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青楓浦典故

青楓浦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06 09:01:18

『壹』 《宿建德江》與《春江花月夜》比較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版樹,江清月近人。

【註解】:權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徑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煙渚:彌漫霧氣的沙洲。

【韻譯】:

我把船停泊在暮煙籠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給遊子新添幾分鄉愁。
曠野無垠遠處天空比樹木還低,
江水清澈更覺月與人意合情投……

【評析】:

『貳』 春江花月夜 全文加翻譯

原詩: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今譯:

浩浩春江大潮水淼淼連著海水平,海上皎潔一明月隨著潮湧往上升。月光灧灧灑波濤閃光波浪千萬里,天下春江有多少哪處沒有明月照。曲曲彎彎是江流芬芳田野水環繞,月光灑落照花樹恰似白雪滿樹間。天空飄散有霜花停住不覺有飛動,水邊平地白沙灘白霜白沙難分辨。江天一色相溶溶放眼千里無纖塵,皎皎空中何所見孤獨高懸一月輪。春江之畔是何人有幸第一見明月,月亮又是哪一年算是初次照見人。人生代代傳子孫代代子孫傳無窮,江月年年相朔望年年朔望相似同。不知春江之明月究竟等待什麼人,只見長江浪滾滾向東不停送流水。空中白雲有一片飄忽遠去自悠悠,青楓浦上有青楓相望不勝之煩愁。今夜誰家小夥子弄船一葉作舟子,何處可作相思夢一夢相思明月樓。可憐獨處在一樓上有明月空徘徊,應該照耀離人處凄苦面對妝鏡台。玉戶清輝照四壁簾中卷來卷不去,搗衣砧上清月色為之拂去復還來。此時兩地共相望只見明月不見人,心願隨著月光去化著清輝照夫君。鴻雁千里長飛苦月光不見難飛度,魚龍潛下又躍起水面陣陣起波紋。昨夜依稀幽潭邊夢里繽紛見落花,可憐時去春將老離別之人不還家。江水流逝春光去青春時光去欲盡,江潭凄凄照落月今日落月復西斜。斜月凄凄復沉沉藏進茫茫海霧中,碣石瀟湘相距遠相距之間無限路。不知能否乘月光乘月相去幾人回,落月搖動思離情綿綿離情滿江樹。

『叄』 結合文章說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美有哪些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1)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4)不覺飛,汀(5)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6), 皎皎空中孤月輪(7)。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8),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9)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10),青楓浦(11)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12)子?何處相思明月樓(13)? 可憐樓上月徘徊(14),應照離人(15)妝鏡台(16)。 玉戶(17)簾中卷不去,搗衣砧(18)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19),願(20)逐月華(21)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22)。 昨夜閑潭(23)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古音xiá)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 (24)無限路(25)。 不知乘月(26)幾人歸,落月搖情(27)滿江樹。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1)灧(yàn)灧:波光閃動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這里比喻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盪,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5)汀(tīng):水邊平地 (6)纖塵:微細的灰塵。 (7)月輪:指月亮,因月圓時象車輪,故稱月輪。 (8)窮已:窮盡。 (9)但見:只見、僅見。 (10)悠悠:渺茫、深遠。 (11)青楓浦上:青楓浦 地名 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遊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邊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里指閨中思婦。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動。 (15)離人:此處指思婦。 (16)妝鏡台:梳妝台。 (17)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18)搗衣砧(zhēn ):搗衣石、捶布石。 (19)相聞:互通音信。 (20)逐:跟從、跟隨。 (21)月華:月光。 (22)文:同「紋」。 (23)閑潭:安靜的水潭. (24)瀟湘:湘江與瀟水 (25)無限路:言離人相去很遠。 (26)乘月:趁著月光。 (27)搖情:激盪情思,猶言牽情。 【典故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在中國古代,「魚雁」和「書信」有著密切的淵源,古稱信使為「魚雁」,也叫「鴻鱗」。古詩文中留有許多記載,如「關山夢魂長,魚雁音塵少」、「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等,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詩中也有「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的句子。因為傳說古代剖鯉魚時,看見魚肚裡有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人們便把書信叫做「魚書」了。而鴻雁是候鳥,往返有期,故人們想像鴻雁能傳遞音訊,因而書信又被稱作「飛鴻」、「鴻書」等。《漢書·蘇武傳》載:「教使者謂單於,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說的是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變。他後來得以歸漢,主要是因為匈奴單於相信漢使所說鴻雁傳書上林苑,被漢昭帝射獲,確知蘇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單於無奈,只得放回蘇武,「鴻雁傳書」一時傳為美談。由於這種淵源,「魚雁」成為了中國早期郵政的象徵,如同歐洲一些國家早期郵政以牛號角、牛角頭為標志一般。 本詩中這兩句其實就是借取「魚雁」這兩個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濱景物中的。「鴻雁長飛光不度」,是說傳遞書信的鴻雁已經早就遠遠地飛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過,因而也就不能替我傳遞音信。「魚龍潛躍水成文」,指傳遞書信的魚龍(這里偏指魚)也躍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來,看不見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紋而已,意思還是指找不到傳遞音信的辦法。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此二句寫月光之清澈無邊,也暗含魚雁不能傳信之意。) 昨天晚上夢見花朵落在幽靜的水潭上,可憐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其一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 美麗的春江花月夜
,也因這一首詩,被喻為「孤篇橫絕全唐」。 作者抓住揚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揚子江一帶月下夜景中最動人的五種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著對生活美好的嚮往把揚州的景色以文字表達出來。 整篇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恆,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雲」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雲」、「青楓浦」托物寓情。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盪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雲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台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 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麼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盪,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迴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極(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後應,既回環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其二
江月照千古 孤篇蓋全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作者:都市隱俠) 《全唐詩》中存詩僅兩首的張若虛,在唐代燦如繁星的詩人群里實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愛國學、愛唐詩宋詞的人,想必都知道張若虛及其著名詩篇《春江花月夜》 據說《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始創於那個「全無心肝」的陳後主陳叔寶。然而陳叔寶究竟在這個美麗的題目下寫了些什麼,卻因詩已失傳,無從知曉。荒淫無道的隋煬帝楊廣倒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兩首《春江花月夜》,不過只五言四句,短淺空洞。陳叔寶還寫過一首《玉樹後庭花》,常被後人在文論中與《春江花月夜》並提,詩也還留存於世,雖是七言,卻僅六句,況且肉麻得緊,與隋煬帝如出一轍,都是臭名昭著的宮體詩。 宮體詩以宮廷為中心,以艷情為內容,描紅點翠,堆香砌玉,浮華荒謬,空虛無聊;從梁陳到隋唐,百餘年間,主宰文壇,造成詩國的黑暗,遺下無數罪孽。南朝士族生活優裕,偷安成習,以能作五言詩作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會作詩就會被人鄙視、不能參加社會活動,詩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點綴,建安氣質、魏晉風骨早已盪然無存。唐前期的詩歌創作沿襲了南朝文風,詩人們「競一韻之奇,爭一家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就是大唐開國創業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現不出象宋太祖趙匡胤《日出》詩那種「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的氣魄。李世民對詩人張昌齡的文藻很賞識,但張昌齡等應進士科不第,李世民問原因,考官說他們文風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認了。 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同時入霸詩壇,稱為初唐四傑。四傑在古詩向律詩的過渡中起到了開拓作用。文武雙全的裴行儉對四人卻十分輕視,說士人要有遠大前程,首先靠器識,其次才是文藝。王勃雖有文才,但浮躁淺露,不象享受爵祿的材料。楊炯大概可以做個知縣,其餘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錯了。這些評說足見新詩的發展道路艱難。對打破宮體詩的束縛、鋪平新詩發展之路,初唐四傑是有貢獻的,杜甫評四傑詩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個評價既是對當時詩壇基本態度的客觀反映,也是對四傑詩的確評。 在六朝浮華文風籠罩下,宋之問、閻朝隱等宮廷幸臣成了詩壇上一夥把頭式人物。盧照鄰和駱賓王始終在齊梁余風里打轉,王勃和楊炯又一個早死、一個遠宦,因此初唐四傑的成就並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過給我們留下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類的好詩句,而幾乎沒有令人振奮的好的詩篇,更不要說為盛唐詩人提供典範。把大唐引進詩歌朝代的,也許正是張若虛與他的《春江花月夜》。 聞一多先生曾給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贊嘆是饒舌,幾乎是瀆褻。」又說「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說張若虛與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可估計的。」 的確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於南方民歌的色彩與風調,又較成功地運用了經過齊梁到唐初百年醞釀接近完成的新詩格律,還首次探索了七言詩中以小組轉韻結合長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樣完美,給後來的詩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這理所當然是個頂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結構,以整齊為基調,以錯雜顯變化。三十六行詩,共分為九組,每四句一小組,一組三韻,另一組必定轉用另一韻,象九首絕句。這是它整齊的一面。它的錯綜復雜,則體現在九個韻腳的平仄變化。開頭一、三組用平韻,二、四組用仄韻,隨後五六七八組皆用平韻,最後用仄韻結束,錯落穿插,聲調整齊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對偶句和流水對,起承轉合皆妙,文章氣韻無窮。詩中春、江、花、月、夜、人幾個主題詞錯落重疊,伸縮變化,把讀者引進了一個目眩五彩、渾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起首四句,就兩現春江、兩現明月、兩現潮、兩現海,交錯疊現的景觀立即把人帶進了一個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後一句,又為整篇描寫的江月埋下了伏筆。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我們看到,詩人在第二組是寫初月的朦朧,第三組是寫高月的皎潔,並發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面對這一輪江月深深地思考著,滿懷感慨和迷惘。也許後來大詩人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以及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組的起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劉希夷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則如出一轍。張若虛感嘆江月長明而人生短促,劉希夷感慨風物依舊而人生易老,兩者之間何其相似!這里月的疊用、人的疊用以及江的疊用,有一種音節美、韻律美,斷而復續,飛絲相接,給人一種清峻雄奇之感。詩人創造的這種詩歌語言形式,後來發展成為散曲和民歌中的「頂針續麻體」,至今中國詩壇還留有它動人的影子。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最神奇的就是這白雲一片,悠悠來去,使萬丈溝壑一線飛渡,從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樓頭,一筆帶出離人怨婦的主題。有人對此詩的主題多有非議,殊不知幾千年中國歷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為生計而奔波,離人怨婦,正是社會底層的生活現實。而且愛情和相思,是人類文學永恆的主題,沒有哪一代人能避開,古今中外,真正避開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國「八大樣板戲」。樣板戲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個妻子一出場就遭土匪槍殺外,八部戲劇再沒有一對夫妻,也沒有一對情人。而如此一首詩、如此一輪明月,還有什麼題材比寫離人怨婦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相思情懷才配凄清如許的一輪江月,也惟有純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顯皎潔。這樣大開大合的過渡,手法巧妙如神來之筆,令人拍案叫絕。在這樣一個明月之夜,是誰家遊子飄盪在一葉扁舟之中,他家在何處?又是誰佇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樓頭思念她的遠方飄零者呢?僅用兩句,合寫離人怨婦,總領下文。然後派出八句描寫怨婦: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樓頭明月總在怨婦心頭眼底徘徊,照著早已懶用的妝台明鏡。月明之夜,離愁別緒更加縈懷,使人無法排遣。而那一輪明月偏又浸透簾瓏、照亮砧石,況且簾卷不去、手拂不開。此時遠行的人兒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矚望而無法相依相訴,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懷,說來他也無法聽到。我多想隨這籠天罩地的月光飛流到他身邊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鴻雁那樣高飛遠舉,也不能把這寂寞樓頭的相思明月帶給他,何況這春江里只有躍浪的魚兒激起幾個漩渦兒呢!寥寥數語,怨婦的離愁別恨已寫到極致。接著筆鋒一轉,又派出八句來寫遠方的遊子: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映月忽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昨夜忽夢落花飄零,春已半殘,可是寄身異地他鄉,回家的日子還遙遙無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趕往大海,好像要將春天帶走一樣。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覺已經西斜。斜月漸漸隱入海霧,這時北方南方、碣石瀟湘有多少遊子還在趕著回家,有多少離人怨婦還在遠隔千山萬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幾人在這輪明月下趕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著這野浦孤舟,思念著遠方的親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邊花樹點染得凄清如許,人間離情萬種都在那花樹上搖曳著、彌漫著。在這樣勾魂奪魄的意境里結束全篇,情筆生花,餘音繞梁。 我們在詩篇中看到江與月這兩個主題中的主題被反復拓展,不斷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復雜的光與色,並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詩人沒有局限於一輪江月,而是把一種復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無論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潔還是斜月與落月的迷離纏綿,抑或樓頭月的徘徊、鏡中月的清影、簾內月的傾注、砧上月的流照,無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輪明月寫到如此清雅且奪人心魄的地步,就不僅僅是傳世之作、而應該是曠世之作了。自《詩經》至張若虛,其間一千幾百年,沒人把一輪江月寫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詩歌的表現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齊梁聲律學,經過多年的醞釀發展,到了張若虛手裡,恍如金丹煉成突現奇光,語言聲律與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樣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詩歌發展還找不到前進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國的燦爛。而張若虛之後,又是一千多年過去了,仍然無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這般淋漓盡致,歷盡滄桑變幻,詩篇不朽而江月依舊。

『肆』 春江花月夜全文及賞析

春江花月夜(其一)
年代:唐代
作者:張若虛
體裁:宮體詩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通「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讀xiá,這種音壓韻)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這里的斜讀xié)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注釋
(1)灧(yàn)灧:波光閃動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雪珠,小冰粒。
(4)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這里比喻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盪,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5)汀(tīng):水中的空地。
(6)纖塵:微細的灰塵。
(7)月輪:指月亮,因月圓時象車輪,故稱月輪。
(8)窮已:窮盡。
(9)但見:只見、僅見。
(10)悠悠:渺茫、深遠。
(11)青楓浦:地名,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遊子所在的地方。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里指閨中思婦。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動。
(15)妝鏡台:梳妝台。
(16)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17)搗衣砧(zhēn ):搗衣石、捶布石。
(18)相聞:互通音信。
(19)逐:跟從、跟隨。
(20)月華:月光。
(21)文:同「紋」。
(22)閑潭:安靜的水潭。
(23)無限路:言離人相去很遠。
(24)乘月:趁著月光。
(25)搖情:激盪情思,猶言牽情。
典故解釋: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在中國古代,「魚雁」和「書信」有著密切的淵源,古稱信使為「魚雁」,也叫「鴻鱗」。古詩文中留有許多記載,如「關山夢魂長,魚雁音塵少」、「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等,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詩中也有「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的句子。因為傳說古代剖鯉魚時,看見魚肚裡有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人們便把書信叫做「魚書」了。而鴻雁是候鳥,往返有期,故人們想像鴻雁能傳遞音訊,因而書信又被稱作「飛鴻」、「鴻書」等。《漢書·蘇武傳》載:「教使者謂單於,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說的是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變。他後來得以歸漢,主要是因為匈奴單於相信漢使所說鴻雁傳書上林苑,被漢昭帝射獲,確知蘇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單於無奈,只得放回蘇武,「鴻雁傳書」一時傳為美談。由於這種淵源,「魚雁」成為了中國早期郵政的象徵,如同歐洲一些國家早期郵政以牛號角、牛角頭為標志一般。
本詩中這兩句其實就是借取「魚雁」這兩個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濱景物中的。「鴻雁長飛光不度」,是說傳遞書信的鴻雁已經早就遠遠地飛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過,因而也就不能替我傳遞音信。「魚龍潛躍水成文」,指傳遞書信的魚龍(這里偏指魚)也躍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來,看不見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紋而已,意思還是指找不到傳遞音信的辦法。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什麼地方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光像白霜一樣從空中流下,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見。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只有明亮的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
美好的閨房中的門簾卷不去月光,在搗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來了。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送信的天鵝能夠飛翔很遠但不能隨月光飛到您身邊,送信的魚龍潛游很遠但不能游到您身邊,只能在水面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晚上夢見花朵落在幽靜的水潭上,可憐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月亮緩緩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乘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春江花月夜(其二)
年代:隋朝
作者:隋煬帝——楊廣
體裁:詩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伍』 《春江花月夜》全詩和詩意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
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此二句寫月光之清澈無邊,也暗含魚雁不能傳信之意。)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陸』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賞析(主要從現實社會的人生角度談)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從內容上來分析

全詩由情入景,最後以景結情。其中「春」「江」「花」「月」「夜」運用了「發生法」使其出現,又用「消歸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條貫穿性的線索,有它將哲理性思索,將思婦,遊子緊緊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個情,景,理有機統一的完整境界。在這個境界中,情是升華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開篇詩人用神來之筆給人描繪了一幅奇麗的圖畫後,(全詩以月、水為經緯,以春為質地,以花為圖案,以夜為底色,織就了一幅光彩斑斕的春江月照圖。)轉入了對永恆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詩人在空靈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恆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問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識,表現了對有限,無限,頃刻,永恆的這些奧秘的興趣。同時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說中,又表現了對人生的執著和贊美。詩人在有限,無限,頃刻,永恆的相遇中得到了滿意的回答。

2、詩人把對人生意義的滿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戀的情愛上。詩中「白雲」「清風浦」分別象徵行蹤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別的所在。詩文以深情的筆觸贊頌了純潔的經過升華的男女情愛,創造了神秘,美妙,動人的情,景,理的有機融合境界。

這是一首優美的長篇抒情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結構精妙嚴謹而又自然天成,韻律圓美流轉而又富於變化,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盡管作者留詩只有二首,但僅憑這首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柒』 求一首唐詩或宋詞 不太長 帶典故 作者不太著名!

黃 河
羅隱

莫把阿膠向此傾, 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須曲, 才出昆侖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 仙人占斗客槎輕。
三千年後知誰在? 何必勞君報太平!

這首《黃河》,不是真要賦詠黃河,而是借事寓意,抨擊和譏諷唐代的科舉制度。

一開頭,作者就用黃河無法澄清作比喻,暗示當時的科舉考試的虛偽性,揭露官場正和黃河一樣混濁,即使把用來澄清濁水的阿膠都傾進去,也無濟於事。接著又用「天意難明」四字,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

下面兩句,作者進一步描畫科舉場中的黑暗。李白詩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句。黃河古來又有九曲之稱,如劉禹錫《浪淘沙》詞:「九曲黃河萬里沙」。詩人巧妙地把這兩層意思聯系起來,馳騁想像,寫道:「解通銀漢應須曲」。表面上是說黃河所以能夠通到天上去,是因為它河道曲折。可是「銀漢」在古人詩詞又常用來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這句的真實意思是說,能夠通到皇帝身邊去的(指通過科舉考試取得高官顯位),必是使用「曲」的手段,即不正當的手段。唐代科舉考試,特別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查學問,而是看士子有沒有投靠巴結當權人物的本領,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敗的。

古人誤以為黃河發源於昆侖山,所以作者說它「才出昆侖便不清」。這也是有寓意的。「昆侖」同「銀漢」一樣,是指朝廷豪門貴族甚至當朝皇帝。因為那些被提拔薦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與貴族、大臣私下裡勾結,一出手就不幹不凈,正如黃河在發源地就已經混濁了一樣。

五、六兩句,包含了兩個典故。第五句是指漢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時的誓詞,誓詞里說:「使河如帶,泰山若礪。」翻譯出來就是:要到黃河象衣帶那麼狹窄,泰山象磨刀石那樣平坦,你們的爵位才會失去(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第六句說的是漢代張騫奉命探尋黃河源頭。據說他坐了一隻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覺到了一個地方,看見有個女子正在織布,旁邊又有個放牛的男子。張騫後來回到西蜀,拿這事請教善於占卜的嚴君平。君平說,你已經到了天上牛郎織女兩座星宿的所在了。

作者借用這兩個典故,同樣也有寓意。上句是說,自從漢高祖大封功臣以來(恰巧,唐代開國皇帝也叫「高祖」),貴族們就世代簪纓,富貴不絕,霸佔著朝廷爵祿,好象真要等到黃河細小得象衣帶時才肯放手。下句又說,封建貴族霸佔爵位,把持朝政,有如「仙人占斗」。(天上的北斗,古代天文學屬於紫微垣,居於天北極的周圍。古人用以象徵皇室或朝廷。)他們既然占據了「北斗」,那麼,要到天上去的「客槎」(指考試求官的人),只要經他們的援引,自然飄飄直上,不須費力了。

由此可見,詩人雖然句句明寫黃河,卻又是句句都在暗射封建王朝,罵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貼切。這和羅隱十次參加科舉考試失敗的痛苦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

傳說「黃河千年一清,至聖之君以為大瑞」(見王嘉《拾遺記·高辛》),所以詩人說,三千年(應是一千年)黃河才澄清一次,誰還能夠等得著呢?於是筆鋒一轉,不無揶揄地說:既然如此,就不勞駕您預告這種好消息了!換句話說,黃河很難澄清,朝廷上的烏煙瘴氣同樣也是改變不了的。這是對唐王朝表示絕望的話。此後,羅隱果真回到家鄉杭州,在錢鏐幕下做官,再不到長安考試了。

這首詩藝術上值得稱道的有兩點:第一,詩人拿黃河來諷喻科舉制度,這構思就很巧妙;其次,句句緊扣黃河,而又句句別有所指,手法也頗為高明。詩人對唐王朝科舉制度的揭露,痛快淋漓,切中要害,很有代表性。詩中語氣激烈,曾有人說它是「失之大怒,其詞躁」(見劉鐵冷《作詩百法》),即不夠「溫柔敦厚」。這是沒有理解羅隱當時的心情才作的「中庸之論」。

於易水送人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發上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這首詩是駱賓王詠荊軻的,正像賈誼憑吊屈原一樣,是從其類以見志的 。駱賓王本是才高志遠的人,「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 」,自命其才志不在申包胥、張子房之下。卻落得「失路艱虞,沉淪下僚」,甚至入獄失去自由。他的「積憤」是蓄積已久的。早在永徽年間,馬戴、裴行儉任吏部侍郎時,負責選拔官吏。裴行儉認為「四傑」浮躁淺露,並斷言他們「才名有之,爵祿蓋寡 」。這句斷言幾乎決定了他們日後的悲慘命運 。駱賓王在裴的幕府中,自然不被重用。當他身臨易水送客時,對「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的荊軻的敬佩之心就油然而生 ,並因此恨不逢 「燕丹 」。詩人作這首詩,是想借詠懷古人而委婉含蓄地表達久積於胸的鬱郁不平之心。起句「此地別燕丹 」,這里就是荊軻與燕丹告別去刺秦王的地方啊!五個字飽含激情,點出時間、地點,並將詩的主人公推向了前台。雖未明確點出荊軻,實際卻是站在荊軻角度說話。繼而用一個典故,飽含深情地憶起這場悲劇的一個壯烈場面:「壯發上沖冠」,生動而傳神地再現了當時燕丹及其賓客白馬縞素送荊軻的情景,高漸離擊築,宋如意與之相和。每個人都怒發沖冠 ,淚流滿面。荊軻誦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義無返顧地登車而去。幾句豐富形象鮮明的詩句 ,將讀者帶到遠古的歷史事件中。緊接著,詩人的筆鋒陡轉,又將讀者帶回了現實:「昔時人已沒 」,古代的英雄豪傑已經不在了,逝者如斯夫,可是「今日水猶寒,結句自然而又意在言外。物是人非,易水依然如故的流淌著,一個「寒」字,卻增添了幾許肅然、凜然,移情於景,闡明和拓深了主旨。兩句詩,是由陶淵明「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之感演化而來,但有青出於藍之功效,比原句更顯含蓄雅緻。讀起來給人「悄然動容」之感。荊軻刺秦有勇無功之事歷來是詩人詠懷的熱點。而駱賓王這首絕句,寥寥二十個字,感人至深。荊軻刺秦王之事 ,是人盡皆知的。因此駱賓王作這首詩,並非為了敘事,而在於以景寓情。如結句,情景交融。詩中意象跳躍較大,但脈絡清晰流暢,從始至終,一氣呵成。平易中見工巧。可看作是駱賓王「坦易」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正如清毛先舒在《詩辯坻 》中所評論這首詩說: 「臨海《易水送別》借軻、丹事,用一『別』字映出題面,餘作憑吊,而神理已足。二十字中而游刃如此,何等高筆!」這首詩題為「送人 」,但它並沒有敘述一點朋友別離的情景 ,也沒有告訴我們送的是何許人。然而,人們卻完全可以由它的內容想像出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壯別的場景,也可以想見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為只有這樣,詩人才願意、才能夠在分別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別的常言套語。此詩題為送人,卻純是抒懷詠志。作為送別詩的一格,這首絕句可說是開風氣之先吧。
在軍登城樓
駱賓王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弘道元年(683),唐高宗去世,武則天把持朝政,廢中宗(哲)為廬陵王,立相王(李旦)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異己,刑法嚴苛,引起人民不滿。不久被貶為柳州司馬的李敬業提出「 匡復唐室」的口號,在揚州起兵征討武則天,一時響應者甚眾,起兵十來天就糾集了十多萬人,震驚了全國。被貶為臨海丞的駱賓王也投奔李敬業麾下,任匡復府的藝文令,負責軍中宣傳工作。在此期間,他草擬了著名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討武曌檄》),義憤填膺地歷數武則天「近狎邪辟,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之罪。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可看作《在軍登城樓》詩的注腳:「..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誓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作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致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這就是詩人對當時政治、軍事形勢的分析和估計,也是本詩的創作背景,《在軍登城樓》與《討武曌檄》作於同一時期,可以說是檄文的高度藝術概括。詩歌以對句起興,在深秋的一個清晨,詩人登上了廣陵城樓,縱目遠望,浮思遐想。此刻樓高風急,江霧濃重,風雨瀟瀟。「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兩句曉暢雋永,看似質朴平易不著筆力。詩人借用了《梁書·元帝紀》中「信與江水同流,氣與寒風共憤」的典故,恰到好處地抒發了同仇敵愾的豪情與激憤。充分表現臨戰前的緊張、肅穆、庄嚴的氣氛和將士們的進取、希望和信心。第三句詩「戎衣何日定」,「何日」意為「總有一天」,以否定式表肯定,必勝之心力透紙背

『捌』 賞析《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http://ke..com/view/29752.htm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1)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4)不覺飛,汀(5)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6), 皎皎空中孤月輪(7)。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8),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9)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10),青楓浦(11)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12)子?何處相思明月樓(13)? 可憐樓上月徘徊(14),應照離人(15)妝鏡台(16)。 玉戶(17)簾中卷不去,搗衣砧(18)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19),願(20)逐月華(21)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22)。 昨夜閑潭(23)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古音xiá)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 (24)無限路(25)。 不知乘月(26)幾人歸,落月搖情(27)滿江樹。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1)灧(yàn)灧:波光閃動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這里比喻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盪,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5)汀(tīng):水邊平地 (6)纖塵:微細的灰塵。 (7)月輪:指月亮,因月圓時象車輪,故稱月輪。 (8)窮已:窮盡。 (9)但見:只見、僅見。 (10)悠悠:渺茫、深遠。 (11)青楓浦上:青楓浦 地名 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遊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邊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里指閨中思婦。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動。 (15)離人:此處指思婦。 (16)妝鏡台:梳妝台。 (17)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18)搗衣砧(zhēn ):搗衣石、捶布石。 (19)相聞:互通音信。 (20)逐:跟從、跟隨。 (21)月華:月光。 (22)文:同「紋」。 (23)閑潭:安靜的水潭. (24)瀟湘:湘江與瀟水 (25)無限路:言離人相去很遠。 (26)乘月:趁著月光。 (27)搖情:激盪情思,猶言牽情。 【典故】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在中國古代,「魚雁」和「書信」有著密切的淵源,古稱信使為「魚雁」,也叫「鴻鱗」。古詩文中留有許多記載,如「關山夢魂長,魚雁音塵少」、「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等,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詩中也有「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的句子。因為傳說古代剖鯉魚時,看見魚肚裡有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人們便把書信叫做「魚書」了。而鴻雁是候鳥,往返有期,故人們想像鴻雁能傳遞音訊,因而書信又被稱作「飛鴻」、「鴻書」等。《漢書·蘇武傳》載:「教使者謂單於,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說的是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變。他後來得以歸漢,主要是因為匈奴單於相信漢使所說鴻雁傳書上林苑,被漢昭帝射獲,確知蘇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單於無奈,只得放回蘇武,「鴻雁傳書」一時傳為美談。由於這種淵源,「魚雁」成為了中國早期郵政的象徵,如同歐洲一些國家早期郵政以牛號角、牛角頭為標志一般。 本詩中這兩句其實就是借取「魚雁」這兩個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濱景物中的。「鴻雁長飛光不度」,是說傳遞書信的鴻雁已經早就遠遠地飛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過,因而也就不能替我傳遞音信。「魚龍潛躍水成文」,指傳遞書信的魚龍(這里偏指魚)也躍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來,看不見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紋而已,意思還是指找不到傳遞音信的辦法。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此二句寫月光之清澈無邊,也暗含魚雁不能傳信之意。) 昨天晚上夢見花朵落在幽靜的水潭上,可憐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其一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 美麗的春江花月夜
,也因這一首詩,被喻為「孤篇橫絕全唐」。 作者抓住揚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揚子江一帶月下夜景中最動人的五種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著對生活美好的嚮往把揚州的景色以文字表達出來。 整篇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恆,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雲」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雲」、「青楓浦」托物寓情。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盪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雲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台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 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麼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盪,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迴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極(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後應,既回環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其二
江月照千古 孤篇蓋全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作者:都市隱俠) 《全唐詩》中存詩僅兩首的張若虛,在唐代燦如繁星的詩人群里實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愛國學、愛唐詩宋詞的人,想必都知道張若虛及其著名詩篇《春江花月夜》 據說《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始創於那個「全無心肝」的陳後主陳叔寶。然而陳叔寶究竟在這個美麗的題目下寫了些什麼,卻因詩已失傳,無從知曉。荒淫無道的隋煬帝楊廣倒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兩首《春江花月夜》,不過只五言四句,短淺空洞。陳叔寶還寫過一首《玉樹後庭花》,常被後人在文論中與《春江花月夜》並提,詩也還留存於世,雖是七言,卻僅六句,況且肉麻得緊,與隋煬帝如出一轍,都是臭名昭著的宮體詩。 宮體詩以宮廷為中心,以艷情為內容,描紅點翠,堆香砌玉,浮華荒謬,空虛無聊;從梁陳到隋唐,百餘年間,主宰文壇,造成詩國的黑暗,遺下無數罪孽。南朝士族生活優裕,偷安成習,以能作五言詩作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會作詩就會被人鄙視、不能參加社會活動,詩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點綴,建安氣質、魏晉風骨早已盪然無存。唐前期的詩歌創作沿襲了南朝文風,詩人們「競一韻之奇,爭一家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就是大唐開國創業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現不出象宋太祖趙匡胤《日出》詩那種「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的氣魄。李世民對詩人張昌齡的文藻很賞識,但張昌齡等應進士科不第,李世民問原因,考官說他們文風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認了。 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同時入霸詩壇,稱為初唐四傑。四傑在古詩向律詩的過渡中起到了開拓作用。文武雙全的裴行儉對四人卻十分輕視,說士人要有遠大前程,首先靠器識,其次才是文藝。王勃雖有文才,但浮躁淺露,不象享受爵祿的材料。楊炯大概可以做個知縣,其餘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錯了。這些評說足見新詩的發展道路艱難。對打破宮體詩的束縛、鋪平新詩發展之路,初唐四傑是有貢獻的,杜甫評四傑詩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個評價既是對當時詩壇基本態度的客觀反映,也是對四傑詩的確評。 在六朝浮華文風籠罩下,宋之問、閻朝隱等宮廷幸臣成了詩壇上一夥把頭式人物。盧照鄰和駱賓王始終在齊梁余風里打轉,王勃和楊炯又一個早死、一個遠宦,因此初唐四傑的成就並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過給我們留下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類的好詩句,而幾乎沒有令人振奮的好的詩篇,更不要說為盛唐詩人提供典範。把大唐引進詩歌朝代的,也許正是張若虛與他的《春江花月夜》。 聞一多先生曾給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贊嘆是饒舌,幾乎是瀆褻。」又說「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說張若虛與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可估計的。」 的確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於南方民歌的色彩與風調,又較成功地運用了經過齊梁到唐初百年醞釀接近完成的新詩格律,還首次探索了七言詩中以小組轉韻結合長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樣完美,給後來的詩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這理所當然是個頂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結構,以整齊為基調,以錯雜顯變化。三十六行詩,共分為九組,每四句一小組,一組三韻,另一組必定轉用另一韻,象九首絕句。這是它整齊的一面。它的錯綜復雜,則體現在九個韻腳的平仄變化。開頭一、三組用平韻,二、四組用仄韻,隨後五六七八組皆用平韻,最後用仄韻結束,錯落穿插,聲調整齊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對偶句和流水對,起承轉合皆妙,文章氣韻無窮。詩中春、江、花、月、夜、人幾個主題詞錯落重疊,伸縮變化,把讀者引進了一個目眩五彩、渾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起首四句,就兩現春江、兩現明月、兩現潮、兩現海,交錯疊現的景觀立即把人帶進了一個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後一句,又為整篇描寫的江月埋下了伏筆。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我們看到,詩人在第二組是寫初月的朦朧,第三組是寫高月的皎潔,並發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面對這一輪江月深深地思考著,滿懷感慨和迷惘。也許後來大詩人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以及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組的起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劉希夷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則如出一轍。張若虛感嘆江月長明而人生短促,劉希夷感慨風物依舊而人生易老,兩者之間何其相似!這里月的疊用、人的疊用以及江的疊用,有一種音節美、韻律美,斷而復續,飛絲相接,給人一種清峻雄奇之感。詩人創造的這種詩歌語言形式,後來發展成為散曲和民歌中的「頂針續麻體」,至今中國詩壇還留有它動人的影子。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最神奇的就是這白雲一片,悠悠來去,使萬丈溝壑一線飛渡,從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樓頭,一筆帶出離人怨婦的主題。有人對此詩的主題多有非議,殊不知幾千年中國歷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為生計而奔波,離人怨婦,正是社會底層的生活現實。而且愛情和相思,是人類文學永恆的主題,沒有哪一代人能避開,古今中外,真正避開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國「八大樣板戲」。樣板戲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個妻子一出場就遭土匪槍殺外,八部戲劇再沒有一對夫妻,也沒有一對情人。而如此一首詩、如此一輪明月,還有什麼題材比寫離人怨婦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相思情懷才配凄清如許的一輪江月,也惟有純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顯皎潔。這樣大開大合的過渡,手法巧妙如神來之筆,令人拍案叫絕。在這樣一個明月之夜,是誰家遊子飄盪在一葉扁舟之中,他家在何處?又是誰佇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樓頭思念她的遠方飄零者呢?僅用兩句,合寫離人怨婦,總領下文。然後派出八句描寫怨婦: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樓頭明月總在怨婦心頭眼底徘徊,照著早已懶用的妝台明鏡。月明之夜,離愁別緒更加縈懷,使人無法排遣。而那一輪明月偏又浸透簾瓏、照亮砧石,況且簾卷不去、手拂不開。此時遠行的人兒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矚望而無法相依相訴,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懷,說來他也無法聽到。我多想隨這籠天罩地的月光飛流到他身邊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鴻雁那樣高飛遠舉,也不能把這寂寞樓頭的相思明月帶給他,何況這春江里只有躍浪的魚兒激起幾個漩渦兒呢!寥寥數語,怨婦的離愁別恨已寫到極致。接著筆鋒一轉,又派出八句來寫遠方的遊子: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映月忽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昨夜忽夢落花飄零,春已半殘,可是寄身異地他鄉,回家的日子還遙遙無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趕往大海,好像要將春天帶走一樣。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覺已經西斜。斜月漸漸隱入海霧,這時北方南方、碣石瀟湘有多少遊子還在趕著回家,有多少離人怨婦還在遠隔千山萬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幾人在這輪明月下趕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著這野浦孤舟,思念著遠方的親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邊花樹點染得凄清如許,人間離情萬種都在那花樹上搖曳著、彌漫著。在這樣勾魂奪魄的意境里結束全篇,情筆生花,餘音繞梁。 我們在詩篇中看到江與月這兩個主題中的主題被反復拓展,不斷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復雜的光與色,並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詩人沒有局限於一輪江月,而是把一種復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無論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潔還是斜月與落月的迷離纏綿,抑或樓頭月的徘徊、鏡中月的清影、簾內月的傾注、砧上月的流照,無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輪明月寫到如此清雅且奪人心魄的地步,就不僅僅是傳世之作、而應該是曠世之作了。自《詩經》至張若虛,其間一千幾百年,沒人把一輪江月寫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詩歌的表現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齊梁聲律學,經過多年的醞釀發展,到了張若虛手裡,恍如金丹煉成突現奇光,語言聲律與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樣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詩歌發展還找不到前進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國的燦爛。而張若虛之後,又是一千多年過去了,仍然無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這般淋漓盡致,歷盡滄桑變幻,詩篇不朽而江月依舊。

『玖』 與唐代詩有關的典故

題都抄城南庄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孟槳在《本事詩·情感》記載了一則唐詩故事:博陵名士崔護考進士落第,心情郁悶。清明節這天,他獨自到城南踏青,見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環繞,景色宜人。適逢口渴,他便叩門求飲。不—會兒,一美麗女郎打開了門。崔護一見之下,頓生愛慕。第二年清明節,崔護舊地重遊時,卻見院牆如故而門已鎖閉。他帳然若失,便在門上題詩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以後,人們便以「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來表達愛戀的情思。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