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對聯典故

對聯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01 21:11:31

『壹』 古今對聯故事集錦

一、

有一財主,父子花錢各捐了個進士,心中十分得意,於是在門口貼了一副聯:

父進士,子進士,父子同進士。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

不料第二天就為村人改為:

父進土,子進土,父子同進土。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

二、

從前,有個姓李的財主,他魚肉百姓,無惡不作,百姓對他恨之入骨。有一年過年,家家戶戶忙著貼對聯。李家更不用說了。李財主寫了一副對聯叫人貼在大門的兩旁,對聯是:

父成龍,子成龍,代代全成龍;父發財,子發財,輩輩都發財。

同村一位窮秀才看了對聯,沉思了一會便離去了。第二天一大早,李財主的門前圍滿了一大群看熱鬧的人,他們有說有笑,議論紛紛,大家都稱贊道:「改得好,改得好!」

門外吵嚷聲驚動了李財主,他以為人們在稱贊他的對聯,忙打開大門,一看門上的對聯,立時氣得昏倒在門前的台階上。

原來,李財主門上的對聯,被秀才改成了:

父成聾,子成聾,代代全成聾;父潑財,子潑財。輩輩都潑財。

為了這副對聯,李財主整整病了一個多月,人們無不拍手稱快。

三、

有一老太監在冬天看見紀曉嵐穿著皮衣,手執一把扇子。感到十分好笑,遂遂說:小翰林,穿冬裝,執夏扇,一部春秋可讀否?

紀曉嵐聽老太監南方口音,對到: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四、

明朝解縉小時候,門對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門上貼了一副春聯:

門對千根竹。家藏萬卷書。

富豪見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縉深解其意,於上下聯各添一字:

門對千根竹短。家藏萬卷書長,

富豪更加惱火,下令把竹子連根挖掉。解縉暗中發笑,在上下聯又添一字:

門對千根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富豪氣得目瞪口呆。此事傳到相爺的耳朵里,他命家人去叫他來當面一試,解縉與相府家人來到相府門前,見正門關著,就止步不前,對家人說:「迎客有迎客之禮,為何不開正門?」家人無奈,只得又去,稟告相爺。相爺想了想,揮筆寫了個上聯,連同筆墨交與家人說:「遞與那學生。」

解縉接過一看,見是一副對子的上聯:小犬乍行嫌路窄。

解縉即刻接寫了下聯:大鵬展翅恨天低。

相爺見對只好大開正門。解縉進了門,相爺把他迎入客廳,分賓主坐下後,相爺從桌上拿起一本書晃晃說:「老夫聽說你有萬卷之書,書藏哪裡?」解縉指指肚皮說:「在這里。」相爺又問:「既然如此,那我出聯你能對嗎?」小縉眨眨眼睛說:「何止能對!」

相爺看看這穿綠衣衫雙目流盼的小傢伙,口氣竟這么大,不覺有些好笑,便出聯道:

井底蛤蟆青間綠,美目盼兮。

小解縉聽了,冷笑了一聲,看了一眼身穿紅袍的相爺,便接著對道:

湯中對蝦白映紅,鞠躬如也。

相爺本想譏笑他是個坐井觀天的蛤蟆,不料自己反被奚落成一隻死蝦,想小傢伙竟然如此不留情面,不由心裡冒火,卻不好發作,只好改換題目,再難解縉道:天做棋盤星做子,誰人敢下?

解縉略一思索,便對道:地作琵琶路作弦,哪個能彈?

相爺見解縉對答如流,大為吃驚。正找不到好的課題,忽見壁上有一幅《月夜杜鵑圖》,也來不及細想,就信口出了一聯道:月下子規喉舌冷。

解縉見他行文已亂,故意照式對個下聯說:花中蝴蝶夢魂香。

誰知相爺只顧後,不顧前,一見別人句子有毛病,馬上挑剔說:「試問花中蝴蝶,倘不睡去,哪來的夢魂香甜?」解縉又眨眨眼睛說:「然而月下子規,也未必啟口,喉舌之冷,一樣無從說起!」相爺一聽,啊喲!我也錯了。便問小解縉:「那麼依你說又當如何?」

解縉說:「如果把『月下』改作『啼月』;『花中』改作『宿花』,豈不是『舌冷』『夢香』?」相爺欲要叫好,但又反問:「你既然早已知道,為何將錯就錯?」

解縉笑道說:「因為相爺失口在先,解縉之所以將錯就錯,無非是步相爺後塵,照葫蘆畫瓢罷了。」一番話說得相爺心服口服,自知理虧。想想方才解縉的不恭,正是自己失於檢點而引起的,因此甚感慚愧和不安。他深愛解縉之才,等解縉長大,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

五、

清朝時候,西湖的冷泉亭上,掛有一幅對聯: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

戊辰九月,清朝有名的文人俞樾和他的妻子到飛來峰下遊玩,坐在冷泉亭邊休息,欣賞這幅對聯。妻子看了一會兒,要求俞樾進行解釋。俞樾把原來的對聯改了兩字,作為回答:泉自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

妻子嫌改得不好,立即表明自己的看法: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

俞樾把自己和妻子改動的字作了比較,認為「冷」、「飛」二字比「有」、「無」准確有神。過了幾天,俞樾帶著次女秀孫又來到冷泉亭邊。他給秀孫說明上次怎樣給對聯該字一事,秀孫趕緊望著亭子,沉思了好大一會兒,慢慢地說:

泉自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

俞樾一向才力超人。他明白上聯中的「幾」字改為「禹」字,那是指大禹治水,仔細推敲,改得動人。至於那個「何」字為什麼要改成「項」字,他一下弄不清楚,只好向秀孫追問原因。

秀孫爽朗地說:「項羽曾有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這座險峰不是他從別處拔起,怎能飛到這里來呢?」秀孫話音剛落,俞樾忙拍手稱好快,連連道好。

『貳』 對聯的典故

蘇軾和佛印的謔聯--蘇軾見一隻狗在河邊啃骨,遂出: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從容把寫有蘇軾詩句的扇往河上一扔對日:
水流東坡詩(屍).
2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
地當琵琶路當弦,哪個能彈?
3解縉小時家貧,家對地主的一片竹林,於是作了副對聯;
門對千桿竹,家藏萬卷書.
地主不爽,把竹子砍短,解縉又改成:
門對千桿竹短,家藏萬卷書長.
地主更不爽,把竹子全砍了,解縉又改:
門對千桿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4解縉在皇帝身邊作侍讀,想回鄉探親又不敢說,皇帝看出來,要他對出他的聯就放他假:
十口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解縉悠悠對來:
言身寸謝,謝天謝地謝君王.
5彌勒佛的對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知世間可笑之人.
6蘇軾的妹妹蘇小妹亦頗有才貌.一日佛印去看蘇軾,不巧撞到蘇小妹在床帳中偷懶未起,遂取笑:
煙籠芍葯.
蘇小妹想起那天看見他在河邊洗頭的樣子,笑對:
水漂葫蘆.
7飢雞盜稻童筒打;鼠暑梁涼客咳驚.
意思是雞餓了偷吃稻被小孩用竹筒來打;老鼠在樑上乘涼被客人的咳嗽驚跑.妙在同音疊字.
8王羲之的字太好,除夕門外要貼對聯,寫了N副對聯都被人偷走.於是寫了一副: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這么不吉利,當然沒人敢偷了.
豈料快到子時時他叫兒子獻之在後面各添了三個字,遂成妙聯一幅:
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9劉伶飲盡不留零;賈島一醉非假倒.--拿名人的名字作的趣聯.
10秀才進京趕考,盤纏用盡,店老闆要他對出聯就可以免費,見秀才吃的是米粉,出:
八刀分米粉
秀才對:
千里重(中)金鍾.(中金鍾是上榜之意哦.鍾是鍾的古體.
這是一副拆字謎, 自己慢慢看吧.

『叄』 一些對聯的創作典故

對聯,俗稱對子,雅稱楹聯(因多用於張貼、懸掛、雕刻在廳堂門柱上)。當代聯人 陸偉廉將它定義為:"對聯是由兩組文義相關的對句所組成的聯合體"。其中,第一組稱上聯,第二組稱下聯。與駢文、格律詩詞一樣,對聯也是我國漢文學所特有的一種文學 形式。 如***著名漢學家鹽谷溫博士所說,"對聯是中國文學的特產物"。漢字為表意文字,通稱方塊字,具有一字一體一音一義的獨立語特徵 (少數異體字、多音字、多義字,並不否定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漢字只能是一字一體一音一義),故由漢字構成的漢文學,獨具對稱均勻之美。從文字的運用來看,對聯不愧是開在漢文學之樹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漢字的特色, 是漢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和文化現象,對聯基本上只存在於漢民族文化圈內,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對聯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文學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還是雅俗共賞的對聯, 將其張貼、懸掛、雕刻在門柱廳堂,都能營造出一種祥和、喜慶,或者高雅、庄嚴的氣 氛與格調。 因此,自從對聯產生時起,它就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並逐漸融入了 中國人的民間習俗之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認為,最早出現的對聯是春聯,而春聯起源於桃符。從晉代至唐代,對聯這一文學形式便已經萌芽並逐漸發展。不過,人們通常將五代時蜀後主孟昶於公元963年歲除日題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聯:

新年納余慶

佳節號長春

作為春聯之發軔。 直至明清,對聯逐漸盛行,並延續至今。總之,濃厚的傳統性與實用 性,是對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對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不僅實用性很強,而且藝術要求也很高。其文學藝術風格總的來說可概括為」短小精悍」。對聯的篇幅往往不長,單邊字數多為幾個字到十幾個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長聯,並不多見。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嚴謹, 不是隨便兩組字數相等的話就能湊成的。 如果沒有嚴謹的格律,那麼,作為一種獨特文學形式的對聯,其獨特性、藝術性將盪然無存,其藝術生命力也難以持久。因為對聯最本質的藝術特徵是其對稱性,而只有嚴謹的格律,才能保證它的對稱性。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形式小巧的文學體裁,其內容應當是精悍的,應當包含盡可能豐富的思想涵義。在這個意義上,一副對聯如果僅有形式而缺乏內涵,那麼,就難免淪為一種」文字游戲」、」雕蟲小技」。反過來,好的對聯則有」詩中之詩」 的美譽。總之,形式與內容的精煉性是對聯又一個重要的藝術特徵。

另外,對聯還是一種具有較強的啟蒙性的文學形式。學習寫對聯,對於我們學習 漢語言文學,特別是有關字音、韻律、詞性、語法修辭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都有很大的幫助。欣賞與寫作對聯,是學習漢語的好形式。

總之,對聯的文化藝術特徵大體上可概括為:民族性,傳統性,實用性,對稱性,精煉性,啟蒙性,等。

(二)

對聯是一種講究格律的文學形式,要欣賞與寫作對聯,必須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謂對聯格律(簡稱聯律),指對聯中有關平仄、詞性、語法修辭,以及書寫張貼等方面的格式與規律,其核心是對仗。對聯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幾點:

1.字數相等,內容相關。

從字數來看,原則上,只要上下聯字數相等,不論多少字數均可。如上下聯各四個字,則稱四言聯, 等等。但在實踐中, 多為四字以上,因漢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組成句子。從內容上看,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襯托或相互銜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輔相成的效果。 大多數對聯上下聯之間的內容
屬於互相襯托的關系。這種襯托或者是從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即所謂"正對"),或者是從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襯、互相對照(即所謂"反對"),"正對"如:

心蓮清凈

性海圓融(注:所引對聯未註明作者或出處的,均出自本書,下同。)

"反對"如:

心平積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數對聯上下聯之間的內容屬於互相銜接的關系(即所謂"串對",或稱"流水對"),也就是上下聯兩個分句共同構成一個復句,上下聯存在一種連貫、 遞進、選擇、轉折、因果、假設、條件、目的等復合關系。當然,這種互相銜接同時也是互相襯托的。如:

若無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災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澀

無非柴米油鹽醬醋茶

如果上下聯內容毫不相關,會使人覺得非常生硬與滑稽,則起不到對聯應有的文學效果。

除非是一種特殊的對聯形式, 即所謂"無情對"。它指的是上下聯形式上(字面上)對仗工整,而內容上(意義上)卻並不相關,從而造成一種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蘭地

五月黃梅天(常用聯)

庭前花始放

閣下李先生(常用聯)

公門桃李爭榮日

法國荷蘭比利時(常用聯)

樹已半枯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干(常用聯)

2.詞性相當、概念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稱。

所謂詞性相當,指上下聯相對的詞語性質(從嚴格意義上說,是每個字的詞性)應當盡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以及連詞對連詞、 副詞對副詞,等等。如:

大行絕俗忘榮辱

至道無情空是非

如果從每個字來看,"大"與"至"、 "榮"與"是"、"辱"與"非"是形容詞,"行"與"道"、" 俗"與"情"是名詞,"絕"與"無"、"忘"與"空"是動詞。 但在實踐中,對虛詞的要求比較 寬松,一般能夠虛詞對虛詞即可。對實詞的要求較為嚴格,詞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對。但那些詞性比較接近的、或者詞性能夠兼通的實詞,也還是允許相對的,如名詞和代詞、某些動詞和形容詞之間。當然,詞性相同屬工對,詞性相近或相通屬寬對。

更嚴格一點說,不但詞性要相當,而且詞語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當,也即要盡可能相類似或相對襯。這也涉及到對聯的寬工問題。若上下聯兩個詞語共同所屬概念的范疇越小,對仗就越工,反之則越寬。如:"中國"對"雄雞",其共同范疇是事物;"曉日"對"雄雞",就縮小為自然物;"小草"對"雄雞",就縮小為生物;"駿馬"對"雄雞",就縮小為動物;"老鴨"對"雄雞",就縮小為鳥綱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聯兩個詞語之間,概念關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謂"矛盾概念"),對仗就越工,"有"對"無"、"真"對"假"、"生" 對"死"、"物質"對"精神"、"自然"對"社會"等,就屬於工對。

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應當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 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等等。如:

勝行嚴佛土

正法利人間

上下聯皆為主謂賓結構。其中,」勝行」對」正法」、」佛土」對」人間」,又皆為 偏正結構。再如:

軟首妙光,威名顯赫

雄獅利劍,寶相庄嚴

"軟首妙光"對"雄獅利劍",皆為並列結構;"威名顯赫"對"寶相庄嚴",皆為主謂結構;"軟首"對"雄獅"、"妙光"與"利劍"、"威名"對"寶相",又皆為偏正結構。

另外,上下聯之間還應當節奏相稱。對聯行文多以二字(有時也以一字或三字)為 一節奏。節奏相稱,就是應當盡可能同步。如:

漏盡-飛身-去

心空-及第-歸

又如:

以-神通力-護持-正法

設-孟蘭盆-超度-慈親

總之,上下聯的用詞造句,在詞性、語法結構和節奏上,應盡量相當或相稱,以保持形式上的協調與工整。但這些要求在實踐中還是允許適當放寬的。個別情況下,還可以有所變通。如:

五十三參,遍訪良師求正智

百城煙水,廣行悲願踐初心

其中,」五十三參」對"百城煙水」,是以同一個典故的兩個常用語相對。 單從詞性、 結構等形式方面來看,嚴格說是不合聯律,但從內容來看,則屬於"義對",是允許的。

3.平仄協調。

平仄協調,狹義地說,就是指對聯在音調上的兩大要求:平仄相對與平仄交替。廣義地說,也包含句腳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問題。要弄清這些問題,首先必須區分什麼是平聲、什麼是仄聲。這又有兩種劃分標准。在對聯創作中,一般是運用」古四聲", 即古漢語將音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除平聲外,上聲、去聲、入聲皆為仄聲。現在,也有少數人運用」新四聲」,即現代漢語將音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其中,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兩種聲韻的不同,關鍵在於入聲字。入聲字的掌握和識別,大體上還是有規律可循,在此恕不贅述。 對初學者來說,

最簡單易行的辦法是先在運用時藉助工具書。據作者個人的經驗,在運用中比較容易熟悉入聲字。不過,要注意的是,雖然上述兩種用法可並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對聯中,不能同時混用。

現在再回過頭來談平仄協調的問題。所謂平仄相對, 就是上下聯的音步要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反之,如果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就叫平仄失對,又叫同聲相對。音步與節奏大體上是同一概念,一般來說,一個節奏即是一個音步。由於對聯脫胎於格律詩,因此,在平仄方面,對聯與格律詩中的對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對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因為在實際上,並不一定要求整個音步平仄相對,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對。所謂音步位,就是每個音步的末位字,這是決定整個音步性質的重點聲。由於漢字的絕大多數音步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數。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雙行(注:平聲用" "表示,仄聲用" "表示,下同。)

又如:

火移薪盡業猶在

身壞神迷行不亡

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對,二四六皆平仄相對,即屬工對。不過,並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於,對聯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詩中的對仗句式為主以外,還有詞曲文賦等格式以及領字的存在。如:

厭娑婆苦域

弘凈土法門

觀美女華瓶盛糞

嘆凡夫甘願投泥

直心乃萬行之本

貪欲為諸苦之源

深心勤習真言***義

全力弘揚大手印法門

講到平仄相對,必須提一下對聯的句腳。一副對聯不管長短如何,也不管倒數第二個字是平聲還是仄聲,都要求上聯仄聲收尾,即最後一個字(句腳)應當是仄聲;下聯則要求平聲收尾。一般不能上聯平聲收尾,下聯仄聲收尾;更不能同聲收尾。另外,由多個短句組成的長聯,還要注意每個短句的句腳不能全都是仄聲或全都是平聲,而應當有所錯落,
至於這種錯落具體如何安排,則尚無定論。不過,運用"馬蹄韻"撰長聯是一種比較好的句腳安排方式。

所謂平仄交替,它與平仄相對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指的是一個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間,平仄應交替使用,否則就是平仄失替。只有每句的最後一個字(句腳),可以不考慮交替問題。如:

佛身遠過世間望

妙法不堪小智聽

又如:

無所從來何有相

得成於忍不生心

在平仄問題上還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談。

總的來看,對聯在平仄協調方面是有講究的,寫作對聯不能不講平仄。如果說,字 數相等、詞性與概念相當、語法結構與節奏相稱,賦予了對聯整齊美、嚴謹美、對襯美、結構美、節奏美等審美特徵的話, 那麼,平仄協調則賦予了對聯音韻美這個重要審美特徵。當然,有時為了不以辭害意,個別地方出現平仄失對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4.幾個禁忌。

除了以上三個基本要求外,對聯在格律上還有幾個禁忌,即幾種應盡量避免的情況: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同義相對";等等。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個句子的最末三個字,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如 "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將"能"改為"可"就變成了三仄尾。又如"緣深因厚坐蓮台",若將"坐"改為"登",就變成了三平尾。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個字以上的句子中, 只有一個平聲字,或只有一個仄聲字。如"無言乃入門",若改為"無言而入門",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 如"世事紛紛"對"紅塵滾滾"、 "惟覺者能聽能會"對 "嘆醉人不醒不知"。但對聯中應盡量避免"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所謂"同位重字", 就是以同一個字在同一個位置相對,如"法界"對"世界"、"成道"對"成魔"。不過,有些虛詞("之乎者也"之類)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

漏網之魚,世間時有

脫天之鳥,宇內尚無

諸佛洞觀實相而無住

眾生游戲虛空而不知

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如:

見諸法空虛,此身去直超彼岸

念眾生平等,三人行必有我師

若將上聯的"直超彼岸"改為"已無後有",就與下聯"必有我師"的"有"異位重字。又如:

......若陶匠摶泥,掌中視果

......勝樵夫觀弈,夢里入槐

若將上聯的"掌中視果"改為"掌中觀果",就與下聯"樵夫觀弈"的"觀"異位重字。當然, 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如:

萬法一心,空不異色

一心萬法,色即是空

聯中的"一"與"萬"、"心"與"法"、"空"與"色",便是"異位互重"格式。

所謂"同義相對",通常又稱為"合掌",指上下聯相對的語句意思完全雷同,如"赤縣" 對"神州"、"旭日"對"朝陽"、"史冊"對"汗青"。

5.其它。

對聯的寫作與欣賞,還有一些相對次要的格律和比較獨特的修辭方法,如借對、自對、嵌字、迴文、集句,以及對聯的橫批、對聯書寫和張貼的格式,等等。下面對以上提到的問題逐一做個簡單的介紹。

借對又稱假對,這是詞性上寬工轉化的一種方法, 指句中詞性和詞語的含義雖非工對,但藉助其另外的詞性和含義,則成工對。如:

灑漬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 (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頷聯)

"尋常"在此為普通之意,屬形容詞,但古制"尋"、"常"又皆為度量單位,屬量詞,借用此含義,則與數詞"七十"相對為工。又如,"大而言之"對"志於道者",其中,"言'與"道"在聯中的含義分別是作為動詞和名詞的,但"言"亦有作為名詞之含義,道亦有作為動詞之含義,二者相對仍屬工整。不過,借對在對聯中用得不多, 只是在需要變通時不得已而為之。

自對,又稱"句中自對",或"當句對",指對聯中的字詞句,不僅上下聯相對仗,而且上聯和下聯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對仗。這就使對聯更加工穩,更增添了對襯美。如"真妄"對"終","真"與"妄"、"始"與"終",就是句中自對。又如,"智愚"對"行止"、"榮辱"對'是非"、"微言大義"對"正法妙心"、"至高無上"對"微妙甚深"、"山色溪聲" 對"晨鍾暮鼓"、"煩惱即菩提"對"微塵含剎土"、"如秤錘落井、礪石潭"對"縱仙術隱 空、 神通入海"等,不僅上下聯相對,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對。 句中自對的用法,在對聯 (特別是長聯)中,運用得比較廣泛。

嵌字,也叫嵌名,指將特定的名稱(多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專用名稱)嵌入對聯中一定的位置。這是一種運用得比較廣泛的方法。其具體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種。嵌字可分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將一個名稱不拆開而完整地嵌入,如<<題嵌四大天王>>

一聯:

多聞正法,以廣目光

增長善根,而持國土

分別將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嵌入聯中。又如

<<題嵌金剛手秘密主>>一聯:

金剛手握持秘密

勇猛心摧破無明

迴文,又稱卷簾, 指的是使用恰當的詞語構成對句,使之既能順讀,又能倒讀。由於迴文格難度較大, 因而運用得不太廣泛,但這種格式很能體現漢字的獨立語特點。迴文格的具體方式也多種多樣。 比較常見的有當句迴文、倒句迴文、倒章迴文,等。當句迴文,即順讀與倒讀完全一樣,如:

霧鎖山頭山鎖霧

天連水尾水連天(佚名題廈門鼓浪嶼魚腹浦聯)

又如:

凈心真實真心凈

圓覺妙明妙覺圓

倒句迴文,即將同一句子倒讀,而上下聯不變,如:

結同心果 果心同結

開並蒂花(常用婚聯),倒讀即為: 花蒂並開

倒章迴文,即通聯倒讀,下聯變為上聯,上聯變為下聯,如:

迢迢綠樹江天曉 晴日海霞紅靄靄

靄靄紅霞海日晴(佚名題武漢龜山聯),倒讀即為: 曉天江樹綠迢迢

集句,指將現存的分散的句子,組合成對句。如果整副對聯(多為短聯)完全由現存的句子組成,稱完全集句。如:

鹿歸於野

色即是空

上聯集自<<出曜經>>,下聯集自<<心經>>,就是完全集句。又如:

勸君更盡一杯酒

與爾同消萬古愁(佚名集唐詩聯, 上聯自王維<<渭城曲>>,下聯自李白<<將進酒>>)

反之,則稱不完全集句或單邊集句。如:

司馬不來,相逢何必曾相識

佳人安在,此時無聲勝有聲(當代聯人羅元貞題九江琵琶亭聯)

上下聯中分別只有後半句是現存句子(引自白居易之詩<<琵琶行>>), 因此是不完全集句。又如:

世界微塵里

人生大夢中

只有單邊是現存句子(上聯引自李商隱之詩<<北青蘿>>),因此是單邊集句。嚴格來說,只有完全集句才能稱為集句聯。

( 三 )

在著重介紹了對聯格律方面的一些要求後,接下來談談對聯分類的問題。對聯分類的標准可以有多種,實踐中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對聯的字數多少與句式結構,分成短聯和長聯。上下聯皆由兩個以上短句組成且字數較多的對聯,稱長聯;上下聯皆由一個短句組成的對聯,稱短聯。一般來說,長聯與短聯在字數上並無絕對的界限。二是根據對聯的內容和用途劃分。從理論上看,這種劃分更是難以嚴格而完全。依本人管見,大體上可分成春聯、賀聯、輓聯、專門聯四大類。

春聯,指的是用於春節,內容多為一般的詠物、抒情、祝願。大多數春聯可以通用。

賀聯,指的是婚聯、壽聯、新居聯(喬遷聯)、節慶聯,以及其它內容上帶有某種特定祝賀性質的對聯等。 賀聯突出的特徵是帶有特定的祝賀性質,其內容必須是表示良好祝願、喜慶吉祥的。賀聯有通用的,也有專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聯而異,不可簡單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現張冠李戴的笑話。

輓聯,指的是用於弔唁亡人的對聯。其內容限於對亡人的弔唁、緬懷、評價、祝願。其風格一般是哀痛、肅穆、庄嚴的。當然,也有為未亡人作輓聯或未亡人作自輓聯的,則另當別論。輓聯同樣有通用的和專用的,在實用中更要注意區分。

以上三種對聯是運用得最廣泛, 最具有群眾性、民族性、傳統性、時節性和實用性的。此外,可以將那些內容和用途比較專門的對聯,籠而統之地歸納成專門聯這一類。

比如行業聯、名勝聯、帶有某種特定題贈性質的題贈聯,以及帶有學術性質或文學創作性質的學術聯等。當然,行業聯、名勝聯、題贈聯、學術聯等之間並沒有截然的界限。

如佛教對聯,可以看成是一種學術聯,若是將其張貼、懸掛、雕刻於風景名勝處,也可以 看成名勝聯。

另外,根據對聯的寫作技巧或修辭手法,也可以將對聯分成嵌字聯、迴文聯、謎語 聯、 集句聯、諧趣聯等等。但嚴格說,應分別稱之為嵌字格、迴文格、謎語格、集句集句格、諧趣格等。

『肆』 有關中國春節對聯的典故

春聯起源於桃符復(周代懸掛在大制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貼春聯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

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現。」

『伍』 一副對聯 六個典故

西席桃李滿桑梓;

東坦龍蛇盡楷模。

——這副對聯只有14個字,卻巧妙地運用了六個典故:

西席:尊稱老師。古人何以尊稱老師為「西席」呢?這與漢明帝劉庄有關。據《稱謂錄》卷八記載:「漢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上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幾。故師曰西席。」此事有史料可查:漢明帝是光武帝劉秀的繼承人,他當太子時就拜桓榮為老師,登上皇位後,對桓榮仍十分尊敬。他常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請桓榮坐向東的位子,並替桓榮擺好桌案和手杖,親自手拿經書聽桓榮講解經文。他為何讓老師「向東」坐呢?因為漢代室內的座次以「西席」(面向東方)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東」的座次,明帝這樣安排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由於皇帝安排老師坐西席,於是人們就把家庭教師,甚至所有的老師都尊稱為「西席」了。

桃李:喻指學生。典出《韓詩外傳》卷七:「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此話原來是誰對誰說的呢?春秋時,魏國有個大臣叫子質,他得勢的時候,曾培養和保舉過不少人。後來他因得罪了魏文侯,便獨自跑到了北方。在北方,他遇到個叫子簡的人,就大發牢騷,抱怨那些受自己培養、保舉的人不肯為他出力。子簡聽後笑著說:「春天種下桃李,夏天才可以在樹下納涼,秋天還可以吃到果子。可是,如果你春天種下的是蒺藜(一種帶刺的植物),那麼,不僅夏天不能利用它,就是到了秋天它滿身長的刺還會刺人。」接著子簡又說:「所以君子培養人才要像種樹一樣,應該先選准對象,然後再加以培養。你選拔的人本來就是不應該選拔的啊!」這里,子簡以「種樹」來喻「育人」,既形象又深刻。後來,人們就把老師培育出的優秀人才喻稱為「桃李」,並漸漸地把所教育的學生、栽培的後輩都稱作「桃李」了。

桑梓:代稱家鄉。典出《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這四句詩的大意是:我見到了桑樹和梓樹,便想起家園四周父母也種了它們,引起了我對父母的懷念,於是便恭恭敬敬地對著它們。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親,我依戀的是自己的母親。基於這樣的詩意,《後漢書》中也有「松柏桑梓,猶宜恭肅」(面對松柏桑梓,就應該表現出恭敬肅穆的樣子)的句子。因為桑樹、梓樹是父母親手栽種的,它們生長於家鄉,所以後人便用它們來代指家鄉;又由於簡潔順口的需要,人們便把這兩種樹名合稱為「桑梓」,因而「桑梓」也就漸漸地成為「家鄉」的代稱了。如唐代大詩人柳宗元《聞黃鸝》詩中就有「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的感傷之句。

東坦:指代女婿。據《辭源》「東坦」條注,「東坦」為「東床坦腹」的略語。「東坦」何以指代女婿呢?這與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婚姻有關。晉代太傅郗鑒想在丞相王導家物色個女婿,便派他的門生到王家代自己挑選。門生來到東廂房王家子弟齊集的地方一個個相看了一番,回去向郗鑒報告說:「王家的小夥子都很好,難分上下。不過,聽說您要選女婿,他們個個都打扮得衣冠楚楚,舉止文雅,希望能被選中,只有一個後生躺在東邊的床上,敞開衣襟,露著肚皮,滿不在乎,好像根本不知道您要選女婿似的。」郗鑒聽了,高興地說:「這個人正是我要選的佳婿。」於是郗太傅就把女兒許配給了這個人。這個躺在床上袒露肚子的人,就是後來成為大書法家的王羲之。此故事作為美談流傳了下來,漸漸地人們就把好女婿稱為「東床佳婿」、「東床坦腹」、「東床」和「東坦」等。

龍蛇:比喻非常人物。典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蛇。」意思是說:幽深的大山,廣闊的水域,確實是生長龍蛇的地方。據《辭海》中援引杜預的注釋「言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可見,原來的意思是說,不尋常的地域環境,往往會生長出不尋常的事物,即有鍾靈毓秀、地靈人傑之意。唐朝大詩人李白有詩《早秋贈裴十七仲堪》,其中「窮溟出寶貝,大澤饒龍蛇」兩句也可以作為佐證。此外,「龍蛇」一詞還常常用來:比喻隱匿、退隱,比喻矛戟等武器,形容盤曲的樹枝,形容書法雄健灑脫、筆勢豪放等等。但就上面對聯的內容來看,這里的「龍蛇」應該是喻指「非常的人物」,即有才乾的傑出人物。

楷模:喻指模範人物。「楷模」一詞,出自清代汪灝受康熙命所編的《廣群芳譜》。楷樹,即黃連樹,這種樹枝幹疏而不屈,剛直挺拔。相傳它生於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墳頭。孔子死後,其弟子三千在墳墓邊守靈三年。惟獨子貢在孔子生病時因外出經商而未能探視,他則祭守六年。子貢在奔喪時曾折樹枝為哭喪棒,並將其插入墓旁,後來此樹枝便萌發長成葉茂枝疏、干直質良的大樹。模樹,據說生長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主張「明德慎罰」、禮賢下士的周公墳上。此樹四季常青,枝繁葉茂,其葉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春青、夏赤、秋白、冬黑,色澤純正。因為這兩種樹都生長在聖賢的墓旁,其形狀與質地又為人們所喜愛、欽敬,所以後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可為師表的模範人物稱為「楷模」。

綜上所述,六個典故的含義搞清了,整個對聯的大意也就明亮了——老師教育有方,得意門生遍及鄉里;其女婿非同尋常,個個堪稱人之榜樣。

『陸』 對聯典故

1、一日,寇準與友同游,乘興出對曰:水底月為天上月。眾無以相對。楊大年剛好趕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眾皆喝彩。

2 、劉貢父善屬對。王安石出對試之:三代夏商周。劉對道:四詩風雅頌。王安石誇其對句,真乃天造地設。

3、蘇東坡與黃庭堅在松樹底下走棋。一陣風吹來,松果掉進棋盤。蘇東坡得句曰: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黃庭堅對道:柳邊垂釣,柳絲常伴約絲懸。

4 、新婚之夜,蘇小妹欲試新郎秦少游胸中之才,將秦拒之門外並出對曰:「閉門 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對,徘徊長廓。蘇東坡見狀,雖替妹夫焦急,卻又不便代勞。突然,他靈機一動,拾起一塊石頭,投進盛滿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聽到「卟通」一聲,頓時領悟,脫口而出:投石擊破水底天。蘇小妹聞聲大喜,急忙迎進新郎。

5 、某日朱元璋與劉伯溫下棋。朱出對曰: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劉伯溫對道:雷為戰鼓電為旗,風雲際合。朱劉之對各合身份,用詞絕妙。

6、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鄉村,看到農夫車水。祝出對曰: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唐對道: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祝唐之對實屬巧妙,傳誦一時。

7、 明朝天啟元年,宰相葉向高路過福州,留宿新科狀元翁正春家中,翁即興出對曰:寵宰宿寒家,窮窗寂寞。葉向高見聯中全是寶蓋頭的字,先是一驚,接著和道:客官寓宮宦,富室寬容。次日翁送葉上路,經過池塘時,葉說:翁公昨夜講窮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七鴨浮塘,數數數三雙一隻。翁正春不意被將了一軍,尋視池塘,眉頭一皺,當即應道:尺魚躍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說完,二人相視大笑。

8、 徐晞上任,守令率諸生相迎。諸生以徐出身貧寒,相見時頗為無禮。守令心中惱怒,乃出對考諸生:擘破石榴,紅門中許多酸子。諸生面面相覷,無人能對。徐答曰:咬開銀杏,白衣里一個大人。諸生驚報,再也不敢小覷徐晞也!

9 、明人解縉,門對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門上貼了一副春聯:門對千根竹, 家藏萬卷書。富豪見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縉深解其意,於上下聯各添一字:門對千根竹短,家藏萬卷書長。富豪更加惱火,下令把竹子連根挖掉。解縉暗中發笑,在上下聯又添一字:門對千根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富豪氣得目瞪口呆。

10、 程敏政人稱神童,宰相李賢欲招為婿,指著席上果品出對曰:「因荷(何) 而得藕(偶),程對道:有杏(幸)不須梅(媒)。李賢大喜,乃以女配之。

11、 戴大賓五歲時,應童子試。諸生見其年少,笑問:「欲為何官?」戴答道:「閣老」。眾人戲之曰:未老思閣老。戴大聲答道:無才做秀才。眾皆大笑。

12 、楊慎,安用修,號升庵,生於明代弘治元年。相傳他五、六歲時在桂湖附近一個堰塘里游泳,縣令路過,他居然不起來迴避。縣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掛在一個古樹上,並告訴楊慎:「本縣令出副對子,如果你能對得出,饒你不敬之罪!」縣令剛念完上聯:千年古樹為衣架。楊慎即對出:萬里長江做澡盆。縣令嘆服,贊楊慎為神童。

13、 沈義甫八歲時,其師命對雲: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沈對道: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師愛其聰明,贊之不絕。

14、 俞曲園攜女游西湖靈隱寺,見冷泉亭有一聯,俞樾可有可無輕聲念道:泉自幾時冷起; 峰從何處飛來。其女笑答:泉自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俞驚問:「項字何謂?」其女道:「項羽若不將此山拔起,峰安得飛來?」

15、 秀才張某恃才高傲,一天,在田間道上遇一挑泥農夫,不肯讓路,兩人均不得過。農夫笑道:「我有一聯,君若能對,願下田讓道。」秀才滿口應承。農夫曰:一擔重泥遇子路(即為:一旦仲尼遇子路)。張苦思冥想,無言可對,只得下田讓路。三年後,張某看浚河工決堤引水,傍晚河工散工說笑而返,才恍然大悟,續上前聯:兩堤夫子笑顏回。

16 、李某延師課子,允諾逢七夕宴請先生。一連數載,李某均不踐約。又一年七夕,三餐依然粗茶淡飯,先生傳學生作對曰: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學生不能對,問其父,父代對道: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到了中秋李又失約。先生再傳學生作對:綠竹本無心,遇節即時挨不過。李某見了,又代其子對曰:黃花如有約,重陽以後待何遲。到了重陽,客舍依然清冷,先生只得再傳學生作對:漢三傑,張良韓信狄仁傑。李某在旁聽了大笑道:「先生謬矣!狄仁傑乃唐人也。」先生答道:「前唐後漢記得爛熟,為何一頓飯卻如此健忘?」李某頓時語塞,赧然而退。

17 、郭沫若幼年的私塾讀書。有一次和同學們偷吃了廟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狀,先生追責學生,沒人承認。先生說,我出個對子,誰能對上免罰。先生曰:昨日鑽狗洞偷桃,不知是誰?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對道:他年步蟾宮攀桂, 必定有我。先生驚其才華,極為高興,全體學生都免予處罰。

18、一九五三年,錢三強率科學考察團出訪,團員有華羅庚、張鈺哲、趙九章、貝時璋、呂淑湘等人。途中閑暇無事,少不得談今論古。這時華羅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聯一則:三強韓魏趙,求對下聯。「三強」說的是戰國時期韓、魏、趙三大強國,卻又隱喻代表團團長錢三強的名字,這就不僅要解決數字聯中難對的困難,而且要在下聯中嵌入一位科學家的名字。因此,華老上聯一出,諸人大費躊躇。隔了一陣,只見華羅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聯: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這本書首次記載了我國數學家所發現的勾股定理。同時,「九章」又是大氣物理學家趙九章的名字。對得如此之妙,使滿座為之傾倒!

19、收二川,排八陣,六齣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此聯以一至十的序數鑲入上聯,以東西南北中和金木水火土嵌入下聯,把諸葛亮一生的主要功績納入一副楹聯之中,實在高妙。

20、 蓮子心中苦; 梨兒腹內酸。 該聯相傳為金聖嘆在刑場離別子女時所作。聯語表面意思是寫蓮心之苦、梨核之酸,實際上是以「蓮」諧音「憐」和「連」,寓含「可憐」、「連累」之意;以「梨」諧音「離」,寓含「離別」之意,全聯意為「憐子心中苦,離兒腹內酸」。准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父子刑場離別時的心情,確為對偶精工、文辭優美的佳聯。

21、相傳舊時有一書生,衣食無著,一日餓極,伏於泉畔飲水充飢。一老秀才路過,見面問之曰;欠食飲泉,白水何能度日?書生答道:

才門閉卡,上下無處逃生。聯語用析字雙關法。「欠」與「食」組成「飲」字,「白」與「水」組成「泉」字,「才」與「門」組成「閉」字,「上」與「下」組成「卡」字。

22、同音異字間聯,如我在講<滕王閣序>時摘抄明人解縉的聯語入題授課: 天心閣,閣落鴿,鴿飛閣未飛; 水陸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這副楹聯中的「閣」與「鴿」、「洲」與「舟」同音異字相間使用,使楹聯產生回環反復的妙趣,文采斐然,意趣佳妙。

23、有一副豆芽店門聯,比上一副楹聯更加奇特,其聯雲: 長長長長長長長; 長長長長長長長。 對此,有人解讀為:上聯一、三、五、六字讀「chang,經常」,二、四、七字「zhang,生長」,下聯則正好相反,上下聯的意思就是所生豆芽經常長,越長越大的意思。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與此聯相關者,還有一奇聯,上下句為同一句話,但就是借中國沒字獨有的多音來形成不同的意義,很有賞玩的價值。此聯為: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其中讀書的的甘苦寓在其中,一聲嘆息在其中,一聲悲慨也在其中。請同學們再三玩味,參透讀書之道,不亦宜乎。

24、三十年前,縣考無名,府考無名,道考無名,人眼不開天眼見; 八十日里,鄉試第一,京試第一,殿試第一,藍袍脫下紫袍歸。 相傳清朝大余縣有個戴衢亨,勤奮好學,才華頗高,可因縣官不識才,到30餘歲連個秀才也沒撈到。他的朋友出於義憤為他買了個秀才,得以取得鄉試資格。在80天里,他由鄉試到京試再到殿試,連中三元,被點為狀元,衣錦歸鄉,感慨之餘,寫下了這副楹聯。聯語中「考無名」與「試第一」各自間隔出現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經歷,同時警告了那些玩忽職守、埋沒人才的官吏,堪稱聯壇佳話,聯中上品。

25、相傳古時有一個秀才,步行至渡口,准備搭渡過河,艄公見他是一書生,有意要考一考他的才學,便對秀才說:「我出一個上聯,你若對得上,我免費送你過河,若對不上,那就你走你的路,我擺我的渡了。」秀才滿口中應允。艄公遂指船尾的船孔說道:「孔子生於舟(周)末。」秀才沉思片刻,一時難以應對,適逢此時,電閃雷鳴,天穹漆黑,秀才靈機一動,指著天空即道,光舞(武)起自漢中。艄公聞言,稱贊不已,遂免費送其過河。

『柒』 有哪些運用了典故的對聯

運用典故,本是文章的一種重要手法和技巧.典故是詩文中經常引用的、有來歷出處又為人們所公認的故事或詞語.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文字產生前,它源於社會生活實踐,文字產生前就在民間口頭流傳了.
1. 琅玕歲報平安竹;
錦綉春開富貴花.
聯中「琅玕」語出《尚書�6�1禹貢》.「厥貢惟球、琳、琅玕」.鄭玄註:「琅玕,珠也.」「平安竹」,見《酉陽雜俎》,言一寺中所栽竹,每日有人報竹平安.以後成為「竹報平安」,表示家庭平安的典故.聯句化自郭鈺詩「錦綉春明富貴花,琅玕書靜竹平安.」聯意期與一年幸福平安的生活.

2. 畫眉喜仿張京兆;
點額欣諧宋壽陽.
「畫眉」,《漢書�6�1張敞傳》.宣帝時張敞官京兆,嘗為妻畫眉,後成夫妻恩愛的典故.「點額」,《歲時記麗》上記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含章檐下,梅花落額,成五齣之,後人效之為點額的梅花妝,意在女美郎喜.

3. 但得夕陽無限好;
何須惆悵近黃昏.
這是用李商隱《樂游原》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稍加變動,用以表示作者在艱困的境遇中,對反帝斗爭的堅定及對新的希望抱著樂觀態度.

4. 兩歲苦兵戈,一統山河,肯容吳楚東南坼;
重湖驚夢影,萬家劫火,怕說乾坤日夜浮.
上下聯後句用杜甫《登岳陽樓》詩句,作者借來反其意以諷當年軍閥割據,連年兵戈不休,使典故原意另有一番新意.

『捌』 經典趣味對聯故事集錦

1、郭沫若幼年在私塾讀書。有一次和同學們偷吃了廟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狀,先生責問學生,沒人承認。先生說,我出個對子,誰能對上免罰。

先生曰: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對道: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先生驚其才華,極為高興,全體學生都免予處罰。

2、楊慎,號升庵,生於明代弘治元年。相傳他五、六歲時在桂湖附近一個池塘里游泳,縣令路過,他居然不起來迴避。

縣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掛在一個古樹上,並告訴楊慎:「本縣令出副對子,如果你能對得出,饒你不敬之罪!」縣令剛念完上聯:千年古樹為衣架。楊慎即對出:萬里長江做澡盆。縣令嘆服,贊楊慎為神童。

3、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同年十一月二日,日軍侵佔大連。敗訊傳來,正值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有人憤然書一聯於北京牆頭: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慈禧垂簾聽政二十餘年,喪權辱國,死後卻被尊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對此,有人書聯嘲之:垂簾廿余年,年年割地。尊號十六字,字字欺天。

4、秀才張某恃才高傲。一天,在田壠遇一挑泥農夫,不肯讓路,兩人均不得過。農夫笑道:我有一聯,君若能對,願下田讓道。秀才滿口應承。

農夫曰:一擔重泥遇子路(寓「一旦仲尼遇子路」)。張某苦思冥想,無言可對,只得下田讓路。三年後,張某看浚河工決堤引水,傍晚河工約會笑而返,才恍然大悟,續上前聯:兩堤夫子笑顏回。

5、在1932年清華大學的新生國文入學考試中,有一道「做對子」的考題。題目是由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出的。試題提供了一個上聯「孫行者」,要求考生寫出下聯。

考試結束,有半數以上的考生這道題交了白卷。但也並非沒有佼佼者,其中後來成為著名語言學家的丁聲樹做的答卷最為出色,他對的下聯是「祖沖之」。

孫行者即《西遊記》中的神話人物孫悟空,祖沖之即我國南北朝的大數學家。前者為「虛有之人」,後者為「實有之人」,同屬人物卻虛實相對。

而以「祖」對「孫」,又堪稱天造地設。丁的答卷不用說是得了最高分,而「祖沖之」妙對「孫行者」也就成了對聯佳話,一直流傳至今。

『玖』 有哪些有典故的對聯

一、巧對數字聯。有人游覽桂林獨秀峰,在涼亭休息,指著這個六角亭對同回伴出了個一聯:答「獨角尖尖,四面八方六角」,其中有一遊客對了下聯:「兩拳拱拱,五指二短三長」,對得也較工整自然。

二、佛印巧對蘇小妹。佛印與蘇東坡交談常常得意忘形,蘇小妹有意想諷刺一下這個和尚,便出個上聯:「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想了想便對道:「女卑為婢女又可稱奴」,蘇東坡連聲叫好,真是出得好,對得也針鋒相對。

三、當代工人對清代名聯。成都望江樓有幅上聯:望江樓下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百餘年來竟無人能對,一九六四年在望江樓舉辦的賽詩會上有一青年工人對了下聯:賽詩台上賽詩才,詩台絕世,詩才絕世。若不計較平仄要求,對得算是巧妙了。

『拾』 對聯中的典故

安用毛錐
歷史典故

《舊五代史.史弘肇傳》:「史弘肇,字化元,鄭州滎澤人內也……周太祖有鎮鄴容之命,弘肇欲其兼領機樞之任,蘇逢吉異其議,弘肇忿之。翌日,因竇貞固飲會,貴臣悉集,弘肇厲色舉爵屬周太祖曰:『昨晨廷論,一何同異!今日與弟飲此。』楊鄰、蘇逢吉亦舉大爵曰:『此國家之事也,何足介意!』俱飲釂。弘肇又厲聲言曰:『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雖有長槍大劍,若無毛錐子,贍軍財賦,自何而集?』弘肇默然,少頃而罷。」
五代後周史弘肇,有一次在朝廷之上與楊邠、蘇逢吉等大臣爭論,認為安邦定國只須要長槍大劍,毛錐子(即今所謂筆桿子)是沒有什麼用處的。此言受到王章的駁斥,於是弘肇默然而止。後因用為片面強調以武人治國的典故。
《幼學瓊林》卷三「器用」:「篤志業儒,曰鐵硯磨穿;棄文就武,曰安用毛錐。」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