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學文的典故

學文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03 10:58:36

㈠ 12個文學典故,考驗你的語文水平,你知道多少

七步詩 典出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版詩,不成者行大法權。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因為曹植和曹熊(第四兒子)在曹操亡故時沒來看望,曹丕便再追問他們倆。曹熊因為害怕,自殺了。而曹植則被押進朝廷。曹丕四兄弟的母親卞氏開口求情,曹丕便給了曹植一個機會,讓他在七步之內脫口一首詩,曹植就念了這首七步詩。曹丕明白了曹植這首詩的道理,如果自己殺了曹植便會被人民恥笑,於是放了曹植。

㈡ 古今文學史上有哪些文人講究練字的典故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王羲之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 他王右軍)。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贊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 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㈢ 有關學習的成語典故和名言

不恥下問

釋義:不以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辱。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人叫孔圉,勤奮好學,而且很謙虛。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所以,後來人們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稱他為「孔文子」,似乎是有點評價過高了。他想來想去,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

子貢說:「那個孔文子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說,猛然省悟,頓時感到心悅誠服。

手不釋卷
發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解釋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出處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示例 閔象南老好觀書,年七十餘,每夜漏下二三十籌,~。(清·王晫《今世說·德行》)

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匡衡家窮買不起書。同鄉有個富翁家中藏書很豐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卻不收分文工錢。富翁感到很奇怪,問匡衡為什麼?匡衡說:「我不想要工錢,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書都借給我讀,我可就很心滿意足了。」富翁聽了,被他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深深感動,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從此,匡衡就有了極好的讀書機會。史書上說,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豐富的藏書,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奮努力,終於把他造就成為一位知識學問淵博的學者。當時的讀書人中甚至流傳著這么幾句口碑:「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沒有人能解說《詩經》,匡衡恰好來了;匡衡給大家解說了《詩經》的疑義,大家開心得都笑起來)。」可見他聲譽很高。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拜他為師,跟他學習。

漢元帝的時候,張衡受推薦被朝廷任命為郎中,再升為博士,給事中。這時先後發生了日蝕和地震,漢元帝心中惶恐,怕是上天降下的災殃警兆,就向大臣們咨詢政治的得失。匡衡上奏,列舉歷史事實說明天象只是一種大然的陰陽變化,禍福全在於人的作為,人類社會的風氣,更在於朝廷的教化倡導和影響。因而皇上應當裁減宮廷的費用,親近忠臣正人,疏遠佞臣小人,選拔賢材,開放方路接納忠諫,等等。漢遠帝很贊賞匡衡的見識,提升他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漢元帝龐愛傅昭儀和她的兒子定陶王超過了皇後和太子。匡衡對此提出了懇切的規勸,透徹地剖析「正家而天下定」的道理,要防止招致國家的禍亂。匡衡在朝廷中參議大政,引經據典,闡明法理道義,很受贊賞,由此升任為光祿勛、御史大夫,後來又升來丞相,封為樂安侯。

漢元帝時,宦官中書令石顯專權,排擠陷害賢良。匡衡也害怕他,不敢指摘。漢元帝去世之後,漢成帝即位,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譚聯手彈劾石顯,揭露他和黨羽的種種罪惡。石顯和爪牙都受到應有的懲辦。但朝中大臣也有人認為,匡衡身為輔政大臣,早年不及時參奏揭發,卻阿諛曲從,沒有盡到責任,對他提出彈劾。匡衡也自感慚愧,一再請求辭職,後來終於因多佔封地的事被罷了官。

後人根據匡衡的故事,概括出一句成語「鑿壁偷光」,形容勤奮好學。

業精於勤,荒於嬉。——韓愈

應當隨時學習,學習一切;應該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爾在

學問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李嘉圖

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馮夢龍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董仲舒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況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況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陳遇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

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 孟德斯鳩

地不耕種,再肥沃也長不出果實;人不學習,再聰明也目不識丁。
—— 西塞羅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
—— 毛澤東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愛迪生

我喜歡讀書,喜歡認識人,了解人。多讀書,多認識人,多了解人,會擴大你的眼界,會使你變得善良些、純潔些,或者對別人有用些。
——巴金

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海倫•凱勒

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確,哲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善辯。——培根

時間應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時都有它的特殊任務。
——笛卡爾

沒有比時間更容易虛擲,更值得珍惜的事,倘若沒有時間,我們在世上將一事無成。——門捷列夫

我身上一切優秀的品質都要歸功於書籍。——高爾基

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愛因斯坦

我們決不能一見成績就自滿自足起來。我們應該抑制自滿,時時批評自己的缺點,好象我們為了清潔,為了去掉灰塵,天天要洗臉,天天要掃地一樣。——毛澤東

金錢寶貴,生命更寶貴,時間最寶貴。——蘇活諾夫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是有的。——魯迅

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愛學出勤奮,勤奮出天才。——郭沫若

天分高的人如果懶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發展他的才能,則其成就也不會很大,有時反會不如那天分比他低的人。——矛盾

學習這件事不在於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於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恆心。——法布爾

珍惜時間

一切節省,歸根到底都歸結為時間的節省。

——馬克思

利用時間是一個極其高級的規律。

——恩格斯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

——培根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

今天應做的事沒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誤了。

——裴斯泰洛齊
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

——盧梭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學習需要勤奮。勤奮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無數與勤奮有關的事例歷來為人們稱道,車胤「螢入疏囊」是勤奮;孫康「雪映窗紗」是勤奮;匡衡「鑿壁偷學」是勤奮;蘇秦「懸梁刺股」是勤奮;祖逖「聞雞起舞」也是勤奮,勤奮使他們最終都成就了一番偉業。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先生開始很惱怒,但不久還是被諸葛亮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對他更關心,更器重,對他的教育也就更毫無保留了。而諸葛亮也就更勤奮了。通過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終於成為了一個上知天文,下識地理的一帶飽學之人。

學習要有主見,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迷信權威。

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著名實驗,從此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糾正了這個持續了1900年之久的錯誤結論。

洛德·盧瑟福是英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因對元素裂變的研究獲得19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斷言:「由分裂原子而產生能量,是一種無意義的事情。任何企圖從原子蛻變中獲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談妄想。」但數年後,用於發電的原子能就問世了。目前原子能已經成為主要的發電新能源。在法國,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佔各種能源的40%。無獨有偶,在科學大發現的時代——19世紀,當牛頓發現宇宙定律,倫琴發現X射線後,有科學家曾斷言:科學的路已走到頭了。以後的科學家的任務就是盡量使實驗做得更精確一些。但不久,愛因斯坦就發現「相對論」,給了科學界一個新視野。

中華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實學;認定的成才之路,是發憤學習。中國人重視讀書、勤奮好學,已成為世代相傳的優良傳統。中國民間有許多關於學習的格言,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活到老,學到老」等,也流傳著很多古人珍惜時間、發憤苦讀的故事。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復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由於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後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傳誦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求採納

㈣ 語文 程門立學的典故是什麼

程,指程頤,宋代理學家。楊時見程頤在洛陽,雖然自己已經四十歲了,但還是想學習內,就去見程頤.見到的時候,他剛容好在坐著打瞌睡.於是,楊時和一同前來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經下了一尺厚了! 後來,用程門立雪來表示尊師重道。

㈤ 學古詩文有沒有什麼專門說典故的工具書

中國典故大辭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這是個學長說的,我沒看過。當當網和亞馬遜上都有賣,全套大概是140元左右。亞馬遜上賣的精裝版是趙應鐸編著的

㈥ 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

中國古代有好多勤奮好學人物,他們通過勤奮上進最終改變了命運。

一、孫敬(東漢著名的政治家)

孫敬在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來,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從早到晚常常是廢寢忘食,由於讀書時間長,勞累時容易打瞌睡,孫敬怕影響自己學習,就想出一個特別的辦法,他找一根繩子,一頭系在自己的頭發上,一頭綁在房樑上,只要在讀書時范困打瞌睡,頭一低,繩子就會把頭皮扯痛了,人馬上就清醒了。後來孫敬成為東漢著名的政治家,勤奮上進改變了他的命運。

五、匡衡(西漢名人)

匡衡在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窮買不起燈油,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讀書了。他家和鄰居家只有一牆這隔,有一次他無意看到牆上有一條裂縫,鄰居家燈光從裂縫中照到他家一點點,他便找來鑿子,在裂縫處鑿了個小孔,於是,一道光亮照到他家,他便在這道光中讀書學習了。最終勤奮上進改變了他的命運。

㈦ 求弟子規里餘力學文的典故。急啊!!!!

《弟子規》原文及解說
〈總敘〉原文: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解說: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他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更應努力的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

〈入則孝〉原文: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解說: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 ,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 。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裡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裡一定十分難過 。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准備 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 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

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 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 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

當父母親有了疾病,熬好的湯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嘗嘗,是否太涼或太熱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可隨意離開父母太遠,在父母重病時,最需要有人照顧,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邊陪伴,照顧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溫暖與滿足的。在父母臨終病重之際,為人子女的我們, 豈能因為事業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這種機會呢?

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傷哭泣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朴,並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 。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的恭敬。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孔子說:「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松一口氣,當子女的 ,我們在父母去逝後,為什麼就不能在三年的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愛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 把孝道當成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 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湯堡壘。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可不是有性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喲。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么好的言行舉止,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㈧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典故+教育意義

【注釋】
① 弟子:此指年紀幼小的人。 ②文:指古代文獻。

【翻譯】
孔子說:「弟版子們無論在家權還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誠信,廣泛地關愛民眾,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後,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那麼就可以用來讀書學習文獻知識了。」

【解讀】
「入」「出」互文見義,意即不論是「出」,還是「入」,都要講究「孝」「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三句緊隨,一氣呵成,魚貫而下,語勢自然。孝、悌、謹、信、愛、仁,孔子從六個方面告誡弟子。以「孝悌」為根本,「謹」「信」「愛」為行為規范,以「仁」為核心,以「仁」為奮斗目標。學習應是廣義的,不僅僅限於學習書本知識,首先是學做人,其次才是「學文」。孔子教育學生,要求做人在前、讀書在後;進德在前,修業在後。這段話表現了孔子為「學」的基本思想。

㈨ 讀典故,學古文升級版答案

多點顧學古文升級版答案在電腦上就可以搜到。典故讓我們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

㈩ 古人勤學苦讀的故事有那些

1、頭懸梁錐刺股

漢朝時儒學大師孫敬小時候讀書十分刻苦,經常讀到深夜,因為怕自己睡著,就把頭發用繩子系在屋樑上,每當自己昏昏欲睡,頭垂到一定的時候頭發就會被拉得很痛,從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 戰國時期,蘇秦,政治家。

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