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君黃金台上意典故
Ⅰ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運用了什麼典故
戰國時抄燕昭王曾築台置千金於其上以延襲攬人才,因稱此台為「黃金台」。「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黃金、 白玉, 其質地和色澤, 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台」,是求賢若渴的象徵。 黃金台:《上古郡國圖經》「黃金台在易水東南十八里,燕昭王(姬平)置千金於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燕昭王禮賢下士,築黃金台,終遂所願.表現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無奈~
Ⅱ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用了什麼典故
典故:「黃金台」是用戰國時燕昭王曾築台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的典故,玉龍,唐人用以稱劍。燕昭王禮賢下士,築黃金台,終遂所願,表現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無奈。
出處:《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所作。
原文: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牆;我軍嚴待以來,陽光照耀鎧甲,一片金光閃爍。秋色里,響亮軍號震天動地;黑夜間戰士鮮血凝成暗紫。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只為報答君王恩遇,手攜寶劍,視死如歸。
(2)報君黃金台上意典故擴展閱讀
此詩用濃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斗場面,奇異的畫面准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爭風雲。首聯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並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頷聯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斗的殘酷;頸聯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全詩意境蒼涼,格調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魅力。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斗場面不宜使用表現穠艷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穠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像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於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
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藉助想像給事物塗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並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
例如用壓城的黑雲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穠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斗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
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准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雲,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作者簡介: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六歲。
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郁低沉,語言過於雕琢。有《昌谷集》。
Ⅲ 雁門太守行閱讀答案 報君黃金台上意,用了什麼典故
你問的兩句出自唐朝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全詩如下: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版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權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戰國時荊軻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荊軻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黃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置千金於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攬隱士.
「半卷紅旗臨易水」,引用的是荊軻刺秦的典故,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台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Ⅳ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借用了什麼典故其用意是什麼
黃金台」是用戰國時燕昭王曾築台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的典故,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燕昭王禮賢下士,築黃金台,終遂所願.表現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無奈.
Ⅳ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用的是關於誰的典故
「黃金台」典出《戰國策·燕策一》,據記載,燕國國君燕昭王希望招賢納士,於是築台拜謀士郭隗為國師,並為他建造了宮殿,從而引來各國人才的故事。台上並沒有黃金,之所以叫黃金台,是因為郭隗用了一個以黃金買千里馬的馬骨而引來千里馬的故事打動了燕昭王。
這兩句意思是: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唐代李賀《雁門太守行》原文: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牆;戰士們的鎧甲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爍。號角聲聲,響徹秋夜的長空,塞外天邊的雲霞將夜空凝結成紫色。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5)報君黃金台上意典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系年,有兩種說法。一種:此詩創作於公元814年(唐憲宗元和九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另一種說法,據唐張固《幽閑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後也很欣賞。時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雁門太守行》是李賀運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此詩用濃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斗場面,奇異的畫面准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爭風雲。
詩的開頭兩句,著意於氣氛的渲染,給讀者勾勒了這場戰爭緊張的形勢。首句用「黑雲」作為比喻,寫敵人來勢兇猛,再以「壓」這個動詞來加強此種勢態之描寫,然後以「欲摧」兩詞,來補足這種來勢之猛烈,並直接刻畫了危險的情狀。
第二句寫我方軍容整肅,軍威雄偉,有臨危不驚之氣概。這兩句的畫面描繪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雲翻滾之下,兇猛的敵軍向我孤城撲來,大有城傾郭摧之勢;然而,我方將士泰然不懼,整裝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閃金光,氣宇軒昂,正准備出擊。詩的一開始通過對照表現了形勢危急,又表現了我軍將士的英雄氣概。
三、四兩句從聲、色兩個方面進一步渲染悲壯的氣氛。角聲嗚嗚,本來就是一種十分悲涼的音響;現在又是在滿目蕭瑟的秋天裡回盪,自然就顯得更加悲壯了。這里從聲來寫。「塞上燕脂凝夜紫」則從色來烘托。此時戰場之上鮮血遍染,在暮靄凝聚下呈現出暗紫色,為這個悲壯的畫面抹上了一層悲壯的色彩。
「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斗。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兩色為基色,點染以紫色、紅色,使得詩的意境以低沉的調子映入人們眼簾。用凄厲的角聲,喑啞的鼓聲,傳達一種悲壯的聲音進入人們耳膜。聲、色互為映襯,使悲劇性的氛圍更加強烈、更加動人。
在完成氣氛渲染之後,詩人才讓自己的主人公出場。「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詩人引用戰國時燕昭王築台招賢納士的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Ⅵ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用的是關於誰的典故
詩中「玉龍」指寶劍.「黃金台」典出《戰國策》,是說燕昭王希望招賢納士,築台拜謀士郭隗為國師,引來各國人才的故事.台上並沒有黃金,之所以叫黃金台,是因為郭隗用了一個以黃金買千里馬骨頭,引來千里馬的故事打動了燕昭王.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意思是說:君王築高台拜將,把軍隊託付給我,我願仗劍殺敵為國捐軀.其實漢代以後,就不再興築台拜將的事了,這里是用典故表示國君對他的器重.
順帶提一下,這句詩隱含了一個第一人稱主語「我」,是指「雁門太守」,是雁門太守感謝國恩願以死抗敵,而不是作者李賀.
附原詩: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答案來源:http://zuoye..com/question/.html
Ⅶ [緊急]「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一句中,作者引用了什麼典故有什麼作用
戰國時燕昭王曾築台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台為「黃金台」。「玉龍專」,唐人用以屬稱劍。 黃金、 白玉, 其質地和色澤, 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台」,是求賢若渴的象徵。
黃金台:《上古郡國圖經》「黃金台在易水東南十八里,燕昭王(姬平)置千金於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反映了作者投筆從戎,建功立業,但又得不到賞識的一種「英雄無用」的悲哀
Ⅷ 報君黃金台上意的典故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專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屬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戰國時荊軻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荊軻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黃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置千金於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攬隱士.
「半卷紅旗臨易水」,引用的是荊軻刺秦的典故,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台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