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顏回的典故

顏回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01 13:52:38

A. 顏回的故事

1、貧賤不改志向的故事

孔子收徒,有教無類,不問貧富,只要認學,他都招進門里。顏回初見孔子時,不過是個十歲多的小孩,他個頭矮小,衣衫簡陋,面黃肌瘦,但他的額頭卻出奇的高,向前凸著,雙眼深凹,炯炯有神,透著機智、聰慧。顏迴向孔子三拜磕了仨頭,就算成了孔門弟子了。

顏回初見,並沒有給孔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來,孔子漸漸發現,在弟子之中讀書最用功的就是顏回,而且很少提問,只是瞪著一雙打眼像貪食般地聽孔子講經受業。

放學了,弟子們都回家吃飯了,顏回總是最後一個走,飯後又第一個來到學堂,然後就捧卷誦讀。時間長了,孔子就覺得奇怪了,顏回為什麼回家吃飯這么快?

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隨顏回,看個究竟。原來,顏回家住東關的貧民區。平時,顏回的父親在城外種地,不回家吃飯;顏回的母親又在外給人幫工,也不回家吃飯。

這樣,顏母每天走時給兒子做一鍋菜湯。顏回回到家也不管涼熱,拿起竹筒做成的飯碗,舀出菜湯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有時菜湯喝不飽,他就跑到井邊,用水瓢舀幾瓢水喝,然後拍拍脹起的肚皮,樂滋滋地拿上包,往學堂跑去。

孔子派人觀察了幾天,天天如此。孔子聽了回報非常憐憫,又十分嘆服。於是說了收在《論語》上的這段話:「一簞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後來人們把顏回居住的街稱為「陋港街」,把顏回當年吃水的井叫做「陋港井」,還在井上修建了「顏樂」亭,以追念顏回這種貧賤不改志向的德行。

2、銅方圈的故事

顏回家貧,平時又不善言談,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時還借故侮辱他。顏回從不和這些同學計較,只是一門子用功讀書。

一天,有個同學的銅方圈丟了,就懷疑是顏回偷了。雖然大家都在顏回面前旁敲側擊,顏回依然鎮靜自若,不理不睬。這樣,同學們更加懷疑是他偷的了。

這天放學,同學們都到孔子面前說顏回偷了銅方圈,開始孔子不信,可告狀多了,孔子就生氣了,沒想到自己門下竟會出現偷兒,就要把顏回趕出學堂。

可轉念一想,顏回偷方圈又沒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個好孩子嗎?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錠金子寫了幾個,說:「那就試試他吧!」

飯後,又見顏回第一個來到學堂。他腳一進門就被一個硬東西碰了一下,顏回穿的草鞋,這下碰得可不輕,疼得他彎腰按摩腳指頭,忽見腳下有個白紙包。顏回心想,這是啥玩意兒這么硬,打開一看是一錠金閃閃的金磚,紙包什麼寫到:「天賜顏回一錠金。」

顏回笑了笑,取出筆也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處,然後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經書放聲閱讀起來。過了一會兒,有人趁顏回不注意,把那紙包交給了孔子。

孔子打開一看,紙包上又多了幾個字:天賜顏回一錠金,外財不發命窮人。孔子看了莫不做聲,那些誣賴顏回的弟子們都低下了頭。後來,丟失的方圈找到了,那同學找顏回道歉,顏回只是一笑而過。

從此,孔子更加器重顏回。顏回呢,也不負師望,不僅學問大進,而且品德修養也居孔門弟子之首,成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中的首位。

3、有才的故事

據說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誰最有才,於是說:我給你們出個對子,看你們誰能應對。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黃狗,大黃狗正扒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個上聯脫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壓菜。這個象繞口令似的上聯,可把弟子們難住了,他們一個一個抓耳撓腮,大眼瞪小眼。

這時,顏回也往院子里看了一眼,他見雞冠花下,一隻大紅公雞正在仰脖高吟,於是靈機一動,對道:雞冠花下雞觀花,其實,孔子說出上聯後,也沒想到可對的下聯,沒料到顏回對的如此工整,貼切,巧妙,不由打心眼裡佩服。

孔子沖顏回點點頭,不露聲色的說:剛才你是對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聯,你試試?於是說道:「荷葉蓮花藕」。孔子話音剛落,顏回的嘴張了張也沒答出答案,這時候,一隻討厭的蚊子飛到顏回的鼻樑上,顏回急忙舉手來打,這一句舉手顏回立即想出了下聯:「拳頭巴掌手」。

孔子心中暗暗驚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動聲色的問道:你的「拳頭巴掌手」,怎麼能對我的:「荷葉蓮花藕」呢?

顏回急忙站起來答道:因為荷葉與蓮花是同一種植物,藕是它們的果實,它們三個是一家;拳頭與巴掌,手也是同一樣物件吶。孔子點頭笑道:還是顏回最有才華呀!眾弟子們也跟隨著點頭稱是,自嘆不如顏回有才氣。

4、顏回抓飯

孔子和子弟們周遊列國時,曾在陳、蔡兩國間被圍困,斷糧了七天。在這困境中,有一次子貢得到一個機會混了出去,買一石米回來,顏回和子路便馬上開始煮飯。這時大家都很累,孔子也在對著灶房門口的椅子上睡著了。在等飯熟的那段時間里,子路坐在門檻上休息。

不久飯香四溢,子貢便催著子路陪他一起去灶房看看,卻看到令他們根本無法相信的情景:他們一向尊敬的顏回,此時竟背向住他們,偷偷把一團香噴噴的飯往自己嘴裡塞。他們不動聲色,悄悄退了出去,終於按耐不住,把看到的告訴孔子。

孔子聽了,並沒有驚訝的反應,只叫他們跟著他進入灶房。他對顏回說:「不久前我夢見祖先,相信他們會保佑我們,我因此用煮好的飯先祭拜祖先。」孔子這一招十分厲害,因為誰都知道,若用吃過的米飯來祭祀祖先神明,就是大為不敬。

想不到顏回連忙說:「老師,不可!萬萬不可!」「為什麼?」孔子問。「老師,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竟讓一撮灰掉了進去,弄臟了一小團飯,我覺得弄臟的飯絕不能給老師和同學們吃,扔掉又可惜,於是我就將那團飯吃了,這樣的飯,怎能用來祭祀?」這回答,使到子貢和子路目瞪口呆。

5、顏回不仕

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過來!你家庭貧困處境卑賤,為什麼不去做官呢?」顏回回答說:「不願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畝地,足夠供給稠粥;城內的十畝土地,足夠穿絲麻;彈琴足以自求娛樂,所學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樂。我不願意做官。」

孔子欣然改變面容,說:「好啊,你的願望!我聽說:『知足的人,不以利祿自累;審視自得的人,損失而不憂懼;進行內心修養的人,沒有官位而不慚愧。』我誦讀這些話已經很久了,現在在顏回身上才看到它,這是我的心得啊!」

B. 「顏淵不二過」成語的具體典故是什麼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眾多弟子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做學問的人,一定要先能剋制自己,潛心深造,才能叫做好學。我的弟子中,只有顏回是個好學的人。人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誰能夠不生氣呢?如果只憑血氣用事,一旦怒氣升起便不能抑制,就很容易將怒氣轉移到其他人身上。顏回也會生氣,但他內心修養很好,心平氣和,怒氣很容易釋解,不曾將怒氣轉移而嗔怪其他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人們往往被私慾禁錮,雖有過失卻不知悔改,因此常常會反復犯同樣的過錯。顏回也會犯錯,但他的內心很清明,反省的很快,又不會忌憚改正過失,因此不會犯第二次錯誤。顏回能夠潛心克制自己,真是個好學的人,可惜他在人世的時間太短了,已經不幸去世,如今我的弟子中,再也沒有一個象顏回這樣好學的人了,真是可惜啊。顏回在孔子門下,不是以廣聞博學,能言善辯而著稱的,而孔子卻偏偏稱贊他好學,況且所稱贊的又是不遷怒,不貳過,由此可見,聖賢的學問不在於詩詞句章,而是在於身心性情,在於個人修養。因此,能夠用敬事明理來涵養自己的內心,使心中常常清凈平等,自然會明辨輕重緩急,也就不會遷怒、貳過了。
這不遷怒,不貳過是人的修養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才能做到。內心常常知道收斂,不使怒氣肆意發作,而遷怒他人。這一點就很難做到,人的怒氣很不容易控制,就像野火一樣,稍有不慎就會肆意蔓延,要做到從不遷怒,心中就要始終克制自己,沒有片刻的放鬆,只有真正好學的人才能做到。意識到自己的過失並不難,但是要做到不再犯同樣的過失就不容易了,自己的過失往往與某種習慣或觀念有關,稍有不慎,就會犯同樣的錯誤。要做到不貳過,心中就要始終保持警惕,不讓習氣影響自己的行為,也只有真正好學的人才能做到。我們也有自我感覺不錯的時候,覺得自己很好學了,和顏回對比一下才知道,我們還差的遠呢。
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我也要知錯就改,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尤其在學習方面,一道題錯過一次就不能再錯第二次。管好自已,注意個人休養,多做自我批評,不遷怒於別人,團結同學。做一個像顏回一樣德行修養高尚的人。

C. 顏回偷食這個典故

相關資料: 1、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焚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詳,回攫而飯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 2、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齋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壤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觀之,不悅,以為竊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孔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雲,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語》卷五「困厄」第二十)

D. 關於顏回的短故事集

顏回春秋末期魯國人,拜孔子為師,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顏回著名的故事有兩個:

故事一:顏回敬師食污飯,出自:《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故事二:顏回不仕,出自《莊子·孔子謂顏回曰》。

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過來!你家庭貧困處境卑賤,為什麼不去做官呢?」顏回回答說:「不願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畝地,足夠供給稠粥;城內的十畝土地,足夠穿絲麻;彈琴足以自求娛樂,所學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樂。我不願意做官。」孔子欣然改變面容,說:「好啊,你的願望!我聽說:『知足的人,不以利祿自累;審視自得的人,損失而不憂懼;進行內心修養的人,沒有官位而不慚愧。』我誦讀這些話已經很久了,現在在顏回身上才看到它,這是我的心得啊!」

(4)顏回的典故擴展閱讀:

顏回被歷代追封

自漢代起,顏淵因為其故事較易查考的關系,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淵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E. 「一簞食,一瓢飲」是什麼典故

「一簞食,一瓢飲」出自《論語·雍也》。

「一簞食,一瓢飲,版在陋巷,人不堪其權憂, 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釋義:一竹籃飯,一瓢水。

原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5)顏回的典故擴展閱讀: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所選十二則,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關於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

F. 孔子與顏回的典故

亦步來亦趨] 意思是 孔子有一位得意門生源,名為顏回,孔子對他非常欣賞,常常贊不絕口地說:"賢哉!回也!"顏回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處處學習孔子,用顏回自己地話:"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意思是說,孔子走得慢,我也走得慢,孔子走得快,我也走得快,孔子跑,我也跑。

G. 顏回和孔子的典故,所概括的成語為意思是

他們之間的故事太多,舉例兩個,如下:
1、第一個成語是「安貧回樂道」,說的是孔子誇獎答顏回,有這樣的一句話「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一句說的就是顏回安貧樂道的精神追求。
詳解如下:
吃著一碗粗茶淡飯,喝著一瓢水,住在破陋的巷子里,人們都不能忍受(這種環境)而感到憂慮,可是顏回卻不會改變志向,樂在其中。
2、另一個成語是」亦步亦趨「,詳解如下:
孔子有一位得意門生,名為顏回,孔子對他非常欣賞,常常贊不絕口地說:"賢哉!回也!"顏回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處處學習孔子,用顏回自己地話:"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意思是說,孔子走得慢,我也走得慢,孔子走得快,我也走得快,孔子跑,我也跑。

H. 顏回和孔子的典故所概括的成語是什麼

顏回和孔子的復典故制所概括的成語是安貧樂道。

安貧樂道[ ān pín lè dào ]:道:主張,思想。 安於貧窮,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樂。舊時士大夫所主張的為人處世之道。

出處:《後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造句:他向來安貧樂道,雖然過著簞食瓢飲的生活,仍然很悠哉。

典故: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最優秀的有七十二人,顏回是孔子最為得意的門生。在 他看來,這位弟子的一舉一動都那麼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顏回為榜樣來教育其 他弟子。顏回家境十分貧困,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生活用品非常簡陋,盛飯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簞,舀水用的器具是木頭做的瓢。生活困苦到這種地步,要是換作別人 早就不堪忍受了,可是顏回卻處之泰然,覺得生活很有樂趣,生活得滿足而快樂。孔 子非常贊賞他這種高貴的品德,誇獎顏回是一位賢德之士。後來孔安國也評價顏回說: 「安於貧而樂於道。」意思就是說,即使生活在貧困之中,他仍能以一種樂觀的態度孜 孜不倦地去追求真理。

I. 顏回居陋巷的典故

顏回居陋巷的典故:
顏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於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歲。他十四歲即拜孔子為師,此後終生師事之。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贊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政冶志向上,顏回以舜為志。

顏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階段,十三歲入孔門,用了大約六年的時間,其學業基本已成。顏回求學期間,曾於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娶宋國女子戴氏為妻。次年生子顏歆。顏回在其人生的第二個階段,約十四年的時間是隨孔子周遊列國。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顏回三十八歲,孔子六十八歲,季康子派使臣公華、公賓、公林帶著禮品到衛國來迎接孔子一行歸國。從此顏回結束了跟隨孔子長達十四年的列國周遊。
顏回重歸魯國,其故居陋巷雖然依舊,但父母均已年邁,家庭重擔理應落在他的肩上。歸魯之後,顏回除講學外,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
魯國的顏氏家族到顏路、顏回父子時,除了保有祖傳的貴族身份及顏路的魯卿大夫頭銜外,便只有陋巷簡朴的住宅及五十畝郭外之田,十畝郭內之圃了。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春秋時期,些許田產難以維持一個貴族家庭的生計,顏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為貴族家庭的一般性開支,簡居於陋巷。考顏回一生,大多為追隨孔子奔走於六國,歸魯後亦未入仕,而是窮居陋巷。
顏回在學習和弘揚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的過程中,總是殫精竭思,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簞食瓢飲」的困苦生活,這種狀況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夏歷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儒學宗師顏子不幸病逝,給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遺憾。由於他的家境十分困難,以至無力按照當時有關禮儀殯葬,最後經他的父親顏路四處籌措,並在其弟子及同門好友的幫助下,才勉強完成了葬禮。
自漢代起,顏淵因為較易查考的關系,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淵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原來,孔子的好學生,一生追隨老師,仁義好學,面對艱難困苦,仍舊一心向學,樂而無憂,實在是難能可貴。

J. 落第無顏回故里哪裡的典故 全詩是什麼

正月十五是元宵,杭州城內風光好。

臨街花燈數不盡,鑼鼓喧天真熱鬧。

落第無顏回故里,寒窗無獲真懊惱。

眼前就是乾明寺,求佛觀燈在今朝。
越劇劇本《紅綃帕》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