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趙普典故

趙普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8 15:54:46

㈠ 與趙普有關的一個典故。。。

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他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版常用讀書來權勸他。他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後)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讀一整天。到了第二天,處理政務時,處理決斷很快。等到他死後,家裡人打開書箱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
趙普性情沉著、嚴肅剛正,雖然對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事。宋代初年,在宰相職位上的人,許多都拘於小節,按常規辦事,不多言語,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誰能與他相提並論。他曾經上奏推薦某人擔任某個官職,太祖不用這人。趙普第二天又上奏章舉薦這人,太祖還是不用。第三天,趙普還是上報這個人。太祖十分生氣,把趙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趙普臉色沒有改變,跪著撿起撕碎的奏章回家了,過了些日子,(趙普)粘補連結好原來的奏章,重新像當初一樣拿去上奏。太祖這才醒悟過來,終於任用了(趙普推薦的)那個人。

㈡ 北宋開國功臣趙普的故事 趙普的軼聞典故有哪些

1)妙對太祖
趙普是宋朝的開國功臣,他的功勞可以和漢朝的張良和蕭何相比,一次,宋太祖問趙普:「天下什麼東西最大?」趙普沒有立刻做出回答,他的頭腦正在快速地思考著。他想,當然不可能是某種有形的東西了。那麼,應回作父母最大呢,還是皇帝的皇權最大呢?就在趙普還沒考慮好答案的時候,宋太祖又問道:「世界上什麼東西比其他物件都大」?
趙普又想了一會兒,回答說:「世界上道理最大。」宋太祖當即拍手稱贊說:「對,對,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當皇帝的,也要服從道理,你回答得妙極了。」

2)半部論語
趙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來,他的學問差得多。他當上宰相以後,宋太祖勸他讀點書。趙普每次回家,就關起房門,從書箱里取書,認真誦讀。第二天上朝處理政事,總是十分敏快。後來,家裡人發現,他的書箱里藏的不過是一部《論語》。於是人們就流傳一種說法,說趙普是靠「半部《論語》治天下」的。
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趙普仍然擔任宰相。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閑聊,宋太宗隨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書。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後來趙普因為年老體衰病逝,家人打開他的書箱,裡面果真只有一部《論語》。所以又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㈢ 「杯酒釋兵權」典故

宋太祖(宋代第一個皇帝趙匡胤)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裡總不大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說:「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麼道理?」
趙普說:「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
宋太祖連連點頭,贊賞趙普說得好。
後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說:「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
宋太祖說:「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
趙普說:「我並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鬧起事來,只怕他們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說:「虧得你提醒一下。」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里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此時是公元961年)。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幹了杯,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麼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麼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里,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
過了一段時期,又有一些節度使到京城來朝見(此時是公元969年)。宋太祖在御花園舉行宴會。太祖說:「你們都是國家老臣,現在藩鎮的事務那麼繁忙,還要你們干這種苦差,我真過意不去!」
有個乖巧的節度使馬上介面說:「我本來沒什麼功勞,留在這個位子上也不合適,希望陛下讓我告老回鄉。」
也有個節度使不知趣,嘮嘮叼叼地把自己的經歷誇說了一番,說自己立過多少多少功勞。宋太祖聽了,直皺眉頭,說:「這都是陳年老賬了,盡提它干什麼?」
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讓他們罷去禁軍職務,到地方任節度使,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後,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禁軍領兵權析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以後宋太祖還兌現了與禁軍高級將領聯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後來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張令鐸的女兒則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後,建立了新的軍事制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定下來。
宋太祖的做法後來一直為其後輩沿用,主要是為了防止兵變,但這樣一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能直接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雖然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但卻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以至後來宋朝在與遼、金、西夏的戰爭中,連連敗北。

㈣ 下面典故與趙普有關的一項是

②半部《論語》治天下 相關信息: 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但絕不是一個學問家。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才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樣震聾發聵的名言傳世。 趙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鄉村教師。公元956年,為了爭奪淮南江北地區,後周大將趙匡胤率領大軍與南唐守軍在滁州打了一場惡仗。由於得到了趙普的幫助,趙匡胤大獲全勝,為他日後的帝業打下了必要的基礎。從此以後,趙普便被視作心腹,如影隨形地追隨趙匡胤建功立業。宋朝建立後,趙普參與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又輔助宋太祖統一了南中國。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趙普被任命為宰相,晉封為韓王。 趙普一生先後三次做宰相,這在宋代並不多見。按理說,趙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頗受倚重的開國元勛,只須照章辦事即可功德圓滿、善始善終,可是,趙普的仕途卻一波三折,並不順利。概言之,趙普的後半生是:因專橫跋扈而受制約、因貪圖錢財而受猜忌、因不學無術而受輕蔑、因結黨徇私而遭罷黜。就其秉性來說,來自大臣的不滿,來自皇帝的約束、猜忌,甚至是罷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對他的輕視。而「半部《論語》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為相時的一句牢騷不平之語。 宋初君臣認為,鑒於五代時期「大者稱帝,小者稱王」、「群犬交吠」般紛亂政局的根源在於藩鎮擁有重兵,不受中央節制。而要避免宋朝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就必須「興文教,抑武事」。為了培養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學,教養多士」,還迅速恢復和完善了科舉考試制度,加緊選拔文人充實各級官僚隊伍。宋太宗更是明確提出,要「與士大夫治天下」。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風。 相形之下,趙普的學力已明顯地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宋史》卷256本傳記載:「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太祖曾多次向趙普問及前朝制度,他都無以對答。最使趙普難堪的一件事發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事情的經過是:「乾德建元,太祖謂古所未有,韓王(趙普)稱譽,盧(多遜)曰:『王衍在蜀,曾有此號。』太祖大驚,以筆塗韓王面曰:『爾怎得及他!』韓王經宿不敢洗」。這段話出自趙紹祖《讀書偶記》,《宋史》卷三《太祖本紀》也記載此事,卻多有不同,言太祖還說了一句話:作相須讀書人。分明是說,你趙普並不是一個讀書人,而不是讀書人就不能做宰相。如此看來,趙普後來在仕途上的失意就成了必然。 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趙普罷相,出任河陽三城節度使,這是他自當年滁州之戰結識趙匡胤以來,第一次遠離政治中心。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趙普第二次出任宰相。趙普由野入朝,幾年間朝中任用了更多的文人,已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趙普昔日不學無術的劣勢也就更加明顯地凸現出來,君臣們也越發認為趙普的學養不夠了。據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一記載:「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就是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的「原生態」。從趙普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其強烈的情緒化色彩,這完全是一種牢騷不平之語:言外之意是說,我讀書范圍是不出《論語》一書,可我當年能夠靠它幫太祖平定天下,現在仍然能夠靠它輔佐陛下您把天下治理好。現今滿腹經綸的文臣儒士遍布朝野,哪個又能有我的功勞大、能力強呢?——恐怕這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那麼,趙普的一句牢騷話何以會如此引人共鳴、傳之久遠?依筆者淺見,一為《論語》一書影響之廣,一為「治天下」之意識深得士子之心。《論語》一書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自戰國初年成書以後,在儒家經典中並不佔重要地位。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定《詩》、《書》、《禮》、《易》、《春秋》為儒學「五經」;到了東漢因倡導孝道,在「五經」之外又加上《孝經》和《論語》,變成了「七經」,這是《論語》第一次躋身於「經」;到唐代變化較大,除了《詩》、《書》、《易》不作變動,將《禮》分作《周禮》、《儀禮》和《禮記》,另加《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稱作「九經」,《論語》未被列入;到唐文宗太和年間,在「九經」的基礎上增加了《論語》、《孝經》和《爾雅》,稱「十二經」;到了北宋年間,又加《孟子》稱「十三經」,《論語》得以保留。——從漢代到宋代,《論語》幾次作為儒家典籍躋身「經書」之列。但是,即使同樣是「經書」,也要依照篇幅長短劃分等級,《論語》因其篇幅過短,只被看作是「小經」,所謂「小經」就是「大經」的輔助讀物,而更多的時候,《論語》是被當作「經」之下的「傳」或「記」來看待的。所以,《論語》一書長期作為婦女兒童啟蒙課本使用,唐代墓誌記載不少婦女居家「常讀《論語》」,杜甫在其《最能行》一詩中寫道:「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旅。」詩中講的就是這種情況。直到五代後期,趙普在滁州鄉下對村童教書,授課范圍想必不出《論語》,自己只知道《論語》,也就不足為奇了。 《論語》地位的真正提高,是在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抽出,連同《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並為之詳作「集注」,影響深遠,《論語》歷史性地提升到「大經」的地位。到元明清三代,「四書」完全取代了「五經」,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論語》也成了士子必學之書,所以趙普這句話備受學子關注。 其次,儒家倡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要學以致用;要為帝王師,主張「格君心之非」。南宋時期的事功學派堅守了這一點,贊賞「勃然有以拯民於塗炭之心」,主張以天下為己任。後世對這種天下意識得到了很好的繼承,這正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一大優點。所以,趙普的「治天下說」能夠引起士人的強烈共鳴。 綜觀趙普個人的「功名事業」,可謂隆隆其始而未能克終,而他「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牢騷不平之語,反倒成了「千古名言」!其中奧妙,耐人玩味。

㈤ 與趙普有關的典故

半部《論語》治天下 相關信息: 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但絕不是一個學問家。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才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樣震聾發聵的名言傳世。 趙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鄉村教師。公元956年,為了爭奪淮南江北地區,後周大將趙匡胤率領大軍與南唐守軍在滁州打了一場惡仗。由於得到了趙普的幫助,趙匡胤大獲全勝,為他日後的帝業打下了必要的基礎。從此以後,趙普便被視作心腹,如影隨形地追隨趙匡胤建功立業。宋朝建立後,趙普參與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又輔助宋太祖統一了南中國。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趙普被任命為宰相,晉封為韓王。 趙普一生先後三次做宰相,這在宋代並不多見。按理說,趙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頗受倚重的開國元勛,只須照章辦事即可功德圓滿、善始善終,可是,趙普的仕途卻一波三折,並不順利。概言之,趙普的後半生是:因專橫跋扈而受制約、因貪圖錢財而受猜忌、因不學無術而受輕蔑、因結黨徇私而遭罷黜。就其秉性來說,來自大臣的不滿,來自皇帝的約束、猜忌,甚至是罷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對他的輕視。而「半部《論語》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為相時的一句牢騷不平之語。 宋初君臣認為,鑒於五代時期「大者稱帝,小者稱王」、「群犬交吠」般紛亂政局的根源在於藩鎮擁有重兵,不受中央節制。而要避免宋朝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就必須「興文教,抑武事」。為了培養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學,教養多士」,還迅速恢復和完善了科舉考試制度,加緊選拔文人充實各級官僚隊伍。宋太宗更是明確提出,要「與士大夫治天下」。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風。 相形之下,趙普的學力已明顯地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宋史》卷256本傳記載:「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太祖曾多次向趙普問及前朝制度,他都無以對答。最使趙普難堪的一件事發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事情的經過是:「乾德建元,太祖謂古所未有,韓王(趙普)稱譽,盧(多遜)曰:『王衍在蜀,曾有此號。』太祖大驚,以筆塗韓王面曰:『爾怎得及他!』韓王經宿不敢洗」。這段話出自趙紹祖《讀書偶記》,《宋史》卷三《太祖本紀》也記載此事,卻多有不同,言太祖還說了一句話:作相須讀書人。分明是說,你趙普並不是一個讀書人,而不是讀書人就不能做宰相。如此看來,趙普後來在仕途上的失意就成了必然。 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趙普罷相,出任河陽三城節度使,這是他自當年滁州之戰結識趙匡胤以來,第一次遠離政治中心。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趙普第二次出任宰相。趙普由野入朝,幾年間朝中任用了更多的文人,已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趙普昔日不學無術的劣勢也就更加明顯地凸現出來,君臣們也越發認為趙普的學養不夠了。據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一記載:「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就是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的「原生態」。從趙普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其強烈的情緒化色彩,這完全是一種牢騷不平之語:言外之意是說,我讀書范圍是不出《論語》一書,可我當年能夠靠它幫太祖平定天下,現在仍然能夠靠它輔佐陛下您把天下治理好。現今滿腹經綸的文臣儒士遍布朝野,哪個又能有我的功勞大、能力強呢?——恐怕這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那麼,趙普的一句牢騷話何以會如此引人共鳴、傳之久遠?依筆者淺見,一為《論語》一書影響之廣,一為「治天下」之意識深得士子之心。《論語》一書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自戰國初年成書以後,在儒家經典中並不佔重要地位。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定《詩》、《書》、《禮》、《易》、《春秋》為儒學「五經」;到了東漢因倡導孝道,在「五經」之外又加上《孝經》和《論語》,變成了「七經」,這是《論語》第一次躋身於「經」;到唐代變化較大,除了《詩》、《書》、《易》不作變動,將《禮》分作《周禮》、《儀禮》和《禮記》,另加《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稱作「九經」,《論語》未被列入;到唐文宗太和年間,在「九經」的基礎上增加了《論語》、《孝經》和《爾雅》,稱「十二經」;到了北宋年間,又加《孟子》稱「十三經」,《論語》得以保留。——從漢代到宋代,《論語》幾次作為儒家典籍躋身「經書」之列。但是,即使同樣是「經書」,也要依照篇幅長短劃分等級,《論語》因其篇幅過短,只被看作是「小經」,所謂「小經」就是「大經」的輔助讀物,而更多的時候,《論語》是被當作「經」之下的「傳」或「記」來看待的。所以,《論語》一書長期作為婦女兒童啟蒙課本使用,唐代墓誌記載不少婦女居家「常讀《論語》」,杜甫在其《最能行》一詩中寫道:「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旅。」詩中講的就是這種情況。直到五代後期,趙普在滁州鄉下對村童教書,授課范圍想必不出《論語》,自己只知道《論語》,也就不足為奇了。 《論語》地位的真正提高,是在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抽出,連同《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並為之詳作「集注」,影響深遠,《論語》歷史性地提升到「大經」的地位。到元明清三代,「四書」完全取代了「五經」,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論語》也成了士子必學之書,所以趙普這句話備受學子關注。 其次,儒家倡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要學以致用;要為帝王師,主張「格君心之非」。南宋時期的事功學派堅守了這一點,贊賞「勃然有以拯民於塗炭之心」,主張以天下為己任。後世對這種天下意識得到了很好的繼承,這正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一大優點。所以,趙普的「治天下說」能夠引起士人的強烈共鳴。 綜觀趙普個人的「功名事業」,可謂隆隆其始而未能克終,而他「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牢騷不平之語,反倒成了「千古名言」!其中奧妙,耐人玩味。

㈥ 趙匡胤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千里送京娘

宋太祖趙匡胤年少時,正處於五代十國,天下大亂,他就有一個拯救的心,年少輕狂的趙匡胤因得罪朝廷而闖盪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曾經路過華山,從一群強盜手裡救下苦命女子趙京娘,匡胤與京娘結為兄妹並獨行千里護送京娘回家。

京娘姓趙,山西永濟人,年方十七,隨父去曲陽燒香還願遭劫,幸遇趙匡胤拔刀相救,千里送其回家,一路上趙匡胤對京娘體貼關懷。途徑武安門道川,京娘晨起,臨淵梳妝,向匡胤訴說愛慕之情。趙匡胤躊躇滿志,婉言回絕。是時,一輪朝陽噴薄欲出,趙匡胤作《詠日》題於壁:「欲出未出光辣撻,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殘星趕卻月」。

另據馮夢龍《警世通言》記載,趙匡胤千里送京娘,京娘願以終身相托,然而趙曰:「賢妹非是俺膠柱鼓瑟,本為義氣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與那個響馬何異?況施恩圖報非君子所為」。京娘道:「恩兄高見,妾今生不能補報大德,死當銜環結草。」京娘投湖自盡(又說因受到兄嫂猜疑而自盡),匡胤在悔恨交加中投軍去,後來登基,追封京娘為貞義夫人。

遭姐追打

柴宗訓年幼即位,趙匡胤英明而有度量,將士們都很服氣他。周軍將要北上作戰,京城裡流言紛紛,說:「出征的時候,要立點檢做皇帝。」有的富人舉家逃跑,但唯獨宮中不知道這件事。趙匡胤害怕,就跑回家偷偷跟家裡人商量:「這可怎麼辦?」他的姐姐正在廚房,聽了面如鐵色,舉起擀麵杖追著趙匡胤打:「大丈夫遇事不能自己做主,跑回家嚇唬女人算什麼本事?」趙匡胤沉默不語。

喜愛讀書

趙匡胤雖是武將出身,卻很喜愛讀書,常手不釋卷。他跟從柴榮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時,有人向柴榮告密說,他用幾輛車運載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財寶。世宗派人去檢查;車中卻只有幾千卷書籍。柴榮問他:「你是武將,要書有什麼用!」趙匡胤回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只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

趙匡胤稱帝後,也很尊重和重用讀書人。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疑難問題,問宰相趙普,趙普回答不出。再問讀書人,學士陶谷、竇儀准確地回答出了,趙匡胤深有體會地說:「宰相須用讀書人!」對於讀書不多的文臣武將,趙匡胤也總是鼓勵他們要多讀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趙普正是在他的鼓勵下才變得手不釋卷的。趙匡胤用人不問資歷。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選拔有才能而缺少資歷的人擔當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隨時留心內外百官,見誰有什麼長處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記在本子上。每當官位出缺,他就翻閱本子,選用適當的人去擔任。這又使臣下都致力於提高自己。趙匡胤頗有膽略。在他稱帝之初,節度使的勢力很盛,驕橫難制。有一天,趙匡胤將他們召來,授給他們每人一把佩劍,一副強弓,一匹駿馬,然後他也單身上馬,不帶衛士,和這些節度使一起馳出皇宮。到了固子門的樹林之中,又與他們一起下馬飲酒。飲了幾杯酒以後,趙匡胤突然對他們說:「這里僻靜無人,你們之中誰想當皇帝的,可以殺了我,然後去登基。」這些節度使都被他的這種氣概鎮住了,一個個拜伏在地,戰栗不止,連稱「不敢,不敢」。趙匡胤再三詢問,他們嚇得只是埋頭不語。趙匡胤就訓斥他們說:「你們既然要我做天子,就應當各盡臣下的職責,今後不準再驕橫不法,目無天子!」節度使們都三呼萬歲,表示順從。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禁軍軍將也黃袍加身,使類似澶州兵變和陳橋兵變的歷史劇重演,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趙匡胤與漢高祖、明太祖大殺功臣之舉相較,被視為寬和的典範。

趙匡胤有一天召趙普問道:「從唐朝末世以來數十年,皇帝已經換了八個家族了,戰爭頻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國家長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趙普回答:「陛下講了這事,是天地人神之福啊。造成天下的混亂,非別的原因,就是藩鎮的權力太大,君弱而臣強罷了。今日如想要解決這樣的情況,唯有削弱藩鎮的權力,限制他們的財政,將他們的精銳的軍隊沒收,這樣天下就會和平了。」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趙匡胤在退朝後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諸高級將領飲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對軍將們說:「我若沒有諸位,也當不了皇帝。雖然我貴為天子,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當了皇帝之後,我終日沒有好好睡過。」此話令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敢再有異心?」趙匡胤說道:「誰不想要富貴?有朝一日,有人以黃袍披在你身上,擁戴你當皇帝。縱使你不想造反,還由得著你們嗎?」

石守信等將領跪下磕頭,哭著說:「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該怎麼處理,還請陛下可憐我們,指示一條生路。」 趙匡胤借機表達了自己讓他們放棄兵權的想法,建議「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累積一些金錢,買一些房產,傳給後代子孫,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君臣之間沒有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大臣們答謝說:「陛下能想到我們這事,對我們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第二天,各位軍將就稱病,請求辭職,趙匡胤一一敕准,並且給予他們優厚的退休金。

雪夜訪趙普

一個大雪天的夜晚,趙普正在家中讀書,忽報有客人來訪。趙普十分驚疑,只好出門迎接只見三個人立於風雪中之。為首一人,除下頭上斗笠,赫然乃是皇帝趙匡胤。 趙普燃炭燒肉置酒以進,趙匡胤呼趙普妻為嫂,君臣甚為相得.談話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漢的問題.趙普認為:太原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我獨當之,不如等待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將安逃乎!趙匡胤表示深合心意。

巧對徐鉉

趙匡胤出兵討伐南唐,南唐大臣徐鉉對他說:「李煜沒有罪,陛下師出無名。李煜和陛下,就好比地和天,兒子和父親一樣。天蓋地,父親庇佑兒子。」趙匡胤不以為然說:「既然是父子,為什麼兩處吃飯。」

㈦ 90年代看過的一本關於古代典故的書,當時是小學在山東,講一些成語俗語的出處和源源,記得第一篇是趙普

紙上談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釋】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內也比喻空談不能成容為現實。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結構】偏正式。

【用法】含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近義詞】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飢

【反義詞】埋頭苦幹、腳踏實地

【例句】人們十分討厭那些只會~;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

㈧ 與趙普有關的典故 閉門讀書、半部論語治天下、鑿壁借光、聞雞起舞、中那一個是了

半部論語治天下

㈨ 趙普為什麼被叫「哽咽哥」,什麼典故

因為他在播報汶川大地震新聞時,數次哽咽落淚。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