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典故定義

典故定義

發布時間: 2021-01-05 17:54:36

㈠ 「典故」、「成語」是什麼意思!怎麼形成的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典故和成語都是有故事來源的,通過一件事一段笑傳得到一個成語,可以來形容遇到類似的專情況或者類似的人。屬

比如「杯弓蛇影」,比如人疑神疑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濫竽充數」,比如人不學無術,妄想渾水摸魚,撈到好處。

成語來自於典故,通過典故得出成語。成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著泱泱大國的豐富文化。
呵呵,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小見解,說得不好或者不對的地方望多多包涵。

㈡ 請問,神話故事可以稱為典故嗎

典故就是有「典」出的故事,神話故事也分是不是有「典」的。
有據可查就可以叫「典出」某處。

㈢ 成語的定義

所謂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

特點:①結構的相對定型性。②意義的整體性。③時間和空間的慣用性。④形成的歷史性。⑤內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來源:①歷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話或其他傳說。④古典文學作品。

成語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片語或句子,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於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餘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從某些方面看來,也有相似之出。譬如專名和科學術語都是固定片語;諺語、歇後語、引語不僅是固定片語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與成語相似;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比較簡煉,形式跟絕大多數的成語一樣,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之類,但是這些都不是成語。把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等的區別搞清楚,這就有助於斷定什麼是成語,什麼不是成語。現在簡單地就這方面作些說明。

成語跟專名不同:專名和成語雖然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片語,但是專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學"只是一個學校獨有的名稱(當然,可能有重名),"廣安人民公社"只是一個公社獨有的名稱。成語則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這個成語,既可以用來形容開敗了的花朵,又可以用來形容被打敗的軍隊,也可以用來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任何一個人對於某些事物特別感覺有興趣。

成語跟科學術語不同:科學術語是表示科學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觀能動性""革命樂觀主義""無限花序""平行四邊形"這些科學術語,盡管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片語,可是並不是成語。

成語跟諺語不同:諺語絕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片語。諺語經常用在人民大眾的口語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較少。諺語往往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不象成語那樣具有文言色彩。諺語的形式,不象成語那樣整齊。例如"坐山觀虎鬥""天下烏鴉一般黑"之類的諺語,都不是那麼整齊。當然,如果把這些諺語一定說是成語,也是可以勉強的。

成語跟歇後語不同:歇後語是一種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兩部分構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後一部分是從正面作說明。寫文章為了收到鮮明、形象、生動、具體的表達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語似的引用歇後語。如"泥菩薩過河 自身難保。"狗拿耗子 多管閑事。""泥菩薩洗臉 越洗越難看。""蜜餞黃連 先甜後苦。"這些話,都是"歇後語"而不是"成語"。

成語跟引語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個別語句,如"勾心鬥角"(見杜牧《阿房宮賦》)"水落石出"(見蘇軾《赤壁賦》)等,因為時常被人們使用,後來就成了成語。但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兩句詩。這兩句詩不是人們時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因此這類語句應該稱之為"引語",不能看做是成語。

成語跟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也不一樣,因為成語由四個字組成的占絕大多數,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較濃厚的普通片語,也看做是成語。應當指出:凡是一個片語里的詞可以抽換的,就應該把它看做普通片語。例如"根本改變""這個片語,在某種場合,也可以改為"徹底改變"、"基本改變"或"大大改變"。又如"密切合作"這個片語,可以改為"緊密合作","肆意揮霍",可以改為"任意揮霍"或"隨意揮霍"。這幾個片語改了以後,並不影響內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適。象這樣可以自由改動的片語,都是普通片語。至於成語,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組成成語的詞,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來替換。例如"虎口餘生"這個成語,就不能改為"狼口餘生"或"豹口餘生",也不能改為"虎嘴餘生"。又如:"不管哪個殖民主義者怎樣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也掩蓋不了他們的侵略本質。"在這個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改為"花言地侈談和平",或"巧語地侈談和平",就是改為"巧語花言地侈談和平"也是非常勉強的。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和歇後語的不同,看起來相當明顯。成語跟引語、普通片語、諺語的區別,一般說來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們應該承認有些固定片語或相當固定的片語是介於成語與諺語、引語或普通片語之間的,對這類片語,不必一定去劃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普通片語,因為把它該為"不值一文"、"不值一錢"或"一錢不值"都毫不勉強。但是,這個片語畢竟有相對的固定性,極象成語,把它看作成語,也未嘗不可以。又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把它看做成語或諺語皆無不可。

㈣ 典故是不是道理

不是。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1、 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出處】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讌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示例】 《北史·高隆之傳》:「隆之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儀,百戲服制,時有改易,不循典故,時論非之。」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四》:「壓角之來莫究其始,開元禮及累朝典故並無其文。」 清·田蘭芳《蓬萊(袁可立別業)紀勝雜體小引》:「則是編也,亦可備蓬瀛之典故,以資取信。」
2、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出處】 清昭槤《嘯亭續錄·大戲節戲》:「其時典故如屈子競渡,子安題閣諸事,無不譜入,謂之月令承應。」 清趙翼《甌北詩話·查初白詩一》:「語雜詼諧皆典故,老傳著述豈初心。」
【示例】老舍《茶館》第三幕:「『青是山,綠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辭海》、《辭源》為「典故」一詞立了兩個義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典故的今義,《現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辭海》、《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道理,道之理也,因果邏輯也。大道無形生育萬物,大道無情運行萬物,大道無名養育萬物。道之理者唯自然也。自然之理者,順道者昌盛,逆道者衰亡。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道理之本
因果,邏輯。
道理者,無理也(無理:非無理,非有理也,理因我有,亦因我無,無我理本非有非無)。道生育養育萬物而不辭,有功不恃,不居其名,不嫌丑惡,不羨善美,不殺萬物,不貴其德。不自為大,不為萬物主。以道無我,故無情,無名,無功,無德,亦無理,亦無道等一切,可名不可名不可盡言。
道理獨立時為無,無道理即是道理。相對時為無我,無我即是天理,天理即是道理。
《道德經》雲: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經》雲: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故真正有道理之人無我,了知一切無分別。心中不存任何道理,更不以有道理自居,不為萬物作主,不自見,不自是,不自大,功成不居其名。隨緣輔助萬物而無善之心。

道理之端
道理之端者,陰陽也。人以善惡、好壞、是非、有無、美醜、對錯、大小、黑白、上中下、等不可盡言,相對而為道理。此道理者非善即惡,非惡即善。本無善惡,而強名為善惡。
《道德經》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如一個人本無善惡,在善人群體中,相對於這個人群此人被認定為不善、不好的人甚至是惡人。這就是道理。而在惡人群體中,相對於這個群體此人被認定為不惡、不壞的人甚至是善人。這也是道理。
如一個人在中國不穿衣服出去工作,相對於其它人,這個人就是不正常。這個人不正常就是道理。如果這個人在非洲一些習慣不穿衣服的地方,不穿衣服出去工作就是正常人。而穿衣服出去工作反而是不正常的。這就是道理。
故有道理之人,以陰陽相對為道理。與萬物相對立,為萬物做主,為萬物定性。無中生有。無故謗毀萬物贊賞萬物,驅使萬物,握生殺之機。自居功勞,自是人非,自見自大,各有所執。總之以自己或自己的群體(物種、形象、形狀等不可盡言)相對於萬物所想到的理由叫做道理。

道理之末
道理之末者,無道也,逆天也。道理是人定的,每一個人,每個群體,每一個時間,每一個地點,每一種狀態,同一個人,同一個群體,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同一種狀態等等不可盡言,只要有一樣有變化,就會得出不同的道理。得出的道理此次跟上次比人們稱為進步,卻又每次跟過去矛盾、相反,或相近不同。
執著道理者,把每一次新的道理的感悟,都稱為進步。似乎這種對道理的感悟是無窮無盡的。每一次都說是對的,可是又每一次推翻以前的道理。每個道理都可以說是荒唐的,又可以說是目前情況下最好的。
道理是思考或總結的,世界上的道理是人們思考來的,說道理的人從來沒有實踐過。或有人實踐過,但他認為這個道理不夠完美,一生在不斷的進步,不斷的追尋。只有一個道理是人們實踐後總結的。這個道理就是沒有道理,任天道自然運化。
道理之末的最基本定義是以自己或自己的群體(物種、形象、形狀等不可盡言)相對於萬物所想到的理由叫做道理。
縱觀天下古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公和婆卻相反相爭。最終都會有一方放下自己的道理,或雙方都放下道理,或雙方都不那麼執著,求同存異,才可以談笑風生,開懷暢飲,其樂融融。道理本無害,而人執道理就會生殺萬物。道理本無益,放下了道理就會普天同樂。

㈤ 簡述三種神話的定義

拼音
[shén huà]
詞典釋義
[名](1)關於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嚮往。 (2)指荒誕的無稽之談。
英語解釋
n.( a ) myth ; mythology ;
編輯本段具體解釋
在學術上,學者們所謂的神話,
神話 故事照(14張)是指敘述人類原始時期,也就是人類演化的初期所發生的單一事件或故事;而且,承傳者對這些事件、故事必須信以為真,而學者們就是根據這個定義以區別神話與傳說、神話與民間故事之間的不同。 神話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它必須是人類演化初期的故事。根據這個定義,如果我們將瑪麗蓮夢露和黛安娜王妃的死訊視為神話,就是錯誤的。因為她們頂多隻是「傳說」,算不上是「神話」。事實上若用英文原文來看這樣的訊息,應該用「legend」(傳說)來表達,而不能用「myth」(神話)來定義。再拿日本的例子看好了。弘海大師(即空海和尚)帶領人們挖掘而成的蓄水池,或他曾經駐足之處,這些也只能算是說明偉人事跡的「傳說」,我們並不會將之視為「神話」。 第二,述說神話的承傳者一定得對所述說的內容信以為真。依照這個定義來看,許多現代人所謂的神話,根本算不上是神話,那些故事是在敘述一些根本沒有信眾的神明,嚴格來說,這樣的故事不該被稱為神話。 第三,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是介於神話、傳說、典故、民間故事之間的傳奇,因深得地方百姓喜聞樂見而廣為流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如中華民國開國之時流傳於嶺南廣東之——炮打瘦狗,滿清改朝的「傳說」:話說大清王朝開國之時,一位得道的國師到了廣州,看到越秀、白雲山上雲蒸霧罩,龍氣沖天,馬上察覺到了老龍王的蛛絲馬跡。於是,立即奏明聖上,請求派兵剿滅龍王,並信誓旦旦地宣稱「如無作為,他日必出天子」。此後,便有了「炮打瘦狗嶺」之典故。但,由於當時朝廷「炮打瘦狗嶺」的專項經費有限,加上主管官員層層盤剝,真正用在點子上的費用便所剩無幾。每年的「炮打」都是流於形式:鳴鑼開道開始,幾聲冷槍收場。幾十年下來,只傷了老龍王幾片鱗甲。但,為了治癒受傷的這幾片龍鱗,老龍王卻花了整整兩百多年的光景。待身體恢復後,便選中了跟興梅龍穴頗具淵源的客家才俊——孫中山先生,並冥冥之中指派何子淵、何天炯、何公博、廖仲愷等諸公,以及中華大地無數志士仁人協助,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里應外合,將滿清王朝推翻, 瘦狗嶺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蔣中正題】
建立了中華民國。報了「炮打瘦狗嶺」之不共戴天之仇…… 註:「瘦狗嶺」位於廣州東門外牛眠崗,是孫中山親手創建的「粵軍第一師陣亡將士陵園」所在地。亦是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六弟——安葬瘦狗嶺粵軍第一師陵園之陣亡粵軍最高級別高級將領上校團長何貫中的長眠之地。 何子淵、何天炯、何公博、廖仲愷等諸公都是孫中山先生的「砂煲」兄弟,1905年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創立「同盟會」後最早入盟的盟員。越秀、白雲山舊時亦稱觀音山,一直被廣州人奉為「神山」。
編輯本段分類
神話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開辟神話、自然神話和英雄神話。 1. 開辟神話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觀,用此解釋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類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會有這一類的神話,甚至有些還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譬如說關於造人,這本書中的《女媧創造人類》、《世界最初的七天》、普羅米修斯分別是中國、希伯來民族和古希臘的造人神話。有意思的是,它們都認為人類是神用泥土造出來的。不同的僅是造人的神,在中國,是女媧;希伯來則是他們信奉的耶和華上帝;古希臘神話中則是普羅米修斯。他們都是些對人類充滿慈愛和關懷的神。為什麼各個民族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人是泥土所造的呢?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有人戲說這是因為人身上的泥永遠都搓不完,仔細一想這種可能也不是沒有。 2. 第二類屬於自然神話,是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解釋。像《女媧補天》、《仙山的傳說》、《精衛填海》、《大熊星和小熊星》對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風雨雷電、蟲魚鳥獸,乃至回聲這樣的自然現象是怎麼產生的,做了很美麗的解釋。 3. 數量最多的是第三類——英雄神話,這類神話產生比前兩者稍晚,表達了人類反抗自然的願望,同時,也可說是人類某種勞動經驗的概括總結。這時候,原始人類已經不再對自然界產生極端的恐懼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開始把本部落里具有發明創造才能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加以誇大想像,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國古代的神農、黃帝、堯、舜、禹、後稷等。這里選編了《誇父追日》、《寒冰上的棄兒》、《舜感化了弟弟象》、《鯀和禹治理洪水》。 中國古代神話散見於各種書籍,其中現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經》。像《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經》。另外,女媧補天的故事見於《淮南子》、《列子》,女媧造人則出自漢代《風俗通義》,《盤古開天闢地》來源於《述異記》的記載。另外,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話故事。 西方的神話則更加豐富了。古希臘神話是成體系的,神與神的關系復雜而且完整,主要見於兩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還有《神譜》、《變形記》等,以及古希臘的悲劇和喜劇。古羅馬的神話多是承襲希臘神話的,只改了人名。如宙斯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朱庇特;天後赫拉則為朱諾;雅典娜稱密涅瓦。著名的愛神維納斯,在古希臘神話中原名阿佛洛狄忒。其中表現的神都有和凡人相似的性情,像宙斯的殘暴,很像人間的君王。朱諾(赫拉)的嫉妒,雅典娜的智慧,表現得淋漓盡致。 古代希伯來神話來源於《聖經·舊約》,本書所選四則故事(《世界最初的七天》、《亞當與夏娃》、《挪亞方舟》、《巴別塔》)全都取材於《舊約》第一篇《創世記》。內容都和希伯來人所信仰的上帝耶和華有關。由於基督教的廣泛傳播,上述的神話故事在西方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對西方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我們必須對這些神話有一定了解,才能明白西方文明的文化背景。

㈥ 故事典故成語諺語俗語各自的定義

故事: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像故事。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成語(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
諺語是廣泛流傳於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
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現成的話。諺語類似成語,但口語性強,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諺語內容包括極廣,有的是農用諺語,如「清明前後,栽瓜種豆」;有的是事理諺語,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的屬於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識諺語,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類別繁多,數不勝數。
諺語跟成語一樣都是語言整體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但諺語和名言是不同的,諺語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名言是名人說的話。
俗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㈦ 典故是什麼意思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典故還有一類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構制的詞語,如「刻舟求劍」、「完璧歸趙」等等。

至於典制典故,應是指那些使用時代已不存在這些典制,用這些典制詞語有借代、喻指等義的。這一類數量並不是很多。它與掌故的區別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義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類:

1、成語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圖索驥等。

2、歷史典故,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

3、文學典故,如曉風殘月,大江東去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織女等。

(7)典故定義擴展閱讀:

來源:

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如傳說古時候有個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長生不老的葯,但她吃的多了點,就不由自主地飛到月亮上去了。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來。

第二,來源於一些歷史書上或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個叫謝靈運的詩人,說世界上所有人的才華加起來要有十斗的話,曹植一個人就佔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後來人們就稱才華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為「才高八斗」。

第三,來源於佛經、聖經等宗教書上的故事、人物、禮儀等,如「天女散花」這個典故來源於佛經,後來常用來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這個典故來源於聖經,喻指為代替別人承擔過錯的人。

參考資料:

網路--典故

㈧ 成語與典故的區別

sì miàn chǔ gē
四 面 楚 歌

【導讀】

項王夜起悲歌,蓋世英雄窮途末路的形象在描寫中呼之欲出。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到達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
[編輯本段]【出處】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hè 第四聲 附和,應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清朝:秋瑾《普告同胞檄稿》:「我同胞處於四面楚歌里,猶不自知。」
壁:駐扎.
垓(gā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
漢軍:劉邦的軍隊。
諸侯: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等。
楚歌:唱著楚地的歌曲。
慷慨:即慷慨,激昂的樣子。
不逝:是說被困而不得馳騁。逝,向前行進。
數闋(què):幾遍。 闋:樂曲終止叫闕。
奈若何:把你怎麼安排。若,你。
和:跟著唱。
項王:項羽。
主謂式;作定語;含貶義 ;指孤立無援。

【翻譯】

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么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你怎麼辦!」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侍衛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
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么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死。騅馬不死啊可以將它殺死,虞姬啊虞姬你怎麼辦!」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侍衛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
[編輯本段]【近反義詞】
近義詞: 腹背受敵、山窮水盡 、 楚歌四面
反義詞: 安然無恙、旗開得勝
[編輯本段]【歇後語】
九里山前擺戰場;烏江岸上困霸王 ;霸王被困;楚霸王困於垓下

【鏈接】

項王兵敗垓下,在烏江自刎,有關歷史上這一典故,李清照曾在《夏日絕句》里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達對項王的惋惜思念和敬佩之情;毛澤東也曾在《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寫道:「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典故】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賓士。駿馬不能賓士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你!」,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數闕,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著頭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餘名騎士突圍,最終只餘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於江邊,劉邦獨攬天下。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㈨ 什麼叫成語典故

1、成語典故就是一個成語的來歷。
如:愛屋及烏
à i w ū j í w ū 烏:烏鴉。《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意思是說,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後用「愛屋及烏」比喻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愛和他有關系的人或事物。
如:殃及池魚
yāng jí chí yú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群魚兒在里邊快樂地游著。突然,城門著了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叫說:「不好了,城門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魚兒都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除了那條魚兒之外,其它魚都沒有逃走。這時,人們拿著裝水的東西來池塘取水救火。過一會,火補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幹了,滿池的魚都遭了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火——水——魚是有聯系的,池塘的水能滅城門的火,這是直接聯系,魚兒與城門失火則是間接聯系,它是通過池水這個中間環節而發生聯系的。比喻無端受禍。
2、指有典故來源的成語,不包括沒有典故來愈的成語。
如:東施效顰
來源於:《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 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3、 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語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語出處: 唐·柳完元《臨江之麋》:「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安步當車ān bù dàng chē
成語典故: 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成語出處: 《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不二法門bù èr fǎ mén
成語典故: 不二:指不是兩極端;法門:佧行入道的門徑。原為佛家語,意為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後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成語出處: 《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成語例句: 歷觀戰史,水戰用火攻,是顛撲不破的不二法門。(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語典故: 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
成語出處: 唐·駱賓王《螢火賦》:「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語例句: 知縣生平暗室不欺,既讀孔、孟之書,怎敢行盜跖之事?(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三)
匕鬯不驚bǐchàngbù jīng
成語典故: 匕:古代的一種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物。形容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百姓安居,宗廟祭祀,照常進行。
成語出處: 《周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成語例句: 贛、寧之亂,坐鎮上游,匕鬯不驚,指揮若定。(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六回)
筆大如椽bǐ dà rú chuán
成語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語出處: 《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成語例句: 詞清若玉,筆大如椽。(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
筆下生花bǐxiàshēnghuā
成語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寫作的詩文極佳。
成語出處: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下》:「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成語例句: 晚唐詩人杜牧才氣過人,筆下生花,創作了許多詩文佳品,尤以《阿房宮賦》傳誦千古。
不蔓不枝bù màn bù zhī
成語典故: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拖泥帶水。
成語出處: 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成語例句: 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後,先生就不再刪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書有筆,不蔓不枝」之類。(魯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
赤子之心chì zǐ zhī xīn
成語典故: 赤子:初生的嬰兒。比喻人心地純潔善良。
成語出處: 《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語例句: 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所謂赤子之心,原不過是「不忍」二字。(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
低唱淺斟dì chàng qiǎn zhēn
成語典故: 低唱:輕柔地歌唱;斟:喝酒。聽人輕柔地歌唱,並自在地慢慢飲酒。形容一種安樂自在的神態。
成語出處: 宋·無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學士,嘗買得黨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銷金暖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焚骨揚灰fén gǔ yáng huī
成語典故: 燒掉屍骨,揚棄骨灰。形容非常仇視。
成語出處: 《梁書·侯景傳》:「曝屍於建康市,百姓爭取屠膾啖食,焚骨揚灰。」
焚膏繼晷fén gāo jì guǐ
成語典故: 膏:油脂,指燈燭;繼:繼續,接替;晷:日光。點上油燈,接續日光。形容勤奮地工作或讀書。
成語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成語例句: 相傳文人目多眚,歸咎讀書,焚膏繼晷,以致損明。(清·張潮《虞初新志·三儂贅人廣自序》)
噤若寒蟬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語典故: 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成語出處: 《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成語例句: 他的話完了,台下有幾個人拚命地高聲鼓掌,而更多的人卻噤若寒蟬、面面相覷。(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俗不可耐sú bù kě nài
成語典故: 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成語出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鋌,可三四兩許,秀才掇內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懸崖勒馬xuán yá lè mǎ
成語典故: 懸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馬:收住韁繩,使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
成語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此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矣。」
成語例句: 您鑄成大錯在前,已經對不起天地祖宗,趕快懸崖勒馬吧!(華而實《漢衣冠》三)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成語典故: 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成語出處: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成語例句: 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魯迅《墳·燈下漫筆》)
作威作福zuò wēi zuò fú
成語典故: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獨攬權威,行賞行罰。後泛指憑借職位,濫用權力。
成語出處: 《尚書·洪範》:「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成語例句: 姜三膘子一輩子是作威作福,花天酒地。(曲波《林海雪原》二)
作繭自縛zuò jiǎn zì fù
成語典故: 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裡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成語出處: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詩:「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宋·陸游《劍南詩稿·書嘆》:「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成語例句: 我們需要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但不可過於繁瑣,弄得作繭自縛,捆住自己的手腳。
重蹈覆轍chóng dǎo fù zhé
成語典故: 蹈:踏;覆:翻;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成語出處: 《後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成語例句: 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重熙累洽chóng xī lěi qià
成語典故: 熙:光明;洽:諧和。指國家接連幾代太平安樂。
成語出處: 漢·班固《東都賦》:「至乎永平之際,重熙而累洽。」張銑註:『熙:光明也。洽:合也;言光武既明,而明帝繼之,故曰重熙累洽。」
砥柱中流dǐ zhù zhōng liú
成語典故: 就象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盪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成語出處: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斷章取義àn zhāng qǔ yì
成語典故: 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為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成語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
成語例句: 宋人攻擊王介甫,說他將明妃寫成一個不忠君不愛國的人,其實是斷章取義,故入人罪。(朱自清《清華的一日》)
對酒當歌ì jiǔ dāng gē
成語典故: 對著酒應該放聲高唱。原意是人生時間有限,應該有所作為。後也用來指及時行樂。
成語出處: 漢·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成語例句: 盡都是把手為話,對酒當歌,鄭州浪漢委實多。(元·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折)
阿諛諂媚ē yú chǎn mèi
成語典故: 阿諛:迎合別人的意思,向人討好;諂媚:巴結,奉承。說話做事迎合別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討好。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裴晉公義還原配》:「只是這幫阿諛諂媚的,要博相國歡喜,自然重價購買。」
墮甑不顧ò zèng bù gù
成語典故: 甑:古代一種瓦制炊器;顧:回頭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實,不再追悔。
成語出處: 《後漢書·郭泰傳》:「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
奉天承運fèng tiān chéng yùn
成語典故: 奉:遵照;奉天:遵從天意,指皇帝受命於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指君權神授。封建帝王詔書開頭的套語。
成語出處: 明·沈德符《野獲編》:「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獨見。故神訓中雲: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誥敕命中,必首雲『奉天承運皇帝』。」
婦人之仁fù rén zhī rén
成語典故: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成語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成語例句: 吳王有婦人之仁,而無丈夫之決。(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
甘之如飴gān zhī rú yí
成語典故: 甘:甜;飴:麥芽糖漿。感到象糖那樣甜。指為了從事某種工作,甘願承受艱難、痛苦。
成語出處: 宋·文天祥《正氣歌》詩:「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成語例句: 背書背不出,「老師」往往大發嬌嗔,自然罵得人下不了台,而張曜甘之如飴。(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甘瓜苦蒂gān guā kǔ dì
成語典故: 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成語出處: 清·翟灝《通俗編·草木》:「甘瓜蒂苦,天下無全美也。」
邯鄲學步hán dān xué bù
成語典故: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成語出處: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成語例句: 寫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樣會像邯鄲學步一樣,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
含英咀華hán yīng jǔ huá
成語典故: 咀:細嚼,引伸為體味;英、華:這里指精華。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
成語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沈浸濃郁,含英咀華。」
成語例句: 短小、精煉、深刻的文章,值得人們含英咀華。

㈩ 成語故事定義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內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容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