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醫生救人典故

醫生救人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02 18:15:03

1. 典故「諱疾忌醫」中這位名醫是誰

諱疾忌醫,出自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回其身而無悟答也。」意思是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譯文: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公。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 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很不高興。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裡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 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 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 火劑可以治癒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現在在骨髓,我不在請求了。
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2. 關於贊美醫師的典故

妙手回抄春/起死回生
春秋時期齊國神醫扁鵲經過虢國聽說虢太子猝死,就問中庶子太子的症狀,認為虢太子只是假死可以救活。就叫弟子子陽磨好針,在太子的穴位上扎了幾針,太子就蘇醒過來,再經湯葯調解,20天後就完全康復。
當然,也有說法是妙手回春不是從這里來的。
對症下葯
有一天,州官倪尋和李延一同到華佗那兒看病,兩人訴說的病症相同:頭痛發熱。華佗分別給兩人診療脈後,給倪尋開了瀉葯,給李延開了發汗的葯。兩人看了葯方,感到非常奇怪,兩人的症狀相同,病情一樣,為什麼吃的葯卻不一樣呢?華佗看出了他們的疑問,問道:「生病前你們都做了什麼?」倪尋回憶說:「我昨天赴宴回來,就感到有點不舒服,今天就頭疼發燒了。」「我好像是昨天沒蓋好被子受涼了。」李延答道。「那就對了」。華佗解釋道:你倆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尋的病因是由內部傷食引起的,應該通腸胃,而李延的病因卻是由於外感風寒,著涼引起的,應該發汗。兩人的病因不同,我當然得對症下葯,給你們用不同的葯治療了。倪李二人覺得華佗說的非常有道理,回去吃下不同的葯,兩人的病第二天就好了。
這則故事明明白白記載在了《三國志》里
關於贊美醫師的典故很多,你可以到中華中醫網的醫葯典故欄目找

3. 一個典故 關於一個醫生治傷寒的不同方法

在《三國志·華佗傳》抄中記載: 東漢戰亂時代,一日,名醫華佗正走在大街上,被兩名官府的衙役攔住去路,要他進衙門里走一趟,華佗奇怪,自己沒犯事啊,怎麼這二位要抓自己呢?不得已華佗只好跟著這二位進到衙門里。剛進門,就聽到裡面有病人的痛苦叫聲,華佗頓時放下心來,心想,大概是讓我治病的。果不其然,裡面有二位爺已經被疼痛折磨的不成人樣了,早已沒了往日凶神惡煞的模樣。華佗仔細看了看二人,發現二人雖同屬於身熱頭痛,看似病情相似,但其中一位的病情屬表證,可用發汗葯治療;而另一位則為里熱證,得用瀉下法進行治療。一番診視後,華佗開下了兩個方子。看到不一樣的兩個方子,旁邊的人有些奇怪,其中的一個人還指著華佗惡狠狠地說:「你小心項上人頭啊!不給爺治好了,你走不出這衙門府!」華佗說:「你們盡管放心,服葯之後,明早即可見效。」果然,二人服葯後均告痊癒。這一典故,說得就是華佗非常注重辨證施治,因人而異,對症下葯。

4. 有誰知道,中國人為什麼習慣於把醫生叫做「大夫」啊有什麼來源和出處,或是典故嗎

「大夫」的來由來

我國北方稱醫生為自「大夫」,南方(尤其在農村),則稱醫生為「郎中」。這種稱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

唐末五代時期,朝政腐敗,戰禍頻繁。統治階級窮奢極欲,甚至把國家的官職拿來賣錢,致使官銜泛濫,吏治更加黑暗不清。當時,以官名相互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比如叫讀書人為「相公」,稱工匠為「待詔」,賣茶人叫「茶博士」,當鋪老闆叫「朝奉」,有錢的人叫「員外」、「宣敬」、「奉齋」。這既反映了當時賣官鬻爵的混亂,又反映了人民對那些封建官職的藐視;幾乎社會上任何一個職業都可以用一個相應的官職名稱來稱呼。

醫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誰都離不開,因此人們就用官職中品級極高的「大夫」、「郎中」來稱呼他們。但是,醫生稱「大夫」真正的起始,則要從我國宋代開始。

在宋代,我國的醫務制度和醫學管理,都有了相當的發展。當時負擔管理醫療行政的官職很多,翰林醫官院的醫官就分為七級,官職有二十二種之多,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全大夫等等。這樣,醫生稱「大夫」就成了正式的稱呼,並無起先那種對統治者所設官職的藐視,而成了對醫生的尊稱了。這種稱呼一直沿稱至今。

5. 中國古代醫生治病的故事

華佗,一名旉,字元化,沛國譙縣人,早年游學徐州,兼通數經。沛相陳珪舉佗孝廉,太尉黃琬辟,均不就。唯以從醫為事,足跡遍及今河南、山東及安徽、江蘇之江北地區。治癒息者甚眾。他精於方葯,每療疾,開湯葯不過數種,抓葯不用稱量,隨手取來,自然適度。為人針灸,不過扎一兩處,每處七八針,針拔即見效。除內科及針灸外,還精通婦產及兒科,尤擅長外科。為了解除病人手術時的疼痛,他總結前人行醫經驗,加上自己對醉酒現象的觀察借鑒,完成了麻醉術的發明,《後漢書》卷82下《方術傳》言華佗在動手術前,先令病人以酒服麻沸散,使之沉醉無所覺,這是祖國醫學上的一大突破。據說阿拉伯醫生知道用麻醉劑,即系從中國學到的,說明用酒和麻沸散作臨床手術前的麻醉劑,是具有世界意義的。《三國志》卷29《方技傳》言:

若病結積在內,針葯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

說明華佗當時已能作切除腫瘤及割除腸胃病灶等手術。其作法與現代外科手術大致相仿,足見其技術之高超。

華佗非常重視日常防病和保健工作,他對徒弟吳普說:

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穀物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

華佗以上作法,正似個人作體操,打太極拳,生於一千七百年前的華佗能夠重視體育鍛煉,不能不說是難能可貴了。

曹操素有「頭風」病,每一發作,心亂目眩。他聞華佗醫術高超,召到診治,為之針灸,隨手而差。因此,操使佗常在左右,佗辭以妻病、歸鄉不返。操怒而殺之。佗死後,操頭風症未除,操因曰:「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曹操這話是說錯了,操的頭風病,即現代醫學亦難為之根除。華佗曾言操病,「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倒是符合事實之語。但操裊雄,用政治手腕對待醫人,是猜忌過甚了。及後曹操愛子倉舒病困,操嘆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設使當時華佗尚在,也未必能使倉舒起死回生,但若非膏肓之疾,也非沒有治好的可能。在古代,因有奇才異能而招致殺身之禍者,實所在不鮮,華佗之死,也是其中悲劇之一。

6. 古代醫者仁心的典故

1、針灸之祖——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現存《內經》即系託名黃帝與岐伯、雷公等討論醫學的著作。

此書治療方法多用針刺,故對針刺的記載和論述亦特別詳細。對俞穴和刺闔、刺禁等記錄較詳。

黃帝,《史記》中的五帝之首。傳黃帝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又居姬水,後改為姬姓。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是中國宗族文化的重要標志性人物,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有學者以文獻證據認為是始於晚清知識分子的推動下,從中國遠古傳說的三皇與五帝中脫穎而出,成為漢民族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祖先。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醫者仁心大愛無疆

2、脈學倡導者——扁鵲

姓泰,名越人,戰國渤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屍厥已死,而治之復生;齊桓公未病,而知其後五日不起,名聞天下。《史記·戰國策》載有他的傳記病案。並推崇為脈學的倡導者。

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司馬遷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歷史學家範文瀾也說:扁鵲「是切脈治病的創始人」。張仲景贊賞不絕地說:「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扁鵲善於運用多種方法去治療各種病症。他自說:「越人之為方,不等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

可以說,扁鵲奠定了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

司馬遷稱贊他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時間,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經驗,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在診斷、病理、治法上對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扁鵲的醫學經驗,在我國醫學史上佔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因此,醫學界歷來把扁鵲尊為中國古代醫學的祖師,說他是「中國的醫聖」、「古代醫學的奠基者。」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稱他是「總結經驗的第一人」。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醫者仁心大愛無疆

3、外科之祖——華佗

華佗,又名敷,字無化。後漢末沛國(今安徽毫州)人。精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

對「腸胃積聚」等病,飲麻沸散,須臾便如醉腸洗滌,縫腹摩膏,施行腹部手術。

《後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葯」。人們稱他為「神醫」。

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

華佗高明之處,就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立新的學說。

最突出的,應數麻醉術—酒服麻沸散的發明和體育療法「五禽之戲」的創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葯品作為麻醉劑,在華佗之前就有人使用。華佗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發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術,正式用於醫學,從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術的技術和療效,並擴大了手術治療的范圍。

「五禽之戲」,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動作是模仿虎撲動前肢、鹿伸轉頭頸、熊伏倒站起、猿腳尖縱跳、鳥展翅飛翔等。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醫者仁心大愛無疆

4、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漢末向陽郡(今河南南陽)人。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很多。

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他自小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樂道術。」後來,張仲景成為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

他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張仲景目擊心傷。「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

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相傳張仲景五十歲左右,曾在長沙做太守。他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

為紀念張仲景,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葯鋪里給病人看病的醫生,通稱「坐堂」,那醫生就叫「坐堂醫生」。

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

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醫者仁心大愛無疆

5、預防醫學的倡導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撲子,晉朝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

著有《肘後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癥候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

「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焉;心雖勤而無獲矣」。這是晉代科學家葛洪在治學上的一句名言

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葯,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

他在醫學和制葯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

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後救卒方》。《抱朴子》是一部綜合性的著作。內篇屬於道教的著作。

但其中有部分是總結我國古代煉丹術的名篇;外篇說的是人間得失,世道好壞等事。其中《鈞世》、《尚博》、《辭義》等篇,是著名的文論著作。

《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收錄的方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葯容易,價錢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掛在肘後隨行,即使在缺醫少葯的山村、旅途,也可隨時用來救急。

葛洪治學嚴謹,幾十年如一日,自經史百家到短雜文章,共讀了近萬卷。他對苦讀常常流露出得意之情。

他說:「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盡日中而不釋,飢寒危困而不廢,豈以有求於世哉,誠樂之自然也」。

7. 諱疾忌醫的典故

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公。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很不高興。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裡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

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癒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請求了。

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醫治病,病在表皮時就及時醫治。這是為了在剛顯露苗頭時及時處理。事情的禍福也有開端,所以聖人總是盡可能早地予以處理。

(7)醫生救人典故擴展閱讀:

「諱疾忌醫」理解:

諱疾忌醫:讀音為huì jí jì yī,意思是指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和錯誤,不願改正。

出自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譯為:現在人們如果犯了錯,不喜歡別人指出來,這就好像隱瞞疾病,不願醫治一樣。寧願毀滅自身,也不願意改正錯誤。

8. 有個關於醫生的典故故事,大概意思是好醫生能提前把病看好不讓人得病,所以生意很少。差不多的醫生看的是人

是扁鵲三兄弟的事。
扁鵲三兄弟從醫,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專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屬好呢?」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本鄉里。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葯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文王說:「你說得好極了。」
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從醫術上來說,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但現實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是注重事後控制,而很少注重事中、事前控制。

9. 求諸位告訴我幾個有關醫學的典故

1、中葯「劉復寄奴」:劉寄奴本來是制宋武帝劉裕的小名,為什麼又成了一味中葯名呢?原來傳說劉寄奴小時上山砍柴,見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負傷逃竄。第二天他又上山,卻隱隱約約從遠處傳來一陣陣搗葯聲,即隨聲尋去,只見草叢中有幾個青衣童子搗葯,便上前問道:「你們在這里為誰搗葯?治什麼病呢?」童子說:「我王被寄奴射傷,故遣我們來采葯,搗爛敷在患處就好了。」寄奴一聽,便大吼到:「我就是劉寄奴,專來捉拿你們。」童子嚇得棄葯逃跑,寄奴便將其草葯和臼內搗成的葯漿一並拿回,用此葯給人治療,頗有奇效。後來,劉寄奴領兵打仗,凡遇到槍箭所傷之處,便把此葯搗碎,敷在傷口,很快癒合,甚為靈驗。但士兵們都不知道叫什麼葯,只知是劉寄奴射蛇得來的神仙葯草,所以就把它叫「劉寄奴」。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葯,一直流傳到現在。
2、「相思子」:相傳漢代閩越國有一男子被強征戍邊,其妻終日望歸。後同去者歸,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終日立於村前道口樹下,朝盼暮望,哭斷柔腸,泣血而死。樹上忽結莢果,其籽半紅半黑,晶瑩鮮艷,人們視為貞妻摯婦的血淚凝成,稱為「紅豆」,又叫「相思子」。

10. 怎樣用古典名言,成語典故暗示醫生需要有醫德。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律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足者博聞。
不謀當謀之事,為醫版之恥;貪求身外之財權,從醫之危。
常修從醫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誠實是為人的行為支撐,守信是立業的道德基石,正直是行事的品質核心,廉潔是從醫的行為准繩。
醫,故神聖之業,非後世讀書未成,生計未就,擇術而居之具也。
芝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窘困而改節。
兩袖清風,懸壺濟世,平易近人,醫人醫心,仁心仁術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