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典故圍城
Ⅰ 《圍城》中"如孔子,還假裝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對齊宣王也撒謊裝病"典故是個什麼故事
原文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
○雪宮:齊宣王的離宮(行宮)。
○非,非其上的「非」即非議,非也的「非」即不對,錯誤。
○齊宣王在雪宮里接見孟子。宣王說:"賢人也有這樣的快樂嗎?"孟子回答說:"當然有的。人們要是得不到快樂,就會非議他們的國君。因為得不到快樂就非議國君當然是不對的;可是為人君者而不能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假如國君能以人民的快樂為快樂,那麼人民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快樂;假如國君能以人民的憂愁為憂愁,那麼人民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憂愁。與天下人同樂,與天下人同憂,假如這樣而還不能稱王天下的,從來也沒有過。
Ⅱ 請問圍城中的典故有哪些
下面圍抄城中一段不是什麼典襲故,然讀之令人噴飯。
信上說什麼:「邇來觸緒善感,歡寡愁殷,懷抱劇有秋氣。每攬鏡自照,神寒形削,清濁非壽者相。竊恐我躬不閱,周女士或將貽誤終生。尚望大人垂體下情,善為解鈴,毋小不忍而成終天之恨。」他自以為這信措詞凄婉,打得動鐵石心腸。
誰知道父親快信來痛罵一頓:「吾不惜重資,命汝千里負笈,汝埋頭攻讀之不暇,而有餘閑照鏡耶?汝非婦人女子,何須置鏡?惟梨園子弟,身為丈夫而對鏡顧影,為世所賤。吾不圖汝甫離膝下,已濡染惡習,可嘆可恨!且父母在,不言老,汝不善體高堂念遠之情,以死相嚇,喪心不孝,於斯而極!當是汝校男女同學,汝睹色起意,見異思遷;汝拖詞悲秋,吾知汝實為懷春,難逃老夫洞鑒也。若執迷不悔,吾將停止寄款,命汝休學回家,明年與汝弟同時結婚。細思吾言,慎之切切!」
Ⅲ 《圍城》中「鯨魚與巨獸」典故而隱含某種政治寓意的理解
此典來自英國諷刺大師斯威夫特《一隻桶子的故事》(一七○四)。原說古代水手有專個習俗,每當屬海上望見鯨魚,總要扔只空貨桶逗那大魚游開,以免傷害船隻。斯氏將它牽扯上霍布斯的政治學經典《利維坦》(一六五一),訕笑他的同胞在對付國家這個龐然怪獸時,也像水手扔桶那樣「玩弄一切宗教和政治手腕」。
Ⅳ 十月圍城典故
這好像是根據錢鍾書的書改編的來著……
因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回革命在10月份發生的,先是在答香港開會討論革命事宜,然後在武昌首次起義。圍城,其實有很多含義,一是香港城裡各個階層都有代表保護孫中山先生一行人的安全;二是清政府真的派了重兵來保衛香港,誓要捉住孫中山先生;三是覺得這個圍城借鑒了錢鍾書老先生的作品《圍城》的內涵「城外的人想走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反正有三個人是真的1、香港中興會會長楊衢雲 2、《中國日報》創辦人陳少白3、香港富商李玉堂
而孫中山遇刺和其他李宇春等扮演的角色都是虛構出來的。
Ⅳ 諷刺藝術一直是《圍城》的一大亮點,它的手法靈活多樣,比喻、用典、比較、推理等處處見鋒芒。請簡要分析
《圍城》來中的比喻,來源廣源泛,標新立異,帶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頻頻發笑的同時認識了深刻的道理。如"一個人的缺點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它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給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是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的新標識",這種帶有格言味道的比喻對高松年爬上校長地位後就暴露惡劣本性進行徹底的嘲弄與諷刺。再如作者描寫一輛破車:"這輛車久歷風塵……倚老賣老,修煉成桀驁不馴,怪僻難測的性格,有時標勁像大官僚,有時別扭像小女郎……它生氣不肯走了,汽車夫只好下車,向車頭疏通了好一會,在路旁拾了一團爛泥,請它享用,它喝了酒似的,搖擺地緩行著。"這里作者把老舊的汽車比成擺架子的官僚,鬧別扭的女郎,妙趣橫生,既把汽車的殘破不堪形容得淋漓盡致,又把官僚女郎丑態揶揄得入木三分,嬉笑怒罵之中別有一番憤世嫉俗之情。
Ⅵ 圍魏救趙成語典故
圍魏救趙成語典故 Ⅶ 《圍城》里吃葡萄的典故在哪一部分 小說中關於兩人對錢中書先生的《圍城》中吃葡萄的情節的討論中,讀者能夠清楚地看到專人物鮮明的思想。其實林屬襄只是想借這一情節來探視郭桐的內心。她問對方如果遇上兩種葡萄該吃哪一串時,意料之外地卻聽到了郭桐用蘇格拉底的一個故事來闡釋自己的觀點,其實林襄借《圍城》里吃葡萄的故事的探尋,以及郭桐的蘇格拉底的撿麥穗的故事,正好是一句對話,那就是你想抱有幻想和希望,還是做一個務實的人,而郭桐的回答是後者。 Ⅷ 圍魏救趙的成語典故
圍魏救趙wéiwèijiùzhào Ⅸ 圍城故事概括。 圍城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鴻漸在歐洲游學期間,不理學業。 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到達上海後,在已故未婚妻父親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 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期間並結識了追求蘇文紈的趙辛楣。方最終與蘇、唐二人感情終結,蘇嫁與詩人曹元朗,而趙也明白方並非其情敵,從此與方惺惺相惜。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 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復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 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9)運用典故圍城擴展閱讀: 《圍城》動筆於1944年,完稿於1946年,當時,作者正蟄居上海,耳聞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蠻橫,同時又堅韌地把自己對人生、對學術的感悟與思考付諸筆端,錢鍾書同小說主人公方鴻漸一樣,出身於中國的一個書香門第,1930年代去牛津和巴黎留學,1938年初回國。 與方鴻漸不同的是,錢鍾書是位成就斐然學者,中、英文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得牛津大學學士學位,論文內容是17、18世紀英國文學作品中對中國的描寫。但同方鴻漸一樣,抗戰初期錢鍾書在中國內地教過書,其同事是來自上海和北平的流亡學者,在西南的昆明市合力興辦一所大學。 在昆明和湖南的一所大學短期教書之後,錢鍾書回到上海(1941年),在上海教書、寫作,直到抗戰結束。說到當時因過推崇西方文學和美學而帶來了惡果。錢鍾書認為,中國的正統因此而受到侵蝕,儒家道德體系分崩離析,本來已經面臨困境的中國文化更是雪上加霜。 在這個問題上方鴻漸倒是過錯可言,他的謙詞是自己所知甚少,對文化事宜不好妄加評論。但方鴻漸周圍的朋友同事卻毫無顧慮,都是些裝腔作勢、自命不凡的所謂學者。《圍城》的某些章節說的就是這些人自吹自擂,貽笑大方。 方鴻漸旅途中遇到不少人,他們很像當時文學界和學界的某些角色。但錢鍾書自己在小說前言中懇請讀者不要把《圍城》當作一部影射小說。 錢鍾書(1910年-1998年),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學士學位。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 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篇》。1976年,由錢鍾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2018年4月,無錫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決定將新街巷32號房屋劃歸錢鍾書故居管理中心。 Ⅹ 《圍城》里吃葡萄的典故在哪一部分
如果我下載的文本文檔沒有錯的話,是在第八章,方鴻漸和孫柔嘉訂婚之後,一次聊天提到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