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海涵的典故

海涵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8 13:55:36

① 楊貴妃為李白磨墨的典故是怎樣

風流天子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沉香亭」賞牡丹時,曾傳命李白當場作詩。當時李版白在酒猶權未醒時,居然讓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磨墨,寫出清平調三首的著名詩句,把牡丹與楊貴妃之美,描寫得淋漓盡致。

② 有海有月的成語,以及典故,文言文,詩歌

【海波不驚】海面平靜,不起波浪。比喻平安無事。
【海不波溢】海上風平浪靜,沒有波浪。比喻平安無事。
【海北天南】形容萬里之遙,相距極遠。亦形容地區各異。
【海不揚波】揚:升起,翻騰。海上不起波浪。比喻天下太平無事。
【海錯江瑤】海錯:指海產品種類繁多,後用以指海味;江瑤:蚌屬,肉不能食,但前後兩柱味美,俗稱「江瑤柱」。泛指美味佳餚。
【海底撈月】到水中去撈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費力氣。
【海底撈針】在大海里撈一根針。形容很難找到。
【海岱清士】海岱:指東海與泰山之間的地方,引申為四海之內。指海內的清正廉潔的人。
【海底眼】比喻事情的底細、內幕或隱秘。
【海沸波翻】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同「海沸江翻」。
【海沸河翻】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同「海沸江翻」。
【海沸江翻】大海沸騰,江河翻滾。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
【海沸山崩】海水沸騰,山石崩塌。比喻變化巨大。
【海沸山裂】海水沸騰,山石崩裂。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亦作「海沸山搖」。
【海沸山搖】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同「海沸山裂」。
【海涵地負】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負載。比喻才能特異。
【海涸石爛】猶海枯石爛。形容歷時久遠。比喻堅定的意志永遠不變。
【海懷霞想】本托意仙游。後指遠游隱居之思。
【海角天隅】形容極遠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極遠。同「海角天涯」。
【海角天涯】形容極遠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極遠。
【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闊:寬廣。大海遼闊隨魚跳躍,天空空曠任鳥飛翔。形容無牽無掛,自由自在。比喻可充分施展抱負。
【海枯見底】海枯:海水乾涸。海水乾涸之後終究可以看見海底,但並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難測。
【海枯石爛】海水乾涸、石頭腐爛。形容歷時久遠。比喻堅定的意志永遠不變。
【海闊天高】比喻天地廣闊,征程遙遠。
【海闊天空】象大海一樣遼闊,象天空一樣無邊無際。形容大自然的廣闊。比喻言談議論等漫無邊際,沒有中心。
【海盟山咒】猶言海誓山盟。
【海盟山呪】猶言海誓山盟。
【海納百川】納:容納,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條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東西非常廣泛,而且數量很大。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四海之內有知己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感覺象鄰居一樣近。
【海內鼎沸】鼎沸:比喻局勢不安定,如同鼎水沸騰。形容天下大亂。
【海內澹然】海內:四海之內;澹然:安靜從容的樣子。形容國家安定,生活秩序正常。
【海內無雙】海內:四海之內,舊指中國,現亦指世界各地。四海之內獨一無二。
【海立雲垂】形容文辭氣魄極大。
【海水不可斗量】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據某人的現狀就低估他的未來。
【海桑陵谷】滄海變桑田,山陵變深谷,比喻世事變遷極大。
【海水難量】海水是不可以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據某人的現狀就低估他的未來。
【海水群飛】海水飛騰,狂亂地湧起。比喻國家不安寧。
【海誓山盟】指男女相愛時立下的誓言,愛情要象山和海一樣永恆不變。
【海說神聊】漫無邊際的胡吹亂談。
【海市蜃樓】蜃:大蛤。原指海邊或沙漠中,由於光線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現虛幻的樓台城郭。現多比喻虛無縹渺的事物。

冰壺秋月 賓餞日月 賓餞日月 冰壼秋月 不日不月
霸王風月 百星不如一月 步月登雲 閉月羞花 殘冬臘月
嘲風弄月 嘲風詠月 春花秋月 長年累月 成年累月
常年累月 撐霆裂月 蹉跎日月 蹉跎歲月 裁月鏤雲
喘月吳牛 雕風鏤月 得月較先 戴月披星 帶月披星
待月西廂 二分明月 月夕花朝 風高放火,月黑殺人 風光月霽
風花雪月 芳年華月 風清月白 風清月皎 風清月朗
風清月明 風情月思 風前月下 風情月意 風情月債
飛霜六月 風月無邊 風月無涯 風雲月露 光風霽月
花殘月缺 花辰月夕 花晨月夕 海底撈月 寒冬臘月
花好月圓 猴年馬月 河傾月落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荒時暴月 壺天日月 華星秋月 河斜月落 皓月千里
烘雲托月 花顏月貌 烘雲託月 海中撈月 壺中日月
花朝月夕 花朝月夜 霽風朗月 鏡花水月 積年累月
經年累月 積日累月 近水樓台先得月 積歲累月 九天攬月
霽月光風 今月古月 曠日引月 臨風對月 驢年馬月
流星趕月 鏤月裁雲 六月飛霜 累月經年 朗月清風
落月屋樑 面如滿月 沐日浴月 抹月秕風 抹月批風
明月清風 明月入懷 年該月值 拈花弄月 年深月久
年頭月尾 弄月嘲風 牛衣歲月 弄月吟風 拿雲捉月
批風抹月 披星戴月 披星帶月 清風朗月 清風明月
窮年累月 秋月春風 秋月春花 秋月寒江 遷延日月
遷延歲月 日程月課 日鍛月煉 日東月西 如花似月
日就月將 日積月聚 日朘月減 日積月累 日漸月染
日久月深 日朘月削 日角偃月 日居月諸 日累月積
日陵月替 日來月往 日邁月征 日濡月染 日升月恆
日往月來 日削月割 日削月朘 日省月課 日省月試
日銷月鑠 日新月盛 日省月修 日新月異 日新月著
日月不居 日月重光 日月蹉跎 日月合壁 日月合璧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 日月交食 日月經天 日月麗天 日月其除
日月入懷 日月如流 日月如梭 日月參辰 日月無光
日引月長 日異月更 日月逾邁 日異月殊 日堙月塞
日異月新 日益月滋 日征月邁 日增月盛 日增月益
日滋月益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 參辰日月 十冬臘月 水底撈月
水底摸月 舌端月旦 歲月不居 三月不知肉味 歲月蹉跎
水月觀音 水月鏡花 梳雲掠月 歲月如流 歲月崢嶸
水中撈月 水中捉月 調風弄月 跳丸日月 停雲落月
田月桑時 無邊風月 枉費日月 五黃六月 吳牛喘月
玩歲愒月 五月飛霜 五月披裘 五月糶新谷 笑傲風月
嘯傲風月 曉風殘月 羞花閉月 星離月會 犀牛望月
霞裙月帔 星前月下 懸若日月 旬輸月送 雪月風花
星月交輝 霞姿月韻 月白風清 詠嘲風月 雲窗月戶
語出月脅 雲窗月帳 月旦春秋 月地雲階 迎風待月
吟風弄月 吟風詠月 月黑風高 煙花風月 猿猴取月
雲階月地 雲堦月地 月里嫦娥 月朗風清 月露風雲
月落參橫 月落烏啼 月落星沉 月朗星稀 月露之體
月貌花容 月明千里 月沒參橫 月明星稀 月滿則虧
有年無月 月缺花殘 月缺難圓 一日三月 雲容月貌
月夕花晨 月下花前 淹旬曠月 月下老兒 月下老人
詠月嘲風 詠月嘲花 月暈礎潤 映月讀書 月暈而風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月圓花好 月夜花朝 月異日新 優游歲月
月暈知風,礎潤知雨 月盈則食 月墜花折 月值年災 月中折桂
月章星句 捉風捕月 忠貫日月 整年累月 樽前月下
崢嶸歲月 止談風月 眾星攢月 眾星拱月 眾星捧月

③ 楊貴妃為李白磨墨的典故是怎樣過程

天寶初年,李白來到長安,有人把他推薦給唐玄宗,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他,封他為供奉翰林,要他在宮在寫詩作文。
有一天宮中牡丹盛開,唐玄宗帶了楊貴妃,在沉香亭飲酒賞花。唐玄宗忽然想起了李白,想叫他寫幾首歌詞助興,就派人把他召來。這時,李白正在酒店中喝得爛醉如泥。人們把他扶上馬背,送到宮中,用冷水洗他的頭。等酒意稍解,李白提起筆來,一下子寫了《清平樂詞》三首頌揚楊貴妃和牡丹花,詩句優美清新,唐玄宗和楊貴妃高興極了。
李白雖然經常參加宮廷宴會,但他蔑視權貴,並不把皇帝和皇帝身邊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放在眼裡。
有一次,他在宮中喝醉了,竟伸出了腳,對坐在身旁的宦官高力士說:「給我脫掉靴子。」
高力士一時不知所措,只得給李白脫下靴子。當時,高力士權力很大,四方的奏事都要經過他的手,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不巴結他,他還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侮辱,這件事使他很憤怒,決定找機會報復李白。
楊貴妃愛吟李白的《清平樂詞》,正巧高力士也在一旁,他故意說:「我本以為貴妃受了李白的侮辱,一定對他恨之入骨,沒想到你這么愛他的詩!」楊貴妃吃驚地問道:」李學士怎麼會侮辱我呢?」
高力士說:「詩中不是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兩句嗎?」楊貴妃說:「對呀!」高力士又說:「漢朝宮廷里的趙飛燕,出身歌女,後來雖然立為皇後,但作風不正最後還是被貶為庶人,他白將趙飛燕跟您相比,不是把你看得太下賤了嗎?」
楊貴妃聽了高力士的話,也對李白惱怒起來,這以後,唐玄宗幾次想任命李白官職,都被楊貴妃阻止了。
野史上說李白寫《清平樂》的時候是由楊貴妃磨墨、高力士捧靴。在此前的宴會上,還蒙貴妃用自己的勺子喂他湯喝。到後來,大家都說「文人無行」並從此找到典故。
還有一典故是楊國忠磨墨,力士脫靴:
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哥哥,他仗著妹妹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到處橫行霸道,與他臭味相投的,還有大太監高力土,這兩個人沆瀣一氣,專干壞事。
又到了開科考試的時候了。科舉考試是當時讀書人進入仕途的唯一道路,而今年的主考官就是楊國忠。他當這個主考官,就是為了以權謀私:哪個投考的生員給他送禮,他就讓哪個考中;誰送的禮多,就讓誰當大官。如果不送禮,你就是有再大的學問,他也讓你落榜。
這一天,楊國忠又派人把高力土請來了。
楊國忠說:「高公爺,這事好壞我拿不準,,所以找你來商量商量。我這兒有封信,是賀知章來的,信上說,有一位賢士,名叫李白,文才過人,今日要前來應試。」
高力土問:「信里可有禮單嗎?」
「問題就在這兒,光有一封信,沒有禮單,所以想聽聽你的主意。」
「依我看,賀知章能給這個李白寫舉薦信,不可能不收禮,而且禮還少不了,準是他一個全『秘』了,然後把事兒往您這兒推。他想得倒好,用這么幾個字兒,就換一個官職,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好不自量力。」高力土真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他怎麼能理解老詩人賀知章的一片愛才之心呢。
楊國忠說:「我琢磨也是那麼回事,哼,咱得出這口氣!咱乾脆把這個李白找來,當面羞辱他一場,再把他趕出貢院(即考場)。這就等於羞辱了賀知章,讓他知道知道你我的厲害,往後少來多管閑事!」高力土連連點頭:「好主意,就這么辦。」
「來呀,」楊國忠對門外喊道:「傳話下去,命投考的生員李白,攜帶試卷,前來回話。」
李白聽到主考官指名要他前去問話,明白這是賀知章的推薦信引起的。其實,他對這件事很不以為然,他一貫恃才傲物,狂放不羈,對楊國忠這樣一肚子草包的權貴,更是不屑一顧,怎麼會為個小小的功名去摧眉折腰呢!只是不忍辜負老友的一番苦心,他才勉為其難的來了。從李白一進門,楊國忠、高力土就不喜歡眼前這個年輕人。只見李白,雖然足登麻鞋,身著布衣,但眉宇之間流露出一股浩然之氣,咄咄逼人,在給「二位大人」行禮時,那眉梢眼角分明露出百般的不屑。
草包從來看著天才就來氣,特別是草包有權的時候,就更是如此。
「下站可是李白呀?」楊國忠傲慢地問。
「然。」回答只有不卑不亢的一個字。
「你有何才學,就敢前來應試?」這哪裡是問話,分明是挑釁了。
「大人若問我的才學,這有試卷,大人請看。」李白盡量謙恭地回答,雙手將試卷遞了上去。那骨子裡卻是:你能看懂它,再來考問我!
楊國忠接過試卷卻看也不看,就扔在了地下:「這樣的文章,也來送與老夫看,真真豈有此理!」
「啊!大人並未看過我的考卷,你怎麼能懂好歹?」李白只覺得心裡生氣,一團怒火,話中也開始帶刺了。
「這……」一句話噎得楊國忠眼珠子都要冒出來了,憋了半天,才老羞成怒地說:「似你這樣的狂生,只能替老夫磨墨!"
高力士在一邊陰陽怪氣地說:「哼,這種人也就配給咱(音za)家脫靴子。嘿嘿……」
李白早聽說高、楊二人不是好東西,如今這倆壞蛋又這樣地侮辱斯文,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了,手點二人高聲大罵:「楊國忠,高力士!你倆在朝專權,串通一氣,狼狽為奸,營私舞弊,貪贓枉法,以致國事日非,民不聊生。如今又假科舉之名,收受賄賂,賣官鬻爵,實乃國之蠹蟲!爾等今日竟敢在貢院之中羞辱與我,有朝一日,我定叫你這老賊,與我磨墨,叫你這閹人與我脫靴,方消我心頭之恨。」
楊國忠氣得渾身哆嗦,哇哇大叫著:「好你李白,竟敢辱罵本官,來人,把他的腦袋給我砍下來,掛在旗桿頂上!」
「哈哈哈……」李白朗聲大笑,「李太白豈是貪生怕死之輩,只怕你不敢動手,來來來,我拼將個頭顱,換你個千古的罵名,也就值得了。」
「這……」楊國忠沒詞兒了。高力士一看,趕緊給難兄找台階兒:「國舅大人,何必與這個瘋生致氣。乾脆將他趕出貢院,再不許他科舉應試,讓他永無出頭之日!」
楊國忠只得改口說:「把這個狂生給我趕了出去,永不許他來應試!"
李白冷笑一聲:「哼哼,爾等狗腿踐踏的骯臟之地,你家李老爺才不會再來呢!」說罷,撕碎試卷隨手拋去,不等校尉來趕,大搖大擺地走出了貢院。
賀知章聽說了這事,自然是氣憤異常,當下就要到金殿去奏本,彈劾奸賊,被李白勸住了。李白表示只想放浪形骸,自由自在地生活,根本無心做官,去伺候那些權貴,賀知章只得依他。從此,賀知章就讓李白住在他府上,每日里飲酒賦詩。賀知章不上朝時,也陪他一同酬唱,倒也自在逍遙.這天,又到了上朝的日子,賀知章一早就到了朝房。就聽同僚紛紛議論,說是渤海國派使臣前來獻表,不知是什麼內容。
上朝的時間到了,朝臣們分班上殿。行禮已畢。唐玄宗李隆基傳旨,宣渤海國使臣上殿。不一時,一位異族打扮的使節,用頭頂著一隻裝著表章的拜匣上殿來了。呈上表章後,李隆基打開一看,不像往常的表章那樣用漢文寫成,而是曲里拐彎的文字,一個也不認識。不禁發起怒來:「嘟!大膽的渤海國,竟敢用這種鳥獸樣的字跡進表,分明是藐視我大唐!殿前武士,將這使臣推出斬了。」
不料,那使臣並不害怕:「且慢!啟稟大唐天可汗,我國狼主有言:你朝若有人能解開此表,我國情願年年進貢,歲歲來朝;若是無人能解此表嘛……哼哼,我國就要興兵前來,奪取大唐天下。」
一番話說得李隆基倒吸一口冷氣:聽說近年來渤海國的國力日強,想不到竟然已經到了與大唐爭天下的地步了。他吩咐,將使臣帶下殿去,要群臣先把這表章認一認。
賀知章與同朝的好友、也是著名詩人的孟浩然,互相嘀咕了幾句,二人一同出班奏道:「啟奏萬歲,楊國忠經常到外邦催貢,見多識廣,一定能解開此表。」
「哦,你們倒是提醒朕了。楊國忠,你不是總說你懂各國語言,所以爭著到外邦去催貢么,就命你來解開此表罷。」
楊國忠爭著去催貢,不過是因為能夠從中大撈油水。他明白兩位詩人這是成心在皇上面前揭露他,對這兩個人他恨得牙癢,可又一點辦法也沒有,這可是個實打實的問題呀。他只好說實話:「啟稟萬歲,老臣在外邦時,是……是由通師答話,老臣實不,不懂外邦語言。」
「你……哼!還不退下。」李隆基也明白了,這個大舅子果然只會斂財。李隆基再次發問時,滿朝文武竟然沒有一個人答腔。李隆基十分煩躁:「咳,想我泱泱大國的眾多朝臣,竟無一人能解此表,真是愧殺孤王啊!」
賀知章一看,時候到了,就二次出班啟奏:「臣啟萬歲,有位賢士名叫李白,此人博學多才,他定能解開此表,我主不必憂慮。」
「李白?,哦,我聽說過此人,詩文極佳。怎麼,他能解開此表?那他現在何處?」
「現就住在臣的家中。」
「快宣,快宣。有這樣的人才,為何不早舉薦?真真誤事。」
「臣啟萬歲,前番科選,臣也曾將他薦與國舅大人,在科場之內,被國舅大人與高公爺羞辱一場,趕出貢院去了。」賀知章到底把這本參了上去。
李隆基狠狠地瞪著二人:「高、楊二卿,為何將李白趕出貢院?」
「……」楊國忠張口結舌。
高力士在皇上身邊,見狀連忙湊上前:「啟萬歲,那李白乃是一狂生,據說他只會終日飲酒,並無才學,故而國舅大人將他趕走。」
高力土把責任都推給了楊國忠。
李隆基火了:「豈有此理,飲酒算什麼錯事,孤也要飲酒呢。退後!」轉臉對賀知章:「賀愛卿,替孤傳旨,速宣李白上殿。」
賀知章心中高興,卻進一步提出:「李白乃白衣秀士,按律不得朝駕。」
「這不防,孤封他為翰林學土,著他跨孤的龍駒,即刻來見孤。」
賀知章心滿意足:「臣尊旨!」
賀知章帶著皇上的寶馬良駒急忙趕回家,見李白正一手持杯,一手持筆地作詩呢。賀知章把事情的經過對李白一說,李白拋筆大笑:「哈哈……痛快,痛快!早該讓這兩個狗頭出乖露醜。多謝仁兄提攜,太白定不負君之厚望。來來來,你我先痛飲三杯。」
「軍國大事,豈容耽擱,況萬歲在金殿立等,賢弟還是早去為好。」
「萬歲?就是天上玉皇有事相請,也得等李白飲盡了興。且坐,且坐。喝酒,喝酒。」
賀知章深知李白的脾氣,又怕真的耽誤大事,吃罪不起,就站在李白身邊:「你一個人喝罷,我公務在身,實不能相陪,我也在這里立等。」
「哎哎哎,這可不敢當!也罷,看在仁兄的面上,我就破它一回例,且停杯,隨兄長到金殿走走。」
賀知章暗松一口氣。
二人騎馬來到宮門前,賀知章下了馬,見李白依然在馬上端坐著,就揶揄他說:「學土大人,此地已是宮門,請大人下龍駒罷。」李白卻不想下馬,宮門武土見李白騎的是萬歲的御馬,又有賀知章在後面跟著,也不敢攔,任李白一徑來到丹墀前才下了馬。見楊國忠、高力土等在大殿門口,原來,是李隆基派他倆在此迎候李白,以示歉意的。楊國忠忍氣吞聲地給李白行禮:「學士公請了。」李白搖搖晃晃地拱了拱手:「請了,原……來是國,國舅大人。」
「在貢院之中,國忠多有冒犯,還望學士公海涵。」
「你學士老爺量如滄海,豈能與鼠輩計較。哈哈……」
高力土是平時連王公大臣都對他客客氣氣的,哪見得了李白這個樣子,他一指李白:「呔,狂生,這里是皇宮,比不得貢院,你給我小心點兒。」
「哦?我道是誰,原來是,是高公爺。」
「你醉醺醺的,難得還認識咱家。」
「怎麼不認識,貢院之內,也曾見識了你的高才,少時見了萬歲,再來領教吧,哈哈哈!」高力士不知李白葫蘆里賣的什麼葯,又氣又怕。
賀知章怕李白醉醺醺的被皇上怪罪,就搶先一步進殿回稟:
「啟奏萬歲,為臣回到家中,那李白已然酒醉,倘有禮貌不周之處,還望開恩恕罪。」
李隆基心裡只想趕快解讀表章,哪裡顧得上怪罪:「不妨,不妨。快讓李學士進來。」
李白上得殿來,口呼萬歲,行面君大禮,並未顯出多少醉態。李隆基見李白生得面貌清奇,很是喜歡,命太監賜座。這可是個很高的禮遇,要知道平時連那些王侯將相見君也只能規規矩矩地站著。李白看了看楊國忠和高力土,見二人正狠狠地瞪著他,就故意指了指他倆,作出不敢就坐的樣子。李隆基說:「哦,貢院之事,寡人已盡知,方才也責問過,他二人已然知罪,卿家可不必放在心上。」聽皇上這樣說,李白再次看了看他倆,這二人不得已,只好低眉順眼,做出一副悔過的表情,李白這才笑嘻嘻地落了座。
李白問皇上:「宣臣上殿,有何國事議論?」
「渤海國遣使進表,乃是一篇蠻文,滿朝文武無人能解,特請學土公來開讀。」
「這倒不是什麼難事,只是臣素日讀那些外邦的文字,都是要吃酒以後才讀得好,請萬歲傳旨,命高、楊二位大人在臣的左右侍立,賜臣御酒三杯,臣方可開讀。」
李隆基知道李白這是對貢院的事耿耿於懷,一來為了能順利解開表章,二來也想籠絡這位奇才,就立即答應了:「好,孤王准奏。高、楊二卿,快與學士公侍立左右。」
「啊?!」兩個皇帝面前的寵臣一聽,大吃一驚:「他,他是個甚等樣人,竟敢讓臣給他站班!」 「這是孤王的意思,爾等莫非要抗旨不成?」
「不敢,不敢。臣……遵旨。」倆人心裡再有氣,也不敢抗旨不尊哪。只好乖乖地走上前,一左一右,站立在李白身邊。李隆基命內侍看酒,李白把喝完的酒杯都扔到楊國忠的懷里。又對高力土吩咐:「高內監」
「在!""你給我把進表的使臣叫來。」
「是!」高力士不敢不去。
功夫不大,使臣來了,獻上表章。李白讓高、楊二人將表章展開,眯起眼,仔細一看,不禁笑了起來:「滿篇大話,文理不通,這也算是表章?哼,寫這樣文章的人也想與我大唐爭天下,真不知天高地厚!」說完,朗聲讀了起來:「渤海國大可汗書與大唐皇帝:自你佔了高麗,與俺國逼近,邊兵屢屢犯吾界,想是出自你意。俺如今實在沒法忍了,差人去對你講,可將高麗國讓給俺國,俺有的是好東西,你都有份。要是不肯,俺起兵來廝殺,且看是哪家勝敗!」李白讀罷,滿朝文武無人不笑。李隆基聽了又好氣,又好笑,問使臣:「讀解的可有一字錯差?」
那原來氣焰囂張的來使在嘲笑中無地自容,囁嚅地回答:「一字不差。」
李隆基揮手命人將使臣押下去後,問計於滿朝文武。眾人議論紛紛,大都主張與之戰,還有人提議皇上御駕親征。李白只是眯著眼,面帶嘲笑地聽著。李隆基看見李白的樣子,知道他對這些話不以為然,就問:「李愛卿,依你之見呢?」
李白這才答道:「我朝自太宗皇帝征高麗始,經數十年,不知殺了多少生靈,至高宗年間才將其劃歸大唐版圖。今渤海國雖屬未經教化之地,不足與大唐爭天下;然其民剽悍,亦不易征服。我大唐雖強盛,一旦再動干戈,必將使天下生靈塗炭。勝負不提,此戰必然曠日持久,大唐國力必然大大損耗,倘若再有強敵乘虛來犯,如之奈何?」
李白的話,算是說到李隆基的心裡去了,他是個風流皇帝,可不是能開疆拓土的馬上君王,他才不願打仗呢。聽李白這樣說,急忙語氣恭敬地問:「愛卿說得極是,可此事又如何辦理呢?」
「區區小事,又何用一兵一卒。依我看,那渤海國未必就敢動武,不過是欺我大唐無人能識其土著文字,故弄玄虛,藉以免去其歲貢而已。只要依然用其文字寫下詔書,對其加以申斥,使其明了利害;今後必不敢再妄言,只好依然稱降納貢,豈不是一天雲霧散了么?」
「哎呀呀,李愛卿真是才智過人,就請愛卿代孤擬詔,曉諭他邦,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李隆基高興得站了起來。
「要臣寫詔,卻也不難,只要萬歲能依臣一件事。」
「你說,你說。莫說是一件,就是十件八件,孤也依你。」
「這……臣不敢妄奏,惟恐陛下降罪。」
李隆基明白了,肯定不是什麼好事,可他真的需要李白,就是李白提出再高的要求,也得答應,所以他無可奈何地說:「說罷,恕你無罪就是。」
「自從貢院受辱,我見高、楊二人就神氣不旺,請陛下恩准,在金殿上置棉褥錦墩。著楊國忠捧硯磨墨,高力土為臣脫靴。臣坐於錦墩之上,再請賜御酒三杯,使臣神完氣足,方能揮筆寫詔。否則,心神零亂,恐辱君命。」
李隆基樂了,他生性風流倜儻,自己就常常出怪點子,對這種捉弄人的勾當非常感興趣:「我當是多大的事,原來就這。孤王准奏。」
高、楊二人這個氣呀,李白這分明是讓他們在滿朝文武面前出醜,以報貢院受辱之仇。可皇上已經同意了,不幹就是抗旨不遵,就是死罪。所以,再氣也得老老實實地照辦。
金殿上鋪了棉褥,上面放置了錦墩,李白一屁股坐在錦墩上,接過酒杯,把腳一伸:「高力士,你與老爺脫靴。」
高力士鼻子都氣歪了:「你是甚等樣人,我與你脫靴?」
李白不慌不忙地喝了一口酒:「萬~歲?」
「高力士,為學土公脫靴!"李隆基也興致勃勃。
「奴婢是伺候萬歲的,怎能為他脫靴?」
「這是孤王的旨意!」
「唉,遵旨。」
高力土沒辦法,只好捏著鼻子去給李白脫靴子,李白笑嘻嘻地說:「高公爺,你的手骯臟得很吶。」
「呸,你的腳才臭呢!"
「哈哈哈哈……」李白開心極了。他換了一杯酒,轉頭又說:「楊國忠,快與老爺磨墨!」楊國忠知道爭也沒用,只好忍氣吞聲,開始磨墨。李白卻不想放過他:「國舅爺,萬歲差遣,你怎麼如此地愁眉苦臉?」
「哼,趕快寫你的詔書,你管我什麼臉色廣
李白自顧喝第三杯酒,不再理他,卻一會兒嫌墨濃,一會兒嫌墨淡,總不能用,還一個勁兒地挖苦楊國忠實在廢物。楊國忠實在忍不住了:「你到底要怎樣才行?」他咬牙切齒地,恨不得用硯台砸死李白。李白卻越發笑容可掬:「沒什麼,只要國舅爺陪個笑臉,即可。嘿嘿嘿。」楊國忠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又不敢發作,氣得直要尿褲。他知道,要是不笑,這位學士老爺還得折騰他。只好使勁地擠笑臉,把一張臉擠得比哭還難看。
金殿里到處是哧哧的笑聲。李白此時才心滿意足,取過筆來,龍飛風舞地一揮而就。寫罷,扔了筆,大聲為皇上朗讀一遍。其大意,無非是警告渤海國王,不要自以為是,以為大唐無能人。倘若真敢興兵,無異以卵擊石。不如及早稱降納貢,否則將是自取滅亡。難得的是整篇引經據典,縱橫捭闔,把個唐玄宗李隆基聽得喜笑顏開,拍案叫絕。
李白謝絕了皇帝的封賞,只說自己酒醉,要求高、楊二人攙扶他出宮,李隆基自然滿口答應,那高、楊二人早沒了脾氣,乖乖照辦,只求能早把學土老爺送走。李白剛剛走出宮門,忽然醉意全無,笑眯眯地對兩個狗東西說:「二位大人在貢院曾罵我的,我發誓要還,這叫一報還一報,剛才在金殿上,可公道么?」
高、楊二人才知又上了當,剛要大罵,李白輕蔑地說:「二位快滾罷,再敢胡說八道,我就再發一個誓……」
倆人一聽,沒等李白再說下去,撒腿就跑。
李白仰天大笑而去。

④ 三國演義中「雞肋」何典故

曹操正在進退兩難之際,正好庖官端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曹操隨口曰:「雞肋!雞肋!」夏侯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准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惇。

夏侯惇非常吃驚,於是請楊修至帳中問道:「你為什麼要收拾行裝?」楊修說:「聽到今夜的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回去了: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現在進攻沒有任何成績,退後又怕別人嘲笑,在這里沒有任何好處,不如早點回去:過幾天魏王一定會班師回朝的。所以我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

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操兵退斜谷。

(4)海涵的典故擴展閱讀:

「雞肋」理解:

1、比喻做無多大意義而又不忍舍棄的事情。

如: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三:「某些領導對咱看不慣,把咱當成『雞肋』!」

2.抑可比喻瘦弱的身體。

3、雞肋:雞的肋骨,一般為7對,個別為8對。肋骨間破 內有肋間肌,並有血管和神經沿肋骨後沿下行。雞肋肉少骨多,吃的過程比較麻煩。

4、「雞肋」一詞被廣泛應用在工作、生活、感情等方面,描述的是現代人的一種亞健康的生活狀態。

5、運用到網路上大部分現在是指不能夠幫助到或者不能實現的狀態。

6、方法可行,但實施起起來困難。

⑤ 四大才子的故事

唐寅賣扇記
唐寅,字伯虎,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人稱「唐解元」,自製印章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為人放盪不羈,風流飄逸,心胸豁達。精詩文、工書畫,曉音律,素好遊山玩水。
值某歲仲夏,一日欲獨游西子湖,正行於道中,見一酒肆,酒興遂發,乃入。把盞酣飲罷,欲結賬,往囊中探銀,不料竟空空如也。乃環顧,亦無熟識,與酒保道:「某因走得匆忙,未帶銀兩,暫賒,可否?」對曰:「否!」寅一時無計,面色難堪,不免心慌意亂,滿面細汗。甩開手中扇,搖之,忽思道:「何不以扇抵酒?」言與酒保,又不允。寅低眉良久,心生一計,大聲吆喝,賣其手中扇。
其時,肆中一長者,峨冠博帶,乃杭州富豪也。問道:「汝扇區區,能折幾何?」寅曰:「足下觀訖方曉。」遞之予視,富豪一瞥,乃曰:「扇上之畫,分明信手塗鴉,乃出無名豎子之手耳!分文不值。」言訖,擲於地,寅甚不悅,白眼瞪視。
俄傾,一布衣似書生模樣,上前視之。拾扇觀罷,拍案連稱:「 妙!妙!妙!妙哉!乃出名人之高手!」視寅良久,只見寅氣宇軒昂,風流倜儻,儀表非常。曰:「閣下莫非『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耶?!」寅笑而未語,氣靜神閑。酒客聞之皆驚,爭而觀之,嘖嘖不已。眾人皆出高價欲購伯虎之扇。寅都不鬻,獨與那秀才。秀才摸出銀兩,只十兩白銀,乃曰:「吾錢少,恐難購得。」寅曰:「足下惠目識人,余欽佩之至,故此扇非君莫屬,君若銀兩短少,余至只收五兩,足付酒錢便可。 」秀才收受,拱手道謝。
富豪見狀,大夢如醒,拱手笑曰:「唐解元,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令名遠播,某有眼不識泰山,足下之畫,天下無雙,人間神品,老朽方才多有冒犯,乞先生海涵。」遂拉寅之衣袂同坐,喚酒呼菜,又叫秀才同席而坐。飲酒大酣,寅醉意朦朧,顛倒淋漓,欲出酒肆。富豪曰:「先生留步!」寅問:「何事?」曰:「先生能否將那扇賣與老夫?」寅曰:「否!」富豪略有慍色,曰:「余出千金,何如?」寅只顧走路。富豪大怒:「爾待何如?!」寅打一飽嗝,呵呵大笑,又要邁步,富豪勃然,曰:「還我酒食!」寅辯道:「是汝引我吃酒,非我本意,天上掉下餡兒餅,豈有不食之理?!」眾酒客嘩然大笑。
此時,人群中又走來一客,皂衣緇褲,乃一捕快也。捕快曰:「唐解元乃江南名流,某早有耳聞,足下可知這老者何許人也?」寅道:「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捕快道:「此乃杭州四大巨賈之一,胡天富胡老爺是也!」寅曰:「與某何干? 」 捕快湊前耳語一番。寅曰:「噢!原來此人與汝家老爺有交情,實在不知。罷!罷!罷!筆墨伺候,待某為胡賈做畫一幅。 」
頃刻,文房四寶備矣。寅道:「胡賈轉過身去。」胡賈不知何事,只好照辦。唐伯虎三毫兩筆,做畫立就,只見眾人皆捧腹大笑不已。胡賈不知所謂何事,脫外衣觀之,惱怒成羞,嗔目張口,發指上冠。捕快手指唐寅曰:「豈有此理!」唐寅笑曰:「扯平!」言罷,拂袖,攜布衣秀才之手同出酒肆,大踏步消失於匆匆人流之中。
眾看官可知唐伯虎在那富豪胡天富衣背上所畫何物,不妨告知:王八。
蓬萊子曰:唔呼!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敬人者,人亦敬之;不敬人者,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祝枝山,字希哲,是唐伯虎最要好的朋友,雖為舉人,但無意於功名,心思全在書法上,草書尤其聞名。兩人性情相近,時常拎著酒壺,乘著漁船,一面飲酒賦詩,一面欣賞山水,頗有避世棄俗之意。在唐伯虎於京都被都元敬陷害後不久,祝枝山也辭了知縣,兩人更是結伴冶遊,放情詩酒,寄意名花。曾傳說兩人有一次抵揚州,發現所帶銀兩已用盡,聽說揚州的鹽政御史喜好風雅,便化身為化緣道士來到衙門。御史請他們以石為題,聯句成詩,於是兩人之作,御史極為滿意,便大賞銀子,兩人又因此多玩好幾天。而祝枝山著名的草書,加上唐伯虎精湛的畫技,更使得「唐畫祝字」遠近馳名。
張靈,字夢晉,自幼聰明過人,曾在童子試中得到狀元,但因父親早逝,漸漸疏狂不羈,嗜酒如命。祝枝山見他可惜,收他為徒,從此他便常和祝枝山、唐伯虎雲游四海。有次,三人在酒店喝完酒才發現沒帶錢,於是唐伯虎找張白紙,幾筆勾勒,便成青山綠水,祝枝山接過筆,題了四句詩,更增色不少,最後夢晉在綠水旁添了個汲水小童,頓使畫面生氣盎然。此畫不但付了酒錢,更讓他們多喝了幾杯。〔夢晉天生喜好自然,不汲汲於官名,始終為唐伯虎他們的最佳摯友。〕

⑥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最後一句用廉頗的典故有何

詩人以廉頗自喻,慨嘆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憤懣。 好久之前的知識了,我記不太清了,如果不對,還望海涵!

⑦ 山海經里有什麼故事

1、神荼郁壘

東海之中的度朔山上有一株大桃樹,枝幹蟠曲綿延,覆蓋三千里,桃樹的東北方是鬼眾出入陰陽界的鬼門關。神荼、郁壘住在桃樹上面,稽查進進出出的群鬼,如果遇見惡鬼為非作歹,就用蘆葦索子捆了去喂老虎。

黃帝委任神荼、郁壘做鬼頭子,監察、統領天下萬鬼;又教導民間,在大門上懸掛繪有神荼、郁壘像的桃木板和蘆葦索子,以象徵之物避邪鎮惡,這樣,神荼、郁壘就成了門神。

2、無頭巨人刑天

蚩尤被黃帝殺死後,巨人刑天決心去找黃帝決斗。他左手持盾牌,右手提戰斧,悄悄離開南方天庭,踏上了不歸路。他明白,路途的盡頭就是生命的盡頭,但他義無反顧,他要用勇氣和熱血向天地間的一切證明,炎帝不可侮,炎帝的後裔和部屬不可侮。

巨人孤身行千里,勢如破竹,直殺到中央天庭的南天門外,指名道姓,要與黃帝單挑獨斗。黃帝忖道:炎帝部下,個個桀傲難馴,此人單騎闖關,尤其大膽,若不立斬樹威,恐南方臣服無日。他親自出馬,舞動昆吾劍來斗巨人。

兩個在雲端里劍斧交加,各賭平生本事,劍起如閃電破空,天為之變色,斧落似流星墜毀,地為之動搖,從天庭殺到凡界,又一路殺至西方常羊山,大戰三百回合,不分勝負。黃帝一時間贏不了那巨人,急中生智,朝巨人身後瞪了一眼,大聲喝叱:「五虎將還不上來拿下那廝?」

巨人一驚,心神微散,手中的戰斧略鬆了一松。說時遲,那時快,黃帝的昆吾劍已削在他的脖子上,轟的一聲巨晌,碩大的頭顱落地,把堅硬的山地砸出了個大坑。

巨人一摸頸上沒了頭顱,心中慌張,急忙放下斧、盾,彎腰伸手,往地上亂摸。那高挺的大樹,突兀的岩石,在那雙巨手的觸摸下折斷了,崩裂了,直弄得塵土紛揚,木石橫飛。

黃帝怕巨人摸著了頭顱接上,趕緊手起劍落,將常羊山一劈為二,那頭顱骨碌碌滾入山內,大山又合而為一。黃帝得勝回朝了。摸索不到頭顱的巨人撿起斧、盾,復挺身直立,他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刑天。

刑的意思是斬殺,天的意思是頭顱。刑天不甘心,不服氣,他還有足夠的勇,足夠的力,他只但是被陰謀的劍偶然砍去了頭。

刑天赤裸上身,把兩只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他的雙乳似乎冒出了凶光,他的肚臍似乎唱起了戰歌,他揮舞著盾牌,掄圓了戰斧,與看不見的敵人作殊死拼殺,在無物之陣中戰斗不息。

3、嫦娥奔月

羿上射九日、下除六害,堯和普天下的人民感激不已,頌揚他的歌謠在民間四處傳唱,但是,羿的心頭卻沉甸甸的,自己畢竟射殺了天帝的九個太陽兒子,不明白天帝能否原諒。

羿特地宰了在桑林捕獲的大野豬,把豬肉剁得細細的,製成肉膏,恭恭敬敬地端上天庭奉獻給帝嚳,想看一看帝嚳對他的態度改變了沒有,是否對他依舊親密,依舊信任。

帝嚳看也不看豬肉膏,悶悶不樂:「我不願再看見殺生的事,也不願再看見你。你和你的妻子住到下方去吧。」

羿謫居下界,夫妻倆成了凡人,他深感對不住妻子,便與嫦娥商議:「天上等級森嚴,在人間倒也逍遙自在。但是凡人終將一死,若要長生,就務必渡弱水,翻火山,登上昆侖,去向西王母求取不死靈葯。」

西王母原先住在西方玉山的山頂洞穴里,有三隻紅腦袋、黑眼睛的青鳥輪番外出給她尋找食物,她長著老虎的牙齒、豹子的尾巴,披頭散發,卻佩戴玉簪,每當晨昏,踞於山頭狂嘶猛吼。

她掌管天災、瘟疫、刑罰,也煉制、收藏不死靈葯。黃帝退隱九重天外,西王母便遷居昆侖山,那時的她已化身為雍容華貴、儀態端莊的貴夫人。

昆侖山下有弱水環繞,弱水非但不能載舟,一片鳥羽落下亦會沈沒。弱水外又有炎火之山,山上的火焰晝夜不息。羿憑著蓋世神力、超人意志,越過炎山、弱水,攀上一萬三千一百一十三步二尺六寸高的懸崖峭壁,在昆侖山巔的宮殿里拜見了西王母。

西王母欽佩羿的作為,同情羿的遭遇,取葯慷慨相贈:「不死葯是用不死樹結的不死果煉制的。不死樹三千年開一次花,三千年結一次果,煉製成葯又需三千年。我收藏的葯丸僅剩一顆了,兩人分享俱可長生不老,一人獨食即能升天成仙。」

羿如願以償,歡喜無限,回來與嫦娥約定,在結婚周年的日子共享靈葯。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神仙也未能免俗。嫦峨經受不住天堂生活的誘惑,趁羿夜出待獵,獨自吞下了葯丸。

奇跡果真發生了,嫦娥漸覺身子失重,雙腳離地,不由自主地飄出窗戶,冉冉飄升。上哪兒去呢?嫦娥思忖著:我背棄了丈夫,天庭諸神必須會責備我,嘲笑我;不如投奔月亮女神常羲,在月宮暫且安身。

嫦娥飄至月宮,才發現那兒出奇的冷清,空無一人。「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隱《嫦娥》),她在漫漫長夜中咀嚼著孤獨、悔恨的滋味,慢慢地竟化成了月精白蝦蟆。

4、日神羲和

日神(太陽女神)的兒子們住在東方海外的湯谷。湯谷是東洋大海中的一塊水域,因太陽天天在此洗浴而滾熱如沸湯,故得名。湯谷內有一株同根偶生、兩干互相依倚的扶桑樹。

十個太陽九個泡在樹下水裡,一個棲於樹上,輪流上崗,一個回來了,另一個才出去,所以太陽共有十個,每一天和人們會面的卻只有一個。

每次出勤,都是由太陽女神羲和駕馭六條蛟龍牽引的太陽車,載著太陽兒子由東向西運行。當太陽在湯谷里洗完了澡,升上扶桑樹時,叫做晨明;升至扶桑樹頂,登上媽媽預備好的太陽車。

將要出發時,叫做拙明;行至曲阿,叫做旦明;行至曾泉,叫做早食;以後每經過一個重要地方,都有一個代表時間的名目。

羲和一向將兒子送到悲泉,剩下的一小段路要讓太陽自己行走了。但是媽媽總不放心,必須要坐在車上,看著愛兒走向虞淵,進入昧谷。

等到最後幾縷陽光灑上了昧谷水濱的桑樹梢、榆樹梢,她才駕馭空車,伴著清涼的夜風,穿過繁星和浮雲,回歸東方的湯谷,准備伴送第二天出勤的兒子,再開始新一天的行程。

十個太陽兒子,天天由媽媽護送,按照嚴格規定的路線和程序,依次上天值勤。慶都的兒子堯也長大了,他仁德似天,睿智如神,帝嚳將天下的統治權傳給他,讓他做人類的帝王。

5、誇父追日

太陽每一天東升西落,絲毫沒有在意北方大荒中的成都載天之山上,有一個巨人正全神貫注地觀察著它。巨人用兩條黃蛇作耳環,手裡也把玩兩條黃蛇,他是後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誇父。

誇父身材高大,如山嶽聳峙,卻很天真,富於幻想,這兩天,他在思考幾個有關太陽的大問題:其一,太陽落入昧谷,黑夜便要降臨;我熱愛光明,憎惡黑暗,我要去追趕太陽,讓他永駐天空。

其二,太陽的圓臉上,沾染了不少黑斑;我期望太陽更明媚,更透亮,我要去追趕太陽,請他揩乾凈臉盤。

其三,太陽在夏天噴吐了過多的光和熱,到了冬天勢必缺乏能量;我喜歡四季如春,不要酷暑也不要嚴寒,我要去追趕太陽,勸他平均分配熱能。誇父想著想著,提起木杖,撒開兩條長腿,就朝太陽追去。

太陽坐在車上悠然西行,猝然看見一個巨人像一座大山一樣壓來,不由驚呼:「媽呀!快跑,巨人來啦!」羲和在空中炸雷也似甩了個晌鞭,六條蛟龍抖擻精神,風馳電掣般朝前飛竄。誇父吼一聲:「跑什麼?」腳下用勁,瞬息間越過了千山萬水。

龍車馳至悲泉,太陽一滾而下直趨虞淵,這時,誇父已跨入光影,處在大光明的包圍中,他的眼前是一團極大極亮的火球。誇父興奮地張開雙臂,想擁抱太陽,但是,但是怎樣啦?

怎樣如此的焦渴難熬?哦,誇父奔跑了半天,灑盡了渾身的汗水,他怎樣能不渴?誇父追近太陽,經受著火球的燎烤,他怎樣能不渴?

誇父踉蹌地來到黃河邊,伏下身子一口氣喝乾了黃河水,轉過身,又連著將渭水喝乾,那焦渴,卻仍舊是那樣兇猛,那樣暴烈。

誇父掙扎著走向北方的大澤,大澤在雁門山北,是鳥們孳生雛兒、更換羽毛之地,縱橫達千里,煙波接遙天,端的是解渴的好去處,可惜他行至半途,即頹然倒地,余輝抹在他的臉上,是嘲諷?還是安慰?

誇父渴死了,他隨身攜帶的木杖,化作了綠葉茂盛、鮮果累累的桃樹林,人們說,那是誇父留給後世的理想追求者在漫漫長路中遮陽蔽雨、充飢解渴的希望。

⑧ 一點值千金的故事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
(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 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
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
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
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
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
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
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
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這段記載,見「史記」:「呂不韋傳」。後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
金」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
珠磯,不可多得。例如我們讀到一位名學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提
高學生的學業程度和品質,還能相應增加教師本身的進修,對這樣的一篇價值極高的文章,
我們便可說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會中,樣樣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麼我
們說,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費價格之高,相當於「一字千金」。不過,通常我們還是用
來形容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比較妥當。

⑨ 孔子的經典故事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
磐對問項橐
昔仲尼,師項橐;
古聖賢,尚好學。
司馬遷《史記》有雲:「孔子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伐陳。」公元前489年,楚、吳兩國陳兵陳國,兩軍對峙、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負函(今河南信陽)成為前線。居於負函的孔子師徒不得不告別於對他們禮遇有加、勤於問政的楚大夫葉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備前往楚國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麥浪翻滾,稻穀金黃。孔子帶著子路、子貢、顏回等高足,沿大別山經邾國准備前往郢都。他們乘著馬車,賓士在古棧道上。沿途風光,飽覽無余:農夫在田間荷鋤勞作,牧童在山間牧牛牧羊。一條條河流彎延曲折,清澈見底;一行行樹林綠蔭遮日,一片片竹林隨風搖曳;一座座村莊緊密相連,阡陌交通,雞犬之聲相間,間或聽到悠揚的笛聲在空中回盪。天黑了,他們便寄居在附近的村莊,或者找村民了解當時的歷史掌故、風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謠,或者舉辦講壇,探討宣講高深的「仁、義、禮、智、信」之道。有時也在某個村落駐足二、三天以采風。
一天,伴隨著陣陣蹄聲,漫漫塵煙,他們來到了新洲道觀河南面的舊街境內。只見大崎山似美女橫卧於藍天白雲之下,風高林茂;沙河漪瀾清清流水潺潺;獅子岩如猛獅踞伏,氣吞日月。這里山色迷濛,湖光瀲艷,鳥語花香,好一片人間仙境。走出街南不遠,車夫突然勒住韁繩,馬兒長嘯一聲,車子停下了。
孔子問道:「何故停車?」
車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擋道,夫子。」
「讓他們讓道。」
「小孩,你們見馬車來了,為什麼還不讓道?」子貢跳下車,沒好氣地說。
「憑什麼要我們讓道,你們不能走其它的道嗎?「一個似乎是領頭的小孩答道。
子貢怒目圓睜地吼道:「你知道這是誰的車嗎?告訴你,這是孔夫子的車!」
聽到子貢與小孩發生爭執,孔子無奈只得親自下車瞧個究竟。見到儀表堂堂、儒衫飄逸\舉止優雅的一位長者,小孩們毫無懼色,不以為然,繼續用石塊壘築他們的「城池」。
孔子撫摸著一個俊俏的小男孩的頭,和顏悅色地說:「小公子,請你們將石塊搬開,讓我們過去行嗎?」
小孩仰望著孔子說:「我們正在築城,恕難從命。」
「那好,我出一個問題,如果你答不出來,你就給我們讓道。」孔子思忖,要以「禮」服人,對小孩一視同仁。
「你出吧,」這個小孩心想,我是東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還能難倒我?
「你聽好了,」孔子問:「父母與夫妻熟親?」
「夫妻親。」小孩答道。
「不對,父母親。沒有父母哪有後代!」
「夫妻親,沒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們各執一理,誰也說服不了誰。「父母親」、「夫妻親」反復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從小撫育兒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傳道授業,那樣不操心!父母當然親。
項橐還之以顏色:夫妻也,恩恩愛愛,男耕女織,同眠共枕,相濡以沫,愛意綿長,白頭偕老,永不分離。一日夫妻還白日恩呢!當然夫妻親。
……。
孔子想,我孔丘名聞天下,稱聖華夏,今天還說服不了一個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轉念一想,「君子無所爭」,我氣度如海,有容乃大,不與小孩一般見識。便拿掉大儒的身價,搭躬施禮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禮了。我們有要事在身,萬望高抬貴手,給我們借道。」
小孩理直氣壯地說:「請問先生,自古以來,是城應讓車,還是車應讓城?」
子路說:「你這是什麼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戲!」
「就是城池!」
韁持了一會兒。小孩自知理虧,便問道:「你們有什麼要事嗎?」
「周遊列國,傳道授業啊。」孔子說。
「傳道授業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學,那您知道一些什麼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誇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麼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說:「天文地理無所不知。那我問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說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見,怎麼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靈機一動,接著問:「嫌看不風,天上的星星能看見,您說有多少顆?」
「天上的星星浩如煙海、多如牛毛,怎麼數得過來呢?」孔子為難地說。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陽只有一個,早晨像冰盤,晌午賽玉環,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什麼時候離我們遠?」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說:「這個,這個……還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還望多多指教。」
小孩說:「指教不敢,我現在正忙著呢,咱們後會有期。」
這時弟子們都在嚷道:「師傅,咱們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後會有期!」心裡想著,這些知識還真沒好好研究過呢!隨即令車夫調轉車頭,繞道而行。
不料,行進約一公里後,因剛才轉彎過急,車軲轆折斷了。孔子無奈,讓子路到前邊的村莊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來到前邊的村莊,見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屋裡織布。子路恭敬地說:「大嬸,請向你借一件東西。」那女子還未等子路把話說完,已轉身從裡屋拿出一把鋥亮的斧子,「給你!」子路驚呀不已,她怎麼知道這是要借用斧子!婦人微笑著說道:「你不是要借一個「東西」嗎?『東』是東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鐵做的,『金』乃鐵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著斧子跑回停車處,並將剛才的事情訴與孔子。
孔子聽後,慨嘆不已。剛才遇一聰穎孩童,現又遇一村婦,不僅樂於助人,還十分聰敏。不禁贊曰:楚乃藏龍卧虎之地也!
那個難倒孔聖人的小孩乃是項橐。《戰國策•秦策》雲:「甘羅曰:項橐七歲為孔子師。」俗文學作品《孔子項橐相問語》流傳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時候就傳到了日本、朝鮮、越南、俄羅斯等國。《三字經》中亦載:「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好學。」
因之,孔子與項橐對問系千古美談。因湖北鄂東方言言某人喜歡巧舌爭辯為磨嘴皮子 故將孔項對問之地命名為磨嘴磐將孔子繞道修車的地方稱為回車埠,以紀其事。
2、孔子使子路問津
問津遺跡今尤在, 鐫得豐碑立古岑。
約一個小時後,馬車修好了。帶著「惟楚有才,楚地藏龍卧虎」 的喟嘆,孔子師徒一行繼續往舊街的東南方向馳行。約走了3公里,前邊一條山谷河流擋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闊,不知津口在哪兒。孔子一行躊躇岸邊,忽見河的上游有兩名身材高大頎碩的男子正在田間並頭而耕,便叫子路去問渡口之處。
子路來到那兩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問道:「先生,請問這條河流的渡口在何處?」
一農夫答非所問,反問道:「車上坐著的執轡的人是誰呀?」
「是孔丘。」 「是魯國的孔丘嗎?」 「是。」 「那麼,他應該知道渡口在何處。」 另一農夫又問道:「你又是誰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農夫說:「你看,天下哪兒都是一樣的動盪不安,誰可以改變它呢?你與其跟著這種避人之人四處奔波,不如跟著我們這種避世之人還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僅未問到津口,反而還遭一番奚落、教訓,沮喪地回告孔子。孔子聽說後,悵然長嘆。說道:「人是應該有社會責任的,怎麼能夠隱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蒼生於不顧,而終日與鳥獸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話,那也用不著我孔丘四處奔波了。」
這兩位在田間耕作的農夫便是當時有名的隱者長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張入世,匡時濟世,「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隱者認為天下大亂,已無可救葯,只能自保。因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問津於長沮與桀溺,人們便將那條擋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稱作孔子河。在河流的兩旁,長沮、桀溺耕種過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壟,一邊稱之為長沮沖,一邊稱之不桀溺畈。
《論語》、《史記》對子路問津均有記載。
《論語•微子》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史記》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為隱者,使子路問津焉。」並進行了一番對話:「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且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而不輟。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據錢穆《論語新解》註:「長沮、桀溺兩隱者,姓名不傳。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邊,故取以名之。桀,健義,亦高大義。一人頎然而長,一人高大而健。」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問津於長沮、桀溺,眾說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亦傳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羅山縣有子路村,拓城縣、葉縣亦傳說有子路問津處,山東魚台亦有此說。子路到底在何處問津,無史籍記載。《史記》記載孔子自葉返蔡,見沮、溺耦耕使子路問津,其在葉在蔡,還是在新洲,也未詳細道明。《聖賢冢墓記》載:「黃城山即沮溺所耕處,下有東流,子路所問津處也。」明萬曆《黃州府志》雲:「按史記孔子自蔡如葉,注雲,葉有黃城山……古志載,縣以北十里有永安城,為楚所築,楚因當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團風縣地,與孔子河村南北毗鄰)正當官道,亦有黃山。」清光緒《問津院志》雲:「黃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黃山鋪,一名黃林墅。」按府志之說,葉有黃城山,而孔子河這個地方也有叫黃山的地名。黃城山、黃山僅一字之差,也許是後來簡稱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統一志》、清《湖廣通志》均載:「相傳孔子自陳蔡適楚,至此問津。」
據史料記載,約於西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間,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問津處」 石碑,淮南王劉安為紀其事,遂在當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廟,以供人祭祀,並徵召學士在廟內講學著書。石碑仍在,雖經年歷月,字跡依昭然,明代進士、書院主持人蕭繼忠有詩雲:「霧暗秦碑澀,雲生漢殿荒。」由此推斷,問津碑為秦時所立。原碑不知毀於何時,現僅存明人書寫的同文碑一塊。
3. 渡河落水山間曬
一時風欺竹,
連江雨送秋。
魚游浪影沉,
曬書佚事留。
長沮、桀溺雖歸隱山林,但並不閉目塞聽,他們知道:魯哀公曾問過孔子:「魯國之亂,源於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為何越明白越亂呢?」請孔子指點「迷津」。 孔子當時答道,「因為你只是明白一國、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見孔子是知而不迷。長沮的話中隱語:孔子既知魯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別人打聽。他們來到渡口,見有一老翁在擺渡。子路說:「船夫,請將我們渡過河。」
「行,請駕好馬車,都上船。」船夫用竹桿吃力地撐著,馬兒在水中隨著木船過河,馬兒會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風驟起,木船在波濤中顛簸搖晃,船兒忽高忽低,象一個醉漢似地立不穩,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馬車經不住這種顛簸,伴著風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師徒等人眾都成了落湯雞,掉入水中,衣服全濕透了。人落水問題還不太嚴重,這時的南方還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書,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書!」
民間有諺:孔夫子搬家??全是書。孔子一生發奮好學,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走到哪兒都攜帶著很多書。
古時的書,其實都是一些竹簡上刻或書寫的篆字,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後許多年。
在眾人的一番折騰下,馬車被推上了岸,書也被撈上來了。但是,那些書全被水浸濕了。孔子心中焦急,四處張望,欲找一個曬書之所。還是顏回年輕,眼尖,「瞧!對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無倚,獨凸而立,頂部平坦潔凈,足有二畝見方。孔子憋皺的眉頭舒展了,此時秋高氣爽,陽光直照山頭,很好曬書。弟子們很快將被打濕的書搬到山頂,鋪開晾曬起來。周邊也沒有什麼人,子路、子貢、顏回也不顧斯文,脫掉長衫,擰干晾曬。
經歷了剛才的一番折騰,孔子站在山頂,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長嘆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這兒沒有橋,此處要是有一座橋就好了,過往行人就不會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隨後,孔子師徒落坐於兩丈多長的長石上,稍事休息,以等書曬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種種不幸,不禁發起牢騷,口裡念叨:在宋國的一棵大樹下習禮時,宋司馬桓魑欲殺師傅;在於野被陳蔡大夫圍困三日,粒米未進,很多人都餓病了;上午在舊街讓項橐毛孩戲弄,下午又人車落水,真是不幸,可謂「風刀劍樹嚴相逼」。
孔子寬解道:「天降大任於我等,實現周禮,天下歸仁,任重而道遠。忍飢挨餓,受苦受難,在所難免。我們必須堅韌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後已。」
孔子師徒當年曬書的山就在今問津書院的後邊,山勢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莊稼,被稱之為曬書山。孔子當年坐過的那塊長石被稱為「坐石」,周邊還有後來他們駐足講學時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硯石。墨池即離坐石不遠處的小溪,溪邊石黝如墨,故名墨池。臨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兩字,盡管年代久遠,仍依稀可辨。池邊一石,形如硯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氣變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4.千年一嘆孔嘆橋
氣節如山,千秋仰止宮橋近;
文章似海,百代淵源俎豆磬。
公元前489年,孔子站在孔子河岸邊,望水興嘆,說此處若有一座橋就好了。孔子後來被稱之為聖人,但聖人不是神仙,孔子也不信神。「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孔子不言「亂、力、鬼、神」 即是證明,神可以點石成金(當然,神是不存在的)。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言,建一座象樣的橋是不容易的。
孔子河發源於大別山東南支的五雲山 是一條綿長十多公里的山間小河 周邊山崗林立 林茂竹密 松濤陣陣 鳥語聲聲 田壟縱橫 村莊聚落。她流經清清沙河、舉水,匯入萬里長江,奔向無涯大海。千百萬年來,流水潺潺,不舍晝夜,從上古流過春秋,又從春秋流到如今。她因為曾留下孔子的足跡,因孔子發出過千年一嘆,而更加令人神奇嚮往,而承載著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千八百多年後,孔子的夙願,以及世世代代一河兩岸民眾的期盼變成了現實。明萬曆年間,孔子及儒學思想的崇拜者、歸安進士、黃岡知縣茅瑞徵遂孔聖人之願,在此修築了一座大橋,並命名為孔嘆橋。茅瑞徵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知縣,縣志稱他「於水利、郵傳備極經畫,有大功於民」。
茅瑞徵及孔子河周邊的民眾慷慨捐資,請來最好的工匠准備動工,促成此義舉。四百年前,鋼筋、水泥等建築材料還未發明,從哪兒去弄上好的建築材料呢?這里又發生了一個神奇的故事。
就在眾人躊躇之際,一位白發飄飄、有仙風道骨的長者來到了村莊。他對村民指點迷津道:「要修成此橋,非用龍骨不可。」村民詫異,「從哪兒找龍骨呢?」只見他拿起羅盤依地而卦,隨即指著南方一塊長形壟崗說:「此地似龍形,必可得龍骨。」眾人依言,來到壟崗,掘地一瞧,果見一塊塊的青石,天然生成,堅硬碩長,每根長逾十米,重約萬斤。抬出地面後,一數,共十六根。
據當地的村民講,壟崗就是現在的麻石山,離此有十來里遠。當時既沒有拖拉機,更無起重機,要將十米長、五噸重一根的石塊搬運到工地,並使其不受損,談何容易!修橋補路,行善積德,附近的年輕後生踴躍來到壟崗,個個虎背熊腰,身強力壯,都是乾重活的好手,一點數,正好有三十二人。
十六根石塊,三十二個壯漢,也是一種天緣的巧合,再多一個人則嫌擁擠,再少一人則嫌力量不足。說來也怪,其中有一根石頭,眾人使出渾身力氣怎麼也搬挪不動。這時,地仙又飄然而至,向眾人解釋道:「此乃龍脊,不可妄動。」眾人依言而行,留下龍骨,重新填埋好,將其餘的十五根抬走,而此橋的造型為四墩三孔,每孔上面鋪陳五根石樑,正好只需十五根。
大橋修築告竣,孔子之願遂矣。鄉民因此得益,再也不用涉足過河,再也不用擺渡了。至今,村民們還說,孔嘆橋托聖人之福、沾龍體之光,故持有神靈,失足和落水者很少,就是偶有人失水,也未見摔傷和溺死者。
如果你沿著當年孔子的足跡,來到孔嘆橋游覽觀光,你會為400年前的工程而驚嘆。
整座橋全為青石壘砌而成,塊塊青石,稜角分明,大而沉,穩而牢。長22.8米寬2.25米高2.52米.其造型為四墩三孔每孔之間鋪裝五根石樑一共十五根。令人稱奇的是這根根石樑每根都是一整塊碩長厚實修鑿整齊。以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設備搬運和起吊最令人不可思議也是一個謎。可以想像當時的工匠的智慧是很高的橋的質量是超凡的歷經幾百年承載過幾多人和物她依然巍然聳立。
傳說歸傳說,無神論者只相信科學。舊街本身建材資源豐富,有大理石廠。建設京九鐵路新洲段,石材都是就地取材。風水學中也有科學的成份,只是用古老的方法作過一些勘探罷了,外加一些神玄。就當時的搬運設備而言,重達5000公斤的石塊,應是集眾人之力,並輔之以馬車、人力車之類的設備而一塊塊搬運到工地。中華民族是文明古國,長城、故宮、都江堰等浩大工程都體現了先人的傑出智慧,孔嘆橋也是其中一例。
5、之乎也者之字山
一望穹窿氣象殊,轍環曾此暫馳驅。
蒼松夜撼蛟龍影,怪石朝蹲虎豹軀。
氣壓東山堪小魯,靈通泰岱可觀吳。
登臨不盡中秋興,到處春風是舞雩。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仁者壽」(《論語•雍也》)。仁者愛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其出發點和歸宿,也是他一生為之奮斗的理想。他在推行其學說和思想的同時,也十分熱愛大自然,寄情山水。立志以仁,寄情以山,怡情以水,要象高山那樣崇高偉岸,象水那樣悠然安詳,洗滌著世間的污濁。孔子在新洲度留期間,就曾多次流連於山水之間,思考著匡時濟世的偉業,欣賞著風光無限的美景。
一天早晨七、八點鍾,孔子師徒來到曬書山散步,他們一邊哼著美妙的韶樂,一邊欣賞著周邊的景緻:近看孔子河流水潺潺,白浪直掛。秀麗的村姑在河邊揮舞著木杵,有節奏的搗衣聲和著嘩嘩的流水聲,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動人的樂聲;四濺的水花,在陽光的照射下象晶螢惕透的珍珠自天而降。遠看阡陌人家,雞犬之聲相聞,吹煙四起,直入雲霄。往東邊的山脈一瞧,只見青翠的山巒自北向南,綿延千里,透著一種靈氣,恰似一個「之」 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上面的一「點」。
孔子念叨:「之、乎、也、者、矣、焉、哉,缺點不為之,缺之不成文。」就地掬起一捧泥土扔向那個山頭,只見那捧泥土飛向空中,越變越大,飄落在那座山頂上,形成了之字的一點。子路等人驚叫道,「這下就似一個完整的之字了。」
之字山的傳說,美妙而神奇。漢字是象形文字,大自然又鬼斧神工,山形地勢,似牛、似馬,象文、象字,充滿著美感。親臨其境,登高眺望,揣摩揣摩,你就會頓悟之字山的奧妙與神奇。

十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孔子在孔子河畔的孔子山講經台上講學,聽者有五、六十人,眾學子正聽得入迷。孔子吟道:
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
出自幽谷,
遷於喬木;
嚶其鳴矣,
求其友聲。
……。
突然,一輛馬車馳來,從車上下來兩名信使,他們徑直來到孔子面前。孔子見官差來到,便停止了講學。官差帶來了葉公的信函。孔子拿著閱讀,函雲:
孔夫子敬啟:吾國國君不幸於昨日崩歿,楚國政局有變,前昭王聘書不便踐約,深祈海涵。特遣使以告,並順送旅資五千,萬望笑納。
夫子高深學問,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吾輩將永遠尊崇。
後會有期,他日定當覲見拜教。
即頌時祺!
楚人沈諸梁頓首
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八日
其實,楚國的失約,昭王逝世是原因之一,主要是楚令尹子西嫉賢妒能,從中作梗之故。讀罷葉公的信函,孔子深感悲痛和惋惜。他一直視楚昭王為明君,泱泱楚國,若能有楚昭王推行仁政,以拯救亂世的民眾,將是天之大幸。為了謁見楚昭王,他們師徒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在陳國居住了四年。未曾想,郢都未至,知遇之君卻已仙逝,已成故人。
未久,孔子師徒結束了在新洲的旅程,辭別楚國,來到了衛國,在衛國又居住了三年,為衛出公參政。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