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不忠的典故

不忠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8 14:00:06

Ⅰ 曾子曰吾日三醒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人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相關故事

翻成白話是這樣:「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版心盡力的地方?與朋友交權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師長的傳授有沒有復習?」這才是曾子所說的「三省」。這「三省」說了兩個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對人。對人要誠信,誠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現,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謀事要盡心,盡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這是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時一事,修己要貫穿整個人生,要時時溫習舊經驗,求取新知識,不能停下來,一停下來,就會僵化。

Ⅱ 一次不忠,百次不容的典故

我記得典故跟項羽有關,意思是一次的不忠,就已經決定了以後的一百次.有一就有二,有二幾有三。一般是形容妻子對丈夫不忠或者人臣對君主不忠

Ⅲ 不忠的劇情簡介

「婚姻不忠」這個話題成為城中每個人的家常便飯,涵蓋了女人不忠的各個方面……

Ⅳ 外國有無關於不忠的故事

外國神話故事:
《達芙妮與月桂樹》:
太陽神阿波羅向河神女兒達芙妮求愛的故事。愛神丘比特為了向阿波羅復仇,將一支使人陷入愛情漩渦的金箭射向了他,使阿波羅瘋狂地愛上了達芙妮;同時,又將一支使人拒絕愛情的鉛箭射向達芙妮,使姑娘對阿波羅冷若冰霜。也有說是因為達芙妮崇拜月亮女神(阿耳忒彌斯是希臘奧林珀斯十二主神之一,羅馬名字黛安娜,是神)所以想學月亮女神當貞潔神。
當達芙妮回身看到阿波羅在追她時,急忙向父親呼救。河神聽到了女兒的聲音,在阿波羅即將追上她時,將她變成了一棵月桂樹。 等到阿波羅到達時,他看見的只是一株靜立月桂樹。痛失愛人的他決定把月桂樹的枝葉作為發冠,把樹枝做了琴骨,不論到哪裡都相伴其左右。其他的神都用橄欖枝葉做發冠,只有太陽神阿波羅的發冠是用心愛的達芙尼變成的月桂樹的枝葉做的。

Ⅳ 形容女子不忠不貞的文言文

盪婦秋思賦
蕭繹 作
盪予之別十年,倡婦之居自憐.登樓一望,惟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天與水兮相逼,山與雲兮共色.山則蒼蒼入漢,水則涓涓不測.誰復堪見鳥飛,悲鳴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況乃倡樓盪婦,對此傷情.於時露萎庭蕙,霜封階砌,坐視帶長,轉看腰細.重以秋水文波,秋雲似羅.日黯黯而將暮,風騷騷而渡河.姜怨迴文之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遠如何?鬢飄蓬而漸亂,心懷愁而轉嘆.愁索翠眉斂,啼多紅粉漫.已矣哉!秋風起兮秋葉飛,春花落兮春日暉.春日遲遲猶可至,客子行行終不歸.

相關背景:
梁元帝蕭繹,生下來便少一目,但長文學,精樂律,善書法,可謂多才多藝. 蕭繹即位為南朝梁皇帝,元帝一目失明.妃子徐昭佩,出身名門望族,但卻對梁元帝很是冷淡,覺得自己並沒有配不上她的地方,知道元帝要來,便在半邊臉上畫濃妝,另半邊臉不上妝,以此羞辱元帝一隻眼只看得一邊臉.後人有詩諷刺元帝,"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之後元帝累年不入徐妃房.徐昭佩畢竟是個活生生的女人,也有七情六慾,深宮寂寞難耐,更暗與他人私通.後徐妃看上了元帝身邊的'暨季江'宮闈秘事,本應諱莫如深,心照不宣,誰知暨季江對外人感慨道"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尚多情."暨季作如此比喻,可見兩人無真情可言,只是相互玩弄而以.這就是"徐娘半老,風韻存"的典故.徐妃又與一個叫賀微的詩人幽會,事情敗露被幽禁在後宮,並作此<盪婦秋思賦>風剌徐妃. 近來也有說此賦與徐昭佩無關。

Ⅵ 《論語》中的27個成語典故

1.【有教無類】
[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釋義>不論什麼人都給以教育。此教育理念為孔子所倡導,在教育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意思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
2.【誨人不倦】
[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干農活。孔子心裡不高興,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終於種出了葫蘆、扁豆等瓜菜。
3.【學而不厭】
[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釋義>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4.【不恥下問】
[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釋義>並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清·劉鶚記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學問家,在學術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斷完善認知,有時甚至不恥下問,全方位的汲取營養。
5.【溫故知新】
[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春秋時期,孔子在教學上有豐富的經驗,常常與學生們一道研討問題,給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他鼓勵學生培養很好的品德,深入鑽研,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生贊揚孔子教學的耐心,孔子謙遜地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6.【聞一知十】
[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有一天,孔子故意問子貢:「你和顏回相比,到底哪個強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他比呢」他聞一知十,我呢,聞一知二。」孔子點頭說:「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這段話在《論語·公冶長》中有記載。
7.【舉一反三】
[出處]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釋義>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個角就能類推另外三個角。後比喻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指善於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孔子曾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方面,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幾個方面,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後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要可以靈活地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8.【名正言順】[出處]「名不正則言不順。」(《子路》)
<釋義>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指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多形容(做事、說話)理由正當而充分。孔子因不滿魯定公沉迷酒色,帶領學生來到衛國,因衛靈公言而無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帶領其他學生離開衛國。衛出公繼位後,讓子路去請孔子來衛國輔政。孔子說:「只有名義正當,說話合理,才能幹成大事。」
9.【禍起蕭牆】出處]「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季氏》)<釋義>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也比喻身邊的人帶來災禍。
10.【分崩離析】[出處]「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釋義>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團、組織或國家分裂瓦解。
11.【待價而沽】[出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貢》)<釋義>等有了好價錢再賣。比喻懷才待用。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到各國去游說推行他的政治主張,沒有人接受並重用他,他並不灰心。弟子子貢以得到美玉如何處理問孔子,孔子毫不遲疑地回答:「賣掉它,賣掉它,我正在等待識貨的人出現呢。」
12.【欲速不達】[出處]「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釋義>過於性急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天底下那些因為急躁魯莽給自己招來失敗、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誡別人穩重行事。
13.【一言興邦】[出處]「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子路》)<釋義>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春秋時期,魯定公問孔子:'一句話可使國家昌盛嗎?'孔子說:'君主愛護臣子,關心他們,上下一心,國家可以興旺。'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使國家滅亡嗎?'孔子說:'不全對,君主一句話下邊不提反對意見,久而久之就會走向滅亡。'
14.【見賢思齊】
[出處]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釋義>見到好人就想學得跟他一樣。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後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見賢思齊'是說好的榜樣對自己的震撼,驅使自己努力趕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說壞的榜樣對自己的'教益',要學會吸取教訓,不能跟別人墮落下去。
15.【擇善而從】[出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述而》)<釋義>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實行。春秋時期,執政大臣魏獻子把祈氏的領地分為7縣,把羊舌氏的領地分為3縣,委派與提拔一些地方長官。他想啟用魏戊,擔心人家說他偏私,問大夫成傳,成傳認為只要有才德,就不論親疏,關鍵看能不能擇善而從,能不能賞罰分明。
16.【三省吾身】[出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釋義>原指每日從多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曾參勤奮好學,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愛,同學問他為什麼進步那麼快。曾參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問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先生教的學生是否學好?如果發現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17.【當仁不讓】[出處]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釋義>原意是為了仁,不謙讓。現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擔起來,決不推讓。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這是在一般情況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准則。
18.【殺身成仁】[出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釋義>原指不惜舍棄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後泛指犧牲自己生命,以維護正義事業。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9.【文質彬彬】[出處]「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釋義>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實。後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從容。'文質彬彬'可以從寫作、藝術、審美的內容和形式、內在美與外在美、質朴與文飾等各個方面來力。以理解和發揮,從而使'文'與'質'成為一對內涵豐富而外延廣泛的范疇得到深入研究。
20.【成人之美】[出處]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釋義>原意是勉勵並幫助別人做好事。後用以表示幫助別人實現其願望,成全別人的好事的意思。明朝有一人名喚謝榛,瞎了一隻眼,但他善作歌詞,所作的歌詞在民間流唱甚廣。謝榛到彰德,孫穆王親自接待他,孫穆王見兩人如此投機,便在次年元旦將賈氏及一些豐厚的禮品送給謝榛。世稱孫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風度;但也反映了古時女子的卑賤,被當作禮品送來送去。
21.【既往不咎】[出處]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釋義>對以往的錯誤、罪行不再責備、處分。
22.【過猶不及】[出處]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先進》)<釋義>做過了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23.【三思而行】[出處]「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公冶長》)
<釋義>反復考慮後再做。正反兩面仔細考慮完以後,就必須加以比較,做出決定,立即行動。如果你考慮正面,又考慮反面之後,再回頭來考慮正面,又再考慮反面,那麼,如此循環往復,終無寧日,最終成為考慮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24.【無所用心】[出處]「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陽貨》)<釋義>沒有開動腦筋。比喻對什麼事都不關心。春秋時期,孔子經常教育他的學生向顏回學習,不要追慕富貴與享受,用心讀書。孔子說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吃得飽飽的沒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問題,那就沒有造就了。下棋的人雖然悠閑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來要強多了。
25.【察言觀色】[出處]「察言而觀色。」(《顏淵》)<釋義>琢磨、觀察別人言語、臉色來揣測其心思(以便相機行事)。察言觀色是一切人情往來中操縱自如的基本技術。「眼色」是「臉色」中最應關注的重點。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訴我們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裝同樣有助於我們現人於微,進而識別他人整體,對其內心意圖洞若觀火。
26.【後生可畏】[出處]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子罕》)<釋義>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歐陽修,一向治學嚴謹,直至晚年,不減當初。他常將自己平生所寫的文章,清理出來進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復推敲,甚是認真。為此,他整天辛苦勞累,有時直忙到深夜。夫人見他年歲已高,還如此盡心費神,恐其操勞過度,影響健康,十分擔心,目前制止。她關切地對丈夫說:'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貴體安康,為這些文字吃這樣多的苦頭,官人已年邁致仕(退休),難道還怕先生責難生氣嗎?'歐陽修回答說:'不怕先生生氣,只怕後生生譏,後生可畏耶!'
27.【樂以忘憂】
[出處]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述而》)<釋義>快樂得忘了憂愁。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學生周遊列國講學,來到楚國葉邑,葉公沈諸梁接待了他,他對孔子不怎麼了解,就悄悄地問子路,子路一時不知怎麼回答他。孔子事後得知就對子路說以後就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Ⅶ 一次不忠百次不用的典故是

典故跟項羽有關,意思是一次的不忠,就已經決定了以後的一百次.有一就有二,有二幾有三。一般是形容妻子對丈夫不忠或者人臣對君主不忠

Ⅷ 劉邦干過哪些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壞事啊

劉邦在逃跑時為了讓車子跑的快,就將自己的妻子兒女都推下車去,趕車的將領又把她們救上來,這樣反復三次,那個將領苦苦哀求,劉邦才許之。這可是正史上的事,從這里可見劉邦這個人真的很糟糕啊!!

Ⅸ 古今中外,有哪忍辱負重的經典故事(除卧薪嘗膽外)

1,「屈辱地站著」——無論多艱難,多困苦,多屈辱,都要站著。鑽褲襠是奇恥大辱,但韓信是不得不鑽的,如果不鑽,只有兩個結果,一是他被那屠夫殺掉,從此沒有了韓信;二是他把屠夫殺掉,他贏得了暫時的勝利,但從此也沒有了韓信,因為他殺人了,殺人者償命,他會被法律殺掉。任何一個結果,歷史上就不會有韓信這個人。韓信之所以能作為成大業的形象在中國歷史上千古流傳,就因為他在忍辱負重時眼睛是看著未來的,心中有著遠大的目標。

2, 忍耐需要修養,忍辱需要度量,而忍辱負重則是一種境界。忍,乃是心頭一把鋒利的刀,要培養刀捅心頭而不驚的氣度,就要忍得了殺父之仇、奪妻之恨、胯下之辱、占攻之欺、爭鋒之傷……司馬遷如果不能忍受宮刑之侮,怎麼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史記》而流芳千古,成為人人敬仰的史學家,後人尊稱的「太史公」? 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負重,身受腐刑,幽而發憤,經過十餘年的艱苦奮斗,終於寫成了鴻篇巨著——《史記》
3,

伍子胥能屈能伸,不象他哥哥伍尚甘願成為父親的陪葬品。他寧願背負對國不忠、對父不孝的罪名,忍著父兄無故被害的恥辱和顛覆楚國的雄心逃亡他國。帶著強烈的報仇之心,幫助他所輔佐的吳王闔閭征服了多個諸侯國,當然包括楚國在內。殺父殺兄之仇終於得以雪恨。為解心頭之恨,他憤怒地鞭打了楚昭王之屍。太史公嘆曰:「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大夫孰能至此哉?」
因此,伍子胥當年沒有隨父親俱死,並非不孝,也並非苟且偷生,而是要創造一個弒君報父仇的神話。這才是孝。因為當忠孝不能兩全時,按常理我們當然要舍孝取忠;但如果我們所忠的君王並非是一個賢君呢,當然只能舍忠取孝了。
可惜的是,堂堂大丈夫往往會被小人所諂陷。伍子胥也難逃一劫,最終落得個和父親一樣的下場。這無疑是夫差犯的一個大錯誤,以至於後悔莫及。
不管在伍子胥身上,還是在句踐身上,我們都能看到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那種大丈夫的氣概。 商湯系夏台,文王囚羊久里,晉重耳奔翟,齊小白奔莒,越西施嫁吳,闔閭失愛姬,無不體現了這種氣概!他們也都成為了有所作為的人。 張騫懷著對漢武帝的感恩毅然出使西域,兩次淪落匈奴,忍辱負重,卻始終不忘肩頭使命,最終開辟了絲綢之路,名垂青史。

Ⅹ 求幾個典故

以前有一隻飛蛾,它每天快樂的飛翔在黑夜裡,它看不見什麼東西。什麼事都是憑感覺,但它還是快樂!直到有一天,它遇上了一團火焰,它看見你。那紅紅的在眼前跳動,但它沒看清楚。就算看也看不清楚,只覺得那團火好美麗,好燦爛!那天以後,飛蛾天天都想起那團火焰。想起它發美麗,它的燦爛。。。。終於它忍不住想仔細看一看火焰,想真真擁抱它。在一個晚上,沒有星星和月亮的晚上,飛蛾從家裡出發去尋找火焰!它跌跌撞撞的飛,當它看見火焰的時候,它說不出的高興!它用盡全身力氣飛向了火焰,終於它清楚的看見了火焰的全貌,正當它想擁抱一下火焰的時候。它發現自己身上已經起火了。它沒力氣再向火焰邁進一步。就這樣帶著滿身的傷痕狠狠的跌在地上,它甚至沒看見火焰的任何錶情。火焰還是在那裡跳動,還是那樣的美麗和燦爛!就在飛蛾奄奄一息的時候,走過來一個老人。他看著飛蛾,搖頭問道:「蛾兒,蛾兒,你怎麼這樣的傻拉,你知道嗎?那是一團火啊!它會要你命的,你看你現在這樣,後悔了嗎??為什麼你要那樣的傻,值得嗎??」 飛蛾聽了,勉強的笑了笑,說出放在心裡的話:「我知道我的下場就是這樣!我就是忍不著想看看它的樣子,想抱抱它,對它說我愛你。但沒機會說出這3個字來了。不過我在和它近距離接觸的那一剎那,我真的看清楚了它的樣子拉,它真的好美麗。雖然就只有一下,我也滿足了,也許它會記得我來。它真的好美麗,好美麗。。。。」說完飛蛾慢慢的閉上了眼睛,永遠的閉上了,是帶著微笑的。。。。故事沒有開始,更沒有結局!我好想把故事的結局寫得更完美一點。但我做不到。有件事情飛蛾它到死都沒明白,它和火焰之間,有多大的差距。每天不知道有多少的飛蛾飛向那團火焰,火焰又怎麼會記得它來。飛蛾就是飛蛾,火焰就是火焰,根本就不會有在一起的可能。事情也許就像飛蛾說的那樣完美,這輩子它遇上的愛。

誇父逐日的故事
誇父逐日是一個神話故事。它講得是上古時期,神人誇父追趕太陽,最後被太陽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經》對此有詳盡描述:「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桃)林。」
這段記述是說: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乾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誇父為何要去追趕太陽?
楊公驥先生認為,誇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極為深記得的寓意
它說明「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並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作知識的象徵);也只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後於時間」。楊先生這一觀點被編入《中國文學》一書,受到許多同志的贊同。
另外,文學家蕭兵先生在其《盜火英雄:誇父與普羅米修斯》一書中稱:誇你逐日是為了給人類采擷火種,使大地獲得光明與溫暖。誇父是「盜火英雄」,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
蕭先生的看法,頗有幾分浪漫色彩。
還有人把誇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種爭斗,誇父代表「水」,而太陽代表「火」。水神、火神相爭,水火不容。
誇父逐日的故事,給人以豐富的想像,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如何理解這個故事,已不僅僅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而它積極的意義在於,人們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認識這個世界,去實現自已美好的追求。

嫦娥是帝嚳的女兒,也稱姮娥。美貌非凡。後羿的妻子,相傳後羿是堯帝手下的神射手。《淮南子.覽冥訓》中說,後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葯,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葯,成仙了,身不由主飄飄然地飛往月宮之中,在那荒蕪的月宮之中度著無邊的寂寞歲月。

嫦娥飛升月宮後,住在凄清冷漠的廣寒宮內,思念著後羿,她的心境和生活令不少文人騷客感慨,遐想。其中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詩深刻表現了她的寂寞和悔恨: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大意是:『雲母製成的屏風染上一層幽深黯淡的燭影,銀河逐漸低斜下落啟明星也已下沉。 廣寒宮的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不死葯,如今落得獨處於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嫦娥原來是一個美麗善良的村姑,她勤勞朴實活潑可愛,尤其有著一顆金子般閃亮的心,她總是千方百計地為百姓做好事。嫦娥有個戀人叫後羿,是個神箭手,也是個好後生。

有一天,嫦娥與幾個要好的女伴在村邊小河旁洗衣。不料,無所事事、心術不正的河神河伯正閑逛到此。他見到嫦娥的沉魚落雁之容,頓時驚為天人,便一抹臉變成一個英俊的小夥子,覥著臉走過去跟嫦娥搭話。嫦娥見他不懷好意便急忙躲開,可是河伯露出了猙獰的真面目,要強搶嫦娥入水。正在這危急關頭,後羿來到了,他一看,頓時氣得劍眉倒豎,怒發沖冠。他拈弓搭箭,「嗖」地一聲,射瞎了河伯的一隻眼睛。河伯疼痛難忍,大叫一聲,便跳下河去。

經過這件事,嫦娥和後羿恐怕夜長夢多,便提早成婚。婚後,二人過得非常幸福。當然,他們並沒完全沉浸在小家庭的美滿快樂之中,兩顆善良的心總想為鄉親們我做些好事。

有一年,天空出現了十個太陽,大地都快要著火了。人們無法耕種,無法生活,處於被滅絕的災難之中。後羿便決心要射掉那多餘的九個太陽,拯救百姓於火海之中。他天天揮汗如雨,苦苦練習射術。可是,河伯對他恨之入骨,不斷地前來騷擾,他發誓要報一箭之仇,更要搶到他一直貪戀著的美女嫦娥。為此,後羿十分煩躁分心。

有一天,一位大仙給了後羿一丸仙葯,好心告訴他,河伯報仇心切,他將要面臨一場大禍,如若吃了這丸葯,便可擺脫人間的一切磨難和煩惱,升入月宮中;可是,首先得能耐住孤獨寂寞的煎熬。後羿聽後,心緒不寧地回到家中,將仙的話如實地告知了嫦娥,便疲倦地睡著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嫦娥坐立不安了,她在房中走來走去,看著一天比一天消瘦的丈夫,她心裡非常痛苦。她深愛著後羿,絕不願他遭受任何磨難的折磨,可是,她又想到丈夫身上還肩負著射掉九個太陽的重任,正受著燒烤之災的鄉親們需要他去拯救。嫦娥心中十分明白,河伯對於丈夫的威脅,都源於自己。河伯對她仍沒有死心,為了得到她,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怎麼辦呢?嫦娥想著,想著,突然,她心中閃過一個念頭:為了讓河伯對她死了心,為了讓丈夫排除一切雜念和干擾,全心全意地去射掉九個太陽為民服務,她決心犧牲自己。主意打定,她就急忙找出仙葯,吞了下去。

過了一會兒,後羿醒了,他發現嫦娥心神不定,臉上泛著神奇的紅光,很是詫異,又覺不祥。嫦娥深情地望著丈夫,她知道與丈夫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便眼含淚水囑咐丈夫要好好珍重自己,請求丈夫原諒她不能再盡到做妻子的義務了。話猶未盡,嫦娥只覺得心中恍惚,身子突然變輕了,接著,雙腳離地竟飛了起來,她邊往天上飛邊回頭高聲叫著:「後羿,我的好夫君,永別了!要珍重!」

嫦娥冉冉上升,飛進了月亮中那寂寞、冷清的廣寒宮,做了月中仙女。然而,這里沒有親人,沒有歡笑,只有一隻惹人憐愛的玉兔相偎依,只有那總在砍著桂樹卻總也砍不倒的吳剛相陪伴。

自從嫦娥犧牲自己,飛上月宮後,後羿把痛苦、惆悵化作了力量。後羿明白妻子的作為是替自己和百姓著想的緣故,他深深地被感動和激勵著,日夜苦練著射箭的本領,終於戰勝了河伯的挑戰,射掉了九個危害生靈的太陽,拯救了人類。人間有了歡樂,鄉親們過上安寧祥和的日子。

天帝也被嫦娥和後羿這種為了鄉親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精神感動了,後來,便封後羿為天將,於中秋佳節日使二人重逢團圓。從此,嫦娥和後羿在天上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同時,天帝還規定月亮每月十五一圓,以祝願花好月圓夜,天下有情人成眷屬。

傳說中後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神話說,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幹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裡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於封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還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

後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斗。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只因為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才攔阻了後羿的繼續射擊。這就是有名的後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後羿的豐功偉績,卻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們到天帝那裡去進讒言,使天帝終於疏遠了後羿,最後把他永遠貶斥到人間。受了委曲的後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在人間,靠後羿打獵為生。

嫦娥又是怎樣奔月的呢?在古書上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根據《淮南子》的記載是,後羿覺得對不起受他連累而謫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裡去求來了長生不死之葯,好讓他們夫妻二人在世間永遠和諧地生活下去。嫦娥卻過不慣清苦的生活,乘後羿不在家的時候,偷吃了全部的長生不死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種說法是屈原(約前340年)《天問》的記載,說後羿後來對嫦娥有不忠行為,和河伯的妻子發生暖昧關系,因而引起嫦娥極大的不滿,便離開後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後,很快就後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對她的好處和人世間的溫情,對比月亮里的孤獨,倍覺凄涼。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

後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後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