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彈長劍典故

彈長劍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04 21:03:02

① 關於趙雲的典故

1、正言間,百姓發喊,又撞出一枝軍來。趙雲拔槍上馬看時,面前馬上綁著一人,乃糜竺
也。背後一將,手提大刀,引著千餘軍。乃曹仁部將淳於導,拿住糜竺,正要解去獻功。趙
雲大喝一聲,挺槍縱馬,直取淳於導。導抵敵不住,被雲一槍刺落馬下,向前救了糜竺,奪
得馬二匹。雲請甘夫人上馬,殺開條大路,直送至長坂城。
2、正走之間,見一將手提鐵槍,背著一口劍,引十數騎躍馬而來。趙雲更不打話,直取那
將。交馬只一合,把那將一槍刺倒,從騎皆走。原來那將乃曹操隨身背劍之將夏侯恩也。曹
操有寶劍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倚天劍自佩之,青缸劍令夏侯恩佩之。那青*
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當時夏侯恩自恃勇力,背著曹操,只顧引人搶奪擄掠。不想撞著趙
雲,被他一槍刺死,奪了那口劍,看靶上有金嵌「青缸」二字,方知是寶劍也。雲插劍提
槍,復殺入重圍,回顧手下從騎,已沒一人,只剩得孤身。
3、趙雲見夫人已死,恐曹軍盜
屍,便將土牆推倒,掩蓋枯井。掩訖,解開勒甲絛,放下掩心鏡,將阿斗抱護在懷,綽槍上
馬。早有一將,引一隊步軍至,乃曹洪部將晏明也,持三尖兩刃刀來戰趙雲。不三合,被趙
雲一槍刺倒,殺散眾軍,沖開一條路。正走間,前面又一枝軍馬攔路。當先一員大將,旗號
分明,大書河間張*。雲更不答話,挺槍便戰。約十餘合,雲不敢戀戰,奪路而走。背後張*
趕來,雲加鞭而行,不想趷*一聲,連馬和人,顛入土坑之內。張*挺槍來刺,忽然一道紅
光,從土坑中滾起,那匹馬平空一躍,跳出坑外。後人有詩曰:「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沖
開長坂圍。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因得顯神威。」張*見了,大驚而退。趙雲縱馬正走,背
後忽有二將大叫:「趙雲休走!」前面又有二將,使兩般軍器,截住去路:後面趕的是馬
延、張□,前面阻的是焦觸、張南,都是袁紹手下降將。趙雲力戰四將,曹軍一齊擁至。雲
乃拔青*劍亂砍,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湧泉。殺退眾軍將,直透重圍。卻說曹操在景山
頂上,望見一將,所到之處,威不可當,急問左右是誰。曹洪飛馬下山大叫曰:「軍中戰將
可留姓名!」雲應聲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曹洪回報曹操。操曰:「真虎將也!吾當
生致之。」遂令飛馬傳報各處:「如趙雲到,不許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趙雲得脫此
難;此亦阿斗之福所致也。這一場殺: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
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後人有詩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
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趙雲當下殺透重圍,已離大陣,血滿征袍。正行間,山坡下又撞出兩枝軍,乃夏侯□部
將鍾縉、鍾紳兄弟二人,一個使大斧,一個使畫戟,大喝:「趙雲快下馬受縛!」正是:
「才離虎窟愈生去,又遇龍潭鼓浪來。
卻說鍾縉、鍾紳二人攔住趙雲廝殺。趙雲挺槍便刺,鍾縉當先揮大斧來迎。兩馬相交,
戰不三合。被雲一槍刺落馬下,奪路便走。背後鍾紳持戟趕來,馬尾相銜,那枝戟只在趙雲
後心內弄影。雲急撥轉馬頭,恰好兩胸相拍。雲左手持槍隔過畫戟,右手拔出青*寶劍砍
去,帶盔連腦,砍去一半,紳落馬而死,余眾奔散。

② 不然遂彈鋏,稍續馮君歌 是什麼意思

這句詩出自:

《和林子長韻》(宋 袁說友)

橫塘老居士,官意雲蹉跎。歸田百頃溪,一目真恆河。春來幾櫛沐,昧者時工呵。
惟公獨未然,計拙樂且多。秧針破水面,照景成婆娑。黃梅雨朝昏,已壓前溪荷。
連旬聽盆傾,頹空競嵯峨。城頭望彌漫,湖海環丘坡。橫堤盪如洗,滅沒相陂陀。
卻聞城南圍,千丈一水過。堅壁了不動,坐勝洪濤波。佛力與願力,精意馴蛟鼉。
獨此夏日雨,慰公春時蓑。我方歲事憂,一飽今無何。乞我黃淤秋,同此天地和。
不然遂彈鋏,稍續馮君歌。

從詩的第一句「橫塘老居士,官意雲蹉跎」我們就知道詩人已經垂垂老矣,並且官場失意。那麼這首詩肯定就是感慨自己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詩啦~

最後一句「不然遂彈鋏,稍續馮君歌」其實是引用了一個典故:馮諼彈鋏([féng xuān dàn jiá])。

這個典故意思是:

馮自信才華出眾,在孟嘗君門下不甘作下客,因而彈劍把而歌,要魚,要車,要養家。後遂用「馮彈鋏、彈鋏、彈劍、馮諼劍、歌魚、彈鋏歌魚、劍歌、歌長鋏、長鋏彈、無車彈鋏、嘆無魚、食無魚、嘆車魚、貧鋏、長鋏歸來」等謂有才華人暫處困境,有求於人;或謂懷才而受冷遇,心中不平;亦借指才能高超。

所以我們明白了:詩人是引用典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之情。

望採納嗯~

③ 手指輕扣長劍便散出裊裊迴音出自什麼典故

【馮驩彈鋏】
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人馮諼(《史記·孟嘗君列傳》引專作「馮驩」)為孟嘗君屬門客,不受重視。馮三彈其鋏而歌,一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三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孟嘗君一一滿足其要求,使馮食有魚,出有車,馮母供養無乏。於是馮全心為孟嘗君謀劃,營就三窟。後因以「馮驩彈鋏」為懷才不遇或有才華的人希望得到恩遇之典。

④ 唐朝二十四功臣是哪二十四位

凌煙閣上放浪吟,
最喜鏗鏘劍風緊。
男兒有志列閣中,
空彈長劍閑聽琴。

凌煙閣原本是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人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皆真人大小,時常前往懷舊。當時李世民也已是個老人,看著當年老部下的圖像,懷念起那段錚榮歲月,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山河如虎,何等雄壯;常常在不知不覺間,潸然淚下。繪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像,是李世民對當年往事的懷念,同時更是一種真情的流露。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自左至右依次為:蔣國公屈突通、梁國公房玄齡、勛節公殷開山、萊國公杜如晦、夔國公劉弘基、趙國公長孫無忌、邳國公長孫順德、申國公高士廉、盧國公程知節、褒國公段志玄、鄭國公魏徵、郯國公張公謹、譙國公柴紹、衛國公李靖、陳國公侯君集、莒國公唐儉、鄖國公張亮、英國公李績、河間王李孝恭、渝襄公劉政會、鄂國公尉遲敬德、永興公虞世南、胡國公秦叔寶、宋國公蕭瑀.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生卒年表及簡介

1.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 (約599-659)長孫皇後之兄,自幼與李世民友善,李淵太原起兵後投靠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起主謀作用。終身為李世民信任。

2.司空、揚州都督、河間元王李孝恭(591-640)其父為李淵堂弟,李淵起兵後,他負責經略巴蜀。得李靖之助,滅蕭銑、輔公佑,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戰功幾可與李世民分庭抗禮。

3.司空、萊國成公杜如晦(585-630)得房玄齡推薦而受李世民重用,為十八學士之首。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師、鄭國文貞公魏徵(580-643)原為李密謀士,後隨李密降唐,為唐朝招降李世績。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後重回唐朝,隸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李世民不以其呈辭激烈而從善如流,君臣典故垂範後世。

5.司空、梁國公房玄齡 (579-648)李世民主要幕僚,善於謀略。受溫彥博推薦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

6.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申國公高士廉(575-647)長孫無忌的親舅舅。高主動將長孫後許配給李世民。因得罪楊廣,被發配嶺南,隨後中原大亂,被隔絕在外,直到李靖滅蕭銑南巡時才得以回歸。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

7.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尉遲恭 (585-658)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此後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一度與秦叔寶近衛李世民,稱日月雙雄,二人出生寒微,忠貞仁勇,深為民間愛戴,成為後世門神。

8.特進、衛國公李靖(571-649) 曾試圖揭發李淵謀反,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李世民所救。協助李孝恭經營巴蜀、滅蕭銑、輔公佑。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負責抵禦突厥,成功地消滅突厥政權,戰功無人可及。後來又掛帥出征,消滅吐谷渾勢力。深諳治兵制勝之要,李世民曾數度請教兵略,被輯錄為《李衛公問對》,為後世名將必讀兵學,該書馳名古今中外。

9.特進、宋國公蕭瑀(574-648)隋煬帝蕭後之弟。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

10.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褒忠壯公段志玄(579-642)李淵在太原時的舊部。參加歷次重要戰役。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拒絕建成、元吉的拉攏,忠於李世民,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其人治軍嚴謹。

11.輔國大將軍、夔國公劉弘基(582-650)游俠,避兵役附李淵。太原起兵時,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途中於霍邑之戰陣斬隋主將宋老生,攻克長安後被評為戰功第一。因唐朝與突厥關系惡化,常年駐守北邊抵禦突厥。

12.尚書左僕射、蔣忠公屈突通(557-628)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李淵起兵後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最終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後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 13.陝東道行台右僕射、勛節公殷開山(57x-622)李淵舊部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後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病身亡。

14.荊州都督、譙襄公柴紹(59x-638)李淵之婿,娶平陽公主。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後一位反王梁師都。

15.荊州都督、邳襄公長孫順德 (58x-63x)長孫皇後之叔,外戚。避兵役附李淵。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

16.洛州都督、鄖國公張亮 (59x-646)原李密部下,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幕府。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

17.光祿大夫、吏部尚書、陳國公侯君集(59x-643)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李承乾,事瀉被殺。

18.左驍衛大將軍、郯襄公張公謹 (594-632)原為王世充部下,後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後,以其為李靖副將抵禦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

19.左領軍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59x-665)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

20.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558-638)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後歸竇建德,竇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

21.戶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 (58x-635)隨李淵起兵,此後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

22.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唐儉 (579-656)唐儉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

23.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594-669)即徐懋功,原姓徐,名世績,字懋功。從好友魏徵降唐後,運籌帷幄,戰功赫赫,唐高祖賜姓李,因此叫李世績。後又避太宗李世民諱,遂單名績。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一帶)人。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後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被李淵稱為「純臣」。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

24.徐州都督、胡壯公秦叔寶(59x-638)本為張須陀部下勇將,張死後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為瓦崗軍大將。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童山之戰中立下大功。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程知節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每戰必沖鋒在先。一度與尉遲恭近衛李世民,稱日月雙雄,二人出生寒微,忠貞仁勇,深為民間愛戴,成為後世門神。

⑤ 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什麼意思

表面的意思是:難道(這個)王公大人的門前,(就)不能夠彈長劍(彈劍而回歌)了答嗎?
這里是有個典故的,建議你了解一下有關孟嘗君的歷史資料,以及他門下一個叫馮諼的食客的歷史資料。典故里馮諼除了「焚券取義」意外,似乎馮諼再沒有什麼別的特殊貢獻,依此來看,馮諼當初的「彈劍而歌」似乎提出的都是些無理要求,不過考慮到馮諼的「彈劍而歌」之所以被記載,應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焚券取義」,所以最後怎麼理解,很大程度上要看說此話者,以及說此話的環境等等。

⑥ 關於一個典故

初,馮驩聞孟嘗君好客,躡

⑦ 周瑜的軼事典故

據《三國志》記載,周瑜年少時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後,彈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錯,他都能覺察到,並立即會扭頭去看那個出錯者。由於周郎相貌英俊,酒酣後更是別有一番風姿。彈奏者多為女子,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將曲譜彈錯 。自魏晉時代之後,「周郎顧曲」常作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現在各類詩歌、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唐人李端有《聽箏》詩贊道:「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圖冊:洪宇宙版周瑜圖片來源參考資料 ) 孫策:①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②吾得卿,諧也。
孫權:①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②(呂蒙)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④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
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呂蒙: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
諸葛瑾、步騭: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王朗: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
蔣干: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程普: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陳壽: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盪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陸機:飭法修師,則威德翕赫。賓禮名賢,而張公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為之傑。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江東蓋多士矣。
袁宏:①公瑾卓爾,逸志不群。總角料主,則素契於伯符;晚節曜奇,則叄分於赤壁。惜其齡促,志未可量。②公瑾英達,朗心獨見。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託霸跡。志掩衡霍,恃戰忘敵。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 嚴從:周瑜、魯肅,咸起諸生,鶚視烏林,鷹揚赤壁。然肅為布衣,當襄漢之際,標賣田宅,分財結士,以求人傑:此其志不小也。公瑾推第於孫策,子敬輟粟於周郎:咸有異於人者也。
李白:二龍爭戰決雌雄, 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胡曾: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
孫元宴:會獵書來舉國驚,只應周魯不教迎。曹公一戰奔波後,赤壁功傳萬古名。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李端: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李九齡: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閑。
梁肅:昔漢綱既解,當塗方熾,利兵南浮,江漢失險。公瑾嘗用寡制眾,挫強為弱,燎火一舉,樓船灰飛。遂乃張吳之臂,壯蜀之趾。
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歐陽澈:使富國強兵,內無動揺,民安如故,有如大夫種之能;轉輸供饋,外無勞民擾攘之役,有如范蠡之知;臨機果斷,折沖千里,有如周瑜之勇;度長慮逺,收功於必成,有如趙充國之守。嚴細柳之軍,有如周亞夫者;奔項羽之營,有如樊噲者;孜孜奉國,知無不為,有如房玄齡者;兼資文武,出將入相,有如李靖者,則雖愚夫愚婦亦知其可以必勝矣。
林光朝:當時稱之為長才無或異辭者,吳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蜀有諸葛孔明,是皆一方雋才也。
陳淵:當時人物如周瑜輩,蓋百世之士,若其它智勇紛出,莫可悉數。
陳亮:①嗚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觀其決謀以破曹操,拓荊州,因欲進取巴蜀,結援馬超以斷操之右臂,而還據襄陽以蹙之,此非識大略者不能為也。使斯人不死,當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奪之矣。孫權之稱號也,顧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呂蒙之徒止足以保據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②昔吳起與田文論功,至主少國疑,大臣未親,百姓未附之際,吳起屈焉。桓王屬大皇於張昭,更以周瑜遺之,後瑜馳驅於顛危之際,昭遂廢不用。何哉?江東雖定而國輕矣。余論次其行事,使善觀國者有考焉。
洪邁:說者謂天無大風,黃蓋不進計,周瑜未必勝。此不善觀人者也。方孫權問計於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將軍擒之,宜在今日」;劉備見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正使無火攻之說,其必有以制服矣。
范成大:年少曾將社稷扶,三分獨數一周瑜。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功跡巍巍齊北斗,聲名烈烈震東吳。青春年紀歸黃壤,提起教人轉嘆吁。
謝采伯:孫策、周瑜拔皖城,納二喬,皆國色,是以師婚也。英銳豪俊之氣,固足辦事。畢竟有所溺,則智昏,智昏則防慮疏。策為許貢客箭傷頰,創甚,年二十六卒。瑜為流矢中右協,年三十六卒。
蕭常:①周瑜從攻橫江當利及東渡擊枺陵,則知在江北。或曰:此功為大,每以語簡而忽之,遂令烏林之役獨傳。 ②瑜、肅建拒操之議,孫權違眾用之,卒成大功。然瑜昧於遠圖,不能乘勝佐昭烈以定中原,乃欲越荊取蜀,而(呂)蒙又復襲關羽以取荊州,使曹氏為不討之賊,可與言知哉?
錢時:江左之勢定於赤壁之一戰。操破荊州乗勝東下號八十萬,向微公瑾決此大計,六郡之眾寧足恃乎?論者遂謂此為公瑾功第一。 劉祁:已而諸豪割據,士大夫各欲擇主立功名,如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周瑜之徒,爭以智能自效。
王義山:某仰惟某官學通六藝,忠貫三精,其謀略則荀攸、賈詡之密,其經濟則周瑜、魯肅之英,其吟嘯則謝安、庾亮之雅,其牧御則羊祜、陸遜之仁。
胡三省:此數語所謂相時而動也。然瑜之言不悖大義,魯肅、呂蒙輩不及也。
孫承恩:矯矯公瑾,實吳良臣,雄姿英發,籌策邁倫,老瞞長驅,志無江表,一戰蹙之,功莫與紹。
晏璧:當曹操伐吳,威震寰宇,群臣爭議迎降,瑜獨定大計,度操部水軍百萬,遠渉江湖,不習水土,必生疾病,願得精兵三萬破之,以片言決興王之策,以偏方抗天下之師,卒走強敵,開拓荊土,非明斷能然乎?至其議縱劉備不資其出地,又欲西取巴蜀而並張魯,北據襄陽以蹙曹操,雄啚出人意表,使究其志,未易量也。雖天嗇其壽,中路隕歿,其一舉而鼎分三國功名之奇,垂於無窮。
張鳳翼:周公瑾江左偉人,其才略功烈足光紀載,而傳必及其顧曲,固知審聲知音非尠事也。
黃中堅:周公瑾英姿偉略,諸葛孔明而下一人而已。然其欲徙昭烈於吳,盛宮室美女玩好以娛樂之,分關張各置一處,使如瑜者挾與俱戰,則其計亦左矣。昭烈以梟雄之姿,少有大志,其心固欲建霸王之業耳,故髀里肉生至於墮淚。今方破曹操,勢可有為,豈甘為吳所豢養?關張與昭烈生死分定,不得昭烈而奉之,豈肯為吳宣力?果若所言,勢必將有內變而使魏人得以乘其隙,吳蜀事業俱未可知也。語雲:『知彼知己,百戰百勝』。公瑾知昭烈君臣不為人下而顧建此策,殆所謂多思則亂者耶?仲謀於公瑾言無不從而此獨不聽其見,不岀公瑾上哉!
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鄭板橋: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傑。八十萬軍飛一炬,風卷灘前黃葉。樓艫雲崩,旌旗電掃,射江流血。咸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絕。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吳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王懋竑:周瑜雄略似孫伯符,有並吞中原之志,而不專於自守。
李安溪:①規圖荊、益,及制曹、劉之策,著著機先,真英物也。②周瑜在則可,如無瑜者,權必不能獨擋曹,無玄德則無吳耳,子敬之謀未為非也。
張佩綸:①若公瑾則赤壁之後旋沒巴邱,世之稱公瑾者第曰膽略兼人而已,不知公瑾之才實一世奇才,而駕乎三國群賢之表。②吳雖多才,魯肅失之疏,呂蒙失之譎,陸遜失之柔,孫權以公瑾為王佐,公瑾誠王佐。惜乎!權之非真主才耳。嗟乎!伯符與公瑾實創江東,其意亦欲取荊州襲許都。使天老其才,以與公瑾戮力中原,天下事未可知也。 盧弼:公瑾生長江、淮,諳識險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濤,熟籌彼我,用能以寡擊眾,遁走阿瞞,一戰而霸,克建大勛,玄德謂為本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者,豈虛語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憂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呂思勉:周瑜、魯肅,亦皆可謂為好亂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輕之徒,同懷行險徼幸之計,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禍,豈不哀哉。
毛澤東: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了他,結果打了勝仗。

⑧ 玉龍雪山 故事 典故

玉龍雪山歷史傳說:

傳說納西族民間流傳著一個神奇的故事: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是一對孿生兄弟,與魔頭大戰,弟弟哈巴頭被魔頭砍了變成無頭的哈巴雪山,玉龍哥哥為了防止惡魔再次侵擾,日夜高舉著十三把寶劍,後來也變成了十三座雪峰。而他那戰斗的汗水化為了黑水、白水。

另一則傳說是: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玉龍山、哈巴山,原是五兄妹。三姐妹長大了,相約外出擇婿,父母命玉龍、哈巴去追趕。

玉龍帶十三柄劍,哈巴挎十二張弓,抄小路來到麗江,面對面坐著輪流守候,並約下法章;誰放過三姐妹,要被砍頭。哈巴弟弟放過了妹妹而被砍頭,哥哥痛哭,兩股淚水化成了白水和黑水,而哈巴的十二張弓變成了虎跳峽兩岸的二十四道彎,哈巴的頭落到江中變成了虎跳石。

氂牛可以長年站在冰涼的雪水裡的原因:氂牛能適應高寒氣候,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除人類外)哺乳動物。

(8)彈長劍典故擴展閱讀:

氂牛(學名:Bos mutus或Bos grunniens,英文名稱:wild yak),屬於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反芻亞目、牛科、牛亞科動物,是以中國青藏高原為中心,及其毗鄰高山、亞高山高寒地區的特有珍稀牛種之一,草食性反芻家畜。氂牛能適應高寒氣候,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除人類外)哺乳動物,分布於中國青藏高原海拔 3000米以上地區。

⑨ 李白理想人生和現實人生面臨著怎樣的矛盾

一、李白的飄逸灑脫

(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自尊

1. 天下才士,舍我其誰

李白天性中有一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強烈自信,他對自己的才能始終堅信不移,這種自信一直貫穿在李白的政治旅途中,不管形勢多麼不盡人意,他也從未對自己的才能有過一絲一毫的懷疑。這種自信自心底迸發出來,體現在他的詩歌中便是一股舍我其誰的干雲豪氣,那種氣勢如同黃河巨浪滔天而來,奔流到海勢不可擋。

他弱冠之年曾謁見時任渝州刺史的李邕,今存《上李邕》一首,詩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時人見我恆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大鵬」是莊子筆下的龐然大物,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又雲:「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大鵬是莊子哲學中自由、理想的象徵,李白深受道家黃老哲學的影響,又心懷大志,是故多以大鵬自詡,並在後來的多篇詩作中引用。此詩之意是說:你看那大鵬,一旦乘風而起,它就會直上雲霄,就算是風停了,它也能把大海里的水濺得到處都是。我就像是一隻大鵬鳥,尚未得志的時候,很多人都譏笑我,說我不自量力,但就連孔老夫子都知道後生可畏的道理,更何況你李邕也不是一般人了,怎麼能和一般人一樣來取笑於我呢?當時的李白只不過是初出茅廬的一介布衣,而李邕卻是渝州刺史,並且還是當時的名士,素以能文養士著稱,就算是不以官職高下論處,作為晚輩,李白也應當執後學之禮,更何況李白此時還是有求於李邕,希望他能夠提拔自己,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此詩則不然,李白並沒有走別人干謁詩中貶低自己,抬高他人的舊套路,他先聲奪人地說自己是如何志向不凡,你不能看不起我,骨子裡透出的是一股氣,「我就是一隻尚未飛起的大鵬鳥,等待我的是滄溟大海,日月星辰!」頗有種「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叫,一鳴驚人」的味道,這就是李白的性格,他傲氣沖天,揮斥方遒,就是因為他夠自信,夠狂傲——「天下才士,舍我其誰!」

2.干謁失敗卻信念不失

李白的自信不僅表現在他初出茅廬,未嘗世事艱辛的時候,甚至在他投靠張說父子失

敗後還是那麼堅信不疑。他在梁宋之地游歷時曾賦詩曰:「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也就是說他把一入長安不得重用的責任歸咎在未進入統治階級內部,未曾面見

君王上,他還保持著樂觀和信心,認為自己只是時機未至,而不是能力不足,等到時機到

來,他就會「東山再起」,繼續他兼濟蒼生的夢想。此間李白還有另外一首詩: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淥水,逢時吐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在這首詩里有好幾個典故,此中取一,是說當年姜子牙「屠牛朝歌,賃於棘津,釣於磻溪,文王舉而用之。」姜太公年且八十,並在渭濱垂釣十年,尚且始得文王舉用,而自己年紀正值壯年,李白認為自己時運不濟,但只要時機一到就可以大展身手。他的自信里充滿了與上古先賢相提並論的豪情,似乎政治上的不如意他從來沒有經歷過一樣。

可事實是此後李白卻將要經歷他政治旅途中的另一次失敗。當他被唐玄宗徵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時,他萬萬沒想到他會在經歷了兩年的「詩文待詔」生活後又體面地被「賜金放還」,再接著「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隱居廬山。他是要從此不問世事了嗎?不是!永王李璘舉兵後,李白便受邀加入了李璘的幕府,他的自信仍是尚未消失,他認為這次選擇是正確無誤的,他的政治生涯就快要正式輝煌地開始了,他的政治人生就快要實現了,他定可載譽歸來,此刻詩人的自信心無疑是高漲到了極點,這種自信體現在詩中便是「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歸時倘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

李白的自信是源於對自我才華的極度認可,他這只「大鵬」又怎會被時運不濟的困難所擊呢?


(二)「直掛雲帆濟滄海」的積極樂觀

1.躊躇滿志的夢想

「一個人年輕時所培育的思想,往往一輩子都會留下烙印。」[5]李白生於西域碎葉,五歲時隨父親入蜀地定居,一直到二十四歲才離開蜀地東下游歷,因而蜀地文化的烙印伴隨著詩人終身。蜀地文化一直受到春秋戰國時期縱橫思想的影響,早年如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等名士都曾駐居蜀地,他們的思想一直為蜀地文士所崇仰,這種思想從李白「五歲通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好奇書」的自述中可窺一斑。李白從年輕時就走上了縱橫游俠與獻賦求仕的道路,他不願與當代文士那樣卑躬屈膝,走科舉的道路,他所想的是要如同姜尚,管仲,諸葛武侯那樣,得到他人的賞識舉薦後,一飛沖天,一鳴驚人。他希望得到展現自己在文學和政治上天賦的機會,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然後再功成身退。

深受文人「兼濟天下」思想影響的李白,骨子裡充滿了對未來積極樂觀的憧憬,這從他的詩詞里滿布著的渴望建功立業,憂國憂民基調中便可看出。弱冠年華的李白初出蜀地就寫了不少的干謁詩以及文章來表明自己的遠大志向,正如上文的《上李邕》,此外尚有幾篇詩作,如《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曰:「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赤伏起頹運,卧龍得孔明。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晚途值子玉,華發同衰榮。托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無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在此詩中李白把自己比作躬耕隴畝,等待賞識的諸葛亮,希望崔氏兄弟可以像崔州平和崔瑗一樣能夠提拔自己。在另一詩作《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中,李白亦有「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詠思管樂,此人已成灰。獨酌聊自勉,誰貴經綸才?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的言論,當是時李白一入長安,託身於宰相張說父子門下,寄身玉真公主別館,等待著不知什麼時候到來的玉真公主,可謂無奈至極。面對連綿秋雨,渴望為國效力的詩人只感自己的才華不為人所知,就如同初入孟嘗君門下的馮諼一樣,有力無處使,只好舉杯緬懷管仲,樂毅那樣的歷史英豪,心情苦悶,難以訴說。試問,若非積極用世之人,這樣衣食不愁,消閑自得的生活,誰人還發如此牢騷?也就只是李白而已。

2.深陷政治漩渦時的不屈掙扎

李白有多篇懷古詩傳世,詩中也大多抒發詩人渴望積極用世,報國救民的願望。如《蘇台覽古》「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烏棲曲》「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在詩人漫遊江南的途中,目睹春秋時期吳越之地歷史遺跡,遙想當年強大如吳、越,也終究敵不過歲月的流逝,一代霸主盡皆成為塵煙,這一切的場景使詩人不僅想到了自己的國家:權臣當道,外戚擁兵,天子聖聽閉塞,整日鍾情聲色,這種生活和破滅前的吳越又有何異?再如《登金陵鳳凰台》曰:「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全詩懷古傷今,蘊藏著一股對長安的無比眷戀,暗藏著詩人對時政的擔憂,以及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之情。可以說,詩人即使在二入長安,政治理想遭到再一次沉重打擊後也沒有放棄自己內心深處積極用世的態度,他一刻也沒有放下對唐王朝國政的關心,始終懷著一顆憂國憂民之心,而當現實不能給詩人提供大展拳腳的舞台時,當他眼睜睜看著社稷百姓的苦難時,詩人不禁爆發出了發自心底的吶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可就算是如此的絕望,詩人心底積極樂觀的態度還是讓他留存著最後一絲希望:「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除卻懷古詩和干謁詩,詩人還留下了為數不多的邊塞詩,在這些邊塞詩中也是無一例外地凝結著詩人積極的態度。詩作中詩人每每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雄心大志,如在《塞下曲》六首詩歌中,詩人向天吶喊:「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橫行負勇氣,一戰靜妖氛」;或以詩文描寫軍中將士的艱苦生活,如《五月天山雪》中的「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從軍行》中的「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或反映思婦憂念從軍千里之外的丈夫的苦悶心情,如《北風行》中「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娥摧。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憂國憂民的詩人在詩文中也不乏對老百姓苦難生活的同情以及對那些權臣奸宦的嘲諷:「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視王侯

1.力士脫靴,貴妃捧硯

李白蔑視權貴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著許多版本,其中最有名氣的莫過於「力士脫靴」[6]:相傳李白名播四海,蒙玄宗召見,玄宗見李白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不覺命李白納履,白遂展足與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為其脫之。而在《警世通言》的「李謫仙醉草嚇蠻書」一文中還有另外一個版本,並且在「力士脫靴」的基礎上還添加了「李白醉草嚇蠻書」和「貴妃捧硯」的細節。當然據《康震品李白》一書所言,這個故事多半是民間為烘托李白傲視權貴的不屈性格而杜撰出來的,但即使是假故事,卻依然能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並且千百年來不心生懷疑,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人們對李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性格的喜愛和推崇。如此故事,若是放於他人身上,豈會流傳許久?更何況故事能夠流傳也必然有它可信的地方,這里暫且不做太多討論。《合璧事類》中也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李白游華陰,縣令開門方決事,白乘醉跨驢過門。宰怒,引至庭下:『汝何人,輒敢無禮!』白乞供狀,曰:『無姓名。曾用龍巾拭吐,御手調羹,力士脫靴,貴妃捧硯。天子殿前尚容走馬,華陰縣里不得騎驢!」顯而易見,李白的傲岸性情可不是旁人能夠東施效顰的,這個故事裡折射出的是世人對李白的喜愛程度。

2.傲骨天生,不向權貴折腰

事實上李白傲視權貴的性格體現在他的詩歌里便是一種傲岸不屈,正直高潔的風骨,這在李白的多首詩歌中就可管窺一斑,他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活脫脫地刻畫出了一個性格率真豪放,不願阿諛逢迎,獻媚取寵的正直士人形象;在《古風四十二》中曰:「松柏有本心,難為桃李顏」;在《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用「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把自己和那些奸佞小人劃清了界線;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則公開宣稱:「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在《設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辭》中寧可「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此外,李白在其詩歌中經常用大鵬、天馬、鳳凰、青松、碧荷等高潔之物自比,使「自我」和那些高潔、美好的形象融為一體。俗語雲「人不可有傲心,但不可無傲骨」,李白的血管內流淌著的是文人清高、自由的血液,不甘平淡是他的天性,他敢於藐視那些不學無術卻身居高位的貴族,這也難怪李白會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呼喊,如此大膽妄為的舉動,除卻李太白,又有何人敢如此!

李白傲視權貴的性格體現在思想上是一種「平交王侯」的氣質,一如前文所引李白《上李邕》一詩便是絲毫不把堂堂渝州刺史放在眼裡:「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少年」,又如《上安州裴長吏書》中的:「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李白他可從來沒有把儒家治世原則的「上下之序,夷夏之防」放在眼裡,他所憧憬的是古時燕昭王禮賢下士的故事,正如他在《古詩十五》中所言道的:「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台。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只可惜的是「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方知黃鶴舉,千里獨徘徊」。李白從先秦士人的事跡中受到鼓舞,那種自信,自尊,自負的性格,也就成了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傲視王侯,平交王侯的精神動力。


(四)「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仗義豪邁

1.深植心中的游俠思想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相信讀過金庸名著《俠客行》的讀者,一定也會記得這首同名的詩作,此詩便是出自李白筆下,除此篇詩作,李白尚有《白馬篇》、《幽州胡馬客歌》、《行行且游獵篇》、《結襪子》等諸多歌頌游俠的名篇,在這些詩篇中詩人以戰國至漢代的著名俠士,如專諸、朱亥、侯嬴、高漸離、劇孟等人為主角,歌頌了他們豪放不羈的胸懷和仗義赴難的情操,以及慷慨激烈,非常人所能為的行為。詩人受蜀地及西域蠻夷文化的影響,出於對古史上那些俠士的敬仰,他自身也是極具俠士情懷。他自幼喜好劍術,好行俠仗義,平時的裝扮也是「金羈絡駿馬,錦帶橫龍泉」「袖有匕首劍,懷中茂陵書」。李白有詩《敘舊贈江陽宰陸調》曰:「風流少年時,京洛事游邀。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我昔斗雞徒,連延五陵豪。邀遮相組織,呵嚇來煎熬。君開萬叢人,鞍馬皆辟易。告急清憲台,脫余北門厄」,記敘了他在京城時期的一段任俠生活,大意是說當初李白和朋友在京城兩都之地遊玩,因故和當地的豪族少年產生了沖突,被人圍困不得突出,面對幾倍於己的對手卻也絲毫不懼,後來在當地官員的協調下安然脫離。事實上盛唐時期游俠文化亦曾盛行一時,大約是因為盛唐時代的經濟環境較好,給游俠文化提供了一塊寄生的土壤吧?此處暫且不深究。但從詩歌中可以看出李白對於游俠文化的喜愛可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他是的確親身經歷過的。嚮往游俠生活,任俠仗義的李白,在他的筆下,灌注給那些豪俠烈士的便是一種「雖千萬人逝,吾亦往也」的慷慨激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的大丈夫胸懷,也是因此,「謫仙人」李白的詩歌才會有著其他詩人難以企及的氣勢,那種如同滾滾黃河撲面而來的大氣!

2.任俠仗義,存交重義

俠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它注重實踐諾言,注重義氣,注重社會正義感。受此影響的李白也極為看重義氣,他曾在《上安州裴長吏書》中說自己「存交重義」,說是自己和朋友一起漫遊洞庭,朋友患病猝死,他伏屍痛哭,直至啼血,後將朋友安葬湖邊,幾年後又專程趕回將朋友剔骨遷葬至家鄉。

此外,李白也是極為樂善好施:「昔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任俠仗義的性格使得李白特別注重和朋友之間的友誼,事實上在唐代的詩人群體中,李白的朋友可謂是遍及全國各地,著名的詩人,如賀知章、岑參、杜甫等都是他的好友。每逢朋友離別之時,折柳相送,長亭飲別,伴隨著各自心中的憂心事務,不覺間心神不穩,這種欲言又止,離別話語似盡未盡,卻已不知該說什麼的感覺,體現在李白的詩歌中便是化情語於景語的手法,如《金陵酒肆留別》中「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將朋友間的深厚情誼與滔滔江水相比,與之一較長短;或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朋友已然遠去,自己仍然孤立江頭,眼望孤帆遠影,惆悵萬分的心情;或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借月寄情,表達對朋友的深深記掛之情;又或如《送友人》中「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朋友分別時,天地草木,落日浮雲皆為之悲的深情。


二、李白的狂放不羈

(一)「何處彈劍無不可」的自負狂傲

1.自信的極致是自負

不可否認,李白的確才華橫溢,學富五車。他「五歲通六甲,十歲觀百家」,作為一個「天生我材」的詩人,他以自己的生花妙筆寫出了一首首不朽的詩篇;作為文人,他受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影響極深,每以管仲,諸葛孔明等開國安邦

之材自詡,「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懷抱著安社稷,濟蒼生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渴望施展抱負,建功立業。

人不可有傲心,但必須有傲骨,可以說李白的才華和志向使得他在人生的路途上始終信心十足,這是他引以為傲的資本。但有的時候自信和自負就像是一張白紙的兩面,往正面說是自信,可要是當這種自信發展到極為強烈的地步,那麼就轉化成為了自負,如同一柄寒光淋漓的寶劍,在殺敵的同時也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並且當事人或許還不會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和飲鴆止渴的區別。因而可以說極度自信的李白也是極度自負及狂傲,據《唐語林》記載:「李白開元中謁宰相,封一板,上題曰:『海上釣鰲客李白。』宰相問曰:『先生臨滄海,釣巨鰲,以何物為鉤線?』白曰:『風波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虹霓為線,明月為鉤。』又曰:『何物為餌?』白曰:『以天下無義氣之丈夫為餌。』宰相竦然」。初一看來,李白的言辭當真是氣吞山河,雄闊宇內,直把虹霓做線,明月成鉤,天地乾坤當以李白為有情有義之大丈夫之首,這樣言辭甚至連當朝宰相也為之悚然。但,李白是誰?一介布衣而已!前文曾引過李白《上李邕》詩作一首曰:「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這首詩作可以說是李白極度自信和狂傲自負的代表作,在世間一邊要奢求權貴引薦自己,一邊又不把權貴放在眼下的,似乎在唐代除了自覺才高八斗,唯相如子建之流可與之比肩的李白,何人安敢如此?這種狂傲,這種自負是李白詩歌風格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2.狂傲不羈的干謁者

在唐代士人要想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若非走科舉取士道路,便只有依附權貴,以求得到舉薦,免試為官,這種路途後人稱之為「干謁」,和諸多文士寫干謁詩的風格不同,李白從不在詩中貶低自己,奉承官員,他的詩作在結尾的部分甚至透出自信、自負、乃至狂傲的語氣。除卻上文所舉之例,尚有其他文章可體現出李白的狂傲,如《上安州裴長史書》結尾處曰:「願君侯惠以大遇,洞開心顏,終乎前恩,瑞乎英盼,白必能使精誠動天,長虹貫日,直度易水,不以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逐之長途,白即膝行於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永辭君侯,黃鵠舉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在文章中李白以馮諼自詡,他說如果裴長史你能給我足夠的尊重,給我好的待遇,就像馮諼和孟嘗君那樣的話,我可以為你萬死不辭,即便是讓我像荊軻那樣去刺殺秦王也絕不二話。但,要是你對我不予接納,還耀武揚威,嘲諷於我的話,我就會像志存高遠的黃鵠那樣一去不復返。按照《康震品李白》中的話來說:這廝有點太狂傲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這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與「何處彈劍無不可」的自負可不是每個詩人都能有的,這也就是李白絕頂詩才,絕頂自信,絕頂自負,絕頂狂傲的氣質性格在他詩歌風格中的體現,如若讓後人來品評李白這種自信中無處不鋒芒畢露,傲氣十足的性格,怕也只能

長嘆一聲「好一個李太白,好一個青蓮狂士!」


(二)「但願長醉不願醒」的自我放逐

1.夢想破碎後的頹廢

「李白是以滿腔的熱情擁抱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然而,當他步入社會,踏入仕途的時候,出現在他面前的並不是平坦如砥的九衢長安大道,而是荊棘叢生的崎嶇坎坷;不是光明燦爛的艷陽春天,而是陰霾遍地的隆冬寒月。他悲憤,他惆悵,他嗟嘆,他呼喊。拔劍擊柱,是他情不自禁的表達;終夜坐吟,是他心緒不平的常態。」

詩人懷抱著安社稷,濟蒼生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渴望施展抱負,建功立業。但是,想像往往和現實差距很大,曾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在政治路途上卻走的相當艱難,終其一生也不過是一個翰林待詔,或許他是一位天才的詩人,但他絕對不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兩年的供奉待詔生活,他充分認識到了玄宗的昏庸無能和荒淫無恥;盤桓長安的歲月,他徹底領教了朝廷內部的黑暗腐敗,看到了楊國忠,李林甫之流的卑鄙自私,使得他對玄宗朝廷失去了信心,不僅自己報國救世理想無法實現,甚至連雄心壯志也在酒樓歌肆的風花雪月中被逐漸消磨,「詩聖」杜甫曾賦詩形容此時的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雲臣是酒中仙!」

李白把無限的幽憤濃縮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一詩中:「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全詩結構跳躍,起落跌宕,字里行間無不充斥著幽憤,有對自己理想無法實現的痛惜與追悔.也有憂國憂民之情難以抑制的宣洩,還有報國無路之憤不可平息的噴涌。割不斷的愁緒抽刀無可奈何,澆不滅的愁焰杯酒無能為力。殘酷現實的打擊一次又一次使得這位立志「兼濟天下「的詩人苦悶難當,這並不是難以理解的事情,畢竟李白也是人,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他不可能在現實的殘酷前永遠高昂著頭,他也會產生出失望,以甚至產生「但願長醉不願醒」「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自我放逐心態。

2.自暴自棄的自我放逐

李白的自我放逐心態讓他沉溺於美酒之中,人生仕途如此不如意,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醉了可以忘記一切不愉快的事情,醉了可以不去掛念功未成,名未就。「天生我材無人用」的悲哀使得詩人始終無法釋懷,他所有的狂呼歡飲也只是為了麻醉自己而採取的措施,只有這樣詩人的心靈才會獲得暫時的安寧,因此他整天長醉酒鄉,不思歸去,甚至最後的死因也是飲酒過度而造成的「腐肋疾」,可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酒醉了總會有醒的一天,而詩人一次次醒來後又是一次次地陷入了現實無情的苦悶中。

他的自我放逐還體現在他在對遊仙求道的追求中,當然這和蜀地文化的熏陶也不無聯系。詩人年少時曾在寺廟中苦學,有詩曰「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在他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後,李白便直奔齊州臨淄郡接受道籙,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道士,政治上的不如意,讓他想到在道教中尋找一絲安慰,尋求政治以外的精神支點,了卻了自己求道的夢想。不能不說這是李白詩歌創作中的的一次飛躍:因為求道他的遊仙詩中多了更多浪漫的情調,綺麗的的幻想,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多了更多的傲岸不屈、放盪不羈,如《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中「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嘲諷自己當初的治國理想;也多了些對生活的明悟「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