與西域的關系,在歷史中沒有或很少記載。敦煌石窟有成千上萬個供養人畫像,其中有一千多條還保存題名結銜。能夠了解許多歷史狀況和歷史線索。

本生、佛傳、福田經變、彌勒經變、寶雨經變、楞伽經變及供養人題記,可幫助了解古代經濟生活的狀況。法華經變、涅槃經變提供了古代軍隊操練、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戰圖,及兵器裝備的寶貴形象資料。

敦煌壁畫中保存有屬於體育屬性的資料,如騎射、射靶、馬技、躍馬、相撲、角力、舉重(舉象、舉鍾)、奕棋、投壺、武術、游泳、馬球、蹴踘等。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畫,大都是佛教內容:如彩塑和壁畫的尊像,釋迦牟尼的本生、因緣、佛傳故事畫,各類經變畫,眾多的佛教東傳故事畫,神話人物畫等,每一類都有大量、豐富、系統的材料。

還涉及到印度、西亞、中亞、新疆等地區,可幫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傳播,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國化的過程等等。

(2)莫高窟寓意擴展閱讀:

莫高窟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也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為僧侶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

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其它洞窟均為僧侶修行、居住和死亡後掩埋的場所,有土炕、灶炕、煙道、壁龕、台燈等生活設施。

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後經歷代增修,今存洞窟492個,彩塑雕像2415尊,壁畫45000平方米。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相傳,敦煌莫高窟是一位樂尊佐和尚最早修建的。敦煌自西漢起即為西域重鎮,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得中國和中亞及西方諸國的商業、文化交流得以發展,佛教和佛教藝術即是循此路線,經敦煌傳入中國的。公元四世紀,中原戰火不斷,河西地區則相對安定,因此,有很多內地僧人離開中原,一路西行尋求修行之地。

公元366年,樂尊佐和尚西遊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四處皆是沙石,時間已是黃昏,飲食和住宿都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太陽漸漸落下了山,虔誠的樂尊佐和尚正在地頭趕路,驀然間他抬頭一看,眼前出現了奇景,只見對面的鳴沙山一片金光,四射的光芒中彷彿有千萬個佛在金光中顯現。

樂尊佐和尚被這聖景深深的震撼了,他想這是佛祖對他的提示。於是,他停了下來,用盡個人一生的精力在佛光閃現之地開鑿佛窟。這就是莫高窟的開始。

Ⅲ 敦煌莫高窟壁畫的意義是什麼

敦煌莫高窟的意義在於它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 敦煌壁畫回是敦煌藝術的答重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內容、布局、技藝都是無可挑剔的世界級藝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敦煌畫史,是一部特定的歷史時期中國美術的變遷史,具有民族融合、外來文化藝術交流、中國審美特徵變遷的特點。壁畫以畫「佛的神性」為主,巧妙的通過內容、構圖等把「神性」與「人性」相結合體現出自成體系的_麗藝術語言。 敦煌壁畫藝術作為宗教藝術已隨宗教的遠盾而衰弱,而藝術本身作為另一種形式的存在。莫高窟的壁畫可以看出宗教藝術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以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如何奇妙的結合,是需要多方面來加以理解的。就如莫高窟壁畫中的一些大型經變,在構圖、色彩及線紋等方面都達到了新的水平。 來源:西江文藝

Ⅳ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飛天」是什麼寓意

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專唐代飛屬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

Ⅳ 莫高窟是什麼意思

您好,我是西北旅遊包車姜師傅。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莫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希望可以幫得到您!

Ⅵ 簡述莫高窟名稱由來

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

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

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佛教與佛教藝術傳入後,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的佛教理論與佛教宗派,佛教美術藝術成為中國美術藝術的重要門類,最終完成了中國化的時期。


(6)莫高窟寓意擴展閱讀:

歷史價值

敦煌石窟營造及其歷史過程,敦煌的悠久歷史,當地有影響的世族與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圍民族與西域的關系,在歷史中沒有或很少記載。敦煌石窟有成千上萬個供養人畫像,其中有一千多條還保存題名結銜。能夠了解許多歷史狀況和歷史線索。

本生、佛傳、福田經變、彌勒經變、寶雨經變、楞伽經變及供養人題記,可幫助了解古代經濟生活的狀況。法華經變、涅槃經變提供了古代軍隊操練、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戰圖,及兵器裝備的寶貴形象資料。

敦煌壁畫中保存有屬於體育屬性的資料,如騎射、射靶、馬技、躍馬、相撲、角力、舉重(舉象、舉鍾)、奕棋、投壺、武術、游泳、馬球、蹴踘等。

Ⅶ 莫高窟的建成有什麼意義

莫高窟位於今甘肅省 敦煌市中心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以後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諸朝代均有鑿建,在唐代達到頂峰,洞窟達1000餘。現存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余平方米,唐宋木構窟檐5座,為中國石窟之規模最大者。
建築 莫高窟窟形形制主要有3類:① 印度僧房式禪窟。系傳自西域的印度佛教石窟窟形 , 平面呈長方形或甬道形,主室有壁畫和塑像,兩側排列2~4個小禪室,為僧侶坐禪之處。②塔廟式中心柱窟。此類窟形具有敦煌本地特徵,洞窟平面呈長方形,前廳有仿殿堂的人字坡屋頂,後為中心柱 ,柱四面開1~2龕,有的南北壁塑出闕形龕。③覆頂殿堂窟 。平面呈方形覆斗頂,正壁或三壁開龕,為便於善男信女的頂禮膜拜與祈禱之用,窟內活動空間有所擴大。莫高窟在古代許多洞窟前都建有木構建築,因時代久遠及其他原因,今僅存5座唐宋時的木構窟檐 ,其樑柱斗、門窗欄楯均存有當時建築的特徵與風韻。另外,在莫高窟的歷代壁畫中,還描繪有各種類型的建築圖像,如樓殿台閣、寺院壇塔、城池關隘、宅院草廬、梯架橋梁等,描繪細致,結構真實,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珍貴資料。
彩塑 莫高窟因屬礫岩,不宜雕刻,因此洞窟內的主體造像為彩塑。彩塑為石胎或木芯,分圓雕、浮雕、影塑等形式,約3000餘尊,最高者達30米 ,最小者僅 10 余厘米,約1400餘尊彩塑保存完好,其餘多為後世重塑或妝鑾。隋唐以前的塑像(包括北涼、北魏、西魏、北周等朝代)以彌勒像、釋迦多寶並坐像、說法像、禪定像、思惟像以及佛傳故事中的苦修、降魔、成道、說法等為主,其組成形式,一般為一佛二菩薩,飛天、千佛則以拓模影塑做出;其造型由西域式,即犍陀羅風格的圓臉、直鼻、體壯,半裸披巾,衣紋密集 ,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帶,具有中原士大夫風貌的風格轉變 。隋唐時代,塑像進入極盛期,造像有三世佛、三身佛、七世佛、彌勒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觀音、勢至、阿難、迦葉、天王、金剛力士、供養菩薩及高僧像等。塑像造型已趨於寫實,面相豐滿圓潤,比例適度,姿態優美,神情庄靜 ,具有時代特徵。此時的佛像庄嚴仁慈,天王威武睿智,金剛力士威武有力,而菩薩已呈女性化和世俗化。
壁畫 年代分期大體同於彩塑,其題材主要有:①佛像。如釋迦牟尼像、彌勒像、阿彌陀佛像、釋迦多寶並坐像及三世佛、七世佛 、賢劫千佛等 ;還有以佛像為主體的說法圖。說法圖除佛像外,還有佛弟子、天王、葯叉、乾闥婆(飛天)、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迦、菩薩、觀音、勢至等佛教神像。②佛經故事 。主要取材於《六度集經》 、《 賢愚經》、《雜寶藏經》等佛教經典,有描繪佛祖釋迦牟尼生平的佛傳故事,描繪釋迦牟尼前生善行的佛本生故事,描繪與佛有關的因緣故事等。佛經故事多以連環畫的形式,或多個情節組成一幅畫面的形式表現。③傳統神話題材。表現中國本土宗教或神話的內容,如東王公 、西王母 、伏羲 、女媧、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雷公、羽人等,此類題材出現於北魏晚期,是當時佛道互融在造型藝術中的反映。④經變題材。多以一部佛經為內容,始於隋,盛於唐,至元仍有新的創作。它描繪幻想的佛國為中國佛教藝術的獨創。所繪經變有《維摩詰變》、《葯師凈土變》、《彌勒凈土變》、《法華經變》、《涅變》、《阿彌陀凈土變》、《觀無量壽佛經變》、《 寶雨經變 》、《 金光明經變v》、《華嚴經變》、《報恩經變》、《天請問經變》、《勞度叉斗聖變》、《楞伽經變》、《十方凈土變》等,壁畫場面宏大,景物繁多 ,構圖復雜,色彩絢麗,線條飛揚,構成了一幅歡樂而神秘的世界。⑤佛教史跡。以佛教傳播的歷史遺跡及靈應故事為內容,如《張騫出使西域》、《佛圖澄靈異》、《孫皓迎康僧會》、《隋文帝迎曇延祈雨》、《五台山圖》及大量的瑞像圖等。⑥供養人。為世俗人物形象,即功德主的肖像。人物多寡不一,少者十數人或幾十人,多可達數百或上千人,人像多有題名,形象或立或跪,有帝王、官吏、平民、奴婢等,除漢族外,還有鮮卑、回鶻、吐蕃、黨項、蒙古等民族人物形象。部分畫面,如《張議潮統軍收復河西出行圖》、《曹議金與回鶻公主出行圖》等,為西北地區歷史研究提供了形象資料。⑦裝飾圖案。多集中在窟龕中的藻井、平、門楣 、屋頂及壁畫中器具、地毯、人物服飾上,題材種類有飛禽走獸、花草樹木、雲氣火焰及大量的幾何圖案等,豐富多采 ,不勝枚舉,且變化多端。
莫高窟的壁畫在內容上雖是表現佛教教義,但卻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所屬時代的社會風貌,如生產勞動、文化活動、風俗習慣、政治軍事及中外交往等等,從而具有更為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發現與保護 莫高窟自前秦建元二年(366)始鑿至元,歷代相繼修建開鑿,明代曾一度荒廢 , 清初又為人們所注意,清中期起陸續見於學者的著述之中。光緒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圓籙發現藏有4萬余件古代寫經、文書 、文物等的「 藏經洞」,使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在20世紀初期,莫高窟中的寫經、文書、繪(綉)的佛畫及壁畫、彩塑等大量珍貴文物,曾多次遭到英國、法國、日本、美國、俄國等國人的盜竊與掠奪,使莫高窟的文物遭到極大的破壞和損失,至今這些被盜文物仍分別藏在上述國家的博物館中。莫高窟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Ⅷ 莫高窟的建成有什麼意義

敦煌莫高窟完整保存了大量北魏至宋代各時期的壁畫、雕塑、文獻,集西域佛內教文化和中原儒容家文化之大成。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歷史研究、文獻研究、宗教研究價值。由此產生了一門專業學科——敦煌學。

敦煌位於中國甘肅省西部,歷史上是中、西交通要道,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西文化匯集之地,印度佛教最早由此傳入中國內地。從366年始建莫高窟至1227年西夏滅亡,敦煌一直是佛教徒朝拜的聖地。歷代地方長官都在敦煌修建寺廟、珍藏文物。這些是研究中國中古歷史文化、中亞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珍貴資料。敦煌地區保存、發現的豐富歷史文獻和文物,是敦煌學研究的基礎和對象。

敦煌學一詞由史學家陳寅恪在1930年提出。當時的含義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發現的文獻資料(敦煌遺書)。經過演變發展,敦煌學的研究范圍和內容有所拓展。

Ⅸ 莫高窟的意思

一個地名。我國的著名的旅遊聖地,以壁畫出名,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專價值的文化發現、「屬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Ⅹ 莫高窟 意思

敦煌莫高窟(資料圖片)
電視劇《大敦煌》正在中央電視台一套熱播,劇中有曹氏家族為防止西夏李元昊奪經而鑿洞藏經的故事情節。但據專家考證,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原本並非用於藏經,而是用於紀念一位和尚。
藏經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稱,位於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側壁內,是附屬於第16窟的一個小洞。道士王圓籙1900年偶然發現藏經洞之前,位於甬道壁內的窟門繪有壁畫,十分隱蔽。第17窟窟身為正方形,邊長3米,四面牆高2.5米,窟頂為覆斗形,最高處離地約3米。洞內西壁南端有一龕,內嵌一座高1.5米、寬0.7米的石碑,俗稱「洪(上「鞏」下「言」,音「辨」)碑」。迎著洞門緊靠北壁的地上築有一個低壇,壇上原來端坐一尊彩色僧人塑像,塑像背後的北壁上有壁畫。
經考古學家考證,壇上原來那尊被移至別處的彩色僧人塑像就是洪(上「鞏」下「言」)和尚的塑像。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永增說:「第17窟內洪(上「鞏」下「言」)和尚的塑像非常重要。塑像連眼角魚尾紋都栩栩如生,這與大家平常看到的佛像是不一樣的,因為它就是洪(上「鞏」下「言」)死後弟子們依照其生前模樣塑造的真人像。」
敦煌學家們根據第17窟內壁畫內容和石窟形制判斷,認為第17窟內的低壇是洪(上「鞏」下「言」)坐禪的禪床,室內塑像即洪(上「鞏」下「言」)本人,因此第17窟實際上是洪(上「鞏」下「言」)的影窟,相當於世俗的宗廟和祠堂。這就是說,藏經洞造窟之初並非像電視劇《大敦煌》故事中講述的那樣意在藏經,而是為了紀念洪(上「鞏」下「言」)和尚。
那麼洪(上「鞏」下「言」)和尚是什麼身份呢?敦煌歷史專家張仲說,洪(上「鞏」下「言」)俗姓吳,即敦煌人俗稱的「吳和尚」。史料記載,唐朝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富紳張議潮聚結漢、回紇、溫未、龍、羌、吐谷渾等各族受盡吐蕃欺凌的民眾,乘吐蕃內亂,一舉收復瓜、沙二州。後張議潮歸順唐王朝,受封為節度使,而洪(上「鞏」下「言」)和尚也因功受到朝廷冊封,成為「河西都僧統」。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永增說,張議潮收復瓜、沙二州後,因周邊都有回鶻、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要與唐王朝取得聯系非常不易,而這些少數民族當時大都信佛,僧侶出入不受阻攔,於是張議潮命人將瓜、沙等州的人口、地圖等重要信息製成蠟表藏於手杖之中,由僧侶們分十幾路前往長安。洪(上「鞏」下「言」)的弟子悟真歷盡艱辛最後終於與唐王朝取得聯系,張議潮與洪(上「鞏」下「言」)也因此獲得冊封。

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後經英、

莫高窟第17窟 窟門 晚唐
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的盜竊掠奪,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編輯本段來歷
自從西漢絲綢之路開通以來,敦煌就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之一,往來客商和政府駐軍使敦煌輝煌了一千餘年之久。到趙匡胤建立宋朝的時候,由於宋朝軟弱無能,沒有能夠收復河西走廊。此時敦煌由唐末以來的地方割據政權歸義軍所控制,面臨著回鶻和西域的伊斯蘭

近侍女、比丘尼供養人 莫高窟第17窟北壁
教勢力的威脅。此時敦煌稱沙州。
宋咸平五年(1002年)歸義軍內部發生兵變,歸義軍領袖曹延祿與其弟曹延瑞被迫自殺。延祿的族子曹宗壽在眾人推舉下掌握了歸義軍政權,宋朝政府遂任命曹宗壽為歸義軍節度使。戰爭和內亂使曹氏歸義軍政權迅速衰落,而沙州地區的回鶻勢力在這一時期卻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與歸義軍政權抗衡的重要力量。
此時,歸義軍政權已不堪一擊,任何外來的攻擊和內部的騷亂都足以使其傾覆。這使得在歸義軍政權庇護下的沙州佛教勢力感到極度恐慌。
景德三年(1006年),信奉伊斯蘭教的黑韓王朝滅掉於闐佛教王國,這個消息很可能被從沙州寺院東逃的於闐人得知,在佛教像法滅盡思想的影響和穆斯林東進的威脅下,莫高窟的一些寺院將一些重要的經卷和佛像、幡畫等集中起來,收藏在原來存放各寺剔除的經卷、外典、過時文書、舊幡畫、佛像的洞窟中(今編號為第17窟),並將該窟洞口封閉起來,做了必要的掩飾。以後,由於當事人和知情者逐漸離開人世,藏經洞的情況也就不再為世人所知。
藏經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稱。此窟原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時

洪辯像 莫高窟第17窟北壁
開造,為當時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窟。約在11世紀,西夏統治敦煌時期,元代統治者佔領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們,考慮到戰爭的災難,於是就把寺院歷代保存下來的經卷、文書、檔案以及佛像畫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後外築補壁,並繪壁畫掩人耳目。後因僧徒也逃戰爭之難未歸,洞窟頹廢,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風沙淤塞,竟因此幽閉近8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圓,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層洞沙」,秘室始現於世,並謂之「藏經洞」。藏經洞出土了敦煌遺書中最大宗文獻,尤為歷史文化名城錦上添花。它又成為分別研究起自東漢、中經兩晉、北魏、西魏、梁朝、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下至元朝、涵蓋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資料。敦煌學家姜亮夫教授認為「整個中國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現出來」。首先發現敦煌遺書的重要價值者,是我國的金石學家葉昌熾,他在《語石》中,不僅錄述莫高窟碑石,且對敦煌遺書作了頗為獨到的闡述。該窟發現數以萬計的古代佛經、道經及世俗文書等,是研究我國近兩千年學術文化發展的寶貴文獻,歷史之積文終成後世之瑰寶,實為我國學術及世界學術之大幸。
敦煌石窟密洞中,所藏遺書以佛教典籍最多,還有天文、歷法、歷史、地理、方誌、圖經、醫書、民俗、名籍、帳冊、詩文、辭曲、方言、游記、雜寫、習書,成為多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據和補充參證,其主要部分又是傳統文獻中不可得見的資料,價值尤為珍貴。所以被視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四次大
菩薩像 莫高窟第17窟窟外門西
以漢文最多,又有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蒙古文、粟特文、突厥文、於闐文、梵文、吐火羅文、希伯來文等多種古代民族文字,成為研究這些古代民族語言文字和民族歷史、宗教、文化的珍貴資料。它又具有民族學價值和國際意義。敦煌遺書以卷軸裝為主,又有梵篋裝、經折裝、蝴蝶裝、冊子裝和單頁等多種形式,還有一些拓本、印刷本和刺綉本,在書籍發展史及書籍裝幀史、印刷史上都是難得的實物資料。 尚有更多材料,猶如明珠還埋於砂礫之中,有待識者發現和考證。
編輯本段重現於世
十九世紀末,道士王圓到莫高窟。此時莫高窟十分荒涼,崖間上的通道多數已經毀於戰火,一些洞口已經崩塌,底層的洞窟已為黃沙掩蓋,這里只有一些粗通漢語的藏傳佛教寧瑪派喇嘛居住。王道士在莫高窟定

敦煌藏經出土絹畫,倫敦不列顛博物館藏
他把信徒們施捨的錢財節省下來,開始按照自己對道教的理解來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層洞窟中的積沙。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積沙時,偶然發現了藏經洞。但敦煌當地的富紳無人認識洞內這批古物的價值,腐敗的清政府也未能對其進行應有的保護,致使藏經洞中的大批敦煌遺書和文物先後被外國「探險隊」捆載而去,分散於世界各地,劫餘部分被清政府運至北京入藏京師圖書館。莫高窟的壁畫和塑像也遭到劫奪與破壞。1914年至1915年,俄國奧登堡率考察隊到敦煌和莫高窟,不僅收集到大批敦煌寫本,還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塊壁畫。
1921年,在蘇俄國內戰爭中失敗的數百名白匪軍逃竄到莫高窟,他們在壁畫上任意塗抹、刻畫,並在洞窟內燒炕做飯,致使大批壁畫被火燎煙熏。
1924年,美國華爾納曾到莫高窟盜剝了大面積的壁畫,並掠走彩塑。
敦煌遺書和文物的散失對中國文化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但客觀上卻推動了東西方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它們進行整理和研究,並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敦煌學,敦煌學的興起引起了學術界對敦煌莫高窟的重視。
自20世紀三四十年代起,中國的歷史學、考古學和美術工作者到敦煌進行考察的人逐漸增多。經過他們的研究和宣傳,敦煌莫高窟在文化界的知名度逐漸提高。
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擔負起了保護洞窟臨摹、研究敦

藏經洞唐代寫經《妙法蓮花經•卷六》局部
煌壁畫的職責;1951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6年12月,敦煌被國家列為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8月,敦煌縣改為縣級市,1988年2月,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文物被盜
第一個來敦煌竊取藏經洞文物的是英國人斯坦因。斯坦因原為匈牙利人,1862年生於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裡,後加入英國籍。作為一名考古學家,斯坦因曾先後四次來我國西北考察。第二次中亞考察時,斯坦因來到甘肅河西,以不正當手段非法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敦煌藏經洞文物,成為劫掠敦煌文物的始作俑者。
早在1879年,匈牙利地質學家拉喬斯•洛克齊(LajosLoczy)參加塞琴尼伯爵探險隊到過敦煌。1902年,在德國漢堡舉行的國際東方學會議上,洛克齊報告了敦煌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伏羲女媧絹畫
莫高窟保存的精美壁畫和雕塑。斯坦因也正是從他的朋友洛克齊那裡聽到了莫高窟的情況,這就更進一步刺激了斯坦因到敦煌考察的慾望,所以,在1904年,他在向英國政府提交的第二次中亞探險計劃書中,就將考察的地區擴大到甘肅敦煌。1906年4月,斯坦因踏上征途,開始第二次中亞探險。1907年2月,斯坦因從樓蘭遺址出發,沿羅布泊南的絲路古道,經過陽關,3月12日早晨,斯坦因一行到達敦煌。此前,斯坦因在喀什聘請了一個中國師爺—蔣孝琬,作為他的翻譯和助手。斯坦因初到敦煌時,並不知道莫高窟發現藏經洞的事,原准備在敦煌稍事停留,考察莫高窟,補充一些糧食和飲水後,前往羅布泊進行考古發掘。但不幾天就從一位定居敦煌的烏魯木齊商人那裡聽到莫高窟發現藏經洞的情況,斯坦因當即改變注意,動身前往莫高窟。
3月16日,斯坦因來到莫高窟,這時候,王道士已在藏經洞門上裝上門鎖,並親自掌管著門鎖的鑰匙。斯坦因到來時,碰巧王道士外出化緣未歸,但他仍從一個小和尚手裡看到一卷精美的寫本,這使斯坦因欣喜若狂。他決心留在敦煌,等待王道士的歸來。這期間,斯坦因返回敦煌縣城,雇了一批工人,考察並發掘了敦煌西北的長城烽燧遺址,獲得大量漢代簡牘。
5月21日,斯坦因返回莫高窟,此時,王道士也已化緣歸來。由於前幾天莫高窟正在舉行廟會,往來香客很多,為防止好奇的善男信女可能進入藏經洞,王道士用磚塊代替木門,堵住了藏經洞的入口,這使斯坦因非常失望。於是,斯坦因說他是來莫高窟拍攝壁畫照片的,隻字不提藏經洞之事,而是通過蔣師爺和

斯坦因拍攝的莫高窟16窟
王道士進行了初次接觸。蔣師爺向王道士表示斯坦因願意提供一筆捐款幫助他修理洞窟,希望能看到一些寫卷,王表示同意,但當蔣師爺表示斯坦因實際上想購買一些寫卷時,王道士立刻警惕起來。一方面藩台衙門有封存藏經洞的禁令,另一方面王道士也怕這樣做會被別人發現,對他本人和他所做的「功德」不利,因此,王道士拒絕了斯坦因的要求。接著,他提出請王道士領他參觀洞窟內正在進行的修建工程,王欣然同意。在參觀過程中,斯坦因雖然對王道士的新塑像極為鄙夷,但他卻從中發現了王道士對宗教的虔誠,因而借機表示對王道士的敬佩,王道士對斯坦因漸漸有了好感。接著,斯坦因又向王道士吹噓說,他是玄奘的忠實信徒,又娓娓動聽地向王道士述說自己是如何追尋著玄奘的足跡,從印度橫越峻嶺荒漠,歷經千難萬險而來到敦煌的。這番話果然打動了王道士的心。當夜,王道士悄悄地將一捆經卷交給蔣師爺拿給斯坦因進行研究。說來也巧,這些經卷的題記表明,佛經是玄奘從印度帶回並從梵文譯為漢文的。這個偶然的巧合,給斯坦因帶來新的希望。第二天,斯坦因對王道士說他之所以能在這一天看到由玄奘帶回並翻譯的佛經,完全是聖人玄奘在冥冥間作的安排,目的是讓他把這些來自遙遠的印度的佛經送回原來的地方。王道士是一個十分迷

剛剛移出藏經洞的漢文寫卷
信的人,斯坦因這番話使他感到這一巧合的確是神的召示。入夜,王道士拆除了封堵藏經洞的磚牆,向斯坦因打開了藏經洞之門。
進洞之後,在昏暗的油燈下,斯坦因看到「經卷一層一層地堆在那裡,密密麻麻,散亂無章。經卷堆積的高度約有10英尺,後來測算的結果,總計約近500立方英尺。藏經洞的面積大約有9平方英尺,剩下的空間僅能勉強容得下兩個人。」由於洞窟太小,光線又暗,不便閱讀,王道士就允許斯坦因把幾捆卷子移到洞窟前室的一間小屋。為了防止被別人發現,又將窗戶用紙糊上。之後,每天夜裡,由王道士入洞,取出一捆捆寫本,拿到小屋裡讓斯坦因研究。由於寫卷越來越多,斯坦因放棄了原來准備叫蔣孝琬給每個寫本都編出目錄的打算,只是從他的考古學標准出發,盡可能多、盡可能好地選擇寫本和絹、紙繪畫。最後斯坦因捐出一筆錢作為酬勞,送給王道士,並約定在離開中國之前,除他們三人外,不向任何人透露這些寫本、繪畫的來源。對這筆交易,1921年,斯坦因在其出版的考古報告里寫道:「當我今天回過頭來檢視我用4錠馬蹄銀換來的無價之寶時,這筆交易簡直有點不可思

當年藏經洞內的掠奪者與經書
議。」6月中旬,斯坦因帶著從王道士手中獲得的藏經洞文物,前往安西「探險」。四個月後,斯坦因在返回敦煌附近時,給王道士寫了一張字條,蔣孝琬拿著字條又秘密去了一次莫高窟,從王道士手中得到了230捆文書。16個月後,裝滿24箱經卷和5箱經過仔細包紮好的絹畫、刺綉等藝術品,便平安地存在倫敦的英國博物館里了。
第二次中亞探險結束後,斯坦因於1911年寫出了此次考察的個人筆記—《沙埋契丹廢墟記》(兩卷本),1912年在倫敦出版。1921年,斯坦因的正式考古報告《西域考古圖記》(Serindia,又譯塞林提亞)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譯本《西域考古圖記》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翻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發行。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