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杏林典故

杏林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03 20:49:40

1. 杏林春暖典故的啟示

林村南典故的啟示,杏林春暖典故,那就是一家開葯店的名字叫杏林,他們一般的就是治病救人

2. 梨園 杏林 槐市典故

梨園 梨園,原是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南音我國人民在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等。
【梨園的由來】
梨園,中國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
《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可知為玄宗時宮廷所設。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後世遂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史載,唐明皇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軔之始。
「梨園」的來歷,在清乾隆時的進士孫星衍與嘉慶九年(1804年)所撰寫的《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載;「……余往來京師,見有老郎廟(:指玄宗)之神。相傳唐玄宗時,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賜姓李氏,恩養宮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樹,因名曰梨園。後代奉以為樂之祖師。……」現代人李尤白撰寫的《梨園考論》中,考證了梨園的來歷。唐中宗(705-710年)時,梨園只不過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並存的一個果木園。果木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是供帝後、皇戚、貴臣宴飲游樂的場所。後來經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導,梨園的性質起了變化,有一個單純的果木園圃,逐漸成為唐代的一座「梨園子弟」演習歌舞戲曲的梨園,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李隆基自己擔任了梨園的崔公(或稱崖公),相當於現在的校長(或院長)。崔公以下有編輯和樂營將(又稱魁伶)兩套人馬。李隆基為梨園搞過創作,還經常指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有名的文人編撰節目,如詩人賀知章、李白等都曾為梨園編寫過上演的節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孫大娘等人都擔任過樂營將的職務。他們不僅是才藝極高的著名藝人,又是誨人不倦的導師。詩人杜甫在他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中,詠嘆公孫大娘的舞姿豪邁奔放,「如羿社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並在這首詩的序言中說過,有一位書法家名張旭,自從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他的草書有了很大的長進。唐玄宗李隆基依靠這些傑出的創作人員和導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 唐玄宗時期(712-756年),也就是所謂的「開元盛世」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造就了一批中外聞名的文學家和詩人,在舞蹈和音樂等藝術領域里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梨園」,就產生在唐代這塊沃土之中。

杏林 「杏林」,是中醫界的代稱。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詞典出漢末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醫術高超的醫生。
【典故出處】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 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跡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一顆杏樹。所以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雲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飢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二萬餘人。後來還說有老虎鎮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穀換取,而董奉則把換來的穀米來救濟貧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說。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話語來贊美象童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
晉代葛洪《神仙傳》載:
董奉者,字君異,候官人也。吳先主時,有少年為奉本縣長,見奉年四十餘,不知其道。罷官去,後五十餘年,復為他職,得經候官,諸故吏人皆老,而奉顏貌一如往日。問言「君得道邪?吾昔見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轉少,何也?」奉曰:「偶然耳。」又杜燮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時在彼,乃往,與葯三丸,內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舉其頭,搖而消之,須臾,手足似動,顏色漸還,半日乃能坐起,後四日乃能語。雲:「死時奄忽如夢,見有十數烏衣人來,收燮上車去,入大赤門,徑以付獄中。獄各一戶,戶才容一人,以燮內一戶中,乃以土從外封塞之,不復見外光。忽聞戶外人言雲:「太乙遣使來召杜燮』,又聞除其戶土,良久引出。見有車馬赤蓋,三人共坐車上,一個持節,呼燮上車。將還至門而覺,燮遂活。」因起謝曰:「甚蒙大恩,何以報效?」乃為奉起樓於庭中。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棗,飲少酒,燮一日三度設之。奉每來飲食,或如飛鳥,騰空來坐,食了飛去,人每不覺。如是一年余,辭燮去。燮涕泣留之不住,燮問欲何所之,莫要大船否。奉曰:「不用船,唯要一棺器耳。」燮即為具之,至明日日中時,奉死,燮以其棺殯埋之。七日後,有人從容昌來,奉見囑雲:「為謝燮,好自愛理。」燮聞之,乃啟殯發棺視之,唯存一帛。一面畫作人形,一面丹書作符。後還豫章廬山下居,有一人中有癘疾,垂死,載以詣奉,叩頭求哀之。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蓋之,使勿動。病者雲:「初聞一物來舐身,痛不可忍,無處不匝。量此舌廣一尺許,氣息如牛,不知何物也。良久物去。」奉乃往池中(明鈔本池中作除巾),以水浴之,遣去,告雲:「不久當愈,勿當風。」十數日,病者身赤無皮,甚痛,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後忽大旱,縣令丁士彥議曰:「聞董君有道,當能致雨。」乃自齎酒脯見奉,陳大旱之意。奉曰:「雨易得耳。」因視屋曰:「貧道屋皆見天,恐雨至何堪。」令解其意,曰:「先生但致雨,當為立架好屋。」明日,士彥自將人吏百餘輩,運竹木,起屋立成。方聚土作泥,擬數里取水。奉曰:「不須爾,暮當大雨。」乃止。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方民大悅。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獸,游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後杏子大熟,於林中作一草倉,示時人曰:「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谷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來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嚙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還奉,叩頭謝過,乃卻使活。奉每年貨杏得谷,旋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歲二萬余斛。縣令有女,為精邪所魅,醫療不效,乃投奉治之,若得女愈,當以侍巾櫛。奉然之,即召得一白鼉,長數丈,陸行詣病者門,奉使侍者斬之,女病即愈。奉遂納女為妻,久無兒息。奉每出行,妻不能獨住,乃乞一女養之。年十餘歲,奉一日竦身入雲中去。妻與女猶存其宅,賣杏取給,有欺之者,虎還逐之。奉在人間三百餘年乃去,顏狀如三十時人也。
槐市 漢武帝設立太學後,學生規模不斷擴大,至成帝時,人數已達數千之眾。眾多太學生聚集一地,擴大了對書籍的需求,於是,在太學旁形成了包括買賣書籍在內的綜合性貿易集市「槐市」。槐市位於長安城東南,因其地多槐樹而得名。集市每半月一次,文士在此交流學術思想,互通有無,對當時的官方教育起了積極的作用。更始元年(23),太學在戰亂中解散,槐市隨之消失。

3. 杏林醫德的典故出自何處

「杏林」在中醫學中是個很有聲望的詞語,當人們稱贊有高尚醫德,精湛醫術的醫生時,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林高手」等稱謂。其實關於杏林有下面這樣的來源。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醫生,名叫董奉,家住廬山。他常年為人治病,卻不接受別人的報酬。得重病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讓病人種植五棵杏樹;病情不重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要病人種植一顆杏樹。這樣十幾年以後,杏樹就有十多萬棵了。春天來臨,董奉眺望杏林,彷彿綠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間草房,住在裡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時候,他對人們說,誰要買杏子,不必告訴我,只要裝一盆米倒入我的米倉,便可以裝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換來的米,救濟貧苦的農民。 後來人們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
董奉去世後,「杏林」的故事一直流傳了下來,明代名醫郭東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種杏千餘株。蘇州的鄭欽諭,庭院也設杏圃,病人饋贈的東西,也多去接濟貧民。明代的書畫家趙孟頫病危,當時的名醫嚴子成給他治好了,他特意畫了一幅《杏林圖》送給嚴子成。後來,人們在稱贊有高尚醫德,精湛醫術的醫生時,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林高手」等詞句來形容。
近現代的一些醫葯團體、雜志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杏林」,已成為醫界的別稱。有關「杏林」的佳話,不僅成為民間和醫界的美談,而且也成為歷代醫家激勵、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醫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範,「杏林」也成了醫學界的代名詞。

4. 杏林 典故出處

在三國時代,廬山有位名醫叫董奉,他醫道高明,技術精湛,據傳有起死回生之術。他回看病有一個答特點,就是從不收取病人的報酬,但是他對找他看病的人有個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園子里栽5棵杏樹;輕病被治好的則栽種1棵。

一年年過去了,經他治癒的病人數不甚數,他園子里的杏樹也已聚棵成林,每到杏子成熟的季節,遠遠望去,一片繁枝綠葉中,累累紅杏掛滿枝頭。

後來,董奉又告訴人們,凡是到他的杏林來買杏的人,不要付錢,只要拿一些糧谷放在倉中,就可以去取杏。於是,每年董奉用杏換來的糧食堆滿了倉庫,他又拿這些糧食救濟了無數貧民。

(4)杏林典故擴展閱讀:

董奉在廬山遺跡頗多,根據資料和史實可以確定:有他居住的杏林草堂,稱為董奉館,後在此處又曾建杏壇庵;有後人祭祀的太乙宮、真君廟、太乙觀、太乙祥符觀等

晉人葛洪《神仙傳·董奉》記錄了這些故事。後來,人們在稱贊有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的醫生時,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林高手」等詞句來形容。

「杏林」,已成為醫界的別稱。有關「杏林」的佳話,不僅成為民間和醫界的美談,而且也成為歷代醫家激勵、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醫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範。

5. 杏林春滿的故事

三國時期,著名醫生董奉每天免費為人治病,醫術十分高明,經常手到病除版。病人要給他送禮,他權堅決不收,只要求病人在他門前種一棵杏樹,時間長了,他房子周圍種上10萬棵杏樹,這片林被稱為杏林,春天花開十分漂亮,他用杏樹周濟那些窮苦人家。」。每逢杏熟時節,董奉張榜公告,凡是到此買杏者,不收銀錢,而是用稻穀換取,一斗稻穀換一斗杏。董奉又將用杏換來的稻穀全部用來救濟貧民百姓。
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滿」「譽滿杏林」「妙手回春」這類的話語來贊美象董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也常用這類話語稱頌醫生醫術的高明和高尚的醫德。

6. 杏林的典故是什麼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醫生,名叫董奉,家住廬山。他常年為人版治病,卻不接受別人的報權酬。得重病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讓病人種植五棵杏樹;病情不重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要病人種植一顆杏樹。這樣十幾年以後,杏樹就有十多萬棵了。春天來臨,董奉眺望杏林,彷彿綠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間草房,住在裡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時候,他對人們說,誰要買杏子,不必告訴我,只要裝一盆米倒入我的米倉,便可以裝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換來的米,救濟貧苦的農民。 後來人們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 根據這個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滿」、「杏林滿園」或「譽滿杏林」等成語來贊揚醫生的高明醫術和高尚醫德。

7. 【醫葯典故】杏林、橘井的典故

杏林典故
相傳
三國

董奉
隱居
廬山
,為人治病不取錢,但使重病癒者植杏五株,輕回者一株,積年蔚答然成林。後因以「杏林」代指良醫,並以「杏林春滿」、「譽滿杏林」等稱頌醫術高明。

秦觀
《念奴嬌》詞:「聞道久種陰功,杏林橘井,此輩都休說。」

楊珽
《龍膏記·閨病》:「丹無橘井,醫無杏林,投餌全無效也。」參見「
杏田
」。
============================
橘井
相傳
蘇仙公
修仙得道仙去之前對母親說:「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邊橘樹,可以代養。井水一升,橘葉一枚,可療一人。」來年果有疾疫,遠近悉求其母治療。皆以得井水及橘葉而治癒。見

葛洪
《神仙傳·蘇仙公》。後因以「橘井」為良葯之典。

范康
《新水令·樂道》套曲:「杏林中作生涯,橘井內為活計。」

楊珽
《龍膏記·閨病》:「丹無橘井,醫無杏林,投餌全無效也。」

8. 杏林的來歷

杏林出自三國時期閩籍道醫董奉的事跡。

董奉是三國時吳國侯官縣的名醫,與南陽張仲景、譙郡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醫」。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董奉年少時即開始學醫,他對功名利祿非常淡泊,曾隱居於廬山修道,人稱「董仙」。

傳說他醫術高明,前來求醫的人非常多,但他治好病後卻從不收取病人的錢物,只要求病人痊癒後在他的住宅周圍栽種杏樹,作為報答。所植杏樹的數量視病情輕重而定,病情重的栽杏樹5株,病情輕的栽杏樹1株。

如此下來,歷經數年,其所居之處郁然成林。每年到了杏子成熟的季節,董奉就在樹下堆一個草倉,用杏子換取穀物,再拿得來的穀物救濟貧民。據說至今在江西九江董奉原來的行醫處,仍有一片杏子林。

後世遂以「杏林」代指中醫界,並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醫術高明及醫術高尚。此外,也將培養造就醫學人才或傳播醫學學術知識的地方稱為「杏苑」。

(8)杏林典故擴展閱讀

杏林始祖——董奉人生事跡

董奉,字君異,東漢末年東吳侯官(今福建長樂)人。據史料考證,董奉出生於公元169年,公元204年離家出道行醫,經過幾年醫學實踐,名聲大振。

據《三國志》記載:「裴注——葛洪神仙傳曰: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葯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捎)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 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

文中的「燮」為七郡總督的綏南中郎將。按當時官吏設置制度,綏南中郎將應有醫官服侍。連專職醫官都無法治癒士燮的病,遂請董奉施治,可見董奉的醫術高超。他使燮起死回生被稱為「醫仙」。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外戚專權,軍閥割據,戰事不斷,加之水旱蝗災連連不絕、疫病流行,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日趨激化。張角創立的太平道高舉「蒼天已死,黃 天當立」的大旗,發動了震撼東漢王朝統治根基的著名的「黃巾起義」。

作為太平道教徒的董奉,從黃巾起義軍的骨幹到成為著名的「醫仙」,位列「建安三神醫」,說明他飽受起義失敗的悲愴之後,以施醫療疾作為他流亡安生立命之本。

他選擇交州一帶行醫安生,然而,好景不長,由於軍閥勢力重新瓜分交州,董奉恐遭不測,公元207年左右,被迫選擇廬山為隱居之地。在廬山,董奉施醫濟世,開創了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榮以及葯食同源的杏林園。

9. 杏林的典故由來

「杏林」,是中醫界的代稱。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詞典出漢末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醫術高超的醫生。
【典故出處】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 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跡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一顆杏樹。所以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雲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飢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二萬餘人。後來還說有老虎鎮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穀換取,而董奉則把換來的穀米來救濟貧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說。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話語來贊美象童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
呵呵,難道說網路上講的就不是嗎?內容已經很清楚了,說的也明白。
關於道家南宗二祖石泰也有過類似說法,講病者必在其住所前植杏一株,久而成林,石泰自號杏林,濟世惠民,光耀千古。但卻也沒明說就是根據北宋石泰而來杏林。

10. 【醫葯典故】杏林、橘井的典故

杏林典故
相傳
三國

董奉
隱居
廬山
,為人治病不取錢,但使重病癒者回植杏五株,輕者一株,積年答蔚然成林。後因以「杏林」代指良醫,並以「杏林春滿」、「譽滿杏林」等稱頌醫術高明。

秦觀
《念奴嬌》詞:「聞道久種陰功,杏林橘井,此輩都休說。」

楊珽
《龍膏記·閨病》:「丹無橘井,醫無杏林,投餌全無效也。」參見「
杏田
」。
============================
橘井
相傳
蘇仙公
修仙得道仙去之前對母親說:「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邊橘樹,可以代養。井水一升,橘葉一枚,可療一人。」來年果有疾疫,遠近悉求其母治療。皆以得井水及橘葉而治癒。見

葛洪
《神仙傳·蘇仙公》。後因以「橘井」為良葯之典。

范康
《新水令·樂道》套曲:「杏林中作生涯,橘井內為活計。」

楊珽
《龍膏記·閨病》:「丹無橘井,醫無杏林,投餌全無效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