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的故事
一、寓言的特點。
如果要寫出好的寓言故事,我們首先要了解寓言的特點。
在 俄國,有一個關於「寓言」的故事。一個裸體女郎求見國王,可是國王無論如何也不肯見她,還差點把她關進監獄,後來她穿上了寓言的外衣,國王高興地接見了 她。這女郎是誰?其實她就是「真理」,因為「真理」是赤裸裸的。赤裸的真理人們看了會覺得刺眼,需要將它包裝起來,而這包裝就是「寓言」。寓言就是包含著 某種真理的故事,是哲學的文學表現。寓言,顧名思義,就是寓人生哲理、智慧於言中。
寓言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具有鮮明的文體特點:
1.比喻性。寓言是一種用故事來寄寓道理的文學體裁,是比喻的高級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顯的諷諭意義,以述說的故事為喻體,以闡述的教訓和哲理為本體,具有極大的思想啟示力量。其主題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遠喻近,借古喻今。
2.故事性。寓言多用一個故事做載體來闡發它的哲理。故事是寓言的糖衣,沒有了這層糖衣,也就過於直白而無法吸引讀者。
3.說教性。敘述故事不是寓言的目的,通過講故事來達到說教才是其根本目的。說教是故事這個糖衣包裹著的葯丸,糖衣只是吸引人,葯丸才具有功效。
著名作家嚴文井對寓言的特點做了既形象又精確的概括:「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裡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二、寓言的分類及寫法指導
寓言的分類很多,可根據寓意的復雜性分為復調寓言和單調寓言;根據閱讀對象分為成人寓言和兒童寓言。本文為便於說明,把寓言分為以動、植物為主人公的寓言和以人為主人公的寓言兩種類型。
(一)以動、植物為主人公的寓言寫法指導
這類寓言描寫的對象是動、植物,故事情節與我們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在寫作時應重點考慮如下幾方面內容。
1.營造懸念迭起的故事情節。
以 動、植物為主人公的寓言所敘述的故事是動、植物界發生的,但它是現實生活的變形,是人的擬物化,是怪誕離奇的現實生活。如何讓這些故事吸引人?最有效的辦 法是製造懸念。製造懸念的方法有很多,用得比較多的有:①誤會式,在寫作時有意造成動物或植物之間的誤會,以形成對動物或植物的有利或不利的環境,以此來 展示動、植物以及事件的性質,造成文章的波瀾。如《黔之驢》,老虎誤會驢這一「龐然大物」要吃了自己,結果「大駭」,逃得遠遠的。這一「誤會」有力地推動 了故事的發展。為後文發現驢沒有什麼本領並吃了驢,作了鋪墊。②伏筆式,指寫作時,先在前文提到一件事物或一個問題,暫不說清楚,到後文適當的地方才加以 詳述或予以點明,這樣的一伏一應,也可以使寓言曲折生動。如拉·封 丹的《太陽和青蛙》,暴君要結婚了,舉國歡騰,而伊索卻認為「實在非常愚蠢」,這是伏筆。故事緊接著寫太陽的婚禮,池沼里的居民為自己的命運擔憂,「那可 要生出半打太陽」。忽然間,讀者明白了「一個暴君將會生出無數的暴君」,百姓的命運將會更苦。③突轉式,指故事情節的發展出人意料地發生急劇變化。如《鷸 蚌相爭》的結尾,故事突轉,被漁翁撿了去。克雷洛夫的《執政的象》也採用了「突轉式」,大象當上了執政官,非常講究公道,他對狼剝羊皮的丑惡勾當很生氣, 但聽了狼的一番敘述後,故事發生了突轉,大象竟然同意狼剝羊皮,從而告訴人們愚蠢再加上「軟心腸」是多麼可怕啊。
2.擬人化的寫法。
以動、植物為主人公的寓言必須是擬人化的,擬人就是把人的動作、神態、語言、思想等賦予動、植物,使之能像人一樣會說話,會思考,既有人的品質,又有動、植物的特徵。
3.誇張的手法。
要使故事情節怪誕離奇,就必然使用誇張的手法。誇張能使「不能」的事情成為「可能」,使「平庸」成為「神奇甚至神勇」,使「醜陋」成為「美麗」,有時誇張得近似於荒誕,有時誇張得近似於漫畫。
4.配有「說教」的結尾。
一 般而言,為方便理解,寓言會在結尾處配上相應的「寓示」性的文字,這就是通常說的「說教」,這在西方寓言中,更為普遍。「說教」的結尾,將前文的故事(寓 體)與寓意(主旨)直接連接起來;有時也用比較隱蔽的辦法,如寓言主人公最後說的一句話。但其目的還是讓讀者在故事中「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 躍」。
在設計「說教」的結尾時,要注意故事與「說教」的統一,不能為求怪誕離奇的故事情節,使讀者無法捉摸故事蘊涵的「生活意義」,卻在文末「強裝」「說教」的尾巴;也不能為求「說教」,而忽視對故事情節的渲染刻畫,從而影響讀者對寓意的接受。
(二)以人為主人公的寓言寫法指導
在 我國,以人為主人公的寓言早在《莊子》中就有出現,像《庖丁解牛》《秋水》等都是《莊子》中以人為主人公的寓言名篇,它們都具有許多共同點:人物的神情、 動作刻畫細致;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優美的文字表達。這些特點實際上也是以人為主人公的寓言的特點。除此,我們還可以在以下這幾個方面下功夫。
1. 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
雖 然寓言不必一定要有性格復雜、豐滿的人物形象,但我們知道,寓言畢竟還是通過「人物」「動、植物」具體形象的塑造來寄託寓意。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可以是正 面的肖像、語言、行動、心理描寫;也可以是側面的烘托、陪襯、對比;還可以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來表現人物思想性格。像《愚公移山》里的愚公、《東施效顰》 里的東施、《濫竽充數》中的南郭先生、《葉公好龍》中的葉公,都具有鮮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至今仍然可以在一些人身上找到他們的影子。因此,精心塑造人物 形象會有助於寓意的表達。
2.追求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
前 賢有雲:寓言是穿著外套的真理。寓言家金江先生也說:赤裸身體的真理可笑,枯燥無味的講道討嫌,而衣著華麗的寓言大受歡迎。文似看山不喜平,可見曲折跌宕 的故事情節還是受人歡迎的。如何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常見的辦法有:①設置誤會,是為故事發展而設置的人物之間的不信任或不理解,從而推動故事發展的一種 方法。行文有了誤會就有人物之間的矛盾,有矛盾就會讓行文生姿。②巧合法,是所有故事類的文體最常用的手法。它是一種讓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事物相遇,使 矛盾發生或矛盾突然得到解決,從而產生起伏變化的手法。合理運用巧合法,可以使故事「巧」而生「妙」而生「趣」,如克雷洛夫的《鷹和鼴鼠》,鷹王和鷹後搬 遷巧遇鼴鼠,鼴鼠警告它們「高大的橡樹是不安全的,有倒掉的危險」,然而鷹王和鷹後不聽,一次鷹王覓食歸來,發現樹倒使得鷹後連同小鷹都摔死了。讀來倍感 妙趣橫生。③蓄勢法,先寫順勢的直線發展,故事似乎要按照這一發展趨勢結束,但當順勢發展到關鍵之處,突然來一個大轉折,掀起高潮,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終 篇。其優點是有「蓄」就有「轉」,就有藝術沖擊力。如《葉公好龍》,好像故事的發展應該沿著葉公因好龍而獲利益的線索發展,但故事偏讓真龍突然出現在葉公 家裡,葉公嚇得要命,從而揭示葉公好龍的虛偽。這樣「蓄」得自然,「轉」得也自然,給人無窮的藝術感受。④抑揚法,通過對人物的褒貶,造成故事情節的起伏 變化。「抑」就是貶低,「揚」就是抬高。在運用時,往往是該「揚」卻從「抑」處下筆,該「抑」卻從「揚」處下手,造成反差對比,加深讀者對人物、故事的印 象。由於文勢曲折變化,搖曳生姿,所以也增強了語言的可讀性。如孟子的《齊人有一妻一妾》,寓言一開始鋪陳「齊人」每天都是早出晚歸,酒足飯飽的,自稱是 與「貴人」來往,這是「揚」;有一天妻子尾隨,才發現原來是吃墳場里人們祭祀的物品,這是「抑」。通過一揚一抑,揭示了「齊人」的虛偽。
2. 讀《寓言兩則畫蛇添足自相矛盾有感150
讀寓言兩則——《自相矛盾》和《畫蛇添足》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讀寓言,就要想明白故事是諷刺什麼,或是勸誡什麼,或是教訓什麼。
《自相矛盾》的作者是韓非,戰國時期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尊稱為韓非子。故事選自《韓非子•難一》,是韓非矛盾學說的寓言體現,用邏輯學的話說,兩個相互否定的命題是不能同時成立的,二者不能為真。在百家爭鳴的那個時代,韓非通過這個故事,意圖說明法治與禮治是對立的,著意批判儒家宣揚的禮治思想,為法治戰勝禮治製造理論根據。後人總結的故事的寓意是:告訴我們說話做事要前後一致,不能自相抵觸。其實,韓非是想說,儒家的禮治和他的法治是不能並立於世的,禮治不如法治,請「買」我的法治治理國家!
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發散思維,就還可以想到:
故事告訴我們,要誠實,不撒謊,否則極易自相矛盾,自取其辱。
說老實話,做老實人,老實做事。
……
《畫蛇添足》選自《戰國策·齊策》。《戰國策》是一部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教導後人怎樣做事、治國。故事的寓意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要自作聰明,做了多餘的事,反而弄巧成拙,把事情辦糟。
還可以發散思維:
聰明的、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能夠成功。蛇先成之人最終失掉了到手的酒,就是明證。
落後了不要放棄。凡事不要輕言放棄。最終得到酒的人如果放棄了,就沒有這個故事了。
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會盲目樂觀,從而招致失敗。
……
真是「小故事,大道理」啊!
3. 編一個寓言兩則的故事120
1、狐狸烏鴉
叢林里有棵好大好大的樹,樹上住著烏鴉。樹下有個洞,洞里住著一隻狐狸。
一天,烏鴉叼來一塊肉,站在樹上歇息,被狐狸看到了。狐狸垂涎欲滴,很想從烏鴉嘴裡獲得那塊肉。因為烏鴉在樹枝上嘴裡叼著肉,狐狸沒有法子在樹下獲得。
對肉的垂涎三尺又使狐狸不願等閑放棄。它眼珠一轉說:「烏鴉大哥,吃飯了嗎?」烏鴉沒有回覆。
見烏鴉不睬不理,狐狸神采凝重:「烏鴉大哥,傳聞你下崗了,可有此事?」烏鴉瞟了狐狸一眼,仍是沒有回復。
狐狸仰起頭,把脖子伸得老長:「烏鴉大哥,我親眼看到大嫂和一隻老烏鴉成天眉來眼去的,這事你知道嗎?」烏鴉瞪大雙眼,面露凶光,可仍是金口難開。
狐狸仍不放棄,搖著尾巴,面露媚色:「烏鴉大哥,不知道你看新聞沒有?傳聞這幾年的豬肉有的是注過水的,有的是用瘦肉精養大的。你想想啊,孩子們恰是長身體的時辰,若是持久吃這種豬肉必定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發育。當然啦,這只是我的小建議,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剛一說完,烏鴉便火燒眉毛地把叼著的豬肉扔在了地上。
狐狸一陣竊喜,迅速叼起豬肉鑽進了洞。[1]
2、被同伴驅逐的蝙蝠
很久以前,鳥類和走獸,因為發生一點爭執,就爆發了戰爭。並且,雙方僵持,各不相讓。
有一次,雙方交戰,鳥類戰勝了。蝙蝠突然出現在鳥類的堡壘。「各位,恭喜啊!能將那些粗暴的走獸打敗,真是英雄啊!我有翅膀又能飛,所以是鳥的夥伴!請大家多多指教!」
這時,鳥非常需要新夥伴的加入,以增強實力。所以很歡迎蝙蝠的加入。
可實際上蝙蝠是個膽小鬼,等到戰爭開始,便避不露面,躲在一旁觀戰。後來,當走獸戰勝鳥類時,走獸們高聲地唱著勝利的歌。蝙蝠卻又突然出現在走獸的營區。「各位恭禧!把鳥類打敗!實在太棒了!我是老鼠的同類,也是走獸!敬請大家多多指教!」
走獸們也很樂意地將蝙蝠納入自己的同伴群中。
於是,每當走獸們勝利,蝙蝠就加入走獸。每當鳥類們打贏,卻又成為鳥類們的夥伴。
最後戰爭結束了,走獸和鳥類言歸和好,雙方都知道了蝙蝠的行為。當蝙蝠再度出現在鳥類的世界時,鳥類很不客氣的對他說:「你不是鳥類!」
被鳥類趕出來的蝙蝠只好來到走獸的世界,走獸們則說:「你不是走獸!」
並趕走了蝙蝠。
最後,蝙蝠只能在黑夜,偷偷的飛。一到白天便飛回了山洞。
4. 通過學習寓言兩則,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是什麼.二年級下冊語文
在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雖然是小故事,卻給我們講述了大道理,我太喜歡了!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都出自《戰國策》。《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後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於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媽媽也常跟我說:「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錯再錯,不知改錯!」我上學也是一樣,要經常反思自己,有錯就改,這樣就一定會有進步!
《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轅」是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杠;「轍」是車輪走過之後,路面壓成的痕跡。)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馳」的意思,含有諷刺、批評的意味。我真想跟他說:「快改變方向吧!否則,你會離目的地越來越遠的!」
可是,為什麼這兩個故事叫寓言呢?寓言和我們經常看的童話故事有什麼不同呢?寓言:「寓」,寄託;「言」,講道理。寓言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的文學體裁,常帶有諷刺和勸戒的性質。寓言和童話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區別。相似之處是它們的故事是虛構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東西和現象,都具有教育意義。不同的是,寓言比較短小,語言簡練、樸素,重在教訓和諷刺,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話,它以少年兒童認識、理解的人或物為描寫對象,通過豐富的想像、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童話有詩一般優美的意境和語言,比如「清澈的湖水」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現在,你們懂了嗎?我希望我能多學習一些寓言,這樣,我就能懂得很多人生的道理了。
5. 四年級小學教材全解 下冊 29 寓言兩則 紀昌學射 扁鵲治病(講故事)(講內容,講重點
1.課文簡說。《紀昌學射》原文見《列子·湯問》。講的是紀昌拜飛衛為師學習射箭,飛衛告訴他先要下功夫練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二是「練得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東西」。紀昌一一照做。等練好了眼力,飛衛才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動的事例闡明了無論學什麼技藝,都要從學習這門技藝的基本功入手。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還可以體會到學習者的恆心和毅力、名師的指點對學習結果的重要的作用。《扁鵲治病》取材於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因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後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葯可醫。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於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選編這兩篇寓言,一是使學生在讀中領悟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提倡個性化解讀文本。教學的重點是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繫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2.詞句解析。(1)「紀昌回家之後,就開始練習起來。」「紀昌記住了飛衛的話。回到家裡,又開始練習起來。」這兩句話寫出了紀昌學習態度的虛心和認真。他虛心聽從老師指導,並且真正按著老師的要求去做,一點也不猶豫,一刻也不耽誤。(2)「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兩年以後,紀昌的本領練得相當到家了……」這兩句話寫出了紀昌練習眼力的決心、毅力和恆心。說他有決心,是因為他練習的目標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來回穿梭的梭子,這就增加了追逐目標的難度;說他有恆心、毅力,是因為他躺在織布機下面,並且一躺就是兩年,其學習之勞苦可想而知;並且,據說他練習看虱子時又用了三年。前後利用五年時間練習基本功,其恆心和毅力可見一斑。紀昌學習的態度及決心、毅力、恆心,與他成為一個射箭能手,也是不無關系的,這點教學時不能忽略。(3)「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派人去請扁鵲」。這些句子,前幾個句子都以蔡桓公對扁鵲的話不以為然,嫌他胡說自己有病而生氣、憤怒。後來他的「奇怪」,是奇怪扁鵲的行為不同以往——掉頭跑了,不再講自己有病,直到聽了扁鵲的解釋,也無動於衷,病入膏肓後再找扁鵲,是說他開始相信扁鵲說的話了。(4)「過了十來天,扁鵲又來拜見蔡桓公……」「十來天後,扁鵲再一次來拜見……」「五六天之後,蔡桓公渾身疼痛……」「不久,蔡桓公病了。」這些帶有時間的句子,隱含著寫出了蔡桓公的病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前後不過月余,蔡桓公的病就發展到無葯可救。雖悄然不覺,卻來勢兇猛,暗含了要防微杜漸的道理。並且,從扁鵲在月余時間,不管蔡桓公的態度怎樣,幾次來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勸戒他及時治病,足見其醫德的高尚。二、教學目標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拜見、理睬、腸胃、湯葯、醫治、百發百中、扁鵲治病、無能為力」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於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三、教學建議1.課前,可以請學生回顧一下學過哪些寓言故事,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如果有條件查閱有關紀昌、扁鵲的資料。2.兩則寓言故事都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好學的紀昌,堪稱名師的飛衛,醫術高超的扁鵲,固執己見的蔡桓公;且人物對話較多,因而要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揣摩人物的想法,才有可能准確地理解寓言的寓意。3.在熟讀課文之後,可請學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討論的問題,梳理提出的問題後,再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書、思考,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1)紀昌學射箭,為什麼花那麼大功夫練習眼力?(2)蔡桓公明知扁鵲是名醫,為什麼對他的話不相信?(3)扁鵲為什麼跑到秦國去了?(4)寓言要告訴人們什麼道理?例如:針對「紀昌學射箭,為什麼花那麼大功夫練眼力」這個問題,可組織這樣的教學:師:從哪兒看出紀昌花大功夫練眼力?看準目標不眨眼和把小目標看大與射箭百發百中有什麼關系呢?師:練眼力可以說是射箭的基本功。學射箭如此,學其他技能也要練基本功嗎?你能否舉例談一談,比如游泳、騎車、使用電腦……師:紀昌成為神射手,除了基本功扎實外,你認為還有什麼原因?4.結合句子體會人物的想法,要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扁鵲和蔡桓公的想法。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的話,扁鵲為什麼還要三番五次去說?蔡桓公渾身疼痛後,派人去請扁鵲,他又是怎麼想的?扁鵲沒被請來,蔡桓公會怎麼想?體會扁鵲和蔡桓公的想法,對理解寓意會大有幫助。5.加強朗讀指導和評價,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人物的形象。比如紀昌練眼力時的動作,要讀出寓言誇張的描寫——「兩年以後,紀昌的本領練得相當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那隻小虱子,在紀昌的眼裡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後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比如扁鵲的機警——看到大王生氣,他「連忙退了出來」,看到蔡桓公病重,「老遠望見蔡桓公,只看了幾眼,就掉頭跑了」。知道蔡桓公會找他,「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這些句子,只有讀出來,人物形象才會鮮活起來。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編成課本劇演一演。6.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如,紀昌學射的成功固然是因為他有扎實的基本功,但也與他學習的態度、恆心、毅力和老師指導有方分不開;再如,學生對蔡桓公的評價,也應見仁見智。可以譴責蔡桓公自以為是,可以給他講病須及早醫治,不要諱疾忌醫,要善於聽別人的忠告、接受別人正確意見,防微杜漸的道理,還可以指出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諛奉承,不加勸諫等。7.可向學生推薦古今中外的經典寓言故事。四、教學案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激發讀書興趣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贏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多媒體出示句子: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麼?還想了解什麼?(學生可能說:知道飛衛和紀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紀昌是飛衛的徒弟,並且他能百發百中。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飛衛是怎樣教紀昌的,使他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要想解開心中的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你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1.讀准字音,把課文讀正確。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為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3.思考:你有什麼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你得到了什麼啟示?三、交流討論,朗讀課文1.指名讀課文,注意相機指導讀正確詞句。2.匯報紀昌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紀昌想學習射箭,向飛衛請教。飛衛讓他練眼力,先練眼睛盯著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後練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都照做之後,飛衛才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3.討論疑問和交流啟示。學生可能提出以下疑問:飛衛為什麼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可相機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故事的寓意。(1)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一項本領,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2)假如紀昌沒跟飛衛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為射箭能手嗎?(3)有感情朗讀。小結:看來,學習本領和好老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讀課文的2、3自然段。一是讀好老師飛衛的話,要讀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讀好紀昌的做法,通過「躺」「睜大」「注視」「每天」「聚精會神」「盯」等詞語,讀出他的認真和虛心。三是要讀出紀昌練習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績——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那隻小虱子,在紀昌的眼裡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後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要讀出誇張的描寫。五、識字、寫字、寫詞1.識字:妻、虱。2.寫字、寫詞。指導重點:「昌」不能寫成「冒」。「妻」把上半部分與「女」連起來。「刺」左半部是「」不是「束」。第二課時一、導入新課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古代名醫,他是誰呢?多媒體慢慢播放故事或發下閱讀資料,學生閱讀,了解扁鵲其人:有一次,扁鵲和弟子子陽、子豹等人路過虢國,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厲害,人們都以為他了。為此,全國正舉行大規模的祈禱活動,把國家大事都撂在一邊。扁鵲得知後,前去為虢太子醫治。扁鵲告訴國君,太子患的是「屍厥」(類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於是,扁鵲叫弟子子陽磨製針石,在太子頭頂中央凹陷處的百會穴扎了一針。過一會兒,太子就蘇醒過來。接著,扁鵲叫弟子子豹在太子兩脅下做葯熨療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來。再服二十天的湯葯,虢太子就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以後,天下人都知道扁鵲有「起回生」之術。生讀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講的是誰,他是什麼人?師:看來,扁鵲真不愧是神醫啊。就是這個神醫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發生了一個小故事,並廣為流傳。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扁鵲治病》。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1.讀准字音,把課文讀正確。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麼?結果怎麼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3.提出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受到的啟示,准備與大家交流。三、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讀好「蔡桓公、敷燙、骨髓」等詞語和第6自然段中扁鵲說的話:「皮膚病用熱水敷……」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3.交流討論。(1)交流學生的疑問。學生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①扁鵲是有名神醫,蔡桓公怎麼會不相信他?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麼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③扁鵲為什麼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結合學生的疑問,結合討論,體會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於醫生的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於自己安全的考慮。相機指導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好。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如: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麼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裡會怎麼想?「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裡會想什麼?「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桓公會怎麼想,怎麼說?「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渾身疼痛的他,又會怎麼想呢?(2)交流受到的啟示。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相機點撥:蔡桓公本來患的是皮膚上的小病,怎麼會要人命呢?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諱疾忌醫,固執己見等道理。(3)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麼?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麼?也用一兩句話寫下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例文:跨越時空的對話我:蔡桓公,雖然你是國君,又快了,我還是忍不住要說你兩句:扁鵲是那樣著名的醫生,你怎麼把他當庸醫一樣看呢?怎麼懷疑他想顯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幾次提醒你,你怎麼就那麼固執地認為自己沒病呢?小病終於因沒有及時治療成了不治之症,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後悔吧!蔡桓公:唉,你批評得沒錯。我快了,沒別的願望,只希望大家從我的事中吸取教訓吧!那個詞叫什麼?對,叫「防微杜漸」吧!四、認讀生字,抄寫字詞重點指導:對比記憶:「腸、燙、湯」的字形。蔡,「祭」的第五筆是「」,第六筆是捺。五、相關鏈接《紀昌學射》原文見《列子·湯問》,這篇寓言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紀昌貫虱」的典故。甘蠅、飛衛、紀昌是我國古代有名的神箭手,但他們的事跡幾乎失傳,這篇寓言是流傳下來的關於幾位神箭手的最完美的故事,未見於其他先秦著作,賴有《列子》的這篇寓言,才得以流傳至今。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原系韓國貴族。《史記》說他「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他和李斯同出於荀況門下,李斯自以為不如他。韓非見韓國之勢日益削弱,曾向韓王建議變法圖強,未被採納。後奮力著書,傳到秦國,受到秦始皇賞識,發兵攻韓,索取韓非。韓王遣韓非使秦,被留秦國,尚未見用,遭李斯、姚賈的嫉妒讒毀,下吏治罪,於獄中。《韓非子》中的文章,結構嚴密,條理清晰,語言犀利,風格嚴峻。它常常運用歷史知識和語言故事進行說理,通過語言、動作和神態來刻畫人物的形象,具有說服力。書中還有《愚公移山》《濫竽充數》《鄭人買履》《老馬識途》《買櫝還珠》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扁鵲見蔡桓公》原文等有關資料:本文節選自《韓非子·喻老》,摘錄如下:「……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故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欲制物者於其細也。故曰: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塗其隙。是以白圭無水難,丈人無火患。此皆慎易以辟難,敬細以遠大者也。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回:「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故良醫之治病也,功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聖人早從事焉……」「喻老」,意思是用比喻來說明老子的觀點。作者敘述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說明老子「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這一觀點的。扁鵲 原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名醫,古代統稱名醫為扁鵲。本文所指的扁鵲,真名秦越人,戰國時醫學家。戰國初年齊國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人,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著名醫學家。扁鵲曾學醫於長桑君,不僅精於內科,而且精通婦產科、小兒科、五官科等。相傳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瞭望、聞、問、切四大診法,尤其擅自望診和切診。扁鵲每到一地,都注意了解當地的習俗和多發病、常見病情況,為百姓解除病痛。他到邯鄲時,曾為許多婦女治病。到周國都城雒陽(今洛陽)時,就為老年人治病,到秦國咸陽,又為小兒治病。晚年時,在秦國為秦武王治病,受太醫令李醯忌妒,被李派人殺害。兩千多年來,扁鵲一直受到人們的懷念和敬仰。他所創望、聞、問、切四診法,被中醫沿用至今。
6. 二年級寓言兩則的故事有哪些還有課文
本課本是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兩則寓言故事內容,語氣都符合兒童的口味,作些簡單的點撥,寓言、童話也是文章的一種體裁。但本課的學習效果很不好,本人課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備,由於學校今天正在演練突發事故的演習,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一會兒失火警報拉響了,一會兒地震前照學習警報響了,一會兒房屋倒了……老師、學生都搞得像真有那麼回事。繞亂了所有的教學程序與教學思路,只好順其自然,乾脆改變教學思路,零時出示了閱讀要求,讓學生完全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因為演習的干擾,學生難以靜下心來,最後本人乾脆從課文內容的表面結束了新課內容。
但在改變教法的過程中,閱讀感悟寫法,本人並沒有忽視。本文是兩則寓言,通過短小的故事,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使人們受到教育,那麼又如何寫寓言呢?(學文致用這是本人在語文教學中的精神)。點撥(寫寓言一般有如下幾種方法。一般方法。寫寓言時,一般先確定寓意,也就是確定要諷刺和勸誡人們什麼。然後從生活中選取能夠表達寓意的材料,再寫作。比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或藉此喻彼,或借遠喻近,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會出來。例如,《龜兔賽跑》。誇張法。就是用誇張的方法寫,或把事情誇大,或把事情縮小,藉此,給人以勸誡或諷刺。例如《刻舟求劍》。擬人法。就是用擬人的方法。動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本不具有人的情感,但寫寓言時,給它們賦予人的言行,心理活動和情感等,把它們當作人來寫。例如、《小槐樹和小柳樹》
鼓勵把文中故事講給別人聽,並自編一則寓言。積累寓言故事,借鑒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主要抓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的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課文的內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提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教。(如、1、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長高。2、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3、種田人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三個句子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詞後,意思和原句就不一樣了。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沒有長高的意思,與原句違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達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 」種田等待的時間就不具體了。)為了突破文本難點,最好引導學生參與動作,加以肢體語言好一些。比如、被拔高的禾苗為什麼會枯死?(結合生活實際,植物的生長規律,突破難點,點出主題,不能違背禾苗的生長規律。)
7. 伊索寓言兩則的感受1一2句話
在所有故事中,我認為最有說服力的要數《目光短淺的鶇鳥》了。
故事講的是一隻美麗的鶇鳥每年秋天都要去吃那桃金娘樹上的果實。有一年,桃金娘樹上的果實還沒有成熟,東鳥便每天跑到桃金娘樹上唱歌:「美好的生活呀就要來臨了,我的心裡是多麼歡唱,望著那兒的花兒在開放,我對它是多麼嚮往。」就這樣鶇鳥每天都去,每天都唱。一個獵人發現了,便守候在那。等果實結出,鶇鳥每天都來吃一整天。終於被獵人用粘棍粘住了。它又唱:「桃金娘的果實是如此甜美啊,把我害苦的卻是你,因為我太貪戀你那無比的香甜,因而送掉了我自己的性命……」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不要過於貪戀某種事物,這樣會葬送掉性命的。要目光遠大,不能象鶇鳥一樣目光短淺,桃金娘的果實固然好吃,可吃到連危險接近也不知道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死離你不遠了
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狐狸與老山羊》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說的是:有一次,狐狸不小心掉到了井裡。狐狸看見老山羊走來,就把山羊騙到井裡,然後自己登著山羊的背跳出了井。狐狸不遵守諾言,不但沒把山羊救出來,還反而對山羊說:「喂,朋友!你的頭腦如果像你的胡須那樣完美,你就不至於在沒有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了。」
我讀完這個故事以後就想:無論做什麼事,首先要去考慮事情的結果,然後再去做。也就是說,不能盲目地聽信別人的話。要是不考慮結果,盲目地去做的話,就容易上當受騙。嚴重的時候,還會有很大危險。世上有很多心口不一的人,不能隨便聽信這些人的話。還有許多壞人,用甜言蜜語誘騙人們,所以更要認清這種人的真面目,時時刻刻提防他們,否則到時候就會追悔莫及。
8. 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書上怎麼寫的他就怎麼做,甚至遇到事情別人怎麼做的,他也學著怎麼做,從沒想過變通一下。
有一次,他經過山林,看見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號,然後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的標記,很快在草叢里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
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一把寶劍。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於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一幕。接著便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並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
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麼也撈不到那把劍,於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游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麼找不到了呢?」
(8)寓言兩則的故事擴展閱讀
一、成語寓意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揭示道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
二、成語用法
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變通的人。多含貶義。
9. 25.寓言兩則
鄭人買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釋 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出 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用 法 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搬教條
燈 謎 河南人買鞋
典故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且置——且,將要。置,購買。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
《鄭人置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裡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尺碼,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回答,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不從實際出發,信守教條辦事呆板的人。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矛與盾
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攬顧客,使自己的商品盡快賣出去,他不惜誇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吹:「列位看官,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造成的好盾呀,質地特別堅固,任憑您用什麼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了靠在牆根的矛,更加誇張地說:「諸位豪傑,再請看我手上的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矛呀,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來抵擋,也會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話一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個小夥子,指著那位楚人問道:「你剛才說,你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麼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鋒利無雙,無論什麼盾都不可抵擋。那麼請問:如果我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又將如何?」楚人聽了,無話可說,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鄭人買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釋 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出 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用 法 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搬教條
燈 謎 河南人買鞋
典故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且置——且,將要。置,購買。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
《鄭人置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裡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尺碼,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回答,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不從實際出發,信守教條辦事呆板的人。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矛與盾
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攬顧客,使自己的商品盡快賣出去,他不惜誇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吹:「列位看官,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造成的好盾呀,質地特別堅固,任憑您用什麼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了靠在牆根的矛,更加誇張地說:「諸位豪傑,再請看我手上的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矛呀,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來抵擋,也會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話一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個小夥子,指著那位楚人問道:「你剛才說,你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麼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鋒利無雙,無論什麼盾都不可抵擋。那麼請問:如果我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又將如何?」楚人聽了,無話可說,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鄭人買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釋 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出 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用 法 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搬教條
燈 謎 河南人買鞋
典故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且置——且,將要。置,購買。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
《鄭人置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裡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尺碼,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回答,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不從實際出發,信守教條辦事呆板的人。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矛與盾
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攬顧客,使自己的商品盡快賣出去,他不惜誇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吹:「列位看官,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造成的好盾呀,質地特別堅固,任憑您用什麼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了靠在牆根的矛,更加誇張地說:「諸位豪傑,再請看我手上的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矛呀,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來抵擋,也會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話一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個小夥子,指著那位楚人問道:「你剛才說,你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麼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鋒利無雙,無論什麼盾都不可抵擋。那麼請問:如果我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又將如何?」楚人聽了,無話可說,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矛與盾》的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牌非常堅固,什麼東西都刺不進去。」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麼東西都能刺穿。」有人說:「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麼樣?」這個人被問得沒話可說了。
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鄭人買履》的譯文: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腳,然後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卻忘了帶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就說:「我忘了拿尺碼。」便返回家中取尺碼。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於是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10. 《寓言兩則》的《自相矛盾》什麼意思全文的意思是什麼
自相矛盾的意思是形容行事或言語前後不統一,也指不連貫的性格或心情。後因以喻人的語言行動前後抵觸、不相應合。
全文是通過賣矛和賣盾之人的前後的自我話語,形象化地對矛盾的闡釋。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沒有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
《自相矛盾》出自戰國時期韓非及其弟子所著的《韓非子》。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誇耀自己的盾很堅硬,說:「無論用什麼東西都無法破壞它!」然後,他又誇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麼東西都能被其破壞!」。
市場上的人質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們將怎麼樣?」,那個人無法回答。眾人嘲笑他。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刺不破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10)寓言兩則的故事擴展閱讀:
自相矛盾的道理:
做人不可以沒數,千萬不要胡吹。一個人誇自己的東西要有限度,不要誇得無邊無際,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句名言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說話或做事要三思而後行。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像那個賣矛又賣盾的楚國人那樣說話前後相互抵觸自相矛盾了。
自相矛盾帶的意義:
1、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存在著矛盾,我們沒有必要非得爭個誰長誰短。
要用正確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對待,無論做事說話,都要注意留有餘地,不能自相矛盾,不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這樣才不會被人笑話,才不會尷尬和出洋相。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問題,清醒頭腦,方向正確,步伐堅定向前進!
2、世上沒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沒有無堅不摧的矛。
一個人在同一判斷中,對同一問題,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斷來的。若是這樣做了,那就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質的客觀世界,或是思維的主觀世界,都有矛盾問題。
有矛盾不見得是壞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進步與發展。關鍵是我們要認識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才能讓事物得到發展。
韓非子的特點:
韓非子的文章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韓非子還善於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說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體現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