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寺的歷史典故

寺的歷史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07 13:11:23

Ⅰ 甘露寺的典故

1.鎮江北固山甘露寺甘露寺地處龍山主峰東,層岩秀石,峰豁萬千,風景秀美。相傳元朝初內年,有一僧,雲容游至龍山。因愛山水之秀美,寓居此山。欲在此建廟奉佛。為了找水源,遍游龍山。飢餐渴飲,隨遇而眠,備嘗艱辛。正為找不到水源而煩惱發愁時,忽一夜有山靈指點:「你卧下就是甘泉。」晨起,僧以錫杖鑿之數尺,果見甘泉湧出。捧之飲,甘洌沁心脾。僧欣喜若狂,遂雲游四方化緣募捐,決心在龍山建廟奉佛。並宣傳泉之靈應,飲可治病,祈禱可求雨。一時間,信奉者甚多。縣令聞之親往視察,見所言甚靈,對待僧人十分尊敬,以師禮相待。縣令賜僧法號曰:「靈岩禪師。」賜其泉名曰:「甘露泉。」並協助靈岩禪師化緣募捐。三國時,劉備來甘露寺招親,當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濱,水天開闊,風景壯美,不禁贊嘆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公元1205年,南宋大詩人,辛棄疾登上北固山,觀景抒懷留下的千古絕唱: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上江滾滾流,年少萬兜,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2.
廣東潮安甘露寺民間相傳有孝子廬墓而甘露降故名

Ⅱ 天心永樂禪寺的歷史典故

根據《瑞岩實錄》等有關史料記載,唐末詩僧貫休禪月大師曾三次訪武夷,在天心寺掛單,並在那裡巧遇扣冰藻光禪師,二人把茶當酒,說禪論時務。「閑雲野鶴」的貫休,在茶單寧的作用下才思泉涌,口若懸河,參公案、把話頭、斗禪機。藻光頻領要旨,大開眼界。天心禪茶不但承擔了社交中以茶為媒的功能,而且成為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明代冰縣知縣徐柳不但崇佛而且嗜茶,游覽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時,茶過七巡而意猶未盡,詩心大發,萬千感慨躍然紙上,以洋洋灑灑的《天心禪茶疏》盛贊天心扣冰古佛和禪月大師援禪如茶、融茶於禪的茶禪之緣。天心禪茶始見於經傳。
第一個種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書寫於寺廟,最好的茶也都產自寺廟,如龍井茶出於龍井寺、大紅袍源自天心寺、雲霧茶產於廬山東林寺……這些都是「茶佛一家」最真實的寫照。
天心永樂禪寺的僧人們繼承農禪並舉的傳統,秉承造福十方茶農,利樂有情眾生的理念,廣辟茶園,以永樂茶坊為手工制茶基地,以萃辰天心禪茶會所為茶文化交流窗口,以茶會友,廣結善緣,注冊了「扣冰」、「無我」商標,更慧眼選中大紅袍茶枕、茶墊系列產品,力推尊貴天成的烏金石茶盤、經營附屬水晶系列吉祥飾物等。為推廣武夷岩茶、傳播禪文化不懈地努力。

Ⅲ 雲台寺的歷史典故

說到雲台寺,更有傳奇故事可追溯到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前6—57年),字文叔,漢族,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長沙王劉發的直系後代,父親曾任南頓令。公元25~57年在位。後漢王朝(也俗稱東漢)開國皇帝。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與兄在家鄉乘勢起兵,並在昆陽之戰中一舉殲滅了新莽王朝的主力。公元24年,劉秀來到此處,為了觀星拜天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奠基了這座雲台,古人稱之雲台庵。公元25年,劉秀與綠林軍公開決裂,六月,劉秀在鄗(今河北柏鄉縣北郝村)登基稱帝,建立了後漢王朝。經過長達十數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更始、建世和隴、蜀等諸多割據政權,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紛爭戰亂長達20餘年的中國大地再次歸於一統。天下定後,劉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國策,發展生產、大興儒學,從而奠定了後漢王朝近兩百年的基業。當時劉秀為了統一天下,在此地築台,做法事,觀星宿,並有雲台二十八宿,又名雲台二十八將,其中數將為今河北邯鄲,巨鹿一帶人氏。「 在城北十里,廣二畝,高數尺。每經水溢不沒。相傳為光武行營。」——引自河北省《饒陽縣志》第682頁。
最早的雲台是漢光武帝劉秀奠基的,到如今近兩千年的歷史。公元二三年十月,更始帝給了劉秀少數兵馬,到河北招撫河北郡縣.他在洛陽時,經常到洛南宮的雲台上觀測日、月、星、辰,觀測風、雲、雨、雪。通過在台上拜天神、日神,使將士們樹立刀槍不入的信念,鼓勵將士們的打仗勇氣,早日達到他統一天下稱帝的目的,因此修建雲台是他在河北實施軍事政治的重大舉措。劉秀又精通風水學問,他看到在「安上村」的西邊奠一雲台如山,前邊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大河,東邊是一片湖泊,真是一處難得的風水寶地。於是公元二四年春,他在「安上村」駐營紮寨,發動了數萬軍民在「安上村」村西對雲台開始了奠基。
一層台的高度是一丈一尺,即一百一十寸(當時人的一乍為一尺),一百一十是個極限概念,表示最高,總的高度為三丈三尺(相當如今的八米左右),真的通了天,聳入雲,因此所奠基的土台叫雲台。雲台建好後,廣大將士求得了天神的賜福和保護,劉秀很快平息了各大豪強和農民起義軍的武裝勢力,公元二五年六月,劉秀在鄗,(河北柏鄉縣北)自立為皇帝,這就是漢光武帝。鄗、雲台,東西只隔二十多里,東西走向有一大河相通,並且又有一大道相連,在雲台前的這條大道上,又是漢軍練兵習武場所,劉家道由此而得名,一至延用於今。
公元二七年一月,劉秀統一了中原,河北的大片土地,建都於洛陽,後又遷於長安。因此,把這個雲台又廢棄了。劉秀從河北又回到洛陽建都,劉秀發揮了他的智慧和才幹,達到他統一大業的目的。人們認為:這是雲台給他的報應,是天神、日神賜給他的福。在天人感應的譽論中,雲台的名氣很快傳開,到雲台上求神燒香的來自四面八方、成千上萬。雲台安由此而得名,意為雲台上的神仙保佑你一生平安。
佛教最早傳入中國是在漢明帝年間(公元六七年),南北朝時,佛教在全國形成很大勢力,南朝的梁武帝把佛教定為「國教」。隋文帝倡導佛教,政府設僧官,佛教勢力靠統治者的扶植,在隋朝三十多年間訊速增長。在建元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雲台安上建立了寺廟,住上了僧人,到武則天統治時期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在全國各地廣建廟宇,塑大佛、鑄九鼎,雲台安上的僧人逐漸增多,此間對雲台安進行了重修和擴建。雲台庵的聲譽進而取代了雲台安,「安上村」也隨被「庵上村」所取代,唐朝開元年間,寧晉縣志對雲台庵已有記載。
隨著歷史的進展,雲台庵成了周圍幾十里,甚至上百里求神拜佛的重要活動基地。從求天神、日神的雲台安到雲台庵的正式建立,經歷了五百年的歷史。在此其間,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到雲台庵上拜佛、避難;唐玄奘到雲台庵采訪、修煉。雲台庵至今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歷史。後來,雲台師圓寂後,雲台庵也叫雲台寺。

Ⅳ 重慶上清寺的歷史典故

根據知友anjumeida 回答如下:

上清寺是重慶渝中區不可缺少的交通樞紐之一,每日從此經過的客流量是難以用萬來計算的,如今的繁華和喧鬧漸漸掩埋了曾經的歷史,已經有很少人再對它的由來加以敘述了。
早在明嘉靖以前,上清寺附近多是田土、墳冢和大小丘陵,人煙稀少。直到嘉靖年間1522~1566年),該地區一位鄉紳在今天的天壇新村和口腔醫院的位置建起一座「三清廟」,佔地400多平方丈。廟內建築雄偉,內有三清大殿、祖師殿、玉皇殿、靈官殿、雷祖殿、財神殿等多座殿堂。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該廟香火旺盛,眾多善男信女前來朝拜,也因為地處嘉陵江邊,得舟楫之便,許多商人開始在此銷售石灰、柴草、家畜等生活物資,這里逐漸形成了一個交易場所,日益繁盛起來。後來,「三清廟」改名為「上清寺」,人們開始用「上清寺」這個稱謂來稱呼這一地區,於是「上清寺」便逐漸成為這一帶的總稱,並沿用至今。
1924年,四川督軍熊克武率部退出四川,四川境內形成各地軍閥混戰的局面。同年,川軍劉湘趕走了貴州軍袁祖銘,占據了上清寺地區。第二年,袁祖銘所率的部隊卷土重來,想重新佔領該地,於是不可避免地與劉湘一部在這一帶發生了大規模的沖突,上清寺內的神像在這場混戰中被銷毀了大半,自此,一度鼎盛的上清寺從此開始了它的沒落之路。
而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警察局上清寺分駐所還曾將廟堂重新裝修作為公用,甚至解放後,郵政局又把這里當作二食堂。但隨著十年浩劫的到來,全國范圍內興起的「打倒牛鬼蛇神」運動開始瘋狂地拆毀一切古建築,而這座寺廟也終難逃厄運。直到如今,上清寺就只剩下一個虛名而已了。

Ⅳ 慈善寺的歷史典故

1912年,馮玉祥在天泰山下屯軍,徒步上山,參觀了慈善寺,十分喜歡,就在寺中內居住了下來容。並指揮部隊在山上種植了大量樹木,幫助周圍村子裡的百姓墾荒種田,做了不少實事。第二次隱居是1917年,馮玉祥因看不慣北洋政府中吳佩孚和曹錕等人的所作所為,就來到慈善寺「養病」。1924年,馮玉祥將軍也是在此下山發動的「首都革命」,推翻了賄選總統曹錕,驅逐溥儀出宮,結束了我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帝制的歷史。隱居期間,他在慈善寺主要是讀書、會友。在此期間,他接待過李大釗、張學良、孔祥熙、鄧寶珊等各界人士。

Ⅵ 金仙鎮的歷史典故

一、金仙的由來
在武王興周滅紂時期,燃燈助姜子牙大破「十絕陣」以前,燃燈道人曾在劍閣南端一百六十里,海拔七百五十七米的山巒修道。時有儒童以五莖蓮花供養燃燈,被燃燈授記揭語:「經九十一劫後的賢劫能識佛法真諦,即可成佛」。即今世之如來佛。燃燈議破十絕陣後脫道入佛,成就大羅金仙之體。《瑞應經》譯曰錠光。如來佛、觀世音菩薩等七萬七千佛與菩薩,皆為燃燈座下弟子。燃燈聖誕為農歷八月二十二日。《大智度論》述:「燃燈降世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成佛後更是金光燦爛之仙,地位比闡教十二金仙還高。修煉之地為金仙山。鄉民祈禱金仙賜福而修建寺廟,故名金仙寺。清雍正州牧李梅賓編《劍州志》卷之五……山川……第九頁.地名、寺名皆有記載。從燃燈助呂尚興周滅紂迄今已三千餘年,三千年來,這里山因仙名,地因山顯,人文、地域,皆以「金仙」為名:金仙鎮、金仙場、金仙人、金仙口音。後因燃燈成佛登上仙界之意,更名「登仙寺」,簡稱「寺包」。
二、道教之祖師
劍州城「鶴鳴山」道教發源地的道教弟子,由金仙寺仙鶴池棲息之白鶴,飛往塔子山鳴叫數聲而發出信息,通知弟子們經龍源,下白龍,上碑埡,過大埡,穿越吼獅埡,鑿開巴岩店,打通雙柏樹岩等棧道,順棧道樑上登仙寺聽燃燈授教。因仙鶴在塔子山鳴叫故名「鶴鳴山」。傳說張道陵為鶴鳴山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乃東漢時期人,公元34年—156年,系張良八世孫。而世界文化名人老子—李耳,屬先秦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周口鹿邑人,乃公元前580—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著名的道家學派創始人,早於張道陵600餘年。而燃燈道人早於張道陵1100多年,早於李耳500多年。燃燈口傳心教,沒有文字記錄,只有事跡留傳。後人只好將他神話,尊燃燈為道教祖師。李耳受燃燈道人傳說之影響,深研道家真諦,著有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是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是中華民族的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應是受前哲影響,接引道脈之天師。燃燈究竟是古佛還是道人:宗教是相通的,佛本是道,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互溶共生的文化現象,導人向善,解人疑惑與恐懼,是燃燈涅槃之精神。
三、金仙古鎮的變遷
相傳遠在秦漢之時,寺包北面山腳下至棧道梁,有一熱鬧集市。因當北風被大火化為灰燼。今遺址有許多瓦礫與痕跡可考。時寺包南面有石包處的院落便成了火災後臨時集市交易場所。金仙石院場便由此得名,金仙人的祖先最珍惜土地,火災後的集鎮建設依貧瘠的石頭山樑而重建。古鎮金仙場自石院場起,至文廟街止,全長近500米,門面280餘間,全為立木結構青瓦房,其中9處大院,11處小院,加場邊緣共有院20餘處,街道全為石板鑲就,造型美觀大方,鋪面通為木板提門,呈現出一古香古色之景觀。從1984年集鎮建設以來,今新增政府街、交通街、大寨地街、食品站街、農貿市場等,比老街擴大近十倍。
四、古驛道使金仙繁榮
古鎮位於閬中至成都要沖,閬中經思依,上金仙,過官渡河(西河、今升鍾水庫),上樑家埡,過截山,出宮店,往梓潼,達綿陽、成都,十五里一堂,三十里一鋪,是橫亘東西的古驛道,是官道,也是商家必經之捷徑。成都至閬中、西充、合川物產之輸出輸入,必然途徑金仙。是歷史上重要的郵路,解放後仍然通郵。也是歷史上軍事戰略要道。三國時張飛自成都駐守巴西郡就往返於此道,官渡河可能由此得名。再有南部縣經金仙上劍閣的古驛道。在金仙場形成自南而北,自東往西的十字交叉要沖,商家漫步在這兩條古道,使金仙場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周邊三四十里地的鄉民,以金仙為首場。街道擠塞不通,生意通宵達旦,成為我縣四大名鎮之一。
五、金仙的歷史沿革與大事考記
可佐證的是:1988年冬,金仙集鎮擴建中,有居民(政府街的居民)建房挑挖地基,掘出一墓穴,其中有一石碑,墓誌銘記載:咸通十五年,唐故右神武軍大將軍顏之次女盧江何府君夫人,路過金仙而歿,此地為閬州西水縣金遷鄉(遷—遷『仙』,古音韻相通),由此碑引發今人對金仙歷史的探索。咸通十五年為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查《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南充歷史沿革》等史料,揭開了金仙歷史的神秘面紗。
清雍政期劍州志僅載金仙山、金仙寺。根據金仙文廟殘碑中可考金仙清代時期部分人文歷史,加之多方資料,可排列如下: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重建文廟未成,因時年「全州背逆」即金仙人造反而被鎮壓,碑文中之「苦?境曾捐資培修乎,嗚呼,始基之矣。」僅創下重建基礎。嘉慶初年:1796年——1800年,教匪侵擾我川北地區,被官兵盪平。嘉慶八年:1804年,金仙奉旨,文昌宮,春秋祀典與大成殿並重,時金仙人著手大抓「二月十四」梓潼大廟至金仙文昌行香盛會,「八月二十七」 祭祀孔聖等工作。道光十年:1830年,金仙文廟重建成功,組織者,歲貢、羅映川。道光年:西河大石橋修建成功(待查劍陽橋碑後落實)道光十五年:1835年,金仙已形成二月十四文昌會,八月二十七日祭孔聖「群祀弗可及也」之高潮「大成會」「崇儒會」「鄉小學會」,遍布老金仙地區,文風大舉。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南部有教匪300餘,占金仙,搶周邊各場,後金仙駐官兵進行清剿(善後碑記)同年(1906年),金仙士紳袁覲光在金仙文廟辦起當地第一所初級小學。民國七年,1918年,潰兵化賊,八月,山賊馮濫鼻子據金仙場,金仙文廟曾被土匪燒毀,片瓦無存,激起全境之恨。民國八年,1919年,金仙老區全民總動員,從寨岩至文廟,排起長龍,手傳青瓦十萬余匹,文廟重新修建成功。民國九年,1920年,生員袁濟湘任劍安團督練長,因軍隊過金仙場,兩團長索要地方供巨款,濟湘抗辨觸怒被殺。民國十年,1921年,金仙眾鄉紳籌辦,經縣府批准為「劍閣縣金仙場第二高級小學校」。民國十八年,1929年秋,劍閣縣金仙女子小學成立,校址在金仙文廟,入學30餘人,金仙場街上入學女生較多。民國二十年:1931年,金仙女子小學合並入金仙小學,開創了劍閣男女共校的先例。同年學校立校碑,紀念田頌堯捐資建校,書法家何寅生書寫。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在金仙文廟被關押的袁家溝、蒼子角、梁家岩、高家溝的升鍾起義農民,於十二月六日押赴金仙武廟壩,殺死二十餘人,血染金仙,震驚全川。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紅軍過金仙,設蘇維埃金仙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袁鎮南再次任校長,整頓校容:將「名教有樂地,大將無棄材」對聯掛禮堂二側,將「八德」掛禮堂正中,狠抓教學質量,每逢縣上統考,金仙常列第一,名噪一時。
民國二十七至三十三年:1938——1944年,學校校長,教員高標准,高要求,學生成績全縣之冠,學生兩百以上(摘自劍閣文史資料選輯第六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學生派系相爭,學校遭殃,學生成績有減當年,人數不滿兩百。(摘自劍閣文史資料選輯第六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巨匪楊樹武率眾百餘自升鍾,過金仙。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袁羅兩派對峙,學校成了爭奪陣地,教員惶惶不安,學生不滿百人。(摘自劍閣文史資料選輯,第六輯)1950年,1月3日,國軍川東師管區,劉正中在金仙率部起義,接受整編。1950年,縣文教科派楊樹良在金仙恢復組織中心小學,築土台作講台,用神匾改為黑板,招收兩個初小班。1951年,3月,成立金仙第五區公署,調全區地主、富農、服役拆皇山觀音廟。3——7月,撤文廟內魁星樓。1952年,改為第六區公署,春、楊作舟任金仙小學校長。1953年,改區公署為區公所。1956年,因金仙缺水吃,金仙區遷至公興場。1958年,成立金仙人民公社,仍屬金仙區。金仙角辦第一所民辦中學。1959年,金仙小學成為全縣重點小學。1960年,金仙角民辦中學遷雙河大隊白家窩。1962年,金仙小學獲縣教育教學流動紅旗,獲勞模錦旗。1963年,金仙小學成為綿陽專區紅旗學校。1964年,西昌專區組織重點學校校長來金仙取經學習。1964年,金仙通車。1965年,《四川日報》報道了金仙小學辦學先進事跡。1965年,春,金仙場三聖宮(火神廟)開辦農業中學。1966——67年,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文廟、武廟、火神廟、登仙寺部分文物遭損毀。1968年,學校復課。1969年,秋,招收附設初中班。1970年,金仙中小學合設。1973年,金仙中小學合辦。1974年,在金仙大隊五組辦民中一所。1977年,金仙畢業7個初中班,其間,小橋梁氏祠、大順二隊辦過幾屆民辦初中班。1984年,撤人民公社,成立金仙鄉政府,仍屬金仙區。1986年,金仙糧站撤登仙寺。1992年,成立金仙鎮,省金仙區。2001年,金仙地區乾旱,大春顆粒無收。

Ⅶ 曇華寺的歷史典故

很多老昆明人都不知道,曇華寺蘊含了很多值得一看的建築知識。
明代土墼牆、明清時期罕見木結構廂房、現代所建雲南第一塔……日前,曇華寺公園獲評為「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為這份殊榮加分的,除了曇華寺「寺古花勝」的美景外,其包羅萬象的古今建築也是鮮為人知的科普精品。
精美建築「養在深閨」
曇華寺公園周圍都是居民小區,作為昆明唯一以江南風格建造的公園,曇華寺公園建築風格綜合了江南古典園林藝術和雲南民族文化氣息,一進寺院,入眼皆是花團錦綉,綠意盎然,精緻玲瓏的園林氣息撲面而來,讓人不由產生「大隱隱於市」之感。
曇華寺建寺歷史,可追溯到明代,歷來以花木繁艷聞名遐邇,民國初住持和尚映空「以善藝花名於滇中」,使寺內「花木亭亭,四時不謝」,當年培植的各色名花曾名噪一時。
「但相對於曇華寺養花、賞花的盛名,其建築卻養在深閨,了解的人知之甚少。」瞿黨生是名工作了近40年的老園林工人,專門研究古建築領域的他,參與過昆明不少公園的古建築修繕和仿古建築建設工作,但瞿黨生對曇華寺公園的古建築情有獨鍾。
「曇華寺公園原是一所苗圃,上世紀80年代初改擴建為一座仿江南古典園林的公園,分為前園、中園、後園三部分。當時修復了寺裡面的大殿,建造了仿古建築,最大限度保留了當時的古建築風貌。」瞿黨生介紹。
土墼牆見證歷史遺跡
沿著公園的正大門,曇華寺古建築區以一條軸線分布兩旁,是公園古建築最集中的地方,分為前殿、中殿和大殿。
進入前殿,兩旁至今保留著兩堵土墼牆,成為曇華寺建築歷史的見證。土墼牆旁有一段文字印證著土墼牆的歷史:明嘉靖進士,光祿寺少卿施昱,字子員,號石橋,在家鄉昆明瑞應山麓建讀書草堂。明崇禎7年,施石橋曾孫施泰捐草堂建寺,草堂後院有優曇花樹,就優曇佛卉冠名,成為曇華寺。草堂創寺,保留外牆,至今400多年的寺牆,多次修葺,保存至今。
「這兩堵土墼牆均是明代建寺時期,唯一保留下來的兩堵牆。土墼牆能保留至今實屬不易,公園對此十分呵護。」瞿黨生介紹,曇華寺外牆系土墼牆,又稱土胚牆,是用土墼築牆,泥麻、稻草、石灰混合抹保護層,泥漿、石灰粉刷平整美觀,是曇華寺歷經滄桑的建築遺跡。
為了科普土墼牆的建造原貌,曇華寺公園還在牆的邊上專門開辟了一塊科普區域,用不同的分塊向遊客展示土墼牆的「前世今生」。「這是牆麵粉刷層,便是明代時的樣子;土墼磚堆砌工藝層和粉刷層,則展示了現代工藝對土墼牆的修繕和保護。」
房屋木架很「偏心」
為保護好曇華寺公園內古色古香的建築,翻新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翻新過程中,每一道工序都盡量模擬古代建築,以此達到維持古建築原貌的目的。但就在去冬今春公園對大殿旁左右廂房屋頂的一次翻新修繕,卻令人有驚喜發現。
曇華寺大殿旁左右廂房的屋頂,從改建為公園後,一直以平頂的吊頂形式遮著建築上部的構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廂房瓦屋面破舊、油漆斑駁。
「我們進行修繕時,揭開平頂,才發現原來頂上是典型的明清時期木結構房梁,在昆明十分罕見。建造根據地勢的高矮,左廂房為六架梁,右廂房則為七架梁。」跟隨的瞿黨生的介紹,記者走進右廂房。令人驚奇的是,除了屋頂建築風格極其考究外,右廂房中間的木柱並沒有對稱地豎在正中央,而是偏向一邊,呈不規則建築形狀。「這叫偏心屋架木結構,可見當時建築技藝的精妙。」瞿黨生介紹,而在另一邊,因為地勢所致,左廂房的屋頂架構則是對稱結構。
為了展示這一明清時期的建築瑰寶,自發現後,公園取消了原本的遮蓋平頂,採取不弔頂的方式,只是對其進行了重新油漆修復,把該建築的精妙之處通透出來,展示在遊客面前。
「除了廂房外,曾經的住持映空和尚的居所,如今的公園會議室,也是明清建築的瑰寶。公園本著以舊修舊的原則,僅更換了房屋的窗戶,連門都還保留著當初的。」瞿黨生說。房屋旁,還保留著反映朱德早期進步思想的「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碑」,此外公園還留存著1922年朱德與友人同游曇華寺在房屋門前留念的珍貴合影。
瑞應塔成滇現代建塔的模板
曇華寺後院的瑞應山上,一座高48.8米、七層八角的「瑞應塔」,成為昆明東大門標志性的景觀。這是一座可供遊人登樓遠眺的螺旋式觀覽塔,於1996年建成使用。在此之前,雲南並無現代建塔的經驗,被譽為「雲南第一塔」。
「瑞應塔的建設參考了一些省外的經驗,最終凝聚了省內許多園林建築師們的智慧,成為雲南現代建塔的典範。楚雄州後來建福塔還專程前來曇華寺取經。」瞿黨生表示,曇華寺公園可以說是一座古今園林建築觀摩的精品博物館。
登臨塔樓,昆明市區林立的高樓大廈以及四周的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曇華寺公園去年開始對瑞應塔四周進行景觀提升改造,相繼種上了黃冠菊、薰衣草、迎春柳、長春藤等植物,並在瑞應塔前方建造一個台地式精品花園。
「曇華寺公園務求給遊客提供精緻游園的樂趣,並從中得到科普的知識,公園還邀請能工巧匠在迴廊、建築的房檐等處創作了『昆明老八景』以及『迴廊涵春、別有洞天』等以曇華寺歷史典故和景觀特色為題材的畫作,增加了文化景觀氛圍。」曇華寺公園管理處主任李峻紅介紹,「今後公園將繼續按照『名花、名人、名園』的定位,打造精緻園林和科普精品,讓曇華寺公園成為昆明東片區的覽勝之所。」

Ⅷ 葯王寺有哪些歷史典故

葯王寺原址位於唐山市豐南區西南部(現東田莊鄉),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專數百年香火鼎盛,神奇傳說眾多,每屬年農歷四月二十八是此廟廟會,方圓數百里的人們雲集於此,求醫、問葯、燒香還願、捐款捐物,來此廟敬香者據簽布記載涵著7省18縣。
明末清初,翰林學院院士李尚廉考取探花,執掌密雲縣知士,由於官場腐敗,被他人頂替。李尚廉看破紅塵,為避戰亂,幾經輾轉,流落到豐南西的葯王廟削發為僧。順治初年修成正果,康熙三十九年在廟中圓寂,人稱涵宏法師或老仙師,後因日久風干俗稱干癟和尚.

Ⅸ 北京上方寺和下方寺有什麼典故

距北京西山農場場部四五里遠的地方,有一條山溝叫鱷魚溝,鱷魚溝的山上有一座石塔,還有古廟的殘址。據說,這山上原來有一座住著和尚的上方寺;山下還有一座住著尼姑的下方寺。

在教規森嚴的佛門里,男女相通是有悖佛道的。為了隔絕僧、尼的往來,兩個廟的長老讓人在兩寺之間修築了一道高牆,這樣,這兩座佛門之內的和尚與尼姑就只能聞其聲,卻不能有任何交往。

但是兩座寺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上方寺位於山頂,用水不便,僧衣僧帽根本無法洗刷,下方寺都是尼姑,砍柴伐樹又沒力氣。

兩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互相扶持才行。為了既能相互幫助,又不讓小和尚、小尼姑彼此謀面,兩寺長者在半山腰設了一塊巨大的石頭,名為"擱衣庵"。

和尚將砍好的柴禾放在這里,尼姑也把洗干凈的衣服放在這里。和尚送柴、取衣和尼姑取柴、送衣的時間都相互隔開,他們誰也見不著對方。

然而,高牆和巨石以及清規戒律是擋不住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的。一天,送衣服的小尼姑妙貞可巧碰上了送柴來的小和尚宏安。他們兩都是窮人家的孩子。

小和尚宏安從小失去雙親,跟著叔父過日子,前兩年叔父得了病,無法供養他,宏安無奈只好出家。

小尼姑妙貞,是宏安家的鄰居,是家中獨女,父母為了讓他長命百歲,才讓她當尼姑的。

他們倆從小一起長大,想不到幾年後兩人在深山古寺相遇了,真是悲喜交集。

此時,妙貞出落得更加漂亮了,樸素的青衣青帽也掩蓋不住青春的美麗,宏安則更加英俊了帥氣了。

兩人看著對方,彼此都心生愛慕之情,但他們怕耽誤太多時間,引起別人懷疑,只好約到第二天送衣擱柴再見面。

自那以後,他們兩人故意記錯送衣送柴的時間,以便在擱衣庵相會。宏安每天來時都要給妙貞帶來幾個山上的大蘋果,裝上兩袋山裡紅;而妙貞也給宏安帶來燈下縫制的布襪、汗巾等。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時間一長,宏安和妙貞相愛的事,被一個砍柴的樵哥看見了,而且沒幾天就被山上山下的人都知道了。

這下兩寺的長者可著急了,因為這兩個寺的開銷全靠附近鄉紳富戶施捨金銀,一旦傳出有損佛門法規的醜事,就等於砸了飯碗。

為了挽回影響,兩寺長老請來四十八村的鄉紳、老財企圖洗清污名。在會上,老和尚和老尼姑都向眾財東表白說,在他們兩寺,決不可能發生這種事情。

他們還雙雙發誓說,假如真有傷風敗俗的事情發生,上方寺寧願讓水淹了,下方寺願意讓火燒了。

他們發這個毒誓一方面是想消除眾鄉紳的懷疑,另一方面是想到上方寺位於山頂不可能遭水淹,下方寺位於山下臨近水源,不可能被火燒。

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一年六月的一天,上午,碧空如洗,不料正午剛過,突然烏雲滾滾,一聲悶雷帶來了傾盆大雨,一會兒工夫,山洪就把上方寺沖走了。

下方寺旁邊有一棵古松,巧的是這一天古松被劈雷擊中起火,這火蔓延到了整個廟宇,火勢太旺,來不及滅火,廟宇就化為灰燼。

從此,上方寺和下方寺就只剩下一堆斷壁殘垣。據說,相愛著的宏安和妙貞大難後離開了佛門,回到故鄉結了婚。每當人們提上方寺和下方寺的故事,他們倆部含笑不語。想必他們一定是在感謝洪水和霹雷吧!

Ⅹ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典故

公元833年,杜牧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牛僧孺是「牛李黨爭」中牛黨的代表人物。838年,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府,擔任宣州團練判官,他由宣州去拜訪牛僧孺時,有感而發創作了《江南春》這一詩作。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不考慮歷史背景,杜牧的這首詩應該是一首非常好的景色詩,如果聯繫到杜牧的身份和所處的歷史背景,這首詩就不是單純的景色了。(杜牧像)

《江南春》的創作背景如何?
763-840年間,安史之亂後,自唐代宗開始就崇信佛教,佛教得以迅速發展。在這一時期,佛教享有特權,寺廟的土地可以免稅,佛教僧人可以免除徭役。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多農民將土地「送給」寺院,繳納一定的稅額差給寺廟,剃度出家也可以免除勞役,寺廟經濟蓬勃發展。幾十年下來之後,大量的土地和人員依附到寺廟中,各地的建立的寺廟鱗次櫛比,寺廟發展影響到了國家的賦稅和勞役,已經觸及到唐王朝的底線。(煙雨蒙蒙中寺廟景色)

作為官員的杜牧也清楚了解這一事實,但也無可奈何,只能發出隱喻的感慨罷了。安史之亂後到唐武宗時期的皇帝們都崇信佛教,819年大文學家韓愈上奏了《諫迎佛骨》的奏摺,被貶往地方,差點身死,誰還敢多說話。

安史之亂後崇信佛教的唐朝皇帝有: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等。

《江南春》有什麼典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一詩句中的講到的是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皇帝們都崇信佛教,不過最終都消亡了的歷史典故,王朝短命,佛也沒有解救這些王朝。

南朝是指420-589年在中國南方先後建立的四個王朝。其中劉宋王朝時宋文帝崇信佛教,他聽說佛教有助於統治,教化民眾,就開始信佛教了。宋孝武帝時期,甚至有僧人參與朝政,僧人慧琳被當時的劉宋人稱之為「黑衣宰相」。南齊的齊武帝深通佛教理論,甚至著有佛教著作。南梁梁武帝曾經四次將自己捨身寺廟,讓大臣將自己贖回來,其中有一次花費了一億錢。南陳的諸位皇帝為了統治的需要也崇信佛教。(南朝梁武帝像,崇信佛教,最終被餓死)

根據統計,南朝宋、齊、梁、陳四朝的全境寺廟和僧侶如下:

一、劉宋時期。佛教寺院1913座,僧侶36000餘人;

二、南齊時期。佛教寺院2015座,僧侶32500餘人;

三、南梁時期。佛教寺廟2846座,僧侶82700餘人;

四、南陳時期。佛教寺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