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張良典故履

張良典故履

發布時間: 2021-01-02 05:19:15

A. 張良拾履的典故之中孺子可教體現在什麼地方

體現在他有耐心等待老人。

B. 求張良納履簡介

張良納履簡介:

有一天張良在河邊散步遇見了一個老翁,老翁故意把鞋丟到河裡讓張良撿回來,張良撿回來以後老翁讓張良給自己把鞋穿上,張良強忍著怒火給老翁穿上了鞋。

穿上鞋子以後老翁告訴張良,五天以後兩個人在河邊碰面,五天後張良如約來到了河邊,老翁卻說張良來遲,要張良再過五天之後相約。

第二次相約的時候張良又比玩到了橋邊,等到第三次的時候,張良便半夜在橋邊等候,最終感動了老翁,老翁送給張亮了一本書,並且告訴張良這本書可以立國安邦,說完便離開了。

等到天亮時候,張良打開書一看是一本《太公兵法》,於是仔細研讀,最終成為了一個文韜武略、足智多謀的智囊。

(2)張良典故履擴展閱讀:

公元前203年,劉邦和項羽在滎陽一帶戰事膠著,而北方的韓信卻勢如破竹連克趙國、齊國,一天,韓信派使者捎來一封信給劉邦。

韓信信中說齊人狡猾,反復不定,而且南邊靠近楚國,所以我想做個假齊王,穩定局勢。劉邦看完信後大怒,破口大罵我被困在這里,正想你來助一臂之力,你倒要挾我做齊王。

劉邦的臭脾氣正待發作,不知誰在背後踢了一下,劉邦一看是張良和陳平,張良附耳言道現在開撕你是韓信的對手嗎,不如順水推舟做個人情,利用他對付項羽。

劉邦懂了,繼續大怒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的,做什麼假的。於是派張良為特使前去封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部隊攻打項羽。

劉邦的大方賺得了韓信的信任和支持,為最後翦除項羽奠定了最為關鍵的基礎,在這里張良居功甚偉,是他及時向劉邦傳遞了忍的信號,這就是蘇軾說的,漢高祖的忍耐,是張良教給他的。

張良輔佐劉邦逐鹿中原的過程中,計謀疊出,比如疏通項伯在鴻門宴中暗中保護劉邦;賄賂項伯讓他勸項羽把漢中地區封給劉邦。

建議劉邦進漢中時燒棧道麻痹項羽,提出聯合英布、彭越和韓信對楚戰略包圍的方針等等,第一大功臣的美譽實至名歸。

C. 張良拾履的主要內容

秦朝末年,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沒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隱居。一天,他在鎮東石橋上遇內到位白發容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橋下,便叫張良去幫他撿起來。張良覺得很驚訝,心想:你算老幾呀?敢讓我幫你撿鞋子?張良甚至想拔出拳頭揍對方,但見他年老體衰,而自己卻年輕力壯,便克制住自己的怒氣,到橋下幫他撿回了鞋子。

誰知這位老人不僅不道謝,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腳來說:「替我把鞋穿上!」張良心底大怒:嘿,這糟老頭子,我好心幫你把鞋撿回來了,你居然還得寸進尺,要讓我幫你把鞋穿上,真是過分!?

張良正想脫口大罵,但又轉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撿起來了,乾脆好人做到底。於是默不作聲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張良的恭敬從命,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經過幾番考驗,這位老人終於將自己用畢生心血注釋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張良。

張良得到這本奇書,日夜誦讀研究,使之後來成為滿腹韜略、智謀超群的漢代開國名臣。

D. 史記張良拾履的主要內容

《史記·留侯世家》司馬遷對於張良拾履是這樣描述的:
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用今天的話解釋說張良拾履就是以下意思:
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他遇到一個大力士,打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地方襲擊秦始皇,失誤擊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力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因為張良的緣故。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亡到下邳躲藏起來。
張良曾經閑暇時到下邳橋上悠閑地漫步遊玩,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服,走到張良所在的地方,徑自把他的鞋丟落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很驚訝,想毆打他。因為他已年老,便勉強忍耐,下去撿來了鞋子。老人說:「給我穿上鞋!」張良業已替他撿了鞋子,就低跪著給他穿上。老人以腳接受,笑著離去了。張良特別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老人走去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五天以後天剛亮時,與我在這里相會。」張良因此感覺老人很怪異,跪下說:「嗯。」五天後拂曉時候,張良前去。老人已先在那裡,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反而後到,為什麼呢?」老人離去,並說:「五天以後早來會面。」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又後到,為什麼?」老人離開說:「五天後再早點兒來。」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後就會發跡。十三年後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老人隨著便走了,沒有別的話語,從此沒有再見到這位老人。張良天明時看那部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
張良拾履作為經典典故一直流傳至今。

E. 東海龍王為什麼跟孫悟空講張良拾履的故事

答:茶畢,行者回頭一看,見後壁上掛著一幅「圯橋進履」的畫兒。行者道內:「這是什麼景容致?」龍王道:「大聖在先,此事在後,故你不認得。這叫做圯橋三進履。」行者道:「怎的是三進履?」龍王道:「此仙乃是黃石公,此子乃是漢世張良。石公坐在圯橋上,忽然失履於橋下,遂喚張良取來。此子即忙取來,跪獻於前。如此三度,張良略無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愛他勤謹,夜授天書,著他扶漢。後果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太平後,棄職歸山,從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聞言,沉吟半晌不語。龍王道:「大聖自當裁處,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話,老孫還去保他便了。」龍王欣喜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請大聖早發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師父。」行者見他催促請行,急聳身,出離海藏,駕著雲,別了龍王。

從原文得知,體制內的龍王不敢惹更生人,便因勢利導這位體制外的猴哥,畢竟張良秦時淪為通緝犯而漢時貴為留侯,舉這個修成正果的好栗子,不怕再受弼馬溫的二茬罪。

悟成空不行,悟成仙才好!貴人面前吃癟,不負英雄名聲!

F. 張良拾里有哪個典故

《張良下邳拾履》

屬性:歷史故事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

故事背景:張良拾履的故事還得從張良刺殺秦始皇說起。

張良祖先是韓國人,秦國滅了韓國後,他一心要為國復仇,招募刺客,刺殺秦王。一次,秦始皇向東游訪,到了搏浪沙中,張良與他的刺客暗中行刺,卻誤中副車。被追捕之後,張良只好隱姓埋名,開始逃亡生活,來到了下邳。

《張良下邳拾履》

原文: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張良下邳拾履

譯文:

張良閑暇時徜徉於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張良十分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教導。五天以後天剛亮時,跟我在這里相會。」張良覺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嗯。」五天後的拂曉,張良去到那裡。老人已先在那裡,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後到,為什麼呢?」老人離去,並說:「五天以後早早來會面。」五天後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麼?」老人離開說:「五天後再早點兒來。」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才好。」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後就會發跡。十三年後小夥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便走了,沒有別的話留下,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

張良多次給劉邦講述《太公兵法》,劉邦十分高興,便常常採納他的計策。張良也常常對他人講述太公兵法,但卻沒有人能夠領悟其中的真諦。於是張良便感嘆道:「沛公的悟性是上天賜予的啊!」張良便從此跟隨了劉邦。

張良拾履,改變了張良的一生,也無意中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增加了契機。

G. 張良三進履的典故地點到底是「祀橋、屺橋、圯橋、圯橋」

註明:歷史上張良在建祀橋上遇黃石公,這建祀橋遺址實際是在古鎮汴塘鎮汴塘街中內間位置,汴塘鎮那容個時期屬下坯管轄范圍,建祀橋經南北朝向小河流,溝倆邊過去有不少古月牙井,如今石頭花紋圖案的老建祀橋已修建成現代式的橋,名稱沒改還是叫建祀橋!

H. 張良進履全文!!!!!!!!

良嘗復閑,從容步游下制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I. 介紹一下「韓信受辱胯下,張良納履橋端」的故事

1、韓信受辱胯下

韓信在投奔劉邦之前非常潦倒,不願種田,又沒有人推薦他做官,自己學做生意又以虧本告終,因此常常是寄人籬下,甚至乞討為生。有一天他身配長劍來到一個集市,突然有一群青年攔阻了他的去路,其中一人對韓信說:「我看你長得人高馬大,還佩戴長劍,好像是個英雄好漢,其實你只是一個膽小鬼而已。」

眾人聽了哈哈大笑,那人更加來勁了,纏住韓信不讓他走,還堅持說:「你相信不相信我說的話?不相信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能殺了誰,如果你膽小不想和我比武又不想死,就從我褲檔下爬過去。」

韓信注視著那人,心想,我要殺了他,簡直易如反掌,但是殺這樣一個無賴不但不能證明我的才能,反而有損我的清白,而且一旦殺了他,他的同夥肯定要纏住我不放,萬一再被官府抓起來,那麼這一輩子就完了,我不能和他一般見識,和他斗這口氣。

想到這里,就伏下身從那人褲檔下爬過去了。集市上的人都鬨堂大笑,以為韓信真的是因為膽怯才爬過去的。

2、張良納履橋端

張良隱藏於下邳(今江蘇省睢寧北)時,有一天在下邳一座橋上遇一皓首老人,登橋時一隻鞋墜落橋下,他便沖張良說:「小子,去把我的鞋撿來!」張良一聽,不由想動怒,可仔細一瞧,這老人有七八十歲的高齡,便心生憐憫,下橋把老人的鞋撿起。

老人又曉起腳,對張良說:「給我穿上。」張良想索性好人做到底,便屈腿幫老人把鞋穿上。張良以禮待人,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

又經過幾番考驗,這位老人交給張良一本書,囑咐道:「你讀透此書,將來可為帝王之師!」說完飄然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此書便是《太公兵法》,張良勤讀不綴,果然成為奇才謀士,輔佐劉邦奪得了天下。

(9)張良典故履擴展閱讀

清代孫奇逢的《孝友堂家訓》

節選原文:

與人相與,須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為人所容。顏子犯而不校,孟子三自反,此心翕聚處,不肯少動,方是真能有容。一言不如意,一事少拂心,即以聲色相加,此匹夫而未嘗讀書者也。韓信受辱胯下,張良納履橋端,此是英雄人以忍辱濟事。靜修之言曰:誤人最是婁師德,何不春生未唾前?學人當進此一步。

譯文:

與人相處,必須有由我來容忍別人的想法,不必苛求被別人所容忍。顏回被別人侵犯而不計較,孟子每天數次自我反省,這種心思集中不輕易波動,才真正能夠有容人之心。一句話不如自己的意,一件事稍微不順自己的心,就對人施以嚴厲的聲調、臉色,這是沒有涵養、沒有讀過書的人。

韓信能忍受從別人胯下鑽過去的恥辱,張良能在橋頭為人穿鞋,這是英雄之人用忍受恥辱來求得事業成功。劉因說過:最誤人的是婁師德,為什麼不教人在別人沒有撕破臉皮之前就與人交好呢?讀書人應當在這個問題上做得更好些。

與人相處是一門學問。孫奇逢認為關鍵在於要「以我容人」,而不在乎「為人所容」,為此他列舉了顏子、孟子、韓信、張良之類的賢人、英雄以證明自己的觀點。排除其與世不爭的消極因素來看,其嚴於律己的一面是十分可貴的。

朋友間、親友間、兄弟姊妹間、父子間若要相敬如賓,友好團結,必須以「我應當容人」來嚴於責己,若無自我批評,有了矛盾都把責任推給對方,則「友好團結」必盪然無存。

J. 張良拾履那個老先生是誰

黃石公,下邳人(今江蘇睢寧古邳鎮)。世人稱黃石公「圯上老人」、「下邳神人」。黃石公本為秦漢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皇甫謐《高士傳》:黃石公者,下邳人也,遭秦亂,自隱姓名,時人莫知者。

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於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素書》,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黃石公,是下邳人。遇上秦時候的戰亂,自已隱姓埋名,當時的人沒有知道他的。起初張良改姓氏為長,藏在下邳,在沂水的橋上去散步遊逛時,遇到一位老人,還沒有互相拜見,黃石公故意把鞋拋到橋下,看著張良說:「小子,下去把鞋取上來!」張良預先不知道是詐,有些愕然想揍他;因為見他年歲大了,才強忍怒火,下了橋,給他把鞋取上來。於是就跪著給他穿上。那位老人伸出腳來,讓張良把鞋穿好,笑著走了。張良感到很驚詫。他大約走出一里遠,又返了回來,對張良說:「年輕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後的清晨,你在這里和我會面。」張良更覺得奇怪,又跪下說:「是。」五天後的早晨,張良去了約定的地方,黃石公生氣的說:「你與老人約定,為什麼後來?」再五天後的早晨約定,張良天不亮就去了,黃石公又早在那裡了,又生氣的說:「為什麼晚來?」又五天的早晨的約定,張良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黃石公也來了,高興的說:「應該這樣嘛!」於是拿出一本編書給張良,說:「你回去讀他,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三年之後,你見到的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於是離去,看不見了。張良天亮翻開書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張良認為這事很神異,於是把自己的學說四處游說,他們都不採納。後來與沛公在陳留相遇,沛公採納他的話,最終有了功業。十三年後,跟隨高祖退到濟北谷城山下,得到一塊黃石,張良於是像對寶貝似的建祠供奉起來。一直到張良死,將他與石頭一起埋葬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