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魚兒不會投票典故

魚兒不會投票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06 11:58:29

Ⅰ 熊掌和魚不能兼得有什麼典故

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魚我所欲章》。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生命而要義。在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

本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並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於人格的事來。

Ⅱ 關於魚的典故

1、沉魚落雁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2、漏網之魚

晉襄公打敗了秦國。秦國的將軍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都被俘了。後來晉襄公聽母親說,秦國和晉國是親戚, 冤讎宜解不宜結, 他就放了這三個俘虜。這時, 晉將先軫一聽說國君把秦國的俘虜放走了, 當下三步兩步地跑去見晉襄公, 說服他收回成命。

大將陽處父立刻提了刀, 駕車去追。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這三人也怕晉襄公後悔, 派人來追, 就拚命地跑, 他們一直跑到黃河邊, 回頭一瞧, 果然塵土大起, 有大隊人馬追來,三個人只是叫苦。

正在吃緊時, 卻見河邊有一隻打魚小船, 他們不管三七二十一, 都跳進船里, 原來打魚船是秦國派來接應的。陽處父追到河岸, 眼睜睜地瞧著他們遠去了。於是他們成了「網漏於吞舟之魚」。即: 魚網疏漏, 可以吞下船的大魚都被漏掉了。後來, 這句話就演變為「漏網之魚」。

3、如魚得水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孔明竭力地輔佐劉備,而劉備對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卻引起了關羽、張飛等將領的不悅。他們不時在劉備面前,表現出不滿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張飛,更是滿腹牢騷。

劉備耐心地作了解釋,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魚,把孔明比做水,反復說明,孔明的才識與膽略,對自己完成奪取天下大業之重要。他說:「我劉備有了孔明,就好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說了。」

4、城門失火,禍及池魚。

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群魚兒在里邊快樂地游著。突然,城門著了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叫說:「不好了,城門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魚兒都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除了那條魚兒之外,其它魚都沒有逃走。

這時,人們拿著裝水的東西來池塘取水救火。過一會,火被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幹了,滿池的魚都遭了殃。

5、魚躍龍門

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到了龍門山上,因為無水路被擋在了一邊。

一條大紅鯉魚自告奮勇,去嘗試跳躍龍門,它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

其它鯉魚也做了同樣的嘗試,但是只有少數的幾個成功,而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Ⅲ 求個典故 一條魚要渴死了 這時候有條魚喂她氧氣,!

相濡以沫。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辨惑》載:「城門失火,禍及池魚。俗說司門尉姓池名魚,城門火,救之,燒死,故雲然耳。

Ⅳ 魚和熊掌不能j兼得典故由來.

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魚我所欲章》。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生命而要義。在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

本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並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於人格的事來。

1.因為要想得到熊掌要去山上去打,而要想得到魚要去水裡去撈,這兩者不可能同時得到,所以熊掌和魚不能兼得.
2.這句話的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捨。
孟子的原話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求熊掌。」 他是用魚與熊掌來比喻「生」與「義」的取捨關系:「生,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求義。」
所以,在不發生沖突的情況下魚和熊掌應該說還是可以兼得的。

Ⅳ 紅燒魚的典故或者由來誰可以幫助我

紅燒魚選用1公斤左右鰱魚,大小適中,也不選用其他魚,圖的是年年(鰱)有餘(魚)的諧音,燒魚時講究全頭全尾,年夜飯端上桌時,這條魚只是做做樣子,並不動筷,來年再吃,也是寓意年年有餘

Ⅵ 「授之魚不如授之於漁」出自哪裡有何典故

「授之魚不如授之於漁」這段話是出自道家,但至於出自誰手,學術界仍在考證當中。故事如下:

從前,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那簍魚,另一個要了那根魚竿。這位長者並沒有提出什麼要求。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不動立即用乾柴點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坐吃「魚」空,很快就將魚吃光了,連魚湯都沒有剩。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

另一個人則忍著飢餓、提著魚竿,一步一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那片藍色的大海時,他身上最後的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只能眼巴巴地望著大海,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又有兩個飢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碩大鮮活的魚。這位長者要求他們互相幫助,萬萬不要分開。

於是,他們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尋找大海。他們倆每次餓了,只煮一條魚充飢。他們經過艱苦的跋涉,到達了海邊,開始了以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新房,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6)魚兒不會投票典故擴展閱讀

長者,好比是施教者。兩個飢餓的人,好比是求學的人。魚,好比是現有的食物,好比是現有的知識,好比是現有的財富,好比是現已認識的真理。魚竿好比是獲得新食物的方法,好比是求得新知識的方法,好比是創造新財富的方法,好比是探索尚未認識的真理的方法。施教者要傳道、授業、解惑,就不能不處理好授之以魚和授之以漁的關系。

授之以漁,如果完全脫離了授之以魚,就會失去根基。在這個意義上講授之以漁必須以授之以魚為基礎。授之以魚,只能保證一時不挨餓;授之以漁才能保證一生不挨餓。在這個意義上講,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更重要。

授之以魚解決當前的問題,授之以漁解決長遠的問題。施教者只有把之以魚和授之以漁結合起來,把解決當前和解決長遠結合起來,才可能成功。

Ⅶ 為什麼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典故出於哪,為何這么說

此句含義的確如此。但是各位老兄好像沒有讀懂提問者的意思。依我看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不能同時得到魚和熊掌?它們有什麼關系?」。
因為幾乎所有上過學的人都知道如上一句的含義。但知道為什麼這么寫的人好像不多。如下是我的答案:
熊好吃魚。它捕魚的方法就是用手掌拍擊河裡的魚,使他被擊到岸邊。設想一下,一隻熊剛好抓到一隻魚的時候,有個獵人出現。這時他有兩個選擇:1.把熊趕走得到魚。2.趁熊吃魚時,襲擊並捕獵它。
熊兇殘成性,捕獵它並不是件容易事。要得到熊掌必須以魚為誘餌。要得到魚,就得趕走熊(失去熊掌)故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語出《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意思是:魚和熊掌都是美味,我都想要,但是二者不可能都得到,那我就取熊掌吧,生命和大義都是我想要的,但如果我不能二者兼得的話,我寧願失去生命,以全大義。
孟子的話在告誡人們要重義,寧可捨生取義,但是人們往往忘記了這本來的意思,卻津津樂道於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雖然,這也是一個真理。
人不能太貪心,事情不可能讓一個人占盡便宜,有所得必有所失,我們應該學會放棄次要的而顧著重要的。

Ⅷ 關於魚的典故

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1)。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2),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3)。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儵魚游得多麼悠閑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你怎麼知...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1)。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2),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3)。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儵魚游得多麼悠閑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

Ⅸ 「魚」的典故

鯉魚跳龍門的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