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文言文典故

文言文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04 07:09:33

A. 文言文有哪些常用的典故

問鼎:春秋時,楚莊王北伐,陳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師,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周朝的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後遂意「問鼎」比喻篡奪政權,今常比喻謀求奪得。

B. 20條成語典故,文言文的。急啊!!!!!!!!!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邯鄲學步: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漢書》

畫蛇添足: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莊子·齊物論》

螳臂當車:齊庄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庄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而勇士歸之。

買櫝還珠: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韓非子》

老馬識途: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韓非子·說林上》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濫竽充數: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u)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乘風破浪: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叔父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拒賊,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義為業,少文既高尚,諸子群從皆愛好墳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知。(選自《宋書》

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鄭人買履: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魯侯養鳥: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

名落孫山: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范公偁《過庭錄》

指鹿為馬: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東施效顰: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 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平漫屠龍:朱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掩耳盜鈴: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再作馮婦: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沉魚落雁: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葉公好龍: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C. 文言文的故事有哪些

1、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麼東西都能穿透。」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麼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

2、鄭人買履
[原文]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腳,然後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卻忘了帶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就說:「我忘了拿尺碼。」便返回家中取尺碼。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於是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拔苗助長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有個宋國人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就將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裡,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莊稼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4、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

5、引嬰投江

[原文]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①。嬰兒啼。人問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呂氏春秋》

[注釋]
①方——正。引——拉著。
②故——緣故。

譯文:

有個從江邊上走過的人,看見一個人正在拉著個嬰兒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嬰兒啼哭起來。旁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說:「這孩子的父親很會游泳。」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並不一定就會游泳,這里沒有什麼遺傳關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藝都不能靠遺傳,而必須靠刻苦的學習和實踐去獲得。

6、齊人偷金(利令智昏)
[原文]
齊人有欲得金者,請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見人操金③,攫而奪之④。吏搏而束縛之⑤,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人⑥,徒見金耳⑦。」 ——《呂氏春秋》

[注釋]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賣。
③操——拿著。
④攫(jué)——奪取。
⑤搏(bó)——捕捉。束縛——捆綁。
⑥殊(shū)——完全。
⑦徒——僅僅。耳——而
譯文:

齊國有個人一心想得到金子。一天,他清早起來,穿好衣,戴好帽,一直走到賣金子的地方,看見有人拿著金子,伸手就奪。官吏把他逮住捆綁起來,問道:"這么多人都在這兒,你為什麼公然搶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說:"我根本就沒有看到人,眼睛裡只有金子。"

寓意:利慾熏心的人往往會喪失理智,做出愚蠢的事情來。

[提示]
人們常用「利慾熏心」來形容那些「財迷」。偷金的齊人就是一個典型。嚴重的發財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竅,使他想問題、看問題的方法非常主觀、片面,甚至到了只見金子不見旁人的地步。在實際生活中,一些有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人,也常常會犯這種只想著個人利益的錯誤。

7、齊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②,其實所用不過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④,中關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 ——《尹文子》

[注釋]
①好(hào)——喜歡,愛好。
②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喜歡別人說自己能拉硬弓。說,同「悅」。強,硬弓。
③石———重量單位。古時每石一百二十斤,相當於現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他)把弓拿給臣子們看,臣子們都試著拉弓。引,拉弓。
⑤中關——拉弓拉到半滿。關同「彎」。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誰能用這張硬弓。孰,哪一個。是,這,這個。這里指弓。
[提示]
齊宣王明明只能拉開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卻說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齊宣王自己也以為就是這么回事,最後落了個名不符實的壞名聲。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一是因為齊宣王的周圍有一幫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為齊宣王自己愛聽悅耳的奉承話。這則故事對於我們今天凈化社會風氣也有現實意義。

8、杞人憂天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①,身亡所寄②,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③,因往曉之曰④:「天,積氣耳,亡處亡氣⑤。若屈伸呼吸⑥,終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⑧,日月星宿不當墜耶⑨?」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⑩,亦不能有所中傷(11)。」其人曰:「奈地壞何(12)?」曉者曰:「地積塊耳(13),」充塞四虛(14),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15),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16),曉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釋]
①崩墜——倒塌,墜落。
②身亡所寄——沒有地方存身。亡,同「無」。寄,依附。
③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又有一個為他的憂愁而擔心的人。
④曉——開導。
⑤亡處亡氣——沒有一處沒有氣。
⑥若——你。屈伸——身體四肢的活動。
⑦終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氣體里活動。行止,行動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當墜耶——日月星辰不就會墜落下來了嗎?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傷——打中擊傷。
(12)奈地壞何——那地壞了(又)怎麼辦呢?
(13)地積塊耳——大地是土塊堆積成的罷了。
(14)四虛——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釋然。放心的樣子。

[提示]
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這則寓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決不做「現代的杞人」,而要胸懷大志,心境開闊,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稱贊的。
9、葉公好龍

[原文]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譯文:
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用鉤子畫龍,用鑿子刻龍,住處雕刻的圖案也都是龍,住處雕刻的圖案也都是龍。
天上的真龍聽說了,就從天上下來。龍頭從窗戶探進來,龍尾拖在廳堂里。葉公一見,轉身就跑,嚇得魂不附體,臉色都變了。
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是似龍非龍的東西。

10、割席分坐
[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華歆同在園中除菜,見地上有小片黃金。管寧揮鋤不停,和看到石頭瓦片一樣沒有區別,華歆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他們又曾同坐一張席上讀書,有個坐著四周有障蔽的高車的官員從門前過,管寧讀書不停如故,華歆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割斷席子分開坐,說:「您不是我的朋友。」

D. 求文言文成語典故及起源

一、積累的習慣。
我國古代學者十分重視知識積累的作用。戰國時期的學者荀子在《勸學》一文中告誡人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唐代的韓愈說:「俱收並蓄,待用無遺。」(《進學解》)。宋代的蘇軾則主張:「博觀約取,厚積薄發。」(《雜說》)可見積累對語文學習多麼重要。從高考語文優勝者的實踐來看,積累也確實重要。浙江省紹興市的高考狀元魏益佳高考語文成績136分,他在談到自己的語文學習經驗時說:「語文學習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點點滴滴的語文知識,就如一粒粒的黃沙,今天積一粒,明天積一粒,就會聚沙成塔。」他的高分來自高中三年苦心經營的積累。積累也是高考應試的需要。一個高中生,必須首先做好知識積累。
積累的主要途徑有四個:一是摘抄,二是背誦,三是記憶,四是訓練。
積累的方法有三種:一是單元積累法。就是學習一個單元之後,及時歸納本單元學習的難讀字、易錯字、成語典故、精彩語段等,力求精要實用。二是考點積累法。就是根據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中規定的高考考點,對散見於課本、資料、試卷中的語言知識進行歸納總結,要注意突出重點、難點。三是易混點積累法。就是對平時訓練中遇到的易混知識點,考試中出錯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要著眼於辨析疑點。如復習漢字字形時,就可以從易混點的角度進行總結:例如,復習漢字的字字形的識記,就可以採用這種方法,積累一些字形相近而容易寫錯的字。比如,茶房酒肆的「肆」與肄業「肄」; 寒喧的「暄」與喧鬧的「喧」。

積累的內容主要包括下列幾個方面:
(一)積累字音、字形、詞語、成語的意義和用法。
一是要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的習慣。一個高中生,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看,至少要有兩本詞典: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現代漢語詞典》;二上商務書館的《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最好能是同時擁有《同義詞辨析詞典》和《漢語成語詞典》。經常翻檢,培養對漢字的認讀,正確書寫和使用的能力。
二是善於對易混字音、字形和同義的詞語、成語進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釋中提到的字、詞;分考點訓練的資料中的列舉的字詞;綜合訓練試卷中出現的字詞等。
三是掌握詞語搭配、感情色彩、語體色彩等辨析同義詞的方法。
(二)積累文言實詞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文言實詞120個,其實要適應要高考的需要,應該是越多越好。積累文言實詞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詞的古今異義。著重掌握詞語古今意義的變化,有的詞義擴大了,有的詞義縮小了,還有的詞義轉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題D項「人災,絕食者千餘家」句中,「絕食」作「斷絕糧食」講,與今天的「絕食」意義完全不同。
2.一詞多義。文言中詞的多義現象非常普遍,一個詞往往少則有幾個義項,多則有十幾個義項,在學習時要隨時總結,不斷深化。
例如「發」字:
(1)見其發矢十中八九。(《賣油翁》)發:發射
(2)頃之,未發,太子遲之。(《荊軻刺秦王》)發:出發
(3)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火。(《赤壁之戰》)發:點燃
(4)發圖,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發:打開
(5)非常之謀難以猝發(《五人墓碑記》)發:發動
(6)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發:抒發
(7)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君後援(《赤壁之戰》)發:派遣
(8)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發:征發,征調
(9)即道意中事,無毫發爽(《促織》)發:極短的長度單位,十毫為一發
(10)野芳發而幽香」(《醉翁亭記》)發:開放
這些都是課內所見的,平時不斷積累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掌握得越來越多,就會形成觸類旁通的能力,閱讀能力自然會不斷提高。
3.詞類的活用。古漢語有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並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這是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例如:
(1)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
籍,名詞用作動詞,登記。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屈原列傳》)
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毀謗。
(3)將軍身披堅執銳。(《陳涉世家》)
堅,形容詞用作動詞,堅固的鎧甲。
(4)變姓名,詭行跡,草行露宿。(《〈指南錄〉後序》)
草,名詞用狀語,在草里。
(5)今以鍾馨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石鍾山記》)
鳴,使動用法,使------發出響聲。
(6)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先,意動用法,把------放在前面。
4、偏義復詞
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園」是種樹的地方;「圃」是種菜的地方。在此句中,只有「園」這個語素的意義,沒有「圃」這個語素的意義,「園圃」是偏義復詞。
例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個偏義復詞,下列句子中加括弧的詞語,屬於偏義復詞的是
A、為[奸利]無所忌 B、每[宴饗]費千金
C、刺諸縣[短長] D、必條[利病]反復
本題考查偏義復詞,是從詞的構造特點來命題的。A項的「奸」是求取,與「利」構成動賓關系,不是偏義復詞。B項的「宴饗」都是宴請的意思,是同義復詞。D項的「利病」是「利益和危害」,兩個語素都有表義作用,也不是偏義復詞。只有C項的「刺」「短長」,「刺」是指責,其賓語只能是「短」,不能是「長」,「短長」是個偏義復詞。
5、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應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義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例、 解釋句中加括弧的詞語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迫[陵]死。
此題考查通假字兼實詞的含義。「陵」通「凌」是「欺凌」的意思。如「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刺秦王》)。
見於中學語文課本上的通假字大約有100多個,考生要動手動 腦,整理、記憶。
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偏義復詞、 通假字是高考文言實詞的主要考查點,考生備考時,要針對這些考點不斷的積累知識,加強訓練,培養結合語境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
(三)積累古詩文名篇。
不少人學習文言文只滿足於掃清文字障礙,認為老師已講清楚,我也明白,這就夠了。老師一篇一篇地講,學生一篇一篇地學。到了高三下學期總復習的時候,你問他還記得幾篇,他就會茫然地搖搖頭說,一篇也不記得了。這種學習方法是極不可取的。因此,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積累。而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乾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酒
宋代的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腹中的詩書從何而來呢?侃侃而談、口若懸河、舍如利刃辯才;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才高八斗的智慧;溫文爾雅、謙和恭謹,文質彬彬的氣質;從何而來呢?從背誦中來。背誦是一個人才能、智慧、品格養成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許多著名的學者都曾在背誦方面下過大功夫,集學者、作家、翻譯家於一身的錢鍾書先生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就發誓要「橫掃清華圖書館」,他不但背誦了大量的古代文學名著,而且精通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和古印度語言。他的文章歷史典故隨處可見,精譬妙喻俯拾皆是;他的演講氣勢恢宏,妙語連珠,機智幽默。著名小說家巴金,十二歲時就能背《古文觀止》,傑出文藝評論家茅盾,小時候就能把《紅樓夢》倒背如流。贊嘆之餘我們悟到了什麼呢?沒有背誦,沒有文化的積淀,不可能成為一個有語言修養,有文化內涵的人。
那麼,一個高中生需要背誦多少篇章呢?新修訂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己有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語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這「一定數量」,在大綱中規定為《蜀道難》、《聲聲慢》、《長亭送別》等詩詞曲50首,《勸學》、《蘭亭集序》、《赤壁賦》等古文20篇(段)。這是對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碼的要求。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你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就好比蓋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堅固,房子也就可以蓋得越高。背誦就是學習文言文的地基,這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根本途徑,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在這方面不肯花時間,到了考試時再問怎麼辦,就好像揪著自己的頭發要離開地球一樣,那真是毫無辦法了。
(四)積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積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是提高語言修養和作文水平的一個重要手段。每年我都對高三語文成績比較好的同學進行調查,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注意摘抄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甚至是成篇的摘抄;注意搜集歷史典故和生動的有思想內涵的故事。一有時間,就拿來翻翻,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這些警句、典故、故事等,就會化為自己的東西,活躍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覺中提高了自己的語言水平,增加了語言的文采,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需要注意了是,我們還要有「學以致用」的思想。以往也有一些學生問我,我這個學期摘抄了兩大本,怎麼一到作文時,仍然感到無話可說呢?這有兩個原因:一是你有「兵」不會用「兵」,「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們積累材料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在寫文章時用,到時候你要想到這些材料,要學會用,這發問的同學就是只管抄,不去用。二是抄寫時,就沒有用的意識。我們的學習時間是十二分的珍貴,我們抄東西時,一定要想到有用沒有用,如果這個材料沒用,那我寧願去休息也不去搞摘抄。去年我在所教班內舉行一個語文學習經驗介紹會,胡森介紹說,他抄一個故事,就在下面加上批註,提醒自己用在哪些觀點之下。我覺得這個做法是很值得學習的。可以說胡森的這種做法,是一種更經濟,更高效的摘抄法,你可以試一試。
(十)答題技巧。答題技巧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有些同學失分,不是失在知識能力上,而是失在沒有題技巧上。掌握好的解題方法和技巧,能使復習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復習語病題時,就要在把握六種病句特點的同時,掌握一些辨析病句的方法:
(1)審讀法。審讀法就是通過審慎的閱讀,發現句子的毛病。一般說來,大凡讀起來別扭,聽進來含混的地方,就可能是毛病的所在。找到了病處,再仔細分析判斷,查清語病的原因,然後加以修改。例如「針對國際原油價格步步攀升,美國、印度等國家紛紛建立或增加石油儲備,我國也必須盡快建立國家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讀第一分句「針對國際原油價格步步攀升」,就會覺得不通,要在其結尾加上「情況」或「狀況」之類的詞語比較順暢。
(2)緊縮法。緊縮法就是把句子的修飾成分去掉,就其主幹部分,檢查語病。例如,「他馬上召集常委會進行研究,統一按排了現場會的內容、時間和出席人員,以及會議中應注意的問題。」把它緊縮後就是「他按排了內容、時間、人員以及問題。」顯然,「按排」與「問題」搭配不當。
(3)類比法。也可以稱為「仿造法」,就是按照自己懷疑有語病的句子的格式仿造句子,如果仿造的句子有語病,那麼原句也有語病。例如,「今年春節,這個市的210輛消防車,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棄休假,始終堅持在各自的崗位上。」這句話通不通,可以用類比法來檢驗:「這個工廠的幾十台機器,幾百個工人放棄休假。」「這所學校的幾十間教室、幾十名教師放棄休假。」顯然「機器」、「教室」、「消防車」都不會「放棄休假」。
(4)比較法。在選擇有語病的項時,四個選項中往往有兩個容易排除,剩下這兩個,就為難了,那個干擾因素比較大的選擇項,也給人似是而非的印象,這時就需要進行認真細致的比較。如果是確認兩項都有問題,就選擇問題較大,較明顯的那一項。
再如,現代文閱讀題:
一、要有文本意識。
我們必須學會從原文中把答案「扣」出來的本領,而不是叫你憑想當然的,按自己的觀點作答,而要能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觀點,但這個思想觀點它不一定是正確的,而同學們在做題時,往往不是篩選作者的觀點,而是寫出通常認為的正確觀點。
例如,下面的一段文字,
二、要有語境意識。
體察語境,提高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語句的能力是提高現代閱讀水平整體水平的關鍵所在。具體的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聯繫上下文理解有關語句的含義。在一個語段中,語句表達一定的意義,又省略和隱含某些意義,是相輔相成的。有的先後相承,有的互為補充,有的先定范圍再做闡發,有的有所表述,有所省略……如果對相語句熟視無睹 ,閱讀理解必然脫離語境的偏差。
例如,我們讀魯迅的《阿Q正傳》,開頭寫一隻烏篷船「將大不安載給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動搖」,到了下一章的開頭卻說「未庄的人心日見其安定靜了」中間隔了一章的記敘描寫,再往後寫盤辮子,寫不準革命,寫趙家遭搶阿Q終於沒有上前,又有一句,「這一夜沒有月,未庄在黑暗裡很寂靜,寂靜得像羲皇時候一般太平」

答題技巧是一個大課題,對面對高考的高中生來講也十分重要,將來我們再專門講,這里先把問題把出來,請同學們自己不斷的總結,積累自己的答題技巧。
古人說:「江出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知識積累越豐富,聰明才智越易於發揮,而且有利於能力的形成。
二、閱讀的習慣。
(一)誦讀。誦讀就是有聲的讀書。古代人把上學叫做「讀書」,可以看出傳統的語文教育思想對「讀」的重視程度。今天 許多學生語文素養差的根本原因就是從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只重視去做各種模擬試題,而沒有認真的進行過「誦讀」的訓練。但是一個人語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誦讀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教材上選的那些優秀的作品,特別是要求背誦的文章,我們要認真的誦讀,除些之外還要找一些文情並茂的文章,拿來反復的誦讀,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有的同學可能認為高考不考誦讀,誦讀文章對考試沒有意義。實際上,語文試卷中的許多題目,並不是憑理性的分析而是憑借較高的語言感受能力做出來的。有些選擇題,你做對了,但問你原因你可能答不出來,這並不能說明你憑運氣做對了,實際上你是憑語感做對的,正確的語感從何而來呢?從誦讀中來。
高考的題,就有一個考察誦讀的題目。
在橫線上填上恰當的成語。
上千噸的輪船碰上這樣大的風浪也得上下顛簸,------這么一條小船。(而且、況且、何況)
如果從語法的角度來分析,三個詞都表示遞進關系,都經常用在第二個分句的開頭。我們確實無法確認該填入的是哪一個詞。同時,作為一名高生,不可能把現代漢語虛詞的用法和意義條分縷析的去掌握,即使你記住了它們的一些基本用法,碰到具體的語句時,也不好斷定。但是,如果你試讀一下,就能斷定該選的詞語是「何況」,你選「而且、況且」讀起來就不順暢。如果我們留心就會發現,平時講話寫文章,「而且、況且」後面的語句一般都比較長,而「何況」後面的語句,則都是比較短的。許多語文試題都是這樣,憑語感就能做對,因此,只做題不讀書,對於提高語文能力來講,是捨本逐末。
(二)精讀。從形式上看,與誦讀相比,精讀是一種無聲的讀,即默讀;從本質上看,他是一各伴隨著思考、理解、概括、轉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創造性的閱讀,是更高層次的閱讀。孔子講「學而不思則罔」,對於精讀來說,最關鍵的一條是在讀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質疑,即發現問題,實際上有效的閱讀,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閱讀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
例如,讀《水滸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侯火燒草料場」一回,林沖去買酒時,作者寫道「那雪下得正緊」,清代學者金聖嘆,讀到此處不禁贊道「一個緊字,境界全出。」魯迅先生也指出,「『緊』字用得富有神韻」,為什麼這個詞備受贊賞呢?替換成別的詞,比如「大、猛、急」行不行呢?如果改為「大」,只寫出了雪的大小;改為「猛」,只寫出了雪的力與勢;改為「急」,只寫出下雪的速度。而一「緊」字,不僅包含的「大、猛、急」的全部含義,而且那雪是「越下越大」,「越下越猛」,「越下越急」,一點也不放鬆。更為重要的是,這個「緊」字,它暗合情節的發展:就在這寒氣襲人,朔風刺骨的悲涼的氛圍之中,一場加害林沖的陰謀正在緊鑼密鼓的醞釀、形成,陸虞侯一夥的黑手正在伸向林沖,使讀者感受到林沖的處境正如這風雪天氣一樣越來越險惡,這便是金聖嘆講的「境界全出」的內涵。
(三)多讀。古人講:「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所以閱讀水平的提高,有賴於多讀名篇佳作,讀多了,視野開闊了,自然就會有比較,有鑒別,自然也就會產生較為深入的理解。如有人讀了《荷塘月色》中關於月色的描寫,就想起「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的朦朧,又想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恬靜,覺得有那麼幾分相似,由是而到畫面所顯示的凄婉的美。
既然要求多讀,我們就明白一個高中生課外該讀什麼的問題。我覺得一要挑選《語文讀本》是的一些篇目來讀;二是讀一點名著,按照國家教育部《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一個高中生至少也得讀20部以上的名著,這個數字對於面對高考的高中生來說,可能有點大。但現在的學生是一本都不讀,這就會造成文化底蘊、文學素養等方面的缺失。我們應該盡量的多讀,也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一兩個作家的作品來讀,特別是那些思想容量大、藝術感染力強、容易與青少年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的作品,如《冰心散文選》、《余秋雨文集》等。今年河南省的高考狀元是社旗縣人,他從高二時開始讀冰心的散文,冰心散文的情感和藝術趣味對他的影響都很大。今年高考作文「心靈的選擇」,他寫「選擇博愛」,明顯受到冰心早期散文愛祖國、愛自然、愛母親的泛愛思想的影響,加之語言的文采,作文得了滿分,語文考了136分。他讀書的方法也值得我們學習,他不是功利主義的閱讀,而是把書當成營養品,吸收其有用的東西,豐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藝術趣味。三是讀精美的短文。如在同學們中間很流行的《智慧背》四是要讀一些品位較高的雜志。從寫作的角度看,可以讀《讀者文摘》、《青年文摘》、《讀寫天地》、〈〈作文與考試〉〉〈〈作文通訊〉〉等;從閱讀的角度,可以讀〈〈語數外學習〉〉、〈〈中華活頁文選〉〉、〈〈中學生閱讀〉〉、〈〈閱讀與欣賞〉〉等。
(四)勤動筆。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一是要隨時記下有用的知識,生字、新詞、生動的語句,優美的語段,將讀書與積累結合起來。二是點評閱讀材料,對其內容、結構、語言、手法直至遣詞造句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獨到的點評。點評式的閱讀,是中國傳統的閱讀方法。古代有毛宗崗點評〈〈三國演義〉〉、金聖嘆點評〈〈水滸傳〉〉,現代有毛澤東點評《二十四史》。三是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等,把讀與寫結合起來。
三、寫作的習慣。
(一)積累素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素材是作文的基礎。素材的積累宜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含自身周圍環境見聞),這是極為豐富而行動的材料來源;二是學過的課文內容,這也是一個可觀的材料庫;三是課外閱讀(書籍、報刊、影視等)中發現的反映社會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斷、名言警句等。《讀者》、《青年文摘》這兩本雜志故事性較強,很多同學喜歡看,但是不能「過目就忘」,要把其中精彩的故事、文段摘抄出來。剛才我講到,摘抄時要有用的意識,還有一點是怎樣用的問題。我們同學訂閱的9月16日的《語文報》刊載了一篇《帶著自信上路》一文,本文作者何明燦,是我校高三實驗二班的學生,現在東北大學讀書,下面我們讀讀這篇文章,感受一下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作用。
帶上自信上路
河南太康一高 實驗班 何明燦
在生命的河流上掌舵,左右自己的不是涌浪迭濤,而是心頭矢志不變的羅盤:自信。 -------題記
愛迪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是啊,夢想成功的青年,面對險象環生的生活海洋,只有帶上自信,滿懷希望,才能揚帆破浪,從暗夜和昏黑奔向晨曦和黎明,從險灘惡水駛向碧水藍天------
聽一聽潘多和小澤征爾的故事,或許你會增長幾分自信。
刺骨的寒風夾著雪花和冰凌無情地打在臉上,稀薄的空氣讓人窒悶,腳下的岩石滑而峭峻,潘多再一次從那塊巨石上滑了下來。就快到峰頂了,隊友們都翻過了巨石,就剩潘多一個了。作為唯一的女隊員,她並不認為比別人脆弱,她相信自己定能登上珠峰之巔。隊友們也都鼓勵她。她臉色發紫,氣喘吁吁,但她又一次攀住了岩石,咬緊牙關,一點一點------潘多翻過了巨石,和隊友們一起登上了峰頂,立在雪中,她感到不盡的驕傲和自豪。
自信給潘多以力量,給潘多以克服困難的勇氣,讓她以巨大的毅力沖破層層險阻,翻過巨石,登上了世界最高點,實現了夢想,成就了歷史上的那次壯舉。
著名音樂家小澤征爾也是一位在自信中獲得成功的典範。在一場國際音樂指揮大賽的決賽上,前兩名選手在指揮過程中都出現了一小段不悅耳的演奏,但都「認真」指揮過去了,還抱歉地向裁判席欠身微笑。小澤征爾是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登上指揮台的。演奏十分順利的進行著,跟前兩位一樣,他忽然看到樂譜上有一小段不和諧。他試著指揮,但終於停下來,問裁判席上的人是否弄錯了,裁判冷眼相待:「請繼續演奏,這是最權威的樂譜!」小澤征爾又試著指揮,但終於又停了下來,說是樂譜搞錯了,裁判警告他不可傲視權威,他卻堅定地喊道:「不!這一定是弄錯了!」這時,裁判都站起來,熱烈的鼓掌,恭喜小澤征爾,獲得了大獎。
前兩位指揮家難道沒有發現錯誤嗎?然而,成功只垂青於小澤征爾這樣有自信的人。
面對珠峰,潘多用自信翻越;對面「權威」,小澤征爾用自信質疑。讓我們踏著他們的足跡,身披一襲燦爛,心繫一份摯著,帶上自信上路,用實力踏平坎坷走向光明!

E. 成語典故(古文)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注釋

憫――――耽心、憂慮的意思。
長――――生長、發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
謂――――告訴。
病――――勞累。
予――――文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
趨――――趕去。
非徒―――不僅只是。

評點

此則寓言從反面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能是好心辦壞事。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注釋

竽――――一種樂器的名稱,很象現在的笙。
處士――――沒有官職的普通知識分子。
廩―――――糧食倉庫。

評點

千百年來,濫竽充數這個故事,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南郭處士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愚公移山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注釋

太形——山名,就是太行山,位於山西省同河北、河南兩省的交界地區。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陽城縣西南一帶。
冀州——地名,包括現今河北、山西兩省和遼寧、河南兩省的一部分地區。
河陽——地名,在現今河南省孟縣境內。
懲——音稱,懲罰。這里是苦於的意思。
迂——音於,迂迴,曲折、繞道的意思。
豫——音預,地名,現在的河南省。
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陳留縣境內。
荷——音賀,負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基。畚,音本。箕畚,就是畚箕,用竹、木等做成的運土器具。
孀——音雙,孀妻,寡婦,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遺男——就是死了父、母的孤兒。
齔——音趁,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後重新長恆齒。這晨表示年齡,約七、八歲。
惠——同慧,智慧,不惠就是愚蠢的意思。
一毛——一草一本,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匱——音潰,缺乏的意思。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裡拿著蛇。
誇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無比。
厝——音錯,安置的意思。
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指山西省的東部。
雍——就是雍州,在現今陝西、甘肅省一帶地區。
隴——同壟,隴崗,就是高山。
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於我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於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的列禦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後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評點

這是一個著名的故事。愚公為了排除險阻,打開通道,率領全家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這是一件大而又艱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來是難以想像的。但是,愚公胸懷大志,不被困難所嚇倒,他敢想敢說敢做,終於在別人幫助下把兩座大山搬走了。這就說明:凡是對人民有利的事,無論怎樣艱險,只要具有堅忍不拔的決心,充滿必勝的信心,踏踏實實、堅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把理想變為現實。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這里是對事物感到糊塗不理解的意思。
呂氏春秋——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是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的賓客們合編的。全書的內容較雜,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評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注釋

祠——音詞,祠堂,封建社會中祭祀祖宗或先賢、烈士的地方。這里是祭祀的意思。
舍人——部屬,在自己手下辦事的人。
卮——音之,古代飲酒用的器皿。
固——固然,本來的意思。
安——文言疑問詞,怎麼、怎樣的意思。
亡——不存在,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戰國策——我國一部古書的名稱。原來只是一些零散的材料,記載我國戰國時代謀士和說客的政治活動及其言辭。西漢人劉向將這些材料進行了整理和校訂,按照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排列起來,一共編成三十三卷,簡稱《國策》。

點評:
這個畫蛇添足的人,不僅驕傲,而且愚蠢,弄巧成拙,到口的酒反被別人喝了。喝不成酒事小,害人害已事大。有的人辦事,總是覺得自己高明,比別人了不起,於是不顧客觀實際,主觀武斷,失敗的,不論對國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危害性。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注釋

耕——耕田種地。耕者,耕田的人,農民。
株——樹木被砍伐後,殘留下來露出地面的樹根。
走——跑的意思。
頸——音井,脖頸,就是脖子。
釋——釋放,把東西從手裡放下來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農具,就是犁耙。
冀——音計,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評點

這個故事包含著兩種意義,既諷刺了懶漢思想,也批判了經驗主義。這告訴我們,切不可把偶然的僥幸作為做事的根據,如果抱著僥幸的心理,片面地憑著老經驗去辦事,一般是不會成功的。

F. 有什麼典故多的古詩或古文

李商隱《錦瑟》
原文: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賞析:
這首《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自宋元以來,揣測紛紛,莫衷一是。

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二個字。舊說中,原有認為這是詠物詩的,但近來註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我以為,它確是不同於一般的詠物體,可也並非只是單純「截取首二字」以發端比興而與字面毫無交涉的無題詩。它所寫的情事分明是與瑟相關的。

起聯兩句,從來的注家也多有誤會,以為據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時,詩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爾雲雲。其實不然。「無端」,猶言「沒來由地」、「平白無故地」。此詩人之痴語也。錦瑟本來就有那麼多弦,這並無「不是」或「過錯」;詩人卻硬來埋怨它:錦瑟呀,你干什麼要有這么多條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條弦,到李商隱時代又實有多少條弦,其實都不必「考證」,詩人不過藉以遣詞見意而已。據記載,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寫瑟,常用「五十」之數,如「雨打湘靈五十弦」,「因令五十絲,中道分宮徵」,都可證明,此在詩人原無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華年」,關鍵在於「華年」二字。一弦一柱猶言一音一節。瑟具弦五十,音節最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節,常令聽者難以為懷。詩人絕沒有讓人去死摳「數字」的意思。他是說:聆錦瑟之繁弦,思華年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所設五十弦,正為「製造氣氛」,以見往事之千重,情腸之九曲。要想欣賞玉溪此詩,先宜領會斯旨,正不可膠柱而鼓瑟。宋詞人賀鑄說:「錦瑟華年誰與度?」(《青玉案》)元詩人元好問說:「佳人錦瑟怨華年!」

(《論詩三十首》)華年,正今語所謂美麗的青春。玉溪此詩最要緊的「主眼」端在華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這才追憶「四十九年」之說,實在不過是一種迂見罷了。

起聯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頷聯的上句,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後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玉溪此句是寫: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景,不復成寐。迷含迷失、離去、不至等義。試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說:「枕寒庄蝶去」,去即離、逝,亦即他所謂迷者是。曉夢蝴蝶,雖出庄生,但一經玉溪運用,已經不止是一個「栩栩然」的問題了,這裡面隱約包涵著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本聯下句中的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杜宇啼春,這與錦瑟又有什麼關聯呢?原來,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冤憤,如聞杜鵑之凄音,送春歸去。一個「托」字,不但寫了杜宇之託春心於杜鵑,也寫了佳人之託春心於錦瑟,手揮目送之間,花落水流之趣,詩人妙筆奇情,於此已然達到一個高潮。

看來,玉溪的「春心托杜鵑」,以冤禽托寫恨懷,而「佳人錦瑟怨華年」提出一個「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實。玉溪之題詠錦瑟,非同一般閑情瑣緒,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律詩一過頷聯,「起」「承」之後,已到「轉」筆之時,筆到此間,大抵前面文情已然達到小小一頓之處,似結非結,含意待申。在此下面,點筆落墨,好象重新再「起」似的。其筆勢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斷絲連,或者推筆宕開,或者明緩暗緊……手法可以不盡相同,而神理脈絡,是有轉折而又始終貫注的。當此之際,玉溪就寫出了「滄海月明珠有淚」這一名句來。

珠生於蚌,蚌在於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統之說。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淚以珠喻,自古為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如此,皎月落於滄海之間,明珠浴於淚波之界,月也,珠也,淚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我們讀唐人詩,一筆而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奇麗的聯想的,舍玉溪生實不多覯。

那麼,海月、淚珠和錦瑟是否也有什麼關聯可以尋味呢?錢起的詠瑟名句不是早就說「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嗎?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滄海月明之境,與瑟之關聯,不是可以窺探的嗎?

對於詩人玉溪來說,滄海月明這個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與河東公的「樂營置酒」之會,就寫出了「只將滄海月,高壓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來,他對此境,一方面於其高曠皓凈十分愛賞,一方面於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傷:一種復雜的難言的悵惘之懷,溢於言表。

晚唐詩人司空圖,引過比他早的戴叔倫的一段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這里用來比喻的八個字,簡直和此詩頸聯下句的七個字一模一樣,足見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後來古籍失傳,竟難重覓出處。今天解此句的,別無參考,引戴語作解說,是否貼切,亦難斷言。晉代文學家陸機在他的《文賦》里有一聯名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藍田,山名,在今陝西藍田東南,是有名的產玉之地。此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玉氣(古人認為寶物都有一種一般目力所不能見的光氣),冉冉上騰,但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諸眉睫之下,—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無法親近的。玉溪此處,正是在「韞玉山輝,懷珠川媚」的啟示和聯想下,用藍田日暖給上句滄海月明作出了對仗,造成了異樣鮮明強烈的對比。而就字面講,藍田對滄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為滄字本義是青色。玉溪在詞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華和工力。

頸聯兩句所表現的,是陰陽冷暖、美玉明珠,境界雖殊,而悵恨則一。詩人對於這一高潔的感情,是愛慕的、執著的,然而又是不敢褻瀆、哀思嘆惋的。

尾聯攏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為呼應,筆勢未嘗閃遁。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惘了—話是說的「豈待回憶」,意思正在:那麼今朝追憶,其為悵恨,又當如何!詩人用兩句話表出了幾層曲折,而幾層曲折又只是為了說明那種悵惘的苦痛心情。詩之所以為詩者在於此,玉溪詩之所以為玉溪詩者,尤在於此。

玉溪一生經歷,有難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結中懷,發為詩句,幽傷要眇,往復低徊,感染於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別詩中說:「瘐信生多感,楊朱死有情;弦危中婦瑟,甲冷想夫箏!……」則箏瑟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循此以求,我覺得如謂錦瑟之詩中有生離死別之恨,恐怕也不能說是全出臆斷。

G. 文言文成語典故閱讀

孟子少時誦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 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後,孟子不復喧矣。 (選自《韓詩外傳》卷九) ①喧(xuān) :通「諼」,忘記。 ②裂:割斷。 3 引:拿起 4 有所失:忘記,記不得 5 誦:背誦 6 輟然:突然停止的樣子 7 何為:即「為何」為什麼 8 自是:從此 9 喧:遺忘 10 戒:警告 11 .方:正要 譯文 孟子年少時候,有一次,他在吟誦詩文,他的母親在一旁紡織。孟子(受其影響)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 兒,又開始吟誦。他的母親知道他忘記了,叫住了他就問:「為什麼要中間停頓了?」孟子回答說:「忘記了,一 會兒又記起來。」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子就割斷她的織物,說:「這個織物割斷了,能夠再接上去嗎?」從此之後, 孟子讀書就專心了。 啟示 這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全神貫注,專心致志,否則將半途而廢;父母教育孩子要採取適當的方法, 言傳身教事半功倍。 1、解釋各組中加點的詞的含義。 ① 孟子輟然中止( ) ② 呼而問之:「何為中止?」( ) ③其母引刀裂其織( ) ④以此戒之( )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 ) A、呼而問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見之 D、自是之後 3.你認為孟母對孟子的成才有什麼影響?學了這篇文章之後你還想到一個有關孟母的典故嗎? .①突然停止的樣子②停止③拿④警告 2。D3。使孟子從小養成了一種嚴謹治學的態度。孟母三遷 [閱讀提示] 孟軻的母親用刀割斷她自己織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誦不得遺忘,使孟子從此養成了嚴謹治學的態度,長大後終於 成為戰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母斷織教子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 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 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 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 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1.既:已經。 2.績:把麻纖維披開再連續起來搓成線。這里是指織布。 3.以刀:用刀。 4. 故:原因。 5.子:古代指你。 6.斯:這。 7.立:樹立。 8.是以:因此。 9.則: 就。 10.旦:早晨。 11.夕:泛指晚上。(夜晚) 12.事子思:事:侍奉。子思:人名 13.道:法則、方法。
譯文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 (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 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 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剪斷段布。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 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 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 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做人法則。 道理: 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而萬事大吉。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 努力,還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她用織布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 很有說服力。孟子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採取「斷織」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極大的刺激,從而改變「廢學」積習。

H. 求有關「低調」的古文(典故、文言文、辭賦詩詞曲等)

「君子欲訥於言抄而敏於行。」出自《論語·里仁》篇。意為夫子說:「君子的修養要盡力使自己做到話語謹慎,做事行動敏捷。」
三國·魏·李康《運命論》:「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前鑒不遠,覆車繼軌。」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I. 什麼是文言文中的典故

[diǎn gù]

典故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版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權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