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馮婦虎典故

馮婦虎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07 11:22:48

① 馮婦虎葉公龍的典故來自於哪本書

1、馮婦虎

出處:《孟子·盡心下》

原文: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釋義:馮婦原來善於搏虎,後從事儒業,成為讀書人的師表。一次有人追逐老虎。遇到老虎靠著山角反抗,馮婦又捋袖下車,再次與虎相戰。

2、葉公龍

出處:漢.劉向《新序·雜事五》

原文: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釋義: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好:喜好。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正愛好。

(1)馮婦虎典故擴展閱讀

馮婦搏虎這則故事通過老百姓和其他士人對馮婦打虎的不同態度,鮮明地體現出了不同的立場:一種是馮婦被提拔為士人後,還保持原來樂於為百姓除害的品質,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歡迎。

一種是車上那些士人認為馮婦既已為士人,就應有角色意識,不能混同於普通老百姓再干那些「有失身份」的事。

葉公好龍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虛偽的葉公對外宣傳喜歡龍,在家裡的裝飾上、壁畫、用具上都雕刻或鑲嵌上龍的紋飾,人們也認為其痴迷於龍,這件事感動了天上的真龍,真龍現了真身去見葉公。

葉公嚇得屁滾尿流,落荒而逃,於是葉公喜歡龍的謊言,不擊而破。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的人。

② 馮婦打虎的故事

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的,善於打虎,後來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內很多人容正在追逐一隻老虎。那老虎背靠著山勢險阻的地方,沒有人敢去迫近它。

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連忙跑過去迎接他。馮婦挽袖伸臂地走下車來,眾人都很高興,可士人們卻譏笑他身為士人卻去干這種「不成體統」的事。

這個故事出自《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2)馮婦虎典故擴展閱讀:

後來用「再作馮婦、一作馮婦、又做馮婦」等比喻重操舊業;用「馮婦」稱勇猛或兇狠的人;用「搏虎」指敢與兇猛的敵人拼搏;用「負隅頑抗」表示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行抵抗。

這則故事通過老百姓和其他士人對馮婦打虎的不同態度,鮮明地體現出了不同的立場:一種是馮婦被提拔為士人後,還保持原來樂於為百姓除害的品質,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歡迎;

一種是車上那些士人認為馮婦既已為士人,就應有角色意識,不能混同於普通老百姓再干那些「有失身份」的事。如此對立的兩種態度、兩種立場,不能不給人以警示。

③ 馮婦虎,葉公龍。分別是什麼

「馮婦虎」指的是打虎的英雄馮婦,他曾發誓不再打虎,但是一日路過一地,見到老虎傷人,還是忍不住上前打死了那隻虎,人們很感激他,但是有些士人卻認為他違背了自己的誓言,非大丈夫所為。

「葉公龍」指的是著名的葉老兒了,此人天天逢人便吹噓自己有多麼喜歡龍,家中的字畫,吃飯的飯碗,甚至睡覺的被子,無不有龍的形狀。但是有一天他真的見到了龍,卻嚇得魂不附體。

④ 馮婦的出處

《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翻譯: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的,善於打虎,後來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隻老虎。那老虎背靠著山勢險阻的地方,沒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連忙跑過去迎接他。馮婦挽袖伸臂地走下車來,眾人都很高興,可士人們卻譏笑他。」
簡析:士人們譏笑他什麼?
譏笑他重操舊業,又於起了打虎的勾當,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棄了。所以,「再作馮婦」作為一個相關成語,是指人應該明己見機守義,不應因環境而輕易放棄自己的追求與原則。簡言之.就 是不應「再作馮婦」。
但我們從孟子這段話的語氣里又感到他並不是完全否定馮婦的作為,因為「再作馮婦」實際上得到眾人的擁護,而只是士人們在譏笑他。難道孟子竟會因為怕士人譏笑而不再去勸齊王開倉救民嗎?
關於這個問題,朱熹有個解釋,他認為主要因為孟子說這話的時候,是齊王已不願意用他,不願意聽他的話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這個情況,已准備離開齊國了,所以才有這種說法。
可見,孟子說這段話時是處在一種矛盾的心態中,正如馮婦再次打虎,「再作馮婦」一樣,不再次去打虎吧,眾人正有危難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棄了自己的追求與主張,且為士人所譏笑。孟子也是一樣,不去再勸齊王吧,災民的確需要救濟。再次去勸齊王吧,明知他不會聽,而自己正准備離開齊國,再去勸他,不是又放棄了自己離開齊國的打算了嗎?何況,如果自己現在還要去勸齊王,必然受到齊王身邊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譏笑。權 衡的結果,還是不準備去「再作馮婦」。其實,學生陳臻是了解老師的處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師提出大家的願望後馬上又說 「殆不可復。」
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說出再作馮 婦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對自己行為的一種把握,一種審時度勢。這正如趙歧注《孟子》說:「可為則從,不可則凶。言善見用,得其時也非時逆指,猶若馮婦。暴虎無已,必有害也。」這可以說是 對孟子心態的深刻揭示。
那麼,這對我們又有什麼啟發呢?應該認為,是不是「再作 馮婦」並不絕對,關鍵是要審時度勢,把握自己。如果「可為」, 如果「見用」而「得其時」,再做一次馮婦也未嘗不可。如果「不可」,如果『非時逆指」,則不可「再作馮婦」,以免「暴虎無已, 必有害也」,而且還會受到有識之士的恥笑。

⑤ 立品早防馮婦虎 讀書不好葉公龍 整體怎麼解釋,有什麼典故啊

「立品早防馮婦虎 讀書不好葉公龍」解釋為:樹立品行要以馮婦、葉公為鑒,要做到言行一致,說話算話,讀書要專一。這句話里有兩個典故:馮婦搏虎、葉公好龍。

1、馮婦搏虎

出處:戰國孟子《孟子·盡心下》

寓意寓言是說馮婦這個人只是表面的改變,並沒有真正地從內心改掉自己的行為。

釋義:馮婦原來善於搏虎,後從事儒業,成為讀書人的師表。一次有人追逐老虎。遇到老虎靠著山角反抗,馮婦又捋袖下車,再次與虎相戰。

後遂用「再作馮婦、一作馮婦、又做馮婦」等比喻重操舊業;用「馮婦」稱勇猛或兇狠的人;用「搏虎」指敢與兇猛的敵人拼搏;用「負隅頑抗」表示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行抵抗。

原文:齊飢。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殆不可復。」復,扶又反。先時齊國嘗飢,孟子勸王發棠邑之倉,以振貧窮。至此又飢,陳臻問言齊人望孟子復勸王發棠,而又自言恐其不可也。

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東甌之人謂火為虎,其稱火與虎無別也。其國無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災,國人咸苦之。海隅之賈人適晉,聞晉國有馮婦善搏虎,馮婦所在則其邑無虎,歸以語東甌君。東甌君大喜,以馬十駟、玉二珏、文錦十純,命賈人為行人,求馮婦於晉。

馮婦至,東甌君命駕,虛左,迎之於國門外,共載而入館,於國中為上客。明日,市有火,國人奔告馮婦,馮婦攘臂從國人出,求虎弗得。火迫於宮肆,國人擁馮婦以趨火,灼而死。於是賈人以妄得罪,而馮婦死弗悟。

譯文:齊國遭飢荒,陳臻對孟子說:「百姓都認為先生您會再次勸齊王打開糧倉來賑濟災民,大概您不會再這樣做了吧?」先前齊國曾經鬧飢荒,孟子勸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來賑濟貧窮的災民。到這次又鬧飢荒,所以陳臻這樣詢問孟子說,齊國百姓盼望孟子再次勸齊王發放棠糧。但是陳臻自己也說恐怕不行了。

孟子說:「再這樣做,我就成了馮婦了。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的,善於打虎,後來成了善人,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隻老虎。那老虎背靠著山勢險阻的地方抵抗,沒有人敢去迫近它。

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都跑過去迎接他。馮婦就又挽袖伸臂地走下車來要去打虎。大家都感到很高興,這種行為卻被有見識的士人們譏笑了。」

東甌的人把「火」叫作「虎」,他們發「火」和「虎」的字音沒有區別。他們的國家沒有磚瓦,而蓋屋頂子全用茅草,所以多火災,國人都吃過它的苦頭。

靠海邊的地方,有一個商人到了晉國,聽說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善於同虎搏鬥,馮婦所到的地方就沒有老虎。商人回來把這件事告訴了東甌國君。東甌國君聽了高興,用馬四十匹、白玉兩雙、文錦十匹作禮物,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晉國聘請馮婦。

馮婦應邀到來,東甌君命駕車,虛左(以左為貴),親自在國門外迎接他,又一起乘車進入賓館,把他當做國中的上賓款待。第二天,市中起火,國人奔告馮婦,馮婦捋袖伸臂跟隨國人跑出來,找老虎搏鬥,卻沒有找到。

這時大火迫向宮殿店鋪,國人簇擁著馮婦就奔向大火,馮婦被燒灼而死。於是那個商人因為說假話獲罪,但馮婦卻至死也沒搞清是怎麼回事。

2、葉公好龍

出處:漢.劉向《新序·雜事五》

寓意:辛辣諷刺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表裡不一的人。

釋義: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好:喜好。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正愛好。

原文: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譯文:葉公,字子高,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都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檯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里。

葉公一看是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而不是龍。

(5)馮婦虎典故擴展閱讀:

馮婦,男,戰國晉國人,馮婦是人名,不是說此人是姓馮的婦女 。文章一句卒為善士可得出馮婦的性別。士,在古漢語中有多種解釋。如:士民、士子、軍士等等,但是除通假「仕女」外卻無一不是男子。而古漢語中的「士女」當作「男女」之意,非一端也。

一般說來,「士」的稱呼多用於成年男子。如《詩· 鄭風·女曰雞鳴》中「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可意譯為:老婆說公雞叫了快起床 !老公說太陽還沒曬屁股。

又如《泰伯》中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譯文:作為一個男人,一個君子,必須要有寬廣、堅韌的品質,因為自己責任重大,道路遙遠。顯然是指男子。故至此「馮婦」當可定名定性——馮婦,名也。性別,男 。

沈諸梁,羋姓,沈尹氏,名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國軍事家、政治家。大夫沈尹戌之子,封地在葉邑,自稱葉公,在葉地治水開田,頗具治績。曾平定白公之亂,擔任楚國宰相。因楚國封君皆稱公,故稱葉公。

葉公終老葉地後,其後裔為紀念祖上之德與祖居之地,部分改沈為葉,是為葉姓之源。因此,葉公沈諸梁又是海內外葉姓華人公認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後,澧河之濱葉公墓前,來自海內外的葉姓子孫紛紛回鄉祭祖,已成為中原文化旅遊的一大景觀。

⑥ 成語故事 馮婦打虎

譯文
齊國遭飢荒,陳臻對孟子說:「國內的人們都以為老師會再次勸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來賑濟災民,大概不可以再這樣做了吧。」
孟子說:「再這樣做就成了馮婦了。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的,善於打虎,後來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隻老虎。那老虎背靠著山勢險阻的地方,沒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連忙跑過去迎接他。馮婦挽袖伸臂地走下車來,眾人都很高興,可士人們卻譏笑他。」
讀解
士人們譏笑他什麼?
譏笑他重操舊業,又於起了打虎的勾當,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棄了。所以,「再作馮婦」作為一個成語,是指人應該明己見機守義,不應因環境而輕易放棄自己的追求與原則。簡言之.就
是不應「再作馮婦」。
但我們從孟子這段話的語氣里又感到他並不是完全否定馮婦的作為,因為「再作馮婦」實際上得到眾人的擁護,而只是士人們在譏笑他。難道孟子竟會因為怕士人譏笑而不再去勸齊王開倉救民嗎?
關於這個問題,朱熹有個解釋,他認為主要因為孟子說這話的時候,是齊王已不願意用他,不願意聽他的話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這個情況,已准備離開齊國了,所以才有這種說法。
可見,孟子說這段話時是處在一種矛盾的心態中,正如馮婦再次打虎,「再作馮婦」一樣,不再次去打虎吧,眾人正有危難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棄了自己的追求與主張,且為士人所譏笑。孟子也是一樣,不去再勸齊王吧,災民的確需要救濟。再次去勸齊王吧,明知他不會聽,而自己正准備離開齊國,再去勸他,不是又放棄了自己離開齊國的打算了嗎?何況,如果自己現在還要去勸齊王,必然受到齊王身邊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譏笑。權
衡的結果,還是不準備去「再作馮婦」。其實,學生陳臻是了解老師的處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師提出大家的願望後馬上又說
「殆不可復。」
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說出再作馮
婦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對自己行為的一種把握,一種審時度勢。這正如趙歧注《孟子》說:「可為則從,不可則凶。言善見用,得其時也非時逆指,猶若馮婦。暴虎無已,必有害也。」這可以說是
對孟子心態的深刻揭示。
那麼,這對我們又有什麼啟示呢?應該認為,是不是「再作
馮婦」並不絕對,關鍵是要審時度勢,把握自己。如果「可為」,
如果「見用」而「得其時」,再做一次馮婦也未嘗不可。如果「不可」,如果『非時逆指」,則不可「再作馮婦」,以免「暴虎無已,
必有害也」,而且還會受到有識之士的恥笑。[1]

⑦ 馮婦的典故

再作馮婦

釋義 再作:重做;馮婦:人名。
詞義:比喻再干舊行業。
出處 《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示例 曾經有位總長,聽說,他的出來就職,是因為某公司要來立案,表決時可以多一個贊成者,所以~的。(魯迅《而已集·反「漫談」》)

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博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隅,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馮婦「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雖立志成為善人,不再博虎,但受不了眾人慫恿,又重操故技而為士者所恥笑。後常以「馮婦」代指重操舊業,如「又作馮婦」、「重作馮婦」。

《孟子·盡心下》里的一則《再作馮婦》的小故事,說的是:從前,晉國有位叫馮婦的人,能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為民除害。後來被提拔做了士人。一次,他與一班人經過一個山上,看到許多人正追逐一隻老虎。老虎背靠山崖,面對著人,沒有一個人敢上去碰一碰。忽然有人看見馮婦,大家迎上去請他打虎。馮婦二話沒說,捲起袖子,跳下了車,立即朝老虎撲去。老百姓看了,一起叫好,而車上的那些士人則嘲笑他不該混雜於百姓之間干這有失身份的事。

⑧ 再作馮婦的成語故事

拼音
zài
zuò
féng
fù,
釋義
意思是比喻再干舊行業。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原文翻譯
齊國遭飢荒,陳臻對孟子說:「國內的人們都以為老師會再次勸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來賑濟災民,大概不可以再這樣做了吧。」孟子說:「再這樣做就成了馮婦了。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的,善於打虎,後來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隻老虎。那老虎背靠著山勢險阻的地方,沒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連忙跑過去迎接他。馮婦挽袖伸臂地走下車來,眾人都很高興,可士人們卻譏笑他。」
作品賞析
士人們譏笑他什麼?譏笑他重操舊業,又干起了打虎的勾當,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棄了。所以,「再作馮婦」作為一個相關成語,是指人應該明己見機守義,不應因環境而輕易放棄自己的追求與原則。簡言之.就
是不應「再作馮婦」。
但我們從孟子這段話的語氣里又感到他並不是完全否定馮婦的作為,因為「再作馮婦」實際上得到眾人的擁護,而只是士人們在譏笑他。難道孟子竟會因為怕士人譏笑而不再去勸齊王開倉救民嗎?
關於這個問題,朱熹有個解釋,他認為主要因為孟子說這話的時候,是齊王已不願意用他,不願意聽他的話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這個情況,已准備離開齊國了,所以才有這種說法。
可見,孟子說這段話時是處在一種矛盾的心態中,正如馮婦再次打虎,「再作馮婦」一樣,不再次去打虎吧,眾人正有危難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棄了自己的追求與主張,且為士人所譏笑。孟子也是一樣,不去再勸齊王吧,災民的確需要救濟。再次去勸齊王吧,明知他不會聽,而自己正准備離開齊國,再去勸他,不是又放棄了自己離開齊國的打算了嗎?何況,如果自己現在還要去勸齊王,必然受到齊王身邊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譏笑。權
衡的結果,還是不準備去「再作馮婦」。其實,學生陳臻是了解老師的處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師提出大家的願望後馬上又說
「殆不可復。」
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說出再作馮
婦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對自己行為的一種把握,一種審時度勢。這正如趙歧注《孟子》說:「可為則從,不可則凶。言善見用,得其時也非時逆指,猶若馮婦。暴虎無已,必有害也。」這可以說是
對孟子心態的深刻揭示。
那麼,這對我們又有什麼啟發呢?應該認為,是不是「再作
馮婦」並不絕對,關鍵是要審時度勢,把握自己。如果「可為」,
如果「見用」而「得其時」,再做一次馮婦也未嘗不可。如果「不可」,如果『非時逆指」,則不可「再作馮婦」,以免「暴虎無已,
必有害也」,而且還會受到有識之士的恥笑。[1]

⑨ 馮婦搏虎 古文翻譯

《馮婦搏虎》白話釋義;

齊國遭飢荒,陳臻對孟子說:「百姓都認為先生您會再次勸齊王打開糧倉來賑濟災民,大概您不會再這樣做了吧?」先前齊國曾經鬧飢荒,孟子勸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來賑濟貧窮的災民。到這次又鬧飢荒,所以陳臻這樣詢問孟子說,齊國百姓盼望孟子再次勸齊王發放棠糧。

但是陳臻自己也說恐怕不行了。孟子說:「再這樣做,我就成了馮婦了。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的,善於打虎,後來成了善人。

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隻老虎。那老虎背靠著山勢險阻的地方抵抗,沒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都跑過去迎接他。馮婦就又挽袖伸臂地走下車來(要去打虎)。大家都感到很高興,這種行為卻被有見識的士人們譏笑了。」

東甌的人把「火」叫作「虎」,他們發「火」和「虎」的字音沒有區別。他們的國家沒有磚瓦,而蓋屋頂子全用茅草,所以多火災,國人都吃過它的苦頭。

靠海邊的地方,有一個商人到了晉國,聽說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善於同虎搏鬥,馮婦所到的地方就沒有老虎。商人回來把這件事告訴了東甌國君。

東甌國君聽了高興,用馬四十匹、白玉兩雙、文錦十匹作禮物,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晉國聘請馮婦。馮婦應邀到來,東甌君命駕車,虛左,親自在國門外迎接他,又一起乘車進入賓館,把他當做國中的上賓款待。

第二天,市中起火,國人奔告馮婦,馮婦捋袖伸臂跟隨國人跑出來,找老虎搏鬥,卻沒有找到。這時大火迫向宮殿店鋪,國人簇擁著馮婦就奔向大火,馮婦被燒灼而死。於是那個商人因為說假話獲罪,但馮婦卻至死也沒搞清是怎麼回事。

原文:

齊飢。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殆不可復。」復,扶又反。先時齊國嘗飢,孟子勸王發棠邑之倉,以振貧窮。

至此又飢,陳臻問言齊人望孟子復勸王發棠,而又自言恐其不可也。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

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東甌之人謂火為虎,其稱火與虎無別也。其國無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災,國人咸苦之。海隅之賈人適晉,聞晉國有馮婦善搏虎,馮婦所在則其邑無虎,歸以語東甌君。

東甌君大喜,以馬十駟、玉二珏、文錦十純,命賈人為行人,求馮婦於晉。馮婦至,東甌君命駕,虛左,迎之於國門外,共載而入館,於國中為上客。

明日,市有火,國人奔告馮婦,馮婦攘臂從國人出,求虎弗得。火迫於宮肆,國人擁馮婦以趨火,灼而死。於是賈人以妄得罪,而馮婦死弗悟。

此文出自戰國·孟子所寫的《孟子》。

(9)馮婦虎典故擴展閱讀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孟子的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孟孫氏衰微後,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是位非常有抱負的政治家,在諸侯國合縱連橫,戰爭不斷時期,作為銳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識到了當時的時代特徵和趨勢,建構了自己的學說。

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並推行於天下。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游說各國諸侯。孟子開始周遊列國,游說於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⑩ 重作馮婦的典故

見於《孟子・盡心下》。
齊國鬧飢荒。陳臻對孟子說:國人都以為老師回會再度勸請齊王打答開棠地的糧倉來賑濟百姓,恐怕不可以再這樣做吧。孟子說:如果再這樣做那就變成馮婦了。 晉國有一個獵人叫馮婦,善於和老虎搏鬥。後來洗手不幹了,變成一個有修養的人。有一次,他到野外去,見許多人追趕一隻老虎。老虎負隅頑抗,沒有人敢碰它。眾人遠遠看見馮婦來了,便快步向前迎接。馮婦挽起袖子,伸出胳膊,走下車來,參加了打虎的行列。猛虎終於被制服了。大家都非常高興,紛紛稱贊馮婦,可是有身份、教養的士人都在嗤笑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