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埋伏的典故

埋伏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07 08:31:11

Ⅰ 求《十面埋伏》的歷史典故

「十面埋伏」是四復面八方廣布伏制兵的意思,表現一種不可逆轉的軍事態勢。這個典故出自楚漢相爭這場戰爭。

漢高帝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10月,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的南邊,劉邦下令暫停追擊,派使者命韓信、彭越與自己在固陵會師,聯合追擊項羽。此後的作戰形勢,基本上構成了對項羽軍「十面埋伏」的戰略包圍。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五、六十萬漢軍重重包圍,項羽十萬楚軍節節敗退,退至距彭城東南八十公里的垓下時,就寸步難行了。

通過三年多的楚漢相爭,漢王劉邦終於取得了軍事上的絕對優勢。漢軍「十面埋伏」,形如天網,楚軍固守垓下,勢如鳥雀。此刻,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斗;劉邦軍的進攻捷報頻傳。

垓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十面埋伏」的戰爭就這樣展開了。

Ⅱ 十面埋伏成語典故

【成語】: 十面埋伏
【拼音】: shí miàn mái fú
【解釋】: 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指內周圍布置了重容重埋伏。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韓信屬於楚軍的行列,曾經多次參加戰爭,但是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後來楚軍由項羽指揮,可是項羽卻不肯重用韓信,因此他決定到劉邦領導的漢軍中找出路。韓信本來就不是什麼出名人物,所以到了漢軍中間他還是沒有機會,等了很長一段時間,可是還是沒有任何音訊,最後又無奈又生氣的韓信只好不告而別。漢軍大將蕭何知道韓信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立刻快馬加鞭把韓信給追了回來,然後又稟告漢王讓韓信做了大將。
韓信做了大將後,取得了關中的三秦之地,當韓信打敗齊國的同時,漢王正被楚霸王項羽逼得走投無路,這時韓信要求做齊王,漢王無奈只好答應,韓信率軍三十萬攻佔了蘇北,把項羽的楚軍圍在垓下,還專門針對項羽的驍勇採用了步步為營、的戰術,終於打敗了項羽的楚軍。

Ⅲ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兩個典故是什麼呢

項羽同意楚漢和約,一是因為彭越不斷攻擊他的後方,斷絕他的糧道,一是因為英布與劉邦勾結背叛了他。英布原是他屬下大將,後來立為九江王。活埋20萬秦軍,是英布下手乾的;殺死義帝,也是英布派人乾的。他們的關系一向很親密。然而,英布做了九江王後,就開始擁兵自重,不大聽從項羽指揮了。項羽與齊王田榮作戰,向九江徵兵。英布稱病不出,只派出幾千軍隊去敷衍;劉邦攻打彭城,英布又稱病,見死不救,致使彭城陷落。從此,他們之間就產生了隔膜。

劉邦在彭城大敗後,受困於滎陽一帶,亟需有人在項羽後方牽制他的兵力,就派使者隨何去勸說英布叛楚聯漢。隨何到達淮南三天,英布都不接見他。隨何對接待的官員說:「九江王不見我,不就是因為楚軍強大,漢軍弱小嗎?我出使這里,就是來講這個的。我講的管保九江王愛聽。如果哪句話不入耳,就把我拉到淮南街上殺頭,也可以向天下表明他敵視漢王而忠於楚王呀。」於是,英布接見了他。

隨何巧舌如簧,分析了楚漢強弱之勢:「項羽全靠作戰兇悍,顯示他的強大。現在怎麼樣?他在滎陽一帶與漢王對壘,想打沒人跟他打,想攻又攻不下。靠些老弱士卒從千里以外把糧草運來,他的這種『強大』又能保持多久?退一步說,即使這回他戰勝了漢王,天下諸侯必將人人自危,難道他不會與您算舊帳嗎?必然的趨勢只能是天下諸侯聯合起來對付他。項羽再強大,大概也不能抵擋天下的軍隊吧?所以我認為,項羽不過貌似強大,其實很脆弱,真正強大的是漢王。如果您與漢王聯合,日後漢王一定分出大片土地給您,您又何必依附項羽看他的臉色行事呢?」

這番話說動了英布的心,他答應與劉邦秘密來往。這時正好有楚軍使者到達淮南,嚴辭責備英布,催促他趕快發兵攻打漢軍。隨何闖進楚軍使者住的館舍,大模大樣坐了下來,說道:「九江王已經歸附了漢王,還發什麼兵?」英布愕然。楚軍使者慌忙站起,拔腿就跑。隨何說:「事情已經泄露了,還留著他干什麼?」英布只好殺掉了楚軍使者,公開背叛了項羽。

項羽答應了楚漢合約後,急忙收兵東歸,安定自己的後方。這時,韓信在魏、齊、魯佔領了大片土地,並且自立為齊王。

張良和陳平向劉邦建議撕毀和約,追擊項羽。他們說:「現在一大半天下在我軍掌握之下,諸侯也都歸附我們。項羽卻是兵疲糧盡,正是殲滅他的最佳時機。如果放虎歸山,必將後患無窮。」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領兵追擊,並派人告知韓信、彭越、英布,約定在固陵圍殲項羽軍隊。誰知到了預定日期,韓信等人都不派軍隊來會合。項羽回師一擊,就把漢軍打得大敗。劉邦只得又龜縮在高壘之中。他對張良說:「他們不守約,這可怎麼辦?」張良說:「只要您答應戰勝項羽之後,把土地分給他們,他們就會遵守約定了。」

劉邦又派出使者與韓信等人聯絡,許諾日後與他們共分天下,並把臨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給他們。果然,使者紛紛回報,諸侯即將發兵。不久,各路諸侯出兵,各自為戰,攻擊項羽軍隊。項羽軍隊不斷收縮,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西),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諸侯軍隊蜂擁而至,把項羽軍隊重重包圍了起來。

張良想出一條妙計,把楚軍降卒分發在漢軍各營之中,教唱楚國民歌。入夜,漢軍各營都唱起了楚國民歌。項羽軍隊疲憊不堪,糧食已盡,情緒沮喪,聽見家鄉民歌,勾起思鄉之念,紛紛逃亡。

項羽聽見歌聲,心裡驚疑不定:莫非楚國已經失陷,怎麼有這么多楚人在唱歌?時值歲末,天寒地凍。他的戰馬烏騅在帳外發出陣陣嘶鳴。項羽吩咐侍衛把烏騅馬牽走。烏騅馬連踢帶咬,怎麼也不動地方,只是一陣陣悲憤地嘶鳴。

項羽揮揮手,要侍衛離開,坐下來喝悶酒,他的愛妃虞姬在一旁溫柔勸解,接著舞起劍來,為他助興。帳外北風呼嘯,烏騅嘶鳴,項羽不禁悲從中來,滴出一行眼淚,引吭高歌起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濟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力氣足以拔山啊,氣概蓋世無雙,時運不濟啊,我的烏騅動都不想動彈,烏騅不動啊怎麼辦啊!虞姬,虞姬啊,你可怎麼辦啊?」)

虞姬停止舞劍,說道:「大王,你突圍吧。」項羽心頭一震,凝視著她。虞姬知道他的心意,輕聲說:「你快走吧,不用管我。」說著,一劍揮向頸項,頓時香消玉殞,倒地身亡了。項羽大吼一聲,沖出帳外,跨上烏騅馬,帶領800親兵,如同滾滾怒濤,沖向敵營。他們銳不可當,所向披靡,到了天明,終於沖出重圍,身邊的精兵只剩下100餘人了。

大批漢軍追來,他們且戰且逃,到達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河畔,只剩下26名士兵。河邊正停靠著一條小船。烏江亭長請他上船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百姓數十萬,您可重振旗鼓。請快上船,從我渡江,漢軍是追不上的。」項羽說:「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我從江東帶領8000子弟渡江西征,現在不剩一個人了。縱然江東父老同情我,我還有什麼面目見江東父老?」

這時漢軍趕到江邊,項羽豪氣干雲,命令士兵下馬,與漢軍最後決一死戰。26名士兵懷著必死的決心,撲向敵軍,全部犧牲。項羽縱橫沖殺,殺死上百敵軍,身上受了十多處創傷,最後引劍自殺。

項羽死的那一年,只有31歲。

Ⅳ 有誰知道"十面埋伏"的典故

發生在楚漢戰爭來中的一個自典故。

公元前202年,漢軍將楚軍主力困於垓下,劉邦採納了韓信的建議,採用十面埋伏的陣法,全殲楚軍主力。項羽退至烏江,自刎身死。

與垓下之戰有關的成語和俗語還有四面楚歌,霸王別姬,卷土重來等等。

Ⅳ 「十面埋伏」的典故出自楚漢之爭的哪場戰役

垓下之戰

十面埋伏,顧名思義,是四面八方廣布伏兵的意思,表現一種不可逆轉的軍事態勢。這個典故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

Ⅵ 成語十面埋伏的典故

這個典故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
公元前202年10月,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的南邊,劉邦下令暫停追擊,派出使者與韓信、彭越等人聯絡,許諾日後與他們共分天下,並把臨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給他們。果然,使者紛紛回報,諸侯即將發兵。不久,各路諸侯出兵,攻擊項羽軍隊,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項羽軍隊不斷收縮,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諸侯軍隊蜂擁而至,把項羽軍隊重重包圍了起來。
漢軍「十面埋伏」,形如天網,楚軍固守垓下,勢如鳥雀。此刻,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斗;劉邦軍的進攻捷報頻傳。 垓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戰就這樣展開了。
為了進一步動搖和瓦解楚軍,一天夜裡,劉邦要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聽了,益發懷念自己的家鄉。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軍帳里喝酒。他—面喝酒、一邊激昂慷慨地唱起歌來,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據說他的愛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拔劍自刎而死。項羽見大勢已去,帶了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南逃。第二天天亮,劉邦發覺項羽突圍而去.便派灌嬰帶領五千騎兵追連趕。
項羽渡過淮河,繼續跟隨他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到陰陵(在今安徽定遠縣四北),迷了路,陷進湖沼地帶,被漢軍追及。項羽領兵且戰且退,退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只剩下二十八名士兵。河邊正停靠著一條小船。烏江亭長請他上船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接著對亭長說:「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若非吾故人乎?」呂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此項亡也。」項羽便說道:「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說完就自刎而死了。
有的學者認為,「十面埋伏」發生在徐州的九里山。因為《水滸傳》中分明寫著:「九里山前擺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所以時至今日,徐州人仍然認為城北「九里山」為漢兵「十面埋伏」的戰場。在「九里山」的山上,曾經有「磨旗石」,傳說是劉邦的大將樊噲插旗、指揮軍隊的地方。在「九里山」的山下,有村名「八里屯」,傳說是漢王屯兵的地方。而徐州的城東,有一座子房山,相傳,是以劉邦的大臣張良的名字命名,張良在這兒深夜吹簫,瓦解了楚軍鬥志。

Ⅶ 十面埋伏 成語典故

注音】shí miàn mái fú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先後活捉版魏王豹、趙王歇、燕權王藏荼、齊王田廣。他被劉邦封為齊王後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他採取十面埋伏的戰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出處】從今後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
【解釋】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指周圍布置了重重埋伏。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

Ⅷ "十面埋伏"的典故發生在我國哪個歷史時期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
這個典故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
公元前202年10月,漢版王劉邦權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的南邊,劉邦下令暫停追擊,派出使者與韓信、彭越等人聯絡,許諾日後與他們共分天下,並把臨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給他們。果然,使者紛紛回報,諸侯即將發兵。不久,各路諸侯出兵,攻擊項羽軍隊,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項羽軍隊不斷收縮,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諸侯軍隊蜂擁而至,把項羽軍隊重重包圍了起來。他採取十面埋伏的戰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Ⅸ 十面埋伏的典故出自楚漢之爭的哪一戰

垓下之戰 大軍追至夏復南時,制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由於韓信及彭越未如約出兵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2]

Ⅹ 十面埋伏和口蜜腹劍的典故

《十面埋伏來》流傳甚廣,是傳自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韓信 自暗度陳倉後,包圍項羽,之前劉邦拜將時,韓信所說的怎麼打敗項羽的計劃,向劉邦介紹說是十面埋伏

口蜜腹劍 《資治通鑒·唐紀·玄宗天寶元年》:「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